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近我发现的右腹部有大肿块`可推动、没压疼感、
肠套叠来发生在右下腹部,源大肠小肠交接处,一般情况下没有肿块,可以排除。
肠癌有肿块,多数不可推动。基本排除。
胆囊炎在右上腹的肋骨下,即使有肿块非专业人员很难摸到。可以排除。
最有可能的是囊肿,或良性肿瘤,要不就是淋巴结节。
严重病的可能性很小。
上医院检查一下,对症治疗才是最好的办法。
② 给几个有关肠套叠的问题和答案
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 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是婴儿急性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部位多由回肠末端套入宽大的盲肠腔内。发病与肠管口径不同、肠壁肿瘤、憩室病变、肠蠕动节律失调等因素有关。典型的3大症状有腹痛,果酱样血便和腹部包块。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病儿表现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出汗,下肢屈曲腹部翻挺,持续数分钟而突然安静。腹部可触及活动而压痛的肿块,肠梗阻症状明显。而成人症状较轻,便血者较少,往往呈不全梗阻的表现。不典型者应与阑尾炎、肿瘤和其它类型肠梗阻相鉴别。钡剂造影可见套叠头端呈杯口状,若套叠发生时间较久,肠坏死或穿孔者则禁用此法检查。诊断明确的早期肠套叠,可试用空气灌肠、腹外手法复位;已超过48小时不能复位者应考虑手术复位;复位困难者可行局部的肠切除肠吻合术。成人的肠套叠多由某种病理因素引起,故一般采用手术疗法为宜。老年人因长期便秘亦会发生此病。 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小儿,男比女多2~3倍。 多突然起病,其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一)腹 痛 为早期出现的症状,其特点是平素健康的婴儿,无任何诱因而突然发生剧烈的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患儿表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屈腿、面色苍白。每次发作约10~20分钟,以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约数十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其症状如前。如此反复多次,患儿精神渐差、疲乏不堪、面色苍白。这种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是由于较强的肠蠕动波把套入的肠管向前推进,牵拉肠系膜,同时套叠鞘部发生强烈收缩所引起。个别较小的病儿无剧烈哭闹,仪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随后进入休克状态,需特别警惕。 (二)呕 吐 起病不久即出现反射性呕吐。这是由于肠系膜被牵拉所致,呕吐物为奶块或食物,以后即有胆汁甚至可为粪便样物,是肠梗阻严重的表现。 (三)血 便 多于病后6~12小时出现,是本病特征之一,常为暗红色果酱样便,亦可为新鲜血便或血水,一般无臭味,当疑为本病而尚无便血时可作直肠指检,如指检染血则有同样诊断意义。出现便血原因是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致使粘膜渗血与肠粘液混合在一起的结果。 (四)腹部肿块 是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腹部体征,肿块的部位依套入点和套入程度而定,一般多在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位置。在病程早期,肿块多位于右上腹部,呈腊肠样,光滑而不太硬,略带弹性,可稍活动,有压痛。以后随套叠的进展,肿块可沿结肠移至左腹部,严重时可套入直肠内,直肠指检可触及子宫颈样肿物。 (五)全身情况 发病早期病儿全身情况尚好,体温正常,仅有面色苍白,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或拒食。随发病时间延长,一般情况逐渐严重,表现精神萎靡、嗜睡、脱水、发热、腹胀,甚至休克或腹膜炎征象。 1、X线检查肠梗阻征象。 2、B超检查显示肠套叠包块。 [诊 断] 婴幼儿肠套叠有典型症状者一般诊断不困难。临床上有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及肿块四者存在即可确诊。对只有阵发性腹痛和呕吐的肠套叠早期,尚未出现血便,或晚期由于腹胀明显触不清肿块的病例,应做直肠指检,并进行空气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及时作出正确诊断。结肠注气或钡剂X线检查是一种简便安全而可靠的诊断方法,不但可以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同时也是较好的治疗措施。 [鉴别诊断] 小儿肠套叠应与其他许多胃肠道疾病相鉴别。 (一)细菌性痢疾 亦多见于婴幼儿,起病急,有阵发性腹痛、血便等,可能与肠套叠混淆。但痢疾排便次数多,含有大量粘液和脓血便,有里急后重,早期即有发热,腹痛不如肠套叠剧烈而有规律,腹部也触不到肿块。粪便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鉴别常无困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细菌性痢疾的基础上,因肠蠕动紊乱,也可并发肠套叠。 (二)急性坏死性肠炎 可表现为腹痛、呕吐和血便,但该病多有腹泻史,早期即可表现为腹胀、高热和频吐,大便频繁,呈洗肉水样,量较多,具有特殊腥臭味,全身情况恶化快,常表现严重脱水、皮肤花纹等休克症状。 (三)蛔虫性肠梗阻 多见于较大儿童,可有阵发性腹痛、呕吐,在腹部可触及蛔虫团,颇似腊肠样肿块,但其表面常呈条索状,一般无血便。发病不如肠套叠急骤,多有排蛔虫或不当驱虫史。 (四)过敏性紫癜 多见于年长儿,多数有新鲜的出血性皮疹,伴有关节痛,有时伴有血尿。血便多呈暗红色,腹部触不到肿块,这些症状有助于与肠套叠鉴别,有时本病可并发肠套叠,应引起注意,必要时应作X线检查。 有非手术疗法与手术疗法两种。 (一)非手术疗法 凡是病程在48小时内的原发性肠套叠,患儿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无明显腹胀者均可以灌肠疗法治疗。一般采用空气或钡剂灌肠。空气灌肠气体压力可为8.0~12.OkPa,(60~90mmHg),注入空气时,可轻柔按摩腹部或者改变体位以利于套叠复位。复位时可见套叠顶端逐渐向结肠近端退缩。直至看到空气突然进入回肠末端,即表示已复位,此时拔出肛管即见患儿排出大量臭气,腹部肿块消失,患儿一般情况好转。复位后口服0.5~1.0g碳末,6~8小时后可由粪便排出碳末,即表示复位完全成功。凡复位标志不清,肿物虽消而小肠内充气不显著者,须辅以钡剂灌肠观察,钡剂灌肠水压复位法一般可将装有20%钡剂水溶液的吊瓶提高到离病儿水平体位70~80cm的高度注入钡剂。在X线透视下确定诊断后,再将吊瓶提至80~lOOcm处,使套叠慢慢复位。 为了提高灌肠复位的疗效,有时可事先给阿托品或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镇静剂,使患儿安睡。已有脱水者应先输液改善一般情况后,再行灌肠。 (二)手术疗法 晚期病情比较严重,不适合作灌肠复位的病例,或已经灌肠未能复位的病例,疑有小肠套叠者;以及复位达3次以上者均须手术治疗。术前应作好准备包括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抗生素退热及输血等。手术时根据患儿当时情况及病理变化行套叠复位,肠切除吻合,肠造瘘等,套叠很紧的病例,不能强力复位,以免引起浆膜撕破,鞘部有白色斑块疑有肠坏死的病例应行肠切除吻合术,避免术后发生破裂穿孔。
③ 幼儿型肠套叠三大典型表现
(一)腹 痛 为早期出现的症状,其特点是平素健康的婴儿,无任何诱因而突然发生剧烈的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患儿表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屈腿、面色苍白。每次发作约10~20分钟,以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约数十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其症状如前。如此反复多次,患儿精神渐差、疲乏不堪、面色苍白。这种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是由于较强的肠蠕动波把套入的肠管向前推进,牵拉肠系膜,同时套叠鞘部发生强烈收缩所引起。个别较小的病儿无剧烈哭闹,仪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随后进入休克状态,需特别警惕。 (二)呕 吐 起病不久即出现反射性呕吐。这是由于肠系膜被牵拉所致,呕吐物为奶块或食物,以后即有胆汁甚至可为粪便样物,是肠梗阻严重的表现。 (三)血 便 多于病后6~12小时出现,是本病特征之一,常为暗红色果酱样便,亦可为新鲜血便或血水,一般无臭味,当疑为本病而尚无便血时可作直肠指检,如指检染血则有同样诊断意义。出现便血原因是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致使粘膜渗血与肠粘液混合在一起的结果。 (四)腹部肿块 是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腹部体征,肿块的部位依套入点和套入程度而定,一般多在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位置。在病程早期,肿块多位于右上腹部,呈腊肠样,光滑而不太硬,略带弹性,可稍活动,有压痛。以后随套叠的进展,肿块可沿结肠移至左腹部,严重时可套入直肠内,直肠指检可触及子宫颈样肿物。 (五)全身情况 发病早期病儿全身情况尚好,体温正常,仅有面色苍白,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或拒食。随发病时间延长,一般情况逐渐严重,表现精神萎靡、嗜睡、脱水、发热、腹胀,甚至休克或腹膜炎征象。 1、X线检查肠梗阻征象。 2、B超检查显示肠套叠包块。
④ 肠套叠的症状有哪些
临床上有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及肿块四者存在即可确诊肠套叠。
⑤ 肠套叠的症状
(一)腹 痛 为早期出现的症状,其特点是平素健康的婴儿,无任何诱因而突然发生剧烈的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患儿表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屈腿、面色苍白。每次发作约10~20分钟,以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约数十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其症状如前。如此反复多次,患儿精神渐差、疲乏不堪、面色苍白。这种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是由于较强的肠蠕动波把套入的肠管向前推进,牵拉肠系膜,同时套叠鞘部发生强烈收缩所引起。个别较小的病儿无剧烈哭闹,仪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随后进入休克状态,需特别警惕。 (二)呕 吐 起病不久即出现反射性呕吐。这是由于肠系膜被牵拉所致,呕吐物为奶块或食物,以后即有胆汁甚至可为粪便样物,是肠梗阻严重的表现。 (三)血 便 多于病后6~12小时出现,是本病特征之一,常为暗红色果酱样便,亦可为新鲜血便或血水,一般无臭味,当疑为本病而尚无便血时可作直肠指检,如指检染血则有同样诊断意义。出现便血原因是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致使粘膜渗血与肠粘液混合在一起的结果。 (四)腹部肿块 是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腹部体征,肿块的部位依套入点和套入程度而定,一般多在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位置。在病程早期,肿块多位于右上腹部,呈腊肠样,光滑而不太硬,略带弹性,可稍活动,有压痛。以后随套叠的进展,肿块可沿结肠移至左腹部,严重时可套入直肠内,直肠指检可触及子宫颈样肿物。 (五)全身情况 发病早期病儿全身情况尚好,体温正常,仅有面色苍白,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或拒食。随发病时间延长,一般情况逐渐严重,表现精神萎靡、嗜睡、脱水、发热、腹胀,甚至休克或腹膜炎征象。 1、X线检查肠梗阻征象。 2、B超检查显示肠套叠包块。
⑥ 腹部肿块的体征
腹部肿块主要依靠触诊检查。触诊如果发现肿块应注意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质度、有无压痛及移动度。借此来鉴别肿块的来源和性质。
1.腹部肿块的位置确定肿块的位置可了解肿块的来源。某个部位的肿块多来源于该部位的脏器。如右上腹的肿块多来源于肝脏、胆囊或肝曲结肠。带蒂包块或肠系膜、大网膜的包块位置多变。肠管分布区的较大包块,如果伴有梗阻,肿块可能为该段肠管内肿物。如果不伴有梗阻,多来源于肠系膜、大网膜或腹膜后脏器。多发而散在者常见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腹膜结核或腹腔转移癌。
2.肿块的大小在脐周围触到较小的肿块可能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巨大的肿块多发生于肝、脾、胰腺、肾脏、卵巢及子宫等脏器,以囊肿多见。如包块大小变异不定,甚至可消失,可能为充气的肠曲引起。肿块的形态圆形表面光滑的包块,以囊肿为多。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光滑、坚硬多为恶性肿瘤,炎性肿物或结核包块。索状或管状肿物,短时间内形态多变者,可能为蛔虫团或肠套叠。右上腹触到卵圆形肿物,光滑可能为胆囊或肾脏。肿大的脾脏可以触到脾切迹。肿块的硬度和质地肿块如果质地硬多见于肿瘤、炎性或结核性肿块,如胃癌、肝癌及结核性腹膜炎形成的包块。肿块若为囊性,肿物质地柔软,多见于囊肿。压痛炎性肿块有明显压痛。如位于右下腹的包块、压痛明显,多为阑尾周围脓肿。肝大有明显压痛可能为肝脓肿。移动度如果包块随呼吸上下移动,可能为肝、脾、肾、胃或这些脏器的肿物。胆囊、横结肠的肿物也可随呼吸上下移动。如果包块能用手推动者,可能来自胃、肠或肠系膜。移动范围广、距离大的肿物,多为带蒂的肿物,游走脾、游走肾等。凡腹膜的肿瘤及局部的炎性肿块一般不移动。
⑦ 腹部肿块可能是什么病
殊检查被发现者,称为腹部肿块(简称腹块)。常见原因有炎症性、肿瘤性(恶性者并非少见)、先天性以及脏器的位置异常和肿大等症状及可能的疾病: 平卧两腿伸直抬头时或有仰卧位转为坐位的过程中,肿物更加明显 可能是腹壁肿块脂肪瘤、囊肿、脓肿等 右上腹能触到肿大有压痛(胆囊)或因右上腹腹肌紧张或出现境界不清的压痛性包块,感染严重时可出现黄疸。常在进油腻食物或饱餐后发病;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痛,阵发性加重;常伴有右肩或右背部牵涉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病重时有畏寒、高热 可能是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剑突下突然发作钻顶样绞痛,转碾不安、大汗淋漓,常伴有恶心呕吐,有时可吐出蛔虫;病人腹痛剧烈,但查体症状轻微,腹部柔软,无肌紧张,剑突下或右上腹有轻度压痛;绞痛为阵发性,可突然缓解,缓解期病人无明显痛苦 可能是胆道蛔虫病 常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可与黄疸同时或先后出现;反复发热,消瘦、瘙痒,胆囊和肝脏肿大,全身出血倾向、粪便隐血阳性 ' 可能是壶腹周围癌 疾病呈慢性经过,反复呕吐,呕吐物为陈腐食物,常呈喷射状呕吐或发生于夜间,能见到胃型膨隆和蠕动,餐后4小时或清晨胃内有震水声 可能是胃潴留、幽门梗阻 上腹痛(轻重不等,较重时常伴有背痛),消化症状(胃纳差、厌脂肪食、粪便不成形或腹泻等),黄疸(少见,但严重者可被误认为黄疸性肝炎或胰头癌等)口渴多饮和消瘦(少见,为继发糖尿病的表现),常继发于急性胰腺炎和胆道疾病 可能是慢性胰腺炎 中年以上,主要表现是血尿(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左肾区肿块(肿瘤较大时,腹部或腰部可触及肿块,质坚硬)和疼痛(钝痛或隐痛,随病程逐渐加重),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 可能是肾癌 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右下腹部包块、发热、呕吐、体重减轻 可能是克隆病(crohn病) 右下腹痛,常伴腹泻和大便习惯改变,右下腹部可扪及腹块,中等硬度、不易推动、无压痛,可有发热、盗汗、消瘦、贫血、乏力等症状 可能是肠结核 成年人,出现原因不明的大便改变(次数、形状),特别是出现粘液便、粘液血便等,在右下腹可扪及腹块表面呈结节状,质硬有压痛,便秘腹胀甚至出现低位肠梗阻症状 可能是大肠癌(结肠癌) 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出血(多见于中年妇女),压迫症状(尿频、排尿困难、尿潴留或便秘,输尿管或肾盂积水,下肢水肿) 可能是子宫肌瘤 中老年妇女,阴道出血(不规则出血、点滴状或大量出血),白带增多(水样、白色或黄色、或米汤样、或混有血液,伴有恶臭),疼痛(下腰及腰骶部、可有下肢、耻骨上及坐骨神经痛),邻近器官受累(排尿困难、尿痛、尿频、尿血、尿闭、膀胱阴道瘘、肾盂积水、尿毒症等,里急后重、便血、排便困难、便秘或肠梗阻等,或发生直肠阴道瘘),恶病质(贫血、低热、消瘦、虚弱等) 可能是子宫颈癌 50岁以上(男性居多),表现为无痛肉眼血尿(间歇性出现,多为全程血尿、终末加重,出血量多少不等,严重时有血块,出血可自行停止),膀胱刺激症(尿急、尿频、尿痛,是晚期症状),排尿困难及尿潴留,晚期有贫血、浮肿、腹部肿块等 可能是膀胱肿瘤 腹痛(轻度至中度腹痛,隐痛、钝痛或绞痛,常局限于下腹部或左下腹,有腹痛-便意、便后缓解)、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粪质呈糊状及稀水状,混有粘液、脓血),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 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炎) 成年人,出现原因不明的大便改变(次数、形状),特别是出现粘液便、粘液血便等,在左下腹可扪及腹块表面呈结节状,质硬有压痛,便秘腹胀甚至出现低位肠梗阻症状 可能是乙状结肠癌、直肠癌 中青年女性,有结核病史,发热伴有腹痛、腹泻、腹胀、消瘦,腹壁柔韧、伴或不伴腹水、腹块(常位于脐周或其他部位,大小不一、边缘不整、表面不平、结节状,有压痛) 可能是结核性腹膜炎 2岁以下婴幼儿,阵发性腹痛(阵发性,发作时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出汗,间歇期间较安静)呕吐、粘液血便(果酱色)和腹部包块(脐右上方包块形如腊肠) 可能是肠套叠 脐周突然发作剧烈的腹部绞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呕吐频繁、腹胀明显,腹部可扪及有压痛的包块,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⑧ 肠套叠肚子不疼时能摸到肿块么
肠套叠是儿童常见外科急症,有发热,腹痛,呕吐,果酱样便,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包块有时可触及,有时不太容易触及,需要反复检查
⑨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管腔内引起梗阻,称为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原专因,属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最多见的肠套叠类型是回肠末端套入结肠。
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阵发性腹痛,病者面色苍白、出汗、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检查可摸到腊肠型、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一定疼痛的肿块,常位于脐右上方。随着病程的发展可逐步出现腹胀等肠梗阻症状。空气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空气或钡剂在结肠受阻,呈“杯口”状,甚至呈“弹簧”状阴影。
慢性复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人,发生原因与肠息肉、肿瘤有关,多呈不完全性梗阻,故症状较轻。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便血不多见,肠套叠可自行复位,所以发作后检查常为阴性。
⑩ 肠套叠如何治疗
治疗肠套叠方面,现在主要可以采用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来进行治疗,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有空气灌肠复位肠套叠、过结肠注气机等。在接受空气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时,要在患者的肛门注入气体,之后就会见到患者的腹部出现肠套叠肿块的各种影像,逐渐向回盲部退缩直至完全消失。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会听到明显的水声,患者的腹部还会向中央隆起,出现网状或圆形充气回肠。出现这些症状时,就说明患者的肠套已经复位,肠套叠的症状已经得以缓解。在通过空气灌肠复位肠套叠方法来治疗肠套叠时,大部分肠套叠都可以治愈肠套叠。
而当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未能使得肠道复位,或者患者肠套叠的发病时间已经超过24-48小时,怀疑已经出现肠坏死症状的患者来说,则应该立即通过手术来进行治疗。另外,复发性肠套叠也需要通过手术疗法来进行治疗。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应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情况,要禁止进食,给胃肠道减压。病情需要的时候,只要采取退热、吸氧、备血等措施,在麻醉的时候需要采用全麻气管来进行治疗。
在肠套叠复位之后,要仔细检查患者的肠管有无坏死、肠管有无出现器质性病变的情况。如果未出现这些情况的话,可以切除阑尾将肠管纳入到肠腔之后缝合。而一旦出现肠坏死情况的话,需要对坏死的肠段进行切除吻合术来进行治疗。预约挂号可以通过挂号网,在家就可能预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