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艾灸的最佳灸量
艾灸應該考慮天時、地理、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來定灸量,如冬天灸量宜大,才能祛寒通痹,助陽回厥;夏季宜少灸或輕灸,才不會造成上火傷陰。北方風寒凜列,灸量宜大;南方氣候溫暖,灸量宜小。
不同的年齡、體質和性別,其陰陽氣血的盛衰及對灸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老年或體弱的人使用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須堅持日久;
而壯年者隨年齡由小至大而遞增壯數。
至於灸的程度,施灸後應以自覺溫熱舒暢,直達深部,經久不消,停灸多時,尚有餘溫,才算到家。《醫宗金鑒》認為:「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然頭與四肢皮肉淺薄,若並灸之,恐肌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壯數宜少。有病必當灸巨闕、鳩尾二穴者,必不可過三五壯。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使火氣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因此,不管灸治哪個穴位,都要「足量」,熱力要能夠深入體內,直達病所。為了防止施灸時出現的痛苦,提出可以隔日灸,還視病情的深淺輕重、穴位的位置來決定艾炷的大小和壯數。
艾灸完艾條沒有用完如何處理:
艾條最好不要截斷,那樣很浪費,熄滅的辦法最好不要用水,不然下回使用要等很久。我介紹一種既安全又省事的方法:找一個二兩裝空小酒瓶,想熄滅艾條時,把艾條燃燒的部分直接放入瓶口,兩分鍾很快就熄滅,下回想接著用的時候也很好點燃。方的瓶子不會滾動,也很穩。所以很安全。
⑵ 哪些部位不能艾灸
我給你一個脾胃不好的點穴療法,你可以點穴位,也可以艾灸、拔罐等都行----點穴位。每天一次,每次每穴三分鍾。祝你早日康復!!!
一 梁丘 「梁」指穴在膝蓋上方,如在山樑之上,「丘」指丘陵,故名梁丘。
位置:位於膝蓋外上緣直上2寸,當伸直下腿則出現一個凹陷處。
主治:胃痙攣性疼痛、膝關節腫痛、乳癰、下肢癱瘓。
二 足三里 「里」指居即集會,通達的意思;「三」指犢鼻穴下三寸,故名足三里。
位置:位於犢鼻穴直下3寸(四橫指)距脛骨約1橫指處。
主治:胃痛、腹脹、消化不良、嘔吐、腸鳴、便秘、痢疾、頭痛、高血壓、失眠、頭暈、下肢癱瘓、乳少等。
三 中脘 「中」意指中間,正中而言;「脘」指胃府,是胃的「募穴」,故名中脘。
位置:肚臍上4寸(一個手掌寬)。
主治:胃痛、腹痛、腸鳴、嘔吐、泄瀉、痢疾、脾胃虛弱等。
四 內關 「內」手之內側,近於侯脈之「關」位,故名內關。
位置:腕橫紋中點上2寸(三橫指)。
主治:急性胃腸炎、心臟病、消化不良、癲癇、胃痛、胸脅脹痛、肘臂痛、失眠、精神病、神經衰弱、小兒驚風等。
五 三陰交 「交」指交會處,該穴是足三陰經交會穴,故名三陰交。
位置:位於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
主治:腎絞痛、消化不良、腸鳴腹瀉、腹脹腹痛、月經不調、脾胃不調、痛經、閉經、崩漏、帶下、難產、陽痿、遺精、尿瀦留、水腫、失眠等。
頭面部位 一般而言頭面部位不建議進行艾灸,特別是直接灸、瘢痕就是絕對禁止在頭面部位進行的,因為這樣很可能會留下疤痕影響美觀。 重要臟器體表部位 在艾灸的時候要注意避開身體重要臟器相對應的體表部位,因為在這些部位艾灸,艾灸的熱力可直達臟腑,可能會對臟腑的生理功能造成影響。
如心口、眼睛等位置。 肢體末端 在肢體末端,一些神經分布多,直接灸會很痛,有可能引起臟器的異常活動的穴位,這些部位不建議進行艾灸,如:隱白穴。 女性石門穴 是最早記錄在案禁灸穴位之一,見於《針灸甲乙經》石門「女子禁不可灸刺」;如果灸了「女子終身孕不成」。
妊娠女性腰骶部 孕期婦女進行艾灸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妊娠期間,小腹部依舊腰骶部是禁止艾灸的,否則可能會對胎兒產生不利。 其他禁忌部位 男女的乳頭、陰部、睾丸不能艾灸;皮薄、肌少、大血管以及筋肉結聚處(如腋窩、頸動脈處、委中穴等)也不宜進行直接艾灸。
⑶ 艾灸穴點陣圖的最佳灸量
艾灸應該考慮天時、地理、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來定灸量,如冬天灸量宜大,才能祛寒通痹,助陽回厥;夏季宜少灸或輕灸,才不會造成上火傷陰。北方風寒凜列,灸量宜大;南方氣候溫暖,灸量宜小。
不同的年齡、體質和性別,其陰陽氣血的盛衰及對灸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老年或體弱的人使用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須堅持日久;
而壯年者隨年齡由小至大而遞增壯數。
至於灸的程度,施灸後應以自覺溫熱舒暢,直達深部,經久不消,停灸多時,尚有餘溫,才算到家。《醫宗金鑒》認為:「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然頭與四肢皮肉淺薄,若並灸之,恐肌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壯數宜少。有病必當灸巨闕、鳩尾二穴者,必不可過三五壯。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使火氣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因此,不管灸治哪個穴位,都要「足量」,熱力要能夠深入體內,直達病所。為了防止施灸時出現的痛苦,提出可以隔日灸,還視病情的深淺輕重、穴位的位置來決定艾炷的大小和壯數。
艾灸完艾條沒有用完如何處理:
艾條最好不要截斷,那樣很浪費,熄滅的辦法最好不要用水,不然下回使用要等很久。我介紹一種既安全又省事的方法:找一個二兩裝空小酒瓶,想熄滅艾條時,把艾條燃燒的部分直接放入瓶口,兩分鍾很快就熄滅,下回想接著用的時候也很好點燃。方的瓶子不會滾動,也很穩。所以很安全。
⑷ 定續循行是起什麼作用
作用就是按照原來規定的程序,不斷地循環往復,出現錯誤率小
⑸ 魄戶穴和膏肓穴總是在晚上七八點時發癢是怎麼回事
中醫學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水谷精微化生之所,人體的五臟六腑都靠它提供營養物質。但凡脾胃功能不佳的人,常常表現為面黃肌瘦、五臟不安、食慾不振、睡眠不佳,這些令人頭疼的症狀,都可能出現。若脾胃出現病變,身體健康便會受到影響。
治療脾胃疾病,療效確切,特別是脾胃為主的慢性病,如慢性腹瀉、消化不良等,多可取得好的效果。現在把常見的適應證,從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脹滿、泄瀉、便秘、嘔吐等方面,辨證歸納於下:
一
食慾不振
食慾不振古稱「不嗜食」,多由脾胃虛弱、火不生土、肝氣犯胃等引起,辯證取穴於下:
1.脾胃虛弱
胃經:梁門、關門、天樞、不容、承滿、氣戶、乳根、足三里、豐隆、下巨虛、沖陽、內庭。
脾經:隱白、太白、公孫、周榮。
大腸經:二間、下廉、天鼎。
2.火不生土
心經:神門。
腎經:靈墟。
膀胱經:脾俞、胃俞、膽俞、魂門、三焦俞、陽綱、意舍、膈俞、胃倉、承山。
心包絡:勞宮、內關。
督脈:脊中。
3.肝木克脾、肝氣犯脾
肝經:曲泉、章門、期門。
任脈:中庭、紫宮、上脘、中脘、下脘。
二
消化不良,傷食
由於飲食不節或脾虛不運,發生胸脘痞悶、噯氣腐臭、厭食、惡心、泄瀉等。茲從脾胃虛弱、肝鬱角度分別歸納於下:
1.脾胃虛弱
大腸經:手三里。
胃經:天樞、足三里、沖陽、上巨虛。
脾經:太白、商丘。
膀胱經:脾俞、膀胱俞、三焦俞、魂門、胃俞、胃倉、承山。
2.肝鬱
肝經:章門。
任脈:中脘、下脘、上脘、璇璣。
督脈:脊中。
三
腹脹滿
腹部脹滿,有虛實之分。《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說:「病者腹滿,按之不痛者為虛,痛者為實。」現辨證歸納如下:
1.脾胃虛弱
胃經:不容、承滿、關門、大巨、水道、氣沖、天樞、厲兌、內庭、陷谷、沖陽、解溪、上巨虛、足三里。
脾經:隱白、大都、太白、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
任脈:水分。
膀胱經:脾俞、胃俞、大腸俞。
腎經:大鍾、太溪。
2.肝鬱
肝經:曲泉、行間。
膽經:懸鍾、外丘。
膀胱經:膽俞。
四
腹瀉
腹瀉是常見胃腸疾病,有的是脾胃虛弱,有的由腎陽不振或肝鬱所致。
1.脾胃虛弱
胃經:內庭、足三里、承滿、梁門、天樞、關門。
脾經:隱白、大都、太白、三陰交、陰陵泉、大橫。
任脈:關元、石門、水分、神闕、中脘、氣海。
2.腎陽不振
腎經:湧泉、然谷、交信。
膀胱經:大腸俞、三焦俞。
督脈:懸樞、脊中。
3.肝鬱
肝經:曲泉、章門。
五
便秘
便秘是臨床常見病。實證多因脾胃實熱、少陽相火所引起;虛證則常見於脾腎陰虛,歸納如下:
1.脾胃實熱
胃經:足三里、豐隆。
脾經:太白、大都。
2.少陽相火
心包絡:大陵。
三焦經:中渚、支溝、外關。
膽經:光明、陽陵泉。
肝經:章門、大敦、太沖。
督脈:長強。
3.脾腎陰虛
腎經:湧泉、肓俞、照海、太溪、大鍾、交信、石關、陰都。
膀胱經:承筋、承山、大腸俞、膀胱俞、小腸俞、秩邊、中髎、下髎、肓門。
任脈:石門。
六
嘔吐
嘔吐有因外邪引起的,有濕邪痰濁引起的,有肝氣犯胃引起的等。現從外邪犯胃、食滯痰濁、肝氣犯胃、脾胃虛實等,歸納於下:
1.外邪犯胃
肺經:少商、魚際、經渠、尺澤、中府。
大腸經:陽溪。
脾經:公孫、大都、商丘。
膀胱經:肺俞、心俞、膈俞、膽俞、胃俞、腎俞、脾俞、魄戶、魂門、承光、玉枕、厥陰俞、三焦俞、委中、意舍。
2.食滯,痰濕
胃經:足三里、人迎、不容、天樞、滑肉門、頭維。
脾經:隱白、大都、商丘、公孫。
心包絡:勞宮、大陵、間使、曲澤。
三焦經:支溝、顱息。
3.肝氣犯胃
肝經:行間、太沖、章門、期門、大敦。
膽經:陽陵泉、懸鍾、輒筋、本神、率谷。
4.脾胃虛寒
心經:少海、極泉、神門。
小腸經:天容、支正。
腎經:太溪、大鍾、陰都、通谷、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石關。
任脈:下脘、中脘、上脘、巨闕、中庭、玉堂、紫宮、石門。
督脈:大椎。
七
流涎
涎為脾液,脾胃虛寒,則冷涎上涌,不能收攝。本病又與腦病有關。
1.脾胃虛寒
胃經:地倉、頰車。
大腸經:下廉、溫溜。
三焦經:絲竹空。
任脈:廉泉。
2.腦病
腎經:然谷、太溪、陰谷、幽門、彧中。
膀胱經:膈關、心俞。
督脈:水溝、神庭。
八
痰
痰病主在肺脾,臨床上由於病因不同,有風痰、痰火、寒痰、頑痰等區分。現歸納於下:
1.風痰、寒痰
腫經:中府、天府、尺澤、列缺。
胃經:屋翳、豐隆。
2.痰火
膽經:風池、浮白。
督脈:上星。
3.頑痰
腎經:然谷、復溜、陰谷。
膀胱經:脾俞、膏肓俞、膈關、膈俞。
任脈:上脘、巨闕。
九
脾胃其他疾病
1.溏瀉
大腸經:偏歷。
肺經:太淵。
脾經:地機、三陰交、陰陵泉。
肝經:太沖。
任脈:神闕。
2.餐瀉、食瀉
大腸經:下廉、上廉。
胃經:上巨虛。
脾經:陰陵泉、三陰交。
膀胱經:肝俞、會陽。
肝經:太沖。
3.暴瀉、洞瀉
大腸經:三間。
脾經:大都、太白、隱白、陰陵泉。
膀胱經:腎俞。
腎經:然谷。
肝經:章門。
督脈:長強。
4.噎膈
肺經:中府。
胃經:乳根。
膀胱經:神堂、意舍。
任脈:膻中、陰交。
5.脫肛
胃經:氣街。
膀胱經:大腸俞。
腎經:橫骨。
任脈:神闕、鳩尾。
督脈:百會、長強、脊中。
⑹ 肝氣郁結可以艾灸嗎 艾灸哪些穴位呢 賜教謝謝
用純陽雷火灸法灸中脘,可以順氣具體方法和視頻可以在互聯網下載《純陽雷火灸》電子書,下邊附錄一點點書里內容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23純陽雷火灸之中脘穴
中脘穴治療胃病,效果非常快。一般患者在第一次灸中脘時,就會感覺非常舒服,症狀緩解。輕的胃病兩三天,重的胃病一周左右,一般都有非常明顯效果。臨床體會,不論胃熱胃寒,重灸中脘,都能有非常好的效果。
中脘配合關元,驅寒扶陽效果更加快。
【穴位取法】:臍上四寸,當鳩尾與神闕連線的中點取之。
灸法直論說;對於胃來說,其功能是以降為順,即使陽明燥火強盛(但沒有燥屎),也是因寒邪凝胃而產生的,應該輔助陽明燥火來去除寒邪,寒邪既祛,陽明燥火自消。所以不論胃寒還是胃熱,只需一味的放手灸下去,待邪氣祛除,胃的正常功能自然會恢復。
在灸中脘時,患者哪裡有病,艾炷的熱量就會主動「通竄」到哪裡,一般會首先「通竄」到十二指腸的位置,然後「通竄」到賁門、胃部、幽門,若有肝病的患者,艾炷的熱量就會自然「通竄」到肝區(這就是灸中脘可以治療各種胃病、肝炎或胃癌、肝癌的原因)。
此時患者會覺得喉嚨異常干痛,這是病邪(寒邪)逐漸外發時的必然症狀(病邪被驅趕到哪裡,哪裡就會出現西醫所謂的炎症,此時許多中醫專家都會任認為灸過火了,會立即停止治療,使得功虧一簣),待灸至二三百壯以後,胃部會在忽然間有一股清涼的感覺向下流動,「通竄」感就會在瞬間消失,津液會在同時湧上來,喉嚨干痛的感覺也就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而後,患者就會覺得胃部溫熱舒服,腹中就像有個熱水袋一樣,或有溫水流動的感覺,此時絕對不會感到疼痛。從此,再灸50~100壯鞏固一下即可。
現在將近有三分之二的人(包括3歲的孩子),鼻子旁邊、眼睛下邊的臉蛋兒部分,都有一個或幾個很突出的黑痣、肉疙瘩或較密集的斑點,這就是很嚴重的胃病,這就是常年飲食不節或常吃冷飲的結果,這些人平時都愛喝涼水、喝可樂,而且,還要「加冰的」(廣告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而
且,著名的大明星們也推波助瀾,在廣告中常見他們「瀟灑痛快」地喝著剛從冰塊里拿出來的飲料,實在是害人不淺)。因為黑痣和肉疙瘩有礙美觀,就用激光或冷凍法去除,但多數人還在旁邊長出新的。這是因為足陽明胃經的起始循行部分正好在臉蛋兒部分,鼻翼旁就是迎香穴,胃的病邪會通過經脈在臉部表現出來(其實,在哪條臟腑的經脈上長有黑痣或紅點,哪個臟腑就必然已經或將要患病),黑痣、肉疙瘩雖然可以用手術方法去掉,但病邪並沒有去掉,所以還會長出新的。要想除根,只有重灸中脘的方法,可以治癒胃病,黑痣、肉疙瘩也就會自行脫落
⑺ 腧穴的分類,分別舉例說明
人體的腧穴很多,大體上可分為經穴、奇穴和阿是穴三類,茲分述如下:
經穴
凡歸屬於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的腧穴,稱為'十四經穴',簡稱'經穴'。這些腧穴,因其分布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所以與經脈關系密切,不僅具有主治本經病證的作用,而且能反映十四經及其所屬臟腑的病證。
經穴隨著人們的醫療實踐,也經歷了一個由少至多的過程。
《靈樞·本輸》篇在五腧穴上冠以所屬臟腑之名。《素問·氣府論》統計腧穴數目上冠以諸經'脈氣所發者'字樣,說明《內經》為腧穴的分經已奠定了基礎。從其經文來看,雖屢有三百六十五穴之說,但實際上其所載有穴名者僅一百六十穴左右。《甲乙》用分經分部方法詳載穴名、穴位,共得三百四十九穴。《千金翼》所載與《甲乙》相同。到《銅人》、《發揮》等書時才有所增加,其穴名數達到三百五十四穴。而後《大成》已載有三百五十九穴。《逢源》一使經穴總數達到三百六十一穴。
奇穴
奇穴,是指沒有歸屬於十四經的腧穴,因其有奇效,故稱'奇穴'。又因其在十四經以外,故又稱為'經外奇穴'。《靈樞·刺節真邪》稱'奇輸'。它是在阿是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中有明確位置,且有名稱的稱為'有名奇穴';一些僅有明確位置,但尚未定名的則稱為'無名奇穴',前者占絕大多數,後者為數較少。這類腧穴的主治范圍比較單純,多數對某些病證有特殊療效,如百勞穴治瘰癧,四縫穴治小兒疳積等。
歷代文獻有關奇穴的記載很多,如《千金方》載有奇穴一百八十七個之多,均散見於各類病證的治療篇中。《奇效良方》(簡稱《奇效》)專列奇穴,收集了二十六穴。《大成》便專列'經外奇穴'一門,載有三十五穴。《類經圖翼》(簡稱《圖翼》)也專列'奇俞類集'一篇,載有八十四穴。《針灸集成》(簡稱《集成》)匯集了一百四十四穴。這說明,歷代醫家對奇穴是頗為重視的。
奇穴的分布雖然較為分散,有的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有的雖不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但卻與經絡系統有著密切聯系;有的奇穴並不指某一個部位,是由多穴位組合而成,如十宣、八邪、八風、華佗夾脊等;有些雖名為奇穴,其實就是經穴,如胞門、子戶,實際就是水道穴;四花據《針灸聚英》(簡稱《聚英》)指出就是膽俞、膈俞四穴;灸癆穴據《聚英》指出就是心俞二穴等。
阿是穴
就'阿'字而言,《漢書·東方朔傳》顏師古注,是'痛'的意思,因其按壓痛處,病人會'阿'的一聲,故名為'阿是'。阿是之稱見於唐代《千金方》中:'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處,即雲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因其沒有固定的部位,故《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簡稱《玉龍經》)稱'不定穴',《醫學綱目》稱'天應穴'。其名雖異,而其義皆同。溯本求源乃始自《內經》所言之'以痛為腧'。這類腧穴既無具體名稱,也無固定部位,而是以痛處為穴,直接進行針刺或艾灸,有的往往有比較固定位置的效果顯著。
《靈樞·五邪》說:'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問·繆刺論》也說:'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素問·骨空論》還說:'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說明或痛、或快、或有特殊感應之處,都有阿是之意。近代又稱'壓痛點'、'壓敏點',但不一定是阿是穴。有的經穴或奇穴亦以壓痛取穴。如《靈樞·背腧》:'腎腧在十四焦(椎)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說明取經穴時,也可按壓痛點取穴。又如奇穴中的闌尾穴、膽囊穴等,莫不以所在的一定部位上再以壓痛,或特殊感應為准而刺之。就是說經穴或奇穴,亦可應用阿是之法取之,但應與阿是穴相區別,不能混淆。
腧穴的細分分類
1、十四經穴
十四經穴分布於十二經脈和督、任二脈的循行路線上,簡稱經穴,是腧穴的主體部份。十二經脈左右各有一條,故十二經脈上的腧穴都是左右對稱的,一個穴名有兩個穴位;任、督二脈則是單行線,故任、督二脈上的腧穴是單穴,一個穴名只有一個穴位。經穴在《內經》時計有160個穴名,到現代已發展為361個穴名,670個穴位。
經穴分布於十四經的循行路線上,故與經脈的關系密切,不僅有主治本經病症的作用,而且能反映本經及其所屬臟腑的病症。
2、經外奇穴
經外奇穴,是在十四經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稱、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簡稱奇穴。
經外奇穴分布較為分散,有的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有些不在經脈循行路線上,但卻與經絡系統有密切的聯系。有些奇經並不指某一部位,而由多穴位組合而成,如十宣、八風、八邪、華佗夾脊等。
經外奇穴對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療效,其主治作用一般比較單純。
3、阿是穴
阿是穴,是無具體名稱、無固定位置、無固定主治病症,而以病痛局部或與病痛有關的壓痛點、敏感點作為腧穴。當按壓某一局部時病人反映敏感,出現疼痛、酸脹,發出「啊」的聲音,「啊」處即作為施術的穴位,故稱阿是穴。
「痛」,在早期只指單純的壓痛感,以後「痛」的含義逐漸擴大。凡是按壓觸捏病體時,病人感覺有痛感、熱感、酸楚、麻脹或舒適等感應處,即可作為施治的部位。
阿是穴在臨床的應用十分廣泛,有僅適用於痛症,對某些內部臟器的疾患也有較好的療效。
4、特定穴
特定穴是十四經穴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並以特定稱號概括的腧穴,或稱類穴。特定穴主治規律強,運用范圍廣,在臨床上應用中具有重要意義。特定穴主要包括四肢部的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頭身部的臟腑俞、募穴以及交會穴等。
5、五輸穴
是十二經脈各經分布於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重要腧穴,即井、滎、輸、經、合。各經的五輸穴從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並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稱命名,比喻各經脈氣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
五輸穴的主治病症各有特點:
井穴開竅醒神,用於神識昏迷、心下煩悶,急驚氣絕、人事不省;
滎穴清泄臟腑之熱,用於熱病,清熱效好;
輸穴主體節重痛,用於關節病變、軟組織性疼痛,止痛效好;
經穴宣肺解表,用於寒熱、喘咳、咽喉病症;
合穴主腑病,用於腸胃病及六腑的病症。
此外,六腑中的大腸、小腸、三焦,在足三陽經上各有一合穴,稱為「六府下合」。由於大腸、小腸皆承受從胃腑傳化而來的水谷之氣,屬於胃,所以它的下合穴(上巨虛、下巨虛)同在足陽陰經上;三焦水道出於膀胱,參予水液的調節,故它的下合穴列於足太陽膀胱經上。「六府下合穴」在臨床上治療腑證療效顯著,故有「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之說。
6、原穴
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原穴,合為十二原穴。陰經的原穴即本經五輸穴的輸穴,陽經則於輸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義。原氣來源於臍下腎間,是人體生命的本源,是維持生命活動最基本的動力。原氣通過三焦輸布於全身臟腑、十二經脈,其在四肢部駐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見原穴在人體的重要性。
原穴在臨床上主要用於臟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當臟腑發生病變時,會在原穴表現出來,根據原穴部位出現的異常變化,可以推測判斷臟腑功能的盛衰、氣血盈虧的變化。臨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達,從而激發原氣,調動體內的正氣以抗禦病邪,主要用來調整臟腑經絡的虛實病變。
7、絡穴
絡穴,是絡脈在本經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經脈的絡穴位於四肢部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發於鳩尾,督脈絡發於長強,脾之大絡出於大包,合稱十五絡穴。
絡穴可以主治本絡病候。十五絡脈各有所主病症,凡絡脈脈氣發生異常的癥候表現,一般均可選本絡絡穴治療。
由於十二經脈的絡脈分別走向與之相表裡的經脈,故絡穴又可治療表裡兩經的病症。少數絡脈還深入到內臟,如足太陰絡「入絡腸胃」,手少陰絡「入於心中」。這種聯系不僅表明該絡脈與內臟在生理功能上的聯系,而且還直接表明了該絡穴的主治所及。
8、郄穴
郄穴,是經脈氣血曲折深聚處的穴位,分布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十二經脈各有一郄穴,陰、陽橋脈及陰、陽維脈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郄穴,合為十六郄穴。
郄穴常用來治療本經循行所過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症,陰經郄穴多用於治療血證,陽經郄穴多用於治療急性疼痛、氣形兩傷的病症。當臟腑發生病變時,亦常在相應的郄穴產生疼痛、酸脹及反應物,臨床常用作診斷疾病的參考。
9、俞募穴
俞募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聚集輸注於胸背部特定穴。
俞穴位於背腰部,故又稱「背俞穴」。背俞穴全部分布於背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即後正中線旁開1.5寸,其上下排列與臟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背俞穴主要依據接近某臟腑的部俠來命名,如肺俞、心俞等。
募穴位於胸腹部,故又稱「腹募穴」,其位置大體與臟腑所在部位相對應。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臟腑所屬經脈上,分布於任脈者為單穴,分布於其它經脈者一名二穴。俞募穴是臟腑之氣所輸注、結聚的部位,最能反映臟腑功能的盛衰,故可用於診治相應臟腑的疾病。俞、募穴局部出現的各種異常反映如敏感、壓痛,結節,凹陷、出血點、丘疹及溫度、電阻變化等,常被用來診察相應的臟腑病症。如肺癌患者肺俞穴常有壓痛,氣管炎患者膻中穴多有壓痛,腎俞穴出現結節、壓痛者,常可輔助診斷泌尿系統疾病。
由於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陰病行陽,陽病行陰。因此在治療時應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即屬於陰性的病症(臟病、寒證、虛證),可以取治位於陽分(背部)的背俞穴;屬於陽性的病症(腑病,熱病,實證),可以取治位於陰分(胸腹部)的募穴。
⑻ 肝鬱脾虛 吃多的時候過一會右下腹部似乎有個水囊,一晃就嘩啦嘩啦響,怎麼回事呢
可以啊,這里在本地很出名的外市基本都來這里看病,而且價格還不貴
⑼ 夏季天氣好熱,胃不舒服,艾灸哪個穴位有效果,
大陵穴,這個穴位在五行屬土,對應著脾胃,對健胃消食有很好的作用,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動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情況都可以通過這個穴位來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