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从饮食,日常宣教中预防红斑
春季疾病预防
·春暖花开防过敏
·初春季节谨防鼻出血
·春季谨防过敏性鼻炎
·老人春季提防肺结核
·春季需防“小儿肺炎”
·春游要防莱姆病
·春季麻疹防治
·春季瘙痒莫忽视
·春季提防带状疱疹——“串腰龙”
·冬春季节防感冒
·哮喘的春季预防
·春天当防皮炎复发
·春天与呼吸道疾病
·踏青旅游当心皮炎
一、春日出游引发“红眼睛”
阳光明媚,外出游玩的孩子越来越多。可是一不小心,就出现红眼睛、流眼泪,经过检查,原来是过敏性结膜炎。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环境因素有关,近年来过敏儿童增加也和室外过敏物质(比如各种花粉等)有关,这类孩子外出旅游要减少和花粉的接触。过敏性眼结膜炎往往随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伴发,经常出现在花粉较多的春秋花季,导致眼红、眼痒、流泪和异物感。这种疾病容易出现季节性反复发作,对儿童身心、健康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现已证明,患儿对某种物质形成过敏,除遗传因素外,还和胎儿时期和出生后1—2年内反复接触某种低浓度过敏源有关。专家建议,如果能在儿童出生后1—2年里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各种过敏源浓度,就能防止、减少儿童过敏的形成;如果已经形成过敏,就尽量不要再接触过敏源,这样可减少、终止过敏性疾病的发作。同时,通过特定的方法,比如脱敏疗法、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对预防过敏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四种疾病随春到
二、甲型肝炎:春季是甲型肝炎的好发季节,是由甲肝病毒所致的传染性肝炎。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在这段时间里,特别是在接触甲型肝炎病人半个月至一个月后的时间里,凡出现发热,没有其它原因,如吃得过饱、吃了油腻食品、夜间睡眠不足等可以解释的吃不下饭,甚至饭后恶心、呕吐、乏力,连上一步楼梯都感费力、面黄、小便像浓茶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预防措施是加强粪便管理,及时隔离病人,搞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
三、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冬春季急性传染病。目前对这种病尚无令人满意的特效药物,病后不及时诊治,病死率相当高。在这个季节,一旦出现突然畏寒、继之高热、面红、颈红、胸肩部红、貌似醉酒、伴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和皮肤粘膜有出血点的病人,应及时求治。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俗称脑膜炎,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男女老幼都可得病,其中儿童为多。在流脑好发的季节里,要注意积极预防。一旦发现突然高热、头痛、喷射状呕吐、惊厥和皮肤粘膜有出血点的病人,应加以注意尽早就医。
早期发热,随后头疼,继而呕吐,这三大症状被医学界称为“流脑信号”。如不及时治疗,危险性很大。因此,要注意保护易感儿童,早期发现,及时隔离治疗。 “流脑”是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型脑膜炎。“流脑”一般表现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春季由于天气冷暖不定,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为高发人群。
根据病情,“流脑”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后者尤其值得重视。暴发型流脑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往往在24个小时甚至6个小时内就可出现严重的休克和呼吸衰竭,病死率极高。因此,在“流脑”高发季节,若病人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有突发高热、身上发现出血点、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情况,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不得延误病情。
通过对传染源的隔离来预防“流脑”比较困难,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我国已对儿童预防接种多年,保护率可达90%以上。专家提醒人们特别是家长们,不要忘记给自己和孩子接种“流脑”疫苗。同时,人口密集的单位如发现多例“流脑”,应对密切接触者考虑短期用磺胺嘧啶预防。该病患者居室应开窗通风,病人使用的被褥应在太阳光下曝晒消毒。
五、 风疹以幼儿发病为多。怀孕妇女特别是妊娠早期得了风疹容易引起胎儿畸形。此病多有发热,体温不太高,1~2天后面部、颈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疹子,在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但手掌、足底大多无疹子。在风疹好发季节里,孕妇尽可能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外出时尽可能戴口罩。
|春季小儿感冒绝不能小看
春季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白喉、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膜炎等多种小儿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季节,要防小儿呼吸道感染。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儿科专家说,由于个人的免疫力状况不同,一部分患儿可能什么药也不用就会痊愈,但如果连续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情况就要立即去医院,因为这些表现与春季常见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初期症状极其相似,极易混淆,因此春季小儿感冒绝不能小看,不要乱用感冒药,应由医生检查、确诊后再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单纯的病毒感染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只需多喝水、多休息即可,但如果是细菌引起的感染,则需要用抗生素药物或住院治疗。
在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的日子,家长应掌握一些操作简便、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1. 严格按照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按时接种各种疫苗;
2. 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畅,定期用各种空气消毒剂喷洒房间
3. 教育孩子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4. 孩子的被褥、衣物、手帕经常拿到阳光下暴晒,食具、玩具和便器要定期消毒,消除病原菌的传播;
5. 由于孩子新陈代谢率高,运动量大,平时不要让孩子穿得太多,要让孩子习惯冷一些的环境,同时要注意让孩子多做户外活动,提高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
6. 如果家中已有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饮食起居用具应该专用,家属接触病人时应戴上口罩;
7. 当幼托机构、学校发生呼吸道积聚病例时,应配合幼托机构、学校,及时告诉保健老师,必要时上医院就诊;
8. 饮食上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可以适当给予一些酸甜的食物,如糖醋排骨、鱼等,另外还可以选用豆制品、肉、鱼类、蛋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猩红热 是春季高发的传染病,多见与幼儿。主要特征是发热、咽痛、遍体细红色丘疹、面颊红晕、口周苍白、舌苔鲜红似草莓状。患儿的护理很重要。居室保持干净,阳光充足。患儿最好不要卧床休息,近食流食,多喝水。还要注意口腔卫生,加强皮肤护理。
流行性腮腺咽 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腮腺发炎肿起,以春季为发病高峰,3-15岁的儿童易发此病。预防重点应保护有接触史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因该病对男性性生殖气管会产生损害。在流行季节可进行药物预防,如板兰根煎水口服。
春季防治儿童发疹性传染病
冬春之交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尤其是一些好发于儿童的以皮肤发疹为主要表现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其病变经过大致相同,应根据各自的发病特点,以及特征性皮肤症状予以鉴别。
风疹 多见于儿童。皮疹始见于面部,为粉红色斑疹,轻度痒感。24小时内迅速蔓延到颈部、躯干、四肢,1~2天内渐消退。往往下肢见到皮疹而面颈部皮疹已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在发疹前24小时左右,患儿耳后和枕骨下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患病初期可在软腭、颊部出现暗红斑,为诊断要点之一。
风疹也可在青年或成年人群中流行,在发疹前1~2天有发热、头痛、咽痛。妊娠3月内孕妇患风疹可引起流产、死产、早产和胎儿畸形。故当孕妇接触风疹患者后,应立即注射丙种球蛋白紧急预防。
麻疹 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表现为高热、眼结膜充血、怕光、分泌物增多、流涕?粘液脓性?、咳嗽。2~3天后在第二臼齿对面的颊粘膜上出现蓝白色或紫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并可蔓延到整个颊粘膜及唇内侧。在出现皮疹的第二天开始消退,是具有鉴别意义的麻疹早期特征。
起病后第3~4天,耳后、发际、颜面部开始发疹,迅速蔓延至颈部、上肢、躯干、下肢,为玫瑰色斑丘疹,约2~5天内出全。继之体温开始下降,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斑。病变经过约需2周。
幼儿急疹 多发生于2岁内婴儿。突然发生高热,伴食欲不振,少数患儿还可出现嗜睡、恶心、呕吐、咳嗽,枕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3~5天后体温开始下降,约24小时内降至正常。热退时出现玫瑰色斑丘疹,先于颈部、躯干,渐蔓延至臂及下肢,而颈、肘、膝等部位及掌跖部多无皮疹。皮疹1-2天后消退,不留痕迹。起病初在患儿悬雍垂两侧见有小结节状隆起,周围充血,成晕状粘膜斑,有助于早期诊断。
猩红热 突发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婴儿可有惊厥,病初舌乳头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呈鲜红色,成为“红色杨梅舌”,是诊断要点之一。
起病后1天发疹,于颈、胸、躯干、四肢依次出现,1~2天遍布全身达高峰,呈弥漫性密集红斑,尤以肘弯、腋窝、腹股沟处皮疹更密集,两颊及前额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特征性“环口苍白圈”。皮疹持续2~4天后依次开始消退,7~8天时脱屑,手掌足跖部呈大片状脱屑,有时像手套、袜套样脱屑。
这些以皮肤发疹为主要症状的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虽会在儿童人群中引起流行,但大多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只要适当注意卧床休息,多饮水,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
② 谁能告诉我中和抗体和抗体的区别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性能不同、应用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中和抗体
中和抗体是由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分泌的一种可溶性蛋白。
2、抗体
抗体是一类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二、性能不同
1、中和抗体
病原微生物入侵细胞时需要依赖病原体自身表达的特定分子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才能感染细胞,并进一步扩增。中和抗体是B淋巴细胞产生的某些抗体,能够与病原微生物表面的抗原结合,从而阻止该病原微生物黏附靶细胞受体,防止侵入细胞。
2、抗体
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抗体能识别特定外来物的一个独特特征,该外来目标被称为抗原。
三、应用不同
1、中和抗体
由于中和抗体是在病毒进入细胞之前破坏病毒的,所以,如果在接触HIV病毒之前体内就有抗体的话,就能够预防HIV感染。现有的疫苗如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甲肝疫苗,都是使接种者产生中和抗体以抵御病毒的。
2、抗体
抗体在医疗实践中应用甚为广泛。如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临床上用丙种球蛋白预防病毒性肝炎、麻疹、风疹等,国际上用抗Rh免疫球蛋白预防因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症。诊断上如类风湿因子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抗核抗体(ANA)、抗DNA抗体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精子抗体用于原发性不孕症的诊断等,治疗上如毒素中毒用抗毒治疗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治疗等。
③ 怎样治疗病毒性肝炎
你好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目前将病毒性肝炎分5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肝炎病毒可通过病人的排泄物或血液、污染食品、水、餐具、手而经口传染。另外,可通过各种注射、血制品等途径而传染。苍蝇、蚊子都可起到直接和间接的传染作用。其中甲型肝炎以经口传播为主。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主要通过有污染的注射器、针灸针、手术器械、注射血制品和输血进行传染。
1.疾病特点:
肝炎的潜伏期,甲型为2~6周,乙型为6周~6个月。根据病毒性肝炎的表现特点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
(1)急性肝炎,根据表现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急性无黄疽型肝炎。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腹泻等。部分病人可无症状,只在体检时发现肝脏肿大或谷丙转氨酶(GPT)升高。
②急性黄疽型肝炎。病初有发热、畏寒、明显的乏力、无精神、食欲不振、厌油腻食品、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以上症状持续数日至2周,一般平均为1周。病儿的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皮肤可有瘙痒,尿呈茶红色,黄疸期可出现肝脏肿大、压痛,此期可持续2~6周。随着黄疽的消退,病人进入恢复期。病儿食欲低下、乏力等症状好转,肝脏缩小,压痛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此期大约在一周左右。
③重症肝炎。极少数急性黄疸型肝炎症状严重,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迅速缩小(因肝细胞大量坏死所致)。最突出的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不安,尖声喊叫,精神错乱和嗜睡昏迷等,医学上称为急性重症肝炎或暴发型肝炎,这种肝炎预后很差,病程不超过2~3周。另外,还有一种称为亚急性重症肝炎,或称为亚急性肝坏死,其病情也很严重,但病程较急性重症肝炎长,常达数周或数月,部分病儿可发展为肝硬化。
(2)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儿大多数在2~4个月内完全恢复正常,但也有的转为慢性肝炎,根据其表现,一般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①慢性迁延性肝炎。常见于急性无黄疸型乙型肝炎病儿,病程超过半年,病情不见明显好转,反复出现肝区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和腹胀等症状。肝功能主要是谷丙转氨酶(GPT)反复不正常,但病情不严重,肝脏仍肿大,有压痛。
②慢性活动性肝炎。是指一般情况较差,面色黯,有肝掌(手掌上有红斑)或蜘蛛痣(皮肤血管扩张所致),肝脏肿大、质硬,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反复不正常。
以上是病毒性肝炎的普遍特点,小儿在患本病时还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须引起家长注意。
发生甲型肝炎者远比成人为高。甲型肝炎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在小儿中具体表现为以下6多:发病急发热者多;黄疽型者多;秋、冬季发病者多;病程短者多;预后好者多;彻底痊愈者多。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小儿时期乙型肝炎也相当常见,急性黄疽型约占15%左右;急性无黄疽型约占30%左右。因此小儿肝炎转为慢性者也不少见。
由于小儿生理和解剖的特点与成人有以下不同,患病毒性肝炎后表现也各有异。由于小儿消化功能较弱,故患病毒性肝炎时,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和腹泻者较为常见;小儿肝脏的血流量相对比成人多,肝细胞的再生能力比成人强,因此肝受损后常较成人容易修复,故痊愈常较彻底,例如,急性重症肝炎抢救痊愈后常彻底恢复,很少发生肝硬化,但另一方面,乳幼儿时肝细胞的功能尚不健全,对各种有害因素比较敏感,免疫功能也未完善,因此1岁以内的乳幼儿患本病时,预后较差,6个月以内的乳儿患急性重症肝炎时预后极差;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长期慢性肝炎,可因蛋白质合成不良,而影响生长发育。
2.区别要点:
(1)如果孩子与病毒性肝炎病人有密切接触或有输血和用血制品史,进而出现发热、乏力、没精神、不想吃奶或吃饭、腹部胀气、恶心、厌油腻食品、右季肋部隐痛、尿色发黄变深或眼睛发黄时,家长应首先考虑是否孩子患了病毒性肝炎,并及时找医生做进一步检查。医生在检查时,如发现孩子肝脏肿大,有压痛,肝功能异常,尤其是谷丙转氨酶升高,则说明孩子已患病毒性肝炎。如果需要弄清孩子患的是哪型肝炎时,还须做进一步化验检查。
(2)病毒性肝炎应与以下出现肝区痛和黄疸的疾病进行区别。
①药物性或中毒性肝炎。有应用能够造成黄疸的药物史,如冬眠灵、锑剂、砷剂等,或有食入毒蘑菇、鱼胆等情况,由于以上原因引起的黄疸,经停用药物或所食入的食物后,黄疸便可消失,这一点可与病毒性肝炎相区别。
②钩端螺旋体病。本病有疫水接触史;有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小腿肚子痛)和淋巴结肿大、疼痛;白细胞升高和血沉增快;可出现出血及肾脏损害;病原检查及血清学检查可呈阳性。
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本病常有咽峡炎、发热和淋巴结肿大;医生在查血时可发现异性淋巴细胞明显升高,可达10%以上,嗜异性凝集反应呈阳性。这些可与病毒性肝炎相区别。
3.家庭治疗:
目前对病毒性肝炎还无特效疗法,除注意休息,饮食和加强护理外,可采用中医疗法。急性黄疽性肝炎属祖国医学中黄疽的范畴,根据中医的辨证,可分为阳黄和阴黄两类。
(1)阳黄,是因湿热蕴黄。因为造成阳黄的病因有湿与热偏盛的不同,临床上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两类。
①热重于湿。病儿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苦,心中烦躁,恶心、呕吐、口干苦,腹部胀满,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治疗时应选用具有清热利湿,佐以泻下功效的方药,如茵陈9克,栀子6克,大黄3克,黄连4克,黄柏6克,黄芩6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2周以下孩子剂量酌减。
②湿重于热。病儿身目俱黄,但不及前者鲜明,伴有头重身困,胸脘痞闷,恶心、食欲差,口渴不欲饮,大便溏,舌苔厚腻而黄。治疗时应选用具有利湿化浊,佐以清热功效的方药,如茵陈9克,栀子6克,猪苓5克,泽泻6克,伏苓6克,白术6克,大黄3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2周内孩子剂量减半。
(2)阴黄,可分为寒湿发黄和气滞血淤两型。
①寒湿发黄。病儿眼及皮肤发黄,黄色晦暗甚者如烟熏,腹胀闷,饮食减少,大便不实,小便不利,身倦无力,畏寒肢凉,舌质淡舌苔自腻。治疗时应选用具有温化寒湿,健脾和胃功效的方药,如茵陈9克,干姜3克,附子2克,白术6克,茯苓6克,泽泻6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②气滞血淤。病儿形体消瘦,纳呆食少,腹胀满,胸、颈及面部有血管痣,其色黄晕如油而暗,或伴有腹胀大,便血,鼻出血,唇舌紫暗。治疗时可选用具有柔肝健脾,活血散瘕功效的方药,如茵陈9克,鳖甲3克,龟版3克,蝉蜕3克,僵蚕3克,牡蛎9克,当归6克,自芍6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4.家庭护理:
(1)休息。患肝炎后,因肝细胞受损,病儿可出现食差、热量不足、肝脏功能紊乱等。通过充分良好的休息可使全身及肝脏代谢降低,减轻肝脏的负担,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减少肝脏的淤血,有利于肝脏病损的恢复。如果孩子患的是黄疸型肝炎,在整个急性期都应该卧床休息,直到黄疸消退。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也要卧床休息,控制活动量,待自觉症状好转后再下床活动,其活动量不宜大,直到恢复期,病儿的症状基本消失,经医生检查肝脏以无触痛,血清胆红素低于25.65umoy/L(1.5毫克%)时,方可在小范围内做短时间的活动,并以不感到疲劳为度。要注意让病儿在饭后静卧半小时。病愈后应再休息3个月,然后经医生检查允许后再恢复活动。但在半年之内家长应注意不要让病儿做剧烈运动,以防复发。
对于慢性肝炎病儿的休息应看肝炎发病情况,如病儿乏力明显,而且谷丙转氨酶又高,应以休息为主,适当活动;如属于非活动慢性肝炎,可适当活动,但不可过度。另外,不管孩子患的是哪型肝炎,在未治愈之前,都应保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避免剧烈的运动,否则会使病情复发或恶化。
(2)饮食。家长应据病儿的口味和病情的不同,合理地调配多样化的饭菜,以促进病儿的食欲。由于肝脏直接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代谢,患肝炎后这些代谢就会发生障碍,而且胃液和消化酶分泌也减少,胆汁排泄受阻,影响了蛋白质和脂肪等的消化吸收。因此在疾病早期不宜给病儿油腻大、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如鱼类、肉、蛋类及豆制品等。应多吃糖和维生素高的食品,可用米面调制各种饮食,多吃青菜和水果等,要给病儿多喝水,最好是糖或葡萄糖水和各种果汁,每日3~4次。进食应本着既要补充足够的营养,又要避免因饮食过多而增加肝脏负担的原则。这样不仅能减轻病儿的食欲不振、厌油的症状,而且通过糖和维生素的消化吸收能增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储存,在黄疸达高峰的前后,因病儿的食欲好转,可迅速恢复到病前。有的病儿会出现食欲亢进,对此要注意控制病儿的主食量,限制肉类及蛋类的数量,以防蛋白质及脂肪过量而增加肝脏负担。有的病儿在一次暴食后加重病情,甚至发生肝功能衰竭,这些都应引起重视。进入恢复期后病儿可以吃普通的饭菜,食品要注意多样化,防止小儿偏食。此期不必补充过多的维生素和葡萄糖,且不可暴食。
对患慢性迁延性肝炎的病儿,可多吃可口的饭菜。对慢性活动性肝炎病儿,饮食同急性期,因为这种病儿的血浆清蛋白常低于正常,因此在转氨酶和胆红素未恢复正常前,不要过急地给高蛋白饮食,这样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待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后,可适当增加鱼、蛋类、鸡肉、瘦猪肉等,每次量也不易过多,应保持每餐都有的原则。
(3)恶心、呕吐护理。应给清淡可口的流食,并注意少吃多餐,间断给予果汁,但不可勉强多饮,否则会导致呕吐。对于呕吐严重者,应请医生诊治。呕吐后,应及时给病儿漱口。
(4)腹胀的护理。患病毒性肝炎后,由于胃酸和消化酶减少、肠蠕动缓慢而常可出现腹胀,以饭后为显著。对此可将病儿每日3餐的饮食进行调整。早饭、午饭可适当多吃、晚饭要少吃。不吃易产气的食品,如奶类、豆制品等,并适当减少糖量。在此基础上还可给孩子口服乳酶生、妈咪爱、多酶片和山楂丸等助消化药。
(5)瘙痒的护理。多见于黄疸较重的病儿。瘙痒较轻者,可用温水擦拭皮肤,勤换内衣,每周应换2~3次,这样可以减少痒感。瘙痒重者,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6)病情观察。家长应密切观察病儿的病情变化,做到及早发现重症肝炎和肝昏迷的前期表现。如果病儿性格和情绪变化,如沉默、急躁、无原因哭闹,鼻腔、口腔、胃肠道有出血倾向,有恶心、呕吐、腹胀、无食欲症状,黄疸加重、尿色变深、大便呈灰白色等均应立即送医院诊治。
5.预防方法:
(1)早发现早隔离病人。急性期病人应住院或在家中隔离。隔离时间,早型月干炎自发病日起最少30日;乙型肝炎应隔离至血中表面抗原转为阴性。慢性期病儿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应加强个人卫生,进行适当隔离,如饮食用具应专用,并应注意血液污染等。对于急性甲型肝炎的密切接触者,应观察40日,如有发病应立即隔离。
(2)饮食管理人员、自来水管理人和托幼机构的保教人员应定期检查身体,发现肝炎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及时调离工作。对献血者要全面进行检查,凡有肝炎病史者、肝功能异常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均不能献血。
(3)搞好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
(4)加强饮食卫生的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①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严格执行食堂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
②实行分餐制,或采用公筷、公勺制。
③饮食用具要专用,或煮沸消毒10~15分钟。
(5)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水果要洗净,洗漱用具要专用。
(6)病儿的粪便、尿及呕吐物可撒上20%漂白粉,搅拌后放置2小时再倒掉。病儿的餐具应洗净煮沸30分钟,文具、被褥应在日光下暴晒4~6小时。注意消灭蚊蝇,因为它们可传播肝炎又影响儿休息。
(7)医疗单位应做好消毒工作,防止肝炎传播。尽可能少输血、血浆及其他血制品,以减少感染机会。
(8)小儿应按时到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接种乙肝疫苗,以增强机体抵抗力,这对预防乙型肝炎有很好的作用。预防甲型肝炎,除注意饮食卫生外,在流行期间也可接种甲肝疫苗
④ 维康特的药品信息
本品是用于肌肉注射的无菌混悬液,是一种纯化灭活的全病毒疫苗,主要成分是甲型肝炎纯化灭活病毒。
活性成份
本品有两种剂型:
儿童/青少年剂型:每0.5ml剂量含有25U甲型肝炎病毒蛋白。
成人剂型:每1ml剂量含有50U甲型肝炎病毒蛋白。
辅料
儿童/青少年剂型:每0.5ml剂量含有225μg铝(非晶形羟基磷酸铝硫酸盐)和35μg溶于0.9%生理盐水的pH稳定剂硼砂。
成人剂型:每1.0ml剂量含有450μg铝(非晶形羟基磷酸铝硫酸盐)70μg溶于0.9%生理盐水的pH稳定剂硼砂。
【性状】
完全摇匀后,本品为略为浑浊的白色悬浮液。
【接种对象】
儿童/青少年剂型适用于12月龄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免疫接种;成人剂型适用于18岁以上的成人免疫接种。
【作用与用途】
本品适用于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的预防。 本品用于肌肉注射,三角肌是肌肉注射较理想的部位。
完整的免疫程序包括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按下列程序进行:
儿童/青少年(12月龄至17岁):
本品首剂0.5ml,在6-18个月后给予1剂0.5ml加强。
成人(18岁以上):
本品首剂1.0ml,在6-18个月后给予1剂1.0ml加强。
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的成人:
本品首剂1.0ml,在6个月后再给予1剂1.0ml加强。
加强剂量的可互换性:
首次接种其它灭活甲肝疫苗的成人,可在6-12个月后采用本品加强。目前尚无儿童此类数据。
已知或可能会接触HAV/去地方性流行地区旅行,应同时给予免疫球蛋白(Ig)。
本品可以在不同部位、用不同的注射器与Ig同时注射。本品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程序按上述适当的时间进行,Ig的用量参照其说明书使用。
本品使用时应充分摇匀,不必再稀释。观察有无其它颗粒物质和变色。
特别注意每1个人要分别使用1个无菌注射器和针头,防止病原相互传播。 临床研究
临床试验中未观察到任何与疫苗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儿童—12-23月龄
4374名儿童接种了1针或一针以上本品儿童剂型甲肝疫苗,其中1250(32.2%)名儿童同时接种了其他疫苗。接种后5日内观察发热和局部症状,14日内观察全身症状。常见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触痛/酸痛,全身不良反应是发热和易激怒。
以下列出了所报告的不良事件(³1%),不考虑与本品的因果关系,只按每一系统发生频率高低排列。发生率分类如下:十分常见(³1/10);常见(³1/100且<1/10)
注射部位的反应(一般轻微、一过性);
十分常见:注射部位的疼痛/触痛/酸痛、红斑、肿胀:
常见:注射部位的瘀斑、红肿。
全身症状:
十分常见:发热(³37℃,第1-14天)、易激怒。
常见:发热(³39℃,口腔温度,第1-5天)。
感染和传染:
常见: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咽炎、病毒性感染、鼻炎、外耳道炎、义膜性喉炎(喉气管支气管炎)
神经系统:
常见:啼哭
眼部:
常见:结膜炎
呼吸系统、胸部和纵膈:
常见:鼻溢液、咳嗽、鼻塞、呼吸道阻塞。
胃肠道疾病:
常见:腹泻、呕吐、出牙期不适。
皮肤和皮下组织:
常见:皮疹、皮炎、麻疹样、风疹样皮疹。
儿童/青少年--2-17岁
2595名健康儿童和青少年接种了1针或1针以上本品儿童剂型甲肝疫苗,接种后5日内观察发热和局部症状,14日内观察全身症状。注射部位症状普遍较轻、一过性,是报告最多的不良反应。以下列出了所报告的反应(³1%),不考虑与本品的因果关系,只按每一系统发生频率高低排列。
注射部位的反应(一般轻微、一过性):
疼痛(18.7%),触痛(16.8%),发热(8.6%),红斑(7.5%),肿胀(7.3%),瘀斑(1.3%)。
全身症状:
发热(³38.9℃,口温)(3.1%),腹痛(1.6%)。
消化系统:
腹泻(1.0%),呕吐(1.0%)。
神经系统/精神性反应:
头痛(2.3%)。
呼吸系统:
咽炎(1.5%),上呼吸道感染(1.1%),咳嗽(1.0%)。
实验室发现:
极少有实验室异常报告,包括肝功指标升高、嗜酸粒细胞增多、尿蛋白增高的报告。
成人--18岁及以上
1529名健康成人接种了1针或1针以上本品成人剂型的甲肝疫苗,接种后5日内观察发热和局部反应,14日内观察全身症状。注射部位症状普遍较轻、一过性,是报告最多的反应。以下列出了所报告的反应(³1%),不考虑与疫苗的因果关系,只按每一系统发生频率高低排列。
注射部位的反应(一般轻微、一过性):
触痛(52.6%),疼痛(51.1%),发热(17.3%),肿胀(13.6%),红斑(12.9%),瘀斑(1.5%),疼痛/溃疡(1.2%)。
全身症状:
虚弱/疲劳(3.9%),发热(³38.3℃,口温)(2.6%),腹痛(1.3%)。
消化系统:
腹泻(2.4%),呕吐(2.3%)。
肌肉骨骼系统:
肌痛(2.0%),臂痛(1.3%),背痛(1.1%),强直(1.0%)。
神经系统/精神性反应:
头痛(16.1%)。
呼吸系统:
咽炎(2.7%),上呼吸道感染(2.8%),鼻塞(1.1%)。
泌尿生殖系统:
月经紊乱(1.1%)。
临床研究中<1%的儿童、青少年或成人发生局部和/或全身过敏性反应,包括:瘙痒、荨麻疹和皮疹等症状,但无因果关系。
与其它疫苗一样,如果本品在众多人群中使用,可能会发现在临床研究中未观察到的不良反应。
上市后安全性
在一项上市后安全性研究中,共计有42110名2岁以上的患者接受了1剂或2剂本品注射,未发现有严重的与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在门诊患者随访中,除有0.5%的成年患者发生腹泻/肠胃炎外,未发现有严重的与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
以下为上市销售的疫苗在使用中报告的其它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
罕见:小脑共济失调,格林巴利(Guillain-Barre)综合征
血液和淋巴系统:
罕见的血小板减少 对疫苗所含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
对新霉素有过敏史者不得使用。 1、在注射本品后有过敏反应者,不应再注射本疫苗。(见“禁忌”)
2、如果对恶性肿瘤患者或正接受免疫抑制疗法者或免疫功能障碍者注射本品,可能不会获得所期望的免疫应答。
3、本品不能预防非甲肝病毒引起的肝炎。由于甲肝潜伏期长(约20—50天),给予疫苗时,可能已存在潜在的甲肝感染。本疫苗可能不能预防这种人群的甲肝。
4、与任何疫苗一样,如果发生过敏反应或类过敏反应,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包括使用肾上腺素。
5、与任何疫苗一样,注射本品后不是所有的易感者都可产生保护性应答。
6、不能静脉或皮肉注射,如有临床需要(如出血性疾病患者肌肉注射时有出血倾向),本品可采用皮下注射。出血性疾病患者肌肉注射本品是可能会引起出血。使用前应需充分摇匀。
7、任何急性感染或发热性疾病应推迟注射本品,除非医生认为不注射会导致更大的危险。
8、在预防接种时对于乳胶过敏者需特别注意,因为西林瓶帽塞含有的干燥天然乳胶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尚未进行本品的动物生殖研究。孕妇注射后是否会引起严重损害或影响生殖功能,尚不可知。只有特别需要时,经咨询医生后方可给孕妇注射本品。
本品是否从人乳中分泌尚不清楚。由于许多药物可以从人乳中排出,因此当哺乳妇女如特别需要注射本品时应谨慎小心。 与其它疫苗的联合使用:
本品可以与MMR-Ⅱ(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减毒活疫苗)、口服或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联合使用。在18-54岁成人中进行的研究成果表明,本品可与黄热、伤寒疫苗在不同的注射部位联合接种。
美国免疫工作咨询委员会(ACIP,,该委员会在美国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制定免疫接种政策时给予建议)根据有限的成人研究数据指出,将甲肝疫苗与白喉、脊髓灰质炎(口服或灭活)、破伤风、口服伤寒、霍乱、日本脑炎、狂犬病或黄热疫苗同时使用时,机体对任一种疫苗的免疫反应没有降低,报告的接种后不良反应也没有增加。
研究表明乙肝疫苗可以和本品联合使用,对于免疫原性没有影响,报告的不良反应也未增加。
与免疫球蛋白(Ig)联合使用:
对那些要做暴露后预防者或要立即/长期进行保护者(如马上要到流行地区去的旅行者),本品可与Ig在不同部位、用不同的注射器同时注射。
【药物过量】
尚无这方面的资料。 本品是一种灭活的全病毒疫苗,已证实其能诱导甲型肝炎病毒抗体的产生。
⑤ 甲肝疫苗的严重事件
疫苗制造厂商在批准使用后获得的关于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不分起因),包专括过敏反应、急性属热病性多神经炎、臂丛神经病、横向脊髓炎、多发性硬化以及多形红斑。此类事件多数见于成人,约三分之一见于同时接受其它疫苗者。在已知背景发生率数据的严重不良事件中(例如,急性热病性多神经炎和臂丛神经病),疫苗接种者中的发生率并不高于未接种疫苗人群中预计的发生率。报道过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一例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未经治疗即痊愈(cone等,1996)。在一次保护效力研究中注射一剂360el.u.甲肝疫苗的约40000名儿童未报告任何严重的不良事件(innis等,1994;sandman等,1995)。
⑥ 女孩:1岁10个月。 胸前,后背,手臂等长有一个个的红圈圈。是打完甲肝疫苗后的第二天出现的。已经
意见建议:
你好;背痛是一种症状,可以见于多种疾病。有的疾病比较严重,需回要认真对待,答如胸椎的外伤骨折、结核、肿瘤等;有的背痛症状较轻,往往是由于背部受凉、姿势不良引起,不必过于焦虑。除了由严重疾病引发的背痛外,一般由受凉、劳累、姿势不良和脊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背部疼痛,使用一些简单疗法进行自我治疗,常常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中医的针灸、推拿、拔罐都有很好的疗效。平时 要让 他多休息,注意保暖,适当锻炼,调好饮食。调养也是很重要。
⑦ 哪些情况应该避免疫苗接种
疫苗恐怕是现代医学对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根据联合国最新发布的数据,如果现存的疫苗能在最穷的72个国家大规模推广,到2024年为止,将能节省因疾病治疗花费的62亿美元;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获得及时的接种,到2020年为止,将能拯救2500万个生命。与此相比较,接种疫苗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比如,联合国的数据显示脑膜炎疫苗平均价格为0.58美元,乙型肝炎疫苗只要0.26美元。美国的CDC数据显示,自1994年美国发起“the Vaccines for Children (儿童接种)”行动以来,过去20年间因为疫苗,全美减少了2100万次住院,避免了732,000例死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最近发表的文章称,通过分析1888年至今的数据,自1924年到现在,仅美国一国就因疫苗避免了1亿3百万儿童患传染病。
疫苗接种的普及率这些年在全球普遍上升。比如百白破疫苗接种率通常被作为一个国家疫苗普及率的指标,1980年,全球只有20%的儿童接种此三联疫苗,到2012年就已经达到了83%。
但是,近几年,因为疫苗的功劳,传染病发病率急剧下降,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导致人们不再能切身感受疫苗的益处,认为可有可无,甚至疫苗有害的谣言满天飞。直接结果就是拒绝接种疫苗的人在某些地区有很大幅度的上升。
另一方面,很多人,甚至一些医生,对疫苗接种的禁忌症适应症的认识不清,往往有很多错误“常识”,比如发烧了不能接种,或者对鸡蛋过敏了也不能接种,等等,导致很多人,尤其是家长,对接种到底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时候应该避免认识不清,延误疫苗的接种。
【常见误解】
那到底什么时候应该避免疫苗接种,哪些情况是禁忌症,哪些情况需要谨慎呢?
先来说说哪些是常见的误解。
最常见的对疫苗禁忌症的错误认识包括认为这些情况不可以接种:腹泻,轻度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烧,之前对疫苗的轻度或者中度的局部反应,正在进行抗菌素治疗,孕妇,等等。
具体来讲,这些情况虽然很多人以为是不可以接种,但其实是可以的,也是安全的。只说几个常见的:
百白破疫苗TDap:上次接种DTaP(白喉、破伤风、非细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后出现高热;之前接种DTap后出现惊厥,但持续不超过3天;上次接种后幼儿持续啼哭不超过3小时;上次接种后四肢肿胀;稳定器的神经性疾病;哺乳期;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注射用的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之前接受过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口服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
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混合疫苗MMR:之前的结核菌素皮试阳性;哺乳期;接种孩子的母亲正怀孕的;生育年龄段的女性;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艾滋病毒感染者;鸡蛋过敏的;
乙肝疫苗:孕妇;自我免疫性疾病患者,比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
灭活流感疫苗TIV:对乳胶,碘伏或者鸡蛋不严重过敏的。
流感减活活疫苗LAIV:哺乳期。
轮状病毒: 早产儿;家人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或者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家人有孕妇的。
这只是列出了很少一部分错误的常识。那具体来说,哪些情况是禁忌症,哪些是需要谨慎的呢?
因为疫苗太多种,无法一一列举。只捡几个常见的。
过敏:对鸡蛋过敏的,需要避免流感疫苗和黄热病疫苗,其他疫苗是安全的。对明胶过敏的,应该避免MMR,水痘,和带状疱疹疫苗。
正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如果正在使用抗病毒药物的,停药后48小时内最好不要接种流感减活活疫苗LAIV,水痘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接种后两周内不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流感灭活疫苗是可以的。
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只有流感减活活疫苗LAIV应该避免。
哺乳母亲:所有疫苗都可以接种。
轻度疾病,无论有无发热,包括腹泻:只有LAIV因为是通过鼻腔喷入,需要等到鼻塞症状好转后再使用。其他疫苗都可以接种。也就是说发烧的时候也是可以接种的。
中重度疾病:一旦进入恢复期就可以接种疫苗。
有心脏病的:应该避免LAIV。
HIV病毒感染者:应该尽量避免卡介苗,LAIV流感疫苗,无严重免疫抑制的可以接种MMR三联疫苗;轮状病毒疫苗需要谨慎。需要避免伤寒疫苗,黄热病疫苗。
中耳炎:无论发烧与否,除开中重度中耳炎应该等进入恢复期外,其他的轻度中耳炎都可以接种疫苗。
孕妇:孕妇应该避免炭疽杆菌疫苗,卡介苗,LAIV(TIV流感疫苗鼓励孕妇接种),甲肝疫苗,人类乳头病毒疫苗HPV,MMR,百白破,伤寒疫苗,水痘,带状疱疹疫苗。
之前过敏的:如果是有严重过敏反应的,应该避免再次接种。但如果只是局部皮肤过敏,则可以接着接种。
结核菌皮试阳性的:可以接种所有疫苗。
【总结】
再来就几个常见疫苗做个具体总结。
DTaP白喉、破伤风、非细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绝对禁忌症:之前对该疫苗或者其中成分有强烈的全身过敏反应;之前接种后7天之内出现严重脑病的。需要谨慎的:中重度急性疾病期的;严重的,正在恶化的神经疾病;上次接种后48小时内出现高于40.5°C不能解释的高温的;48小时之内出现休克症状的;接种后孩子持续哭泣超过3小时的;72小时内出现惊厥的。
灭活流感疫苗:绝对禁忌症:之前接种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或者对鸡蛋严重过敏的。需要谨慎的:中重度急性疾病期,轻微发热或其他疾病可以如常接种。
减活流感疫苗LAIV(鼻用):禁忌症:严重的过敏反应;对鸡蛋严重过敏的;慢性的肺病,如哮喘,反应性气道病,心脏病,糖尿病,血液疾病如镰刀贫血的;免疫缺陷病人;正使用阿司匹林等水杨酸药物的;孕妇;有过Guillian-Barré综合症的。
⑧ 公务员体检问题
你好.
一.国家公务员体检标准 第七条 各种急慢性肝炎,不合格。乙肝病原携带者,经检查排除肝炎的,合格。
你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但肝功能属于正常水平,排除肝炎就合格。这是真的.
二.附:2009年国家公务员体检标准
第一条 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克山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不合格。先天性心脏病不需手术者或经手术治愈者,合格。
遇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排除心脏病理性改变,合格:
(一)心脏听诊有生理性杂音;
(二)每分钟少于6次的偶发期前收缩(有心肌炎史者从严掌握);
(三)心率每分钟5O-60次或100-110次;
(四)心电图有异常的其他情况。
第二条 血压在下列范围内,合格:
收缩压90mmHg-140mmHg(12.00-18.66Kpa);
舒张压60mmHg-90mmHg (8.00-12.00Kpa)。
第三条 血液病,不合格。单纯性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男性高于90g/L、女性高于80g/L,合格。
第四条 结核病不合格。但下列情况合格:
(一)原发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临床治愈后稳定1年无变化者;
(二)肺外结核病:肾结核、骨结核、腹膜结核、淋巴结核等,临床治愈后2年无复发,经专科医院检查无变化者。
第五条 慢性支气管炎伴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不合格。
第六条 严重慢性胃、肠疾病,不合格。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已愈合,1年内无出血史,1年以上无症状者,合格;胃次全切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者,合格。
第七条 各种急慢性肝炎,不合格。乙肝病原携带者,经检查排除肝炎的,合格。
第八条 各种恶性肿瘤和肝硬化,不合格。
第九条 急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肾功能不全,不合格。
第十条 糖尿病、尿崩症、肢端肥大症等内分泌系统疾病,不合格。甲状腺功能亢进治愈后1年无症状和体征者,合格。
第十一条 有癫痫病史、精神病史、癔病史、夜游症、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经常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明显下降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依赖者,不合格。
第十二条 红斑狼疮、皮肌炎和/或多发性肌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大动脉炎,不合格。
第十三条 晚期血吸虫病,晚期血丝虫病兼有橡皮肿或有乳糜尿,不合格。
第十四条 颅骨缺损、颅内异物存留、颅脑畸形、脑外伤后综合征,不合格。
第十五条 严重的慢性骨髓炎,不合格。
第十六条 三度单纯性甲状腺肿,不合格。
第十七条 有梗阻的胆结石或泌尿系结石,不合格。
第十八条 淋病、梅毒、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艾滋病,不合格。
第十九条 双眼矫正视力均低于0.8(标准对数视力4.9)或有明显视功能损害眼病者,不合格。
第二十条 双耳均有听力障碍,在佩戴助听器情况下,双耳在3米以内耳语仍听不见者,不合格。
第二十一条 未纳入体检标准,影响正常履行职责的其他严重疾病,不合格。
三.首先祝你早日恢复健康!我来给你谈谈关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问题。
乙肝病毒携带者,多指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就是指血液检测单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也有说指乙肝抗原、抗体检测阳性各种模式者(表面抗体单项阳性除外),但无肝炎症状和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经半年观察无变化者。一般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可照常工作和学习。
1.无症状HBsAg携带者分为以下3类:
(1). 患过肝炎而本人全然不知。因其临床症状和肝脏损害轻微且很快痊愈,仅表现为病后的HBsAg携带状态。
(2). 健康携带者,经多次反复化验肝功能均属正常,无任何症状体征 ,甚至作肝活检时亦未见病理损害,肝组织结构完整。
(3). 经肝活检病理诊断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① 无症状HBsAg携带者应进行医学跟踪,每3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以便及时了解有无肝损害,若有肝损则应及时治疗。
② 无症状HBsAg携带者可以照工作、学习和劳动,大部分人预后良好,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机体自身免疫状态的改善可以自然转阴。
③ 无症状HBsAg携带者经证实肝脏有病理损害后,应按现症病人对待,及时进行治疗。
无症状HBsAg携带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这些人体内有病毒存在,而且有进行复制或传染他人的可能性,故不应从事饮食服务行业及保育工作。
HBsAg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养成良好的 卫生习惯,实行分餐制;不与他人混用洗漱用品。女性还要注意经期卫生,防止经血污染日常生活用品。
从全面角度分析,乙肝病毒携带者应是以防为主、以治为辅,“自治”为主、“外援”为辅相结合的原则予以处置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不予特殊治疗,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一定要做好预防及随访工作。
2.目前对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医学处理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1). 预防其他传染病的感染,注射甲肝疫苗和其他传染病疫苗。
(2). 保护肝脏,绝对戒酒,避免过劳,保持心情舒畅,合理营养,定期复查乙肝病毒标志物及肝功能,必要时可服用抗坏血酸、保甘维养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加强肝脏营养,忌盲目用药。
(3). 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如选用干扰素、拉米夫定、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以及中成药等。
(4). 家庭其他成员可注射乙肝疫苗预防感染。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生活用具、衣物等可用0.2%的84消毒液浸洗(20分钟),餐具亦可采用蒸煮30分钟的办法消毒或分离使用。
(5). 适度参加体育与休闲锻炼,避免过度疲劳,起居有常。
(6). 调心态,乐观向上,豁达处世。
(7). 定期复查肝功系列及B超,了解病变与否。治疗应以食疗、自然疗法和中草药为主。
“自治”是指自己通过食疗(综合营养、少荤多素等)、休闲疗法(打太极拳、钓鱼养花等)、心理疗法(需由医生指导)、单味草药(如冬虫夏草、黄芪、女贞子、藏茵陈等)等方法自行治疗,切忌走东窜西,胡乱用药。
总之,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转归良好,有一小部分可自然转阴;大部分为持续稳定的终身乙肝病毒携带状态(其中约有半数出现肝脏轻微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是相对稳定的一种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低反应状态,需要治疗);但大约3%可发生肝炎,且发生肝癌的可能性也较非携带者大得多。
⑨ 下列疾病中,不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答案B
自身免疫病是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的症状,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而湿疹是由真菌所引起的一种病。
⑩ 肝炎是怎么回事可以治疗吗请各位推荐一下药品
1、肝炎是怎么回事?
毒物、毒素等特物质中毒引起者称为中毒性肝炎;病毒引起者称为病毒性肝炎。故而肝炎一词是各种不同原因引起肝脏发炎的总称。但目前所说肝炎是狭意的病毒性肝炎的代言词。
2、病毒性肝炎还能细分吗?
病毒性肝炎至少有七种。是根据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而分类的。1990年前被世界公认的有五种,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以外,近年又发现己型、庚型肝炎。目前肝炎已有七种类型。它们都是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己型肝炎病毒(HFV)、庚型肝炎病毒(HGV)引起。
3、临床上病毒性肝炎诊断有哪些类型?
临床上根据七种肝炎在病原学、血清学及临床经过,肝脏以外器官损害等多方面的不同表现及共性,常用于诊断的临床类型有:
(1)急性黄疸型肝炎(少数可转变成慢性重型肝炎)。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部分可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可成为慢性,以乙型、丙型、丁型、庚型肝炎多见)。
(3)慢性肝炎和馒性活动性肝炎。
(4)淤胆型肝炎。
(5)急型肝炎(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
4、七种病毒性肝炎哪种感染率最高?
根据1996年全国第二次肝炎普查:甲型肝炎的感染率(请注意不是发病率)其平均阳性率为80.9%是我国甲肝的总感染率。但80.9%的人并非得病,而仅是受过甲肝病毒侵袭而已,甲肝病毒感染率长江南75.5%,长江北为86.7%,农村高于城市。乙型肝炎的感染率为57.6%;丙型肝炎感染率为3.2%;丁型肝炎为1.15%的感染率。戊型肝炎感染率为18.1%。
5、急性黄疸型肝炎有哪些症状?病程有多长?
急性黄疸型肝炎一般起病较急,可分为三个期。
(1)黄疸前期:为时数日至半月,先有全身乏力不适,(小儿伴低热),约1/3起病急,有轻、中度发热,亦可高热伴寒战。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及腹胀,少数有肝区疼痛,腹泻或便秘等。根据起病时突出症状的特点,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的流感型;以消化道为主的消化不良型;以上腹剧痛、寒战、黄疸为主的胆道疾患型;恶寒、驰张热,迅见黄疸的败血症型和以关节肌肉酸痛,发热的风湿型等。这些对作出早期诊断极为有益。
(2)黄疸期:约2—6周。此期黄疸加深,尿色深黄,巩膜(眼白)皮肤黄染,一至二周达到高峰,多数不再发热,大便色泽变浅,消化道症状乏力明显加重,皮肤发痒、肝肿大、有叩痛,有的患者大便呈陶土色,肝功能明显损害。
(3)恢复期:二周至4个月,以上症状在二周左右开始逐渐消失(儿童病程短)恢复快,。成人中约有5%长期有肝区痛,不适,食欲减退、乏力的肝炎后综合症出现。乙型肝炎等尚有一部分患者由于免疫等原因可演变成慢性肝炎。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6、如何早期发现肝炎?
有了以上的肝炎知识,就要警惕,充分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早期发现肝炎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近半月——半年内有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输过血,用过血浆、白蛋白、人造血或胎盘白蛋白;用过末严格消毒的注射器、拔牙、手术等。即有被染上肝炎的途径。
(2)近日来全身乏力不适等上述15题所讲之(1)黄疸前期症状,经休息仍不好转,又无其他原因时,应考虚肝炎之可能;如有肝肿大,黄疸发生就应高度杯疑患有肝炎之可能。
(3)有接触史和自觉症状体征者,应该很快去做实验检查尿化验。如做尿三胆检查,如发现尿胆红素阳性(正常人是阴性)。血清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俗称转氨酶)升高时,肝炎的可能性更大。如症状轻微,起病缓慢,可怀疑为元黄疸型肝炎。
(4)作好肝炎病毒方面的抗原、抗体检查,明确何型肝炎。甲型肝炎者,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一HAVIgM)阳性;乙型肝炎者抗乙肝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一HBCIgM)阳性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其他型别均可测出。
7、黄疸是怎样形成的?
巩膜(俗称白眼仁)和皮肤发黄叫黄疸。黄疸的发生与红细胞的破坏、肝脏的功能正常与否,胆道的畅通三大因素直接相关。
正常时,红细胞从骨髓生成至死亡约120天,红细胞破坏所产生的血红蛋白每日约250—300毫克,要转化为间接胆红素,到肝脏内由肝细胞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并将其分泌到毛细胆管,成为胆汁的主要成份,由胆管排出,在小肠和大肠的细菌作用下将直接胆红素还原为胆素原,每日排出约40一280毫克,并把大便染成黄色。而另一小部份则重新被吸收到肝脏,经血液由肾脏排出,此时称尿胆原,(每日排出约0.5毫克一4毫克)。
上述正常过程,周而复始,直至寿命终止。
当以上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病变时,胆红素就会大虽返流或滞留在血中,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微摩尔/升(即2毫克%)时,胆红素就渗到巩膜、皮肤粘膜就发生黄疸。
8、肝炎时有黄疸、尿为什么似浓茶、大便为什么发白?
肝炎时,肝细胞发炎受损凋亡、坏死,肝小叶被破坏,不能把间接胆红素转化成直接胆红素使黄疸加深。而大量返流入血的直接胆红素,可溶于水,由肾脏排出,故此尿液呈浓茶色,有部份病人因胆管通道炎症,坏死组织阻塞胆汁暂时不能排入肠道,故此大便末染黄而成白色陶土样便。
9、肝炎患者肝区为什么会痛?
急性肝炎患者由于肝细胞发炎、充血、肿胀、渗出和肝细胞坏死,肝脏实体增大,使肝脏外的包膜极度被撑开,肝包膜上的神经与膈神经相连,属脊髓神经支配,当肝包膜上的神经受压力、炎症、化学性物质刺激后,就可将冲动传入大脑,产生胀痛、钝痛、重压感或针刺样痛,体检时患者常有触痛、叩痛。
慢性肝炎,肝炎恢复期时,肝肿胀引起的肝包膜的紧张度得到相应缓解,肝功能明显好转或正常。但感肝区隐痛等,一是要排除肝包膜周围炎症,胆囊胆管感染,肝癌以及胆汁外渗或肝细胞短期内大量坏死等均可引起肝区疼痛。疼痛还和个体敏感性不同有关。多数患者经过治疗疼痛可完全消失,也有少数患者可能由于久病后,大脑的疼痛固定兴奋灶,一时难以消除而产生疼痛。
10、肝炎患者为什么易出血?
肝炎患者特别是重型肝炎晚期和慢性肝炎患者经常见牙龈渗血、鼻出血、皮下换斑、便血、吐血、尿血、食道静脉破裂出血、注射部位流血,臀部紫瘢,血性胸水、腹水等。其原因有:(1)肝炎时使凝血因子合成减少。(2)肝炎时凝血因子消耗增多。(3)有止血作用的纤维蛋白溶解出血。(4)血小板质量异常,数量减少,质量受损。(5)肝炎病毒或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造成微血栓大量形成,使肝、肾、脑血流受阻,组织缺血、坏死出血,(6)内毒贫血症与出血密切相关。(7)继发感染激活凝血系统形成大量血栓导致出血。总之,肝炎时出血原因较为复杂,有些机制还不大清楚,仅列出以上几个有关原因。
11、为什么肝病时常出现血管痣、肝掌?
患急性或慢性肝炎时,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明显下降。结果体内雌激素增多、蓄积,使体内小动脉扩张,形成象蜘蛛样的蜘蛛痣(血管痣)。大小如米粒,约2—3厘米大小,少者1—2个,多者数百个。多见于面颊、胸部、上肢手背部。当你用大头针帽压蜘蛛痣体部扩张部分时,网状分布之蜘蛛脚体即消失,压力消除恢复原状。血管痣的出现率急性肝炎为1%左右,慢性肝炎为54%左右,蜘蛛痣的出现常与肝功能状态相平行。肝功恶化时增多,好转后渐渐消失。
肝掌的发生原因同血管痣一样,主要发生在慢性肝炎,肝硬变的手掌上。肝炎患者的手掌大、小鱼际及指掌面、手指基底部呈粉红色胭脂样斑块、斑点,压之退色,久者呈紫褐色。肝掌也随肝功能好转而减轻或消失。
12、肝炎患者有的有性功能改变是何原因?
与上题相同的原因,肝炎患者由于雌激素灭活失衡,雌激素在体内增加不仅使毛细血管扩张出现血管痣、肝掌,而且还可使女性月经紊乱,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性功能减迟。长此以往还可造成皮肤细胞内黑色素的增加,引起肝性黝黑面容。成皮肤细胞内黑色素的增加,引起肝性黝黑面容。成皮肤细胞内黑色素的增加,引起肝性黝黑面容。
肝炎怎样治疗和护理?
肝炎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黄疸重者可到医院输液退黄,选择多种维生素及肝太乐等保肝药物,也可以配合清热利湿的中药治疗,效果更好,如茵陈蒿汤、云芝肝泰等。
肝炎患儿必须卧床休息,千万不可让孩子过度活动,消耗体力。休息可以增加肝脏血流量,使肝细胞营养得到改善,有利于肝细胞及时得到恢复,否则易发展为肝坏死,使病情加重。同时也应注意隔离,急性肝炎一般隔离21天隔离至肝功能正常好转,以免传染给他人,造成流行。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喝水,使尿量多,利于胆红素的排泄。急性期饮食不过分强调高蛋白、高糖,因为高蛋白对退黄不利,而高糖可以导致腹胀、食欲不振、脂肪肝,甚至于还可以诱发糖尿病。可多吃粥、面片汤、牛奶、豆浆、豆制品及新鲜蔬菜。待黄疸消退,病情恢复可逐渐增加营养。慢性肝炎应保持适当蛋白质供应,小儿忌过多冷饮,以免使胃肠道功能紊乱。患儿出现黄疸时可有瘙痒症状,保持皮肤清洁可减轻瘙痒,轻症者可进行沐浴,重症者可在床上擦浴,经常更换内衣、内裤。
急、慢性肝炎的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千万不可滥用药,过多用保肝药,反而增加肝脏负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肝炎的预防尤为重要。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预防方法也不相同。甲肝、戊肝的预防重点是注意个人卫生,消化道隔离,饭前洗手,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食物要经过消毒后再食用。如果接触了甲肝病人,可尽快注射"丙种球蛋白",也可以注射甲肝疫苗预防甲肝。
乙型肝炎的预防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乙、丙、丁型还应注意血液及体液方面感染,抽血、注射提倡应用一次性注射器,避免经血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