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木星的那个“大红斑”是怎么回事
木星大红斑是木星表面的特征性标志,是木星上最大的专风暴气旋,长约25000千米属,上下跨度12000千米,每6个地球日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经常卷起高达8千米的云塔。自从17世纪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此风暴,大红斑至少已存在200到350年。它已经改变了颜色和形状,但却从来没有完全消失过。
这个大红斑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移动。木星的大红斑大致位于南纬23°处,它的南北宽度经常保持在14000千米,东西方向上的长度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最长时达40000千米左右,一般长度在20000~30000千米。
在大红斑中心部分有个小颗粒,是大红斑的核,其大小约几百公里。这个核在周围的反时针漩涡运动中维持不动。大红斑的寿命很长,可维持几百年或更长久。
根据观测结果显示,科学家发现木星大红斑中红色最明显的区域印证了冷风暴系统内部存在热核心的理论;而观测图像中风暴边缘深色的线条显示出风暴爆发所释放出的气体正在向星球的内部漫延。
2. 木星上的大红斑是什么
木星上的大红斑是木星上最大的风暴气旋,长25000公里,上下宽幅12000公里,形状颜色会不断变化,17世纪就已经被科学家发现,并且这场风暴一直持续到现在。这相当于地球上的台风飓风,但是规模超级大,有好几个地球那么大,一刮就是好几个世纪。因为持续时间久,所以感觉是静止的斑,长期的观察,是能看到移动和变化的。
另外,木星也是太阳系自转速度最快的行星。学过高中地理的都知道,因为行星的自转,在行星表面运动着的气流、河流会逐渐转向、偏移。木星大红斑也因为木星的高速自转在不断发生形状的变化。
3. 木星大红斑的颜色有什么神秘之处
很早以前,木星大红斑的颜色已引起人们关注。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在1665年首内先观测到木星上容有斑痕,并以此红斑为标志,测出了木星自转的周期是在9时50~56分之间的范围。这与现在公认的赤道部分的自转周期9时50分30秒相当吻合,在当时天文观测仪器简陋的情况下是很不简单的成就。
此后3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一直看到这块红斑,虽然颜色时而有浓也有淡,大小有增有减,但从未消失过,大红斑成为木星上醒目的半永久性标志,同时也是科学家观测、研究、讨论的课题。
关于大红斑的颜色,有不同见解。
有人提出,那是因为它含有红磷之类的物质;也有人认为,那可能是有些物质到达木星的云端后受太阳紫外线照射而发生了光化学反应,使这些化学物质转变成了一种带红棕色的物质。总之,这仍然为目前人类的未解之谜。
4. 木星的大红斑是什么
木星的表面特征变化很大,但它也前持久和半持久的特征,其中最显著最持久,也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就是木星表面的大红斑了。木星的大红斑位于南纬23°处,东西长4万公里,南北宽1.3万公里。它位于赤道南侧、长达2万多公里、宽约1.1万公里的一个红色卵形区域。探测器发现,大红斑是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呈深褐色。这个彩色的气旋以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大红斑中心部分有个小颗粒,是大红斑的核,其大小约几百公里。这个核在周围的反时针漩涡运动中维持不动。大红斑的寿命很长,可维持几百年或更长久。
从17世纪中期,人们就开始对它进行时断时续的观测。从1879年以后,人们就对它进行了连续的记录,并发现它在1879~1882年,1893~1894年,1903~1907年,1911~1914年,1919~1920年,1926~1927年,特别是在1936~1937年,1961~1968年,以及1973~1974年这些年代中,变得显眼和色彩艳丽。在其他时间,显得暗淡,只略微带红,有时只有红斑的轮廓。那为什么这个斑是红色呢?它又是什么结构?如何能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对于这些问题,仅凭地面上的观测是无法解答的。
根据科学家雷蒙·哈依德的理论,大红斑是木星上某种像山的有永久我特征所造成的大气扰动。但是“先驱者”发现木星表面是流体,完全排除木星外层具有固态结构表面的可能性,因此上面的理论自然就不成立了。“旅行者1号”发回的照片使人们更清晰地看到,大红斑宛如一个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巨大漩涡,其浩瀚宽阔足以容纳好几个地球。从照片上还可以分辨出一些环状结构。仔细研究后,科学家们认为,在木星表面有着厚厚的云层,大红斑就是一个耸立于高空、嵌在云层中的强大旋风或者是由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所形成的。其实,在木星与大红斑相信的特征还是有的。大红斑的偏南处,有3个白色卵形结构,它们首次出现于1938年。
在1972年,地面观测发现木星的北半球上出现一个小红斑,18个月以后“先驱者10号”到达木星时,发现其形状和大小几乎同大红斑相似。再过一年,“先驱者11号”经过木星时,这个红斑竟踪迹皆无,由此我们发现,那个红斑只存在了两年。木星上的斑状结构一般持续几个月或几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作逆时针旋转。气流从中心缓慢地涌出,然后在边缘沉降,遂形成椭圆形状。它们就像地球上的风暴一般,但规模要大得多,时间持续的也很长。
木星云色彩斑斓说明了木星的大气中有着十分活跃的化学反应。在探测器拍摄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木星大气明暗交错的云带图形。从南极区到北极区依稀可辨17个云区或云带。它们的颜色、亮度均不相同,也许是氨晶体所组成;褐色云带的云层要深些,温度稍高,因而大气向下流动;蓝色部分则显然是顶端云层中的宽洞,通过这些空隙,方可看到晴朗的天空。蓝云的温度最高,红云的温度最低。由此判断,大红斑是一个很冷的结构。如按平衡状态而言,所有的云彩都应该是白色的,只有化学平衡被破坏后,才会出现不同的颜色。那么,在木星上,到底是什么破坏化学是什么平衡呢?科学家们推测,可能是荷电粒子、高能光子、闪电,或是沿垂直方向穿过不同温度区域的快速物质运动。
在大红斑中,有一种橙红色使人一直很困惑。有人认为这种颜色的大红斑是升气流形成的云中放电的现象。对此,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位名叫波南贝罗麦的博士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一只长颈瓶中放上木星大气中存在的一些气体,如甲烷、氨、氢等,对这些气体施加电火花作用,结果发现原先无色的气体变成云状物,一种淡红色的物质沉淀在瓶壁上。这个实验为人们解开大红班颜色之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很多天文学家认为磷化物就可以说明大红斑的颜色。自从卡西尼发现大红斑以来,到今天已有300多年了,对于大红斑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的原因,有些人认为是由于木星又密又厚的大气,但这只是一种猜测。
因为木星上的大红斑与其他卵形结构的长寿,主要包括两个问题:这些斑状结构必须是稳定的,不然它们只能存在几天;还有另一个能源问题,一个稳定涡流如果没有能源维持,很快就会下沉。木星大红斑每小时时速可达400千米,而地球上的龙卷风最高时速连它的3/4都达不到,而且持续时间与木星大红斑大小都比地球龙卷风长和大。至于为什么,至今依然没能解答。
5. 木星的大红斑是指什么
大红斑是木星的一个特征,它大到足以圈下三个地球。1660年人们对这块大红斑作了首次内描述,300多年来,容人们一直在观察它。它已经改变了颜色和形状,但它却从来没有完全消失过。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木星上层大气中一次持久的风暴。
木星大气层中的大红斑是一团激烈的沿逆时针方向运动的上升气流,这个气流物质中含有大量的红磷化物,所以发红。木星的大红斑位于南纬23°处,东西长4万公里,南北宽1.3万公里。探测器发现,大红斑是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呈深褐色。这个彩色的气旋以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大红斑中心部分有个小颗粒,是大红斑的核,其大小约几百公里。这个核在周围的反时针漩涡运动中维持不动。大红斑的寿命很长,可维持几百年或更长久。
6. 木星上的大红斑是怎么变化的
大红斑是木星的一个特征,它大到足以圈下3个地球。1660年,人类对这块大红斑作了首次描述,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观察它。现在它已经改变了颜色和形状,但它从来没有完全消失过。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木星上层大气中一次持久的风暴。
早在几百年前,天文学家就发现木星的表面有一个奇特的大红斑。这个大红斑长近40000千米,宽10000多千米,呈卵圆形。
大红斑的大小和颜色不断变化,长度在20000千米至40000千米之间变化,有时它非常明亮,颜色艳丽,有时又变淡,颜色变浅。
但大红斑中心的纬度却基本上固定不变,就好像是有什么东西把它拴在了木星上。
直至看了探测器发回的大量照片,人们才对木星大红斑有了了解。大红斑其实是一团急骤上升的强劲下沉气流,它逆时针方向旋转,高高地矗立于云层里。云层之中还有不少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斑点,也都是木星大气运动造成的,只是不如大红斑那么巨大醒目。
这个气流物质中含有大量的红磷化物,所以呈深褐色。木星大红斑的面积足有3个地球那么大,其表面温度非常低,大约为零下160摄氏度。
这个大红斑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移动。木星的大红斑大致位于南纬23度处,它的南北宽度经常保持在14000千米,东西方向上的长度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最长时达40000千米左右,一般长度在20000千米至30000千米。
在大红斑中心部分有个小颗粒,是大红斑的核,其大小约几百千米。这个核在周围的逆时针旋涡运动中维持不动。大红斑的寿命很长,可维持几百年或更长久。
根据最新的观测结果显示,科学家发现木星大红斑中红色最明显的区域印证了冷风暴系统内部存在热核心的理论,而观测图像中风暴边缘深色的线条显示出风暴爆发所释放出的气体正在向星球的内部漫延。
木星上的大红斑
7. 木星大红斑是什么
大红斑是木星的一个特征,它大到足以圈下三个地球。1660年人们对这块大红斑作了首次描述,300多年回来,人们一直在观察答它。它已经改变了颜色和形状,但它却从来没有完全消失过。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木星上层大气中一次持久的风暴。
木星大气层中的大红斑是一团激烈的沿逆时针方向运动的上升气流,这个气流物质中含有大量的红磷化物,所以发红。木星的大红斑位于南纬23°处,东西长4万公里,南北宽1.3万公里。探测器发现,大红斑是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呈深褐色。这个彩色的气旋以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大红斑中心部分有个小颗粒,是大红斑的核,其大小约几百公里。这个核在周围的反时针漩涡运动中维持不动。大红斑的寿命很长,可维持几百年或更长久。
8. 木星上的“大红斑”是什么
除了色彩缤纷的条和带之外,木星大气还有一块醒目的标记,从地球上看去就像一个红色的斑点,仿佛木星上长着一只“眼睛”。这个红色的斑点形状有点像鸡蛋,颜色鲜艳夺目,红而略带棕色,有时又十分鲜红。人们把它取名为“大红斑”。
大红斑十分巨大,南北宽度经常保持达1.4万千米,东西方向上的长度
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最长时达4万千米。也就是说,从红斑东端到西端,可以并排放下3个地球。一般情况下,长度在2000—3000千米,大红斑在木星上的相对大小,就好像澳大利亚在地球上的大小一样。
大红斑之“红”也有其特色。它的颜色常常是红而略带褐色,但也是有变化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红斑呈鲜红色,以前从未有过。1951年前后,也曾出现淡淡的玫瑰红颜色。大部分时间,颜色比较暗淡。
一般认为,第一位看见大红斑的人可能是罗伯特•虎克,他在1664年描述木星上的这个斑点,不过,虎克所描述的斑点后经证实是在不同的区带上。
1665年,法国天文学家发现木星有一条大红斑并把它绘制成图,终于引起了国际天文学界的注意,一直到1713年,这条大红斑在可见光的波段下断断续续地被观测着。
遗憾的是,从17世纪被发现至1830年,有长达118年的空白观测记录。原来的斑点是否消散并改变重组了,是否退了色,或者只是简单的观测技术上的贫乏,我们无从得知。
当前对大红斑的第一次记录始自1830年。1878年,一位天文学家在观测木星时再次发现了这个大红斑,此后,人们又开始对它持续地进行观测。
1973年12月3日,为探明木星真相,美国发射了无人勘测器“先锋”10号。经过1年零9个月的宇宙飞行,“先锋”10号终于来到了木星附近,并拍摄到了木星外形的彩色照片发回地球。这些照片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木星上的大红斑。
1979年2月25日,当“旅行者”1号太空船以920万千米的距离掠过木星时,首度将大红斑清晰的影像传送回地球,人类可以清楚地看到大红斑是160千米大小的横断面。横断面的西边有着五颜六色和波浪般的云彩,是大红斑活跃的区域,那里被观察到有非常复杂和多变的云彩运动。
2011年9月,智利和夏威夷的天文台传回珍贵的观测资料,供加州“喷射推进实验室”解析研究。
资深科学家欧尔顿表示,新观测数据显示大红斑的结构非常复杂。
很早以前,木星大红斑的颜色已引起人们关注。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在1665年首先观测到木星上有斑痕,并以此红斑为标志,测出了木星自转的周期是在9时50—56分之间的范围。这与现在公认的赤道部分的自转周期9时50分30秒相当吻合,在当时天文观测仪器简陋的情况下是很不简单的成就。
此后3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一直看到这块红斑,虽然颜色时而有浓也有淡,大小有增有减,但从未消失过,大红斑成为木星上醒目的半永久性标志,同时也是科学家观测、研究、讨论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于大红斑的颜色,有不同见解。有人提出,那是因为它含有红磷之类的物质;也有人认为,那可能是有些物质到达木星的云端后受太阳紫外线照射而发生了光化学反应,使这些化学物质转变成了一种带红棕色的物质。总之,这仍然为目前人类的未解之谜。人们在地球上观察了大红斑300多年,却不知怎么解释这种现象。至20世纪70年代,“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相继升空,在1973年12月和1974年12月近距离观测了木星。
科学家发现,大红斑是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即大气旋。大气旋不停地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像一团巨大的高气压风暴,每12天旋转一周。
从人类认识它以来,它狂暴地旋转了3个多世纪,可谓是一场“世纪风暴”,那么,它是靠什么物质能长盛不衰和长期肆虐呢?原来,大红斑以实力占尽地利之便。巨大的旋涡像夹在两股向相反方向运动的气流带中,摩擦阻力很小,如果大红斑比现在要小得多,那么,阻碍的力量便相应地大得多,这团风暴很快便会平息。
总之,关于大红斑,还需继续观测、研究和进行不懈探索。
9. 八大行星中木星表面的大红斑实际是
木星大红斑和白卵是木星表面的特征性标志。木星大红斑是木星上最大的风暴气旋,长约25000千米,上下跨度12000千米,每6个地球日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经常卷起高达8千米的云塔。自从17世纪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此风暴,大红斑至少已存在200到350年。它已经改变了颜色和形状,但却从来没有完全消失过。
10. 木星的大红斑是什么
大红斑是木星的一个特征。它大到足以圈下三个地球。1660年人们对这块大红斑作了首次描述,30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观察它。它已经改变了颜色和形状,但它却从来没有完全消失过。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木星上层大气中一次持久的风暴
木星和其他气态行星表面有高速飓风,并被限制在狭小的纬度范围内,在连近纬度的风吹的方向又与其相反。这些带中轻微的化学成分与温度变化造成了多彩的地表带,支配着行星的外貌。光亮的表面带被称作区(zones),暗的叫作带(belts)。这些木星上的带子很早就被人们知道了,但带子边界地带的漩涡则由旅行者号飞船第一次发现。伽利略号飞船发回的数据表明表面风速比预料的快得多(大于400英里每小时),并延伸到根所能观察到的一样深的地方,大约向内延伸有数千千米。木星的大气层也被发现相当紊乱,这表明由于它内部的热量使得飓风在大部分急速运动,不像地球只从太阳处获取热量。
木星表面云层的多彩可能是由大气中化学成分的微妙差异及其作用造成的,可能其中混入了硫的混合物,造就了五彩缤纷的视觉效果,但是其详情仍无法知晓。
色彩的变化与云层的高度有关:最低处为蓝色,跟着是棕色与白色,最高处为红色。我们通过高处云层的洞才能看到低处的云层。
木星表面的大红斑早在300年前就被地球上的观察所知晓(这个发现常归功于卡西尼,或是17世纪的Robert Hooke)。大红斑是个长25,000千米,跨度12,000千米的椭圆,总以容纳两个地球。其他较小一些的斑点也已被看到了数十年了。红外线的观察加上对它自转趋势的推导显示大红斑是一个高压区,那里的云层顶端比周围地区特别高,也特别冷。类似的情况在土星和海王星上也有。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这类结构能持续那么长的一段时间。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A8%E6%98%9F
木星大红斑大约位于木星南半球20度的区域,呈椭圆形。自1665年首次发现以来,它的形状和大小(1、4万乘4万千米)几乎没有什么 改变,只是有些年份,它呈鲜红色,几年后,又变成浅红色。再过几年,又变得非常 鲜明,以后又逐渐变浅,变来变去,使人感到神秘,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人们在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上,看着木星大红斑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有人说,它是木星表面的一个 大熔岩湖。通红的岩浆,在这个湖中上下翻腾。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冰凉的氨凝结物,稳稳地在木星的大气层中漂浮。也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大量含磷化合物形成的长寿命旋涡,慢悠悠地在木星表面上燃烧。要么,就是一股激烈上升的气流,或者是一个超级的巨大风暴等等。
1979年,美国“旅行者”1号飞船飞临木星上空,试图揭开大红斑的奥妙。从飞船拍摄的照片看,大红斑很象一个巨大的旋涡,可能是木星表面的“飓风带”。它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大约6天转动一周。但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要维持如此巨大而经久不衰的旋涡,必须有一个巨大而稳定的能量来源。显然,传统观念认为木星不具备这个条件,。面对同样的照片,在另一些人看来,大红斑又好象是静止不动的。相反,是周围的大气在围绕红斑转动。大红斑究竟是什么,至今仍然是个谜。
木星大红斑的成因是比较深奥的,在天体演化中与金星逆向自转,天王星趟在轨道上自转的成因有密切的联系。
“天体自转论”认为,木星的中心内核是由非能量的星内物质所构成,从非能量性的物质内部不断转化出来的“物能流体”(既有物质的吸引力,又有能量的动能是物质和能力前身的混合物质)的运动,必须形成统一的运动,才能在新生的行星球体表面运动,带动整个球体产生自转运动。否则,如果非能量性的物质球体内是分散向外转变“物能流体”,必然会相互碰撞,导致运动力相互抵消,而很难形成统一的运动方向。
因此,一个新生的行星在刚生成时,“物能流体”必然是从非能量性的物质球体内部的中心,不断的从某一点出来的(类似喷泉)。“物能流体”从某一出口处出来后,吸附在新生行星的表面上,必然会形成统一的运动方向。可见行星自转的运动方向取决于行星刚产生时“物能流体”的运动方向。所以,金星逆向自转和天王星趟在轨道上自转的“奥秘”,取决于行星内部“物能流体”初始的运动方向(在深层物理学中,太空没有真空,超微子大海和引力子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地球上,如果用十万匹马向地球自转相反的方向用力拉,都休想使地球的自转速度有丝毫的减慢。就能举一反三的思考,行星在太空的自转运动需要多大的动力才行。搞理论研究的万万不可从抽象到抽象的研究科学,而应从事实到抽象,再从抽象到事实的去研究科学。)
以上所述,很容易使我们猜想到,木星大红斑的下面很可能是从木星内核非能量性的物质球体内转化出来“物能流体”出口处的“喷泉”区域。因为“物能流体”的温度约为4千米左右,出口处的“物能流体”是比较集中的。显然就相对的高一些。再说,从内核中硬挤压出来与外层物质碰撞也会产生一定的热能。从自转速度看,木星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行星,整个外壳刚刚形成固体的、目前表面还向外释放少许的余热。所以,只有“物能流体”的出口处“喷泉”的区域的温度相对高一些,由此产生木星大红斑现象。
“物能流体”的运动不但带动木星内核球体产生自转运动。显然,被带动的液体自转运动赤道最快,而两极最慢。(如太阳大气的自转运动,就是赤道快而两侧慢,关于太阳的自转问题另文专题探讨)。形成固体外壳层的整个木星的自转速度应与赤道自转速度差不多,而赤道两侧高温液体的自转速度相对滞后,并且越接近木星表面温度越低,自旋运动会越滞后。导致整个木星的固体外壳自转速度快,而大红斑熔岩液体涡旋速度慢,这一快一慢相对与木星的固体外壳来说,大红斑看上去是逆时针涡旋,同时大红斑的上空浓厚的大气和云块也是围绕着大红斑旋转的。
因为木星固体层的外壳目前向外散发着余热,并被浓厚的大气和云块所包围,由于木星快速旋转,所以会看到木星表面排列着许多明暗相间的条纹。木星大红斑区域相对于其他区域是高温的。所以人们会看到一些红色或者黄色的云块不时升起,又很快沉没在变幻无穷的云层中,有些云朵被大红斑“吞”掉的现象。
前几年彗星撞击木星,观测结果令美国的天文学家们感到非常意外。原来通过观测资料计算表明,传统观念认为木星是由气体组成的理论是错误的,木星的表面是固体的。其实,这早在《天体自转论》假说之中,笔者虽然早已推论出来,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向世界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任何时期宣扬重大新假说,刚开始都是极其困难的)。当今世界,网络的普及和快速发展,无疑会对开创性的重大科学新发现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站在现代物理学的角度看,天体的演化是深奥而又神秘的。站在深层物理学的角度看,天体的演化则是简单而又单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