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座艙
座艙是整個載人飛船或空間站的核心部分,由於要為宇航員提供類似地球環境的生活條件,其特點一是堅固,座艙的結構要有足夠的強度與剛度,經受大氣層的劇烈摩擦而不解體,能承受200℃以上溫差的變化不變形,能在輻照和強烈振動的條件下可靠地工作;二是輕便,輕便是航天器設計的重要指標,發射飛船時,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與有效載荷(衛星或飛船)的比例大致為,100∶1,即100千克的火箭僅能把1千克的有效載荷發射人軌;三是密封好,飛船運行在幾乎沒有空氣的太空,輕微結構變形都會導致飛行器內部氣壓的變化,使儀器設備失靈,導致嚴重的人身事故。
因座艙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到發射時的要求,還得考慮返回時經受巨大的大氣摩擦,外形選擇十分講究。從前蘇聯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東方」號到美蘇兩國的太空梭,外形可分為兩種類型。其一是無翼式,前蘇聯的「東方」號飛船、「上升」號飛船、「聯盟」號飛船,美國的「水星」號飛船、「雙子星」座飛船等均屬於無翼式。這種無翼式飛船,結構簡單,工藝技術要求略低,工程上易於實現,其缺陷是不能獲得很大的升力,返回地面時,宇航員無法控制飛船的落點。其二是有翼式,美蘇兩國研製的太空梭就是這種類型,能夠獲得巨大的升力,能在預定的機場跑道降落。
B. 什麼是氣泡式座艙
就是把座艙抬高,玻璃座艙蓋加大,視野更好
C. 「智能座艙」 還是「智障座艙」 看這四點就完事了
話說如何描述咱們汽車駕駛艙這些年發生的變化,大概就是聽歌的來源從卡式磁帶到N碟CD,最後再到如今的智能車機;那把土土的機械鑰匙,既能開門又能著車,甚至以前用一根鐵絲就能開車門的套路,也一去不復返了。
因此,等到完全的自動駕駛再配合這樣的座艙,才是真正智能的存在吧!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D. 怎樣製作殲31模型的水泡式座艙
找個木頭,或者者用模型專用補土,木頭用雕刻打磨、補土想膠泥一樣捏,反回正做出坐艙蓋的答實心造型,然後找一個塑料透明包裝盒,或者垃圾手機屏幕膜(不防刮的那種),蓋在模子上,然後用電吹風慢慢加熱等塑料變軟後通過壓碾讓塑料緊貼模子、冷卻定型後修邊救做成了
E. 一體化氣泡式座艙蓋
F16沒有後視鏡。還是要轉動腦袋,特別是在尋找敵機。那麼小的後視鏡後面有限的版視野,後方戰機高速權機動,稍瞬即逝,。還是氣泡座艙視野好,當然現在F-35那大能的全景虛擬頭盔顯示器更牛了 。
1、後視鏡適合看一些「確定」、「穩定」的目標,例如在編隊時瞥一眼後視鏡就能確定我機和友機的位置偏差。在大機動范圍,如狗斗等,還是要轉動腦袋,特別是在尋找敵機。
2、盤旋時,轉腦袋也不是什麼時候都轉。例如第一個半圈,拉9G出來,就不能轉,那脖子會斷的。只能根據交會時確定的敵機位置拉桿。等到轉過一定程度後,在5G時就可以抬頭找目標了。
3、格鬥時,更多是抬頭而不是扭頭,因為大多是把升力面要指向或靠近敵機,所以F-16的後仰座倚很人性,抬頭時可以靠在上面。
4、在美製座艙裡面,飛行員兩側有把手,在需要扭頭時,可以把油門的手鬆開,去抓住把手協助扭頭。
5、在美國飛行員中,中級以上飛行員都要掌握高G下依靠把手扭頭的能力。
F. 戰機比如殲十為什麼不用整體無框氣泡式座艙蓋
主要是復為了方便逃生。現代制戰斗機一般採用穿蓋彈射,就是座艙蓋不動,依靠彈射座椅頂部的撞角擊穿艙蓋,實現彈射。這可以簡化彈射流程,盡可能避免了先拋座艙蓋再彈射造成的耽誤時間以及可能的安全隱患。不過這就要求座艙蓋頂部要做得稍微薄一點,這樣才能保證一下擊穿。但這會導致座艙蓋整體結構強度下降,所以即使是採用整體座艙蓋的殲20和F35,也是在艙蓋前面裝了一條加強筋,F22是無框的,為了保證結構強度所以座艙蓋頂部厚度和別的部分一樣,於是就發生了彈射時座椅撞角穿不透座艙蓋導致彈射失敗的情況(那還只是測試,實際中要是發生這種事,那飛行員就死定了)。而殲10對於隱身的要求沒那麼高,自然就採用比較傳統且成熟的設計了。F16看起來像是無框設計,但實際上只不過是把傳統座艙蓋前後調轉而已,加強筋在後面
G. 載人飛船的座艙是怎樣的
座艙是整個載人飛船或空間站的核心部分,由於要為宇航員提供類似地球環境的生活條件,其特點一是堅固,座艙的結構要有足夠的強度與剛度,經受大氣層的劇烈摩擦而不解體,能承受200℃以上溫差的變化不變形,能在輻照和強烈振動的條件下可靠地工作;二是輕便,輕便是航天器設計的重要指標,發射飛船時,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與有效載荷(衛星或飛船)的比例大致為,100∶1,即100千克的火箭僅能把1千克的有效載荷發射人軌;三是密封好,飛船運行在幾乎沒有空氣的太空,輕微結構變形都會導致飛行器內部氣壓的變化,使儀器設備失靈,導致嚴重的人身事故。
因座艙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到發射時的要求,還得考慮返回時經受巨大的大氣摩擦,外形選擇十分講究。從前蘇聯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東方」號到美蘇兩國的太空梭,外形可分為兩種類型。其一是無翼式,前蘇聯的「東方」號飛船、「上升」號飛船、「聯盟」號飛船,美國的「水星」號飛船、「雙子星」座飛船等均屬於無翼式。這種無翼式飛船,結構簡單,工藝技術要求略低,工程上易於實現,其缺陷是不能獲得很大的升力,返回地面時,宇航員無法控制飛船的落點。其二是有翼式,美蘇兩國研製的太空梭就是這種類型,能夠獲得巨大的升力,能在預定的機場跑道降落。
太空居室必須注意合理的結構布局,這不僅是宇航員生活舒適的需求,也是太空居室本身的需要。座艙中需要安置座椅、儀表、照明燈、生命保證系統、通信系統以及各種服務設施和設備。還要保障宇航員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要考慮宇航員進出方便,要有逃逸口。如果發生故障,需要緊急彈射時,座艙門要能自動打開,保證宇航員安全逃離,確保安全。如果是海面降落,返回的座艙必須密封。無論降落在海面和地面,座艙必須經得起沖撞而不損壞。此外,座艙還應有開闊的視野,宇航員可以透過飛船的石英玻璃舷窗欣賞太空壯麗的景色,觀察發射前的各種准備活動,飛船在太空軌道上對接情況,返回時點火姿態和著陸情況,使宇航員在太空生活中有興奮感,在太空活動中有安全感,同時也是對地觀察的需要。
「天空實驗室」由工作艙、太陽能望遠鏡、過渡艙等5部分組成,總重77.5噸,有效容積360立方米。宇航員居室是其主體部分,是個長約15米,直徑為7米的圓柱體,用隔板隔成卧室、餐室、觀察室和盥洗室。卧室內有床鋪、書櫃、衣櫃等生活設施。從1973年5月到1974年2月,先後有三批9名宇航員在「天空實驗室」工作,分別停留了28天、59天、以天,拍攝了太陽觀測照片18萬多張,地球資源照片4萬多張,進行了材料加工和醫學、物理、化學等數百項科學實驗。
H. 啥是蚌式座艙蓋最好圖示一下
透明,但不簡單
--航空透明材料淺談
文/顏悅
透明材料在航空中的應用主要是座艙,是飛機的重要功能結構部件之一。飛機座艙透明件作為飛機的"眼睛"是飛行員觀察外界情況、判斷飛行狀況的主要通道。飛機座艙透明件包括風擋、座艙蓋、舷窗玻璃以及觀察窗等,要求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足夠的結構強度及較長的使用壽命。隨著現代飛機性能不斷提高,工作條件更加苛刻,透明件不僅要求能夠承受座艙內外壓差產生的結構載荷,同時要承受高速飛機氣動加熱及各種飛行條件下瞬時或長時間的熱影響,對於風擋還有除冰、防霧、抵禦飛鳥撞擊、泄靜電、對雷達波反射強度和對激光、核防護等功能要求。
何謂透明材料
通俗地講,透明材料就是不遮擋視線,透光度在80%以上的純凈的非晶態材料。通常情況下,人們提到透明材料,首先想到的就是窗戶玻璃。無機硅酸鹽玻璃也是人類應用的最早的一類透明材料。15萬年前人們就利用黑曜岩薄片做窗戶玻璃,公元前7000年人們在無意中發現了玻璃的配方,3500~1500年前人們開始製造玻璃纖維,直到公元200年才開始有平板玻璃出現,現代玻璃工業起始於1957年英國的浮法玻璃專利,該專利在1963年被美國購買,1975年美國發明新浮法玻璃的專利誕生。我國1971年在洛陽首先引進浮法玻璃生產線,現有30多條生產線。在航空領域中應用的無機玻璃通常需要經物理鋼化或化學鋼化,並與透明塑料膠片經復合製成三明治層合結構,這一結構已廣泛應用於現代飛機風擋。
由於無機玻璃是脆性材料,工藝性能較差,很難製成復雜曲面,而且密度大,不利於飛機減重,因此,工藝性能良好、質輕、強度高的塑料透明材料逐漸成為航空透明材料的主力軍。典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醋(PMMA)透明塑料在波長為430-1200納米的光線中透光度可達到92%,是種透明、潔白晶瑩的非晶態高聚物材料。PMMA的研究與發展至今已有近100年的歷史。二戰期間因PMMA具有優異的強韌性及透光性,首先被應用於飛機的擋風玻璃和坦克司機駕駛室的視野鏡。普通PMMA的分子鏈是無規排列的,若將PMMA加熱,從兩個方向或多方向拉伸到一定程度,可以使PMMA結構中各個分子鏈沿拉伸方向排列成有序狀態,製成定向PMMA。如此一來,其強度和韌性都大大增加。因此現今飛機大量採用定向PMMA來製造座艙蓋透明件。
除了PMMA以外,聚碳酸醋(PC)材料也是一類重要的透明高分子聚合物材料。PC發展至今已有40多年歷史。PC的透光性不如PMMA,但其韌性極高,耐熱性也較好。例如,飛機以馬赫數2.0高速飛行(表面受空氣動力摩擦後溫度高達110攝氏度左右)或者飛機在低空飛行時受到飛鳥撞擊,在這些情況下PMMA性能都不如PC。但PC的缺點是表面不耐磨損,不耐有機溶劑,因此還必須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比如,將PC與其他透明材料如PMMA、硅酸鹽玻璃等進行復合應用就可以克服PC的這些缺點,這在航空透明件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研究與應用。
三代座艙蓋
無論是民航客機,還是軍用運輸機、戰斗機以及直升機都不能沒有窗戶。飛機舷窗、座艙或風擋玻璃就猶如飛機的眼睛,飛行員通過這雙眼睛來判斷航向與外界情況,乘客也可以通過這雙眼睛欣賞外界的風景。
軍用飛機座艙系統一般由風擋、座艙蓋、鎖系統、正常操縱系統、氣密系統及應急拋放系統組成。其中透明部分主要是風擋與座艙蓋,其主要功能是與機身座艙段構成密封座艙,為飛行員提供舒適密閉、寬敞明亮的活動空間和飛行員地面進出座艙和應急彈射救生通道,保護飛行員免受迎面高速氣流的吹襲和外部環境的威脅,並給飛行員提供良好的視界,以完成起飛著陸和戰斗任務。從國內外戰斗機的結構形式來看,座艙蓋設計方案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蚌式座艙蓋:屬第二代戰機典型的座艙蓋結構形式,由三塊式風擋和可開啟的蚌殼式活動艙蓋組成。採用該種結構的飛機有蘇聯米格21、美國F-4以及我國的殲7、殲8飛機等。
水泡式座艙蓋:屬第3代戰機典型的座艙蓋結構形式,由整體式圓弧風擋和可開啟的水泡式活動艙蓋組成。採用該種結構的飛機有美國F-15、F-16、F/A-18和蘇聯蘇-27系列、法國"陣風"等。
整體式座艙蓋:屬第4代戰機的座艙蓋結構形式,座艙蓋採用菱形外形並與機身融為體,風擋和座艙蓋透明件採用一體化設計。F-22的整體式水泡型座艙蓋相當美觀,由於無"肋骨"可以給飛行員提供接近無死角的全方位觀察視野,為飛行員的安全飛行與執行任務提供了更為良好的視界條件。
為滿足現代先進戰機透明件抗鳥撞、穿蓋救生等功能以及減重的要求,需要將整體式座艙透明件風擋部位加厚而艙蓋部分減薄,即製成整體變厚度透明件。美國F-35戰機就採用了這種結構形式的座艙透明件。變厚度座艙透明件代表著航空透明件的發展趨勢和最高水平。
吹出來的座艙蓋
國內外軍事愛好者在各大論壇上對各類飛機結構、外觀、性能等進行了大量評述,這包括各類型飛機的透明座艙蓋部分,但很少有人會提到這些座艙蓋是怎麼做出來的。當我們看到這些如水滴般晶瑩剔透的透明座艙蓋時,是否考慮過這些圓弧形、水泡式的座艙蓋是如何製造的?工程人員怎樣將一塊平板有機玻璃製作成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飛機座艙蓋?典型的第3代戰機水泡式座艙蓋是用類似吹氣球的方法吹出來的。當有機玻璃被加熱至玻璃化轉變溫度以主時,就會進入高彈態,此時的有機玻璃具有類似橡膠一樣的彈性,可以通過向一個由有機玻璃與模胎組成的密閉腔體內通入壓縮空氣使艙蓋膨脹變形--即吹出一個座艙蓋來。但是,單純充氣怎麼能做到對艙蓋外形精確控制,保證能正好吹出想要的外形呢?這就是高精度艙蓋成形的奧秘所在即梯度溫度場吹塑成形。大家知道,有機玻璃的拉伸強度隨溫度的升高而不斷下降,如果我們能夠控制有機玻璃的不同區域溫度不同或其熱透的時間不同,那麼在相同的拉伸力的作用下,各部位產生的變形就會不同,這就為我們實現不同區域非均勻拉伸提供了可能。我國研製生產的"梟龍"戰機的座艙蓋就是吹出來的水泡式座艙蓋,國內外眾多媒體網站都對"梟龍"戰機的座艙蓋的先進程度給予了高度評價。
透明艙蓋的玄機
除基本的飛行安全要求外,現代戰斗機、直升機還要求對紅外、雷達具有隱身能力。隱身技術一直是大家熱論的話題,人們把飛機隱身技術看做是很神奇、很先進的技術之。1991年l月17日凌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人們還處在香甜的睡夢中,幾架外形奇特、顏色漆黑的飛機悄無聲息地進入伊拉克的領空,並突然出現在巴格達的上空,向著位於市中心的通訊大樓投下了激光制導炸彈,45分鍾以後,巴格達的空襲警報才響起。成功完成這次空襲任務的神秘飛機便是美國空軍鼎鼎大名的隱形飛機F-117。能成功躲開巴格達的防空系統,都要歸功於F-117所採用的隱身技術。座艙與鳳擋透明材料是雷達波強反射部位,也是隱身飛機重點設防部位。另外,為了阻止電磁輻射以及太陽輻射以及降低艙內溫度,有的飛機還要求透明材料有反射或吸收陽光的能力。因此現代飛機透明件是一個多功能的結構件,不僅對材料有很高的要求,在設計、製造工藝等方面也有十分嚴格的要求。
那麼怎麼實現座艙蓋透明的同時對紅外、雷達等隱身呢?對於飛機座艙透明件,一是採用結構隱身技術,如第3代水泡式座艙蓋與第4代菱形座艙蓋的區別就是第4代戰斗機座艙蓋為側向低雷達散射截面(RCS)外形,能夠有效透過可見光而將雷達波反射到非重要方向。
在結構隱身技術的基礎上,再通過磁控濺射技術在飛機座艙蓋上沉積一層甚至多層透明導電薄膜,如美國F-22戰斗機座艙蓋上就鍍有導電的半導體金屬氧化物膜,可以減少雷達波的可探測性及紅外輻射對座艙材料及飛行員的損傷,抵禦各種天然和格鬥環境中的威脅。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常用於飛機透明座艙蓋的透明導電薄膜主要有氧化錮錫膜(ITO)與極薄的金屬膜如金膜、銀膜。由於金膜、銀膜厚度稍大時,會大大影響透明件的透光率,因此一般配合-些其他的透明氧化物(比如二氧化鐵)薄膜作為增透膜,這樣不僅能夠滿足較高的透光率,也能維持較高的雷達反射性能。
金膜是最先發展的膜系,已在飛機座艙上應用多年。盡管金膜有顏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透光率,但由於其製造工藝相對簡單、易沉積、延伸性及穩定性好,仍是一種可行的導電膜系。但如前所述,當金膜厚度超過10納米後,飛機透明件的透光率會大大下降,影響到飛行員的正常視野。ITO透明導電膜無色、透光率高,化學穩定性與耐磨性都較好,而且對有機或無機透明材料都有很好的附著力,技術也較成熟,是一種理想的飛機透明件隱身膜。
透明導電膜系除對飛機透明件起到隱身作用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實現電加熱,起到除冰、防霧的功能,以保證飛行員良好的視野。
通透的未來
隨著一代代新型飛機的問世,新型透明件及其製造技術也呈現在世人面前,航空透明件的發展史見證了世界航空工業的發展歷程。據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項目技術一體化負責人說"座艙蓋是F/A-22最重要和最復雜的工作之一,耗費了多年的時間。主要是因為要把一些相互矛盾的要求體現在一個單一的產品中。"
為了保持飛機良好的氣動外形,透明件外形越來越復雜,結構上由平板組合向曲面一體化融合,最大限度增加飛行員視野和減阻,其透明材料已進入耐熱性、高抗沖擊能力以及功能化復合航空透明材料時代,並向材料系列化、設計標准化、製造專業化以及使用便捷化方向發展。隨著我國航空事業的蓬勃發展,航空透明材料必將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以推動航空透明件技術進步,服務於航空裝備需求。
I. 殲20水泡式座艙蓋改為土氣有框結構,是進步還是倒退
適合就好
武器裝備第一位的是性能,而不是美觀
J. 美國F-16戰斗機的座艙有哪些特點
美國F-16戰斗機的座艙:F-16A、F-16C的座艙為單人空調座艙。為改善駕駛員視界採用專氣泡式座艙蓋,這種屬新式的座艙蓋可使駕駛員的上半球視野達360°,一側至另一側為260°,前後為195°,側下方為40°,前下方為15°。
採用道格拉斯公司的IE-2零一零彈射座椅,能在零高度和0~1100公里/小時的速度范圍內安全彈射。座椅向後傾斜30°,並提高腳蹬位置,這可以使駕駛員在短時間的抗過載能力達到8-9G。
F-16B、F-16D為串列式雙座艙。兩個座艙內裝有全套操縱裝置、顯示裝置、儀表、電子設備及救生系統,可供訓練及作戰使用。第二個座艙的布置與F-16A、F-16C的座艙基本相同,具有所有的系統操縱功能。前後座艙用兩塊透明玻璃板隔開,前後座艙均有良好的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