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红斑雀斑 > 浸润性红斑

浸润性红斑

发布时间:2021-02-01 21:27:14

㈠ 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的肺出血是怎样引发的

1.早期表现 两性均发病,男女之比为1∶7~10,发病年龄为2~80岁,以20~40岁多见。多数病人最后都有多脏器损害,但在早期可仅有1个脏器受累的表现,同时伴有自身抗体(尤其是抗核抗体,简称ANA)阳性的实验室发现,这可对本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线索。因本病的临床表现变化无常,起病方式多变,可几个脏器同时起病,也可相继出现几个脏器受损的表现。多数都有一定的起病诱因(感染、日晒、情绪受刺激)。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为发热、疲劳、体重减轻、关节炎(痛)。较常见的早期表现为皮损、多发性浆膜炎、肾脏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血液异常及消化道症状等。

2.系统性表现

(1)发热:85%以上的病人于病程中可有不同程度发热,有的可长期持续发热而无其他症状及明显的实验室发现,但多伴有ANA阳性。发热多见于急性起病者,部分病人高热与继发感染有关,尤其多见于长期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的病人,但多数病人发热为本病的固有特征。

(2)关节肌肉症状:有关节痛者占90%以上,常为先发症状,且常与皮损、发热和其他内脏损害同时发生。典型的特征为发作性对称性关节痛、肿胀,常累及手指的远端小关节、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和膝关节,也可累及其他关节。与类风湿关节炎相比,本病关节炎发作仅持续数天,可自行消退,间隔数天到数月后又可再度复发。发作消退后,不伴有骨质侵蚀、软骨破坏及关节畸形。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5%~10%发生股骨头或肱骨头坏死。

约半数病人于病情恶化期可出现肌痛和肌无力,尤其上、下肢近端明显。在梳头和爬楼梯时可出现肌无力,其发生与长期应用大剂量激素有关。约10%病例可发生多发性肌炎。

(3)皮肤损害:80%的病例可出现皮肤损害,以皮疹为最常见,亦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皮疹表现多种多样,有红斑、丘疹、毛囊丘疹、水疱、血疱、大疱、结节、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瘀血斑、渗液、糜烂、结痂、坏疽、溃疡、萎缩等,可为其中之一种或几种同时或先后发生,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典型皮损为发生在面部的蝶形红斑,对称性分布于双侧面颊和鼻梁,边缘清楚,为略微隆起的浸润性红斑(图3)。初起为丹毒样或晒斑样,以后逐渐变为暗红色,有时红斑可出现水疱和痂皮,继之出现粘着性鳞屑、毛囊角质栓和毛细血管扩张。(图4,5,6)。



皮疹在光照后加重,可在1~2周之后自行消退。皮疹消退后多形成瘢痕和发生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和萎缩。有时皮疹可累及下颏、双耳、头皮和颈部。皮疹复发常发生于病情恶化期。20%~30%的病人对日光过敏,表现为暴晒日光后,皮肤暴露部位(面部和前臂伸侧)可发生皮疹,偶尔出现全身性荨麻疹或大疱样皮损,可伴有瘙痒感或灼痛感。光过敏严重时可诱发皮外型系统性红斑狼疮。

四肢皮疹也有很大的特异性,常在指(趾)尖出现特征性红斑性肿胀和毛细血管扩张。大小鱼际、指(趾)甲沟、肘、膝及其他部位(多受压)可出现持久性红斑。甲床及甲周也可发生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皮疹波及头皮时,可引起皮肤附属器持久性丧失,而成为不可逆性脱发。炎症消退后,多留下不定形的低色素性瘢痕。脱发为本病常见的皮损,多发生于病情活动期,可表现为弥漫性脱发,也可表现为斑点性脱发。除典型的皮疹和脱发外,尚可在病程不同时期出现某些非特异性持久性或一过性皮损,包括瘀斑和紫癜,系由血管炎和血小板减少所致。此外,尚可出现大疱性皮疹,肢体远端溃疡和坏疽,也可发生面部水肿、反复发作性荨麻疹及全身弥漫性色素沉着等。

㈡ 红班疾病

属于红斑病的皮肤疾患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尽可能的做出合理的分类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试作如下的分类。从红斑病的临床及病理组织所见大致可分为非炎症性和炎症性,多数的炎症性红斑病还要根据侵犯血管的深度再进行详细的区分。一般先天性以及母斑性的红斑,例如单纯性血管瘤等,通常不包括在红斑病内。
非炎症性红斑病是由于血管运动神经的异常、循环障碍等所致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这包括血管神经性环状红斑和手掌红斑等。炎症性红斑病是伴真皮的炎症而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①主要变化发生在真皮浅层的乳头层、乳头下层,病变见于乳头层的血管及乳头下层的动静脉丛,是为浅在性红斑病;②主要变化发生在真皮深层到皮下组织,病变见于真皮动静脉丛直到深部的血管,是为深在性红斑病;③从真皮乳头层一直到皮下组织呈现全层的血管扩张充血,则为全层性红斑病。现就以上的分类阐述如下。
(一)非炎症性红斑病
1.血管神经性环状红斑()本病为土肥于1923年首先记载,作者们在两年期间共计观察5例(都是女性),说明并不是稀有皮肤病。但奇怪的是在国外资料中却无相当于本病的记载。本病的皮疹除颜面、头部、手足外,几乎可出现在全身,在皮面完全或多为不隆起的硬币大至手掌大的多发性环状红斑,中心部消退接近正常皮肤时,则融合呈地图状,看不到浸润和脱屑,缺乏瘙痒等自觉症状,边消退边反复发生,经过从数月可达年余,皮疹消退后不残留色素沉着。组织学改变:真皮乳头层的血管扩张和极轻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其状态看来近似荨麻疹的红斑型。
单纯性回状红斑()因无一定的好发部位,缺乏渗出倾向,且有反复发生等特征,所以Jadassohn从多形红斑中作为另一个病记载,本病的每个皮疹虽只不过存在几天的时间,但病程的经过有时可达数月,皮疹因无隆起情况故被当作是荨麻疹的红斑型。单纯性回状红斑这一名称在国外资料中都有记载,认为与日本的血管神经性环状红斑相类似。
2.手掌红斑(ErythemaPalmareSRedpalms)
初起是从两手掌全面的逐渐潮红,或最初手掌呈岛屿状潮红,逐渐延及全手掌,一直缺乏自觉症状。组织学改变:只见血管扩张充血,见不到细胞浸润。本病可能是先天性掌跖角化病的一个亚型;亦可能是伴随肝损害而发生的蜘蛛状血管扩张症,故认为是肝损害的部分症状之一。目前多是采纳后者的意见。
3.火激红斑(或灼伤性红斑)()本病是由于处在持续的高热情况下致使暴露部位发生持续性的斑状红斑及色素沉着的状态,女性比男性容易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某一部位暴露在过度高热的条件下而引起的,在暴露高热的2~3周以后最明显。特别是直接接近火或电炉的灼热在女人的小腿容易发生。初期呈一过性的网状红斑,尔后则呈持续性,伴有色素沉着。少数的情况可伴有小水疱或水疱,也可有毛细血管扩张、轻度的皮肤萎缩、角质增生等。组织学改变:呈角质增生无不全角化,颗粒层明显,棘细胞层萎缩,血管周围细胞浸润伴有真皮乳头的血管扩张,可见到含铁血黄素和黑色素颗粒。
4.大理石样皮(cutismarmorata)由于寒冷或温热的作用致使皮肤呈网状、大理石样纹理状的红斑,有时发生色素沉着,大体上与网状青斑(livedoreticularis)是同一意义。本病是由于暴露在寒冷或灼热的条件下而发病的,特别是容易发生在女性的下肢,但要考虑到发病的个体方面的因素。职业上的接触高热则容易发生在操作者的露出部位。
(二)炎症性红斑病
1.浅在性红斑病按照前述的分类,主要从真皮动静脉丛浅在的乳头层末梢血管、表皮下动静脉丛等血管扩张充血所致的真皮乳头层、乳头下层等真皮浅层炎症所形成的红斑病予以叙述。
(1)多形红斑(erythemamultiforme):扁平而稍微隆起的境界明显的水肿性红斑,中心部略有凹陷呈暗红色,直径在2~3cm以下,通常多发生在四肢伸侧呈对称性。多数伴有灼热感和瘙痒等自觉症状,有时有头痛、发热、关节痛等前驱症状。根据皮疹的性质,有环状多形红斑(EMcircinatumSannulalum)、回状多形红斑(EMgyratum)、匐行状多形红斑(EMserpiginsoum)、虹膜状多形红斑(EMiris)等。有的皮疹很大,有时大于手掌,为巨大型(giantform),常见于幼儿的颜面部,这与主要发生在四肢伸侧的通常类型相反,因亦称反对型(Typusinversus)。如果渗出明显而严重,在红斑表面形成水疱,则为水疱性多形红斑(EMbullosum)。一般较少侵犯眼睑、口腔、外阴部等的黏膜,但在症状严重而且广泛的情况下这些黏膜也可引起红肿、水疱、糜烂等,呈皮肤黏膜眼症候群(Mucocutaneousocularsyndrome)的症状。近年来就诊的多彤红斑非常多,如前所述根据作者们的统计包括怀疑有关药物引起的中毒疹在内的多形红斑,要占红斑病总数的一半以上,女性为男性的2倍以上。
组织学改变:乳头层、乳头下层呈水肿,以血管的扩张充血及小圆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有不同程度的嗜酸粒细胞,有时有少数中性粒细胞构成的血管周围细胞浸润等真皮上层的炎症性变化是本病的基本组织象。偶尔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的核崩溃而产生的核屑。在表皮常可见到海绵形成和海绵状小水疤,皮疹呈急性而且严重的病变时可引起表皮细胞的坏死性变化。这种倾向所引起的极其显著的症候,解释为中毒性表皮松解坏死症(toxicepidermalnecrolysisLyell)。水疱性多形红斑是在表皮下形成水疱。组织象乍一看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改变相类似,但多形红斑从水疱部位极为广泛地扩展到真皮,形成多形红斑的变化,浸润细胞主要是小圆淋巴细胞。而类天疱疮的变化只局限于水疱部位,有较多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至于疱疹皮炎则可从水疱周围潮红部位的真皮乳头上端所见到的簇集的多核白细胞、嗜酸粒细胞所致的微小脓疡即可与多形红斑相鉴别。
(2)持久性小回状红斑():在全身发生如硬币大的红斑,可原样持续数月,逐渐变成暗红色而消退。Strempel的病例是12岁的幼女,并发有严重的溃疡性齿龈炎及口腔黏膜、扁桃体呈弥漫性发红,这种有关征候是值得重视的。组织学改变:乳头下层的血管特别是侧重于静脉的扩张,在真皮乳头可见到轻度的细胞浸润。
(3)持久性隆起红斑(erythemaelevatumdiutinum):本病是比较少见的稀有疾患,呈持续性的红色以至紫色的稍微隆起境界明显的斑块、结节,对称性的好发于手、足、肘、臀部等。通常缺乏自觉症状,认为本病没有有关的全身性疾患,多发于中年到老年,看不到性别的差别。初期的皮疹比较软,陈旧的损害则逐渐坚硬。
过去将本病分为Hutchinson型和Bury型两型前者的皮疹触之柔软,组织学改变:在真皮上层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形成稠密的血管周围细胞浸润,伴有核破碎和血管壁的类纤维蛋白变性,并可见到坏死性血管炎的改变。后者的皮疹坚硬,可见到类坏死灶,伴有明显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呈类似环状肉芽肿的改变,因此有人说本病与环状肉芽肿有密切关系。Stanton等(1973)报告一例55岁男性患者,在25年期间一再复发,曾作过15次活检进行观察,肯定初期是Hutchinson型、后期呈Bury型,说明这两型只不过是表示本病的过程而已。
池田等继Okun、Pedace报告一例持久性隆起红斑的好发部位为手背、肘关节、足关节,同时发生颜面肉芽肿,不论在临床上在组织学上两者都没有其他疾病的决定性因素,因而与其认为颜面肉芽肿是独立疾患则莫如说是持久性隆起红斑的颜面型。
(4)风湿性环状红斑():在风湿病患者常见此症。为迅速扩大的环状红斑,边缘有的稍微隆起有的扁平。是多发的,扩展融合呈地图状。皮疹初起为小红斑或丘疹,好发于躯干和四肢,在周围边缘扩展的同时中心部呈苍白色,有时可致色素沉着。很少伴有瘙痒。组织学改变:可见显著的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血管周围细胞浸润,伴有核破碎改变和不同程度的坏死灶。还可见到血管外有红细胞渗出,认为这是色素沉着的原因之一。
(5)匐行性回状红斑(ErythemagyratumrepensGammel):据Gammel(1952)报告,与其说本病是硬结性浸润毋宁说是斑状的奇特红斑,明显地和乳腺癌有关系,要和远心性环状红斑相鉴别。本病伴有瘙痒,广泛地侵犯皮肤面,呈地图状或如薄木板的木纹状红斑,边缘稍隆起,逐渐扩大,消退后残留有鳞屑和色素沉着。Gammel的病例,55岁、女性,持续发疹9个月,全身皮肤大部分都发生木纹状红斑,并发现存在有未分化的乳腺癌。组织学改变:在表皮呈细胞间及细胞内水肿,真皮上层水肿,可见到以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本病的大多数存在有恶性肿瘤特别是乳腺癌,值得注意。
(6)色素异常性固定红斑():本病为Ramirez(1957)所记载,特征为播散的灰色斑,大小不一,直径由1cm以下至大到侵及广泛的皮肤面。活动期皮疹稍隆起,围绕着1~2mm宽的红晕。据Knox等(1968)叙述,有的突然多发,有的缓慢地从一两个开始发生,自儿童到成人都可见到,没有性别的差别,治疗无效,原因不明,没有内脏病变。组织学改变:伴有液化变性的表皮细胞呈空泡变性,在真皮乳头层有时在网状层的上层可见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的血管周围细胞浸润,并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噬色素细胞,在陈旧皮疹的真皮上层可见到以噬色素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上述病例主要见于躯干部,在临床上病理上均与Riehl黑变病相似,因此可以考虑是异位性黑变病。
(7)新生儿一过性萎缩性回状红斑():根据Gianotti(1975)的报告,新生婴儿期间,在躯干、股部、头部、口唇以及上腭黏膜等大部分的全身皮肤和黏膜见到约60个类圆形的潮红皮损,数周后皮疹即呈白色萎缩状凹陷,边缘围绕略呈潮红的浸润。在生后的一年内末接受特别治疗即完全消退。组织学改变:在萎缩性表皮下的真皮呈水肿状态,在皮疹边缘部胶原纤维束可见单核细胞浸润,在真皮与表皮的衔接部位及真皮上层的毛细血管周围可见到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3、C4的颗粒状沉着。
2.深在性红斑病主要改变见于真皮下层及皮下组织,属于深在性红斑病的如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远心性环状红斑、结节性脂膜炎等。
(1)结节性红斑():好发于青年女性的小腿,有时在股部、前臂。结节伴有境界不明显的潮红,并有压痛和自发痛,根据左右对称性发生易于辨认。不发生溃疡或瘘孔,多数在1~2周内不留瘢痕而消退。有的是经过月余反复发生则称为慢性结节性红斑,大概与结节性血管炎(nolarvasculitis)是同义词。还有多为单侧性反复发生丹毒样浸润性红斑的游走性结节性红斑(enodosummigrans)可以解释为慢性结节性红斑的特殊型。组织学改变:从真皮下层到皮下脂肪组织以小血管为中心呈水肿,混杂有中性粒细胞的小圆淋巴细胞浸润显著,旧的病变可见小血管壁肥厚,由小圆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等构成显著的浸润,脂肪组织为细胞浸润所代替呈萎缩状,原则上见不到坏死灶。
(2)硬结性红斑(erythemainratumBazin):本病亦好发于青年女性的小腿,这种硬结性红斑的进展很慢,不痛,两小腿因血行障碍而致郁血、肿胀呈暗红色,约有半数破溃或形成瘘孔,治愈后残留瘢痕。组织学改变:从真皮下层到脂肪组织,在小血管特别是以小静脉为中心呈结核样肉芽组织结构,即干酪样坏死灶、上皮样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小圆细胞所致的显著的细胞浸润,血管壁肥厚,形成闭塞或崩溃状态。在日本认为大多数是由于结核变态反应所致,结核菌素反应呈强阳性。但这多为以往的报告,近年来几乎已见不到典型的硬结性红斑。
(3)远心性环状红斑(erythemaannularecentrifugum):本病好发于青年男女的躯于和四肢,最初发生豌豆大小的扁平红色丘疹,徐缓地呈远心性扩展,有的数个环状红斑融合呈地图状。这些皮损的边缘略呈潮红,或呈堤状隆起,中心部呈贫血性褪色,有时形成色素沉着。病程经过可长达数月到年余,瘙痒等自觉症状轻微或缺乏,看不到水疱和脱屑这是本病皮疹的特征。组织学改变:在真皮中下层可见由淋巴细胞及少数组织细胞形成的境界相当明确的血管周围细胞浸润。还可见真皮全层水肿及轻度小圆淋巴细胞浸润、极轻度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血管周围细胞浸润。
(4)结节性脂膜炎(Weber-):本病是在高烧、全身倦怠、关节痛等全身症状的同时,伴随皮下结节出现红斑,主要发生在四肢、躯干陆续侵及其他部位。经过年余再次复发,逐渐导致全身衰弱,预后不良。皮疹为有痛性,不甚隆起于皮面,通常不形成溃疡,有时伴皮下结节的软化溶解则有液状物质漏出皮面。组织学改变:初期在皮下脂肪组织可见以中性粒细胞、小圆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的密集的细胞浸润;中期由于组织细胞吞噬脂肪则出现多数泡沫状细胞;晚期则见显著的纤维化。总之伴随皮下脂肪组织的溶解和坏死,从而引致无菌性渗出性炎症,因此考虑这是继修复机理而导致的续发改变。本病系一症候群,关于其发病机理和分类,对现症患者是否存在胰腺炎或胰腺癌,血中和尿中的酯酶与淀粉酶活性值的上升情况如何,极应重视。
3.真皮全层性红斑病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细胞浸润等的变化从真皮上层到下层,此项尚包括侵及皮下组织的情况。
(1)慢性游走性红斑(ütz):本病是向远心性扩展的红斑,在北欧多,日本、美国少。据Lipschütz(1913)记载,本病好发于下肢,常为单发性,初发皮疹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鲜红色红斑,呈慢性经过,红斑从数周历数月保持圆形的同时呈远心性扩展,中心部正常或呈苍白色,无表面脱屑或渗出倾向。呈巨大的轮状,直径可达50cm以上,逐渐减轻,自愈后皮肤恢复正常。在此期间无发热情况。只有轻度的自觉症状。组织学改变:表皮无显著变化,从乳头下层到真皮深层可见明显的血管扩张以及淋巴细胞、少数纤维母细胞为主形成的轻度至中度的细胞浸润。
本病的原因为特异的感染,据推测是由于昆虫、壁虱刺伤而引起的螺旋体、立克次体等的感染。在这种病例中有的可出现脑脊髓膜炎的症状,根据是在投与青霉素后即行痊愈,不过不明之点尚多。
(2)Sweet综合征(: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及中性粒细胞性红斑(筱、中沟):据Sweet(1964)报告8例,伴有发热和白细胞增高,呈多形红斑样、持久性隆起红斑样、狼疮状须疮样的发疹,有自发痛和压痛,几乎所有病例都见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中耳炎、溃疡性结肠炎等任何一种疾病的感染。组织学改变:从真皮中层到深层特别是在血管周围证明有致密地中性粒细胞浸润与核尘,但见不到坏死性血管炎。
此后Whitle等(1968)报告了类似的病例,复发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桑原等(1970)报告一例18岁女性,在颜面部有乍看如狼疮状须疮或寻常狼疮的皮损,经过3年一再复发并伴有疼痛,通常查不到细菌或真菌,认为本病即复发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筱等观察13例,与上述的Sweet综合征相类似或一致,即皮疹为单发或多发,有的为复发性。组织学改变:可见到伴有真皮的核破碎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渗出性炎症,但未见坏死性血管炎,故称为中性粒细胞性红斑。这些红斑性疾病是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明显的渗出性炎症,认为是一个新的综合征,从而考虑是基于“局部过敏反应Ⅱ型”样反应以及全身因素所致的局部过敏反应。
其他红斑病,泛发而严重得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等并发黏膜损害的病型,一般称为皮肤黏膜眼综合征。

㈢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有哪些

1.早期表现两性均发病,男女之比为1∶7~10,发病年龄为2~80岁,以20~40岁多见。多数病人最后都有多脏器损害,但在早期可仅有1个脏器受累的表现,同时伴有自身抗体(尤其是抗核抗体,简称ANA)阳性的实验室发现,这可对本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线索。因本病的临床表现变化无常,起病方式多变,可几个脏器同时起病,也可相继出现几个脏器受损的表现。多数都有一定的起病诱因(感染、日晒、情绪受刺激)。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为发热、疲劳、体重减轻、关节炎(痛)。较常见的早期表现为皮损、多发性浆膜炎、肾脏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血液异常及消化道症状等。
2.系统性表现
(1)发热:85%以上的病人于病程中可有不同程度发热,有的可长期持续发热而无其他症状及明显的实验室发现,但多伴有ANA阳性。发热多见于急性起病者,部分病人高热与继发感染有关,尤其多见于长期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的病人,但多数病人发热为本病的固有特征。
(2)关节肌肉症状:有关节痛者占90%以上,常为先发症状,且常与皮损、发热和其他内脏损害同时发生。典型的特征为发作性对称性关节痛、肿胀,常累及手指的远端小关节、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和膝关节,也可累及其他关节。与类风湿关节炎相比,本病关节炎发作仅持续数天,可自行消退,间隔数天到数月后又可再度复发。发作消退后,不伴有骨质侵蚀、软骨破坏及关节畸形。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5%~10%发生股骨头或肱骨头坏死。
约半数病人于病情恶化期可出现肌痛和肌无力,尤其上、下肢近端明显。在梳头和爬楼梯时可出现肌无力,其发生与长期应用大剂量激素有关。约10%病例可发生多发性肌炎。
(3)皮肤损害:80%的病例可出现皮肤损害,以皮疹为最常见,亦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皮疹表现多种多样,有红斑、丘疹、毛囊丘疹、水疱、血疱、大疱、结节、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瘀血斑、渗液、糜烂、结痂、坏疽、溃疡、萎缩等,可为其中之一种或几种同时或先后发生,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典型皮损为发生在面部的蝶形红斑,对称性分布于双侧面颊和鼻梁,边缘清楚,为略微隆起的浸润性红斑(图3)。初起为丹毒样或晒斑样,以后逐渐变为暗红色,有时红斑可出现水疱和痂皮,继之出现粘着性鳞屑、毛囊角质栓和毛细血管扩张。(图4,5,6)。
皮疹在光照后加重,可在1~2周之后自行消退。皮疹消退后多形成瘢痕和发生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和萎缩。有时皮疹可累及下颏、双耳、头皮和颈部。皮疹复发常发生于病情恶化期。20%~30%的病人对日光过敏,表现为暴晒日光后,皮肤暴露部位(面部和前臂伸侧)可发生皮疹,偶尔出现全身性荨麻疹或大疱样皮损,可伴有瘙痒感或灼痛感。光过敏严重时可诱发皮外型系统性红斑狼疮。
四肢皮疹也有很大的特异性,常在指(趾)尖出现特征性红斑性肿胀和毛细血管扩张。大小鱼际、指(趾)甲沟、肘、膝及其他部位(多受压)可出现持久性红斑。甲床及甲周也可发生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皮疹波及头皮时,可引起皮肤附属器持久性丧失,而成为不可逆性脱发。炎症消退后,多留下不定形的低色素性瘢痕。脱发为本病常见的皮损,多发生于病情活动期,可表现为弥漫性脱发,也可表现为斑点性脱发。除典型的皮疹和脱发外,尚可在病程不同时期出现某些非特异性持久性或一过性皮损,包括瘀斑和紫癜,系由血管炎和血小板减少所致。此外,尚可出现大疱性皮疹,肢体远端溃疡和坏疽,也可发生面部水肿、反复发作性荨麻疹及全身弥漫性色素沉着等。(四肢皮损变化如图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有的病人在病情活动期可出现黏膜损害,表现为黏膜溃疡,尤多见于上腭和鼻中隔,也可发生于阴道和喉黏膜。也可表现为齿龈炎、黏膜出血、糜烂和出血斑片。少数病例可发生黑棘皮症或皮肤钙质沉着。个别病人也可发生皮肤深部及皮下脂膜炎,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疼痛性皮下结节,皮肤肿胀或有红斑,愈合后留有凹陷性瘢痕形成。10%~15%的病例早期可有雷诺现象。但较硬皮病出现者为轻。偶尔可出现红斑性肢痛症,表现为阵发性肢端皮肤温度升高和灼烧性疼痛。
其他非特异性皮损为风团、网状青斑、多形性红斑样改变、眶周和面部水肿等(图23)。
(4)血液学:几乎所有病人在病程中都可出现血液学改变,其中以贫血为最常见,这与微血管病变、铁的利用障碍、慢性肾脏病变等因素有关。约10%病人可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伴有脾大,以致被误诊为脾功能亢进。虽然本病溶血性贫血的发生率较低,但显示这种特征的直接Coomb试验阳性率高达65%以上。该试验阳性而又无溶血表现者,其红细胞表面常覆有C3或C3裂解产物。有溶血表现者,其红细胞膜既覆有C3又覆有IgG,有时也可仅覆以IgG,这种抗体属温性抗体。此外,本病的冷凝集素也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本病的另一个血液学异常为输血反应的发生率高,且反应程度也较严重,往往对本病可造成不可逆转性病情恶化,甚至造成死亡,临床工作者必须对此高度警惕。另外,形成次要血型抗原的抗体也明显升高。个别病人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但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白细胞减少也是本病常见的血液学表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减少,后者中的T细胞和B细胞均可减少。淋巴细胞减少与病情活动有关。本病对感染的反应性不良,即使继发严重感染,白细胞也无明显升高。本病白细胞减少是由于体内存在抗白细胞抗体而导致白细胞溶解破坏所致。白细胞减少的另外原因是骨髓生成障碍,系血清中存在抑制骨髓细胞形成因子所致。白细胞除在量的方面有减少外,尚有质的异常,表现为吞噬功能降低及产生白细胞趋化因子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与体内存在抗淋巴细胞抗体有关。抗淋巴细胞抗体分为两类:一类为细胞毒性补体依赖性IgM抗体,在4℃具有活性;后一类抗体可使淋巴细胞在体内破坏。
约15%病例有血小板减少,可为早期表现,引起严重的皮肤黏膜、消化道、泌尿道及生殖道出血,偶尔发生颅内出血。这种改变是由于体内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循环的免疫复合物使血小板半衰期缩短,也是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血小板不仅有量的减少,而且还有质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凝聚异常。这种缺损常引起皮肤紫癜。
约10%病例体内存在循环的抗凝物质,此类患者很像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它可加重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倾向,并可使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延长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5)肾脏病变:最为常见。对本病进行常规肾活检显示,几乎都有肾损害,仅半数病例有临床症状。狼疮肾脏病变主要为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病人的尿中可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管型。肾功能早期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肾功能亦逐渐恶化。晚期可出现尿毒症。尿液镜检时,在高倍镜下每视野红细胞和白细胞数大于5个,提示有肾小球肾炎;如果中段尿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持续大于5,则提示为活动性损害,若尿中经常有少量蛋白则更是如此。尿中其他成分也可相继出现,开始可有透明管型、细颗粒管型,继而出现粗颗粒管型、白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狼疮肾炎可发展为肾病综合征,出现渐进性水肿,从下肢开始,并可累及疏松组织如眼睑等。重者可发生胸腔积液、腹水,血浆总蛋白低于35g/L,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尿蛋白排出量每天在3g以上,血胆固醇高于7.8mmol/L,蛋白电泳示α2β球蛋白升高,而γ球蛋白在蛋白尿显著时降低。狼疮肾病综合征常见于膜型肾小球肾炎、弥漫性增殖型肾小球肾炎,偶见于局灶性增殖型肾小球肾炎。高血压是狼疮肾炎的特征表现,由各种类型的肾脏病变所引起。一旦出现高血压,则意味着肾脏的病变在恶化,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对于控制SLE的病程起重要作用。
本病也可发生肾小管损害,中度以上的肾小球病变伴有间质性肾炎,可引起肾小管酸中毒,但通常较轻。个别病例以肾小管酸中毒为主要临床特征。肾小管受损主要由于免疫复合物沉淀于肾小球间质所致。肾盂肾炎也是本病常见的并发症,它可加重肾实质的病变,加重病情。肾脏病变最终引起功能不全,是本病的死亡原因之一。
(6)心血管系统症状:系疾病本身及长期接受激素治疗所致。心脏损害见于2/3以上的病人,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和心内膜炎等,其中以心包炎为最常见。慢性心包病变有心包纤维增厚,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很轻,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胸痛。少数病人心脏听诊时可闻及一过性心包摩擦音。急性心包炎常有心包积液,并可引起心包填塞症状。
2%~8%病人有冠状动脉病变,系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冠状动脉引起局部血管炎,长期接受激素治疗所引起的高脂血症、肾性高血压长期加重心脏负荷等因素引起。常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损害及心力衰竭等。
心肌炎较心包炎少见,但也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可为全心炎的一部分,并容易波及心脏传导系统。本病心肌炎的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心衰时用洋地黄治疗无反应,且容易中毒,应用激素则反应良好。
狼疮性心内膜炎常累及二尖瓣叶、腱索及主动脉瓣造成相应的心瓣膜病变,以瓣膜反流为主。临床上极易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或主动脉瓣病变,或者联合瓣膜病变)。心脏外科对瓣膜病变矫正后,心衰症状可暂时缓解,但数月或数年后心衰症状更加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对此心血管外科工作者必须提前仔细鉴别心脏瓣膜病变的病因,并权衡手术利弊。
部分病人早期可有肢端痉挛、血栓性静脉炎和闭塞性脉管炎。个别病例尚可发生急进性冠状动脉瘤,既可为血管壁内型,也可为血管壁外型。此外与血管炎、激素诱发高血脂、肾性高血压有关,因而本病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也是本病的另一死亡原因。
(7)呼吸系统:见于50%~70%的病人,胸膜、肺实质和肺血管均可受累,其中以胸膜炎为最常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有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还可累及纵隔胸膜。肺实质病变有几种非特异性改变,即毛细支气管扩张、肺泡隔斑点性缺损、全肺局灶性小泡性肺气肿、慢性肺间质纤维化。最常见的肺功能障碍为气体弥散功能下降,肺活量下降。狼疮性肺炎多累及肺的1叶或数叶,呈一过性肺小片状浸润,常于数天后消失,并具有多部位、游走性复发的特征。本病肺炎最严重的症状为持续性肺泡型浸润,通常可累及双下肺野,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重度呼吸困难、呼吸过速、缺氧、发绀,此种肺部病变的病死率极高。少数病例发生肺间质纤维化,表现为
缓进性呼吸困难,呼吸过速和缺氧,病程长者可引起肺动脉高压。
由于毛细血管漏出和弥漫性肺血管炎,故偶尔可引起严重的肺泡出血和肺水肿,其症状类似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此种病人多在短期内死亡。
(8)消化系统:可发生于半数以上的病例,表现为腹痛,尤以狼疮危象为明显,常误诊为急腹症。可伴有腹水,且常反复发作。胃肠道血管炎是本病非特异症状,多为一过性。少数病人可发生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和食管运动障碍。肝大是本病的一种常见体征。常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改变,这种改变与疾病本身的性质、药物中毒有关。狼疮性肝炎经治疗后肝功能可很快恢复正常,药物所致者停药后肝功能即恢复正常。肝大者常伴有脾大。少数病人可出现腮腺肿大,易误诊为腮腺炎。还可发生舍格伦综合征。
(9)神经系统症状约见于50%以上的病人,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各种形式的神经病和精神病,如神经官能症,癫痫,脑器质性病变,脊髓和周围神经病变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可以是首发症状,但更常见于病程中或晚期,有人称此为狼疮脑病或神经精神型红斑狼疮。
①癫痫: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病变之一,发生率为15%,儿童患者更高。癫痫发作成为SLE最危险的急症之一,其发作绝大多数为大发作,少数可为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通常对抗癫痫治疗反应良好,但很难完全控制症状,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降低其发作阈值。
②头痛:约占10%,可表现为波动性头痛、周期性偏头痛,多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如发热、皮损等,与病情活动有关。
③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约见于15%的病人,表现为脑血管病变,其中以偏瘫失语者略多,其他有轻瘫性横贯性脊髓炎、截瘫、假性脑瘤、小脑和锥体外系或丘脑下部功能障碍、舞蹈症、脑神经麻痹、无菌性脑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周围神经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视野盲点等。
④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各种感觉和运动障碍,尤以下肢明显的感觉运动障碍,四肢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麻木疼痛,有时为紧束性疼痛或刺痛。少数病例表现为肢体发作性抽搐,伴有轻度感觉障碍。周围神经病变多为一过性,经治疗后,随病情缓解可自行消失。这些症状可能是因为继发于血管炎,伴随神经营养不良而发生的变化。
⑤多动症:表现为舞蹈症,可呈全身性或半身性,常为首发症状,可反复发作。
⑥颅内高压症或无菌性脑膜炎:前者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后者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
⑦精神失常:常见于大多数病例,可以是SLE的首发症状,但多数在病情加剧时才出现。最常见的精神症状是抑郁状态。另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样表现,可能与脑血管炎、脑器质性损害有关。反复发作者预后较差,常遗留有痴呆、人格障碍、智力低下。以呆滞抑郁为主的精神障碍起初表现为表情淡漠、少言、逐渐出现失眠、直视、表情呆滞、动作迟缓、记忆力差、不识亲友、生活不能自理等。以兴奋为主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失眠、多梦、情绪高涨、表情轻松、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哭笑无常、甚至打人骂人。激素治疗伴随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失眠、多梦、兴奋、多语、焦虑、易激动、继之可出现幻觉、情感障碍、哭闹、乱语、打闹、拒绝治疗等。其他精神障碍一般出现于病情活动期、病危期和晚期,多伴有脑器质性病变。
(10)五官症状:多表现有眼部症状,以眼底改变为主,其特征为视网膜有白色渗出,出血,水肿,视盘水肿,小动脉变细,边界有清楚的棉花状渗出物,内含细胞样体。还可发生结膜炎、浅表性巩膜炎。个别病例表现为顽固性牙痛、牙周脓肿。
(11)淋巴结:本病常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以腋窝处淋巴结肿大为明显,其次为颈部,偶尔可发生全身淋巴结肿大。内脏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肺门、纵隔和支气管分叉处,后者可引起肺中叶综合征。
(12)狼疮危象:系本病的一种恶化表现。其表现为高热,全身极度衰竭和疲乏,严重头痛和腹痛,常有胸痛。还可有各系统的严重损害如心肌炎、心力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癫痫发作、精神病和昏迷,伴发局部感染或败血症等。如肾脏受累,肾功衰竭可导致死亡。
3.重叠综合征本病除与其他风湿病重叠外(参见重叠综合征),尚可与其他非结缔组织病性自身免疫病重叠,这类疾病包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炎、恶性贫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胃炎等。
临床表现典型,尤其出现典型的皮损,并有多系统损害的特征者,结合实验室检查及有关免疫学检查,一般容易作出诊断。在无皮损或早期仅有某个器官系统受累时,极易误诊。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变化无常,多数病例缺乏绝对性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并无可证实的病因,因此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其中最困难的是有些病人在缓解期或病程某个阶段可无任何临床和实验室特异发现,抗核抗体测定也为阴性。
1.美国风湿病协会(1982)修订的SLE诊断标准
(1)颧部红斑:遍及颧部的扁平或高出皮肤的固定性红斑,常不累及鼻唇沟部位。
(2)盘状红斑:隆起红斑上覆有角质性鳞屑和毛囊栓塞,旧病灶可有皮肤萎缩性瘢痕。
(3)光敏感:日光照射引起皮肤过敏
(4)口腔溃疡:口腔或鼻咽部无痛性溃疡。
(5)关节炎:非侵蚀性关节炎,侵犯2个或2个以上的周围关节,特征为关节的肿、痛或有渗液。
(6)浆膜炎:
①胸膜炎:胸痛、胸膜摩擦音或胸膜渗液。
②心包炎:心电图异常,心包摩擦音或心包渗液。
(7)肾脏病变:蛋白尿>0.5g/d或>;细胞管型可为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管型或混合性管型。
(8)神经系统异常:
①抽搐:非药物性或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临时性电解质紊乱所致。
②精神病:非上述情况所致。
(9)血液学异常:溶血性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

㈣ 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哪些症状

大概有这三种情况:
1)发热:85%以上的病人于病程中可有不同程度发热,有的可长期持续发热而无其他症状及明显的实验室发现,但多伴有ANA阳性。发热多见于急性起病者,部分病人高热与继发感染有关,尤其多见于长期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的病人,但多数病人发热为本病的固有特征。
(2)关节肌肉症状:有关节痛者占90%以上,常为先发症状,且常与皮损、发热和其他内脏损害同时发生。典型的特征为发作性对称性关节痛、肿胀,常累及手指的远端小关节、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和膝关节,也可累及其他关节。与类风湿关节炎相比,本病关节炎发作仅持续数天,可自行消退,间隔数天到数月后又可再度复发。发作消退后,不伴有骨质侵蚀、软骨破坏及关节畸形。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5%~10%发生股骨头或肱骨头坏死。
(3)皮肤损害:80%的病例可出现皮肤损害,以皮疹为最常见,亦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皮疹表现多种多样,有红斑、丘疹、毛囊丘疹、水疱、血疱、大疱、结节、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瘀血斑、渗液、糜烂、结痂、坏疽、溃疡、萎缩等,可为其中之一种或几种同时或先后发生,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典型皮损为发生在面部的蝶形红斑,对称性分布于双侧面颊和鼻梁,边缘清楚,为略微隆起的浸润性红斑。初起为丹毒样或晒斑样,以后逐渐变为暗红色,有时红斑可出现水疱和痂皮,继之出现粘着性鳞屑、毛囊角质栓和毛细血管扩张。

㈤ 皮肤癌 红点

皮肤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很低的,你的情况应该是普通的红疹

给你一些皮肤癌的症状看一下

皮肤癌主要分成两类: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二者都具有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容易发现及方便活检的特点,容易作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故预后良好。其临床症状体征分述如下:

1.基底细胞癌
一般分为4型,最常见的是结节溃疡型。
(1)结节溃疡型:初起是表皮出现一个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蜡样小结节,一般表皮相当硬,表面上常有小数扩张的毛细血管,略高于皮肤表面,或仅似红斑而并不显隆起,或略呈结节状,表面的皮肤轻度向下凹陷。结节可逐渐扩大或新的损害在附近出现,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蜡样光泽的盘形斑块,中央往往结成棕色、黄褐色或黯灰色痂,继而痂下发生溃疡,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溃疡,大小自指甲盖至铜钱大小不等,溃疡边缘坚实及卷起,往往呈半透明状并凸凹不平,周围皮肤无炎症,底部呈珍珠样或蜡样外观,有时损害表面完全为痂所覆盖。溃疡缓慢向四周及深部扩展,有如鼠咬状,形成基底细胞癌的一种典型临床形态,名为侵蚀性溃疡。溃疡可部分愈合而发生瘢痕,亦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甚至软骨及骨骼。各种组织可被摧毁而成深坑状。发生于面部能破坏鼻、耳、眼眶及上颌窦等部位的软骨和骨组织,引起出血或颅内侵犯或毁形。基底细胞癌损害发展缓慢,一般极少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也不转移到别处。
(2)色素型:结节较平面浅,损害与结节溃疡型相同。由于含有较多色素,损害边缘除有珍珠色光泽外,还点状或网状黯棕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斑,中央部分亦可见有色素沉着,结痂后揭痂容易出血,痂下可呈黯棕色甚至炭黑色颗粒状,与恶性黑色素瘤类似,容易误诊。
(3)硬斑状或纤维化型:常见于头颈部,为坚硬淡黄色或黄白色斑块,略微隆起,边界不清,似硬斑病样,可长期保持完整,最后发生溃破。
(4)浅表型:皮损表浅,多发生于躯干,呈一片或数片浸润性红斑,表面脱屑或结痂,边缘或整个皮损稍隆起,至少有一部分边缘呈细小珍珠样或线条样堤状。本型最后可纤维化。类似银屑病、湿疹或脂溢性皮炎。

2.鳞状细胞癌
早期的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区别。但是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长期不正常状态的皮肤,往往是由角化病、粘膜白斑病或其他癌前疾病转变而成。初起皮肤损害往往是一个干燥的、如小米粒至黄豆大坚硬之丘疹或小结节,表面呈黯红色或有毛细血管扩张,粗糙不平,中央有紧密附着的角质物,不易剥离,用力剥离则易引起出血,剥离后将再长出角质性物质。以后中央可发生溃疡,溃破面不断增大,其发展较基底细胞癌为快。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个乳白色颗粒或坏死组织的癌性溃疡。有时形成相当深度的溃穴,状似火山喷口,合并感染则有粘稠脓液,臭味异常,自觉疼痛,有的鳞状细胞癌向外发展,可与深部组织粘连,形成基底广阔的赘生物,外表像乳状或菜花样肿瘤。
本病发展较快,破坏性大,可伸入结缔组织、软骨、骨膜及骨骼,常可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晚期可发生内脏转移。尤其是粘膜的鳞状细胞癌往往容易转移。

㈥ 身上的牛皮癣红斑什么时候退_

牛皮癣消退来后皮肤状源况:真皮内的血管不再异常,各种浸润的细胞逐渐消退,增生的表皮逐渐平复,浸润性红斑和增厚的鳞屑便慢慢消退。出现正常皮肤或是由于表皮基底层内黑素减少、消失或黑素颗粒增多所致的稍稍发白的色素减退斑和发黑的色素沉着斑。
有的皮损先从边缘开始,逐渐缩小,出现一个消退环;有的皮损先从中央消退而形成环形或半环形,中间的正常皮肤逐渐扩大,以致完全消退;有的大块皮损先从中间开始分化,变成几个小块,最后皮损完全消退。
一般牛皮癣消退期症状退顺序是由进行期转变到静止期,其静止期长短因人而异,由静止期再转到消退期、临床痊愈。如皮损消退后,皮肤光滑如常,对用过激素、免疫抑制剂或重金属盐的可留有暂时性色素脱失斑或色素沉着斑。

㈦ 头皮有红斑

头皮红斑有几种原因:第1种原因可能是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多发内生在油性皮肤容,会出现红斑伴瘙痒,与精神因素以及进食油腻、辛辣刺激食物等有关。第2种可能是银屑病。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会出现头皮红斑、斑块、鳞屑,该病与免疫、基因以及精神压力等有关系。头皮的红斑也有可能是结缔组织病,比如扁平苔藓或者红斑狼疮等,是免疫性相关的疾病。

阅读全文

与浸润性红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整形医师严新 浏览:466
水泡茶花 浏览:53
下巴整形手术后 浏览:171
激素皮炎的红血丝 浏览:564
舒淇皮肤过敏照片 浏览:13
专科整形整容医院 浏览:352
治疗荨麻疹的药物图片 浏览:193
大连皮肤病医院招聘信息 浏览:661
美容院解压 浏览:26
武汉整形医院艺星 浏览:208
男性生殖疱疹吃什么药 浏览:355
神经性皮炎偏方不复发 浏览:362
水泡不挑破多久好 浏览:674
肛门边疱疹 浏览:177
美容院怎么弄芦荟鲜汁 浏览:497
大都会美容美发民生大街店 浏览:894
生完宝宝皮肤特别黑 浏览:252
1祛黄褐斑的方法 浏览:977
闭口粉刺和螨虫的区别 浏览:661
水泡边框 浏览: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