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LADY;一品夫人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LADY;一品夫人商標總申請量1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1件,有0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0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LADY;一品夫人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6類(紙品、辦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類(服裝、鞋帽、襪子手套)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29類(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類(面點、調味品、飲品)
第31類(生鮮、動植物、飼料種子)
第32類(啤酒、不含酒精的飲料)
第33類(酒、含酒精飲料)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39類(運輸倉儲、能源分配、旅行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2類(研發質控、IT服務、建築咨詢)
第43類(餐飲住宿、養老托兒、動物食宿)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❷ 曾氏出自於那裡
姓氏:曾
祖宗:夏禹的後裔
分類:以「鄫」去邑旁為氏
姓氏起源:
曾姓來源比較純正,據有關史料查證,主要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後裔。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後,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現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太子巫,系出上古聖君夏禹,名副其實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對於同姓聯婚,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
郡望:
1、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縣西北)。相當於今甘肅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張家川等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西晉移 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當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縣地。
2、廬陵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東北),三國吳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相當今江西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
堂號: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參非常注意修身,每天從三方面檢查自己:為人做事有沒有盡到心;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老師教的東西有沒有復習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此外,曾氏還有堂號「魯陽」。
遷徙分布
曾據後人曾略居於撫州南豐(今江西廣昌縣東),是為撫州房。西晉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遷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此外,曾氏族人還遷居於韶州(今廣東韶關)、虔州(今江西贛州) 、交州(今廣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吳郡(今江蘇功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南陽(今屬河南)江夏(今湖 北鄂城)、襄陽(今屬湖北)等地。唐末,曾氏開始遷往福建。清代,福建人曾賜錫移居台南,此後,閩、粵曾氏不斷有人遷居台灣,進而又有遷居海外者。目前,曾氏為台灣第16大姓,在全國大姓中排第38位。
❸ 黃氏家族離開武義蓀蘺湖到那去了
5、宋元時期的遷徙
黃姓迅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時期,據《黃氏淵源》載,宋代,江夏人黃震,官至煥章閣左司馬尚書,重修江夏家譜呈奏皇帝,得到了「黃氏忠孝兩全,江夏無雙,歷代簪纓」的御批。宋代還有尚書左僕射黃潛善,他有9個兒子散處廣東各地,居梅州者為多,後發展成為廣東大姓。
① 金華黃氏:始祖是黃香裔孫黃苾。自江夏遷婺(金華府)之浦陽(今浙江金華市浦江縣)。
黃苾,是東晉時人,黃香的第十代孫。最初在兗州(今山東鄆城縣)做官,後來升為金陵(今江蘇南京市)按察,故族譜上稱他為按察公。當時,金陵鎮守長官吳英,很賞識黃苾的才幹,便招他為婿。後因金陵一帶戰亂頻仍,黃苾夫妻便隱居於浦陽。以後子孫繁衍興旺,成為東南大族浦陽黃氏。
浦陽黃氏自黃苾開始,祖孫3代8人均為官入仕,並出了3個進士,從而奠定了黃氏家業。但從第四代起,各支大多開始衰落。傳至黃門侍郎(官名)黃汝知一代,浦陽黃氏又家業復興,聲威重振。
婺州(金華郡)浦陽黃氏主宗傳到第十七代,即江夏黃香的第二十六代黃洪、黃浩兄弟二人時,正值唐末五代之際。洪、浩兄弟二人,共生了8個兒子。其中黃洪生子三人:秘、瑕、琰;黃浩生子五人:琛、璞、圮、琬、珍。浦陽黃氏第十八代的這兄弟8人,後來分居各地:黃苾由浦陽遷郯縣(今浙江嵊縣)雙井,黃瑕一支遷江西豐城洗江,黃琰、黃璞同遷江西弋陽,黃琛一支徙居江西清江,黃圯遷居江西洪州分寧(今修水),黃琬一支徙居建寧浦城(今福建浦城),黃珍的兩個兒子黃蘭、黃苣則分別徙居江西崇仁和浙江湖州。
② 邵武黃姓:這支黃氏,最初是由江夏北遷至中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然後再折而向東,於隋唐之時再遷居於福建邵武。
黃峭山,為海內外黃姓萬派共宗的邵武黃氏大顯祖。其名,其事,雖不見於經傳史志,但在黃氏族人中、在黃氏家乘中,他事跡獨特,名望尊顯,流傳久遠,幾乎無人不曉。黃峭山名黃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實登,號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黃氏始祖黃惟淡之孫。黃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據福建《麟峰黃氏家譜·舊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潮始人閩」。黃惟淡也於此時帶領家族隨王朝、王審知兄弟自光州固薴遷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遷居邵武,薴籍邵武平灑鄉(今邵武市水北鄉舊縣村),成為後世聞名的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黃峭山他娶了三位才德兼優的夫人:第一夫人上官氏(亦作官氏),誥封一品夫人;第二夫人吳氏,誥封一品夫人;第三夫人鄭氏。這三位夫人各生7子。這21個兒子,個個功名卓著,成就斐然,而且子孫興旺,後嗣蕃昌。
五代後周廣順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年已八十高齡的邵武和平黃氏大族祖峭山公,將21房子孫召集齊全,然後當眾宣布了一個重大決定:將黃家自春申君以後數百年所積累的祖產——銅錢80萬貫,金銀800餘稱,一並均分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孫,各領祖傳家產一份,隨即離開家鄉,另立基業,各自自謀發展。當時三位夫人啼泣請求,峭山公便對原來的決定稍作改動,重新宣布:除官、吳、鄭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長子一房奉養老母以盡溫情之義以外,其餘18房子孫,不許戀此一方故土,須各自信步天下,擇木而棲,相地而居。接著,峭山公卜占離家吉日,並於這一天將新修的《黃氏家譜》21套,分授21子,各領一套,囑令他們隨身攜帶,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黃氏的這次大分析,以及隨之而來的遷徙流布,相當多的黃氏譜牒都有詳細記載。父子兄弟作別時,峭山公曾規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稱,代替21子之名。
③ 客家黃氏 (屬邵武分支)
寧化客家黃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開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黃化。
黃化,字惟枋,號從章。又名黃寧,或黃朝化,都是因遷居地「寧化」而得名。他生於五代後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黃氏大分析時,黃化即領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寧化縣,落籍寧化石壁村,開拓新的基業。黃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進士,官任左御史、廣州刺史等職。黃化的後裔,在閩粵為官任職的不少,子孫極為興盛,遍布閩、粵兩省各地。黃化被尊為閩粵客家黃氏的始祖,為許多黃氏家譜所尊稱的著名的「寧化公」。
④ 嘉應客家黃氏 (寧化客家黃氏分支)
嘉應客家黃氏的開基始祖名叫黃僚。據寶安坪山譜和鸛藪譜,黃僚,亦作黃遼,字海虎,號良臣,南宋(一說元代)人,是峭山公第八子黃化的裔孫。是南宋時期進士,初任大理寺丞,隆興三年(1165年)升瓊州太守,為官海南。任職期滿後告老還鄉,途經嘉應時,愛此地水秀山清,便卜居於嘉應州城西廂五馬坊水巷口。黃僚移居嘉應後,家族興旺,成為當地望族。其子孫廣布於粵、閩、贛三省各地。在嘉應州城的黃氏宗祠里,至今供奉黃僚為始祖神。
福建邵武黃氏許多支中除了最著名的一支峭山派,另外黃膺派也很著名。
黃膺,據多種文獻資料所述,他是唐中葉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後徙居福建邵武,成為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黃膺的後裔,非常顯貴,北宋時出了著名的尚書右丞黃履和大書法家黃伯思,因此,家族名揚天下。
6、明清時期的遷徙
① 遷往台灣的黃姓:
明末清初,閩粵一帶的黃氏,有一部分遷往台灣,人丁興旺,與陳姓、林姓、鄭姓,成為台灣的四大姓,素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美稱。後來,黃氏又播遷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開始東渡海峽,遷徙人台。爾後,他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於此,開拓寶島,艱苦創業。台灣的發展歷史進程,將深深地銘記下他們不朽的功績。
明朝天啟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鄭芝龍便舟載飢民數萬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黃姓成員。但見於史籍記載的最早遷台黃氏,是明末南安人黃正束,他在明崇禎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灣馬公,後支分澎湖湖西。這以後,黃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斷,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葉,便形成丁高潮。他們大多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廣東的嘉應、潮州、惠州等地,散居於台灣各地。他們往往成為後世台灣黃姓各支派的人遷始祖。
據《閩台關系族譜資料選編》節選《桃源蓬萊黃氏族譜》記載,福建永春縣桃源蓬萊黃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黃毓盼,第十五世的黃宗選、黃宗琅、黃宗瑤,第十六世的黃文令、黃紹養、黃紹禁,第十七世的黃克涼、黃克甚、黃克讀、黃克爐,第十八世的黃鴻釵、黃鴻胖、黃開倉等大批族人,都先後渡海徙居台灣。
晉江《安海金墩黃氏族譜》即記載,該族第十一代有黃貽鼐,第十二代有黃微熔、黃素官、黃光輝,均居台灣。
光緒《臨海黃氏家譜》(抄本)所載,福建泉州臨海黃氏,在清乾隆年間便有人開始遷往台灣。此後,該族子孫多有徙居台灣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黃王藝,於雍正時游學台灣邦寮浪橋,後來就落籍台灣;第八代有黃佳和遷往基隆、黃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黃豆附徙台灣、黃牒居淡水、黃情遷鹿港;第十代有黃公體、黃蜂、黃熙等遷居台灣。
台灣黃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島和台灣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園、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東沿線地區為多。
❹ 古代「一品」、「二品」.......這些分別代表什麼職位
我就知道清朝的稱呼 如下
清朝官員等級
大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 古代主要官銜簡介
中國歷史悠久,立官設守,肇始於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時已初具體制,而後歷朝沿襲並發展,官職有所增減,同一官銜的品級有所差異,有的官職名稱也有所不同。本文僅側重於宋、元、明、清特別是明、清兩朝的(七品以上)官銜舉要簡介。為方便查檢,所選介官銜均首字筆畫的順序排列。
三畫
【千總】明清兩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
【大學士、內閣大學士】「學士」是唐代掌管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幹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四畫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元、明兩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元、明兩代四品文官。
【中書令】唐代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與門下省的「寺中」,同稱三省長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機要。中書省決策機構,中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書省與樞密院分管政務、軍事。元代廢除三省,中書令是惟一的最高國務長官司。明、清兩代廢除中書令的官名。
【中書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或稱國相)
,是丞相的副職。明洪武十二年以後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參政」等官名。
【太守】漢代掌管郡務的最高長官。三國以及隋煬帝、玄唐玄宗時期和五代,改州刺史為郡太守。此後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習慣上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時期專用以稱「知府」,從四品官。
【太尉】秦漢漢時期,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後來歷代也多沿用這個官銜,但逐漸變成加官的官銜,沒有實權。到了宋徽宗時期,把戚太尉定為武官的最高一級官階,其本身並不代表任何職務,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稱,而不同其職務的大小。元代以後廢除這個名稱。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簡稱「三師」、「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師」是傳授其知識的,「傅」是監督其行動的,「保」是照管其身體的,即分別是負責君主智育、德育、體育的人。隋唐以後,太子的師傅均以別的官銜任命,「三師」、「三少」公為加官贈官的官銜,沒有職事。宋代「三師」是宰相、親王的加官官銜。「三師」是正一品,「三少」是從一品。明、清兩代,「三師」為從一品,「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為百官之長。宋徽宗時期,改尚書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一般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員,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文官,唐、宋兩代為從四品,元、明、清三代為從品。
【太僕寺卿】太僕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
【公、侯、伯、子、男】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公」是「王」以下最高爵號。唐、宋兩代有國公、郡公、開國縣、公等級別,所食之邑從4000戶至3000戶不等。明代僅封侯、伯。
【戶部尚書】戶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督、民政事務。明代為正二品官,清代為從一品官。
【戶部侍郎】戶部的副長官,明代為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文林郎】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
【僕射】「僕射」是主任或領班的意思。唐、宋兩代「僕射」實際上就是宰相。
五畫
【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屬官員。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並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民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龍虎將軍】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的事務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雜職,並將它裁減。
【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
【禮部侍郎】禮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節度使】唐、宋兩代總管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官階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後廢除這個名稱。
【布政使】明、清兩代一省最高民政機構為布政司。布政使為布政司的主官,從二品,僅次於巡撫一級。為防止專權,明代與清初設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間以後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兩代從二品文官。
【正議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正三品。
六畫
【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刑部侍郎】刑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光祿大夫】漢代掌管宮廷宿衛及侍從的長官。魏、晉以後有其名而無其職。唐、宋以後成為官階的稱號,從二品官。元、明為從一品,清為正一品,成為文臣最高的官階。
【同知】府的副職稱為同知,如一府的主管稱為知府,而府的佐官稱為同知。明、清時期,各府同知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平章」是商量處理國事的意思。位高時,「同平章事『相當宰相的官銜;位低時,官銜也在五品以上。宋中葉以後廢除同平章事的名稱,元代時用時不用,官位較低。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通常稱為天官、冢宰、太宰。
【吏部侍郎】吏部的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守備】明、清兩代正五品武官。
【安撫使】朝廷派往邊疆重要地區統轄軍民的官員。元代各路安撫使是各路的行政長官。明、清兩代公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有此官。官階一般是正三品,如原來官銜在二品以上,派出時則稱安撫大使。
【州牧】
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稱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隆為與縣略相等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稱知州為州牧,與知縣並稱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監察御史分赴各省區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行政偏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
【巡檢】巡檢的官名始於宋代,昌邊疆要地州縣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巡檢僅為九品官。
【巡撫】明代凡是文職官員奉命出朝,統稱「巡撫」,這官職是臨時性的。清代巡撫與總督同為封疆大臣,巡撫品級稍次於總督,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巡撫的職責隨時隨事隨人而施。清代巡撫為從二品。
【觀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訪察州縣吏功過及民間疾苦的官員,官階由原官職而定,
【把總】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書】統管全國軍事行政的找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兵部侍郎】兵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懷運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員外郎】「員外」是定額以外添派的人,唐代為六品,明、清為從五品。
--------------------------------------------------------------------------------
-- 作者:程征
-- 發布時間:2005-6-19 9:39:42
--
八畫
【刺史】刺史與都督在名分上分別掌管州府的民政和軍政。元代廢除刺史的名稱。清代刺史往往作為知州的文字稱呼。
【奉直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訓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定國將軍】明代從二品武官。
【定遠將罩】明代從三品武。
【明威將軍】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將軍】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略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略騎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義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義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節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騎尉】清代正五品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顯將軍】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職略高於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
【知縣】宋代縣的最高長官。元代稱縣尹。明、清兩代知縣為正七品。
【金紫光祿大夫】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公】唐、宋、元、明時期,「王」以下的公爵一級,以古國名稱國公,如「魯國公」等。
【國子監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稱作「國子」,「國子監祭酒」即國子太學的主民,從四品。
【國子監丞】唐代之後國子監丞均為國子監內部事務民。明、清時期監丞職能是學監的性質,正七品官。【國子監博士】唐代之後,在國子監中分管教學的官員稱作國子監博士及助教
【駙馬】「駙」就是「副」的意思。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車的近臣。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駙馬都尉,因此,駙馬成為皇帝女婿的專門稱號,而不是官職。明代沿用這個名稱,清代沒有這個稱呼。
【尚書令】「尚書」是主管文書的意思。唐、宋兩代尚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
【經略安撫使】唐代邊疆地區設「經略使者」。「觀察使者」還兼經略使。宋代沿邊大將都兼「經略」。此後大多以經略安撫使統管軍民。明代只稱「經略」而不稱「經略使」,官階比總督略高。清代經略大臣在封疆將帥中居第一位,官階一般為正二品或從一品。
【樞密使】「樞密」即中樞機密的意思。從唐代開始以宦官掌管樞密,宦官多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朝政。唐昭宗之後改為士人任樞密使。宋代以樞密使為密院長官,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負責軍國要政,並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樞密使。清代軍機大臣也往往尊稱為樞密,一般為一品官。
【縣令】唐、宋兩代縣級主官,官階自六品至從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時存在知縣和縣令的官銜,當時縣令稍強於知縣。
【參將】明代總兵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清代參將是正三品武官,僅次於副將一級。
【參領】清代正三品官,副參領為正四品官。
【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宋元兩代是宰相的副職。
九畫
【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稱為欽差。清代由皇帝特命並頒布授關防的,稱為欽差大臣。
【總兵】明代總兵階無定製。清代正二品武官。
【總督】明、清兩代具有節制地方文武官員權力的朝廷命官。明代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等,官階自正二品至從一品不等。清代以總督為地方最高長官,管轄一省或數省。
【顯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榮祿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一品文官。
【轉遠使】唐代經理江淮、錢幣、物資運輸的官員。宋代稱漕司,明、清兩代稱漕運總督,一般是二品官。
【信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奉朗】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兩代正七品文官,明、清兩代從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撫使】宋、元、明、清四代鎮撫一方的軍政長官,官階由原官銜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議郎】唐宋兩代從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襲的「土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職,從從三品官。
【宣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從四品武官。
【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建威將軍】明清兩代從一品武官。
【按察使】宋、清兩代掌管一省刑名按劾的長官,正三品。
【給事中】朝廷中經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昭信校尉】元、明兩代正六品武官。
【昭武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洗馬】洗馬即前馬,也是先驅的意思,是太子的侍從,一般為三品。
十畫
【振威將軍】清代從一品武官。
【秘書郎】唐代掌管四部書(經、史、子、集)的文官,從六品。
【郎中】在六部中僅次於侍郎的官,是部內各司的主管,正五品。
【郡王】隋、唐以後,郡王為次於親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並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順承郡王等。
【監察御史】監察御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唐、宋兩代僅有八品官,明代為正七品,清代為從五品。
【宰相、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輔佐的意思。中國歷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稱,而並無「宰相」的官名。但人們習慣上把對君主負責總攬政重力勢能人稱為「宰相」。秦代和西漢以相同或丞相為宰相。東漢的司徒等於丞相,真正行使宰相權力的卻是尚書令。從魏、晉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僕射以及重要的將軍等執政者為宰相。從唐玄宗開元年間至宋代,以同平章事為宰相。宋神宗時期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南宋時期改為左右丞相。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明永樂年間之後,以內閣大學士為宰相。清雍正年間之後,軍機大臣事實上的宰相,而內閣大學士是名義上的宰相。
【通判】北宋初年設通判之時,職權幾乎與知州相同,名為佐官,實際上是與知州共同負責,甚至還是知州、知府的監視者。到了南宋,知州職位較輕,通判職位就更輕了。明代知府以下設通判,事實上為六品官,實際上與同知沒有區別。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二品散民。
【通議大夫】唐、宋兩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正三品。
【資政大夫】元、明兩代正二品文官。
【資善大夫】元、明兩代正二品文官。
【資德大夫】元、明兩代正二品文官。
十一畫
【諫議大夫】唐代諫官,分為左右諫議大夫,宋代以後廢除這個官名。
【御史中丞】漢代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官職,掌管中央檔案館及圖書館,處理直達皇帝的一切奏章,監督在外行使巡查權的各部刺史。東漢以後不設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為御史的長官。唐枕頭兩代觀察使大多具有御史中丞的職務,一般為正四品官。明代以後不再有御史中丞的名稱。清代因巡撫兼右副都御史,因此稱巡撫為中丞。
【副將】明、清兩代副總兵改稱為副將,僅次於總兵一級,為從二品武官。
【鴻臚寺省卿】「臚」是傳的意思,「鴻臚」是大聲傳頌的意思。唐代鴻臚寺卿既管朝廷的待客,又管司儀。明清兩代專管朝廷的朝會儀節,正四品。
【御史大夫】「御史」即君主左右的文書官。唐代「御史大夫」即御史之長,四品官。宋代多缺而不補,元代則虛存其名,明、清兩代廢去這個名稱。
【都指揮使】明代各地設衛所,都指揮司是它的常設統帥機構,都指揮使是都指揮司的長官,與布政使、按察使分管地主的軍政、民政和刑獄,正二品武官。
【都指揮僉事】都指揮使下屬的武官,正三品。
【輔國大將軍】唐、宋兩代正二品武官,明、清兩代在鎮國將軍之下設輔國將軍。
十二畫
【游擊】為總兵總理軍營事務,稱為鎮標中軍游擊。明代參將之下有游擊將軍;清代次於參將一級,為從三品武官。
【道台】道台是道員的別稱。明、清兩代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級行政長官,一般為正四品。
【提督】明代總兵上一級的武官。清乾隆以後提督固定為從一品。
【朝列大夫】元、明兩代從四品文官。
【朝奉大夫】宋代正五品文官。
【朝散大夫】唐、宋兩代從五品文官,元代為從四品。
【朝請大夫】唐、宋兩代從五品文官,明、清兩代為從四品。
【朝議大夫】唐、宋兩代五品文官,明、清兩代為從四品。
【集賢殿侍讀學士】為宮內搜集整理圖書,是皇帝的學識顧問。六品以下稱直學士,五品以上為學士,領頭的一般是宰相,則稱大學士。
十三畫
【殿中侍御史】唐代在京城監察非法事件的官,從五品,低於侍御史而高於監察御史。
【詹事】宮廷中太子的屬官,正三品;少詹事為正四品。
十四畫
【嘉議大夫】元、明兩代正三品官。
【驃騎大將軍】唐、宋兩代從一品武官。
十六畫
【儒林郎】唐、宋兩代正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從六品。
【儒學教授】「教授」官職始於宋代,州設教授,縣設教諭。清代府、廳、州、縣均設儒學,儒學教授為正七品文官。
【翰林學士】唐、宋兩代翰林學士是為內廷草擬文字的官。而元、明兩代翰林掌管院學士則是翰林院的長官,從二品。
【翰林院編修】「翰林」的名稱始於唐代,而「翰林院」則始於明代,掌管制詔、史冊、文翰的事務。翰林學士以下有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官銜,都是作為文學侍從之臣,通稱翰林官,正六品。清代翰林官為閑散,官階只有正七品,但在某些方面卻享受五品以上待遇。
十八畫
【鎮國將軍】明清兩代從二品武官。
【鎮國大將軍】唐、宋兩代從二品武官。
❺ 急需:曾氏的名人、家譜、曾氏起原
大界曾氏名人錄
大界曾氏名人輩出。曾元吉公六個兒子都讀了書。至第六十七派後不僅代代有讀書之士而且房房有人在朝中做官:以下資料錄輯[大界曾氏五修族譜]曾國藩、曾國荃、曾國葆、曾國華、曾紀澤、曾紀鴻、曾昭燏、曾昭掄。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憲傑、等在論壇已有專述。下列名錄不再重復。末入譜的名人當有遺漏。
曾尚榜:曾元吉第三子。名文炳字興榜、號靜軒。清從九品。
曾尚懷:曾元吉第四子。字興懷、號明德。清誥封建威將軍。配賀氏,誥贈一品夫人。
曾尚烈:曾元吉第六子。字興烈。號戌若。清誥封建威將軍。配龍氏,誥贈一品夫人。
曾衍勝:尚庭長子。字儒勝。號竟希。清誥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一等毅勇候一等義勇伯。配彭氏。清誥贈一品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衍寀:尚庭次子。字儒,號同寅,別號桂亭。清誥贈奉政大夫。配彭氏。誥贈宜人。
曾衍霖:尚榜長子,字儒霖,號瓊芳。清貤贈通奉大夫。配彭氏,清貤贈夫人。
曾衍雅:尚榜次子。字儒雅、號仲醇。清誥贈建威將軍。配高氏。清誥贈一品夫人。
曾衍達:尚懷六子。字儒達、號尊三。清誥贈建威將軍。配左氏。清誥贈一品夫人。
曾衍才:尚烈長子。字儒才,號際盛。清誥贈建威將軍。配左氏。清誥贈一品夫人。
曾衍鐸:尚烈次子。字儒鐸。號金聲。清誥贈中議大夫、武翼都尉、建威將軍。配賀氏。清誥淑人一品夫人。
曾興仁:衍政長子。字於心。清誥贈武義都尉、晉贈建威將軍。配劉氏。清誥贈淑人晉贈一品夫人。[衍政系尚梁長子]
曾興教:竟希長子。名民升。字為教。號重五。清太學生,貤光祿大夫。配彭氏。清貤贈一品夫人。
曾興致:字為致。號中和。清貤贈榮祿大夫。誥贈振威將軍。配肖氏。清貤贈一品夫人、誥贈一品夫人。
曾星岡:名玉屏。號星岡。清太學生。誥封中憲大夫榮祿大夫、誥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一等毅勇候一等毅勇伯。配王氏。清誥封一品夫人、誥贈一品候太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興旭:衍寀長子。字東陽、號陽谷。清誥封奉政大夫。配聶氏。清誥封宜人。
曾興晟:衍寀次子。字日成。號紫雲。清太學生。
曾興國:衍霖長子。字民惠。清誥贈奉政大夫貤贈通奉大夫。配唐氏。清誥贈宜人她贈夫人。
曾興渠:衍雅子。清誥贈建威將軍。配彭氏。清誥封一品夫人。
曾興渤:衍魁次子、清誥贈奉直大夫。配胡氏。清貤封宜人。
曾興炬:衍達次子,清誥封武顯將軍。配趙氏。清誥封夫人。
曾興松:衍才子。清太學生,誥封武義都尉,誥贈建威將軍。配劉氏。清誥封淑人誥贈一品夫人。
曾興蚊:衍鐸次子。清武庠生誥封奉政大夫。晉封中憲大夫。配楊氏。清誥封宜人晉封淑人。
曾興甲:衍鐸四子:清誥封建威將軍。配劉氏。清誥贈一品夫人。
曾興楚:衍鐸五子:清誥封武又義都尉、晉封武顯將軍。配劉氏。清誥封淑人晉封夫人。
曾毓岱:興仁次子:字瞻岳、清誥封武義都尉、晉贈建威將軍。配彭氏。清誥贈一品夫人。
[尚梁曾孫]
曾毓裔:興教次子,清敕授文林郎誥贈奉政大夫晉贈中憲大夫。配彭氏。清例封孺人、誥贈宜人、晉贈恭人。
曾敏羔:興教四子。清五品銜侯選訓導誥授奉直大夫誥贈資政大夫。配朱氏。清誥封宜人誥贈夫人。
曾毓公:清誥贈武顯將軍誥贈振威將軍。配朱氏,清誥封夫人誥贈一品夫人。
曾毓圭:清誥贈昭武都尉。配彭氏。清誥封恭人。
曾毓壁:清誥贈武顯將軍。配彭氏。清誥贈夫。
曾毓濟:名麟書。號竹亭。清邑庠生。誥封中憲大夫榮祿大夫光祿大夫誥贈建威將軍。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一等毅勇候一等威毅伯。配江氏。清誥封恭人一品夫人誥贈一品候太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毓駟:名驥雲。字高軒。清太學生貤封榮祿大夫光祿大夫。特旨誥封通奉大夫。配羅氏。
清誥封一品夫人特封夫人。
曾毓龍:清從九品。
曾毓玟;清從九品。誥封奉政大夫晉封通奉大夫。配王氏。清誥贈宜人晉贈夫人。
曾毓璋:清誥贈武功將軍。配高氏。清誥封夫人。
曾毓官:清由軍功五品保外委把總賞戴藍翎加守備都司游擊賞換花翎升參將副將總兵記名提
督剛勇巴圖魯御賜獎武銀牌賞穿黃馬褂誥贈建威將軍。配王氏。清誥封一品夫人。
曾毓華:清軍功五品。
曾毓聘:清從九品以軍功保縣丞府經歷加同知銜即選知縣由藍翎賞穿花翎加三品封典奏留兩江補用同知直隸州知州。浩授中議大夫。配周氏。誥封淑人。
曾毓衢:清六品軍功。誥授振威將軍。晉授建威將軍。配歐陽氏。清誥封一品夫人。
曾傳家:毓岱長子。原名嘉。號進賢。清誥贈武義都尉晉贈建威將軍。配陳氏。清誥封淑人晉封一品夫人。
曾傳芹;清六品軍功加五品頂戴。配王氏。
曾傳薰:清誥授通議大夫。配李氏。清封淑人。
曾傳芳;清太學生誥封昭武都尉。
曾傳唐:清賞給二品封典,誥授武顯將軍。
曾傳盛:清太學生加同知銜,候選知縣升用直隸知州,賞戴藍翎。
曾傳黃:清由軍功保外委把總。千總守備,都司尉游擊賞戴花翎。
曾傳俊:賞給一品封典。誥授振威將軍。。賞騎都尉世職。追贈建威將軍。
曾傳巨;清五品頂戴。世襲騎都尉。
曾傳里:清由軍功保至都司。貤封武義都尉。
曾傳純:清以軍功,歷保至參將,浩授武義都尉、建威將軍。
曾傳寵:清賞五品功牌,歷任江蘇太湖水師哨長。
曾紀輝:傳冢次子。清由軍功保外委把總千總守備賞戴藍翎升都司游擊賞換花翎。補授江南孟河營都司加參將副將總兵記名過缺簡換提督敢勇巴圖魯。誥授建威將軍。配李氏。清誥封淑人晉封一品夫人。
曾紀綱:傳家三子:字趾祥原字禎祥。清由軍功保外委把總千總守備加都司銜賞戴藍翎。二十六歲,同治六年丁卯二月十八日午時在湖北蘄水縣陣亡。
曾紀麟:傳家四子。清太學生。
曾紀蘭;清五品頂戴。
曾紀鐸:清五品頂戴。
曾紀梁:曾國潢長子。清縣學附生、貤封中憲大夫。
曾紀湘:曾國潢三子。清縣學附生。誥贈奉政大夫。
曾紀渠:曾國潢次子[撫曾國葆]清二品蔭生。奉旨記名出使大臣。誥授中憲大夫。累贈光祿大夫。
曾紀壽;曾國華次子。欽加三品銜、二品頂戴,誥授昭武都尉、奉政大夫、晉封資政大夫。
曾紀瑞:曾國荃長子。一品蔭生。兵部員外郎,欽加三品銜、誥授奉直大夫。通議大夫、誥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曾紀官:曾國荃次子。正一品蔭生,戶部員外郎,雲南司兼廣東司行走,欽加三品銜,誥授奉直大夫。通議大夫。貤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曾紀祿:誥授奉政大夫。晉封中憲官夫。
曾紀福;清從九品。
曾紀和:清貢生、遵例納捐中書科中書。
曾紀策:誥授武顯將軍、振威將軍、建威將軍。
曾紀范:例授武顯將軍。
曾紀笏:賞給正四品封典。誥授昭武都尉。
曾紀典:清太學生加同知銜。誥封奉政大夫。
曾廣勛:清誥封奉政大夫,太學生藍翎五品銜,安徵候補知縣。
曾廣祺:清五品頂戴。
曾廣祜;國民黨中央陸軍講武堂畢業、歷任連長、營長、高級參謀、江蘇句容縣公安局長。
曾廣俊:清太學生。德國陸軍大學畢業,囝國民黨陸軍部航空署上校科長。保定軍校上校教官。
曾廣壇: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陸軍少將。
曾廣鑾:紀澤三子。清正一品蔭生。花翎郎中銜,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曾廣鎔:紀鴻三子。花翎二品銜湖北侯補道,湖北牙厘局總辦。簡授湖北施鶴兵備道、署理湖北按察使。
曾廣祚;紀梁四子。江蘇侯補道,誥授中憲大夫。
曾廣漢:紀瑞長子: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承襲一等威毅伯。欽派留京師大臣。
曾廣河:紀瑞三子:特賞員外郎,邢部奉天司行走。誥授中憲大夫。
曾廣江;紀官長子:特賞舉人,一體會試花翎郎中。欽加三品銜、二品頂戴。安徵候補道。誥授通議大夫,晉授資政大夫。
曾廣敷:紀渠長子。誥授通議大夫。
曾廣泰:清太學生,國民黨陸軍少將。
曾廣鎮:西南聯大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後入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碩士學位。中國科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曾廣澤: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陸軍少校。
曾廣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步科畢業,陸軍中校。
曾昭懿:廣祚第四女。南京金陵大學理科學士。北平協和醫院博士。
曾昭繗:廣祚第五女。西南聯大經濟系學士。
曾昭楣:廣祚第六女。長沙藝芳女校高中畢業,西南聯大生物糸學士。
曾昭佑;廣榮三子。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陸軍中校。
曾昭粟: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陸軍中校。
曾昭敦;廣泳三子。國民黨中央訓練團黨政班十三期畢業,陸軍第四十九師軍需處主任。陸軍上校
曾昭垂:字啟球。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16期畢業。新疆建設兵團離休幹部。著有[評說曾國藩]。入選中華詩人大辭典、中國專家大辭典和世界名人錄。
曾昭諫:廣鎔六子:交通大學公務管理科經濟學士。
曾昭杭:廣鈞鈞子,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畢業。華東美術學校校長、湖南省政府參議。
曾昭樺:廣鈞三子。香港大學文學士。廣西省高級顧問、
曾昭柯:廣鈞四子。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五期畢業。軍政部外事局少校參謀。
曾昭億:廣鎔次子:國立南洋大學鐵路管理科學士。北平鐵路管理學院交通博物館主任。
曾昭建:廣鎔三子:湖南大學商科學士。川滇公路局宣威段會計主任。
曾昭明。中央陸軍官學校畢業。囝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參謀班畢業。陸軍少校。
曾昭棉:廣鎔五子:上海無線電專門學校畢業、漢口公路局無線電台台長。新中國建立後任湖南常德無線電廠高級工程師。
曾昭權:廣鍾長子:美國麻省理工大學電機工程學士。北平電燈公司西山新廠主任工程師。新中國建立後任湖南大學工學院電機系主任。
曾昭桓:廣鍾次子。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畢業。美國意利諾大學鐵路土木工程學士。復旦大學教授、廣西大學教授、交通大學教授。
曾昭承:廣祚長子。美國威斯科康新大學經濟碩士。國民政府會計處科長。
曾昭拯:廣祚五子。大夏大學商科學士。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財務科科長。國民政府交通部秘書。
曾昭六:廣漢九子。上海復旦大學商科學士。歷任國民政府兵工署科長。
曾昭籛:廣河長子:國民政府郵傳部員外郎路政司行走。
曾昭南:廣漢次子:清太學生、花翎同知銜。湖南私立第一法政專門學校畢業。
曾昭河:廣江長子。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
曾昭義:廣江四子:日夲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學士。國民黨中央考試院檢定高考及格會計師。
曾昭祁:廣江五子:日夲東京大學商科學士。國民黨中央銓敘部甄審合格經濟部特許會計師。
曾昭茂:廣敷次子。清太學生。花翎三品銜。日夲法政大學畢業。國民黨政府河南省鹿邑縣縣長。
曾憲惠:國民黨中央政治大學第一期畢業。陸軍中校。交通部人事處審查委員。
曾憲模:湖南私立明德中學畢業。遼寧鐵道管理學校畢業。
曾憲棟:國立湖南大學理工科學士。全國運輸總司令部上校電信主任。
曾憲朴:昭和長子。國立中央大學農科學士。英國倫敦大學理科碩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辦公廳主任。
曾憲柱:昭和次子。湖南私立明德學校高中部畢業。華西大學畢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曾憲楷:昭和長女。曾憲植之姐。湖南大學文學士,私立燕京大學文科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終身未嫁。
曾憲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校區畢業。美國聯合大學碩士,台灣國防部電視製作中心主任。國大代表。
曾憲援:立軍軍官學校氣象科第十二期畢業。台灣民航氣象中心簡任主任。少將銜。
曾憲衡:湖南醫學院畢業。歷任湖南醫學院教授。衛生部外醫學雜志社編審。
曾憲枚:湖南私立明德中學初中畢業。廣雅中學高中部畢業。
曾憲樞:國立湖南大學商科學士 。
曾憲根:湖南私立明德中學初中畢業。岳雲中學高中部畢業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廣西分校畢業。
曾憲滌:昭承次子,字雅恂、號子靜、行二。著名導演(代表作: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大界曾氏名人錄中:曾興仁、曾毓岱、曾傳家、曾紀綱、曾紀輝、曾紀麟、系夲人直系長輩。
家譜
曾姓的最早家譜修於何時,已無從可考,《宋史·藝文志》記載的曾肇的《曾氏譜圖》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譜了,該譜已佚。
現存族譜大都是明以後所修;從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廣東、廣西、山東、四川、湖北、江蘇、江西、香港、台灣等地區,尤以福建、廣東、四川、江西為多。
其體例大多採用前序、後跋、中正文的體例,分別闡述修譜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譜系、族規家法、宗祠祭祀等內容,其中尤以譜序最具影響和家族特色。
另外,修譜往往都要請學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明代刑部尚書何喬新都曾為曾姓族譜作序。
曾姓家譜文獻目錄
曾姓家譜一:
《溫陵曾氏族譜》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興寧曾氏族譜》
廣東梅縣《曾氏族譜》
香港新界《曾氏歷代宗親譜》
晉江《武城曾氏族譜》
《清源曾氏族譜序》
福建《上杭曾氏族譜》
《江陰曾氏續修宗譜》
《海虞曾氏家譜》
漢壽《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寧鄉《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湘鄉《武城曾氏榔山族譜》
湘鄉《武城曾氏榔山族頭江房譜》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譜》
四川富順《西湖曾氏祠族譜》
福建德化縣潯中鎮《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民國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縣潯中鎮《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安海《武城曾氏族譜》
曾姓家譜二:
曾氏宗譜口口卷 明隆慶活字印本 北京大學卷
安徽旌德·旌陽曾氏宗譜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續修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崇本堂活字本四冊北圖
湖南湘潭·石蓮曾氏六修族譜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追遠堂活字本 十六冊 北圖、河北大學
曾氏(族譜)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 1976年鉛印本 精裝一冊 北文獻會附註在台曾氏裔孫譜系
曾氏族譜人事編、譜系編不分卷 游有財 民國1971年創譯出版社鉛印本 精裝一冊 北文獻會 附註在台曾氏裔孫譜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間刊本 福建師大 註:譜始修於清嘉慶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田·曾氏家譜續修 (清)曾新修四年(1907年)稿本 一冊 福建圖
海虞曾氏家譜不分卷 曾達文 清光緒—一冊 哥倫比亞大學
海虞曾氏家譜六卷 曾達文民國十三年清光緒三十十年活字本鉛印本
曾氏四修族譜十六卷附 曾傳著 清光緒二十六年活字本 十四、十六冊 哥倫比亞大學
廣東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冊 (清)光緒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重刊本 廣東汕頭市檔
廣東興寧·曾氏族譜不分卷 曾慶良 民國十三年油印本 一冊 廣東興寧、日本靜嘉堂
廣東·蕉嶺曾氏族譜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本 廣東中山圖 註: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廣東·梅縣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序刻本 一冊 廣東中山圖 註:封簽作《梅城鳳尾閣曾氏大宗祠譜》
廣東·南海曾氏家譜不分卷緒三年(1877年)鈔本 廣東中山圖
廣東·南海曾氏族譜不分卷緒五年(1879年)刻本 廣東中山圖 (清)曾夢鴻等編 清光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註:版心作《武城曾氏重
廣東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譜不分卷 (民國)曾清河修 民國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 一冊 廣東中山圖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廣西容縣文管 註:殘存本載有山東嘉祥、湖南寧鄉、廣西容縣三地曾氏
曾氏族譜不分卷 曾氏族譜編委會 1971年創譯出版社鉛印本 精裝一冊 國史館 附註曾氏裔孫譜系
福建·長樂縣感恩村曾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曾尊椿等修 民國十九年(1930年)長樂曾氏石印本 四冊 哈爾濱師大、福建圖 註:清乾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氏家譜不分卷 曾達文 清光緒二十年木活本 一冊 哈佛大學
曾氏四修族譜十六卷 曾傳著 1967年影印本 哈佛大學
曾氏族譜不分卷 游有財、曾氏族譜編輯委員會年鉛印本 一冊 哈佛大學
安徽黃山·太平曾氏重修族譜二十九卷首一卷 (清)曾書之,曾高望纂修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守約堂木刻本 三十九冊 河北大學
安徽黃山·曾氏文獻存征五卷 曾士璋輯 清木刻本 二冊 河北大學 註:版心作《太平曾氏通介房譜》
湖南衡陽·曾氏六修族譜 (清)曾育才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宗聖堂木刻本 二冊 河北大學
山東歷城·曾氏家乘略二卷 (清)曾自尚增輯 清乾隆二十年(1755)鈔本 一冊 河北大學
四川成都·曾氏通譜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民國三年(1914年)重鐫本 一冊 河北大學(二部)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民國)曾百容等續修 民國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大渡鄉 註:清光緒三十一年曾少衡創修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一卷 (民國)曾毓南、曾廣發重修 民國十九年(1930)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紅旗鄉曾寨村 註:清咸豐十一年曾毓楷、曾紅萬等首修(湖北新洲)武城曾氏宗譜八卷 (民國)曾志益重修民國十二年 (1923)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徐古鎮萬崗村
武城曾氏族譜二卷 木刻本 湖南來鳳縣志辦 註:該族散居湖南龍山、湖北來鳳等地
湖南·湘鄉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嘉言、曾大型等修,曾林書、曾克能等纂修 清嘉慶四年(1799年)刻本 一冊 湖南圖
湖南·曾氏支譜齒錄不分卷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寫本 湖南圖 註:該族散居衡山、湘鄉等地
湖南湘鄉·武城曾氏續修族譜口口卷首一卷 (清)曾貫之、曾得宗修,曾志堅、曾紀英等纂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湖南圖 存八卷
湖南湘鄉·曾氏田宅族譜口口卷 (清)曾瀛、曾尚錄等纂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湖南圖 存卷1、2、3
湖南·武城曾氏七修族譜四卷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活字本 二冊 湖南圖(存卷1、2,又一部存卷首)
湖南湘鄉·曾氏四修族譜十六卷首四卷 (清)曾傳著、曾懷柳等修,曾毓緒、曾廣鎔等纂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9)、美國
湖南·湘鄉田田曾氏續修族譜口口卷首二卷 (民國)曾芸閣、曾茂才纂修 民國六年(1917年)武城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上)
湖南益陽·曾氏四修族譜口口卷首四卷 (清)曾昊繼纂序清光緒十八年(1892) 活字本 湖南圖(存七卷)
湖南湘鄉)武城曾氏衍湖南湘鄉大界五修族族譜十九卷首一卷 (民國)曾廣傑纂修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十七卷)
湖南湘鄉·武城曾氏重修族譜四卷首一卷 (清)曾心德、曾連勝修,曾連峰、曾禎祥纂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活字本 十二冊 湖南圖(又一部存二冊,又一部存三冊)
湖南衡陽·衡西曾氏五修族譜不分卷 (民國)曾祉續修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養志堂活字本 七冊 吉林大學
曾氏宗譜不分卷 曾星炳等續修 民國五年(1916年)活字本 一冊 吉林大學
江蘇常熟·曾氏家乘不分卷 (清)曾彬文輯 民國鈔本 一冊 江蘇常熟市圖 註:曾彬文卒於清咸豐十年,後人增輯記事至宣統間
江蘇南京·武城曾氏派衍金陵族譜口口卷蘇南京市檔(存卷3、4)
江西吉安·梅山曾氏重修族譜 木刻本記事至清光緒十六年
江西·曾氏宗譜四卷 江西銅鼓縣豐田木刻本江西檔 (江西)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三十三(1907年)木活字本一冊 江西圖 殘
江西·袁郡曾致昌祠譜口口卷 (民國)曾大方等纂修民國四年(1915)魯國堂木活字本 江西圖
江西吉安·曾氏族譜不分卷 (清)曾世珍等纂修慶三年(1798年)木活字本 一冊 江西圖
江西萍鄉·萍邑曾氏祠冊一卷 (清)曾元善等纂緒間木活字本一冊 江西圖清喜清光
江西修水·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照臨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木活字本 二十八冊 江西圖
江西·袁祠曾氏族譜四十三卷前編二卷後編一卷 (清)曾挺森等纂修 清同治元年(1875年)魯國堂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七卷)
江蘇常熟·海虞曾氏家譜不分卷 (清)曾達文纂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常熟曾氏義庄活字本 一冊 歷博、上海圖、江蘇常熟市圖、江蘇蘇州市圖、日本、美國 註:首修於明曾玉梁
四川成都·曾氏通譜蜀支譜不分卷 (民國)曾啟濂、曾爾楷等修民國三年(1914年)成都曾氏墓祠刻本 歷史所、河北大學(二部)、南京大亨、四川圖 註:清乾隆五十八年曾痴園始修
曾氏族譜不分卷 游有財1967年創譯出版社鉛印本精裝一冊 林添福 附註在台曾氏裔孫譜系
湖南·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容光等重修影印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刊本 四冊 美國
香港·新界曾氏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寫本 一冊 美國
香港新界·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譜不分卷 寫本 一冊 美國
武城曾氏家乘一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木活字本 美國
武城曾氏譜原殘口口卷 (清)曾文王撰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刊本 美國(存卷1)
武城曾氏家乘十卷 編修者不詳清乾隆四十六年木活本六冊美國國會
武城曾氏續修家譜不分卷 清刻本 一冊 南京大學
江西吉安·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毓蹲、曾衍詠同修 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刻本 南開大學、南京大學
江蘇常熟·海虞曾氏家譜六卷 (民國)曾達文等纂修民國十三年(1924)常熟曾氏義庄排印本 三冊 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江麻蘇州市圖、江蘇常熟市圖、美國
山東嘉祥·武城(曾氏)家乘八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刊本 六冊 日本
廣東興寧·曾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曾慶良等重修 民國十三年(1924年)油印本 一冊 日本、美國
武城曾氏譜原殘一卷 曾文玉 清光緒二十二年刊本日本東京帝大
曾氏家訓八卷 曾克專 民國鉛印本 一冊 日本東京帝大
山東嘉祥)武城曾氏重修族譜四卷(清)曾憲柘主修 清官統二年(1910年)木刻本 山東嘉祥縣滿洞鄉南武山村
江西吉安·廬陵曾氏家乘口口卷 (明)曾孔化輯 明嘉靖刻本 上海圖 存五卷
江西吉安·廬陵曾氏家乘六種三十二卷 (明)曾孔化編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刻本 上海圖、天一閣
富順·曾氏宗聖支譜 曾昭煌等編修 民國石印本 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綿竹·曾氏家譜不分卷 (清)曾文生續修 清咸豐間刻本 一冊 四川圖 註:此譜首修於清乾隆年間曾仁山
四川·富順曾氏宗聖支譜不分卷 (民國)曾昭煌編纂民國間石印本 四川圖(存一冊)
四川簡陽)曾氏宗譜不分卷 清刻本 四川圖(存一冊)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鈔本 四川圖(存一冊)註:記事迄同洽年間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忠謀堂刻本 四川圖 (存一冊)
武城曾氏全國通譜七卷 (民國)曾貢三、曾介圭重修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石印本 四川宣漢縣檔(缺卷7)
湖南寧鄉·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毓郯等纂
民國間湖南寧鄉曾氏南宗總局活字本 四冊 四川重慶市圖 註:清嘉慶十一年修,此為四修
四川內江·武城曾氏重修族譜十二卷 (清)曾錫光、曾傳谷纂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內江曾氏宗祠刻本 十二冊 四川重慶市圖 註:清嘉慶十一年曾毓樽初修
福建晉江·三峽瑞峰公派下族譜 (清)曾濠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晉江·曾氏族譜龍山部份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鈔本一冊 台灣
福建南安·台灣曾氏族譜 (清)曾慶雲序,曾永和題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寧化·曾氏世次源流族譜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寧化·曾氏世系譜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平和·燕翼堂曾氏族譜 (清)霞山氏修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同安·頂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昆和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永定·太平寨曾氏家譜 (清)曾玉音原修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鈔本 一冊 台灣 註:記事補止清光緒六年
福建永定·曾氏雍睦堂題名譜 (清)曾玉音重修,曾味根續修,曾庄、曾文鰲三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39年)鈔本 一冊 台灣
廣東梅縣·曾氏家譜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鈔本 一冊 台灣
武城曾氏重修宗譜口口卷 (清)曾紀湖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 十一冊 台灣
曾氏族譜不分卷 (清)曾玉音修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鈔本 一冊 台灣
廣澤尊王譜系紀略不分卷 曾天爵 1968年油印本平裝一冊 萬萬齋 附註五代閩南安郭忠福後受封廣澤尊王之譜傳、附土庫鳳山寺尊王版畫像
曾氏先賢史略特輯不分卷(美國紐約)曾純利 1958年紐約曾三省堂鉛印本 平裝一冊 萬萬齋
台北市曾氏宗親會會訊不分卷 曾氏會訊編委會 1962年台北市曾氏宗親會、曾紀華鉛印本 平裝一冊 萬萬齋、北文獻會
大界房(曾氏)四修族譜不分卷 (清朝)曾廣祚 1967年台灣學生書局景印本 精裝一冊 萬萬齋、北文獻會、國史館附註湘鄉曾氏文獻、曾約農、曾寶蓀等在台重印曾氏大界房族譜
宗聖志不分卷(明朝)曾承業宗聖奉祀官府、1968年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本 精裝一冊 萬萬齋、北文獻會、國史館 附註曾憲口等在台灣重印宗聖傳記事略
❻ 一品夫人化妝品怎麼樣
你好,我現在在做一品夫人套盒,感覺挺好的,就是要比你的貴,一套加一套補水的要1800呢,就做12次,但是效果確實很好,我才用4次臉就很白了,就是不知道不做了會什麼樣,哦一個星期做一次差不多能做3個月
❼ 求古代官位的級別以及排列,就是比如說正一品是什麼,從一品是什麼的那種,以清朝為標准把
一、中央官職
(一)榮譽官銜:太師、太傅、太保,又稱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又稱三孤,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光祿大夫,建言資政,類似顧問,正一品。
(二)宮廷職官
1,內大臣,管理宮廷事務,從一品。
2,領侍衛大臣,掌管御林軍,正一品。
3,掌鑾議大臣,正一品。
4,殿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有軍機大臣,均為正一品。下有協辦大學士。辦事員為內閣學士、章京。
5,宗人府,管理宗室玉牒、爵祿、賞罰等。長官為宗令,由親王、郡王擔任。左右宗輔政。
6,內務府,管理宮廷事務。總管大臣為正二品。
(三)政府職官
1,吏、戶、兵、禮、刑、工六部,長官為尚書,正二品;副職侍郎,下屬依次為員外郎、郎中、主事。
2,都察院,監察彈劾機構,長官為左右都御史,從一品。下設十三道御史(瞼都御使)。
3,步軍統領,又稱九門提督,京城衛戌部隊長官,從一品。
4,理藩院,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總管大臣為正二品。
5,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同治年間設,類似外交部,大臣由親貴擔任。
6,大理寺,類似最高法院,執掌案件終審權。長官為正卿,正三品。
7,光祿寺,管理祭祀食品。長官為正卿,從三品
8,詹事府,管理太子事務,長官為詹事,正三品。
9,通政司,收受內外奏章、臣民密封申訴。長官為通政使,正三品。
10,太常寺,掌管宗廟祭祀之事,長官為正卿,正三品。
11,鴻臚寺,執掌朝廷禮節,接待外賓。長官為正卿,正四品。
12,太僕寺主管馬政。長官為正卿,從三品。
13,翰林院,朝廷文人智囊集團。掌院學士為從二品。另有編修、檢討、庶吉士等職稱。
14,給事中,糾察、彈劾官員,正四品,設於六部,又稱六科。屬都察院管轄。
15,欽天監,研究觀察天文、氣象、地震、災變,以此推斷凶吉的機構。長官為監正,正五品。
16,國子監,全國最高學府,長官為祭酒,從四品。
17,太醫院,皇家醫療機構,長官為院使,正五品。
18,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正三品,分別是北京、沈陽長官,中央直轄。
19,崇文門監正,執掌進入京城的商品稅徵收大全。由內務府大臣或戶部尚書兼任。
二、地方官職
總督,又稱制軍、制台,執掌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從一品。有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四川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東三省總督。另有漕運總督、河道總督。
巡撫,又稱撫台,省級行政長官,正二品。
布政使,管民政、財務,正二品。
按察使,主管一省刑事,正三品。
提督,一省軍士長官,從一品。另有水師提督。
總兵,個軍事重鎮住房將官,正二品。下轄副將、游擊、參將、都司、千總、把總等。清末建立新軍,以鎮為軍事編制,長官為統制,下轄協統、標統、隊官。
將軍,八旗軍駐防長官,從一品。駐防地為邊疆,各省主要省會,如西安、成都、江寧、福州、廣州、杭州、奉天、吉林、黑龍江、伊犁、烏里雅蘇台等,有監督綠營的目的。
都統,八旗駐防長官,又稱固山額真,從一品。駐於京城或不設將軍的防區,如察哈爾都統、熱河都統。
知府,省轄府行政長官,又稱道台,從四品。
知州,省直隸州長官,正五品。
11.知縣,縣級行政長官,又稱縣令。正七品。
(以上純手打)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清代官銜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種,武官分將軍、都尉、騎尉、校尉四種。
文官大夫為五品以上官員,郎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員,佐郎為從八品以下官員。
正 從
一品 光祿大夫 榮祿大夫
二品 資政大夫 通奉大夫
三品 通議大夫 中議大夫
四品 中憲大夫 朝議大夫
五品 奉正大夫 奉直大夫
六品 承德郎 儒林郎
七品 文林郎 征仕郎
八品 修職郎 修職佐郎
九品 登佐郎 登佐郎
從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員出身可為宣德郎,地位與正六品等,正從九品同稱登佐郎。
武官中將軍為從二品以上官員,都尉為正三品至從四品官,騎尉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為正八品以下官員。
正 從
一品 建威將軍 振威將軍
二品 武顯將軍 武功將軍
三品 武義都尉 武寅都尉
四品 昭武都尉 宣武都尉
五品 武德騎尉 武德佐騎尉
六品 武略騎尉 武略佐騎尉
七品 武絡騎尉 武絡佐騎尉
八品 奮武校尉 奮武佐校尉
九品 修武校尉 修武佐校尉
❽ 副貢生誥封奉政大夫是什麼官
大界曾氏名人錄
大界曾氏名人輩出。曾元吉公六個兒子都讀了書。至第六十七派後不僅代代有讀書之士而且房房有人在朝中做官:以下資料錄輯[大界曾氏五修族譜]曾國藩、曾國荃、曾國葆、曾國華、曾紀澤、曾紀鴻、曾昭燏、曾昭掄。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憲傑、等在論壇已有專述。下列名錄不再重復。末入譜的名人當有遺漏。
曾尚榜:曾元吉第三子。名文炳字興榜、號靜軒。清從九品。
曾尚懷:曾元吉第四子。字興懷、號明德。清誥封建威將軍。配賀氏,誥贈一品夫人。
曾尚烈:曾元吉第六子。字興烈。號戌若。清誥封建威將軍。配龍氏,誥贈一品夫人。
曾衍勝:尚庭長子。字儒勝。號竟希。清誥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一等毅勇候一等義勇伯。配彭氏。清誥贈一品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衍寀:尚庭次子。字儒,號同寅,別號桂亭。清誥贈奉政大夫。配彭氏。誥贈宜人。
曾衍霖:尚榜長子,字儒霖,號瓊芳。清貤贈通奉大夫。配彭氏,清貤贈夫人。
曾衍雅:尚榜次子。字儒雅、號仲醇。清誥贈建威將軍。配高氏。清誥贈一品夫人。
曾衍達:尚懷六子。字儒達、號尊三。清誥贈建威將軍。配左氏。清誥贈一品夫人。
曾衍才:尚烈長子。字儒才,號際盛。清誥贈建威將軍。配左氏。清誥贈一品夫人。
曾衍鐸:尚烈次子。字儒鐸。號金聲。清誥贈中議大夫、武翼都尉、建威將軍。配賀氏。清誥淑人一品夫人。
曾興仁:衍政長子。字於心。清誥贈武義都尉、晉贈建威將軍。配劉氏。清誥贈淑人晉贈一品夫人。[衍政系尚梁長子]
曾興教:竟希長子。名民升。字為教。號重五。清太學生,貤光祿大夫。配彭氏。清貤贈一品夫人。
曾興致:字為致。號中和。清貤贈榮祿大夫。誥贈振威將軍。配肖氏。清貤贈一品夫人、誥贈一品夫人。
曾星岡:名玉屏。號星岡。清太學生。誥封中憲大夫榮祿大夫、誥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一等毅勇候一等毅勇伯。配王氏。清誥封一品夫人、誥贈一品候太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興旭:衍寀長子。字東陽、號陽谷。清誥封奉政大夫。配聶氏。清誥封宜人。
曾興晟:衍寀次子。字日成。號紫雲。清太學生。
曾興國:衍霖長子。字民惠。清誥贈奉政大夫貤贈通奉大夫。配唐氏。清誥贈宜人她贈夫人。
曾興渠:衍雅子。清誥贈建威將軍。配彭氏。清誥封一品夫人。
曾興渤:衍魁次子、清誥贈奉直大夫。配胡氏。清貤封宜人。
曾興炬:衍達次子,清誥封武顯將軍。配趙氏。清誥封夫人。
曾興松:衍才子。清太學生,誥封武義都尉,誥贈建威將軍。配劉氏。清誥封淑人誥贈一品夫人。
曾興蚊:衍鐸次子。清武庠生誥封奉政大夫。晉封中憲大夫。配楊氏。清誥封宜人晉封淑人。
曾興甲:衍鐸四子:清誥封建威將軍。配劉氏。清誥贈一品夫人。
曾興楚:衍鐸五子:清誥封武又義都尉、晉封武顯將軍。配劉氏。清誥封淑人晉封夫人。
曾毓岱:興仁次子:字瞻岳、清誥封武義都尉、晉贈建威將軍。配彭氏。清誥贈一品夫人。
[尚梁曾孫]
曾毓裔:興教次子,清敕授文林郎誥贈奉政大夫晉贈中憲大夫。配彭氏。清例封孺人、誥贈宜人、晉贈恭人。
曾敏羔:興教四子。清五品銜侯選訓導誥授奉直大夫誥贈資政大夫。配朱氏。清誥封宜人誥贈夫人。
曾毓公:清誥贈武顯將軍誥贈振威將軍。配朱氏,清誥封夫人誥贈一品夫人。
曾毓圭:清誥贈昭武都尉。配彭氏。清誥封恭人。
曾毓壁:清誥贈武顯將軍。配彭氏。清誥贈夫。
曾毓濟:名麟書。號竹亭。清邑庠生。誥封中憲大夫榮祿大夫光祿大夫誥贈建威將軍。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一等毅勇候一等威毅伯。配江氏。清誥封恭人一品夫人誥贈一品候太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毓駟:名驥雲。字高軒。清太學生貤封榮祿大夫光祿大夫。特旨誥封通奉大夫。配羅氏。
清誥封一品夫人特封夫人。
曾毓龍:清從九品。
曾毓玟;清從九品。誥封奉政大夫晉封通奉大夫。配王氏。清誥贈宜人晉贈夫人。
曾毓璋:清誥贈武功將軍。配高氏。清誥封夫人。
曾毓官:清由軍功五品保外委把總賞戴藍翎加守備都司游擊賞換花翎升參將副將總兵記名提
督剛勇巴圖魯御賜獎武銀牌賞穿黃馬褂誥贈建威將軍。配王氏。清誥封一品夫人。
曾毓華:清軍功五品。
曾毓聘:清從九品以軍功保縣丞府經歷加同知銜即選知縣由藍翎賞穿花翎加三品封典奏留兩江補用同知直隸州知州。浩授中議大夫。配周氏。誥封淑人。
曾毓衢:清六品軍功。誥授振威將軍。晉授建威將軍。配歐陽氏。清誥封一品夫人。
曾傳家:毓岱長子。原名嘉。號進賢。清誥贈武義都尉晉贈建威將軍。配陳氏。清誥封淑人晉封一品夫人。
曾傳芹;清六品軍功加五品頂戴。配王氏。
曾傳薰:清誥授通議大夫。配李氏。清封淑人。
曾傳芳;清太學生誥封昭武都尉。
曾傳唐:清賞給二品封典,誥授武顯將軍。
曾傳盛:清太學生加同知銜,候選知縣升用直隸知州,賞戴藍翎。
曾傳黃:清由軍功保外委把總。千總守備,都司尉游擊賞戴花翎。
曾傳俊:賞給一品封典。誥授振威將軍。。賞騎都尉世職。追贈建威將軍。
曾傳巨;清五品頂戴。世襲騎都尉。
曾傳里:清由軍功保至都司。貤封武義都尉。
曾傳純:清以軍功,歷保至參將,浩授武義都尉、建威將軍。
曾傳寵:清賞五品功牌,歷任江蘇太湖水師哨長。
曾紀輝:傳冢次子。清由軍功保外委把總千總守備賞戴藍翎升都司游擊賞換花翎。補授江南孟河營都司加參將副將總兵記名過缺簡換提督敢勇巴圖魯。誥授建威將軍。配李氏。清誥封淑人晉封一品夫人。
曾紀綱:傳家三子:字趾祥原字禎祥。清由軍功保外委把總千總守備加都司銜賞戴藍翎。二十六歲,同治六年丁卯二月十八日午時在湖北蘄水縣陣亡。
曾紀麟:傳家四子。清太學生。
曾紀蘭;清五品頂戴。
曾紀鐸:清五品頂戴。
曾紀梁:曾國潢長子。清縣學附生、貤封中憲大夫。
曾紀湘:曾國潢三子。清縣學附生。誥贈奉政大夫。
曾紀渠:曾國潢次子[撫曾國葆]清二品蔭生。奉旨記名出使大臣。誥授中憲大夫。累贈光祿大夫。
曾紀壽;曾國華次子。欽加三品銜、二品頂戴,誥授昭武都尉、奉政大夫、晉封資政大夫。
曾紀瑞:曾國荃長子。一品蔭生。兵部員外郎,欽加三品銜、誥授奉直大夫。通議大夫、誥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曾紀官:曾國荃次子。正一品蔭生,戶部員外郎,雲南司兼廣東司行走,欽加三品銜,誥授奉直大夫。通議大夫。貤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曾紀祿:誥授奉政大夫。晉封中憲官夫。
曾紀福;清從九品。
曾紀和:清貢生、遵例納捐中書科中書。
曾紀策:誥授武顯將軍、振威將軍、建威將軍。
曾紀范:例授武顯將軍。
曾紀笏:賞給正四品封典。誥授昭武都尉。
曾紀典:清太學生加同知銜。誥封奉政大夫。
曾廣勛:清誥封奉政大夫,太學生藍翎五品銜,安徵候補知縣。
曾廣祺:清五品頂戴。
曾廣祜;國民黨中央陸軍講武堂畢業、歷任連長、營長、高級參謀、江蘇句容縣公安局長。
曾廣俊:清太學生。德國陸軍大學畢業,囝國民黨陸軍部航空署上校科長。保定軍校上校教官。
曾廣壇: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陸軍少將。
曾廣鑾:紀澤三子。清正一品蔭生。花翎郎中銜,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曾廣鎔:紀鴻三子。花翎二品銜湖北侯補道,湖北牙厘局總辦。簡授湖北施鶴兵備道、署理湖北按察使。
曾廣祚;紀梁四子。江蘇侯補道,誥授中憲大夫。
曾廣漢:紀瑞長子: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承襲一等威毅伯。欽派留京師大臣。
曾廣河:紀瑞三子:特賞員外郎,邢部奉天司行走。誥授中憲大夫。
曾廣江;紀官長子:特賞舉人,一體會試花翎郎中。欽加三品銜、二品頂戴。安徵候補道。誥授通議大夫,晉授資政大夫。
曾廣敷:紀渠長子。誥授通議大夫。
曾廣泰:清太學生,國民黨陸軍少將。
曾廣鎮:西南聯大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後入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碩士學位。中國科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曾廣澤: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陸軍少校。
曾廣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步科畢業,陸軍中校。
曾昭懿:廣祚第四女。南京金陵大學理科學士。北平協和醫院博士。
曾昭繗:廣祚第五女。西南聯大經濟系學士。
曾昭楣:廣祚第六女。長沙藝芳女校高中畢業,西南聯大生物糸學士。
曾昭佑;廣榮三子。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陸軍中校。
曾昭粟: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陸軍中校。
曾昭敦;廣泳三子。國民黨中央訓練團黨政班十三期畢業,陸軍第四十九師軍需處主任。陸軍上校
曾昭垂:字啟球。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16期畢業。新疆建設兵團離休幹部。著有[評說曾國藩]。入選中華詩人大辭典、中國專家大辭典和世界名人錄。
曾昭諫:廣鎔六子:交通大學公務管理科經濟學士。
曾昭杭:廣鈞鈞子,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畢業。華東美術學校校長、湖南省政府參議。
曾昭樺:廣鈞三子。香港大學文學士。廣西省高級顧問、
曾昭柯:廣鈞四子。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五期畢業。軍政部外事局少校參謀。
曾昭億:廣鎔次子:國立南洋大學鐵路管理科學士。北平鐵路管理學院交通博物館主任。
曾昭建:廣鎔三子:湖南大學商科學士。川滇公路局宣威段會計主任。
曾昭明。中央陸軍官學校畢業。囝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參謀班畢業。陸軍少校。
曾昭棉:廣鎔五子:上海無線電專門學校畢業、漢口公路局無線電台台長。新中國建立後任湖南常德無線電廠高級工程師。
曾昭權:廣鍾長子:美國麻省理工大學電機工程學士。北平電燈公司西山新廠主任工程師。新中國建立後任湖南大學工學院電機系主任。
曾昭桓:廣鍾次子。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畢業。美國意利諾大學鐵路土木工程學士。復旦大學教授、廣西大學教授、交通大學教授。
曾昭承:廣祚長子。美國威斯科康新大學經濟碩士。國民政府會計處科長。
曾昭拯:廣祚五子。大夏大學商科學士。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財務科科長。國民政府交通部秘書。
曾昭六:廣漢九子。上海復旦大學商科學士。歷任國民政府兵工署科長。
曾昭籛:廣河長子:國民政府郵傳部員外郎路政司行走。
曾昭南:廣漢次子:清太學生、花翎同知銜。湖南私立第一法政專門學校畢業。
曾昭河:廣江長子。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
曾昭義:廣江四子:日夲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學士。國民黨中央考試院檢定高考及格會計師。
曾昭祁:廣江五子:日夲東京大學商科學士。國民黨中央銓敘部甄審合格經濟部特許會計師。
曾昭茂:廣敷次子。清太學生。花翎三品銜。日夲法政大學畢業。國民黨政府河南省鹿邑縣縣長。
曾憲惠:國民黨中央政治大學第一期畢業。陸軍中校。交通部人事處審查委員。
曾憲模:湖南私立明德中學畢業。遼寧鐵道管理學校畢業。
曾憲棟:國立湖南大學理工科學士。全國運輸總司令部上校電信主任。
曾憲朴:昭和長子。國立中央大學農科學士。英國倫敦大學理科碩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辦公廳主任。
曾憲柱:昭和次子。湖南私立明德學校高中部畢業。華西大學畢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曾憲楷:昭和長女。曾憲植之姐。湖南大學文學士,私立燕京大學文科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終身未嫁。
曾憲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校區畢業。美國聯合大學碩士,台灣國防部電視製作中心主任。國大代表。
曾憲援:立軍軍官學校氣象科第十二期畢業。台灣民航氣象中心簡任主任。少將銜。
曾憲衡:湖南醫學院畢業。歷任湖南醫學院教授。衛生部外醫學雜志社編審。
曾憲枚:湖南私立明德中學初中畢業。廣雅中學高中部畢業。
曾憲樞:國立湖南大學商科學士 。
曾憲根:湖南私立明德中學初中畢業。岳雲中學高中部畢業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廣西分校畢業。
曾憲滌:昭承次子,字雅恂、號子靜、行二。著名導演(代表作: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大界曾氏名人錄中:曾興仁、曾毓岱、曾傳家、曾紀綱、曾紀輝、曾紀麟、系夲人直系長輩。
家譜
曾姓的最早家譜修於何時,已無從可考,《宋史·藝文志》記載的曾肇的《曾氏譜圖》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譜了,該譜已佚。
現存族譜大都是明以後所修;從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廣東、廣西、山東、四川、湖北、江蘇、江西、香港、台灣等地區,尤以福建、廣東、四川、江西為多。
其體例大多採用前序、後跋、中正文的體例,分別闡述修譜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譜系、族規家法、宗祠祭祀等內容,其中尤以譜序最具影響和家族特色。
另外,修譜往往都要請學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明代刑部尚書何喬新都曾為曾姓族譜作序。
曾姓家譜文獻目錄
曾姓家譜一:
《溫陵曾氏族譜》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興寧曾氏族譜》
廣東梅縣《曾氏族譜》
香港新界《曾氏歷代宗親譜》
晉江《武城曾氏族譜》
《清源曾氏族譜序》
福建《上杭曾氏族譜》
《江陰曾氏續修宗譜》
《海虞曾氏家譜》
漢壽《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寧鄉《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湘鄉《武城曾氏榔山族譜》
湘鄉《武城曾氏榔山族頭江房譜》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譜》
四川富順《西湖曾氏祠族譜》
福建德化縣潯中鎮《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民國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縣潯中鎮《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安海《武城曾氏族譜》
曾姓家譜二:
曾氏宗譜口口卷 明隆慶活字印本 北京大學卷
安徽旌德·旌陽曾氏宗譜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續修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崇本堂活字本四冊北圖
湖南湘潭·石蓮曾氏六修族譜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追遠堂活字本 十六冊 北圖、河北大學
曾氏(族譜)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 1976年鉛印本 精裝一冊 北文獻會附註在台曾氏裔孫譜系
曾氏族譜人事編、譜系編不分卷 游有財 民國1971年創譯出版社鉛印本 精裝一冊 北文獻會 附註在台曾氏裔孫譜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間刊本 福建師大 註:譜始修於清嘉慶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田·曾氏家譜續修 (清)曾新修四年(1907年)稿本 一冊 福建圖
海虞曾氏家譜不分卷 曾達文 清光緒—一冊 哥倫比亞大學
海虞曾氏家譜六卷 曾達文民國十三年清光緒三十十年活字本鉛印本
曾氏四修族譜十六卷附 曾傳著 清光緒二十六年活字本 十四、十六冊 哥倫比亞大學
廣東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冊 (清)光緒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重刊本 廣東汕頭市檔
廣東興寧·曾氏族譜不分卷 曾慶良 民國十三年油印本 一冊 廣東興寧、日本靜嘉堂
廣東·蕉嶺曾氏族譜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本 廣東中山圖 註: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廣東·梅縣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序刻本 一冊 廣東中山圖 註:封簽作《梅城鳳尾閣曾氏大宗祠譜》
廣東·南海曾氏家譜不分卷緒三年(1877年)鈔本 廣東中山圖
廣東·南海曾氏族譜不分卷緒五年(1879年)刻本 廣東中山圖 (清)曾夢鴻等編 清光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註:版心作《武城曾氏重
廣東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譜不分卷 (民國)曾清河修 民國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 一冊 廣東中山圖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廣西容縣文管 註:殘存本載有山東嘉祥、湖南寧鄉、廣西容縣三地曾氏
曾氏族譜不分卷 曾氏族譜編委會 1971年創譯出版社鉛印本 精裝一冊 國史館 附註曾氏裔孫譜系
福建·長樂縣感恩村曾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曾尊椿等修 民國十九年(1930年)長樂曾氏石印本 四冊 哈爾濱師大、福建圖 註:清乾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氏家譜不分卷 曾達文 清光緒二十年木活本 一冊 哈佛大學
曾氏四修族譜十六卷 曾傳著 1967年影印本 哈佛大學
曾氏族譜不分卷 游有財、曾氏族譜編輯委員會年鉛印本 一冊 哈佛大學
安徽黃山·太平曾氏重修族譜二十九卷首一卷 (清)曾書之,曾高望纂修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守約堂木刻本 三十九冊 河北大學
安徽黃山·曾氏文獻存征五卷 曾士璋輯 清木刻本 二冊 河北大學 註:版心作《太平曾氏通介房譜》
湖南衡陽·曾氏六修族譜 (清)曾育才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宗聖堂木刻本 二冊 河北大學
山東歷城·曾氏家乘略二卷 (清)曾自尚增輯 清乾隆二十年(1755)鈔本 一冊 河北大學
四川成都·曾氏通譜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民國三年(1914年)重鐫本 一冊 河北大學(二部)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民國)曾百容等續修 民國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大渡鄉 註:清光緒三十一年曾少衡創修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一卷 (民國)曾毓南、曾廣發重修 民國十九年(1930)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紅旗鄉曾寨村 註:清咸豐十一年曾毓楷、曾紅萬等首修(湖北新洲)武城曾氏宗譜八卷 (民國)曾志益重修民國十二年 (1923)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徐古鎮萬崗村
武城曾氏族譜二卷 木刻本 湖南來鳳縣志辦 註:該族散居湖南龍山、湖北來鳳等地
湖南·湘鄉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嘉言、曾大型等修,曾林書、曾克能等纂修 清嘉慶四年(1799年)刻本 一冊 湖南圖
湖南·曾氏支譜齒錄不分卷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寫本 湖南圖 註:該族散居衡山、湘鄉等地
湖南湘鄉·武城曾氏續修族譜口口卷首一卷 (清)曾貫之、曾得宗修,曾志堅、曾紀英等纂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湖南圖 存八卷
湖南湘鄉·曾氏田宅族譜口口卷 (清)曾瀛、曾尚錄等纂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湖南圖 存卷1、2、3
湖南·武城曾氏七修族譜四卷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活字本 二冊 湖南圖(存卷1、2,又一部存卷首)
湖南湘鄉·曾氏四修族譜十六卷首四卷 (清)曾傳著、曾懷柳等修,曾毓緒、曾廣鎔等纂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9)、美國
湖南·湘鄉田田曾氏續修族譜口口卷首二卷 (民國)曾芸閣、曾茂才纂修 民國六年(1917年)武城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上)
湖南益陽·曾氏四修族譜口口卷首四卷 (清)曾昊繼纂序清光緒十八年(1892) 活字本 湖南圖(存七卷)
湖南湘鄉)武城曾氏衍湖南湘鄉大界五修族族譜十九卷首一卷 (民國)曾廣傑纂修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十七卷)
湖南湘鄉·武城曾氏重修族譜四卷首一卷 (清)曾心德、曾連勝修,曾連峰、曾禎祥纂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活字本 十二冊 湖南圖(又一部存二冊,又一部存三冊)
湖南衡陽·衡西曾氏五修族譜不分卷 (民國)曾祉續修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養志堂活字本 七冊 吉林大學
曾氏宗譜不分卷 曾星炳等續修 民國五年(1916年)活字本 一冊 吉林大學
江蘇常熟·曾氏家乘不分卷 (清)曾彬文輯 民國鈔本 一冊 江蘇常熟市圖 註:曾彬文卒於清咸豐十年,後人增輯記事至宣統間
江蘇南京·武城曾氏派衍金陵族譜口口卷蘇南京市檔(存卷3、4)
江西吉安·梅山曾氏重修族譜 木刻本記事至清光緒十六年
江西·曾氏宗譜四卷 江西銅鼓縣豐田木刻本江西檔 (江西)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三十三(1907年)木活字本一冊 江西圖 殘
江西·袁郡曾致昌祠譜口口卷 (民國)曾大方等纂修民國四年(1915)魯國堂木活字本 江西圖
江西吉安·曾氏族譜不分卷 (清)曾世珍等纂修慶三年(1798年)木活字本 一冊 江西圖
江西萍鄉·萍邑曾氏祠冊一卷 (清)曾元善等纂緒間木活字本一冊 江西圖清喜清光
江西修水·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照臨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木活字本 二十八冊 江西圖
江西·袁祠曾氏族譜四十三卷前編二卷後編一卷 (清)曾挺森等纂修 清同治元年(1875年)魯國堂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七卷)
江蘇常熟·海虞曾氏家譜不分卷 (清)曾達文纂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常熟曾氏義庄活字本 一冊 歷博、上海圖、江蘇常熟市圖、江蘇蘇州市圖、日本、美國 註:首修於明曾玉梁
四川成都·曾氏通譜蜀支譜不分卷 (民國)曾啟濂、曾爾楷等修民國三年(1914年)成都曾氏墓祠刻本 歷史所、河北大學(二部)、南京大亨、四川圖 註:清乾隆五十八年曾痴園始修
曾氏族譜不分卷 游有財1967年創譯出版社鉛印本精裝一冊 林添福 附註在台曾氏裔孫譜系
湖南·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容光等重修影印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刊本 四冊 美國
香港·新界曾氏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寫本 一冊 美國
香港新界·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譜不分卷 寫本 一冊 美國
武城曾氏家乘一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木活字本 美國
武城曾氏譜原殘口口卷 (清)曾文王撰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刊本 美國(存卷1)
武城曾氏家乘十卷 編修者不詳清乾隆四十六年木活本六冊美國國會
武城曾氏續修家譜不分卷 清刻本 一冊 南京大學
江西吉安·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毓蹲、曾衍詠同修 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刻本 南開大學、南京大學
江蘇常熟·海虞曾氏家譜六卷 (民國)曾達文等纂修民國十三年(1924)常熟曾氏義庄排印本 三冊 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江麻蘇州市圖、江蘇常熟市圖、美國
山東嘉祥·武城(曾氏)家乘八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刊本 六冊 日本
廣東興寧·曾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曾慶良等重修 民國十三年(1924年)油印本 一冊 日本、美國
武城曾氏譜原殘一卷 曾文玉 清光緒二十二年刊本日本東京帝大
曾氏家訓八卷 曾克專 民國鉛印本 一冊 日本東京帝大
山東嘉祥)武城曾氏重修族譜四卷(清)曾憲柘主修 清官統二年(1910年)木刻本 山東嘉祥縣滿洞鄉南武山村
江西吉安·廬陵曾氏家乘口口卷 (明)曾孔化輯 明嘉靖刻本 上海圖 存五卷
江西吉安·廬陵曾氏家乘六種三十二卷 (明)曾孔化編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刻本 上海圖、天一閣
富順·曾氏宗聖支譜 曾昭煌等編修 民國石印本 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綿竹·曾氏家譜不分卷 (清)曾文生續修 清咸豐間刻本 一冊 四川圖 註:此譜首修於清乾隆年間曾仁山
四川·富順曾氏宗聖支譜不分卷 (民國)曾昭煌編纂民國間石印本 四川圖(存一冊)
四川簡陽)曾氏宗譜不分卷 清刻本 四川圖(存一冊)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鈔本 四川圖(存一冊)註:記事迄同洽年間
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忠謀堂刻本 四川圖 (存一冊)
武城曾氏全國通譜七卷 (民國)曾貢三、曾介圭重修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石印本 四川宣漢縣檔(缺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