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茶葉是怎樣製作出來的
茶葉的製造過程,因各種茶而在程序上有所不同,然而大致上的主要步驟如下 :
一、採摘茶青: 以食指與姆指挾住幼梗的中部,藉兩指的力量將茶葉摘斷,不同的茶採摘部位也就不同,有的采一個頂芽和芽旁的第一片葉子叫一心一葉,有的多采一葉叫一心二葉,也有一心三葉。
二、.日光萎凋: 採摘下來之茶菁須置於日光下曝曬,或利用熱風使茶菁的水分適度蒸散,減少細胞水分含量,因為只有讓茶青消失一部分水分,空氣中的氧才能與葉胞內的成分起化學變化,而這個變化就是所謂的「發酵」。如果要製造「不發酵茶」,則直接進行「殺青」,如果要製造「半發酵茶」或「全發酵茶」則進行「萎雕」。
三、室內萎雕及攪拌: 茶青變軟後就搬至室內,稱為室內萎雕。第一次攪拌主要目的是促使水分散發,到了第二次攪拌是為了要讓葉子與葉子間的充分相互磨擦,以促進氧化(即發酵)的進行。
四、炒菁: 茶菁萎雕至適當程度就要用高溫炒菁破壞葉中的酵素活性使其停止發酵,並可除去鮮葉中的臭味。傳統是用鍋子炒,現代化則是用滾筒式殺青機。在台灣喝到的茶大部分都是用炒的,只有少部分綠茶才用蒸的(如日本的玉露、煎茶、抹茶)。炒青的茶比較香,但蒸青的茶比較綠。
五、揉捻(酵素氧化作用): 將炒菁後的茶葉置入揉捻機中,使其滾動並形成捲曲狀(就像是把殺青過的茶青拿來像揉面團一般地揉)。由於茶葉受到揉壓,所以會有部分汁液被擠出而附著於表面,如此在沖泡時便可很容易地溶解於茶湯之中,不同的茶其揉捻程度也不一樣。
六、團揉: 又稱為「布揉」。即用布將經過初揉的茶青包成球狀,然後一手提住布巾的頭,一手將布球依同一方向搓揉,使其滾動,如此「布球」就會愈揉愈緊,緊到一個程度後,放置一旁,使其降溫成形。然後再打開將茶青鬆散(稱為「解塊」),加熱後再行包布揉捻,這樣一次又一次,直到揉成需要的外形與茶性。
七、乾燥: 乾燥就是把製作完成的茶青水分蒸發掉。利用乾燥機以熱風烘乾揉捻過後的茶葉,使其含水份低於百分之四,以利於貯藏與運銷,通常為了使內外乾燥一致,常採用二次乾燥法,先使其達到七、八成乾燥,然後取出回潮,再進行第二次的乾燥,就可以了。
② 我是一名學做茶葉的學徒,已經做了三個月,做那茶的流程我基本上掌握了,但是怎樣更快更好的把做茶葉學...
基本會做了,但是想做的更快更好,題意
茶的流程我基本上掌握了,更快更好的把做茶葉學到手,也就是說你還沒有學到手,或者你自認為還沒有學到手,你要的是熟練和精通,不是那半吊子拿不出手的水平
我很想把這門技術學會,自認為自己還沒有學會,這是一種很可貴的進取精神了
已經做了三個月,做那茶的流程我基本上掌握了,也就是說我現在終於有了叫板的資格了……基本上這個字眼說明你基本上已經超越大多數普通人了,包括我在內.我只能通過另外一些不為人知的手段尋找不為人知的學習資料
竹葉青的製作工藝是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不過,作為茶葉的一種,竹葉青會保持茶葉的傳統製作工藝.這也是名茶更應該注意的和保存的地方.製作的工藝過程.大致分為六個步驟:攤青、殺青、做形、攤涼、分篩輝鍋、貯存
1.攤青 將鮮葉攤放於室內陰涼處,待失水減重率達8%~10%時,即可殺青
2.殺青 採用滾筒殺青機殺青,溫度為140~170℃,以殺至葉質柔軟,粘手, 莖折不斷,無青草氣時為適度
3.做形 傳統做形全用手工,經抖、撒、抓、壓、帶等10多種手法交替炒制,壓扁成形.投葉量為0.3~0.4kg,耗時20~30min,效率較低.現已改為用機械做形,工效可提高5倍,外形比手工製作的整齊統一
4.攤涼 做形起鍋後的在制葉要經攤涼,目的是使在制葉水分重新分布,表面回軟,以利輝鍋,提高成品茶的扁平光滑度
5.分篩、輝鍋 在制葉因芽葉大小的差異,造成含水量不一致,分篩後分別輝鍋有利於品質的提高.輝鍋溫度為80~100℃,投葉量0.2~0.3kg,手法應注意抖、壓結合,輝至茶葉扁平、挺直、光滑、香氣四溢、含水量達6%左右時出鍋,去除其中的碎茶、片末即得成品
6.貯存 採用茶葉保鮮庫,密封低溫冷藏
雖說機械製作出來的茶葉效率高但手工製作的好處也無法替代,手工需要經攤放、殺青、抖水、抓條、甩條、壓扁、飄簸、清風割末等工序加工而成.其中殺青時制綠茶的主要工序,通過手工炒制使鮮葉中的蛋白酶得以破壞,制止茶多酚的氧化變紅,以保證清湯綠葉的品質特徵.適當攤放後,經高溫殺青、三炒三涼,採用抖、撒、抓、壓、帶條等手法,做形乾燥.使茶葉具有扁直平滑、翠綠顯毫,形似竹葉的特點;再進行烘焙,茶香益增,成茶外形美觀,內質十分優異.採回的鮮葉需在室內進行薄攤,去掉一部分水分.其目的是增進茶香,減少苦澀味,提高鮮爽度,還可以使炒制的竹葉青外形光潔,色澤翠綠,提高茶葉品質.竹葉青的炒制分殺青、做形和輝鍋三道工序.殺青、做形是竹葉青炒制中殺滅酶活性、初步造型的進程.炒制開始時以抓、抖手式為主,當茶葉散發一定的水分後,逐漸改用壓、抖、甩等手式讓茶葉初步造型.茶葉炒至七八成干時即起鍋,歷時約20-30分鍾.起鍋後的茶葉還要進行薄攤回潮,隨後進行輝鍋.輝鍋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整形和炒干茶葉
高手通常都是很忙滴,既然參加了培訓班就好好加油,這個經驗是沒辦法走捷徑的,但是多注意學習和實踐經驗的汲取的方式方法是值得注意的,這類經驗在網上是很少有的,其實你更應該留意身邊的高手.
③ 茶葉手動整形機為什麼庒緊電機會停
面對朋友的這個問題我感覺是不是電機產生了過載等介面不嚴的原因,如果你這個是雙電容的,建議去找一個專業的電工師傅是查看一下您家的電源或者線路是否有影響。
④ 您好,我是安溪茶農,政府現在強制收繳壓茶機,我買了一台全自動茶葉整形機,廠家有專利號生產,我是否要上繳
2011年5月13日,《安溪報》(原名《安溪鄉訊》)在一篇題為《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壓茶機」,一經發現從嚴從重處罰》的報道中說,禁止使用「壓茶機」的規定是由一次會議決定的,參加會議的人員有「縣領導朱團能、謝保家、陳水潮、黃振奮、劉錦川、陳木根、鄭乃輝、王金章、蘇志雄、謝志攀」。
此10人,分別是1名縣長、2名副縣長、1名人大主任、1名人大副主任、1名縣委副書記,1名縣委宣傳部長、1名政協副主席、1名茶葉管理委員會主任、1名茶葉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沒有一個是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
國務院於1999年發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2004年又發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但是在安溪縣的「禁用壓茶機」事件當中,卻根本看不到「依法行政」的痕跡。
⑤ 什麼是曲毫茶
1,根據茶的術語,曲就是指形狀不直,呈鉤狀或弓狀,毫就是指絨毛。 曲毫茶應該就是指形狀為鉤狀或弓狀的帶絨毛的茶葉。 曲毫類名茶最典型的就是碧螺春。
2,曲毫茶機械化加工程度較高,其加工工藝流程,包括鮮葉攤放—殺青-冷卻-揉捻一初烘一做形-提毫-足干。
殺青:用於加工曲毫形茶的鮮葉與加工針形茶的鮮葉殺青方法一樣,要求殺青葉殺勻殺透,色澤翠綠,不能變黃或變暗,殺青葉含水量在50%~55%之間,散發良好的茶香。
揉捻:採用25型、30型等小型揉捻機,投葉量每桶2000~4000克,輕揉不加壓,時間為5~7分鍾,不宜過長,防止茶汁溢出,影響色澤和顯毫。
初烘:採用小型烘乾機,進風口溫度掌握在130~140℃之間,要求薄攤快烘,烘至在制葉含水量在40%左右,下機冷卻,回潮15~20分鍾。
做形:曲毫形茶的做形可採用6CB—180型碧春茶葉整形機,6CCQ—50型曲毫炒干機,6CL—30型名茶搓螺機,6CSG—50CD7型雙鍋曲毫機,6CRQ—60型瓶式曲毫機等。一般溫度掌握在60~80℃之間,要求邊做形邊乾燥的同時,注重透氣,保持在制葉良好色澤的形成。時間一般為20~30分鍾,炒至茶條捲曲、含水量在10%~12%時,即可出機攤晾。
提毫:白毫顯露是曲毫形茶的獨特之處,在手工加工曲毫形名優茶中,提毫較為簡便易行。目前機械提毫一般採用各種類型的提毫輝干機,如6CLH—40型六角提毫輝干機,6CLH—40型提毫輝干機。提毫時溫度掌握在50~60℃,使在 制葉受熱保持柔軟狀態,利於提毫,提毫時間一般為10~15 分鍾。待茸毛聳露;在制葉看似滿披白毫時出機。
足干:曲毫形茶的足干可採用微型名優茶烘乾機、6CH 941型碧螺春烘乾機、6CH-901型碧螺春烘乾機等等。曲毫形茶的足火一般採用文火,溫度應控制在60~70℃之間,時間根據上烘時在制葉含水量而定,待含水量降至5%~6%、茶葉呈足干時下機,冷卻收藏。
⑥ 茶葉種植技術
一、地塊選擇與土壤管理
地塊選擇是茶樹栽培過程當中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一般來說,綜合茶樹生長所需的土壤條件、海拔高度以及地勢狀況等方面的內容來考察選定種植的地塊。在茶樹種植的土壤選擇方面,傾向於腐殖質含量較高、土層肥厚的微酸沙質土壤,這一類土壤一般具有比較良好的透氣、排水優勢。
平穩是茶樹種植過程當中對於地勢的最基本要求,建議茶農選擇坡度在25度以下的山坡進行茶樹的種植。對茶園的土壤進行日常管理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土地肥力的保持,通過使用草葉的覆蓋可以穩定土壤對於水分的保持促進茶園土地的活性,還能夠非常有效地抑制雜草的發育以及蔓延。
二、平衡施肥
茶樹種植的施肥管理主要包括兩個步驟的內容,一方面是基肥的施加,另一方面則是追肥的應用。茶農應當選擇秋天時節在茶樹之間挖掘土溝,進行肥料的施加,推薦史丹利純硫基17-17-17。
基肥的施加最為重要的原則就是保證肥料的充足性。理想的施肥方法是採用生物肥料與史丹利的純硫基混合施加以豐富土地的營養成分。追肥的工作則是集中在茶樹發芽的早春時節,首選尿素為主,有機肥為輔。土壤的填蓋一定要注意攪拌的充分性與均勻性,為了避免土溝的下沉,應當是鋪蓋的填土高到地平線以上。
三、氣候災害和病蟲害防治
茶樹病蟲害防治要注意的問題包括乾旱的預防以及害蟲的防治。由於昭平縣具有夏季高溫少雨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在茶園的開辟上加強對抗旱能力的注意。為了預防乾旱,理想的茶園應當選擇在土層厚實的近水源地。病蟲害的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防治茶尺蠖可使用苦參鹼、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小綠葉蟬可選用藜蘆鹼、茚蟲威、丁醚脲;
防治茶橙癭蟎可選用礦物油、炔蟎特,防治芽葉病害可選用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環唑。在病蟲害防治技術施用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包括:農葯使用的頻率與課題應當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對於茶樹天敵應當盡量採用利用而非殺滅的方式;加強對生物農葯的積極應用與推廣。
四、茶葉修枝與摘采
在適宜的時期對茶樹樹枝進行正確的修剪,對茶樹的長勢協調、茶葉的產量提高以及質量保證都是非常必要的。茶葉的修枝主要包括主幹確定、抹蕾工作以及整形修剪三個環節。一般情況下通過三到四次的植株修剪就可以突出茶樹的主幹,在首次的修剪當中一般落在茶樹上挑選三四條比較粗壯的枝條來作為留用的主枝以備進一步培養;
第二次修剪在上次的留選枝幹中再選定兩到三個分支。如此反復,就可以修剪出一米左右的主幹,確定出整株茶樹的樹形。
採茶時間的科學確定具有兩層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所採集到的茶葉在質量上能夠得到保證,另一方面則是可以避免對茶樹健康發育造成的負面影響。在實踐當中,根據茶樹特有的「早采早發」特點,形成了一套採茶的基本方法。
在理論上,茶葉摘採的一般部位出於中開面以及小開面的中間,無論是在春秋季節還是在冬夏季節都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在實際生產的茶樹栽培管理當中,一般在春季將茶葉的摘采稍作提前,這樣的茶葉採集方法有利於延長茶葉生長周期,處理好茶葉生長與採摘、質量與數量之間的矛盾。
拓展資料:
一、茶葉:
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葯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為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跡在浙江餘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
飲茶始於中國。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品種和製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季節採制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飲料等。
茶葉中含有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進人體健康。茶葉飲品-茶被譽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參考資料:網路茶葉
⑦ 茶葉製作技術有哪些
茶葉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歡迎,除了它是受人們歡迎的一種好飲料外,還因為它對人體能起一定的保健和治療作用。那麼怎樣加工茶葉呢?現將茶葉的無公害加工製作技術介紹如下:
加工廠建設
加工廠要遠離垃圾場、畜牧場、醫院、糞池等50米以上,遠離經常噴灑農葯的農田100米以上,遠離交通主幹道20米以上,遠離排放三廢的工業企業。要求水源清潔、充足,日照充分。
初制加工廠宜建在茶園中心或附近安全地帶,兼顧交通、生活、通訊的便利。加工廠應與生活區和辦公區隔離,無關人員不宜進入生產區。加工廠環境應整潔、干凈、無異味。道路應鋪設硬質路面,排水系統通暢,廠區環境需綠化。地面要硬實、平整、光潔、牆壁無污垢。加工和包裝場地至少在茶季前應全面清洗消毒一次。茶葉倉庫應具有密閉、防潮功能,有條件的用冷藏庫貯存茶葉,保存溫度5℃左右。加工車間應用採光良好,燈光照度達到500L x 以上(註:光照度簡稱照度,指受光表面上光通量的面密度,是表示受光表面被照亮程度的一個量,L x 是表示照度的單位代號。一般1個L x 為1支蠟燭發出的亮度)。加工廠應有衛生行政部門發放的衛生許可證。
加工設備
茶葉的加工設備應選用環保型的名優茶加工機械設備,如多功能機、殺青機、整條機等。大宗茶類加工設備的爐灶間、熱風爐應設在加工車間牆外,新購設備要清除材料表面的防銹油。每個茶季的開始,對加工設備進行清潔、除銹和保養。
人員要求
加工人員上崗前應經過生產培訓,掌握加工技術和操作技能。每年度均進行健康檢查。加工人員應保持個人衛生,進入工作場所應洗手、更衣、換鞋、帶帽。
加工技術
鮮葉應來自無公害茶園,不宜與其他來路不明的鮮葉混合。鮮葉和毛茶嚴格按驗收標准收購,不能收購摻假、含有非茶類物質以及品質劣變的鮮葉和茶葉進行加工。鮮葉應合理貯青,地面貯青鮮葉堆放厚度不宜超過30厘米,根據有關企業標准、行業標准加工條、扁、針、捲曲型名優茶和炒青、烘青茶。按鮮葉品種、等級或原料情況,採用相應的加工工藝,確保產品質量正常。加工過程中茶葉不直接與地面接觸。包裝材料要符合食品要求。
農戶加工
農戶加工應有專用場地加工茶葉,有阻止家禽、家畜出入加工場所的設施。加工場地在加工期間不應存放其他雜物。加工茶葉的鍋、灶應專用,不應使用日常生活炊具加工茶葉。加工過程中應保持茶葉不直接與地面接觸。炒制茶葉前應用飲用水洗手,進入加工場地應換鞋,加工處不宜抽煙和隨地吐痰。成品茶要存放在乾燥、密閉、避光、陰涼的地方。不使用報紙等油墨印刷的紙張包裝茶葉,不允許使用聚氯乙烯、聚苯乙烯材料包裝茶葉。提倡改農戶分散加工為集中統一按標准加工。
⑧ 茶葉的生產工藝需要哪些步驟
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品茗不僅可以止渴、養生,還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制茶作為茶文化的一部分,也已經超越了其自身的含義。古往今來,以制茶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更是數不勝數,例如各地風格迥異的採茶舞,因而,從這一層面來說,制茶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藝術。那麼制茶過程大致是這樣的流程: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化、機械化制茶也愈加普及。從機械化程度來看,目前的主要的制茶工藝有三類:手工制茶、半機械半手工制茶和機械制茶。
這里大概介紹了我國綠茶、白茶、黃茶和紅茶的制茶方法,當然要注意的是,不同種類的茶,不僅步驟不一樣,選取的茶葉也有所不同,以上只介紹了制茶步驟罷了。除此以外,還有花茶以及茶飲料的製作。
⑨ 怎樣把新鮮茶葉加工成可以喝的茶葉
「做茶」或「茶葉加工」是指把鮮葉乾燥的全過程,就是從鮮葉到成品茶的全過程。具體步驟如下:
1、萎凋:鮮葉在通常氣候條件下,薄攤散發水分,使葉質逐漸萎軟,葉片面積萎縮,葉色由鮮綠轉變為暗綠,青草氣逐漸散發,透出清香。
⑩ 茶葉製作過程
茶葉的采擇,分春茶、夏茶和秋茶。採茶十分講究時節。春茶一般在抽出一芽四葉或一芽五葉時採制。夏茶待抽出一芽三葉或一芽四葉時採制。秋茶在抽出一芽二葉或一芽三葉時採收。
春茶最好,在清明前采(陽歷4日5日),又稱明前茶,這時茶樹沒生蟲,這茶可算得上「綠色」食品了。清明後,蟲生長,我國大多數茶農就打農葯,下面你可想像了…
茶葉製作過程:
綠茶:製作時不經過任何發酵過程、採摘後直接殺菁、揉捻、乾燥而成的茶。滋味清新鮮醇,清爽宜人。因工法不同,又可分為以鍋炒而成的炒菁綠茶,比方龍井、碧螺春,以及以高溫蒸汽蒸煮的蒸菁綠茶,比方日本的煎茶、玉露,前者香氣濃、後者有新鮮新綠感。
黃茶:製作方式近似綠茶,但過程中經過悶黃,使茶葉與茶湯的顏色呈黃的微發酵的茶,發酵度約10~20%,滋味清香甘甜,如君山銀針、蒙頂黃牙等都是知名的茶款。
白茶:把葉片採摘下來後只經過輕微的、約10~30%程度的發酵、不經過任何炒菁或揉捻動作,便直接曬干或烘乾的輕發酵茶。帶有細致的茸毛,滋味清淡爽滑,非常獨特。特產於中國福建一帶,如白毫銀針、壽眉牡丹等都是知名的茶款。
青茶:又稱烏龍茶。發酵度約為20~60%,是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半發酵茶類。滋味變化多端,兼容綠茶的清綠新爽與紅茶的醇厚甘美,常帶有如花香、果香、谷香等多元豐富的香氣,是台灣最知名的茶類。知名茶款除烏龍外還有包種、鐵觀音、水仙、武夷茶。
紅茶:發酵度達80~90%的全發酵茶。製作過程不經殺菁,而是直接萎凋、揉切,然後進行完整發酵,使茶葉中所含的茶多酚氧化成為茶紅素,因而形成紅茶所特有暗紅色茶葉、紅色茶湯。(然必須注意的是,在英文中,紅茶並不稱「紅」茶,而稱black tea)
黑茶:屬後發酵茶。製造上是在殺菁、揉捻、曬干後,再經過堆積存放的過程(稱為「渥堆」),使之產生再次發酵,故而茶葉與茶湯顏色更深、滋味也更濃郁厚實。如普洱茶、湖南黑茶等都是著名茶款。
紅茶的製作
認識了茶的分類,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究紅茶的製作過程:
茶是以從茶樹上與採摘下來的嫩葉與芽所製成。一般而言,高品質的紅茶通常採摘一芽二葉到三葉,且葉片的老嫩程度需一致。
萎凋:將採摘下來的葉子,在室內均勻攤放開來靜置一段時間,使茶葉的水分緩慢揮發減少,變為柔軟而容易揉捻,同時茶葉也會在也在水分散失的過程中逐步產生化學變化。
揉捻與切碎:將萎凋後的的茶葉以手工或機器方式加以揉搓揉制,一方面破壞茶葉的組織,使內含的茶汁與茶的內質和芳香釋出於茶葉的表層,以能在未來沖泡時可以迅速溶解出來;一方面使茶葉緊捲成型,以利包裝與保存。而茶葉揉捻的方式與輕重的不同,也會形成風味上的不同差異。
如果是切碎型的紅茶(現在可見的、除中國的功夫紅茶、小種紅茶外,大部分紅茶均屬之),則在此過程中以機器同時進行切碎的動作。
發酵:將揉切好的茶葉鋪開來,在濕潤的空氣中攤放約數個小時進行發酵,使茶葉在空氣中氧化,紅茶的色澤與香氣在此步驟完整形成。
乾燥:將發酵完成的茶葉高溫烘乾,以停止發酵作用並去除水分。之後便可以進行篩選、拼配、包裝上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