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臉是黑的嗎
不是的,是文學創作出來的。
在中國戲曲史上,沒有一位官吏能夠像包拯那樣,可以如此頻繁地出當今歷代的戲劇舞台上,至今久演不衰,並且成為一類非常獨特的戲劇通稱「包公戲」。
包公戲的流行,從南到北,幾乎涉及到所有的戲曲種類。戲劇中的包公,並不等同於歷史上的包拯,而是改編自文學包拯的帶著某種理想化的包拯形象。
包拯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鐵面無私、心智過人、執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個半神半凡的超人。在他的身上,凝聚了專制社會下老百姓對於清官的企盼,和對社會公正的嚮往。
包公戲情節曲折,是非分明,同樣贏得今天觀眾的喜愛。京戲裘派名劇。包拯的臉譜和傳統戲劇中的所有臉譜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腦門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畫出一彎新月。
這一臉譜為戲劇中的包拯專用。包拯的前額所畫,俗稱「月形腦門」,學名「太陰腦門」。傳說中包拯剛正威嚴,「日斷陽間夜斷陰」。
白天料理人間的案子,夜晚則主持陰間的訟事,需要陰陽兩界的「通行證」,而這「月形腦門」,就起到「通行證」的作用。
(1)包拯皮膚病擴展閱讀:
人物故事:
1、包公鍘陳世美
《鍘美案》講述了北宋年間,民女秦香蓮嫁給書生陳世美為妻,然而其夫進京趕考,數年無音信。適逢家鄉連遭荒旱,公婆餓死,香蓮帶領兒女進京尋夫。
到京後,得知陳世美考中狀元,並招為駙馬。陳世美壽誕之日,香蓮闖宮而入,陳竟昧心不認,反將香蓮母子三人趕出宮去。
三朝元老王延齡得知此情後,教香蓮假扮唱歌詞的村婦,在酒席宴前借唱戲陳,陳仍不相認,並將香蓮趕出京城,暗中命家將韓琪前往殺害,以滅口。
韓琪追至廟中,聽香蓮哭告實情,不忍殺害,毅然將香蓮母子放走,自感難以復命,自刎而死。香蓮悲憤已極,前往包拯處控告,包公准狀後,召陳世美來與香蓮對質。
陳世美自恃皇親國戚,強詞狡辯。皇姑、國太也來威脅。包拯不懼權貴顯大義,正義凜然,狗頭鍘刀下怒斬了那忘恩負義之人。
2、殺牛破案
有一個無賴,把一個普通老百姓告到包公那裡,保證知道這位老農是無辜的,就答應一定會幫老農洗刷罪名,也會讓那個無賴得到應有的懲罰。
包拯告訴農民,你照我說的做,回家以後把自己家中的牛殺了,你留一部分自己吃,其他部分你拿到市場上去賣,然後換一些錢自己用。
按照當時宋朝的法律在民間私自殺耕田用的牛市犯法的,是可以被告上朝廷的,但是在包拯的許可下,那名老農就真的回家吧牛殺了。
第二天,包拯就得到有人控告農民殺了牛的消息,包拯微微一笑,王朝馬漢,給我把這個舉報的人抓起來,人們都蒙了,說包公你怎麼不去抓那個犯法的農名啊。
包拯說農民殺牛是經過我的允許的,倒是你,為什麼把農名家牛的舌頭割了。這下告狀的人啞口無言,被這突如其來的問題弄得驚慌失措,只能把想要害老農名的事件從實招來。
在場的人沒有不佩服包公斷案的,原來包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計,他假裝不知道有人要害農民,故意賣個破綻,讓這人一位自己的計謀得逞。
包拯乾脆將計就計,來個欲擒故縱,最後再來個瓮中捉鱉,殺他個措手不及,還農民一個公道,給不法分子應有的懲罰。
其實包拯在就到牛舌頭被割的報案後,就有了一些眉目,可以說策劃的著一些,就是等著被法分子自投羅網的,這一前一後的妙計足以見得包公斷案手段的高超。
⑵ 包拯皮膚是什麼顏色的
他圓臉厚唇,是他挺直的鼻樑,向鬢角飛起的濃眉,是他不同於常人的黝黑膚色但他是黃種人.人物簡介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漢族。出身於官僚家庭。生於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佑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謚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天聖五年(1027年):大理評事,知建昌縣(不赴),監和州稅(不赴)。
景佑四年(1037年):大理寺丞,知天長縣。
康定元年(1040年):殿中丞,知端州。
慶歷三年(1043年):監察御史里行,勾當東排案司。
慶歷四年(1044年):監察御史,權度支判官,三司戶部判官。
慶歷六年(1046年):京東轉運使。
慶歷七年(1047年):直集賢院,工部員外郎,陝西轉運使。
慶歷八年(1048年):刑部員外郎,河北轉運使(未及上任),三司戶部副使。
皇佑二年(1050年):天章閣待制,兵部員外郎,知諫院。
皇佑四年(1052年):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高陽關路都部署安撫使。
皇佑五年(1053年):知揚州(後知廬州)。
至和二年(1055年):兵部員外郎,知池州。
嘉佑元年(1056年):刑部郎中,右司郎中,知江寧府(後權開封府)。
嘉佑三年(1058年):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兼理檢使,領轉運使、提點刑獄、考課院。
嘉佑四年(1059年):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
嘉佑六年(1061年):給事中,禮部郎中(後禮部侍郎),三司使,樞密副使。
嘉佑七年(1062年):禮部尚書(五月卒贈)。
⑶ 包拯一生得罪權貴無數,為何沒有一個人敢動他
包拯在他為官的幾十年裡,審理了非常多的案子,並且始終堅持著天子與庶民同罪的原則,不論權貴只要是犯了法的就必須治罪,令人奇怪的是,他辦案中得罪了那麼對待的權貴,應該有很多人被背地裡報復他,為何他卻一直安然無恙呢?
原因有很多種,因為包拯深受百姓的尊敬和信任,由於宋朝的國情,百姓們生活的都不是特別的幸福,所以農民軍起義的事情時常發生,為了穩固統治,當然不能動包拯這塊活招牌了,若是將人民心中這個包青天給處決了,那麼豈不是自找麻煩,讓百姓心中更加不平了嗎。
第二:包拯自從在破了狸貓換太子一案中,就深受太後的信任和尊敬,有李太後這個靠山,皇上也不會怎麼樣包拯,並且宋仁宗是一個比較慈善的皇帝,是宋朝少有的明君,即使包拯去教育他,他也不會亂發脾氣。
第三:那就是宋朝自從開國皇帝之後,就秘密留下了一個皇帝才知道的命令,那就是不準殺害文臣,除非文臣造反,犯了大罪,即使文臣說了一些令皇帝生氣的話,也不能責罰文臣,所以說,只要包拯沒有謀逆之心,那麼他就依然可以為百姓主持公道。
包拯雖然說是被百姓改編出來的角色,但是這種形象這可以說明,在百姓的心中是非常渴望能夠遇到這樣為民做主,唯才是用的官員,而包拯在後世人民的心中一直是廉明、智慧、清官的形象。
⑷ 包拯長相真的很黑嗎
說起包拯,他絕對是歷史上被「黑」得最慘的人!
隨著戲劇的風靡,「黑臉包拯」徹底成為了紮根在人們心中的,不可動搖的形象。
最後—— 歷史上的包拯出身於書香門第,並不是窮苦人家的孩子。
他爹包令儀中過進士,是朝廷命官!
「包侍郎名令儀,字肅之,進士及第。授朝散大夫,行尚書虞部員外郎,出帥南京,上護軍,贈刑部侍郎。」而且他也並不是由嫂子養大的,包拯的母親一直活到包拯36歲才過逝。
「黑麵包公」雖然不符合歷史真相,但卻也無傷大雅,千百年來「黑面」已經成為了老百姓們對包拯為官鐵面無私的贊頌,成為了人們紀念「包青天」的一種特殊方式。
⑸ 電視劇里的包拯臉都是黑的,真實的包拯真的如此嗎
真正的包拯他的臉並不是黑的,大家現在在看有關於包拯的電視劇之中,便會發現包拯他的臉是黑色的,在額頭上還有著一個月牙的圖案,這樣的形象可以說是讓大家十分的印象深刻。但是實際上包拯並不是像戲劇之一中所描寫的這樣。
而現在在戲劇表演或者是影視劇之中,包拯之所以經常以黑臉的形象出現,主要有這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在戲曲舞台上白臉,他一般所代表著的都是奸臣。那麼對包拯採用黑臉則是為了更好地對他們進行區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黑臉的形象,其實能夠更好的去凸顯包拯他身上那一種公正不阿的優秀品質。
⑹ 影視劇中的包拯膚色黝黑,那麼歷史上的包拯真的是這樣嗎
從電視節目上,包拯扮演者的妝都是黑色的,而且額頭還有一個月牙,他經常為民除害,除暴安良,不畏權貴,斷案公正。
影視中包拯,皮膚黝黑,但是真實的包拯皮膚並不會很黑,之所以這樣子刻畫一個人物,我認為就是為了贊揚包拯的為民除害,不畏權貴的精神。黑色給人樹立一種威嚴,是鬼神不可侵犯的,也為了說明包拯經常微服出巡,體察民意,為百姓做事,不辭勞苦,劇中的包拯額頭上還有一個月牙,我想這和刻畫的膚色一樣,也是有用意的,包拯還有一個別名叫做包青天,是民間給他的極大贊揚,青天可以為百姓做主。
⑺ 包拯的外號叫包黑炭,他到底有多黑
包拯雖然外號叫包黑炭,但其實他自己的臉並沒有我們在電視上看到或者是人口口相傳這樣的特別黑。
甚至相比來說包拯的臉還能算得上比較白。之所以口口相傳包拯的臉黑,只是為了更襯托包拯那種鐵面無私的形象,既然鐵面無私,那如果臉黑的話就更配得上這個詞。在歷史上的包拯這個人確實是深得民心,包拯確實稱得上是為官九任,造福一方。
然而事實上在歷史上真正的包拯這個人並沒有鍘美案也沒有狸貓換太子這樣的事情,更沒有南俠展昭也沒有王朝馬漢,這些得力的左膀右臂。這些虛構的人虛構的故事,都更能提現出老百姓對包拯的尊敬和敬佩。所以拋開這些神話的故事來說,包拯的臉並不黑,他被叫包黑炭,也更多是因為因為故事需要。
⑻ 歷史上的包拯真的是黑面,而且額頭上有月牙嗎
如果我們除去文化的內容後,對古代的官員做一個排位,包拯的名字絕對可以進入前三,關於包拯的明清小說有很多,《包公案》、《三俠五義》、《萬花樓》都可以找到包拯的形象和影子,他一臉黢黑,頭上頂著一個月牙,這便是人們對於包拯的形象,可是歷史上的包拯是這樣的嗎?其實並不是
在包拯的頭上面也沒有月牙,這也不過是人們後世的一個形象上的美化。
不過也有民間傳說,包拯頭上的月牙其實是他在少年讀書的時候無意當中被磕碰到的,筆者認為也應當是不存在,畢竟包家傳下來的畫像上面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