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一種皮膚病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某些致敏原(如:各種感染、攝入各種異體蛋白質的食物、各類葯物和吸入花粉、蟲咬等)進入過敏體質的人體內,引起過敏性毛細血管炎症,致毛細血管和小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導致皮下組織、粘膜及內臟器官滲出性出血、水腫。
[診斷]
1.多數病例可追問到致敏的有關因素。
2.起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兒童尤為多見。
3.出血症狀出現前常伴有發燒、頭痛、乏力、全身不適、食慾減退等症狀。
4.雙下肢常呈對稱性,分批出現的高出皮膚面、大小不等的紫癜。嚴重的紫癜常融合成大皰,中心發生出血性壞死。
5.紫癜出現前後可伴有關節疼痛、腹痛、腎臟病變等過敏症狀。臨床分為皮膚型、關節型、腹型、腎型及混合型。
6.輔助檢查
(l)毛細血管脆性試驗陽性。
(2)血沉增速,白細胞輕度或中度增加。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3)腎臟受累出現蛋白尿、管型和血尿,血液中尿素氮、肌酐增加。
治療
1.病因治療:清除感染灶,避免接觸或服用致敏物質。驅除腸寄生蟲等。
2.封閉療法:成人以0.5%普魯卡因10ml,每日1次靜注,或100~15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00ml中靜滴,每日1次,5~10次為1療程。用前需作過敏試驗。
3.增加毛細血管壁的緻密性:可用維生素C100~200mg,路丁20~40mg,3次/日,口服。
4.脫敏療法
(1)抗組織胺葯物可選用苯海拉明或異丙嗪25mg,撲爾敏4mg,均為每日3次,口服。
(2)腹痛時可用10%葡萄糖酸鈣10ml.緩慢靜注,1~3次/日。
(3)強的松5~10mg或地塞米松O.75~1.5mg每日3次,口服。重症可靜滴氫化考的松100~200mg/次。
5.免疫抑制劑:紫癜性腎炎在一般療法無效時,可用硫唑嘌吟50mg/次,每日2~3次,口服。環磷醯胺200mg加生理鹽水20ml緩慢靜脈注射或5%葡萄糖250ml靜滴,每日1次。見效後改為50~100mg/日,口服(成人量)。
6.中醫治療應清熱解毒,用犀角地黃湯加減。熱症消除後又復發者可用健脾益氣丸、歸脾湯、六味地黃湯加減。腎臟受損者用小薊飲子加減。
㈡ 地黃有什麼副作用
地黃性涼,凡脾虛腹瀉,胃虛食少者忌食。地黃忌與蘿卜,蔥白,薤白,韭白一同食用。地黃忌用銅鐵器皿煎服。
《雷公炮炙論》:「勿令犯銅鐵器。」《品匯精要》:「忌蘿卜,蔥白,韭白,薤白。」《醫學入門》:「中寒作痞,易泄者禁。」
地黃有生地黃與熟地黃之分,生地黃偏重於涼血止血,故對皮膚病有效。熟地黃側重於滋陰補血,故對陰虛貧血有益。據分析,地黃中含有地黃素、甘露醇和維生素類物質,其性微溫,甘而不苦,為滋陰補腎,養血補血食物,凡陰虛血虛腎虛者食之,頗有益處。
㈢ 熟地黃與皮膚病葯物相剋嗎
這要看你的醫生給你開的是什麼葯才能知道。
熟地黃功能主治: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於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須發早白。
㈣ 一個治療皮膚病的處方。請中醫中葯高手賜教。
方子不錯啊 沒有沖突的 主要是用來解決 長期濕性皮膚病例如濕疹 纏綿不愈久致體虛 而且偏於熱性的
㈤ 醫生開了 仙鶴草 防風 生地黃 荊薺 黃芩 紫草 6種中葯混合泡著喝 來治我的皮膚病 紫癜和蕁麻疹
此方可清熱、涼血、止血,祛風解表。可活紫癲和風熱型皮膚病。要保持良好心態,忌辛辣和油膩食物,戒煙忌酒。
㈥ 皮膚病如何有效做到治癒和緩解呢
養血祛風法:適用於體內血虛生風、同時伴有陰血不足表現的皮膚病,如乾燥的、鱗屑較多的皮膚病(魚鱗病、靜止期和消退期銀屑病等)。可用桂枝當歸湯加減(玉竹、黑芝麻各15克,首烏、當歸、白芍、秦艽、大棗各10克,炙甘草、桂枝各5克)煎服。
固表祛風法:適用於表虛感受風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慢性過敏性皮膚病(慢性蕁麻疹等),病人常有怕風症狀,多數有慢性反復發作的病史。可用玉屏風散加味(北芪、當歸、甘草各30克,白術、防風各15克)煎服。
解表祛風法:適用於感受風邪的表實症的急性過敏性皮膚病(如急性蕁麻疹、急性皮炎等)。可用如消風散加減(荊芥後下、防風、當歸、苦參、蒼術、胡麻仁、牛蒡子、知母、木通各10克,生地15克,甘草5克,石膏先煎30克,蟬脫3克)煎服。
溫經散寒法:適用於感受外界寒邪、經絡血脈凝滯不通所致的皮膚病,如有急性皮膚血液迴圈障礙的皮膚病(凍瘡等)。可用當歸四逆湯加減(當歸、桂枝、白芍、木通、大棗各10克,細辛、灸甘草各3克)煎服。
助陽散寒法:適用於機體陽氣不足、臟腑機能減退、經絡血脈凝滯不通所致的皮膚病(如硬皮病等)。可用陽和湯加減(熟地30克,白芥子6克,麻黃、炙甘草、肉桂各3克,炮姜炭1.5克,鹿角膠熔化9克)煎服。
利濕清暑法:適用於感受暑邪而挾濕所致的皮膚病,如夏令性皮膚病(夏令皮炎等)。可用青蒿苡仁湯加減(青蒿、藿香、佩蘭、地骨皮、黃柏各10克,大青葉、公英、苦參、銀花各15克,生苡仁30克)煎服。
解毒清暑法:適用於夏令化膿性皮膚病(如癤腫、膿皰瘡等)。可用如清暑湯加減(連翹、花粉、滑石,銀花各12克,赤芍、車前子、澤瀉各9克,甘草3克)煎服。
清熱利濕法:適用於感受濕邪、郁濕化熱所致的皮膚病,常表現滲液較多者(如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等)。可用萆薢滲濕湯加減(生苡仁、滑石各30克,萆薢、茯苓各12克,黃柏、丹皮、澤瀉各9克,通草6克)煎服。
健脾利濕法:適用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滯所致的皮膚病,病人常有脾虛症狀(如嬰兒濕疹的體虛者、兒童慢性蕁麻疹等)。可用健脾滲濕湯加減(黨參、茯苓、澤瀉各12克,白術、大棗各9克,扁豆,苡仁各15克,淮山葯24克、陳皮、桔梗各5克)煎服。
養血潤燥法:適用於由血虛生風化燥的皮膚病,如乾燥性瘙癢性皮膚病(皮膚瘙癢症等),病人常有陰虛症狀。可用如地黃飲加減(熟地30克,生地、首烏各15克,當歸、丹皮、玄參、蒺藜各10克,僵蠶、甘草各5克,紅花3克)煎服。
生津潤燥法:適用於津液不足所致的皮膚病,如慢性瘙癢性皮膚病(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等)。可用潤膚湯加減(玄參、麥冬、鉤藤、赤芍、丹皮、白蘚皮各10克)煎服。
解毒瀉火法:適用於感受火熱毒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急性化膿性皮膚病(全身症狀較重的膿皰瘡、癤腫等)。可用如五味消毒飲(銀花30克,野菊、公英、地丁各15克,青天葵10克)煎服。
涼血瀉火法:適用於內臟之火太過所致的皮膚病,常有血熱症狀,如急性有紅腫熱痛的皮膚病(漆性皮炎等),多表現為紅斑比較廣泛,全身症狀比較嚴重。可用生地銀花湯加減(生地30克,銀花25克,玄參、地丁、大青葉各15克,當歸、竹葉,赤芍各10克,蟬蛻3克)煎服。
祛瘀法:涼血祛瘀法適用於血熱壅滯、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膚病,多表現有紅斑、結節等,如毛細血管擴張性、紅斑性、組織肥厚的皮膚病(酒渣鼻、進行期銀屑病等)。可用涼血四物湯加減(生地25克,當歸、赤芍,黃芩,茯苓、紅花各10克,川[芎、陳皮、甘草、生薑各5克]煎服。
活血祛瘀法:適用於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膚病,如結節性、疼痛性皮膚病(結節性紅斑、脂膜炎等)。可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15克,赤芍12克,桃仁、紅花各9克,當歸、川芎各6克)煎服。
㈦ 皮膚病常用中葯的作品目錄
上篇
第一章 皮膚病簡介
一、中醫皮膚科基本術語
二、中醫皮膚病簡介
第二章 皮膚病的病因病機
一、風
二、寒
三、濕
四、燥
五、熱
六、蟲
七、毒
八、瘀血
九、血虛風燥
十、肝腎不足
第三章 皮膚病常見症狀及辨證
一、自覺症狀及其辨證
二、他覺症狀及其辨證
三、皮膚病與八綱辨證
四、皮膚病與衛氣營血辨證
五、皮膚病與臟腑辨證
六、皮膚病與氣血津液辨證
第四章 皮膚病常用中醫治療方法
一、內治法
二、外治法
下篇
第一章 祛風葯
一、祛風止癢葯
牛蒡子
白芷
白鮮皮
地膚子
蒼耳子
刺蒺藜
浮萍
菊花
蟲包蛻
蔓荊子
蟬蛻
樟腦
薄荷
二、息風定驚葯
白僵蠶
地龍
珍珠
珍珠母
蜈蚣
三、祛風濕葯
川牛膝
五加皮
烏梢蛇
伸筋草
虎杖
細辛
威靈仙
獨活
透骨草
海風藤
海桐皮
桑枝
路路通
稀薟革
第二章 清熱葯
一、清熱解毒瀉火葯
大黃
大青葉
山慈菇
千里光
馬齒莧
石膏
白花蛇舌草
蘆薈
板藍根
金銀花
魚腥草
野菊花
蒲公英
二、清熱涼血葯
水牛角
白茅根
赤芍
牡丹皮
青黛
側柏葉
凌霄花
紫草
三、清熱燥濕葯
龍膽草
苦參
黃芩
黃連
黃柏
四、清熱利濕葯
赤小豆
青蒿
茵陳蒿
積雪草
滑石
五、清熱生津葯
天花粉
烏梅
生地黃
玄參
麥門冬
第三章 祛濕葯
白術
蒼術
澤瀉
……
第三章 祛濕葯
第四章 溫通葯
第五章 活血葯
第六章 補益葯
第七章 軟堅、化痰葯
第八章 止血葯
第九章 收斂燥濕、生肌收口葯
第十章 殺蟲攻毒葯
第十一章 皮膚刺激葯及蝕膚祛腐葯
第十二章 其他
附:中葯名漢語拼音索引
㈧ 地黃葉子有什功效怎麼用
鮮地黃的葉子還做成各種保健食品,療效一點也不比地下部分的地黃根差,而且味道還很好。由於地黃花、種子屬於溫性,地黃根屬於寒性,所以地黃葉子介於兩者之間,就比較平和,適合大多數人食用。
地黃葉入肺、肝、腎經,具有走表入肺、潤膚止癢、滋陰補腎、涼血止血之功。
在我國最早的一部種植中葯的專著《山居錄》(唐代)雲:地黃嫩苗摘其旁葉作菜甚益。從現在地黃的有效成份來分析,有效成份主要成份主要是梓醇,還有很多的微量元素。
現代醫學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地黃葉與塊根中均含有梓醇。地黃葉在前期生長的過程中,梓醇含量迅速上升,最高時期是地下部分梓醇含量的兩倍以上。一直持續到採收期之前,也就是地黃葉要枯萎的時候,地黃葉中都含有大量梓醇,由些可見我國古代醫葯學都對地黃研究之透徹。
臨床中總結發現,地黃葉對肺纖維化等慢性肺病、老年痴呆、腦萎縮、糖尿病、皮膚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地黃的種植對於土壤有特別的要求。《本草乘雅半偈》:種植地黃後其土便苦,次年可種牛膝,再二年可種山葯,足十年土味轉甜,始可復種地黃,否則味苦形瘦不堪葯也。種植地黃這塊地8年到15年都不能種植地黃,所以地黃都是一年一熟,第二年就要重新換土再種。
㈨ 桂附地黃丸可以治療皮膚病嗎
指導意見:
你好,對於同樣的疾病,同樣的葯效也是沒法 確定的.因為每個人的體質還有對葯物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