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帶狀皰疹怎樣解熱毒
你好帶狀皰疹是由水豆-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膚。對此病毒無免版疫力的兒童被感染後,權發生水痘。部分患者被感染後成為帶病毒者而不發生症狀。由於病毒具有親神經性,感染後可長期潛伏於脊髓神經後根神經節的神經元內,當抵抗力低下或勞累、感染、感冒時,病毒可再次生長繁殖,並沿神經纖維移至皮膚,使受侵犯的神經和皮膚產生強烈的炎正,可以吃一些苦瓜,芹菜,蒲公英等清熱解毒的食物,卧室不要太潮濕,否則加重病情
Ⅱ 我身上長了幾個 熱毒皰疹 該怎麼治
是帶狀皰疹還是生殖器皰疹?建議先去醫院確診再對症治療,這樣治療效果會好很多。
Ⅲ 有什麼偏方可以治療熱毒疹
1.急性濕疹
(1)發病呈急性。
(2)皮疹好發於四肢屈側(肘窩、腘窩)、小腿、手足背、頭面部(前額、眼皮、頰部、耳部、口周圍等)、外陰部(陰囊、女陰)、臍窩、乳房、肛門周圍等處。多對稱分布,也有不對稱者。
(3)皮疹表現為多形性(紅斑、丘疹、水皰、膿皰、糜爛、滲液、結痂、鱗屑等),邊界不清楚。皮疹的發展過程,一般開始時局部出現邊界不清楚的片狀水腫性紅斑,紅斑繼續向四周擴展,同時在紅斑上或周圍皮膚出現數量較多的紅色小丘疹,以後可演變為丘皰疹或水皰,如繼發感染可演變為膿皰。水皰或膿皰破損後,則出現紅色糜爛面,並有漿液或膿液滲出,以後則結痂及可見鱗屑。在發病過程中,常可見有2~3種以上的皮疹同時存在。
(4)自覺劇癢。一般全身症狀不明顯。泛發者可伴有發熱,疲乏倦怠,全身不適等全身症狀。
(5)病程:一般經2—3周可治癒;泛發者則需4—6周。愈後容易復發。
2.亞急性濕疹多由急性濕疹演變而來,症狀較為緩和,有炎症消退的傾向。表現為紅腫減輕,滲液減少,出現鱗屑、結痂,仍可見小丘疹、丘皰疹、小水皰及糜爛,自覺瘙癢。
3.慢性濕疹多由急性、亞急性濕疹未能及時治癒,多次反復發作演變而成;也有少數患者一開始即表現為慢性濕疹。表現為患部皮膚增厚,觸之較硬,呈暗紅色或暗褐色,表面粗糙,或呈苔蘚樣變;皮疹邊界清楚,伴有少量糠秕樣鱗屑、抓痕、結痂和色素沉著;外圍也可有丘疹、丘皰疹散在,間有糜爛、滲液。自覺陣發性瘙癢。
4.急性濕疹應與接觸性皮炎相鑒別。後者一般有明確的接觸史,皮疹發生於接觸部位,邊界清楚,皮疹形態較單一,較重者可發生大皰,一般病程較短,去除病因(不再接觸致敏物質)後很快可痊癒。
5.慢性濕疹應與牛皮癬相鑒別。後者皮疹以典型的苔癬樣變為主,無多形性皮疹,無滲出表現,且皮疹80%~90%發生於頸項部,其次為肘部、尾骶部等。
濕疹的外治法
1.急性濕疹
(1)早期見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而未見糜爛、滲液者,可用石珍散或二妙散、六一散等外撲,或用三黃洗劑、爐甘石洗劑外塗。
(2)紅腫、糜爛、滲液多者,宜用下述中葯或中草葯煎水待冷濕敷。常用中葯、中草葯:黃柏、地榆、野菊花、蒲公英、金銀花葉、側柏葉、苦參、九里明、三椏苦、黑面神、火炭母等。選5—6味各30克,或用皮膚外洗二方,煎水冷濕敷,也可用綠茶葉水濕敷。
(3)濕敷間歇期,或經濕敷滲液已明顯減少者,可外塗青黛散油或二妙散油,也可外塗爐甘石洗劑。
2.亞急性濕疹常選用皮膚外洗一方或皮膚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必要時(滲液較多者)也可濕敷。並可選用三黃洗劑、爐甘石洗劑、二妙散油或青黛散油外搽,或用石珍散水調外搽。
3.慢性濕疹可選用皮膚外洗一方或皮膚外洗二方水煎外洗,並選用5%~10%硫黃軟膏、5%一10%黑豆餾油軟膏或青黛膏外搽。
Ⅳ 皰疹怎麼引起的
根據您所說的情況,皰疹的話,主要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的,中醫講一般與熱毒壅盛有關系。<br><br>建議患者首先注意保持好局部皮膚創面清潔,不食用辛辣刺激以及油膩魚腥的食物,及時去醫院就診,可以根據醫生確診後積極使用抗病毒葯物,比如使用阿昔洛韋軟膏以及利巴韋林等,必要時配合使用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中成葯聯合治療。
Ⅳ 熱毒是一種什麼病怎樣防治
腳臭 病因症狀 「腳臭」是由於身體的小汗腺分泌旺盛,汗腺分泌物在細菌、黴菌分解下產生穢臭。 出汗促使細菌容易繁殖,因此腳臭常與多汗症伴發。 自療注意事項 (1) 要注意清潔,保持皮膚乾燥,保持腳部清潔,每天清洗數次,勤換襪子。 (2) 平時不宜穿運動鞋、旅遊鞋等不透氣的鞋子,以免造成腳汗過多,腳臭加劇。 (3) 積極消除誘發因素,如腳汗、腳癬等。 (4) 勿吃容易引發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蔥、生蒜等。 (5) 情緒宜恬靜,激昂容易誘發多汗,加重腳臭。 (6) 本症以外治法為主。 自治療法 (1) 將腳放在50-60℃的熱水中多燙幾次,每次15分鍾,每日1-2次。 (2) 用重物將絲瓜絡壓平做成鞋墊,可除去腳汗引起的腳臭。 葛根15克、研成細末,加白酒15克、再加適量水,煎後洗腳,每日1次, 1周後,可除去腳汗引起的腳臭。 洗腳時,在水中加入米醋10-15毫升,調勻後,將雙腳浸泡15分鍾左右, 每日1次,連續3-5天,腳臭即可消失。 (5) 洗腳時,在熱水中加50克白礬,浸泡10分鍾左右,可除腳臭。 避免誤診 患腳臭者,特別在夏季,由於熱氣及活動後腳汗增多,如常用冷水沖洗,可造成下 肢靜脈曲張。 1.經常洗腳 2.在腳上使用爽身粉 3.使用止汗劑 4.經常更換襪子 5.穿通風的鞋子 6.睡前以酒精擦拭腳部,再撒些除臭粉,然後用塑料袋套腳,以誘發流汗,次日清洗腳部,再予以擦乾,連續如此一周,接著再每周一至兩次 7.經常泡腳 8.以茶包煮水,再用腳浸入二十至三十分鍾,擦乾後撒爽身粉,可防止腳臭復發 9.也可以粗鹽溶於水泡水 10.醋酸鋁、重碳酸鈉及醋溶於水泡腳,都有除臭的作用 11.冷熱交替的泡腳,有助減少流汗,防止腳臭 12.保持平靜 13.注意飲食 14.勿過度勞動足部 簡易偏方治腳臭 來源:醫葯星期三 責任編輯:admin 1.用白蘿卜水泡腳:取大白蘿卜適量,洗凈,切片加水煮。取水泡腳,每日2次,可治腳汗、腳臭。 2.用醋水泡腳:取米醋50毫升,加水1000毫升,泡腳15分鍾,每周2次。 3.用濃鹽水泡腳:取100克食鹽,加1000毫升熱水,待鹽溶解後泡腳。此法對於出腳汗多療效頗佳。 4.用小蘇打水泡腳:取10克小蘇打粉溶於1000毫升水中,泡腳15分鍾,每周泡2次。 治療腳氣九法 1、腳上患有腳氣、腳癬,連續用生大蒜擦磨,便可治癒。 2、用食醋將雪花膏調成糊狀,塗於患處,隨配隨用,輕者1次,重者2~3次可愈。 3、用茄子根和鹽煮的水洗腳,即可治好腳氣病。 4、夏天腳癬犯了,可先將患腳洗凈,揩乾,再用風油精洽搽患處,每天1~2次,一般次數便可見效。 5、取得煙灰撒在腳趾濕癢處,可治腳趾間水泡瘙癢。 6、犯有多年的腳氣,可用牙膏塗搽,效果十分靈驗。 7、綠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對治療香港腳的絲狀菌有特效。 8、取麥飯石1000克,加開水2000克浸泡,每天用此水擦洗腳氣或痤瘡、濕疹、痱子等疾患處,有顯著療效。 9、用冰硼散3支,六一散1包,拌勻,晚上將腳冼凈擦乾後,用葯干搽患處。一般3在左右可見效。 蘿卜熬水除腳臭 有腳臭病的人,可用白蘿卜半個,切成薄片,放在鍋內,然後加適量水,用旺忙熬3分鍾再用文火熬5分鍾,隨後倒入盆中,待降溫適度後反復洗腳,連洗數次即可除去腳臭。 土黴素去腳臭 不少人因腳臭而感到苦惱,經多次實踐證明:將土黴素研成末,塗在腳趾縫里,每次用量1--2片,能保證半月左右不再有臭味。 鹽姜水洗腳除腳臭 熱水中放適量鹽和數片姜,加熱數分鍾,不燙時洗腳,並搓洗數分鍾,不僅除腳臭,腳還感到輕松,可消除疲勞。 按摩穴位治腳氣與腳臭 洗腳時,將雙腳放在盆內溫水中泡兩三分鍾,待雙腳都熱了,用一隻腳的足跟壓在另一隻腳趾縫稍後處,然後將腳跟向前推至趾尖處再回搓,回拉輕,前推重,以不搓傷皮膚為宜。每個趾縫搓50-80次,雙腳交替進行。速度為每分鍾100-120次。每晚一次,腳氣較重上部皮膚已破者不宜用此方法。 煮黃豆水治腳氣 用150克黃豆打碎煮水,用小火約煮20分鍾,水約1公斤多,待水溫能洗腳時用來泡腳,可多泡會兒。治腳氣病效果極佳,腳不脫皮,而且皮膚滋潤。一般連洗三四天即可見效。 無花果葉治腳氣 取無花果葉數片,加水煮10分鍾左右,待水溫合適時泡洗患足10分鍾,每日2次,一般三五天即愈 。 白醋防治腳氣 腳氣病患者,可
Ⅵ 兩歲多的小孩熱毒太重長了很多皰疹
帶狀皰疹是體內有熱毒,不能補,宜吃清淡的食物,解毒降火是關鍵,不能食辛辣食物和,不然會好的慢,這樣的病很痛苦!希望您盡快到醫院治療!
Ⅶ 熱毒的症狀,怎麼治
有個偏方把土豆敷在起皰疹的地方會很快消腫而且不會留疤
Ⅷ 肝膽熱毒帶狀皰疹
碳素光治療,目前發現是最理想的。
Ⅸ 帶狀皰疹有什麼金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祖國醫學稱為「纏腰火丹」、「蛇串瘡」等,俗稱「纏腰龍」。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發病前局部皮膚先有灼痛,伴輕度發熱、疲倦無力等全身症狀,繼而在紅斑上發生成簇的粟粒大至綠豆大的丘皰疹,並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內容清亮、渾濁或血性,嚴重者出現壞死。皮損排列成帶狀,沿某一周圍神經呈單側分布,自覺症狀多為疼痛,有時十分劇烈。一般病程約2~4周。有時老年體弱者常留有神經痛後遺症,有時可持續數月。
(一)內治方【方一】化斑解毒湯【來源】《外科正宗》【組成】玄參、知母、石膏、人中黃、黃連、升麻、連翹、牛蒡子各等份,甘草1.5克。
【功效】涼心,瀉肝。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除濕胃苓湯一【來源】《外科正宗》【組成】防風、蒼術、白術、赤茯苓、陳皮、厚朴、豬苓、山梔子、木通、澤瀉、滑石各3克,甘草、薄桂各0.9克。
【功效】清肺,瀉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龍膽瀉肝湯【來源】《醫宗金鑒》【組成】龍膽草、連翹(去心)、生地黃、澤瀉各3克,車前子、木通、黃芩、黃連、當歸、生梔子、甘草各1.5克,生大黃(便秘加之)6克。
【功效】清瀉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利濕清熱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黃芩、赤茯苓、澤瀉、車前子(包)、六一散(包)各9克,木通4.5克。
【功效】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五】馬齒莧合劑【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馬齒莧60克,大青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除濕胃苓湯二【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蒼術9克,陳皮9克,厚朴6克,炒白術9克,豬苓9克,茯苓9克,澤瀉9克,六一散9克。
【功效】健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一【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龍膽草9克,黃芩9克,炒山梔子9克,生地黃30克,車前子9克(包),木通6克,滑石9克,甘草3克。
【功效】清瀉肝火,利濕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活血散瘀湯加減【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雞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陳皮10克,全絲瓜10克,忍冬藤15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餘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氣滯血瘀型。
【方九】清熱消毒飲【來源】《肘後積余集》【組成】生石膏30克,紫花地丁、黃花地丁各30克,連翹15克,金銀花、藤各30克,赤小豆30克,牡丹皮10克,黃連6克,大青葉15克,黃柏10克,知母10克,乳香5克,沒葯5克,蠶砂10克,蟬蛻5克,梔子10克,滑石12克,大黃6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燥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芡連萆術湯【來源】雲南中醫雜志,1985:6(36)
【組成】芡實、白術、懷山葯各15克,連翹、白芷、白蒺藜、桔梗、赤小豆各10克,萆薢25克。偏熱者加桑白皮10克,金銀花15克;偏寒者加荊芥穗10克;寒重者加桂枝10克,附子30克;體虛者加生黃芪15克,防己10克。
【功效】健脾益肺,利水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肺脾兩虛,濕盛郁滯型。
【方十一】銀蚤乳沒瀉肝湯【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組成】金銀花藤24克,連翹12克,野菊花15克,龍膽草10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柴胡10克,生地黃12克,澤瀉15克,車前子20克,木通15克,當歸15克,蚤休30克,沒葯6克,乳香6克。
【功效】清瀉肝火,解毒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之肝膽火盛,濕邪內阻型。
【方十二】金芍一貫煎【來源】中醫雜志,1987:28(5)
【組成】白芍10~50克,鬱金10~30克,北沙參10~30克,麥門冬10~30克,枸杞子10~30克,當歸6~15克,川楝子6~15克。
【功效】滋陰舒脹,利濕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的濕滯絡脈型。
【方十三】通絡解毒涼血湯【來源】四川中醫,1988:(3)
【組成】紅藤18克,忍冬藤、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絡石藤、生地黃各15克,虎杖、連翹各20克,牡丹皮、貫眾各10克。
【功效】涼血解毒,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瘀滯型。
【方十四】丁香鬱金湯【來源】中醫雜志,1988:29(8)
【組成】丁香9克,鬱金、柴胡、枳殼、川芎各9克,板藍根30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氣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方十五】黃公防己湯【來源】遼寧中醫雜志,1989:(3)
【組成】木防己15克,蒲公英30克,黃芩12克,廣鬱金12克,生梔子15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車前子(包)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皮損發於面部者加馬齒莧30克;胸脅部加柴胡10克;腰腹部加黃柏10克。
【功效】解毒利濕,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六】土茯苓大黃湯【來源】四川中醫,1990:(2)
【組成】土茯苓120克,大黃、金銀花、連翹各30克,黃連、黃柏、生地黃各10克。
【功效】清熱除濕,涼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蘊,毒邪外發所致的帶狀皰疹。
【方十七】三豆飲加味【來源】中醫函授通訊,1991:10(4)
【組成】赤小豆30克,綠豆、黑豆、白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生甘草、澤瀉各10克。皰疹大、漿液混濁者加滑石15克,車前子10克;皰疹周圍皮膚焮紅、痛甚者加白木通10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結型帶狀皰疹。
【方十八】柴胡清肝湯【來源】中醫雜志,1991:32(5)
【組成】柴胡、當歸、生地黃、赤芍、牛蒡子、黃芩、梔子、龍膽草、秦艽、延胡索、白蒺藜各10克,川芎20克,連翹20克,板藍根20克,鬱金15克,桃仁6克,紅花6克,澤瀉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肝膽火熱,祛風通絡,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耳部帶狀皰疹熱盛血瘀型。
【方十九】當歸六黃湯【來源】新中醫,1994:(8)
【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各3克,生地黃、黃芪、板藍根各10克,熟地黃15克,丹參20克,土茯苓30克。
【功效】瀉火解毒,清利濕熱,活血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外感邪毒,濕熱內蘊者。
【方二十】活血解毒湯【來源】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5:14(4)
【組成】丹參、赤芍、白芍、牡丹皮各15克,延胡索、川楝子、熟大黃、木香各10克,蒲公英、全瓜蔞各30克,紅花3克。
【功效】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瘀血阻滯型帶狀皰疹,尤以神經痛明顯者。
(二)外治方【方一】升麻【來源】四川中醫,1988:(6)
【組成】升麻30~50克。
【功效】清熱解毒,透疹。
【製法】煎升麻濃汁。
【用法】用紗布蘸葯汁濕敷患部,保持局部濕潤。同時禁食生薑、大蒜、辣椒、魚等辛辣及發物。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二】馬蒲合劑【來源】陝西中醫函授,1996:(1)
【組成】馬齒莧、蒲公英各50克。
【功效】清熱,涼血消腫,散結止痛。
【用法】上葯煎湯,溫度適宜時,用干凈毛巾或數層布浸葯液,外敷患處。每次30分鍾,每日2次。
【備注】適用於火邪熱毒熾盛型帶狀皰疹。
【方三】地龍散【來源】《普濟方》【組成】青蔥葉1莖,地龍1枚。
【功效】清熱解毒。
【製法】青蔥葉去尖頭,將地龍置蔥葉中,緊捏兩頭,勿令通氣,振動搖晃,待其化為水備用。
【用法】外塗患處。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四】柏葉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側柏葉(炒黃為末)15克,蚯蚓糞、黃柏、大黃各15克,赤小豆、輕粉各9克。
【功效】清熱解毒,收斂止痛。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以植物油或涼水調葯。
【用法】外用,日3次。
【備注】適用於熱毒型帶狀皰疹。
【方五】如意金黃散【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天花粉5000克,黃柏、大黃、姜黃各2500克,白芷2500克,紫厚朴、陳皮、甘草、蒼術、天南星各1000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瓷器收貯,勿令泄氣。
【用法】以新汲水調敷。
【方六】立消散【來源】《瘍醫大全》【組成】雄黃7克,穿山甲9克,生大黃、芙蓉葉、五倍子(炒)各15克。
【功效】解毒清熱,消腫斂瘡。
【製法】共研極細末,滴醋調。
【用法】外敷,中留一孔透氣,如干,再搽。
【備注】適用於熱毒熾盛的帶狀皰疹。
【方七】石柏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煅石膏15克,黃柏9克,蛤殼粉9克,白芷9克,鉛丹3克。癢者加輕粉、明礬。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斂瘡。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油調。
【用法】外敷。
【備注】適用於濕熱型帶狀皰疹。
【方八】兒茶五倍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兒茶6克,五倍子6克,冰片0.6克,馬錢子6克,爐甘石粉6克,黃連末1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定痛,收濕斂瘡。
【製法】用白醋或冷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外敷。
【備注】適用於濕熱火毒型帶狀皰疹。
【方九】半夏合劑【來源】新中醫,1981:(2)
【組成】生半夏9克,生南星12克,雄黃6克,半邊蓮12克,白芷12克,冰片3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將上葯分別研細末過篩,混勻,裝瓶備用。
【用法】患部未潰破者用白酒調成稀糊狀外塗;已破潰者用菜油調塗。每日用葯3~4次。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石膏輕粉散【來源】《肘後積余集》【組成】煅石膏30克,輕粉30克,海蛤粉30克,青黛10克,冰片2克。
【功效】收濕解毒,清涼止癢。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
【用法】涼水調塗患處,干後再塗,或用香油調塗亦可。或將水皰用針穿破用葯粉干搽亦可。
【備注】適用於濕毒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一】金錢草方【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86:21(7)
【組成】大葉金錢草。
【功效】清熱利濕。
【製法】取該葯適量,放瓦上煅灰研末,麻油調。
【用法】外搽局部,每日2~4次。冬天用敷料包紮。
【備注】適用於濕熱型帶狀皰疹。
【方十二】青柏散【來源】《中醫外科臨證集要》【組成】青黛15克,側柏葉20克,黃柏15克,生大黃15克,雄黃15克,硼砂12克,硝石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製法】上葯除青黛、硼砂、雄黃、硝石外,余葯共研極細末後,再與以上四味葯共研磨均勻,入瓶備用。
【用法】對皰疹未破者,以開水調成糊狀塗搽患處,輕者一日4~6次,重者可塗10餘次;若皰疹已破者,則直接以葯末撒布於患處。
【備注】適用於濕熱內盛型帶狀皰疹。
【方十三】雄黃散【來源】湖南中醫雜志,1989:5(4)
【組成】雄黃、明礬各8克,蜈蚣2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用香油或冷開水調成糊狀。
【用法】搽敷患處,每日3~4次,3日為1療程。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熱盛型或者濕盛型但未潰破者。
【方十四】蜈黃散【來源】中華皮膚科雜志,1992:(5)
【組成】蜈蚣(瓦焙)8條,大黃15克,黃連15克,黃柏20克,乳香10克,沒葯10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通絡。
【製法】上葯研成細末,用濃茶水調成糊狀即可。
【用法】將葯物塗患處不露皰疹為度,每日3次。
【備注】適用於熱盛兼血瘀型帶狀皰疹。
【方十五】復方雲南白葯【來源】湖北中醫雜志,1995:17(6)
【組成】雲南白葯1瓶,消炎痛10片。
【功效】清熱,活血。
【製法】將消炎痛研細末,加入雲南白葯及食醋適量,調成糊狀。上葯研成細末,用濃茶水調成糊狀即可。
【用法】外敷患處,每6小時調敷1次。
【備注】適用於血熱型帶狀皰疹。
【方十六】乳沒齒莧散【來源】北京中醫,1995:61(6)
【組成】乳香15克,沒葯15克,馬齒莧15克,五倍子12克,大黃12克,黃柏12克,芒硝10克。
【功效】活血散結,清熱瀉火。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過120目篩,用熱香油調。
【用法】冷後敷患處,每日3次,至結痂為止,7日為1療程。
【方十七】大黃蜈蚣外敷方【來源】內蒙古中醫葯,1996:15(1)
【組成】大黃30克,蜈蚣3條,冰片6克,雄黃10克,青黛10克。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止痛。
【製法】將上方諸葯曬干,碾碎,過篩成細粉備用。
【用法】使用前用食醋調成糊狀,均勻塗擦皮膚皰疹處,不要塗擦過厚,注意勿入眼內,每日塗擦2次。
【備注】適用於內有濕熱蘊積,外受風濕熱毒的眼瞼帶狀皰疹。
【方十八】芷雄散【來源】河北中醫,1996:18(1)
【組成】雄黃50克,白芷50克,生白礬120克,冰片5克,病毒靈50片(每片含0.1克)。
【功效】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極細粉,放入有蓋容器內備用。
【用法】對局部皰疹破潰者,將葯粉干撒患處;未破潰者,用麻油調成稀糊狀塗於患處,日2~3次。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結,氣血凝滯所致的帶狀皰疹。
【方十九】吳萸薏苡仁散【來源】浙江中醫雜志,1996:31(2)
【組成】吳茱萸、生薏苡仁各等份。
【功效】退疹,斂瘡,止痛。
【製法】上葯研末,備用。
【用法】撒患處,不拘次數。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潰爛嚴重者。
【方二十】中葯外敷驗方【來源】內蒙古中醫葯,1996:15(4)
【組成】大黃6克,枯礬6克,冰片1克,輕粉0.5克,雄黃0.2克,硫黃0.2克。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痛。
【製法】上葯共研細末,裝入密閉瓶中備用。
【用法】外塗患處。每日3次,7日1療程。
【備注】適用於帶狀皰疹濕熱蘊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