① 两天前起床后右耳外耳道像是有一个肿块,按一下就疼,但是摸起来和左耳没什么区别,以前耳朵没问题
病情分析: 你好,出现了右耳的外耳道感觉有肿块及疼痛的情况,考虑为多因右版耳道进水或沾染后,导权致了耳道内粘膜受到细菌等侵袭,引发了炎症感染等情况,致使疼痛的发生。意见建议:建议去正规的医院找五官科的医生系统的检查下,明确诊断后积极的给予外耳道的双氧水冲洗,内敷金霉素等软膏对症支持治疗。
② 耳朵里面有个硬块
该是耳朵里面发炎了。 外耳道炎常见症状治疗 常见症状 1.急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灼热、疼痛、耳闻感,重者伴全身发热、不适感,耳周淋巴结肿大。检查可见外耳道弥漫性充血、肿胀,重者外耳道狭窄,皮肤溃烂。 2.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不适和痒感,并有少量分泌物。病程长者可因外耳道皮肤增厚而听力减退。某些慢性外耳道炎伴有奇痒的应注意与霉菌性外耳道炎相区别。 常用中成药 本病属中医的耳疮范畴,多因风热侵袭或热毒望盛所致,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1.内服药 银翘丸、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1九日2次。 2.外用药 ①黄连膏、紫金锭外耳道涂敷。 ②中药菖蒲、附子等量共研末和香油滴耳。 ③如伴有耳周围肿胀。可以水调散外敷(即黄柏研末后加等量石膏和凉开水调成糊状涂布耳周肿胀处或以湿热毛巾敷局部)。 常用西药 1.急性外耳道炎;红霉素或螺旋霉素1日3次口服,宜适当服用止痛药物如去痛片等。 2.外耳道局部可涂布醋酸去炎松霜、可的松软膏等。 3.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中耳炎 病因症状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 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上以婴幼儿多见,主要是因为小儿从耳通到咽喉的通路-- 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儿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病后易引起耳咽管炎症,细菌进入中耳而发病。另外小儿饮食时,发生呛咳、呕吐时,食物应易从耳咽管进入中耳,产生炎症。 耳疼、头痛、头晕、发热、轻者低热,重者发热、体温可高达40℃,可伴有呕吐、腹泄、不食等全身症状。不会说话的婴儿哭闹不安,常抓耳朵。1-2天后耳内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后,耳痛等症状减轻,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很容易转成慢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俗称“臭耳底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拖延六周以上者即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有流脓、耳鸣、耳痛、头痛、头晕等。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单纯型:炎症未破坏骨质,耳内流脓为粘脓性或粘淮性,无臭味。 ②坏死形:炎症已侵润到骨质,耳内流出物如干酪样(豆渣样),量少,有血丝。 ③胆脂瘤型:由于炎症的长期刺激,上皮增生活跃,耳内流出物夹杂有上皮脱屑,及黄白色有恶臭的油片状物。后两种类型如不及时治愈,会造成不良后果。 自疗注意事项 (1)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2)不能强力擤鼻和随便冲洗鼻腔,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3)挖取底部耳垢,应十分小心,宜先湿润后才挖,避免损坏鼓膜。 (4)游泳上岸后,侧头单脚跳动,让耳内的水流出,最好用棉签吸干水份。 (5)急性期注意休息,保持鼻腔通畅。 (6)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7)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休质,减少感冒。 (8)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 (9)不要服热性补药,如人参、肉桂、附子、鹿茸、牛鞭、大补膏之类。 (10)多食有清热消炎作用的新鲜蔬菜,如芹菜、丝瓜、茄子、荠菜、蓬蒿、黄瓜、苦瓜等。 (11)小虫进入耳道,勿急躁、硬捉,可滴入食油泡死小虫后捉取。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头孢拉定胶囊,每次1-2粒,每日4次。 (2)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黄连上清片,每次4片,每日3次。 (4)穿心莲内脂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验方自疗法 (1)忍冬藤30克、生甘草10克、煎服每日1剂,连服3-4日。 (2)蒲公英、车前草、紫地丁各30克、每日1剂,分3次煎服, 连服3-4日。 (3)野菊花12克、天葵子10克、丹参15克、泽泻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分2次煎服。 (4)大蒜1瓣,蒸馏水10毫升,将大蒜洗净捣烂,取汁与蒸馏水混匀,滴耳,每日数次,1次数滴。本方适用于中耳炎,尤为化脓性中耳炎效果更佳。 3.饮食自疗法 (1)糖冬瓜30克、鲜九龙吐珠叶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剂,连服5天。本方对慢性中耳炎更佳。 (2)薏米18克、金银花12克、柴胡9克、鳖甲15克、红糖适量,将金银花、柴胡、鳖甲煎汤取汁,与另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剂,连服5剂。 4.外治自疗法 (1)取蛋黄1枚,放锅(不要用铁锅)内加热翻炒,片刻油出滤出即可,炒时防焦。待冷却后取其油滴耳,每次3滴,每日2次。 (2)蚯蚓5条,剖开后洗净,放白糖10克左右,30分钟后用洁净纱布滤出清液滴耳,每次4滴,每日3次。 (3)新鲜猪胆汁(或鸡胆汁)50克,冰片5克,滴耳。 (4)烂耳散少许,吹入耳内,每日3次。 (5)生大蒜2只,丝瓜1只,共捣烂,布包挤汁,滴耳,每次3-4滴,每日3次。 (6)胡桃肉捣油加冰片少许,滴入耳内。 避免误诊 急性期后持续有分泌物出或存在其它症状,可能并发其它疾病,不宜延误,应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不可在公共汽车上及人流中挖耳朵分泌物,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意外损伤。
③ 耳廓有一个小肿块是什么
我家方言叫耳寸 专业术语叫什么我不知道 一般来说用热毛巾敷着轻轻的揉内 让他慢慢容的消散 大部分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受了湿寒 比如说 鞋子不透气 比较潮 或淋雨呀什么的 穿湿衣服呀什么的 总之就是体内湿寒凝聚在一起造成的 要多吃海带 鞋子要经常换着穿 淋了雨要及时换干衣服 擦干头发 等等等等 没事就慢慢揉 就那样无聊的时候就揉耳朵 稍微有点疼 或者是 用那个新鲜的野棉花叶子 捻出汁来 敷在肿块那里 不过我没试过 我都不认识野棉花的。。 反正建议没事了揉揉 不行的话在去看医生 毕竟现在的医院喜欢大题小做 或许揉几天就慢慢好了 希望帮助到您 并得到您的采纳
④ 耳旁肿块
是淋巴结,没关系的,是身体上的炎症或者是外伤引起的
你不必太在意,用点新鲜芦荟敷一下就会慢慢好起来的,别担心.
不过,不要用手去触摸或者挤压,因为挤压淋巴结容易引起败血症.
⑤ 年近50,近几日右耳耳廓中间边缘有一肿块,先前以为是蚊虫叮咬,昨日一摁居然摁扁了,今天又鼓起来,请
指导意见:
你好,可能是毛囊炎或皮脂腺发炎或疖疮, 建议擦红霉素软膏。不要挤压,容易扩散。饮食注意,不要吃辛辣食物,多喝水,可以用点阿莫西林等消炎药 。
⑥ 我左耳耳廓长两处肿块,较硬,肿块处耳廓皮肤苍白,有刺激性疼痛感
你去医院看一下吧,我上次去看的时候医生说是什么耳膜囊肿,又说没关系。不过我的不白哦。你还是去问医生吧
⑦ 耳朵后面有个硬块,不痛不痒
有时候我也有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我这样的 不过过一阵自己就消失了可能是上火专吧 我姐姐有时候也这样
根据你的属情况,考虑为耳后淋巴结肿大,具体肿大的原因还需进一步检查,最好去医院做一个穿刺,如果你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资料的话那样更好,比如肿大的大小,和皮肤的粘连程度等等。
穿刺的做法就是用注射器刺入局部组织并抽取适量的细胞,然后放在显微镜下看,查看是否有异常组织,是病理学诊断的一种方法,一般不需要做麻醉,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只是如果没有抽取到异常细胞有可能出现漏诊,如果你经得住考验,可以选择多个穿刺部位进行,价格因医院级别不同而不同,一般在100元左右,病理检验费可能除外
⑧ 左耳朵和脸颊交界的地方有个肿块
很可能是粉瘤! 皮脂腺囊肿又称粉瘤,非真性肿瘤,为皮脂腺外口阻塞所形成。多发生在头部,其他部位的真皮,皮下组织内也可发生,皮脂腺囊肿未感染时应带囊壁完全切除,残留囊壁会复发。合并感染时,可先用抗菌药物,化脓后需切开引流,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再手术切除。 临床表现: 1.肿物呈园形,小者...似豆大,大者经达数厘米,与表面皮肤部分相连,与基底组织不连而可移动。 2.有时在皮脂腺口有一黑头粉刺样小栓,受挤压时可出白色泥状皮脂。 3.一般无其他不适,若继发感染时,呈现红肿,压痛,也可化脓溃破。 治疗原则: 1.肿物完整切除。 2.若合并感染,可选用抗菌药物。 3.化脓后需切开引流,待炎症消退后再手术切除。 用药原则: 1.合并感染早期轻型病例以口服先锋Ⅳ为主。 2.感染较严重以肌注头狍菌素为主。
⑨ 耳廓出现肿块,怎么办【耳廓肿块】
首先排除有无真菌感染,建议进行真菌培养和显微镜下观察有无真菌。
(郑捷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⑩ 腮部外耳朵下肿块
这是皮肤囊肿
概述
任何年龄均发生,以青年时期头面、臂、背部发病多见。为一柔软或多个柔软或坚实的球状物,直径在1~3cm不等。粉瘤埋藏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内,与皮肤粘连,基底可移动。皮表可见开口小孔,推动囊肿时,此处与皮肤粘连甚紧,并见略微凹陷而出现小坑,即为直接通达皮肤表面的腺体所在导管
开口。有的开口处塞着一个黑色粉刺样小栓可挤出白色蜡样物质。发病多年而无症状,易继发感染,化脓破溃,有的奇臭难闻。文献报告有癌变,多数转变为基底细胞癌,少数变为鳞状细胞癌,癌变率约2.2%~4%。
病因
青年时期多发。
症状
(1)表皮囊肿:是一种真皮内含有角质囊肿。系因外伤将表皮植入皮下而成。其囊肿壁为上皮结构,但基底细胞层为囊壁外层。角质层为囊壁内层并充满角质物于腔内。
本病好发于头皮、颈部及臀、背部。单发或多发,直径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缓慢增大,质软硬而具囊性感,基底可移动,与皮肤常有粘连。皮肤表面没有似皮脂腺囊肿的开口小孔,无疼痛,如发生于受压部位时才有压迫性疼痛。可并继发感染,据记载有恶变的可能。
(2)皮样囊肿:常为先天性病变,由于胚胎期上皮残留而发生,属错构瘤,是由于偏离原位的皮肤细胞原所构成。除囊壁表皮细胞外,尚含汗腺、毛囊及皮脂腺等。腔内含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皮脂等粥样物及有毛发。
多为局限性囊样肿物,幼儿及青年期发现,缓慢生长、体积不大,为柔软圆形或较硬的囊性肿块。位于皮下,与皮肤无粘连,而与基底组织粘连甚紧,不易推动,好发于眼眶周围、鼻根、枕部及口底,其次为四肢,胸背也见发病,长期生长的可发生癌变。
(3)粉瘤由皮脂腺囊管口闭塞或狭窄所引起皮脂瘀积形成。腔壁为上皮细胞构成,无角化象,囊外为纤维结缔组织。其内充满皮脂物逐渐分解为半流质状物质,含有大量胆固醇结晶。
检查
皮肤囊肿应与发生于体表皮肤的各类肿瘤相鉴别,有的手术中才能发现。尤其是皮肤下囊肿,因张力过大,有的不移动,而易考虑到纤维瘤。
治疗
1、手术或激光手术切除。
2、术后服用消炎药治疗1周即可。口服用VC、B1、B2等,可适当加大剂量。术后7~10天即可痊愈。
3、术后检查伤口敷料,发现有感染迹象时进行局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