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帶狀皰疹是什麼怎麼治啊
我先跟你講講帶狀皰疹。帶狀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皰疹性皮膚病,病毒可以長期潛伏在人體內專而不發病,但屬在感染,外傷,腫瘤,和紅斑狼瘡等病人中,由於抵抗力減低容易誘發此病,男女老少都有可能發生。
臨床症狀;是密集成群的小米到綠豆大的水皰,皰壁緊張發亮,周圍有紅暈,水皰沿著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一般成單側分布,不超過軀體中線,也有成對稱的。
治療;主要是減輕疼痛,縮短病程及防止局部繼發感染。病程2-3個星期吧!用葯;復方阿司匹林,消炎痛。局部用1%樟腦,5%爐甘石洗液或0.5%新黴素軟膏加撲粉,也可用注射板藍根針劑或維生素B12,眼睛上有的話用皰疹凈眼葯水。明白一個道理,欲速則不達,慢慢治療。
祝早日康復
㈡ 跪求帶狀胞疹後遺症的良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俗稱「蛇串瘡」、「纏腰火丹」。帶狀皰疹最具特徵性的症狀,就是所謂「災難性疼痛」。疼痛的特點:一是周期長,疹前、疹期和疹後三個疼痛期銜接;二是「先痛後腫」,「腫而又痛」;三是疼痛劇烈。倘病毒侵犯三叉神經的第一支或第二支,不但可引起眼的廣泛損害性疼痛,而且還會出現劇烈頭痛。故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將帶狀皰疹的疼痛形容為「慘痛」。
早期應用中葯外治法,對治療帶狀皰疹並緩解疼痛和縮短疼痛周期十分有利。
經驗方
(1)青蜈散:葯用青黛、黃柏各5份,蜈蚣2份,冰片1份,共研細末,加麻油調成稀糊狀,外塗患處。
(2)雄陀散:葯用雄黃、枯礬、密陀僧各15克,制乳香、沒葯各10克,青黛30克。共研細末,過100目篩;加生石灰水上清液、香油各40毫升,調和。外塗患處,以結痂、保持濕潤為度。
(3)二味拔毒散:雄黃、枯礬各2份,青黛粉3份。共研,加濃茶水,調敷患處。
帶狀皰疹疼痛的內治,應根據不同病期分期論治,辨證用葯。
疹前疼痛
《外科大成·諸痛門》有兩個治療不明原因皮膚痛的醫方,一是治皮膚痛不可以手按之的桑皮飲;一是治皮膚痛,蒼蠅飛上即痛的槐花散。其所述之皮膚痛狀若帶狀皰疹的疹前疼痛。疹前疼痛治宜清疏肝經風熱火毒、和絡止痛。方用桑皮飲合柴胡清肝湯加減,葯如:桑白皮15~30克,地骨皮12~15克,木通6~9克,葛根9~12克,柴胡6~9克,黃芩12~15克,天冬12~15克,麥冬12~15克,玄參12~15克,甘草3~6克,加入生薑3片,蔥頭1枚。水煎服,每日1劑。槐花散:將槐花
㈢ 我有一種治療帶狀皰疹的方法,非常簡單有效,怎麼能找到願意接受治療的病人
在《千山晚報》上做廣告,讀者比較多,另外 ,登錄鞍山信息港,可以免費在網上發布信息。
㈣ 治帶狀胞珍的辦法有哪些
西醫
一、營養神經口服或肌注B族抗生素,如B1、B12等。
二、抗病毒:泛昔洛韋片FamciclovirTablets,0.125g,口服,8小時1次;或萬乃洛韋,300mg, 口服,2次/日;或無環鳥苷,200mg,口服,5次/日;聚肌胞,2mg肌注,1次/2日。
三、止痛:口服去痛片如阿斯匹林、安乃近、消炎疼、布洛芬、新癀片等鎮痛葯片。布洛芬(芬必得)300mg口服2次/日。嗎啡控釋片,30mg 必要時口服;脊柱旁神經節封閉治療。
四、激素:早期口服強的松對減輕炎症及疼痛,預防後遺神經痛的發生有一定效果。
五、外治法以乾燥、消炎為主。早期紅斑水皰,可外用收斂性的葯物如爐甘石洗劑;有糜爛、壞死,可以0.1%利凡諾爾液作濕敷,外用抗菌素軟膏。利福平塗膜劑有保護,抗菌作用。
眼局部滴皰疹凈眼葯水,外塗抗生素眼葯膏。
六、物理治療紫外線照射,有促進炎症吸收、縮短病程的作用。
七、針灸拔罐:採用針灸拔罐的方法治療帶狀皰疹,拔出體內的毒邪,驅除體內惡血,從而達到止痛治病的目的。
八、中葯治治療
九、硬膜外腔注葯:硬膜外腔是介於黃韌帶和硬脊膜之間的潛在間隙,充滿了結締組織、血管、神經根和脂肪。注入葯物後可直接作用於急性帶狀皰疹病人受累的組織和神經。
十、椎旁和神經根阻滯:通過在脊柱旁椎孔部位的神經根周圍注入治療葯物或者使用相應的神經節段阻滯也能用於急性帶狀皰疹的臨床治療。
本病以清熱利濕、行氣止痛為主要治法。初期以清熱利濕為主;後期以活血通絡止痛為主;體虛者,以扶正祛邪與通絡止痛並用。
中醫
中醫有言:至虛之處,便是留邪之地。五味清疹合劑治療之首善,即在於扶助人體正氣,正氣充足者,則寒濕邪氣不敢犯也。綜觀全方,,清熱解毒燥濕、活血化瘀通絡,使氣復血榮,
脈絡暢通,氣血流暢,如此就能將病毒從體內驅除,修復疏通被破壞的神經,疼痛得止,故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可痊癒。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1、肝經郁熱
證候:皮損鮮紅,灼熱刺痛,皰壁緊張;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大便乾燥或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數。
治法:清肝瀉火,解毒止痛。
方葯:龍膽瀉肝湯加紫草、板藍根、玄胡索等。發於頭面者,加牛蒡子、野菊花;有血皰者,加水牛角粉、牡丹皮;疼痛明顯者,加乳香、沒葯。
2、脾虛濕蘊
證候:皮損色淡,疼痛不顯,皰壁鬆弛;口不渴,食少腹脹,大便時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治法:健脾利濕,解毒止痛。
方葯:胃苓湯加減。發於下肢者,加牛膝、黃柏;水皰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萆薢、車前草。
3、氣滯血瘀
證候:皮疹減輕或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續數月或更長時間;舌黯,苔白,脈弦細。
治法:理氣活血,通絡止痛。
方葯:柴胡疏肝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心煩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蠣、山梔子、酸棗仁;疼痛劇烈者,加玄胡索、乳香、沒葯、蜈蚣等。
二、外治
1、初起用二味拔毒散調濃茶水外塗;或外敷玉露膏;或外搽雙柏散、三黃洗劑、清涼乳劑(麻油加飽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攪拌成乳狀),每天3次;或鮮馬齒莧、野菊花葉、玉簪花葉搗爛外敷。
2、水皰破後,用黃連膏、四黃膏或青黛膏外塗;有壞死者,用九一丹或海浮散換葯。
3、若水皰不破或水皰較大者,可用三棱針或消毒空針刺破,吸盡皰液或使皰液流出,以減輕脹痛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