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麻黃桂枝湯的功效
病情分析:
你好,這種情況考慮還是外感風寒啊,
指導意見:
目前這個問題我建議及時的看中醫試試,咳嗽風寒可以試試。
B. 簡述麻黃與桂枝功效與主治的異同點。
麻黃:性溫。味,辛微苦。功效:發汗解表,平喘,利水。
桂枝:性溫。味,辛甘。功效:散寒解表,溫經止痛苦,溫陽化氣。
主治的共同點是:二者都可用與表證。不同點是:麻黃用與表實,桂枝用與表虛。
C. 桂枝麻黃各半湯的用量方法!
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源】《傷寒論》。 【組成】桂枝5克(去皮) 芍葯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3克 大棗4枚(擘) 杏仁(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2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500毫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葯,煮取21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70毫升,半日許服盡。調養如桂枝湯法。 【主治】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日二三度發,面色反有熱色,無汗,身癢者。先煮麻黃一二沸,因為麻黃太強了,吃下去會陽亢,把上面的白沫去掉,上面的沫就是安非他命的來源,再把其它葯加上去,現在不用先煮去上沫了,白水煮服,取微汗。
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就是分成三次喝。平常我們可以劑量加重一點,然後讓病人用九碗水煮成三碗,如果是治療表證,隔三小時一碗,第一碗還沒發汗,才吃第二碗,依此類推。如果內科病,就早晚各一碗。然後第三碗隔天早上喝。
這是桂枝湯裡面加兩味葯,麻黃和杏仁,桂枝比芍葯多。桂枝三,芍葯二。因為要加強心臟動脈噴出的力量,因為要發汗,麻黃和芍葯的量是一樣的。如果處方開給胖子桂枝用三錢,芍葯兩錢,麻黃兩錢,麻黃和芍葯的量相等,杏仁四五錢都無妨。
桂枝和芍葯是一組,麻黃和杏仁是一組,麻黃入肺,在【本草】上寫麻黃可以宣肺,麻黃一下去,肺的氣管全部打開,肺是諸陽之會,所以心臟的力量會加強,因此麻黃有興奮劑的作用。為什麼加杏仁,麻黃宣肺,因為肺主皮毛,所以麻黃下去直到毛孔,毛孔打開的動能是靠肺。如果光用麻黃沒有杏仁,肺會幹掉,太熱,所以加杏仁把不足的津液補足。桂枝湯是解肌的,入脾臟的,入腸胃的,所以加生薑大棗來補津液,作為後援部隊,所以皮膚沒事會癢的人,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會微微的發汗。如果反著開,麻黃重,桂枝少,汗會大量出去。
D. 風寒外襲型皮膚瘙癢症用了一個月桂枝湯沒好!有什麼辦法治療!舌淡紅苔白膩脈細弦!
建議你到廣州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我只知道李賽美醫師不錯。
我之前有風疹,因為頭疼去找她,結果吃了3貼葯連風疹也清了!
以你的情況看來應該也夾濕。
E. 麻黃桂枝各半湯的組成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葯一兩麻黃一兩去節生薑一兩甘草一兩炙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個去皮尖以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F. 蕁麻疹怎樣治療
【概述】蕁麻疹屬於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以瘙癢性風團,突然發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跡為特徵,分為急性、慢性兩類。急性者,驟發速愈;慢性者,反復發作或更久。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季節,男女皆可發病,其發病的主要因素是機體敏感性增強。
本病因皮膚出現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時隱時現,故名癮疹。《諸病源侯論》認為本病是陽氣外虛,外風入於腠理,與氣血相搏的結果。《瘍醫大全》不僅指出本病的發生於腸胃變化有關,而且提出「內熱生風」,「外風引動內風」的學術觀點。在治療上提出「疏風、散熱、托疹」的治療原則,《外科大成》主張的「宜涼血潤燥,甚用風葯」。
中醫認為,本病與稟賦異常,而對某些物質過敏所致。也可因氣血虛弱,衛氣失固;或因飲食不慎,多吃魚腥海味、辛辣刺激食物;或因葯物、生物製品、慢性感染病灶、昆蟲叮咬、腸道寄生蟲;或因七情內傷、外受虛邪賊風侵襲等多種因素所誘發。
【治療】1.風寒證【症狀】風團色白,遇冷或風吹則加劇,得熱則減輕,多冬春發病,苔薄白或薄白而膩,脈遲或濡緩。【方一】桂枝湯【來源】《傷寒論》【組成】桂枝9克,芍葯9克,甘草6克,生薑9克,大棗3枚。
【功效】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服後啜熱稀粥。
【方解】方中桂枝為君,助衛陽,通經絡,芍葯為臣,益陰斂營,桂芍等量合用,使表邪得解,營衛調和。姜棗相配,是為補脾和胃、調和營衛的常用組合,共為佐葯,炙甘草調和葯性,功兼佐使之用,綜觀本方,發中有補,散中有收,邪正兼顧,陰陽並調。
【按語】素有喘咳者,可加厚朴、杏仁以下氣平喘。【方二】麻黃桂枝各半湯【來源】《傷寒論》【功效】麻黃6克,桂枝6克,杏仁3克,芍葯6克,炙甘草3克,生薑6克,大棗4枚。
【用法】先煎麻黃,去上沫,後下諸葯同煎,取汁溫服,服後蓋被取微汗。
【方解】方中麻黃辛溫發汗,宣肺平喘;桂枝解肌發表,溫經散寒,助麻黃發汗解表之力;杏仁宣肺降氣,助麻黃平喘之功;芍葯益陰和營;炙甘草、生薑、大棗既能緩和麻、桂峻烈之性,又能調和諸葯。
【按語】喘重,加蘇子降氣平喘;痰多清稀者,加細辛溫化寒飲;服葯後禁大汗;服葯期間忌食生冷、油膩、五辛及臭惡等物。
2.風熱證【症狀】風團色紅,遇熱則加劇,得冷則減輕,多夏秋發病,苔薄黃,脈浮數。【方一】消風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荊芥6克,防風6克,牛蒡子6克,蟬蛻6克,蒼術6克,苦參6克,石膏6克,知母6克,當歸6克,胡麻仁6克,生地6克,木通3克,甘草3克。
【功效】疏風養血,清熱除濕。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疏風止癢為君,以祛除在表之風邪。配伍蒼術祛風燥濕,苦參清熱燥濕,木通滲利濕熱俱為臣葯。更佐以石膏、知母清熱瀉火,當歸、胡麻仁、生地養血活血。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葯,為使葯。
【按語】本方以祛風為主,配伍祛濕、清熱、養血之品,如此則祛邪與扶正兼顧,既能祛風除濕,又可養血以助疏風。使風濕得去,血脈調和,則瘙癢自止。
3.腸胃實熱證【症狀】風團出現時可伴有脘腹疼痛、神疲納呆,大便秘結或泄瀉,甚至惡心嘔吐,苔黃膩,脈滑數,部分患者有腸道寄生蟲病。【方一】①防風通聖散合②茵陳蒿湯【來源】①《宣明論方》②《傷寒論》【組成】防風15克,川芎15克,當歸15克,芍葯15克,大黃15克,薄荷葉15克,麻黃15克,連翹15克,芒硝15克,石膏30克,黃芩30克,桔梗30克,滑石90克,甘草60克,荊芥8.5克,白術8.5克,梔子8.5克,茵陳30克。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利濕通便。
【用法】為末,每次6克,加生薑3片,水煎服。
【方解】方中麻黃、防風疏在表之風邪從汗而解;大黃、芒硝盪滌在里之實熱從大便而解,荊芥薄荷助麻黃、防風解表;連翹、梔子、黃芩、石膏、桔梗清泄里熱;滑石、茵陳清利濕熱;川芎、當歸、白芍和血祛風;白術健脾益氣,甘草、生薑調和諸葯。
【按語】表證不解者,去麻黃、防風;若內熱不甚者,去石膏;無便秘者,去芒硝。
4.氣血兩虛證【症狀】風團反復發作,遷延數月或數年,勞累後則發作加劇,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濡數【方一】八珍湯【來源】《正體類葯》【組成】人參9克,白術9克,白茯苓9克,當歸9克,川芎9克,白芍葯9克,熟地9克,炙甘草6克,生薑6克,大棗5枚。
【功效】益氣補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不拘時溫服。
【方解】方中人參、熟地益氣養血,為君葯。白術、茯苓助人參益氣;當歸、白芍助熟地養血,共為臣葯。川芎活血行氣,使全方補而不滯,為佐葯。炙甘草益中並調和諸葯,是為使葯。諸葯合用,共奏益氣補血之功。
【按語】失眠者,加酸棗仁、五味子養心安神;食少者,加陳皮、砂仁醒脾和胃;氣虛甚者,加黃芪以增補脾益氣之力。肝陽上亢所致頭面眩暈禁用本方。【方二】當歸飲子【來源】《濟生方》【組成】當歸9克,白芍葯9克,川芎9克,生地黃9克,白蒺藜9克,防風9克,荊芥穗9克,何首烏6克,黃芪6克,甘草3克。
【功效】養血活血,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方解】方中當歸、生地、川芎、白芍養血滋陰;防風、荊芥穗發表散風,透疹消瘡;制首烏、蒺藜補益精血,黃芪補氣固表;炙甘草調和諸葯。
【按語】本方以血虛有熱,風邪外襲,症見皮膚瘡疥,或腫或癢,或發赤疹瘙癢為辨證要點。
5.沖任不調證【症狀】常在月經前數天開始出現風團,往往隨月經的干凈而消失,但在下次月經來潮時有發作,常伴有痛經或月經不調【方一】①四物湯和②二仙湯【來源】①《仙授理傷續斷秘方》②《中醫方劑臨床手冊》【組成】熟地黃12克,當歸9克,白芍9克,川芎6克,仙靈脾9克,仙茅9克,巴戟天9克,黃柏5克,知母5克。
【功效】補血和血。
【用法】為粗末,每次9克,水煎,去渣,食前熱服。
【方解】方中熟地滋陰養血,當歸補血養肝,和血調經,白芍養血柔肝,川芎行氣活血;仙靈脾、仙茅、巴戟天溫補腎陽;黃柏、知母滋腎陰,瀉相火。
【按語】本方治療沖任不調證,月經量少色淡者,加熟地、白芍、川芎、女貞子養血調經;閉經或痛經者,加五靈脂、生蒲黃、丹參活血通絡;腰膝酸軟者,加川續斷、桑寄生、杜仲、狗脊補腎壯腰;面部烘熱,陣陣而作,易汗者,加玄參、牡蠣益陰潛陽。【方二】丹梔逍遙散【來源】《內科摘要》【組成】牡丹皮3克,山梔3克,甘草3克,當歸9克,茯苓9克,芍葯9克,白術9克,柴胡9克。
【功效】疏肝清熱,養血健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牡丹皮清血中之伏火,山梔善清肝熱,並導赤下行。柴胡清熱疏肝解郁,當歸、芍葯養血柔肝,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
【按語】用於患者發作時肝鬱氣滯、沖任失調所致者。
G. 麻黃桂枝的相同和不同點,還有他們的用法
1. 桂枝與麻黃雖都能發汗,但麻黃辛苦開泄,能開腠理而透毛竅,發汗作用較強,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腫;桂枝辛甘溫熙,主要功能是溫通經脈,能通達陽氣而解表,發汗的作用較為緩弱。故治風寒表症,風寒無汗,常與麻黃配伍,以增強它發汗的作用;而治風寒表症、自汗惡風則不用麻黃,多配芍葯同用,以協調營衛、發表寒。 2. 桂枝性溫助熱,如應用不當則有傷陰、動血之虞,故在溫熱病、陰虛火旺及出血症時,不宜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麻黃
[來源]
麻黃科(Ephedraceae)草麻黃 Ephedra sinica Stapf、 木賊麻黃E.equisetina bunge、中麻黃E.intermedia Schrend et C.A.Mey.的乾燥草質莖。秋季采割綠色草質莖,曬干。
[產地分布]
主產於內蒙古、吉林、遼寧、河北、山西、河南、陝西等省區。
[葯材特徵]
草麻黃:呈細長圓柱形,少分枝,直徑1—2mm,有的帶少量質莖。表面淡綠至黃綠色,有細的縱棱線,觸之微有粗糙感。節明顯,節間長2~6cm,節上有膜質鱗葉,鱗葉2,稀3,銳三角形,長3~4mm,先端反曲,基部常連合成筒狀。質較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略呈纖維性,周邊綠黃色,髓部紅棕色,近圓形。氣微香,味微苦澀。
木賊麻黃:小枝多分枝,直徑1~1.5mm,棱線13~14條;節間長1~3cm;膜質鱗葉2,稀3,上部約四分之一分離,呈短三角形,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紅至棕黑色。
中麻黃:小枝多分枝,直徑1.5~3mm,棱線18~28條,節間長2~6cm;膜質鱗葉3,稀2,長2~3mm,上部約三分之一分離,先端銳尖。斷面髓部呈三角狀圓形。
[主要化學成分]
草麻黃:含生物鹼1.315%,主要為左旋麻黃鹼(L-Ephedrine, C10H15ON),占生物鹼總量的80~85%。其次為右旋偽麻黃鹼(D-Pseudoephedrine, C10H15ON)。尚含微量左旋甲基麻黃鹼(L-N-Methyl-ephedrine)、右旋甲基麻黃鹼(D-N-Methyl- Pseudoephedrine)、左旋去甲基麻黃鹼(L-Nor-ephedine)、右旋去甲基偽麻黃鹼(D-Nor-Pseudoephedrine)等;還含揮發性的苄甲胺(Benzyl-methylamine)、兒茶酚、鞣質以及少量揮發油,油中含L-a-萜品醇(L-a-Terpined)。此外,尚分離出2種平喘有效成分,即2,3,5,6-四甲基吡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和L-a-萜品稀醇(L-a-Terpineol)。前者還有降壓、擴張血管作用。
木賊麻黃:含生物鹼量最高,約1.02~3.33%,其中麻黃鹼佔55~75%,右旋偽麻黃鹼佔25~45%。尚含甲基麻黃鹼等。
中麻黃:生物鹼含量最低,約0.25~0.89%。
[功效主治]
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蜜炙麻黃潤肺止咳,多用於表症已解,氣喘咳嗽。2~9g
海關編碼有:
麻黃提取物 29394900
麻黃提取物制劑 30049090
葯物名稱: 桂枝
葯物別名: 玉桂、牡桂、菌桂、筒桂
英文名稱: gui
說 明: 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功用作用: 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1.用於風寒感冒。本品辛甘溫煦,甘溫通陽扶衛,故有助衛實表,發汗解肌,外散風寒之功。如治風寒表實無汗者,常配麻黃同用,以開宣肺氣,發散風寒,如麻黃湯,若治表虛有汗者,當與白芍同用,以調和營衛,發汗解肌,如桂枝湯。
2.用於寒凝血滯諸痛證。本品有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陽不振,心脈瘀阻,胸痹心痛,常與枳實、 白同用,如枳實白桂枝湯;若中焦虛寒,脘腹冷痛,每與白芍、飴糖同用,如小建中湯;若血寒瘀阻,經閉腹痛,多與當歸、吳茱萸同用,如溫經湯,若風寒濕痹,肩臂 疼痛,可與附子同用,如桂枝附子湯。
3.用於痰飲、蓄水證。本品甘溫,助陽化氣,以行水濕痰飲之邪。如脾陽不運,痰飲眩悸者,常與茯苓、白術同用,如苓桂術甘湯;若膀胱氣化不行,水腫小便不利者,每與豬苓、澤 瀉等同用,如五苓散。
4.用於心悸。本品辛甘性溫,能溫心陽,通血脈,止悸動。如心陽不振,不能直通血脈,見心悸動、脈結代者,每與甘草、黨參、麥冬同用,如炙甘草湯。此外,若陰寒內盛,引動下焦沖氣,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湯。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注意事項: 本品辛溫助熱,容易傷陰動血,凡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證,均 當忌用。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H. 桂枝麻黃各半湯這方子能治療膽鹼性能蕁麻疹嗎我患的蕁麻疹是冬季遇熱就全身刺癢,但奇怪的是沒有紅包或
問題分析:
西葯是治療急性蕁麻疹的,對於你這種陽虛型的蕁麻疹效果不好,不版能徹底的解決問題,中葯治療權這個病重在對症,證型的辯證需要配合舌苔脈象等。
意見建議:
我建議你找一個好一點的中醫大夫給你看一下,自己平時注意多鍛煉身體,多出汗,對這個病也好的。
I. 麻黃湯和桂枝湯的功效和病機
麻黃湯:功效:解表散寒,宣肺平喘。病機:外感風寒表實證。 桂枝湯:功效: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病機:外感風寒表虛症。
J. 桂枝麻黃各半湯與桂枝二麻黃一湯哪個發汗力更強
麻黃桂枝各半湯的發汗力較強,麻黃重在宣肺,發汗力大,用於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桂枝重在溫通阻氣發汗力緩,用於溫通經脈,溫通胸陽,通陽利水,溫中散寒。
麻黃用量一大就發汗力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