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脸是黑的吗
不是的,是文学创作出来的。
在中国戏曲史上,没有一位官吏能够像包拯那样,可以如此频繁地出当今历代的戏剧舞台上,至今久演不衰,并且成为一类非常独特的戏剧通称“包公戏”。
包公戏的流行,从南到北,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戏曲种类。戏剧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的包拯,而是改编自文学包拯的带着某种理想化的包拯形象。
包拯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半神半凡的超人。在他的身上,凝聚了专制社会下老百姓对于清官的企盼,和对社会公正的向往。
包公戏情节曲折,是非分明,同样赢得今天观众的喜爱。京戏裘派名剧。包拯的脸谱和传统戏剧中的所有脸谱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脑门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
这一脸谱为戏剧中的包拯专用。包拯的前额所画,俗称“月形脑门”,学名“太阴脑门”。传说中包拯刚正威严,“日断阳间夜断阴”。
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夜晚则主持阴间的讼事,需要阴阳两界的“通行证”,而这“月形脑门”,就起到“通行证”的作用。
(1)包拯皮肤病扩展阅读:
人物故事:
1、包公铡陈世美
《铡美案》讲述了北宋年间,民女秦香莲嫁给书生陈世美为妻,然而其夫进京赶考,数年无音信。适逢家乡连遭荒旱,公婆饿死,香莲带领儿女进京寻夫。
到京后,得知陈世美考中状元,并招为驸马。陈世美寿诞之日,香莲闯宫而入,陈竟昧心不认,反将香莲母子三人赶出宫去。
三朝元老王延龄得知此情后,教香莲假扮唱歌词的村妇,在酒席宴前借唱戏陈,陈仍不相认,并将香莲赶出京城,暗中命家将韩琪前往杀害,以灭口。
韩琪追至庙中,听香莲哭告实情,不忍杀害,毅然将香莲母子放走,自感难以复命,自刎而死。香莲悲愤已极,前往包拯处控告,包公准状后,召陈世美来与香莲对质。
陈世美自恃皇亲国戚,强词狡辩。皇姑、国太也来威胁。包拯不惧权贵显大义,正义凛然,狗头铡刀下怒斩了那忘恩负义之人。
2、杀牛破案
有一个无赖,把一个普通老百姓告到包公那里,保证知道这位老农是无辜的,就答应一定会帮老农洗刷罪名,也会让那个无赖得到应有的惩罚。
包拯告诉农民,你照我说的做,回家以后把自己家中的牛杀了,你留一部分自己吃,其他部分你拿到市场上去卖,然后换一些钱自己用。
按照当时宋朝的法律在民间私自杀耕田用的牛市犯法的,是可以被告上朝廷的,但是在包拯的许可下,那名老农就真的回家吧牛杀了。
第二天,包拯就得到有人控告农民杀了牛的消息,包拯微微一笑,王朝马汉,给我把这个举报的人抓起来,人们都蒙了,说包公你怎么不去抓那个犯法的农名啊。
包拯说农民杀牛是经过我的允许的,倒是你,为什么把农名家牛的舌头割了。这下告状的人哑口无言,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惊慌失措,只能把想要害老农名的事件从实招来。
在场的人没有不佩服包公断案的,原来包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计,他假装不知道有人要害农民,故意卖个破绽,让这人一位自己的计谋得逞。
包拯干脆将计就计,来个欲擒故纵,最后再来个瓮中捉鳖,杀他个措手不及,还农民一个公道,给不法分子应有的惩罚。
其实包拯在就到牛舌头被割的报案后,就有了一些眉目,可以说策划的着一些,就是等着被法分子自投罗网的,这一前一后的妙计足以见得包公断案手段的高超。
⑵ 包拯皮肤是什么颜色的
他圆脸厚唇,是他挺直的鼻梁,向鬓角飞起的浓眉,是他不同于常人的黝黑肤色但他是黄种人.人物简介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天圣五年(1027年):大理评事,知建昌县(不赴),监和州税(不赴)。
景佑四年(1037年):大理寺丞,知天长县。
康定元年(1040年):殿中丞,知端州。
庆历三年(1043年):监察御史里行,勾当东排案司。
庆历四年(1044年):监察御史,权度支判官,三司户部判官。
庆历六年(1046年):京东转运使。
庆历七年(1047年):直集贤院,工部员外郎,陕西转运使。
庆历八年(1048年):刑部员外郎,河北转运使(未及上任),三司户部副使。
皇佑二年(1050年):天章阁待制,兵部员外郎,知谏院。
皇佑四年(1052年):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高阳关路都部署安抚使。
皇佑五年(1053年):知扬州(后知庐州)。
至和二年(1055年):兵部员外郎,知池州。
嘉佑元年(1056年):刑部郎中,右司郎中,知江宁府(后权开封府)。
嘉佑三年(1058年):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嘉佑四年(1059年):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嘉佑六年(1061年):给事中,礼部郎中(后礼部侍郎),三司使,枢密副使。
嘉佑七年(1062年):礼部尚书(五月卒赠)。
⑶ 包拯一生得罪权贵无数,为何没有一个人敢动他
包拯在他为官的几十年里,审理了非常多的案子,并且始终坚持着天子与庶民同罪的原则,不论权贵只要是犯了法的就必须治罪,令人奇怪的是,他办案中得罪了那么对待的权贵,应该有很多人被背地里报复他,为何他却一直安然无恙呢?
原因有很多种,因为包拯深受百姓的尊敬和信任,由于宋朝的国情,百姓们生活的都不是特别的幸福,所以农民军起义的事情时常发生,为了稳固统治,当然不能动包拯这块活招牌了,若是将人民心中这个包青天给处决了,那么岂不是自找麻烦,让百姓心中更加不平了吗。
第二:包拯自从在破了狸猫换太子一案中,就深受太后的信任和尊敬,有李太后这个靠山,皇上也不会怎么样包拯,并且宋仁宗是一个比较慈善的皇帝,是宋朝少有的明君,即使包拯去教育他,他也不会乱发脾气。
第三:那就是宋朝自从开国皇帝之后,就秘密留下了一个皇帝才知道的命令,那就是不准杀害文臣,除非文臣造反,犯了大罪,即使文臣说了一些令皇帝生气的话,也不能责罚文臣,所以说,只要包拯没有谋逆之心,那么他就依然可以为百姓主持公道。
包拯虽然说是被百姓改编出来的角色,但是这种形象这可以说明,在百姓的心中是非常渴望能够遇到这样为民做主,唯才是用的官员,而包拯在后世人民的心中一直是廉明、智慧、清官的形象。
⑷ 包拯长相真的很黑吗
说起包拯,他绝对是历史上被“黑”得最惨的人!
随着戏剧的风靡,“黑脸包拯”彻底成为了扎根在人们心中的,不可动摇的形象。
最后—— 历史上的包拯出身于书香门第,并不是穷苦人家的孩子。
他爹包令仪中过进士,是朝廷命官!
“包侍郎名令仪,字肃之,进士及第。授朝散大夫,行尚书虞部员外郎,出帅南京,上护军,赠刑部侍郎。”而且他也并不是由嫂子养大的,包拯的母亲一直活到包拯36岁才过逝。
“黑面包公”虽然不符合历史真相,但却也无伤大雅,千百年来“黑面”已经成为了老百姓们对包拯为官铁面无私的赞颂,成为了人们纪念“包青天”的一种特殊方式。
⑸ 电视剧里的包拯脸都是黑的,真实的包拯真的如此吗
真正的包拯他的脸并不是黑的,大家现在在看有关于包拯的电视剧之中,便会发现包拯他的脸是黑色的,在额头上还有着一个月牙的图案,这样的形象可以说是让大家十分的印象深刻。但是实际上包拯并不是像戏剧之一中所描写的这样。
而现在在戏剧表演或者是影视剧之中,包拯之所以经常以黑脸的形象出现,主要有这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戏曲舞台上白脸,他一般所代表着的都是奸臣。那么对包拯采用黑脸则是为了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区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黑脸的形象,其实能够更好的去凸显包拯他身上那一种公正不阿的优秀品质。
⑹ 影视剧中的包拯肤色黝黑,那么历史上的包拯真的是这样吗
从电视节目上,包拯扮演者的妆都是黑色的,而且额头还有一个月牙,他经常为民除害,除暴安良,不畏权贵,断案公正。
影视中包拯,皮肤黝黑,但是真实的包拯皮肤并不会很黑,之所以这样子刻画一个人物,我认为就是为了赞扬包拯的为民除害,不畏权贵的精神。黑色给人树立一种威严,是鬼神不可侵犯的,也为了说明包拯经常微服出巡,体察民意,为百姓做事,不辞劳苦,剧中的包拯额头上还有一个月牙,我想这和刻画的肤色一样,也是有用意的,包拯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包青天,是民间给他的极大赞扬,青天可以为百姓做主。
⑺ 包拯的外号叫包黑炭,他到底有多黑
包拯虽然外号叫包黑炭,但其实他自己的脸并没有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或者是人口口相传这样的特别黑。
甚至相比来说包拯的脸还能算得上比较白。之所以口口相传包拯的脸黑,只是为了更衬托包拯那种铁面无私的形象,既然铁面无私,那如果脸黑的话就更配得上这个词。在历史上的包拯这个人确实是深得民心,包拯确实称得上是为官九任,造福一方。
然而事实上在历史上真正的包拯这个人并没有铡美案也没有狸猫换太子这样的事情,更没有南侠展昭也没有王朝马汉,这些得力的左膀右臂。这些虚构的人虚构的故事,都更能提现出老百姓对包拯的尊敬和敬佩。所以抛开这些神话的故事来说,包拯的脸并不黑,他被叫包黑炭,也更多是因为因为故事需要。
⑻ 历史上的包拯真的是黑面,而且额头上有月牙吗
如果我们除去文化的内容后,对古代的官员做一个排位,包拯的名字绝对可以进入前三,关于包拯的明清小说有很多,《包公案》、《三侠五义》、《万花楼》都可以找到包拯的形象和影子,他一脸黢黑,头上顶着一个月牙,这便是人们对于包拯的形象,可是历史上的包拯是这样的吗?其实并不是
在包拯的头上面也没有月牙,这也不过是人们后世的一个形象上的美化。
不过也有民间传说,包拯头上的月牙其实是他在少年读书的时候无意当中被磕碰到的,笔者认为也应当是不存在,毕竟包家传下来的画像上面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