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整形美容 > 整形孟寶璽

整形孟寶璽

發布時間:2021-02-28 23:37:34

❶ 歷代帝王尋找的「傳國玉璽」和氏璧崔楚是春秋戰國哪個國家的

[名] 和氏璧剛開采出來時的名稱,此後將沒有經過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稱作「瑋」。
[編輯本段]【和氏璧出生地——卞和洞】
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是和氏璧的出生地,位於湖北省南漳縣巡檢鎮荊山。相傳為春秋時楚國人卞和采玉處,故名。洞由巨岩天然巧成, 石型圓潤,石表青翠。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澗、鳳凰池等多處勝跡。洞中可容數十人,岩壁有「青螺石帳」鐫 字,置身其中,彷彿入玉珠帳里。
[編輯本段]【和氏璧相關故事-卞和獻玉】
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並且情節大致相像。(以下部分文字譯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說荊山(今安徽蚌埠市)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之說,他認定山上有寶,經仔細尋找,終於在山中發現一塊玉璞。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逐出國都。厲王死,武王繼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
楚文王繼位後,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滿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為什麼只有你如此悲傷?」卞和感嘆道:「我並不是因為被削足而傷心,而是因為寶石被看作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痛心啊!」(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為獎勵卞和的忠誠,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這就是後世傳說的和氏璧。
和氏璧是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
[編輯本段]【和氏璧簡介】
和氏璧面世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示人。後來.楚國向趙國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趙國。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願,便派智謀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藺相如知道其中有詐,偷偷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此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詳細記載。
但後來,和氏璧還是被秦國擁有,至於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
從此以後,關於和氏璧的記載屢見不鮮,並大都相信《韓非子》、《新序》等書的記載。如西晉傅咸《玉賦》說:「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於卞子。」唐代詩文中關於和氏璧的記載更多.大詩人李白《古風》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
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製造了御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寶」。到漢末董卓之亂,御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於諸強,後被南朝承襲。隋滅陳後,御璽被陳朝的蕭太後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後的記載中,大都認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璽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後,人們開始對和氏璧的真實性產生懷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獻玉說》中,認為這只是韓非子的寓言而已。
[編輯本段]【文言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有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有以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為,和乃抱其璞而哭與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視之石也,忠貞之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璧」。
[編輯本段]【翻譯】
楚國有一個人叫卞和,在荊山裡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獻給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幹了眼淚,接著又哭出了血。文王得知後派人前去詢問,問道:「普天之下被砍去雙腳的人很多,你為什麼哭泣的如此悲痛?」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這就是我所悲痛的原因。」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為和氏璧。
[編輯本段]【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璞 ②奉 ③相 ④諸 ⑤泣 ⑥夫
2、翻譯:①王以和為誑 ②子奚哭之悲也?
3、這珍貴的玉璧為什麼命名為「和氏璧」?
[編輯本段]【答案】
1.①玉石②雙手敬捧③看④之於⑤淚⑥那
2.①楚王認為卞和在欺騙他②你為什麼要哭得那麼傷心?
3.因為發現它的人叫「卞和」。
[編輯本段]【啟示】
真理就是真理。文中楚人卞和雖一時蒙冤受屈,但他堅持「奉而獻之」而不改其忠誠,終使沉冤大白於天下。
一方面,卞和也應該自己剖開岩石,露出玉石。有才能的人應該毛遂自薦,韜光隱晦在一定情況下不僅不受人重視,極有可能受到傷害;
另一方面,管理者武王厲王為什麼沒有得到美玉?因為沒有了解到和氏璧的本質,所以管理者要知人要善用,要有伯樂的識人眼光。
[編輯本段]【和氏璧相關故事-完璧歸趙】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愛惜,都捨不得雕琢成器,就奉為寶物珍藏起來。又過了400餘年,楚威王為表彰有功忠臣,特將和氏璧賜予相國昭陽。昭陽率賓客游赤山時,出玉璧供人觀賞,不料眾人散去後,和氏璧不翼而飛。50餘年後的公元前283年,趙國人繆賢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購得一塊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經玉工鑒別,此玉就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
趙惠文王聽說和氏璧在趙國出現,遂據為己有。秦昭王獲悉此事後,致信趙王說,願以秦國十五座城池換取玉璧。趙惠文王得到信後,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為難,於是就把大將軍廉頗和其他許多大臣召來,商量對策。如果把和氏璧送給秦國,恐怕秦國不會真用十五座城來交換,白白地受到欺騙;如果不給,秦強趙弱,又怕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左右為難,想派個使者到秦國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正在此時,宦官頭目繆賢走出來說:「我有個家臣,叫藺相如,此人智勇雙全,不如派他到秦國去。」趙王問:「你怎麼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國呢?繆賢就告訴趙王說:「我以前曾經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國去。藺相如知道後,勸阻我說:『你怎麼知道燕王會接納你呢?』我告訴他說:『我曾經跟隨大王在邊境上與燕王相會。當時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錶示願意和我交個朋友。因此,我決定到燕國去投靠燕王。』藺相如聽了說:『趙強燕弱,而你又是趙王的寵臣,燕王才願意和你交朋友。現在你得罪了趙王,如果逃到燕國去,燕王害怕趙國,決不敢收留你,只會把你捆綁起來送回趙國。到那時,你的性命就難保了。現在你不如脫掉衣服,赤身伏在腰斬人的斧子上,親自去大王面前認罪請求處罰,大王寬厚仁慈,或許能得到大王的寬恕,』我聽後照著做了,大王您果然寬恕了我。因此我認為藺相如能夠出使秦國並圓滿完成任務。」。
趙王派人把藺相如召來,問道:「現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來換和氏璧,可以答應嗎?」藺相如說:「秦強趙弱,我們不能不答應。」趙王又問:「要是秦王得了璧,卻不肯把城交給趙國,又該怎麼辦呢?」藺相如說:「確實如此,但秦國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如果趙國不答應,那就是我們理虧,秦國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趙國;要是趙國把璧送到秦國,而秦國不肯把城交給趙國,那麼就是秦國理虧。比較一下,我認為最好是答應秦國,把璧送去,讓秦國負不講道理的責任。」停了一會兒,接著說:「我想大王現在可能沒有適當的人選吧,我倒願意出使秦國,假如秦國真的把城邑交給趙國,我就把寶玉留在秦國;如果秦國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寶玉完完整整地帶回來。」
於是,趙惠文王任命藺相如做使臣,帶著和氏璧西使秦國。秦昭王在章台(秦宮名,舊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水)接見藺相如,藺相如雙手捧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璧。展開錦袱觀看,果然純白無瑕,寶光閃爍,雕鏤之處,天衣無縫,真不愧是稀世之寶,非常高興,又依次遞給妃嬪、文武大臣和侍從們欣賞,眾人都嘖嘖稱贊,歡呼「萬歲」,向秦王表示祝賀。
過了很久,秦王卻絕口不提以城換璧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絕對不會以城換壁,心生一計,對秦王說:「這塊寶玉很好,就是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聽後,就把璧交給他,藺相如接過璧,迅速後退幾步,身子靠著柱子,憤怒得連頭發都快豎起來;義正詞嚴地對秦王大聲說道:「大王想要這塊美玉。寫信給趙王。答應用十五座城來交換,當時趙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得無厭,仗著勢力強大,想用幾句空話騙取趙國的寶玉。大家都不同意把璧送來。可我卻認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騙,何況秦國是個堂堂大國呢?再說也不能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傷了兩國的和氣。趙王採納了我的意見,並且還齋戒了五天,寫了國書,然後派我作使臣帶著寶玉到秦國來。態度如此恭敬。可大王卻在一般的離宮接見我,而且態度又這樣傲慢。大王把這么貴重的寶玉,隨便遞給宮女侍從們觀看,分明是在戲弄我,也是對趙國不尊敬。我看大王並沒有用城換璧的誠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來,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在柱子上撞個粉碎」。說罷,舉起和氏璧,眼瞅柱子,作勢向柱子砸去。
秦王怕藺相如把璧砸壞,趕忙賠禮道歉,請他不要那樣做;一面叫來掌管地圖的官員送上地圖,秦王攤開地圖對藺相如說,從這里到那裡的十五座城,准備劃歸趙國。藺相如想到秦王現在不過是裝裝樣子而已,絕對不會把城給趙國,於是又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非常喜歡,可因為害怕秦國勢力強大。不敢不獻給秦王,在送走這塊璧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隆重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璧,也應該齋戒五天,然後在朝廷上舉行九賓之禮,我才能把璧獻給大王。」秦王想到璧在藺相如手裡,不好強取硬奪,便答應齋戒五天,然後,又派人送藺相如到廣城賓館去休息。
到了賓館,藺相如想到秦王雖然答應了齋戒五天,但一定不會真把城給趙國,於是就選了一名精乾的隨從,讓他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普通老百姓,揣著和氏璧,悄悄地從小路連夜趕回趙國去了。」
再說秦王假裝齋戒了五天,就在朝廷上設下隆重的九賓之禮。兩邊文武大臣排立,傳下命令,要藺相如來獻璧。藺相如走上朝廷,對秦王行了禮說:「秦國從秦穆公以來,已經有二十一位國君了,沒有一個是講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早派人帶壁離開秦國,恐怕現在早已到趙國了。」秦王聽了,十分惱怒。藺相如仍舊從容不迫地說:「今日之勢;秦強趙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趙國要璧,趙國不敢違抗。馬上就派我把璧送來,現在要是秦國真把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以換取和氏璧,趙國哪敢要秦國的城邑而得罪大王?欺騙大王,罪當萬死,我已不存生還趙國之望,現在就請大王把我放在油鍋里烹死吧,這樣也能使諸侯知道秦國為了一塊璧的緣故而誅殺趙國的使者,大王的威名也能傳播四方了。」
秦王的陰謀被徹底揭穿,又狡辯不得,只好苦笑一番。而秦王左右的大臣衛士,有的建議把藺相如殺掉,但被秦王喝住了。秦王說:「現在即使把藺相如殺了,也得不到璧,反而損害了秦趙兩國的友誼,也有損秦國的名聲,倒不如趁機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去。」
於是秦王依舊按九賓之禮在朝廷上隆重地招待了藺相如;然後客氣地送他回國。以後秦國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給趙國,趙國自然也就沒有把璧送給秦國。藺相如當了臣相。
完璧歸趙【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編輯本段]【和氏璧相關故事-將相和】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爭辯並威脅他要把璧摔了,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將相和》已經選入小學五年級下冊教材。
[編輯本段]【和氏璧與傳國玉璽】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秦國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從此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傳說中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
姑且不論傳國玉璽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確實曾令玉工雕琢過一枚皇帝玉璽,稱之為「天子璽」。據史書記載,此璽用陝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鈕,一說龍魚鳳鳥鈕玉璽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
傳國璽自問世後,就開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傳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風浪驟起,所乘之舟行將覆沒。始皇拋傳國玉璽於湖中,祀神鎮浪,方得平安過湖。8年後,當他出行至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持玉璽站在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代稱)。」言畢不見蹤影。傳國玉璽復歸於秦。
秦末戰亂,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天子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此後玉璽珍藏在長樂宮,成為皇權象徵。西漢末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由孝元太後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後交出玉璽,遭太後怒斥。太後怒中擲玉璽於地時,玉璽被摔掉一角,後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王莽敗後,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並傳於東漢諸帝。東漢末,十常侍作亂,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返宮後發現玉璽失蹤。旋「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孫堅部下在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現「傳國玉璽」,孫堅視為吉祥之兆,於是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袁紹,袁紹聞之,立即扣押孫堅之妻,逼孫堅交出玉璽。後來袁紹兄弟敗死,「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
三國鼎立時,玉璽屬魏。
關於是否屬實:
《三國志》裴松之注曰:
「徐璆字孟玉,廣陵人。少履清爽,立朝正色。歷任城、汝南、東海三郡,所在化行。被征當還,為袁術所劫。術僭號,欲授以上公之位,璆終不為屈。術死後,璆得術璽,致之漢朝,拜韂尉太常;公(曹操)為丞相,以位讓璆焉。」這一點後漢書也有記載。只不過都沒有說明是不是和氏璧。有待考證。但是徐璆竟然因為歸還了這塊玉璽,導致曹操竟然想要將丞相的位置讓給他,可見這塊玉壁非同尋常。而之前的關東諸侯中,僅有孫堅一人打進洛陽,嚇得董卓卷鋪蓋就走。而後來孫堅身死,其子孫策投靠了袁術,後來不知道用是么作抵押竟然讓袁術借給他兵力,雖然沒有準確的說是和氏璧,但是就在孫策出征江東後的不久,袁術不管手下人的阻撓而稱帝,究竟是什麼東西讓袁術起了野心?大概就是這塊玉璽吧!——精靈語《三國考論文部》
三國一統,玉璽歸晉。西晉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頻繁、動盪不安的時代。「傳國玉璽」被不停地爭來奪去。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璽歸前趙劉聰。東晉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玉璽;後趙大將冉閔殺石鑒自立,復奪玉璽。此階段還出現了幾方「私刻」的玉璽,包括東晉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璽、姚秦玉璽等。到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劫得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死,玉璽被投入棲霞寺井中,經寺僧將璽撈出收存,後獻給陳武帝。
隋唐時,「傳國玉璽」仍為統治者至寶。五代朱溫篡唐後,玉璽又遭厄運,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持玉璽登樓自焚,玉璽至此下落不明。
由於歷代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傳國璽屢經發現。如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咸陽人段義稱修房舍時從地下掘得的「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螭鈕五盤」的玉印,經翰林學士蔡京等13名官員「考證」,認定是「真秦制傳國璽」的玉印。然而,據後世人考證,這是蔡京等人為欺騙皇帝而玩的把戲。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戶縣毛志學在泥河裡得玉璽,由陝西巡撫熊羽中呈獻孝宗皇帝。相傳元末由元順帝帶入沙漠的傳國璽,曾被後金太宗皇太極訪得,皇太極因而改國號「金」為「清」。但清初故宮藏玉璽39方,其中被稱為傳國璽者,卻被乾隆皇帝看作贗品,可見傳國璽的真真假假實難確定。據說真正的傳國璽是明滅元時,被元將帶到漠北了。真正的傳國璽是否和氏璧所為?又流向哪裡?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明清兩朝人士對「傳國玉璽」的態度,已經與以往時代有所不同。據《明史•輿服志•皇帝寶璽》載,禮部尚書傅瀚談及地方送來的傳國璽時評論道:「自秦始皇得藍田玉以為璽,漢以後傳用之。自是巧爭力取,謂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璽也。故求之不得,則偽造以欺人;得之則君臣色喜,以誇示於天下。是皆貽笑千載。」清高宗御制《國朝傳寶記》也說:「會典所不載者,復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一璽,不知何時附藏殿內,反置之正中。按其詞雖類古所傳秦璽,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鳥之舊明甚……若論寶,無非秦璽,既真秦璽,亦何足貴!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時奏進屬員浚寶應河所得玉璽,古澤可愛,又與《輟耕錄》載蔡仲平本頗合。朕謂此好事者仿刻所為,貯之別殿,視為玩好舊器而已。夫秦璽煨燼,古人論之詳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與本朝傳寶同貯?於義未當。」
[編輯本段]【和氏璧是什麼玉】
一、變彩拉長石。中國寶玉石協會會員,地質考古學家郝用威於1986年在全國地學史學術會上以《和氏璧探源》為題宣布:「和氏璧為月光石,產於神農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倉坪、陰峪河一帶,那裡是當年卞和抱璞之處……」獲得了我國地質、考古、寶石界學者專家的肯定和好評,而且在海內外引起很大轟動。在1998年《中國寶玉石》上也有專文介紹。
已故國際著名地質學家、寶玉石和觀賞石專家袁奎榮教授經多年研究以變彩拉長石為原料復制了一個和氏璧,重現了千年古璽的本來面目。
二、綠松石。唐代杜光庭在《錄異記》中說:「藏星之精,墜入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
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稱:「傳國玉璽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中國著名地質學家章鴻釗,根據杜光庭杜光庭的《錄異記》和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對和氏璧顏色現象的描述,認為產自湖北荊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釋為綠松石岩,俗名「襄陽甸子」。因為綠松石是湖北特產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謂荊州地界之內,而且,綠松石通常有一層外皮。寶石專家李強和李海負也都主張這一觀點。李強在《和氏璧是綠松石》一文,李海負在《和氏璧不是拉長石而是綠松石》一文中,認為和氏璧就是綠松石。
三、獨山玉。1988年《南都學壇》正式提出了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的觀點,時任中國寶玉石協會秘書長李勁松、著名寶玉石專家江富建教授均認同這一觀點。獨山玉主要礦物成分是斜長石,外表極易風化成璞。獨山玉玉料以色帶產出,即一塊獨玉正面看是一層白玉,側面看可出現呈帶狀分布的白玉、綠玉、紫玉等,和「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對應。據考證。獻璧者卞和也是南陽鎮平人,原因有四:其一,南陽是楚重鎮,鎮平當時是楚邑,卞和是楚人,有居鎮平的可能;其二,卞和是識玉者,當時鎮平玉人多,識玉者多。其三,鎮平歷史上也曾有「騎帝山上多金山下多玉」的記載,春秋時鎮平所用玉料,多屬獨山玉、藍田玉、綠松石等。其中,藍田玉和綠松石都與楚山、荊山較遠,唯獨山玉與楚山、荊山較近,卞和所得的玉有可能獨山玉或是鎮平所產的某種玉。其四,卞和姓卞,玉為和氏璧,鎮平縣至今仍有卞莊、和營兩自然村,其村民自稱與卞和有親緣關系。
2008年4月,中央電視台播出系列專題節目《獨玉春秋》,指出「和氏壁被加工成了玉璽代替丟失的夏鼎成為秦王朝的鎮國之寶,那可能是南陽獨山玉最輝煌的一段歷史了。」
[編輯本段]和氏璧今何在
但是,歷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記載還比較詳細。《晉書?輿服志》、唐徐令信《玉璽譜》等記載「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指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那麼,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處呢?目前有兩種推測: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如果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采。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咸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璽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鎮)。
「色綠如藍,溫潤而澤」並不能證明就是藍田玉,1988年《南都學壇》正式提出了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的觀點,仔細看獨山玉的特別,也較符合色綠如藍之類的描述。

閱讀全文

與整形孟寶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整形醫師嚴新 瀏覽:466
水泡茶花 瀏覽:53
下巴整形手術後 瀏覽:171
激素皮炎的紅血絲 瀏覽:564
舒淇皮膚過敏照片 瀏覽:13
專科整形整容醫院 瀏覽:352
治療蕁麻疹的葯物圖片 瀏覽:193
大連皮膚病醫院招聘信息 瀏覽:661
美容院解壓 瀏覽:26
武漢整形醫院藝星 瀏覽:208
男性生殖皰疹吃什麼葯 瀏覽:355
神經性皮炎偏方不復發 瀏覽:362
水泡不挑破多久好 瀏覽:674
肛門邊皰疹 瀏覽:177
美容院怎麼弄蘆薈鮮汁 瀏覽:497
大都會美容美發民生大街店 瀏覽:894
生完寶寶皮膚特別黑 瀏覽:252
1祛黃褐斑的方法 瀏覽:977
閉口粉刺和蟎蟲的區別 瀏覽:661
水泡邊框 瀏覽: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