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HIV。是指什麼病啊具體一點梅毒用什麼代號表示。有什麼證壯啊
HIV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
梅毒沒有代號,英文為syphilis。常做的化驗檢查有RPR,TPHA.症狀有硬下疳,扁平濕疣,梅毒樹膠腫,神經梅毒等。
㈡ 哪些性病能穿透避孕套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食品和葯品監督管理局(FDA)、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CDC)以及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共同組成的科學特別小組,研究了避孕套對乙肝、艾滋病、淋病、衣原體、梅毒、軟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腫、生殖器皰疹和尖銳濕疣等9種性傳播疾病的保護效果,發現目前廣泛使用的避孕套不能安全有效的防止任何一種性病傳播!2001年7月20日,該特別小組與美國衛生和人類服務部(HHS)聯合發表報告,稱:沒有科學證據表明避孕套能夠有效預防大多數性傳播疾病。 第 一、艾滋病、乙肝、人體乳頭瘤等病毒遠比精子小,避孕套能阻隔精子不一定能阻隔各種病毒。傳統避孕套每隻約有一億多個120納米以上孔徑,其乳膠膜體存在五千到七萬納米之間的天然裂隙,僅可對直徑類似人精子大小的顆粒(直徑約3000納米)有效阻隔,而對於直徑相當於或小於120納米的顆粒物並不能完全阻隔,也就是說,42納米的乙肝病毒、50~55納米的人體乳頭瘤病毒、120納米的艾滋病毒完全有可能穿透傳統天然膠乳避孕套; 第 二、艾滋病毒可以通過多個途徑侵入生殖器官黏膜、皮膚,精子則只有進入輸卵管這條唯一通道; 第 三、懷孕受排卵時間的限制,而艾滋病病毒感染不受任何時間限制。這些因素都決定了即使正確使用避孕套,感染艾滋病、乙肝、人體乳頭瘤等病毒的機率比懷孕更高。
㈢ 奧利司他是唯一安全的減肥葯,是真的嗎
謠言:
奧利司他在網上稱為「排油丸」,很多人都說它是唯一安全的減肥葯,想吃就吃,不節食,不反彈。是真的嗎?
辟謠:
奧利司他是一種作用於胃腸道的脂肪酶抑制劑,主要抑制胃脂肪酶和小腸腔內的胰脂肪酶,從而抑制攝入脂肪(主要為甘油三酯)的分解,使未消化的甘油三酯不被身體吸收,直接排泄出去,從而達到控制體重的效果。
安全性
①奧利司他有每片(粒)60mg和120mg兩種規格。美國和韓國只有60mg的被批准為非處方葯(OTC)出售,即不需要醫生處方購買,而120mg的是需要醫生處方的。國產奧利司他主要為甲類OTC,需要在葯師指導下使用。
②2010年5月,FDA發布信息,警告奧利司他可能引起罕見但嚴重的肝損傷風險。同年9月,中國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CFDA)要求修訂說明書,將原奧利司他說明書的內容「偶有對奧利司他發生過敏反應的報道。主要的臨床表現為瘙癢、皮疹、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支氣管痙攣和過敏性反應。極少出現有大皰疹、肝轉氨酶和鹼性磷酸酯酶升高,以及罕見的嚴重肝炎和胰腺炎等病例報道。尚未在肝炎、胰腺炎和奧利司他之間建立因果關系」更新為「使用奧利司他已有罕見的轉氨酶升高、鹼性磷酸酶升高和重度肝炎的報告,並出現肝衰竭病例,其中部分患者需要進行肝移植或可直接導致死亡。奧利司他還有發生罕見過敏反應的報道,主要臨床表現為瘙癢、皮疹、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支氣管痙攣和過敏性反應,出現大皰疹十分罕見。上市後監測還發現有胰腺炎的報道。」[1]
③英國葯監機構2014年風險提示:奧利司他可能引起高草酸尿症和草酸鹽腎病。
綜上所述,奧利司他並非是絕對安全的葯品。
有效性
①奧利司他可以抑制甘油三酯的吸收,但不能分解體內已合成的脂肪,而且只能阻止吸收30%的脂肪[2]。如果飲食中不攝入脂肪,是沒有用的。而且奧利司他並不能阻斷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物質的能量轉換,所以單純靠奧利司他減肥,是不科學的。
②減重的核心原則應該是調整生活方式,其中包括調整飲食,增加體育鍛煉和相關行為療法[3]。葯物治療並不是最主要的減肥方法。
唯一性
目前中國市場上,除了奧利司他還有一些具有減輕體重效果的處方葯,如降糖葯二甲雙胍、利拉魯肽等。利拉魯肽是目前市場上主要的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GLP-1)激動劑,有降糖作用。其可以通過下丘腦中的神經元途徑集中發揮作用,促進飽腹感[4]。但不建議以減肥為目的使用降糖葯。
其他
①長期服用奧利司他會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比如維生素A、D、E、K等。
②奧利司他還會影響其他葯物作用。如果與胺碘酮、左旋甲狀腺激素等葯物同服,需要咨詢醫師、葯師。英國葯監機構2014年警示,奧利司他可能會減少艾滋病治療葯物(逆轉錄病毒HIV病毒)如依法韋倫、洛匹那韋的吸收。
③還有個問題,服用奧利司他,「菊花」可能會時不時漏點油。雖然「排油看得見」,但那是食物中的油,千萬不要相信奧利司他可以分解體內脂肪。
參考材料:
[1]http://samr.cfda.gov.cn/WS01/CL1706/53830.html
[2]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1261530/
[3]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2014; Garvey et al., 2016; Yumuk et al., 2015
[4]Knudsen, Secher, Hecksher-Sorensen, & Pyke, 2016;
Secher et al., 2014
辟謠專家:
吳超君,吉林省人民醫院臨床葯師
復核專家:
張士紅,大連市中心醫院主任葯師
㈣ 用pubmed搜索文章後,文章顯示如圖,作者名字那行下面還有一行字,請高人指點各代表什麼意思
[Epub ahead of print] 是印刷版前先行電子版發表,意思是文章還沒有印刷成刊物出版前,就在網路內上以電子文檔的形式發表。
2012.11.022就是容2012年11月以電子版的形式發表,022是不是22號我就不知道了
2013 jan 7是這篇文章於2013年的 1月 7日以印刷版證實發表了。
這里看不出接受到發表的間隔,因為沒寫明接受日期是什麼時候,一般文章接收後還要作者提交一份正式版,如果作者拖拉,晚1兩個月發表都正常。
此外,Epub的速度不同刊物也是有區別的,有的1周內就Epub,有搶占學術前沿的感覺(萬一有相同的研究同時被不同刊物接受,早Epub的就是第一個發表的咯);慢的1兩個月甚至3個月都有可能。
㈤ 皰疹病毒科的基因組及其功能
皰疹病毒的基因組比多瘤病毒和腺病毒大且復雜,因此基因組的研究進展相對較 慢. 近些年來,由於新技術的應用,皰疹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特別是HSV 基因組研究 還是獲得了不少進展. 應用限制性內切酶的病毒性DNA 的轉染試驗,證明皰疹病毒的基因組內具有轉化活性的區域,如在HSV- Ⅰ型病毒基因組發現一段為Xba Ⅰ切下的 23kb 的F 段,可使倉鼠胚胎細胞發生灶性的轉化,轉化的細胞可在半固體培養其中生長. 這種病毒基因組的片段稱為形態轉化區域Ⅰ(mtr Ⅰ) ,可編碼一種糖蛋白,能與 DNA 結合. 但是被HSV-DNA 片段轉化的細胞中沒有檢測到病毒性DNA.HSH- Ⅱ型病毒 SNA 中也發現有mtr Ⅱ(7.5kb) 和mtr Ⅲ(22kb) 兩個片段,mtr Ⅱ在體外能轉化倉鼠、大鼠 胚胎細胞和BALB/3T3 、NIH/3T3 細胞;mtr Ⅲ片段能轉化倉鼠胎細胞.mtr Ⅲ片段功能上 分為兩個亞片段,在細胞轉化中相繼地起作用,即細胞生的永生化和轉變為瘤性細 胞. 但是HSV- Ⅱ病毒的mtr Ⅱ和mtr Ⅲ片段與HSV- Ⅰ型病毒的mtr Ⅰ沒有同源性,因此, 這兩型病毒對細胞的轉化是通過不同的機理實現的. 另外,有興趣的是,HSV- Ⅱ型的 轉化區域都不編碼任何早期病毒的產物,這也是與SV40 、PY 和腺病毒轉化機理的不 同之處.
HSV- Ⅱ型DNA 轉化的細胞內,不能檢出特異性病毒性DNA 序列,盡管轉化細胞 的表型仍保持著. 有人提出「打了就跑」(「hit and run 」) 的假說來解釋HSV- Ⅱ型的轉化 機理,因此在細胞轉化得到啟動和維持後就沒有病毒的信息存在.EB 病毒可感染B 淋巴 細胞,並在細胞內復制.EB 病毒的基因組為170kb 雙股線狀,但是在Burkitt 淋巴瘤和鼻 咽癌組織及轉化細胞中找到的是環狀游離瘤的DNA 分子(Circular episomal DNA molecules). 應用標記的內切酶片段作為探針,結果提示少量病毒性DNA 分子可能整合 在染色體某一位置上.
雖然對EB 病毒的基因組織和表達在DNA 和蛋白質水平進行了許多工作,但是關 於EB 病毒的轉化基因和轉化蛋白仍未得到有意義的資料. 近年來研究結果顯示,EB 病 毒在誘發Burkitt 淋巴瘤中的作用可能是由於c-myc 基因的激活,而後者是第8 號染色體 與第14 號或第2 號、第22 號染色體之間易位的結果。
㈥ 艾滋病毒離開人體可以存活嗎
應該不會。抄。 那個白點 是 口腔襲 潰昂 。。。買個 貼的就好了。。
暈哦。。!
艾滋病 要 體液。。。OK!! 除非床上有液體· 比如血液跟你傷口 接觸。
淋巴液體 等。。。 那你個!根本就不是! 有點常識好不好@!
進酒店 先看床上 有沒有針。。 電視機 牆壁 洗手間 有沒有 針孔。。。
㈦ 37. 我國大陸於哪一年發現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頁 養生頻道
中國首例艾滋病是什麼時候 艾滋病如何預防
2017-10-25 08:11網友投稿艾滋病是一種危害很大的傳染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艾滋病會破壞人自身的免疫系統,使人體更容易被其他病毒感染,從而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HIV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時間很長,在病發之前無從判斷。雖然艾滋病致死率高,但傳播途徑有限,人們應該理性對待。
中國發現的首例艾滋病人是1985年6月份在北京協和發現的,該患者是一位美籍的阿根廷人名叫阿克斯,後來收治在北京協和醫院。這名患者在此之前曾去西安遊玩,被發現是在回到北京進行出境檢查時。當時患者的病情已經很重了,處於不清醒的狀態。
而在1990年2月,中國首例患艾滋病華人被北京佑安醫院收治。這名男性感染者年齡54歲,在非洲援助了10年,在回國後的入境體檢中被查出攜帶艾滋病病毒。因為對於艾滋病的不夠了解和過度恐懼,醫生不敢直接接觸病人,甚至病人觸碰過的各種物品,都要經過各種手段消毒,如紫外線殺菌、高溫消毒等操作,才會被接受。遺憾的是,由於治療手段的缺乏,這名患者幾年之後就去世了,並且由於生前患有艾滋病,家屬和殯儀館都不敢接觸屍體。
艾滋病如此危險,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和性行為傳播,因此通過傳播途徑來避免患病是十分必要的:
1、意識到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使用安全套。
2、不吸毒,不與他人共用注射器。
3、不在非專業情況下進行輸血。
4、避免與艾滋病患者共用私人物品。
通過遠離艾滋病傳播途徑來保護自己,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是十分必要的。艾滋病極難治癒,而且致死率高,潛伏期長。雖然全世界眾多醫學研究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製出根治艾滋病的葯物,也還沒有可用於預防的有效疫苗。因此請大家掌握艾滋病預防措施,保護好自己。
㈧ 天竺鼠怎麼養求具體包括洗澡什麼的都要
如果你居住的空間太小沒有條件供貓貓狗狗活動,或者害怕被抓傷咬傷,那麼就
選擇體型小巧,個性溫柔的豚鼠吧!它胖乎乎的樣子,笨拙可愛,雖然同是鼠類,卻比傳統的倉鼠要更招人喜愛。個性很溫順,除非把它惹急了,否則很少會咬人(要知道兔子急了還咬人呢)。豚鼠是素食主義者,在食物上沒有特殊要求,體質強健不易生病。它很聰明,如果你好好待它它就會認得你,會陪你玩耍。它個頭適中,既不像倉鼠那樣過於小巧,也不像兔子那樣會長到很大,更適合於拿在手中玩耍(約15~20厘米)。它行動笨拙可愛,不像倉鼠或者松鼠那樣一旦跑了就要費很多心思才能捉住,很適合於小孩子或者老年人飼養。它的價格也不高,也不需要專業的飼養設備。只要准備一個合適大小的籠子,每天供應新鮮的水和食物,經常陪它玩耍,定期清理小窩,它就能健康快樂的成長。養的熟了它還會在你下班回家的時候出來迎接你,會跑到你身上跟你要食物吃。
豚鼠的壽命可以長達10年之久,你飼養之前必須有心理准備。確保你家裡沒有貓狗等會傷害它的其它動物。它每天都必須供應水和食物,它的排泄物會有味道(如果每天喂給它芹菜的葉子,它的尿液的味道會變為中葯湯的氣味,比較容易讓人接受),它有時候會發出叫聲,還會啃咬東西。如果你可以接受這些,那麼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天竺鼠吧
食物
食物提摩西草必須有 而且要無限量飼料早晚各加一次 水喝的水是涼白開水。
注意:它的天敵太多,外出時小心老鼠、貓、狗等動物吃掉。
牙齒
嘴部前方上下各有兩只牙齒(門齒),主要用來切斷食物。前齒生長速度很快,因此必須經常咀嚼纖維質高的食物,否則會發生因為前齒生長過長而無法進食的情況。可以給它吃提摩西草磚或苜蓿草磚,用來磨牙。
飼養箱
如果購買的時候還來不及為它准備一個窩,可以先找一個箱子(木頭的或者塑料甚至紙箱都可以),裡面鋪一些干凈的碎布。因為報紙上的油墨對小動物不好,最好不要使用。這個箱子只是暫時的,因為當它適應了環境膽子變大之後,就會開始用箱子來磨牙,也許就會偷偷溜出去了。所以你必須准備一個合適的結實的箱子來給它做窩。你可以購買市場上的飼養小動物的箱子或者土撥鼠類飼養專用箱。前一種飼養箱內部分為兩層,底下一層是托盤,中間是鐵絲網。優點是打掃方便,缺點是動物的腳容易陷入鐵絲間而造成受傷。而土撥鼠專用飼養箱則只有一層,體積稍微大一些,開口在上方。用它飼養時內部必須鋪上木屑鋸末等。動物活動方便,缺點是排泄物不好打掃,且必須經常打掃更換墊材。注意飼養箱要盡可能的大一些,否則它會因為得不到足夠的運動而發胖,甚至造成精神緊張等問題。多隻飼養時更是如此。存放地點注意避開貓狗,避免日光直射和風吹雨淋,注意通風。
食盆
避免選擇塑料的或其它會被啃食的材料。應當選擇陶瓷或者不銹鋼質地的,有一定分量不容易被打翻的。
飲水
為了保持飼養箱內的乾燥,建議使用舔食方式的給水器。貓狗用的太大,不適合,倉鼠的太小,也不行,最好是專用的,250ml的就可以了。
繁殖
如果希望繁殖,可以飼養一對,或者一公兩母。豚鼠的懷孕期大約60~70天。幼鼠一出生就具備牙齒和皮毛,眼睛也已睜開,可立即開始進食。但是建議幼鼠出生2周內不要單獨飼養,還是由母鼠照顧比較好。幼鼠約3個月後即達到成熟期。
疾病
豚鼠最常見的疾病是壞血病。由於豚鼠無法在體內自行合成維生素C,若食物中缺乏維生素C,就會得這種病。症狀為關節腫脹,以及伴隨而來的疼痛、跛行等,若不加理會,有死亡的危險。最好的治療是以口服的方式攝取維生素C,直到症狀消失。在飲水中添加維生素C,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品種區別
普通短毛的豚鼠是著名的實驗動物,幾乎都成為實驗動物的代名詞。因而在寵物市場上比較常見,價格也便宜一些。長毛種的豚鼠又稱為緞鼠,它不但體型更大一些,而且擁有如絲般的柔軟體毛,美麗可愛,是很好的家庭寵物。有些地方甚至進行捲毛豚鼠的選美比賽。
編輯本段生物特性
1.喜群居,頭大,頸短、耳圓、無尾,全身被毛,四肢較短,前肢有四趾,後肢有三趾,有尖銳短爪,有抓人的習慣,不喜於攀登和跳躍,故可放無蓋小水泥池中進行飼養。習性溫順,膽小易驚,有時發出吱吱的尖叫聲,喜乾燥清潔的生活環境。
2.嗅覺、聽覺較發達,對各種刺激均有極高的反應,如對音響、嗅味和氣溫突變等均極敏感,故在空氣混濁和寒冷環境中易發生肺炎,並引起流產,受驚時亦易流產。
3.豚鼠是草食性動物,嚼肌發達而胃壁非常薄,盲腸特別膨大,約占腹腔的1/3容積,粗纖維需要量比家兔還要多,但不象家兔那樣易患腹瀉病。
4.豚鼠食量較大,對習慣了的食慾旺盛,但對變質的飼料特別敏感,常因此減食或廢食,甚至引起流產。對抗菌素也特別敏感,投葯後容易引起死亡和腸炎,如使用青黴素,不論劑量多大,途徑如何,均可引起小腸和結腸炎,甚至使其發生死亡。對青黴素的敏感性比小鼠高1000倍,故用青黴素治療時應特別小心。與大鼠和小鼠相反,它夜間少食少動。
5.豚鼠屬於晚成性動物,即母鼠懷孕期較長,為63(59~72)天,胚胎在母體發育完全,出生後即已完全長成,全身被毛,眼張開,耳豎立,並已具有恆齒,產後一小時即能站立行走,數小時能吃軟飼料,2~3日後即可在母鼠護理下一邊吸吮母乳,一邊吃青飼料或混合飼料,迅速發育生長。
編輯本段生理特點
1.體內(肝臟和腸內)不能合成維生素C,所需維生素C必須來源於飼料中。人、靈長類及豚鼠體內缺乏合成維生素C的酶,因此飼養豚鼠時,需在飼料或飼水中加維生素C或給新鮮蔬菜,當維生素C缺乏時出現壞血症,其症狀之一是後肢出現半癱瘓,冬季尤其易患,補給維生素C,則症狀消失。
2.耳窩管敏感,便於做聽力實驗,豚鼠對700~2000周/秒純音最敏感,如常用2000周/秒音頻來觀察新黴素對內耳毒性的研究。
3.能耐低氧、抗缺氧,比小鼠強4倍,比大鼠強2倍。
4.對結核桿菌、布氏桿菌、鉤端螺旋體、馬爾他熱布魯氏菌(Brucella meliteusis)、白喉桿菌、Q熱病毒、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病毒等很敏感。
5.豚鼠易引起變態反應,血清診斷學上的「補體」即是由豚鼠血清製成的。
6.豚鼠的胸腺全部在頸部,位於下頜骨角到胸腔入口中間,有二個光亮、淡黃色、細長成隋圓形、充分分葉的腺體。肝分四個主葉和四個小葉。肺分七葉、右肺四葉左肺三葉。
7.豚鼠的性周期為16.5(12~18)天,妊娠期68(62~72)天,哺乳期21天,產仔數3.5(1~6)只,為全年、多發情性動物,並有產後性周期。
動物性周期分為多周期(一年有多次性周期)和單周期(一年有一次性周期)二大類。除靈長類以外,所有哺乳動物的生殖周期存在著明顯的種屬差異,有些動物如狗、貓、豬、馬、牛等僅在生殖季節才有這種周期性變化,其餘時間生殖器官處於萎縮休息狀態,但小鼠大鼠、地鼠、豚鼠等動物在正常情況下全年都表現出生性周期的往返循環。
豚鼠和小鼠、大鼠、地鼠、兔鼠實驗動物,尚有產後性期,即動物懷孕生仔後,在48小時之內或在哺乳期的某個時間內又可能受孕,稱產後性期或反常懷孕。
8.豚鼠正常體溫38.6(37.8~39.5)℃,心跳頻率280(200~360)次/分,呼吸頻率90(69~104)次/分,潮氣量1.8(1.0~3.9)ml,通氣率16ml(10~28)/分,耗氧量816mm3/g活體重,血壓75-120mmHg,紅細胞總數5.6(4.5~7.0)百萬/(mm3),血紅蛋白14.4(11~16.5)g/100ml血,白細胞總數5000~6000mm3,血小板11.6萬/mm3,血漿總蛋白5.4(5.0~5.6)g%,血容量占體重的6.4%,染色體32對,壽命5~10年。
編輯本段醫學應用
各種傳染病的研究
豚鼠對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十分敏感。是進行各種傳染性疾病研究的重要實驗動物。如結核、白喉、鼠疫、鉤端螺旋體、皰疹病毒病、鏈桿菌、副大腸桿菌病、旋毛蟲病、布氏桿菌、斑疹傷寒、炭疽等細菌性疾病和Q熱、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等病毒性疾病均常選用豚鼠來進行研究。
細菌性和病毒性傳染病的實驗診斷
結核病、白喉、布氏桿菌病、Q熱、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等疾病的實驗診斷常選用豚鼠來進行。如豚鼠對人型的結核桿菌極為敏感,常用作結核病的確診。將腎結核患者的尿液接種於豚鼠體內,如豚鼠出現結核病症狀即確定為結核陽性。血清學診斷上的「補體」就是由豚鼠血清製成的,常用補體結合試驗來進行實驗診斷。
葯理學研究
豚鼠對某些葯物極為敏感,因此它是研究這些葯物的「專門動物」。例如豚鼠對組織胺極敏感,所以很適合作平喘葯和抗組織胺葯的研究;豚鼠對人型結核桿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常用作抗結核病葯物的葯理學研究。
營養學研究
豚鼠是進行維生素C研究的重要動物。豚鼠體內不能合成維生素C,對維生素C缺乏十分敏感,如果飼料中缺乏時,很快會出現一系列壞血病症狀,是目前唯一用於研究實驗性壞血病的動物。
過敏反應或變態反應的研究
因為豚鼠易於過敏,最適合進行這方面研究。如給豚鼠注射馬血清很容易復製成過敏性休克動物模型。常用實驗動物接受致敏物質的反應程度不同,其順序為:豚鼠>家兔>狗>小鼠>貓>蛙。
適於觀察出血和血管通透性變化的實驗
豚鼠的血管反應敏感,出血症狀顯著。如輻射損傷引起的出血綜合征在豚鼠表現得最明顯,狗也相當顯著,猴和家兔中等,而小鼠和大鼠很少見。
內耳疾病的研究
豚鼠的耳窩管對聲波極為敏感。特別對700~2000周/秒純音最敏感。常選用豚鼠進行若干內耳疾病的研究。
毒物對皮膚局部作用實驗
豚鼠和家兔皮膚對毒物刺激反應靈敏,其反應近似於人。
豚鼠對缺氧的耐受性強
豚鼠適於作缺氧耐受性和測量耗氧量實驗。
實驗性肺水腫實驗
切斷豚鼠頸部兩側迷走神經可以復制典型的急性肺水腫動物模型,症狀比其它動物更明顯。動物代血漿的研究也常選用豚鼠。
編輯本段品種品系品系
近交品系豚鼠目前世界上有12個。由於豚鼠妊娠期較長為68(62~72)天,一胎生得少,一般2~3隻,培育一個近交品系需要20~30年,所以近交品系較少。用於醫學科研的近交品系純系2號和純系13號。
(1)近交系2:此品系1906年引自美國農業部,在1951年11代時,Wright採用兄妹交配繁殖到1933年的33代後,改為隨機交配,一直到1940年。1940年Heston繼續採用兄妹交配。1950年引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並分布於世界各國,其毛色為三色(黑、棕、白),大部分在頭部,其體重小於13系,但脾臟、腎臟和腎上腺大於13系,老齡豚鼠的胃大彎、直腸、腎臟、腹壁橫紋肌、肺臟和主動脈等部都有鈣質沉著,對結核桿菌抵抗力強,並具有純合的GPL-AB.I(豚鼠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血清中缺乏誘發遲發超敏反應的因子,而對實驗誘發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卻比13系敏感。
(2)近交系13:其毛色也有三色(黑、白、紅),大部分在頭部,其育成歷史與2系相同,所有的亞系都是從美國NIH輸出的,這個品系對結核桿菌抵抗力強,性活動比2系差,體形較大,GPL-AB.1抗原與2系相同,而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1區與2系不同,對誘發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抵抗力比2系和Hartley遠交群強,生存期一年的豚鼠其白血病自發率為7%,流產率為21%,死胎為45%,血清中缺乏誘發遲發超敏反應的因子。在已有的30多種遠交群豚鼠中,使用最廣泛的是Hartley品系1,它是1926年Dunkin-Hartley用英國種豚鼠繁育而成。
我國1973年曾從英國實驗動物中心引進DHP遠交群豚鼠,也是屬於Dunkin-Hartley品系,由於飼養在Pirbright單位,而被稱為DHP,引進我國後經過8代兄妹交配繁殖,又改用隨機交配到現在,目前對其特性還不清楚,尚未推廣使用。
變種
豚鼠經過人工馴化後,分為四個變種:
(1)英國種:毛短,體分健壯,毛色有純白、黑色、棕黑色、棕黃色、灰色等。英國種豚鼠主要有4個品種:頓金哈德萊(Dunkin Hartley)、哈德萊(Hartley)、勃萊特哈德萊(Pirbright Hartley)和短毛種(Shorthair)。
(2)安哥拉種:毛細而長,能把臉部、頭部、身體覆蓋住。對寒冷和潮濕特別敏感,不易飼養繁殖,雌鼠一般一胎只生一隻仔鼠,而且仔鼠成活率較低。這種豚鼠不適於做實驗。
(3)秘魯種:毛細長有卷,體質較英國種差。與安哥拉種有新緣關系。
(4)阿比西尼亞種:短毛,但毛長成後似薔薇花狀的卷渦毛。這種豚鼠極易感染各種疾病,因而亦不適於用作試驗。
目前我國各研究教學單位使用的豚鼠多為短毛的英國種豚鼠。不同毛色的英國種豚鼠雜交可形成不同的變種,如純白色、黑色、棕色等,因此這些非純種短毛豚鼠,被毛顏色是多樣的,但基本是棕黃、黑、白三種顏色,可以棕黃、黑、白相同,形成不規則的斑點,稱三色豚鼠,也可有二色或單色豚鼠。安哥拉種、秘魯種、阿比西尼亞種豚鼠抵抗力較差,很容易感染疾病,均不適宜作試驗,都用來作觀賞動物。
主要醫學用途
一、免疫學
豚鼠特別是老齡雌鼠的血清中含有豐富的補體,是所有實驗動物中補體含量最多的一種動物,其補體非常穩定,免疫學實驗中所用的補體多來源於豚鼠血清。
由於致敏的豚鼠再次接觸抗原會引起支氣管平滑肌收縮甚至死亡的急性反應,因而豚鼠適合用於研究速發型過敏性呼吸道疾病。注射馬血清很容易復制過敏性休克動物模型。豚鼠遲發性超敏反應與人類相似,如皮內結核菌素試驗,因而較適合於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其中2~3月齡、350~400g的豚鼠最適於過敏反應的研究。
二、傳染病研究
豚鼠對多種病原體敏感,常用於病原的分離及診斷。如豚鼠對結核桿菌有高度敏感性,感染後的病變酷似人類的進行性結核病變,是結核菌分離、鑒別、診斷和各種抗結核病葯物的篩選以及病理研究最佳動物。
三、葯物學
豚鼠妊娠期長,胎兒發育完全,幼鼠形態功能已成熟,適用於葯物或毒物對胎兒後期發育影響的試驗。
豚鼠對多種抗生素類葯物非常敏感,是研究抗生素如青黴素的專門動物。豚鼠還用來研究麻醉葯及鎮咳葯的葯效。
四、營養學
豚鼠體內不能合成維生素C,對其缺乏十分敏感,是研究實驗性壞血病和維生素C生理功能的理想動物模型和維生素C的生物學檢測的標准動物。豚鼠也可用於葉酸硫胺素(VB1)和精氨酸的生理功能,酮性酸中毒、眼神經疾病的研究。
五、耳科學
豚鼠耳殼大,存在明顯的聽覺耳動反射。耳窩對聲波極為敏感,特別是對 700 ~2000周/秒的純音最敏感。所以豚鼠常用於聽覺和內耳疾病的研究。如雜訊對聽力的影響、耳毒性抗生素的研究等。
六、悉生學
由於可准確查知豚鼠剖腹產時間,幼仔發育完全,易成活,所以經常用於悉生生物學的研究。
㈨ 病毒的化學組成成分是什麼
為核酸(來DNA或RNA)。
病毒為一源種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以復制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生物。
病毒為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它由一個核酸長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病毒沒有自己的代謝機構,沒有酶系統。因此病毒離開了宿主細胞,就成了沒有任何生命活動、也不能獨立自我繁殖的化學物質。一旦進入宿主細胞後,它就可以利用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以及復制、轉錄和轉譯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遺傳信息產生和它一樣的新一代病毒。
(9)NIH皰疹擴展閱讀:
生物病毒的相關情況:
1、生物病毒不管是烈性噬菌體還是溫和型噬菌體,都必需在活的宿主細胞中才能得以復制繁殖,利用宿主細胞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來自主地合成自身的一些組件,裝配下一代個體。並達到他們的目的。
2、病毒不僅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從結構上還分為:單鏈RNA病毒,雙鏈RNA病毒,單鏈DNA病毒和雙鏈DNA病毒。
3、病毒基因隨著宿主細胞的復制而復制,不進行表達,此時細胞內病毒數量增加不明顯。
㈩ 艾滋病病毒是怎麼樣被發現的
1980年10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Michelael D. Gottlieb醫生遇到了一位不尋常的患者。這位31歲的年青人的口腔和食管發生了嚴重的白色念珠菌感染,血液中CD4+T 淋巴細胞下降至幾近於零,隨後患者出現極度疲勞、氣急、乾咳、高熱、大汗,對他進行纖維支氣管鏡檢和支氣管肺泡灌洗顯示,他患的是一種極其罕見的肺炎:卡氏肺囊蟲肺炎。卡氏肺囊蟲是一種常見的寄生蟲,它廣泛存在於人和某些哺乳類的肺組織內。其隱性或潛在性感染相當多見,但健康人感染後一般不發病,因此,由它所致的肺炎是罕見的,幾乎只發生於器官移植後使用免疫抑制劑或放療、晚期癌症以及患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患者中。而這位病人正當壯年,沒有任何已知原因能夠解釋他這非同尋常的嚴重免疫缺陷。
同年10月的稍晚些時候, 洛杉磯Weisman醫生又接連發現了兩例卡氏肺囊蟲肺炎病例,1981年初,第四個病例出現了,緊接著是第五例。
所有這些患者都有一個相同的特徵:他們都是年輕的同性戀者。而在此之前的1978-1979年,在同性戀社區開業的醫生們就已經發現,這一人群中有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了各種免疫缺陷問題,包括肝炎、性病、多種病毒性感染、寄生蟲病等。
五位患者先後死去,現有的治療對他們幾乎毫無幫助,面對這一情況,Gottlieb醫生感到了情況的緊迫,他向醫學界的同行們發出了警告,在最初向《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全美最負盛名的醫學雜志--發出的呼籲被拒絕後,他想到了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CDC)。
CDC是美國也是全世界最好的流行病控制和研究機構之一, 它的職責就是監護人群中疾病發生流行的趨勢,發出警告,找到病因,控制疾病傳播,撲滅疫情。為了這一目的,它擁有裝備精良的實驗室,全世界第一流的公共衛生和流行病學家以及強有力的經費支持。每周,CDC都會發表一份公告——《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報》——報告一周以來全美121個大城市中疾病發生、流行以及死亡情況。
Gottlieb醫生的報告引起了CDC同仁的關注,經過審核之後,1981年6月 5號他的發現以《卡氏肺囊蟲肺炎--洛杉磯》為題發表於該刊第三十卷第一期。此後不久,《新英格蘭醫學雜志》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也在同年稍晚些時候刊發了Gottlieb等人的報告[2]。
◆警告——不可思議的肉瘤
與此同時,紐約大學醫學院皮膚病學和微生物學教授Alvin Friedman-kien醫生向CDC報告了另一種極為罕見的疾病的突然爆發--卡波西肉瘤(kaposisarcoma)[3]。
卡波西肉瘤最早由匈牙利醫生Morit Kaposi於1872年報道[4]。 這是一種分化較好的,由血管增生導致的多發性惡性腫瘤,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老年男性,以東歐、地中海地區和亞撒哈拉非洲較多。一般而言,該病幾乎絕無可能在年青人身上發生,即使在上述相對高發地區的老年人中,也是一種罕見病。然而,1981年4月,Friedman--kien 醫生發現的兩名患者都是青年男性,也都是同性戀者。接下來,這位醫生向他在紐約的同行寫信以了解即往有無類似病人,在幾天之內他就搜集到了30多個相同病例,而所有病人都是性慾活躍的年輕男同性戀患者。卡波西肉瘤的發生在免疫學上非常明顯的是與免疫抑制或缺陷相關的,為什麼這些正當壯年的人們會如此不幸呢?
在接到Friedman-kien的報告後,CDC性病研究中心主任,流行病學家JamesW.Curran 來到紐約以核實他的發現。最初,curran和他的同事們似乎並未意識到在洛杉磯Gottlieb 醫生所報告的病例與紐約的病例是相關的,不久以後,他們才確定了這二者之間的關系。1981年7月4號,CDC公報發表的第二篇文章引起了國際醫學界的轟動,該文題為《男同性戀者中的卡波西肉瘤和卡氏肺囊蟲肺炎》,作者為Friedman-kien及其同事。CDC所加的編者按向全球的醫學界發出了應當密切關注卡波西肉瘤、卡氏肺囊蟲肺炎,以及其他可能出現的與男同性戀者免疫抑制相關的疾病的警告。
同年6月,法國克勞德·貝爾納醫院的W.Rozenbaum醫生在一位法航空中服務員的身上發現了卡氏肺囊蟲肺炎,在對即往病毒的回溯中,他又發現好幾個類似患者。人們開始意識到,這一發生在美國的疾病可能並不只是一個區域性問題,而是一個世界性的流行病。
◆CDC——抽絲剝繭
以上這些病例報告,使 CDC認識到這一疾病的嚴重性,為了確定病因,找到正確的對策。CDC決定成立一個特別工作組,負責人為 Curran醫生。他們首先編制了詳盡的調查表,開始進行病例對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這是流行病學中確定某種疾病及相關因子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這一方法的關鍵是以某一人群內(本例即同性戀人群)一組患有某種病(即卡波西肉瘤和卡氏肺囊蟲肺炎)和同一人群內未患該病,但在與患者有關的某些已知因素方面和病例組相似的人(稱為對照)作為研究對象,調查他們過去對某個或某些可疑病因(研究因素)的暴露的有或無及暴露程度(劑量);通過對兩組暴露史的比較,推斷研究因子作為病因的可能性[5]。可見,要使病例對照研究成為可能,就必須先確定可疑的病因,因此,CDC的專家們編制了一份長達23頁的調查表,以期通過詳細的詢問,能找出相關因素。
在編制量表的過程中,Curran及其同事首先需要確定的是哪些方面的因素是需要加以調查的,他們對洛杉磯、舊金山、紐約和邁阿密的患者進行了訪談。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發現在這些患者中性活動是十分活躍的,多數人有多達數十個甚至上百個性夥伴,這再次加深了他們對這一疾病在傳播途徑上與性活動的關系的認識。另一方面,與患者的談話還證實了存在對各種葯物和毒品的廣泛濫用。特別是一種俗稱「激動(Rush)」和「爆破者(poppers)」的血管擴張劑,更是引人注目。 它可以擴張陰莖和肛門直腸粘膜下的血管,從而激發性慾和延長快感。
通過這些訪談,研究人員大致確定了需要對受訪者的那些方面進行了解。但為了盡可能的包括一切可能的相關因素,這一調查表十分詳盡。以至於在調查進行之初,調查員們對向有關受訪者提出如下問題感到十分尷尬,如有關性生活和使用毒品和葯品的問題。CDC不得不對調查員進行「初步脫敏」培訓,以使他們能鎮定自若並恰當的提問。
在完成准備工作後,調查於1981年10月1號開始,一切進展順利,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十分配合。實地調查於同年12月1號結束。接下來就是在用計算機對取得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統計處理。很快,就有了初步結果。即較之健康對照者,患者們在性生活上要更為活躍得多,他們擁有的性夥伴數倍甚至數十倍於其他健康看同性戀者。而最初有關"爆破者"可能是病因的想法看來是不可靠的(雖然以後的進一步研究顯示這種硝酸酯類葯物可以干擾免疫功能,顯示有促進卡波西肉瘤發病的作用)。因此,可得出結論:這是一種性傳播疾病(sexually trasmitted disease)[6]。
◆從GRID 到 AIDS
性行為只是充當了傳播途徑的角色,那麼什麼才是通過這種行為傳播的致病因子呢?看來,有充分的理由認為,這是一種由微生物所導致的傳染病。根據已有的檢驗結果,似乎由細菌引起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因為細菌較大,並且依據當時已有的細菌分離培養條件,如果是細菌的話,在經過對數以千計的血液、淋巴結、體液、機體組織的詳細觀察和檢驗後,應當是可以查明的。人們自然想到了病毒。患者全都表現出嚴重的免疫缺陷和機會性感染,當時已知一些病毒可以對免疫系統造成很大影響,如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以及EB病毒等。然而在經過兩個多月的仔細研究後,發現上述所有這些病毒都不是直接導致病人免疫缺陷的元兇。 CDC越來越相信,這是一種我們一無所知的"新"病毒所致的疾病。為了稱呼這種疾病, CDC將其命名為"男同性戀相關免疫缺陷綜合征"(Guy related immuno deficiency,GRID)。至此研究工作幾乎陷於停滯,這時,Curran想到了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ititute of Health,NIH)求援。
NIH 是全美也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醫療科研機構,它由13個國家級醫學機構,1420個現代化實驗室,一個容納540 張床位的醫院,以及一個世界上最好的醫學圖書館構成。1981年,NIH的預算費用達60 億美元之巨,幾為當時聯合國預算的4倍。其中的1/4是專用於癌症研究的,國家癌症研究所也因此而成為NIH研究力量最為強大的中心。就在國家癌症研究所, 有一位世界上最傑出的病毒學家。RObert C.Gallo,1980年Gallo博士所領導的小組發現第一種人類逆轉錄病毒--人T細胞白血病病毒(HTLV)。1982年2月Curran帶著有關的資料前往NIH與Gallo會面,希望他能投入到這場尋找新病毒的戰斗中。然而,聲名卓著的病毒學家對此似乎一點也不感興趣,出於對同性戀的成見以及對此種新病毒引發的疾病復雜性的困惑,加上對這一神秘致死病毒風險的擔心, Gallo在初次見面時並未接受Curran的希望援手的請求。 Gallo的這種態度代表了當時美國醫學界主流對這一可怕疾病的一般認識:這是一種不體面的低級的同性戀流行病,紳士們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工作與GRID(男同性戀相關免疫缺陷綜合征)這一臭名昭著的名字聯系起來。
事情在3個月後發生了變化,82年6月,CDC發現了新情況:一位59歲的血友病患者發生了GRID。與以往不同的是,他不是同性戀者也不吸毒。由於血友病患者的凝血因子功能障礙,他必須定期接受血液製品輸注(凝血因子Ⅷ)。生產一份凝血因子需要1000到2000獻血員的血液作為原料。在這類製品的生產中,血液要經過嚴格的過濾處理,通過這些處理,可以在製成品中完全除去細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而唯一能通過這些濾過屏障的只有病毒,這就肯定了GRID只能是由病毒引起的。同時,也揭示了血液(經輸血)傳播在GRID發病種的作用這無疑使人們不得不開始正視現實。
數天後,第二例因使用血液製品而發生GRID的病例出現了,緊接著第三例……。顯然,再將這種疾病稱為GRID是不恰當的了。於是,CDC提出了"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這個新名詞,即為人所熟知的AIDS(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同時,一位法國醫生在對幾位懷疑為 AIDS的已死亡病人的回顧性調查中發現,這些患者即非同性戀也非血友病,但其中三人在非洲長期生活,並可能有多個異性性夥伴,另外一人則在海地接受過輸血,而研究者已經在一些非洲患者身上證實了HTLV(見前述 Gallo博士所帶領的小組發現)的存在,這就為推論HTLV或其家族中的某一變異成員是AIDS的病原體留下了可能的空間。
這些新發現最終引起了Gallo對 AIDS的關注,他開始投入到對病原體的尋找當中。同樣,他認為引起AIDS的病毒應該就屬於他所發現的HTLV家族。因此他要求他的研究人員就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然而,他並沒有真正認識到HTLV所引起的人類T細胞白血病和 AIDS在感染特點上的差別,也並沒有深入思考感染的不同時期病毒復制的人特點,他僅僅是將研究工作交給合作者,要求他們去找病毒。事後證明這是一條錯誤的道路。
◆靜悄悄的巴斯德研究院
此時在法國, Rozenbaum醫生與他們的美國同行們一樣也正面臨著研究止步不前的煩惱。同樣的,法國科學家們也對古怪的同性戀流行病抱著漠不關心的態度。這時Rozenbaum的合作者,克勞德.貝爾納醫院病毒學實驗室的負責人Vezinet-Brun,建議他向巴斯德研究院的Luc Montagnier教授求援,後者是巴斯德研究院病毒學和病毒腫瘤學系主任,Vezinet-Brun的老師,也是世界病毒學界最卓越的專家……1982年11月,Montagnier領導的小組開始了AIDS的研究。
巴斯德研究院是全世界微生物學家和免疫學家心目中的聖地,這一享譽全球的最高學術機構由巴斯德親手締造,建立於1888年11月14號,為了維護學術的獨立和自由,巴斯德堅持不依靠政府和國家,而完全依靠捐贈,1887年研究院章程規定"巴斯德研究院的目的:1.按照巴斯德先生的方法治療狂犬病;2.研究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
就在這里,在巴斯德的學生魯(Roux)第一次研製成功了白喉抗毒素,開創了計劃免疫的新紀元,挽救了數以百萬計的兒童生命;也是在這里,走出了偉大的微生物學家,鼠疫桿菌的發現者耶爾森(Yersin);還是在這里,梅奇尼科夫(Metchnikov)發現了白細胞吞噬現象並進而創立了細胞免疫學。阿爾貝·卡爾梅特(Calmette.A)在這里成長為傑出的免疫學家,發明了蛇毒抗血清的制備方法,成為又一位拯救無數人生命的人,他創立了里爾和西貢巴斯德研究所。而在突尼西亞巴斯德研究所,夏爾·尼科爾(Nicolle.C)發現了斑疹傷寒的傳播媒介,並因此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如果願意,這一長串名字還可以繼續列下去:191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博爾德(Bordet)、塞內加爾巴斯德研究所創始人艾蒂安.馬爾舒……[7]。
現在,進入了艾滋病時代,巴斯德精神的繼承人應當怎樣來進行戰斗?著名傳染病學家德布雷(Debre )所說「在艾滋病的特殊問題和巴斯德所關注的問題之間,有著陌生然而深刻的相似……聲稱巴斯德已經預見到艾滋病是愚蠢的,雖然他確實曾經預測來自非洲的新型病毒的入侵;但更為愚蠢和危險的是認為艾滋病的流行需要重新檢討由巴斯德奠定的概念……我們並沒有脫離巴斯德時代。對當今的病人來說,巴斯德的範例是希望的源泉。」
◆山重水復疑無路
正是在這樣一種巴斯德精神和傳統的驅策之下,巴斯德研究院的人們開始了與疾病的斗爭。由於作為逆轉錄病毒的代表,HTLV明顯的摧毀人的免疫系統,因此他們設想,逆轉錄病毒應當是罪魁禍首。
不過,與想當然的美國人相比,他們以更為審慎的態度來對待這件事。由HTLV所導致的T細胞白血病是一種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其特徵是T淋巴細胞不受控制的增生並伴分化障礙以及功能缺陷,最終導致患者發生嚴重免疫缺陷和多系統並發症而死亡。因此,只有在疾病的早期,在病毒處於復制活躍期時才有可能分離並鑒定出病毒,而不是相反。在疾病後期,大量的細胞已經死亡,免疫系統也已崩潰,此時病毒賴以存活的基礎已不復存在,要分離出活病毒是很困難的。所以Montagnier和同事們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疾病初期的患者身上。這就向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大步,此後的實踐證明,他們的成功是有道理的。
這年12月,Rozenbaum接到了一名按現在標准看是AIDS無症狀感染期的年青同性戀者,他有多個性夥伴,在頸根部出現了腫大的淋巴結。這引起了Rozenbaum的注意,他請Vezinet-Brun將淋巴結取下,並切割成四塊,將其中一塊送給Montagnier教授進行培養。
1983年1月3號, 淋巴結培養在巴斯德研究院「狂犬病樓」的一間小實驗室里開始。這間實驗室取名為"布呂"(Bru)室,這是那為患者姓氏的第一個音節。由於逆轉錄病毒的特徵是能產生逆轉錄酶,並從而用病毒RNA逆轉錄為病毒DNA,再進一步在DNA指導下開始從DNA→RNA→蛋白質的表達過程。因此,只要找到了逆轉錄酶,就可以肯定逆轉錄病毒的存在。 逆轉錄酶大量出現在細胞分裂增殖的時期,要找到它們, 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細胞大量分裂增殖,而通過細胞培養可以做到這一點。 在巴斯德研究院這一尋找病毒的四人小組中,就正有一位優秀的細胞培養專家。她就是Francoise.Barre -sinoussi。在經過兩周的努力後,果然在培養基中發現了逆轉錄酶的蹤跡,AIDS的元兇就要現身了。
然而,很快就出現了異常——培養基中的細胞開始大量死亡,這是難以解釋的,因為如果這種病毒是HTLV的親戚的話,那它應當是引起細胞大量異常增生,而不是相反。在排除了其他可能引起細胞死亡的因素--如培養基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培養環境不合適--之後, Bru小組的人們意識到,這可能是一種根本不同於HTLV的全新病毒,它可能正是通過導致淋巴細胞的大量死亡來引發艾滋病的。為了證實這一想法,Friancoise Barre -sinoussi將從健康獻血者血液中取得的淋巴細胞放入含有病毒的培養基中。接下來發生的事證實了這一看法。培養基中逆轉錄酶的含量急劇上升,隨後又是細胞的死亡。通過與Gallo提供的兩株HTLV進行的比較,更證明了他們猜想的正確。 更進一步的證明來自對病毒更直接的認識:給它照一張"標准像"。
1983年2月3號,在巴斯德研究院顯微鏡室的電子顯微鏡下,人類第一次與HIV狹路相逢,從此我們的敵人與我們正面相對了。這是值得紀念的一個日子,歷史將永遠記住三位偉大科學家的名字,他們無愧於巴斯德遺產繼承者的稱號,讓我們再次重復一下這三位科學家的名字吧,他們是:Luc Montagnier、Friancoise Barre -sinoussi和Jean-claude Chermann(Bru小組實際工作負責人)。
◆並不光彩的細節
此時 Gallo出現了,開始他先是竭力否認巴斯德人所發現的是一種新病毒,他認為(「他認為」!)這種病毒不過是他所發現的HTLV的一個變種,他將之稱為HTLV-Ⅲ,由於法國人最初將這一病毒命名為「人類T淋巴細胞病毒」(Human T-lymphocytic Virus)其詞頭縮寫HTLV恰好與「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的詞頭縮寫HTLV相同, 這就使得Gallo 可以據此混淆視聽。巴斯德人很快發現了這一陰暗伎倆,他們立即將病毒重新命名為「淋巴腺病相關病毒」(Lymphadenopathyassociated Virus,LAV)
而且,他們進行了更多的深入研究,並令人信服的證實了該病毒的獨特性,同時為了能夠盡快控制流行,他們立即投入了建立一種可以對 LAV進行快速檢測的方法的研究,以期在血液製品中篩除含有 LAV者,保護接受輸血的患者。 很快他們就成功的發展出一種基於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的快速檢驗方法。由於該技術具有巨大的商業潛力,美國當局唯恐自己會失去這一可以帶來巨額利潤的市場,1984年四月他們拒絕批准巴斯德研究院在美國的專利申請,同時卻竊取了巴斯德人的思路,另外自己搞了一套雖然檢驗程序不同,本質卻毫無差別的 ELISA檢測法,並立即投入國內市場。直到1986年底,巴斯德研究院的ELISA法才被美國專利局批准。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1984年4月23號,美國衛生部正式宣布「Gallo和他的研究小組發現的一種新病毒——HTLV-Ⅲ,是AIDS的致病因子。」 1984年5月,Science上一篇以Gallo為第一作者的文章展示了"他所發現的" HTLV-Ⅲ的顯微鏡照片——與法國人的照片驚人的相似。兩年後,他卻不得不承認,這些照片並非他的實驗室所拍攝,而完全來自於法國人。不過,他將他實驗室的一位攝影師拎出來作了替罪羊。
以後的調查發現, Gallo於84年聲稱發現的"HTLV-Ⅲ"實際上的確是來自於巴斯德研究院,不過似乎並不是他有意的抄襲。原因是1983年4月,在他仍然堅信HTLV是AIDS的病因時,他曾要求Montagnier 將一些巴斯德人所發現的病毒株寄送給他,以便證明法國人的錯誤。正是這些病毒污染了他在NIH的實驗室中的培養皿,使得"他的"HTLV-Ⅲ是如此的相似於法國人的LAV。 而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1985年相繼發表的LAV和HTLV-Ⅲ的基因測序結果如此相近。[8、9]
不過,故事的末尾還有一個戲劇性的事件。Montagnier和他的同事後來發現,起初他們認為的那株來自 Bru的病毒株,實際上來源於另一患卡波西肉瘤的AIDS患者(LAI株),該株病毒造成了培養中的污染。在混合培養中,LAI株生長速度快於Bru株。因此,NIH的那一株病毒其實也就是LAI株。[10]
◆塵埃落定
經過激烈的爭論後,這場風波於1986年結束,同年5月,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給艾滋病病毒重新起了一個名字,這就是今天為人所熟悉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11]
1987年3月,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和法國總理希拉克在華盛頓簽署協議,最終結束了巴斯德研究院與NIH的之間的爭論。協議肯定了兩個小組對AIDS研究所做出的貢獻,卻並未指明究竟是誰首先發現了病毒。 這就是日後許多美國教科書在提到AIDS病原體發現者時多采"美法科學家共同發現說"的來由。不過,在世界病毒學界,更多的人在談到這一問題時,還是樂意指出,該病毒是由Montagnier等人首先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