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从饮食,日常宣教中预防红斑
春季疾病预防
·春暖花开防过敏
·初春季节谨防鼻出血
·春季谨防过敏性鼻炎
·老人春季提防肺结核
·春季需防“小儿肺炎”
·春游要防莱姆病
·春季麻疹防治
·春季瘙痒莫忽视
·春季提防带状疱疹——“串腰龙”
·冬春季节防感冒
·哮喘的春季预防
·春天当防皮炎复发
·春天与呼吸道疾病
·踏青旅游当心皮炎
一、春日出游引发“红眼睛”
阳光明媚,外出游玩的孩子越来越多。可是一不小心,就出现红眼睛、流眼泪,经过检查,原来是过敏性结膜炎。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环境因素有关,近年来过敏儿童增加也和室外过敏物质(比如各种花粉等)有关,这类孩子外出旅游要减少和花粉的接触。过敏性眼结膜炎往往随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伴发,经常出现在花粉较多的春秋花季,导致眼红、眼痒、流泪和异物感。这种疾病容易出现季节性反复发作,对儿童身心、健康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现已证明,患儿对某种物质形成过敏,除遗传因素外,还和胎儿时期和出生后1—2年内反复接触某种低浓度过敏源有关。专家建议,如果能在儿童出生后1—2年里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各种过敏源浓度,就能防止、减少儿童过敏的形成;如果已经形成过敏,就尽量不要再接触过敏源,这样可减少、终止过敏性疾病的发作。同时,通过特定的方法,比如脱敏疗法、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对预防过敏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四种疾病随春到
二、甲型肝炎:春季是甲型肝炎的好发季节,是由甲肝病毒所致的传染性肝炎。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在这段时间里,特别是在接触甲型肝炎病人半个月至一个月后的时间里,凡出现发热,没有其它原因,如吃得过饱、吃了油腻食品、夜间睡眠不足等可以解释的吃不下饭,甚至饭后恶心、呕吐、乏力,连上一步楼梯都感费力、面黄、小便像浓茶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预防措施是加强粪便管理,及时隔离病人,搞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
三、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冬春季急性传染病。目前对这种病尚无令人满意的特效药物,病后不及时诊治,病死率相当高。在这个季节,一旦出现突然畏寒、继之高热、面红、颈红、胸肩部红、貌似醉酒、伴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和皮肤粘膜有出血点的病人,应及时求治。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俗称脑膜炎,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男女老幼都可得病,其中儿童为多。在流脑好发的季节里,要注意积极预防。一旦发现突然高热、头痛、喷射状呕吐、惊厥和皮肤粘膜有出血点的病人,应加以注意尽早就医。
早期发热,随后头疼,继而呕吐,这三大症状被医学界称为“流脑信号”。如不及时治疗,危险性很大。因此,要注意保护易感儿童,早期发现,及时隔离治疗。 “流脑”是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型脑膜炎。“流脑”一般表现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春季由于天气冷暖不定,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为高发人群。
根据病情,“流脑”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后者尤其值得重视。暴发型流脑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往往在24个小时甚至6个小时内就可出现严重的休克和呼吸衰竭,病死率极高。因此,在“流脑”高发季节,若病人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有突发高热、身上发现出血点、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情况,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不得延误病情。
通过对传染源的隔离来预防“流脑”比较困难,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我国已对儿童预防接种多年,保护率可达90%以上。专家提醒人们特别是家长们,不要忘记给自己和孩子接种“流脑”疫苗。同时,人口密集的单位如发现多例“流脑”,应对密切接触者考虑短期用磺胺嘧啶预防。该病患者居室应开窗通风,病人使用的被褥应在太阳光下曝晒消毒。
五、 风疹以幼儿发病为多。怀孕妇女特别是妊娠早期得了风疹容易引起胎儿畸形。此病多有发热,体温不太高,1~2天后面部、颈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疹子,在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但手掌、足底大多无疹子。在风疹好发季节里,孕妇尽可能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外出时尽可能戴口罩。
|春季小儿感冒绝不能小看
春季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白喉、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膜炎等多种小儿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季节,要防小儿呼吸道感染。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儿科专家说,由于个人的免疫力状况不同,一部分患儿可能什么药也不用就会痊愈,但如果连续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情况就要立即去医院,因为这些表现与春季常见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初期症状极其相似,极易混淆,因此春季小儿感冒绝不能小看,不要乱用感冒药,应由医生检查、确诊后再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单纯的病毒感染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只需多喝水、多休息即可,但如果是细菌引起的感染,则需要用抗生素药物或住院治疗。
在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的日子,家长应掌握一些操作简便、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1. 严格按照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按时接种各种疫苗;
2. 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畅,定期用各种空气消毒剂喷洒房间
3. 教育孩子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4. 孩子的被褥、衣物、手帕经常拿到阳光下暴晒,食具、玩具和便器要定期消毒,消除病原菌的传播;
5. 由于孩子新陈代谢率高,运动量大,平时不要让孩子穿得太多,要让孩子习惯冷一些的环境,同时要注意让孩子多做户外活动,提高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
6. 如果家中已有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饮食起居用具应该专用,家属接触病人时应戴上口罩;
7. 当幼托机构、学校发生呼吸道积聚病例时,应配合幼托机构、学校,及时告诉保健老师,必要时上医院就诊;
8. 饮食上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可以适当给予一些酸甜的食物,如糖醋排骨、鱼等,另外还可以选用豆制品、肉、鱼类、蛋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猩红热 是春季高发的传染病,多见与幼儿。主要特征是发热、咽痛、遍体细红色丘疹、面颊红晕、口周苍白、舌苔鲜红似草莓状。患儿的护理很重要。居室保持干净,阳光充足。患儿最好不要卧床休息,近食流食,多喝水。还要注意口腔卫生,加强皮肤护理。
流行性腮腺咽 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腮腺发炎肿起,以春季为发病高峰,3-15岁的儿童易发此病。预防重点应保护有接触史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因该病对男性性生殖气管会产生损害。在流行季节可进行药物预防,如板兰根煎水口服。
春季防治儿童发疹性传染病
冬春之交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尤其是一些好发于儿童的以皮肤发疹为主要表现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其病变经过大致相同,应根据各自的发病特点,以及特征性皮肤症状予以鉴别。
风疹 多见于儿童。皮疹始见于面部,为粉红色斑疹,轻度痒感。24小时内迅速蔓延到颈部、躯干、四肢,1~2天内渐消退。往往下肢见到皮疹而面颈部皮疹已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在发疹前24小时左右,患儿耳后和枕骨下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患病初期可在软腭、颊部出现暗红斑,为诊断要点之一。
风疹也可在青年或成年人群中流行,在发疹前1~2天有发热、头痛、咽痛。妊娠3月内孕妇患风疹可引起流产、死产、早产和胎儿畸形。故当孕妇接触风疹患者后,应立即注射丙种球蛋白紧急预防。
麻疹 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表现为高热、眼结膜充血、怕光、分泌物增多、流涕?粘液脓性?、咳嗽。2~3天后在第二臼齿对面的颊粘膜上出现蓝白色或紫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并可蔓延到整个颊粘膜及唇内侧。在出现皮疹的第二天开始消退,是具有鉴别意义的麻疹早期特征。
起病后第3~4天,耳后、发际、颜面部开始发疹,迅速蔓延至颈部、上肢、躯干、下肢,为玫瑰色斑丘疹,约2~5天内出全。继之体温开始下降,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斑。病变经过约需2周。
幼儿急疹 多发生于2岁内婴儿。突然发生高热,伴食欲不振,少数患儿还可出现嗜睡、恶心、呕吐、咳嗽,枕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3~5天后体温开始下降,约24小时内降至正常。热退时出现玫瑰色斑丘疹,先于颈部、躯干,渐蔓延至臂及下肢,而颈、肘、膝等部位及掌跖部多无皮疹。皮疹1-2天后消退,不留痕迹。起病初在患儿悬雍垂两侧见有小结节状隆起,周围充血,成晕状粘膜斑,有助于早期诊断。
猩红热 突发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婴儿可有惊厥,病初舌乳头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呈鲜红色,成为“红色杨梅舌”,是诊断要点之一。
起病后1天发疹,于颈、胸、躯干、四肢依次出现,1~2天遍布全身达高峰,呈弥漫性密集红斑,尤以肘弯、腋窝、腹股沟处皮疹更密集,两颊及前额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特征性“环口苍白圈”。皮疹持续2~4天后依次开始消退,7~8天时脱屑,手掌足跖部呈大片状脱屑,有时像手套、袜套样脱屑。
这些以皮肤发疹为主要症状的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虽会在儿童人群中引起流行,但大多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只要适当注意卧床休息,多饮水,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
㈡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神经系统症状是什么
约见于50%以上的患者,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各种形式的神经病和精神病,如神经官能症,癫痫,脑器质性病变,脊髓和周围神经病变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可以是首发症状,但更常见于病程中或晚期,有人称此为狼疮脑病或神经精神型红斑狼疮。
(1)癫痫: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病变之一,发生率为15%,儿童患者更高。癫痫发作成为SLE最危险的急症之一,其发作绝大多数为大发作,少数可为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通常对抗癫痫治疗反应良好,但很难完全控制症状,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降低其发作阈值。
(2)头痛:约占10%,可表现为波动性头痛、周期性偏头痛,多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如发热、皮损等,与病情活动有关。
(3)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约见于15%的患者,表现为脑血管病变,其中以偏瘫失语者略多,其他有轻瘫性横贯性脊髓炎、截瘫、假性脑瘤、小脑和锥体外系或丘脑下部功能障碍、舞蹈症、脑神经麻痹、无菌性脑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周围神经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视野盲点等。
(4)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各种感觉和运动障碍,尤以下肢明显的感觉运动障碍,四肢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麻木疼痛,有时为紧束性疼痛或刺痛。少数病例表现为肢体发作性抽搐,伴有轻度感觉障碍。周围神经病变多为一过性,经治疗后,随病情缓解可自行消失。这些症状可能是因为继发于血管炎,伴随神经营养不良而发生的变化。
(5)多动症:表现为舞蹈症,可呈全身性或半身性,常为首发症状,可反复发作。
(6)颅内高压症或无菌性脑膜炎:前者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后者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
(7)精神失常:常见于大多数病例,可以是SLE的首发症状,但多数在病情加剧时才出现。最常见的精神症状是抑郁状态。另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样表现,可能与脑血管炎、脑器质性损害有关。反复发作者预后较差,常遗留有痴呆、人格障碍、智力低下。以呆滞抑郁为主的精神障碍起初表现为表情淡漠、少言、逐渐出现失眠、直视、表情呆滞、动作迟缓、记忆力差、不识亲友、生活不能自理等。以兴奋为主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失眠、多梦、情绪高涨、表情轻松、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哭笑无常甚至打人骂人。激素治疗伴随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失眠、多梦、兴奋、多语、焦虑、易激动、继之可出现幻觉、情感障碍、哭闹、乱语、打闹、拒绝治疗等。
其他精神障碍一般出现于病情活动期、病危期和晚期,多伴有脑器质性病变。
㈢ 糖尿病最常见的神经病变是什么
病情分析:
您好!糖尿病发生时间较长时,由于血糖升高引起神经纤维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导致神纤维肿胀以至变性,从而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疼痛,象针刺样,烧灼样或蚂蚁爬等的感觉,通常以下肢较上肢严重,两侧肢体可同时或先后发生,典型时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有时表现为痛觉过敏,很轻微的刺激即感觉到明显疼痛,严重穿衣服及盖被子亦会觉得疼痛.
指导意见:
您所述的症状可以怀疑神经病变的情况发生,但不能仅凭一侧出现这种症状就以确认,还应到医院做肌电检查,进一步确诊.
目前治疗有效的药物包括蝮蛇抗栓酶,巴曲酶,神经节苷酯( GA),早期使用维生素B12类制剂特别是甲基维生素B12可收到部分效果,如联合使用维生素B1及B6则效果可能更好.对于止痛药物,有效的如卡马西平,多虑平等.目前据称还有一种叫“木丹”颗粒的有效中药,可以一试.
生活护理:
平时,糖尿病神经病变(甚至未发生神经病变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肢体损伤.鞋袜要柔软舒适,最好不要穿皮鞋.定期修剪指(趾)甲,防止指(趾)甲太长而损伤皮肤,但修剪指(趾)甲时又要注意不要损伤手脚.注意肢体清洁卫生,瘙痒时要小心以免抓破皮肤.冬天用热水袋取暖时一定要注意水的温度,不要太热,以免烫伤.另外还可穿特殊的鞋以改变脚部的受力,从而减少脚部损伤.
病情分析:
疾病介绍: 周围神经炎在多数情况下并非感染或炎症,又被称之为周围神经病.该病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包括颅神经及脊神经),表现为受损神经支配范围内的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多发性或单一性,对称性或非对称性,是神经系统较常见的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发病机理: 引发周围神经炎疾病的原因有:
1,感染:细菌,病毒,钩端螺旋体等;
2,中毒:重金属铅,汞,砷中毒及化学品,药物如呋喃类,磺胺类,异烟肼药物,有机磷农药及有机氯杀虫剂中毒等;
3,营养障碍:糖尿病,脚气病(vitB1缺乏),糙皮病及慢性酒精中毒等可并发周围神经炎;
4,某些胶原疾病:如播散性红斑性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变态反应,如各种免疫血清注射后,疫苗接种后(如破伤风抗毒素及狂犬疫苗)等亦可引发神经炎.
5,家族遗传因素:如进行性肥大性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感觉性神经病.
6,其他:原因不明的多发性神经病,复发性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进行性多发性神经病等.不论是何种原因所致的病变常造成轴突变性和节段性脱髓鞘,即神经纤维有长短不等的节段性髓鞘破坏变性,雪旺细胞增殖吞噬,也可致神经元变性坏死.
临床症状: 主要是对称性的肢体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1,感觉症状:病初多为肢端麻木或疼痛,也可有感觉过敏或异常,如蚁走感,以后感觉减退甚至消失,典型者呈手套,袜套型感觉障碍.
2,运动症状:四肢远端为主的弛缓型不全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对减少或消失,稍后可有肌肉萎缩.
3,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手足部血管舒缩,出汗,皮肤苍白,变冷或发红发热,变嫩或角化过度,干燥易裂等;另外因病因不同,临床表现有其特点,如呋喃类药物中毒时运动障碍不明显,而疼痛和植物神经症状突出.如系单一颅神经病变,则常见周围性面神经炎(Bell面瘫):半侧颜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眼闭合不全,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诊 断: 根据病史,体征,受损神经的分布确定病变部位是单神经病,多数性(单灶性)单神经病还是多发性神经病;单神经病指某一周围神经干或神经丛的局部病变,如炎症,血管病变等;多数性单神经病指同时或先后2个以上单独的非邻近的神经干受损,病变为多灶性,其病因有炎性脱髓鞘及结缔组织病的血管炎等,多发性神经病指双侧对称的四肢远端为重的周围神经病,如中毒,营养缺乏,全身代谢病等.
辅助检验:
治 疗: 1,病因治疗:中毒引起者应立即阻止毒物进入人体,脱离中毒环境及毒性物质.由药物引起者,原则上应尽快停药.总之应积极采取措施去除病因.
2,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各种原因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都可使用大剂量B族维生素,vitB1,B6,B12,重症病例使用ATP,辅酶A.疼痛明显者使用止痛剂,镇静剂,如卡马西平等.有炎性脱髓鞘病变都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也可使用血管扩张剂烟酸(50~100mg/次),地巴唑5~10mg/次.
3,加强护理:肢体保持功能位,勤翻身以防止褥疮及肺内感染.
4,恢复期:功能锻炼,针灸,按摩,理疗.
指导意见:
预 防:
相关药物: 维生素B1 ,维生素B6 ,三磷酸腺苷 ,辅酶A ,烟酸
病情分析:
不同类型,不同病期的糖尿病有不同的相貌,轻者可以毫无感觉,重者可以影响生活;可以是典型的症状,也可以是非特异性,似乎很难与糖尿病联系在一起的症状.典型的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与体重减轻,按发生机制讲是应按这个顺序发生,但也可以仅仅突出某一个症状.
指导意见:
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者肥胖超重,合并高血压者,即使没有糖尿病的症状,也应每半年到一年去医院查一次血糖.那些新近发生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管病的患者也都应常规检查血糖,以免漏诊
病情分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受损神经支配范围内的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多发性或单一性,对称性或非对称性,是神经系统较常见的疾病.早期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但电生理检查往往呈对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的累及,临床呈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感觉异常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患者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感觉障碍严重的患者可出现下肢关节痛及溃疡.痛呈刺痛,灼痛,钻凿痛,似乎在骨髓深部作痛,有时剧痛,痛呈昼轻夜重.有时有触觉过敏,
指导意见:
建议到医院检查,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切忌乱用药.
病情分析:
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强致多元醇旁路代谢旺盛,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浓度增高及肌醇浓度降低,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主要因素,神经营养小血管动脉硬化可能是单一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常见症状为肢端感觉异常,有时痛觉过敏,随后出现肢痛,呈隐痛,刺痛或烧灼痒痛,夜间和寒冷季节加重.
指导意见:
主要还是控制血糖,血糖高是引起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合理的饮食健康的生活习惯都是血糖控制的关键.目前没有特效药,一般糖尿病患者还是注射胰岛素效果好.
㈣ 如何预防春季传染病(如痢疾,水痘,麻疹,流感)
春季疾病预防
·春暖花开防过敏
·初春季节谨防鼻出血
·春季谨防过敏性鼻炎
·老人春季提防肺结核
·春季需防“小儿肺炎”
·春游要防莱姆病
·春季麻疹防治
·春季瘙痒莫忽视
·春季提防带状疱疹——“串腰龙”
·冬春季节防感冒
·哮喘的春季预防
·春天当防皮炎复发
·春天与呼吸道疾病
·踏青旅游当心皮炎
一、春日出游引发“红眼睛”
阳光明媚,外出游玩的孩子越来越多。可是一不小心,就出现红眼睛、流眼泪,经过检查,原来是过敏性结膜炎。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环境因素有关,近年来过敏儿童增加也和室外过敏物质(比如各种花粉等)有关,这类孩子外出旅游要减少和花粉的接触。过敏性眼结膜炎往往随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伴发,经常出现在花粉较多的春秋花季,导致眼红、眼痒、流泪和异物感。这种疾病容易出现季节性反复发作,对儿童身心、健康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现已证明,患儿对某种物质形成过敏,除遗传因素外,还和胎儿时期和出生后1—2年内反复接触某种低浓度过敏源有关。专家建议,如果能在儿童出生后1—2年里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各种过敏源浓度,就能防止、减少儿童过敏的形成;如果已经形成过敏,就尽量不要再接触过敏源,这样可减少、终止过敏性疾病的发作。同时,通过特定的方法,比如脱敏疗法、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对预防过敏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四种疾病随春到
二、甲型肝炎:春季是甲型肝炎的好发季节,是由甲肝病毒所致的传染性肝炎。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在这段时间里,特别是在接触甲型肝炎病人半个月至一个月后的时间里,凡出现发热,没有其它原因,如吃得过饱、吃了油腻食品、夜间睡眠不足等可以解释的吃不下饭,甚至饭后恶心、呕吐、乏力,连上一步楼梯都感费力、面黄、小便像浓茶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预防措施是加强粪便管理,及时隔离病人,搞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
三、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冬春季急性传染病。目前对这种病尚无令人满意的特效药物,病后不及时诊治,病死率相当高。在这个季节,一旦出现突然畏寒、继之高热、面红、颈红、胸肩部红、貌似醉酒、伴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和皮肤粘膜有出血点的病人,应及时求治。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俗称脑膜炎,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男女老幼都可得病,其中儿童为多。在流脑好发的季节里,要注意积极预防。一旦发现突然高热、头痛、喷射状呕吐、惊厥和皮肤粘膜有出血点的病人,应加以注意尽早就医。
早期发热,随后头疼,继而呕吐,这三大症状被医学界称为“流脑信号”。如不及时治疗,危险性很大。因此,要注意保护易感儿童,早期发现,及时隔离治疗。 “流脑”是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型脑膜炎。“流脑”一般表现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春季由于天气冷暖不定,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为高发人群。
根据病情,“流脑”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后者尤其值得重视。暴发型流脑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往往在24个小时甚至6个小时内就可出现严重的休克和呼吸衰竭,病死率极高。因此,在“流脑”高发季节,若病人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有突发高热、身上发现出血点、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情况,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不得延误病情。
通过对传染源的隔离来预防“流脑”比较困难,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我国已对儿童预防接种多年,保护率可达90%以上。专家提醒人们特别是家长们,不要忘记给自己和孩子接种“流脑”疫苗。同时,人口密集的单位如发现多例“流脑”,应对密切接触者考虑短期用磺胺嘧啶预防。该病患者居室应开窗通风,病人使用的被褥应在太阳光下曝晒消毒。
五、 风疹以幼儿发病为多。怀孕妇女特别是妊娠早期得了风疹容易引起胎儿畸形。此病多有发热,体温不太高,1~2天后面部、颈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疹子,在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但手掌、足底大多无疹子。在风疹好发季节里,孕妇尽可能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外出时尽可能戴口罩。
|春季小儿感冒绝不能小看
春季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白喉、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膜炎等多种小儿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季节,要防小儿呼吸道感染。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儿科专家说,由于个人的免疫力状况不同,一部分患儿可能什么药也不用就会痊愈,但如果连续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情况就要立即去医院,因为这些表现与春季常见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初期症状极其相似,极易混淆,因此春季小儿感冒绝不能小看,不要乱用感冒药,应由医生检查、确诊后再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单纯的病毒感染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只需多喝水、多休息即可,但如果是细菌引起的感染,则需要用抗生素药物或住院治疗。
在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的日子,家长应掌握一些操作简便、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1. 严格按照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按时接种各种疫苗;
2. 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畅,定期用各种空气消毒剂喷洒房间
3. 教育孩子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4. 孩子的被褥、衣物、手帕经常拿到阳光下暴晒,食具、玩具和便器要定期消毒,消除病原菌的传播;
5. 由于孩子新陈代谢率高,运动量大,平时不要让孩子穿得太多,要让孩子习惯冷一些的环境,同时要注意让孩子多做户外活动,提高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
6. 如果家中已有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饮食起居用具应该专用,家属接触病人时应戴上口罩;
7. 当幼托机构、学校发生呼吸道积聚病例时,应配合幼托机构、学校,及时告诉保健老师,必要时上医院就诊;
8. 饮食上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可以适当给予一些酸甜的食物,如糖醋排骨、鱼等,另外还可以选用豆制品、肉、鱼类、蛋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猩红热 是春季高发的传染病,多见与幼儿。主要特征是发热、咽痛、遍体细红色丘疹、面颊红晕、口周苍白、舌苔鲜红似草莓状。患儿的护理很重要。居室保持干净,阳光充足。患儿最好不要卧床休息,近食流食,多喝水。还要注意口腔卫生,加强皮肤护理。
流行性腮腺咽 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腮腺发炎肿起,以春季为发病高峰,3-15岁的儿童易发此病。预防重点应保护有接触史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因该病对男性性生殖气管会产生损害。在流行季节可进行药物预防,如板兰根煎水口服。
春季防治儿童发疹性传染病
冬春之交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尤其是一些好发于儿童的以皮肤发疹为主要表现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其病变经过大致相同,应根据各自的发病特点,以及特征性皮肤症状予以鉴别。
风疹 多见于儿童。皮疹始见于面部,为粉红色斑疹,轻度痒感。24小时内迅速蔓延到颈部、躯干、四肢,1~2天内渐消退。往往下肢见到皮疹而面颈部皮疹已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在发疹前24小时左右,患儿耳后和枕骨下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患病初期可在软腭、颊部出现暗红斑,为诊断要点之一。
风疹也可在青年或成年人群中流行,在发疹前1~2天有发热、头痛、咽痛。妊娠3月内孕妇患风疹可引起流产、死产、早产和胎儿畸形。故当孕妇接触风疹患者后,应立即注射丙种球蛋白紧急预防。
麻疹 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表现为高热、眼结膜充血、怕光、分泌物增多、流涕
㈤ 银屑病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有哪些
牛皮癣患者要常吃水果和蔬菜,这类食物中一般无机盐和纤维素的含量也比较多,每天都应食入足够的数量,尤其是益多吃禽及肉类,瘦肉和内脏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动物肝脏含铁丰富,还含有叶酸、维生素B12,是很好的补血保肝食品,但肉类要选用得当,对于一些“发物”,如牛羊肉和海鲜食品要尽量避免食用,以免加重病情,影响牛皮癣的治疗。
牛皮癣具有很多并发症,所以得了牛皮癣要及时治疗。当牛皮癣患者发生其它疾病如乙型肝炎、心脏病、高血压病时,由于这些病本身的影响,或是由于治疗这些病所用药物的影响,可以使牛皮癣复发、加重或对治疗措施产生抵抗。而牛皮癣的加重,反过来对内脏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可促发内脏损害,或者使原来已有的内脏疾病加重。牛皮癣患者要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各种预防措施。
牛皮癣患者的饮食中禁忌的主要原则是:忌酒、忌海鲜、忌辛辣。
1、肉禽类:牛皮癣患者忌吃牛肉、驴肉、羊肉、狗肉、鸟肉及其肉汤等温热肉类;
2、海鲜鱼肉:牛皮癣患者忌吃各类海鲜和鳖、螃蟹、虾等腥热海产品;
3、蔬菜水果类:牛皮癣患者忌吃大头菜、香椿、尖椒等辛辣蔬菜;
3、调料类:牛皮癣患者忌用生姜、大料、花椒、胡椒、孜然、茴香、桂皮、芥末、芥末油、辣椒酱、火锅调料、方便面调料等。
4、牛皮癣患者忌喝各种酒类,如白酒、啤酒、葡萄酒;
5、牛皮癣患者忌经常在饭店吃饭,因为调料及油重;
6、牛皮癣患者忌抽烟。
㈥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有哪些
1.早期表现两性均发病,男女之比为1∶7~10,发病年龄为2~80岁,以20~40岁多见。多数病人最后都有多脏器损害,但在早期可仅有1个脏器受累的表现,同时伴有自身抗体(尤其是抗核抗体,简称ANA)阳性的实验室发现,这可对本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线索。因本病的临床表现变化无常,起病方式多变,可几个脏器同时起病,也可相继出现几个脏器受损的表现。多数都有一定的起病诱因(感染、日晒、情绪受刺激)。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为发热、疲劳、体重减轻、关节炎(痛)。较常见的早期表现为皮损、多发性浆膜炎、肾脏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血液异常及消化道症状等。
2.系统性表现
(1)发热:85%以上的病人于病程中可有不同程度发热,有的可长期持续发热而无其他症状及明显的实验室发现,但多伴有ANA阳性。发热多见于急性起病者,部分病人高热与继发感染有关,尤其多见于长期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的病人,但多数病人发热为本病的固有特征。
(2)关节肌肉症状:有关节痛者占90%以上,常为先发症状,且常与皮损、发热和其他内脏损害同时发生。典型的特征为发作性对称性关节痛、肿胀,常累及手指的远端小关节、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和膝关节,也可累及其他关节。与类风湿关节炎相比,本病关节炎发作仅持续数天,可自行消退,间隔数天到数月后又可再度复发。发作消退后,不伴有骨质侵蚀、软骨破坏及关节畸形。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5%~10%发生股骨头或肱骨头坏死。
约半数病人于病情恶化期可出现肌痛和肌无力,尤其上、下肢近端明显。在梳头和爬楼梯时可出现肌无力,其发生与长期应用大剂量激素有关。约10%病例可发生多发性肌炎。
(3)皮肤损害:80%的病例可出现皮肤损害,以皮疹为最常见,亦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皮疹表现多种多样,有红斑、丘疹、毛囊丘疹、水疱、血疱、大疱、结节、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瘀血斑、渗液、糜烂、结痂、坏疽、溃疡、萎缩等,可为其中之一种或几种同时或先后发生,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典型皮损为发生在面部的蝶形红斑,对称性分布于双侧面颊和鼻梁,边缘清楚,为略微隆起的浸润性红斑(图3)。初起为丹毒样或晒斑样,以后逐渐变为暗红色,有时红斑可出现水疱和痂皮,继之出现粘着性鳞屑、毛囊角质栓和毛细血管扩张。(图4,5,6)。
皮疹在光照后加重,可在1~2周之后自行消退。皮疹消退后多形成瘢痕和发生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和萎缩。有时皮疹可累及下颏、双耳、头皮和颈部。皮疹复发常发生于病情恶化期。20%~30%的病人对日光过敏,表现为暴晒日光后,皮肤暴露部位(面部和前臂伸侧)可发生皮疹,偶尔出现全身性荨麻疹或大疱样皮损,可伴有瘙痒感或灼痛感。光过敏严重时可诱发皮外型系统性红斑狼疮。
四肢皮疹也有很大的特异性,常在指(趾)尖出现特征性红斑性肿胀和毛细血管扩张。大小鱼际、指(趾)甲沟、肘、膝及其他部位(多受压)可出现持久性红斑。甲床及甲周也可发生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皮疹波及头皮时,可引起皮肤附属器持久性丧失,而成为不可逆性脱发。炎症消退后,多留下不定形的低色素性瘢痕。脱发为本病常见的皮损,多发生于病情活动期,可表现为弥漫性脱发,也可表现为斑点性脱发。除典型的皮疹和脱发外,尚可在病程不同时期出现某些非特异性持久性或一过性皮损,包括瘀斑和紫癜,系由血管炎和血小板减少所致。此外,尚可出现大疱性皮疹,肢体远端溃疡和坏疽,也可发生面部水肿、反复发作性荨麻疹及全身弥漫性色素沉着等。(四肢皮损变化如图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有的病人在病情活动期可出现黏膜损害,表现为黏膜溃疡,尤多见于上腭和鼻中隔,也可发生于阴道和喉黏膜。也可表现为齿龈炎、黏膜出血、糜烂和出血斑片。少数病例可发生黑棘皮症或皮肤钙质沉着。个别病人也可发生皮肤深部及皮下脂膜炎,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疼痛性皮下结节,皮肤肿胀或有红斑,愈合后留有凹陷性瘢痕形成。10%~15%的病例早期可有雷诺现象。但较硬皮病出现者为轻。偶尔可出现红斑性肢痛症,表现为阵发性肢端皮肤温度升高和灼烧性疼痛。
其他非特异性皮损为风团、网状青斑、多形性红斑样改变、眶周和面部水肿等(图23)。
(4)血液学:几乎所有病人在病程中都可出现血液学改变,其中以贫血为最常见,这与微血管病变、铁的利用障碍、慢性肾脏病变等因素有关。约10%病人可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伴有脾大,以致被误诊为脾功能亢进。虽然本病溶血性贫血的发生率较低,但显示这种特征的直接Coomb试验阳性率高达65%以上。该试验阳性而又无溶血表现者,其红细胞表面常覆有C3或C3裂解产物。有溶血表现者,其红细胞膜既覆有C3又覆有IgG,有时也可仅覆以IgG,这种抗体属温性抗体。此外,本病的冷凝集素也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本病的另一个血液学异常为输血反应的发生率高,且反应程度也较严重,往往对本病可造成不可逆转性病情恶化,甚至造成死亡,临床工作者必须对此高度警惕。另外,形成次要血型抗原的抗体也明显升高。个别病人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但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白细胞减少也是本病常见的血液学表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减少,后者中的T细胞和B细胞均可减少。淋巴细胞减少与病情活动有关。本病对感染的反应性不良,即使继发严重感染,白细胞也无明显升高。本病白细胞减少是由于体内存在抗白细胞抗体而导致白细胞溶解破坏所致。白细胞减少的另外原因是骨髓生成障碍,系血清中存在抑制骨髓细胞形成因子所致。白细胞除在量的方面有减少外,尚有质的异常,表现为吞噬功能降低及产生白细胞趋化因子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与体内存在抗淋巴细胞抗体有关。抗淋巴细胞抗体分为两类:一类为细胞毒性补体依赖性IgM抗体,在4℃具有活性;后一类抗体可使淋巴细胞在体内破坏。
约15%病例有血小板减少,可为早期表现,引起严重的皮肤黏膜、消化道、泌尿道及生殖道出血,偶尔发生颅内出血。这种改变是由于体内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循环的免疫复合物使血小板半衰期缩短,也是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血小板不仅有量的减少,而且还有质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凝聚异常。这种缺损常引起皮肤紫癜。
约10%病例体内存在循环的抗凝物质,此类患者很像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它可加重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倾向,并可使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延长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5)肾脏病变:最为常见。对本病进行常规肾活检显示,几乎都有肾损害,仅半数病例有临床症状。狼疮肾脏病变主要为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病人的尿中可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管型。肾功能早期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肾功能亦逐渐恶化。晚期可出现尿毒症。尿液镜检时,在高倍镜下每视野红细胞和白细胞数大于5个,提示有肾小球肾炎;如果中段尿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持续大于5,则提示为活动性损害,若尿中经常有少量蛋白则更是如此。尿中其他成分也可相继出现,开始可有透明管型、细颗粒管型,继而出现粗颗粒管型、白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狼疮肾炎可发展为肾病综合征,出现渐进性水肿,从下肢开始,并可累及疏松组织如眼睑等。重者可发生胸腔积液、腹水,血浆总蛋白低于35g/L,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尿蛋白排出量每天在3g以上,血胆固醇高于7.8mmol/L,蛋白电泳示α2β球蛋白升高,而γ球蛋白在蛋白尿显著时降低。狼疮肾病综合征常见于膜型肾小球肾炎、弥漫性增殖型肾小球肾炎,偶见于局灶性增殖型肾小球肾炎。高血压是狼疮肾炎的特征表现,由各种类型的肾脏病变所引起。一旦出现高血压,则意味着肾脏的病变在恶化,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对于控制SLE的病程起重要作用。
本病也可发生肾小管损害,中度以上的肾小球病变伴有间质性肾炎,可引起肾小管酸中毒,但通常较轻。个别病例以肾小管酸中毒为主要临床特征。肾小管受损主要由于免疫复合物沉淀于肾小球间质所致。肾盂肾炎也是本病常见的并发症,它可加重肾实质的病变,加重病情。肾脏病变最终引起功能不全,是本病的死亡原因之一。
(6)心血管系统症状:系疾病本身及长期接受激素治疗所致。心脏损害见于2/3以上的病人,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和心内膜炎等,其中以心包炎为最常见。慢性心包病变有心包纤维增厚,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很轻,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胸痛。少数病人心脏听诊时可闻及一过性心包摩擦音。急性心包炎常有心包积液,并可引起心包填塞症状。
2%~8%病人有冠状动脉病变,系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冠状动脉引起局部血管炎,长期接受激素治疗所引起的高脂血症、肾性高血压长期加重心脏负荷等因素引起。常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损害及心力衰竭等。
心肌炎较心包炎少见,但也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可为全心炎的一部分,并容易波及心脏传导系统。本病心肌炎的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心衰时用洋地黄治疗无反应,且容易中毒,应用激素则反应良好。
狼疮性心内膜炎常累及二尖瓣叶、腱索及主动脉瓣造成相应的心瓣膜病变,以瓣膜反流为主。临床上极易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或主动脉瓣病变,或者联合瓣膜病变)。心脏外科对瓣膜病变矫正后,心衰症状可暂时缓解,但数月或数年后心衰症状更加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对此心血管外科工作者必须提前仔细鉴别心脏瓣膜病变的病因,并权衡手术利弊。
部分病人早期可有肢端痉挛、血栓性静脉炎和闭塞性脉管炎。个别病例尚可发生急进性冠状动脉瘤,既可为血管壁内型,也可为血管壁外型。此外与血管炎、激素诱发高血脂、肾性高血压有关,因而本病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也是本病的另一死亡原因。
(7)呼吸系统:见于50%~70%的病人,胸膜、肺实质和肺血管均可受累,其中以胸膜炎为最常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有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还可累及纵隔胸膜。肺实质病变有几种非特异性改变,即毛细支气管扩张、肺泡隔斑点性缺损、全肺局灶性小泡性肺气肿、慢性肺间质纤维化。最常见的肺功能障碍为气体弥散功能下降,肺活量下降。狼疮性肺炎多累及肺的1叶或数叶,呈一过性肺小片状浸润,常于数天后消失,并具有多部位、游走性复发的特征。本病肺炎最严重的症状为持续性肺泡型浸润,通常可累及双下肺野,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重度呼吸困难、呼吸过速、缺氧、发绀,此种肺部病变的病死率极高。少数病例发生肺间质纤维化,表现为
缓进性呼吸困难,呼吸过速和缺氧,病程长者可引起肺动脉高压。
由于毛细血管漏出和弥漫性肺血管炎,故偶尔可引起严重的肺泡出血和肺水肿,其症状类似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此种病人多在短期内死亡。
(8)消化系统:可发生于半数以上的病例,表现为腹痛,尤以狼疮危象为明显,常误诊为急腹症。可伴有腹水,且常反复发作。胃肠道血管炎是本病非特异症状,多为一过性。少数病人可发生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和食管运动障碍。肝大是本病的一种常见体征。常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改变,这种改变与疾病本身的性质、药物中毒有关。狼疮性肝炎经治疗后肝功能可很快恢复正常,药物所致者停药后肝功能即恢复正常。肝大者常伴有脾大。少数病人可出现腮腺肿大,易误诊为腮腺炎。还可发生舍格伦综合征。
(9)神经系统症状约见于50%以上的病人,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各种形式的神经病和精神病,如神经官能症,癫痫,脑器质性病变,脊髓和周围神经病变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可以是首发症状,但更常见于病程中或晚期,有人称此为狼疮脑病或神经精神型红斑狼疮。
①癫痫: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病变之一,发生率为15%,儿童患者更高。癫痫发作成为SLE最危险的急症之一,其发作绝大多数为大发作,少数可为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通常对抗癫痫治疗反应良好,但很难完全控制症状,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降低其发作阈值。
②头痛:约占10%,可表现为波动性头痛、周期性偏头痛,多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如发热、皮损等,与病情活动有关。
③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约见于15%的病人,表现为脑血管病变,其中以偏瘫失语者略多,其他有轻瘫性横贯性脊髓炎、截瘫、假性脑瘤、小脑和锥体外系或丘脑下部功能障碍、舞蹈症、脑神经麻痹、无菌性脑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周围神经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视野盲点等。
④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各种感觉和运动障碍,尤以下肢明显的感觉运动障碍,四肢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麻木疼痛,有时为紧束性疼痛或刺痛。少数病例表现为肢体发作性抽搐,伴有轻度感觉障碍。周围神经病变多为一过性,经治疗后,随病情缓解可自行消失。这些症状可能是因为继发于血管炎,伴随神经营养不良而发生的变化。
⑤多动症:表现为舞蹈症,可呈全身性或半身性,常为首发症状,可反复发作。
⑥颅内高压症或无菌性脑膜炎:前者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后者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
⑦精神失常:常见于大多数病例,可以是SLE的首发症状,但多数在病情加剧时才出现。最常见的精神症状是抑郁状态。另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样表现,可能与脑血管炎、脑器质性损害有关。反复发作者预后较差,常遗留有痴呆、人格障碍、智力低下。以呆滞抑郁为主的精神障碍起初表现为表情淡漠、少言、逐渐出现失眠、直视、表情呆滞、动作迟缓、记忆力差、不识亲友、生活不能自理等。以兴奋为主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失眠、多梦、情绪高涨、表情轻松、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哭笑无常、甚至打人骂人。激素治疗伴随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失眠、多梦、兴奋、多语、焦虑、易激动、继之可出现幻觉、情感障碍、哭闹、乱语、打闹、拒绝治疗等。其他精神障碍一般出现于病情活动期、病危期和晚期,多伴有脑器质性病变。
(10)五官症状:多表现有眼部症状,以眼底改变为主,其特征为视网膜有白色渗出,出血,水肿,视盘水肿,小动脉变细,边界有清楚的棉花状渗出物,内含细胞样体。还可发生结膜炎、浅表性巩膜炎。个别病例表现为顽固性牙痛、牙周脓肿。
(11)淋巴结:本病常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以腋窝处淋巴结肿大为明显,其次为颈部,偶尔可发生全身淋巴结肿大。内脏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肺门、纵隔和支气管分叉处,后者可引起肺中叶综合征。
(12)狼疮危象:系本病的一种恶化表现。其表现为高热,全身极度衰竭和疲乏,严重头痛和腹痛,常有胸痛。还可有各系统的严重损害如心肌炎、心力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癫痫发作、精神病和昏迷,伴发局部感染或败血症等。如肾脏受累,肾功衰竭可导致死亡。
3.重叠综合征本病除与其他风湿病重叠外(参见重叠综合征),尚可与其他非结缔组织病性自身免疫病重叠,这类疾病包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炎、恶性贫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胃炎等。
临床表现典型,尤其出现典型的皮损,并有多系统损害的特征者,结合实验室检查及有关免疫学检查,一般容易作出诊断。在无皮损或早期仅有某个器官系统受累时,极易误诊。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变化无常,多数病例缺乏绝对性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并无可证实的病因,因此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其中最困难的是有些病人在缓解期或病程某个阶段可无任何临床和实验室特异发现,抗核抗体测定也为阴性。
1.美国风湿病协会(1982)修订的SLE诊断标准
(1)颧部红斑:遍及颧部的扁平或高出皮肤的固定性红斑,常不累及鼻唇沟部位。
(2)盘状红斑:隆起红斑上覆有角质性鳞屑和毛囊栓塞,旧病灶可有皮肤萎缩性瘢痕。
(3)光敏感:日光照射引起皮肤过敏。
(4)口腔溃疡:口腔或鼻咽部无痛性溃疡。
(5)关节炎:非侵蚀性关节炎,侵犯2个或2个以上的周围关节,特征为关节的肿、痛或有渗液。
(6)浆膜炎:
①胸膜炎:胸痛、胸膜摩擦音或胸膜渗液。
②心包炎:心电图异常,心包摩擦音或心包渗液。
(7)肾脏病变:蛋白尿>0.5g/d或>;细胞管型可为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管型或混合性管型。
(8)神经系统异常:
①抽搐:非药物性或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临时性电解质紊乱所致。
②精神病:非上述情况所致。
(9)血液学异常:溶血性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
㈦ 猩红热有什么症状 什么发病机理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春季为多。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及脱屑为特征。后期少数病例可发生心肾并发症。 猩红热多见于2~8岁的儿童,病情多较急重,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一旦孩子出现类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断和治疗。 根据起病急骤、典型皮疹、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及疹退后脱皮屑,结合全身症状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和接触史诊断较易。但应与风疹、麻疹相鉴别(前面章节已介绍)。此外应注意有无服药史,以除外猩红热样药疹。 治疗可分一般治疗及全身药物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供给充分营养和水分。咽痛时可给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高热时应及时退热。患儿应隔离3~4周,以防传染其他儿童。 (2)全身治疗 尽管目前抗生素品种越来越多,效力越来越强,但青霉素仍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因为青霉素对链球菌感染有特效,故不仅治疗效果好,尚可预防急性肾小球肾炎与风湿热等并发症。一般用青霉素G。 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名为“烂喉丹痧”或“疫痧”。中医认为本病发生乃温毒内侵,上蒸咽喉,外达全身所致。辨证治疗大体可分为三型: (1)邪在肺卫证 症见突然发热,咽痛,少量皮疹,舌苔薄腻,脉数。治宜清热透疹法,方选银翘散化裁。 (2)热入气营证 症见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全身皮疹,口唇苍白,杨梅舌,脉数。治宜清热凉血法,方选清瘟败毒饮化裁。 (3)疹后阴伤证,症见皮疹已消,留有余热,神疲食少,舌红脉细。治宜养阴清热法,方选沙参麦冬汤化裁。 除治疗用药外,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一定的温度及湿度,有条件者应采取隔离治疗;治疗期间应多吃鲜嫩多汁的水果、蔬菜;避免肥甘厚味,辛辣之品;饮食以清淡为宜;患者的衣被要洗烫或曝晒。 主要致病菌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咽部引起化脓性病变,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使皮肤产生病变,严重时肝、脾、肾、心肌、淋巴结也可出现炎症性病变。个别病人于病期2~3周后可在全身多器官组织产生变态反应性病变。 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红热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通过空气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直接传染,也可由带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偶尔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 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5~15岁儿童。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热、对干燥抵抗力弱,故间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 本病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其临床表现是细菌、毒素和变态反应综合的结果,临床上分轻型、普通型、中型、脓毒型、外科型和产科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咽痛、头痛,周身不适。发病12~48小时可出现典型皮疹,即在全身弥漫性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点状丘疹,压之褪色,疹面无正常皮肤,皮肤瘙痒,皮疹常先由耳后、颈部开始至全身。皮疹在48小时达最高峰,以后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2一3日消失。个别可持续1月。咽部及扁挑体充血、红肿,表面及腺窝有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软腭粘膜充血水肿,可见小米粒状丘疹和出血点,称腥红热粘膜内疹,病初时舌被覆白苔,乳头红肿突出白苔外,称“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肉红色)。舌乳头仍凸起,称“杨梅舌”。面无点状丘疹而呈均匀红色。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近些年来,猩红热已趋于轻型,发疹不呈全身性,持续时间短,大片脱屑也少见。但后期仍可并发变态反应病变,如风心病、急性肾炎。 猩红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嗓子痛、头痛等,检查可见扁桃体红肿,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点片状物附着,容易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怕冷、呕吐症状,12~36小时以面部开始全身弥漫性充血基础上颈、胸、腋下及全身出现排列密集、分布均匀象针尖大小鲜红的鸡皮样米粒疹,压之退色,有的融合成片,痒感明显,在肘弯部及大腿根部等皮肤皱折处还可见鲜红色的帕氏线;3~5天出现杨梅舌,脸部发红,口周苍白成为一个苍白圈。经治疗后的3~4天皮疹逐渐消退可见脱屑。 猩红热的病情比较严重,并发症较多,容易并发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及颌下淋巴结炎、中毒性肺炎、急性肾炎、中毒性心肌炎、风湿热等,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败血症,治疗不及时能导致死亡。 猩红热是由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2-3天,有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24小时内出现特征性猩红色皮疹。其特征为:1)持续发热,体温灾39度左右。伴咽部和扁桃体红肿。2)在弥漫性充血发红的皮肤上散布针尖大小的隆起的红色点状皮疹,严重时呈出血疹。3)皮肤褶皱处可见紫色条纹-pastia线。4)除口鼻周围,面部其他处充血潮红,称口周苍白圈。5)腭部粘膜可见粘膜疹;舌被白苔,红色的舌乳头突出于白苔之外,称“草莓舌”,2-3日后苔落,舌面光滑象牛肉,称“杨梅舌”。6)病程的一周,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随之开始脱皮。轻者呈糠屑状,重者成片或手套,袜套样。 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A族乙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儿童。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品、食具等而传染。临床表现以高热及全身细小密集红斑为特征。同时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还可见到四种特异性表现,即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和手套、袜套样脱屑。那么这些体征具体如何,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 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重者有脱发。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 (1)化脓性并发症 有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发症 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3)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在病后2~3周出现,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 诊断主要依据: ①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典型皮疹、莓样舌及脱屑。 ②B型溶血性链球菌培养阳性,还可参考接触史及白细胞升高的变化来判断。本病需与其他发疹性疾病进行鉴别。 ①一般治疗:病人进行呼吸道隔离,强调卧床体息。以免劳累发生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②病原治疗: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儿童为2~4万U/千克/日,成人为120~240万U/日,分2~3次肌肉注射。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儿童20~40mg/kg/日,成人1~2g/日
㈧ 红斑狼疮有哪些症状,可以治愈吗
1.早期表现 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为发热、疲劳、体重减轻、关节炎(痛)。较常见的早期表现为皮损、多发性浆膜炎、肾脏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血液异常及消化道症状等。
2.系统性表现
(1)发热:85%以上的病人于病程中可有不同程度发热,有的可长期持续发热而无其他症状及明显的实验室发现,但多伴有ANA阳性。发热多见于急性起病者,部分病人高热与继发感染有关,尤其多见于长期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的病人,但多数病人发热为本病的固有特征。
(2)关节肌肉症状:有关节痛者占90%以上,常为先发症状,且常与皮损、发热和其他内脏损害同时发生。典型的特征为发作性对称性关节痛、肿胀,常累及手指的远端小关节、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和膝关节,也可累及其他关节。与类风湿关节炎相比,本病关节炎发作仅持续数天,可自行消退,间隔数天到数月后又可再度复发。发作消退后,不伴有骨质侵蚀、软骨破坏及关节畸形。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5%~10%发生股骨头或肱骨头坏死。
约半数病人于病情恶化期可出现肌痛和肌无力,尤其上、下肢近端明显。在梳头和爬楼梯时可出现肌无力,其发生与长期应用大剂量激素有关。约10%病例可发生多发性肌炎。
(3)皮肤损害:80%的病例可出现皮肤损害,以皮疹为最常见,亦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皮疹表现多种多样,有红斑、丘疹、毛囊丘疹、水疱、血疱、大疱、结节、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瘀血斑、渗液、糜烂、结痂、坏疽、溃疡、萎缩等,可为其中之一种或几种同时或先后发生,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典型皮损为发生在面部的蝶形红斑,对称性分布于双侧面颊和鼻梁,边缘清楚,为略微隆起的浸润性红斑。初起为丹毒样或晒斑样,以后逐渐变为暗红色,有时红斑可出现水疱和痂皮,继之出现粘着性鳞屑、毛囊角质栓和毛细血管扩张。皮疹在光照后加重,可在1~2周之后自行消退。皮疹消退后多形成瘢痕和发生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和萎缩。有时皮疹可累及下颏、双耳、头皮和颈部。皮疹复发常发生于病情恶化期。20%~30%的病人对日光过敏,表现为暴晒日光后,皮肤暴露部位(面部和前臂伸侧)可发生皮疹,偶尔出现全身性荨麻疹或大疱样皮损,可伴有瘙痒感或灼痛感。光过敏严重时可诱发皮外型系统性红斑狼疮。
(4)血液学:几乎所有病人在病程中都可出现血液学改变,其中以贫血为最常见,这与微血管病变、铁的利用障碍、慢性肾脏病变等因素有关。约10%病人可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伴有脾大,以致被误诊为脾功能亢进。虽然本病溶血性贫血的发生率较低,但显示这种特征的直接Coomb试验阳性率高达65% 以上。该试验阳性而又无溶血表现者,其红细胞表面常覆有C3或C3裂解产物。有溶血表现者,其红细胞膜既覆有C3又覆有IgG,有时也可仅覆以IgG,这种抗体属温性抗体。此外,本病的冷凝集素也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本病的另一个血液学异常为输血反应的发生率高,且反应程度也较严重,往往对本病可造成不可逆转性病情恶化,甚至造成死亡,临床工作者必须对此高度警惕。另外,形成次要血型抗原的抗体也明显升高。个别病人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但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白细胞减少也是本病常见的血液学表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减少,后者中的T细胞和B细胞均可减少。淋巴细胞减少与病情活动有关。本病对感染的反应性不良,即使继发严重感染,白细胞也无明显升高。本病白细胞减少是由于体内存在抗白细胞抗体而导致白细胞溶解破坏所致。白细胞减少的另外原因是骨髓生成障碍,系血清中存在抑制骨髓细胞形成因子所致。白细胞除在量的方面有减少外,尚有质的异常,表现为吞噬功能降低及产生白细胞趋化因子减少。
(5)肾脏病变:最为常见。对本病进行常规肾活检显示,几乎都有肾损害,仅半数病例有临床症状。狼疮肾脏病变主要为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病人的尿中可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管型。肾功能早期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肾功能亦逐渐恶化。晚期可出现尿毒症。尿液镜检时,在高倍镜下每视野红细胞和白细胞数大于5个,提示有肾小球肾炎;如果中段尿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持续大于5,则提示为活动性损害,若尿中经常有少量蛋白则更是如此。尿中其他成分也可相继出现,开始可有透明管型、细颗粒管型,继而出现粗颗粒管型、白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狼疮肾炎可发展为肾病综合征,出现渐进性水肿,从下肢开始,并可累及疏松组织如眼睑等。重者可发生胸腔积液、腹水,血浆总蛋白低于35g/L,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尿蛋白排出量每天在3g以上,血胆固醇高于 7.8mmol/L,蛋白电泳示α2β球蛋白升高,而γ球蛋白在蛋白尿显著时降低。狼疮肾病综合征常见于膜型肾小球肾炎、弥漫性增殖型肾小球肾炎,偶见于局灶性增殖型肾小球肾炎。高血压是狼疮肾炎的特征表现,由各种类型的肾脏病变所引起。一旦出现高血压,则意味着肾脏的病变在恶化,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对于控制SLE的病程起重要作用。
本病也可发生肾小管损害,中度以上的肾小球病变伴有间质性肾炎,可引起肾小管酸中毒,但通常较轻。个别病例以肾小管酸中毒为主要临床特征。肾小管受损主要由于免疫复合物沉淀于肾小球间质所致。肾盂肾炎也是本病常见的并发症,它可加重肾实质的病变,加重病情。肾脏病变最终引起功能不全,是本病的死亡原因之一。
(6)心血管系统症状:系疾病本身及长期接受激素治疗所致。心脏损害见于2/3以上的病人,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和心内膜炎等,其中以心包炎为最常见。慢性心包病变有心包纤维增厚,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很轻,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胸痛。少数病人心脏听诊时可闻及一过性心包摩擦音。急性心包炎常有心包积液,并可引起心包填塞症状。
2%~8%病人有冠状动脉病变,系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冠状动脉引起局部血管炎,长期接受激素治疗所引起的高脂血症、肾性高血压长期加重心脏负荷等因素引起。常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损害及心力衰竭等。
心肌炎较心包炎少见,但也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可为全心炎的一部分,并容易波及心脏传导系统。本病心肌炎的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心衰时用洋地黄治疗无反应,且容易中毒,应用激素则反应良好。
狼疮性心内膜炎常累及二尖瓣叶、腱索及主动脉瓣造成相应的心瓣膜病变,以瓣膜反流为主。临床上极易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或主动脉瓣病变,或者联合瓣膜病变)。心脏外科对瓣膜病变矫正后,心衰症状可暂时缓解,但数月或数年后心衰症状更加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对此心血管外科工作者必须提前仔细鉴别心脏瓣膜病变的病因,并权衡手术利弊。
部分病人早期可有肢端痉挛、血栓性静脉炎和闭塞性脉管炎。个别病例尚可发生急进性冠状动脉瘤,既可为血管壁内型,也可为血管壁外型。此外与血管炎、激素诱发高血脂、肾性高血压有关,因而本病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也是本病的另一死亡原因。
(7)呼吸系统:见于50%~70%的病人,胸膜、肺实质和肺血管均可受累,其中以胸膜炎为最常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有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还可累及纵隔胸膜。肺实质病变有几种非特异性改变,即毛细支气管扩张、肺泡隔斑点性缺损、全肺局灶性小泡性肺气肿、慢性肺间质纤维化。最常见的肺功能障碍为气体弥散功能下降,肺活量下降。狼疮性肺炎多累及肺的1叶或数叶,呈一过性肺小片状浸润,常于数天后消失,并具有多部位、游走性复发的特征。本病肺炎最严重的症状为持续性肺泡型浸润,通常可累及双下肺野,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重度呼吸困难、呼吸过速、缺氧、发绀,此种肺部病变的病死率极高。少数病例发生肺间质纤维化,表现为
缓进性呼吸困难,呼吸过速和缺氧,病程长者可引起肺动脉高压。
由于毛细血管漏出和弥漫性肺血管炎,故偶尔可引起严重的肺泡出血和肺水肿,其症状类似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此种病人多在短期内死亡。
(8)消化系统:可发生于半数以上的病例,表现为腹痛,尤以狼疮危象为明显,常误诊为急腹症。可伴有腹水,且常反复发作。胃肠道血管炎是本病非特异症状,多为一过性。少数病人可发生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和食管运动障碍。肝大是本病的一种常见体征。常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改变,这种改变与疾病本身的性质、药物中毒有关。狼疮性肝炎经治疗后肝功能可很快恢复正常,药物所致者停药后肝功能即恢复正常。肝大者常伴有脾大。少数病人可出现腮腺肿大,易误诊为腮腺炎。还可发生舍格伦综合征。
(9)神经系统症状:约见于50%以上的病人,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各种形式的神经病和精神病,如神经官能症,癫痫,脑器质性病变,脊髓和周围神经病变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可以是首发症状,但更常见于病程中或晚期,有人称此为狼疮脑病或神经精神型红斑狼疮。
①癫痫: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病变之一,发生率为15%,儿童患者更高。癫痫发作成为SLE最危险的急症之一,其发作绝大多数为大发作,少数可为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通常对抗癫痫治疗反应良好,但很难完全控制症状,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降低其发作阈值。
②头痛:约占10%,可表现为波动性头痛、周期性偏头痛,多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如发热、皮损等,与病情活动有关。
③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约见于15%的病人,表现为脑血管病变,其中以偏瘫失语者略多,其他有轻瘫性横贯性脊髓炎、截瘫、假性脑瘤、小脑和锥体外系或丘脑下部功能障碍、舞蹈症、脑神经麻痹、无菌性脑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周围神经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视野盲点等。
④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各种感觉和运动障碍,尤以下肢明显的感觉运动障碍,四肢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麻木疼痛,有时为紧束性疼痛或刺痛。少数病例表现为肢体发作性抽搐,伴有轻度感觉障碍。周围神经病变多为一过性,经治疗后,随病情缓解可自行消失。这些症状可能是因为继发于血管炎,伴随神经营养不良而发生的变化。
⑤多动症:表现为舞蹈症,可呈全身性或半身性,常为首发症状,可反复发作。
⑥颅内高压症或无菌性脑膜炎:前者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后者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
⑦精神失常:常见于大多数病例,可以是SLE的首发症状,但多数在病情加剧时才出现。最常见的精神症状是抑郁状态。另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样表现,可能与脑血管炎、脑器质性损害有关。反复发作者预后较差,常遗留有痴呆、人格障碍、智力低下。以呆滞抑郁为主的精神障碍起初表现为表情淡漠、少言、逐渐出现失眠、直视、表情呆滞、动作迟缓、记忆力差、不识亲友、生活不能自理等。以兴奋为主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失眠、多梦、情绪高涨、表情轻松、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哭笑无常、甚至打人骂人。激素治疗伴随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失眠、多梦、兴奋、多语、焦虑、易激动、继之可出现幻觉、情感障碍、哭闹、乱语、打闹、拒绝治疗等。其他精神障碍一般出现于病情活动期、病危期和晚期,多伴有脑器质性病变。
(10)五官症状:多表现有眼部症状,以眼底改变为主,其特征为视网膜有白色渗出,出血,水肿,视盘水肿,小动脉变细,边界有清楚的棉花状渗出物,内含细胞样体。还可发生结膜炎、浅表性巩膜炎。个别病例表现为顽固性牙痛、牙周脓肿。
(11)淋巴结:本病常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以腋窝处淋巴结肿大为明显,其次为颈部,偶尔可发生全身淋巴结肿大。内脏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肺门、纵隔和支气管分叉处,后者可引起肺中叶综合征。
(12)狼疮危象:系本病的一种恶化表现。其表现为高热,全身极度衰竭和疲乏,严重头痛和腹痛,常有胸痛。还可有各系统的严重损害如心肌炎、心力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癫痫发作、精神病和昏迷,伴发局部感染或败血症等。如肾脏受累,肾功衰竭可导致死亡。
症状复杂,但个人有差异,目前的治疗手段是可以控制病情发展,但还达不到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