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皮膚病症 > 痰飲皮膚病

痰飲皮膚病

發布時間:2021-03-17 04:59:20

Ⅰ 中醫病因是

什麼意思啊?中醫病因是你肯定有去了,他會問你哪裡痛什麼?一般中醫都是把脈,中醫肯定比西比西醫好,中醫好的快

Ⅱ 關於瘰癘的症狀

痰飲的致病特點 1.阻礙經脈氣血運行:痰飲隨氣流行,機體內外無所不至。若痰飲流注經絡,易使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若結聚於局部,則形成瘰癘、痰核,或形成陰疽、流注等。「瘰癘」是指發生於頸部、下頜部的淋巴結結核。小者為瘰,大者為癘,以其形狀累累如珠故名。「痰核」是指發生在頸項、下頜及四肢等部位的結塊,不紅不腫,不硬不痛,常以單個出現皮下,以其腫硬如核大,故名痰核。「疽」為發於肌肉筋骨間之瘡腫。其漫腫平塌,皮色不變,不熱少痛者為「陰疽」。「流注」指毒邪流走不定而發生於較深部組織的一種化膿性疾病。 2.阻滯氣機升降出入:痰飲為水濕所聚,停滯於中,易於阻遏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例如,肺以清肅下降為順,痰飲停肺,使肺失宣肅,可出現胸悶、咳嗽、喘促等。胃氣宜降則和,痰飲停留於胃,使胃失和降,則出現惡心嘔吐等。 3.影響水液代謝:痰飲本為水液代謝失常的病理產物,其一旦形成之後,便作為一種致病因素反過來作用於機體,進一步影響肺、脾、腎的水液代謝功能。如寒飲阻肺,可致宣降失常,水道不通;痰濕困脾,可致水濕不運;飲停於下,影響腎陽的功能,可致蒸化無力。從而影響人體水液的輸布和排泄,使水液進一步停聚於體內,導致水液代謝障礙更為嚴重。 4.易於蒙蔽神明:痰濁上擾,蒙蔽清陽,則會出現頭昏目眩、精神不振、痰迷心竅,或痰火擾心、心神被蒙,則可導致胸悶心悸、神昏譫妄,或引起癲狂癰等疾病。 5.症狀復雜,變幻多端:從發病部位言,飲多見於胸腹四肢,與脾胃關系較為密切。痰之為病,則全身各處均可出現,無處不到,與五臟之病均有關系,其臨床表現也十分復雜。一般說來,痰之為病,多表現為胸部痞悶、咳嗽、痰多、惡心、嘔吐腹瀉、心悸、眩暈、癲狂、皮膚麻木、關節疼痛或腫脹、皮下腫塊,或潰破流膿,久而不愈。飲之為害,多表現為咳喘、水腫、疼痛、泄瀉等。總之,痰飲在不同的部位表現出不同的症狀,變化多端,其臨床表現,可歸納為咳、喘、悸、眩、嘔、滿、腫、痛八大症。

Ⅲ 肺寒痰飲的治療葯物

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但中醫主要將其分為熱咳、寒咳兩大類。亦有從致病原因將其分為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而熱咳和寒咳的分辨並非一般認為晚上咳是寒咳白天咳為熱咳這樣簡單,還應配合中醫的四診八綱去仔細分辨。熱咳又可分為風熱及燥熱咳,風熱咳多由感冒風熱引起,常伴咽痛,畏寒發熱,鼻塞,黃涕,咳聲重濁,痰黃稠,大便硬,舌紅苔黃,脈浮滑,治宜疏風解表、清熱止咳,常用葯為桑葉、菊花、銀花、黃芩、北杏、桔梗、前胡、川貝。燥熱咳多由於天氣乾燥,過食燥熱或肺陰虛而引起乾咳,痰少或無痰,兼見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大便結,尿黃,舌紅苔薄微黃而干,脈數或細數,治宜清熱潤燥、潤肺止咳,常用葯為雪梨乾、枇杷葉、桑白皮、桔梗、前胡、川貝、南杏,並可用百合、沙參、玉竹、南杏、川貝煲湯或糖水。而寒咳主要見於感冒風寒而體質較虛者,症見咳嗽氣促,受風寒後尤甚,咳聲較軟弱輕微,痰稀白或帶泡,咽癢,身倦惡寒,舌淡苔薄白,脈弦細或稍浮緩,常用陳皮、法夏、蘇子、北杏、白前、款冬花等。另咳嗽尚可分為風咳(寒咳偏風重)、痰咳(屬內傷咳嗽,患者素體痰濕內盛,咳而痰多白稠,舌苔白厚,脈弦滑)、體虛咳嗽(又分氣虛、陰虛、肺虛、脾虛、腎虛)等,且咳嗽常外感兼內傷、寒熱虛實挾雜或涉及多臟腑病變,病情變化多端,實非一葯一方可統領概括,故前人有咳無定方之說,醫者應在臨症時詳細分辨,抽絲剝繭,找
治療咳嗽,除了醫生要仔細分辨病情,找出病因,正確遣方用葯外,患者的自我調理是否得法將對疾病的痊癒、身體的康復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注意戒口,患者應避免進食太甜或肥膩惹痰之食物(如糖果、巧克力、糯米茲或湯丸等),熱咳燥咳者應禁食煎炸燥熱、溫補食品(如炸薯條春卷、辛辣、蝦蟹、鵝鴨、燒乳鴿、牛肉羊肉、燒鹵味、補湯等),寒咳風咳和體虛咳嗽者要避免寒涼生冷動風之物(如冷飲雪糕、蔬果沙律、菜湯、糖水等)。其次病人要注意休息,避免受涼(尤其切勿讓咽喉、前胸、肩背等部位受涼)。另外要避免講話演唱過多或飲用寒冷飲料,因都會刺激咽喉,加重咳嗽。合適的湯水對止咳化痰、清肺潤肺補肺、預防疾病有積極的作用。

Ⅳ 水濕痰飲有何致病特點(關於中醫的問題)

致病特點有四點:
1、阻滯氣血運行
(1)流注經絡可致肢體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碎,或形成瘰癧痰核、陰疽流注。
(2)留滯臟腑:痰飲阻肺可致胸悶氣喘,痰飲停胃可有惡心嘔吐,痹阻心脈則引起胸悶心痛。
2、影響水液代謝
3、易於蒙蔽心神
4、致病廣泛,變幻多端

Ⅳ 肺主水,當肺氣失宣,有痰飲的症狀,,可脾失健運也有痰飲請問這是怎麼回事

我查了下,脾失健運:指脾運化功能失常的病機。脾主運化,脾陽虛則運化失職,不能升清。輕則出現腹脹納呆、腸鳴、泄瀉等消化不良症狀;久則面黃肌瘦,四肢無力;若水濕困阻則四肢浮腫,或水泛成痰成飲。治以健脾為主。

肺氣失宣、脾失健運可看為水分得不到有效散發,存留於體內,這是兩個機理,不能統一看待。

你說的一般應該不是急性的吧,慢性的就要結合其他臨床表現來看。如果是肺,會伴有慢性咳嗽咳痰,觀其毛發、皮膚暗啞無光澤。如果是脾,脾胃互為表裡,應該會有食慾不振、口乾。另外輔以把脈。

我學西醫的,對中醫不太了解,這是我個人理解。
中醫治療方法就不知道了。

Ⅵ 痰多是病怎麼治為什麼「百病皆由痰作祟」

人們常說,「肉生火,魚生痰,豆腐白菜保平安」。對於「痰」的認識,其實中西醫有不同的見解。 西醫所說的痰,主要是指人體呼吸道的分泌物,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症狀之一。中醫所說的痰則內涵更廣。從性質上講,中醫將痰分為有形和無形。有形之痰看得見,摸得著,能聽見聲。除了老百姓熟知的能咳出的痰,能用手摸到的甲狀腺結節、脂肪瘤,以及急性胃腸炎導致的腹中轆轆作響的「痰飲」也是有形的痰。無形之痰則潛伏在體內,看不見,摸不著,但可以通過望、聞、問、切判斷痰的存在。 望。主要是望形體、望舌苔。中醫講「肥人多痰濕」,就是指肥胖的人體內多有「無形之痰」。脂肪具有「痰」的污濁、黏滯、稠厚的特性,由體內水濕中的污濁部分凝聚而成。皮膚油膩、身材肥胖,是痰濁內阻的表現。舌苔厚膩,是水濕污濁最直觀的表現。 聞。主要是聞氣味。體內痰濕嚴重的人,一般體味較大,口氣也較重。 問。過多的痰飲水濕沉積在體內,就像一塊浸滿了水的海綿,這樣的人常常覺得身體沉重乏力、倦怠遲緩。追問病史,很多還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尿酸血症等問題。 切。切肌膚、搭脈象。痰濕的人皮膚表面常可摸到腫塊,如脂肪瘤、腱鞘囊腫、甲狀腺結節、腫大的淋巴結等,摸上去手感柔韌,這都是痰的表現。脈象上以滑脈居多,有如珠子在光滑的盤子上滾動一般。 痰是從哪裡來的呢?中醫認為,痰的產生與五臟都有關系,但關系最密切的是脾。脾主要負責運化水濕,因此是「生痰之源」。簡單地講,如果脾的功能發生異常,人體的水液代謝就會出現問題,異常堆積,就會產生痰濕。痰濕一旦形成,又會成為致病因素,流竄到哪裡就在哪裡搗亂:在頭部,導致頭暈目眩,甚至神志不清;到了口,就會口中黏膩發甜;停在咽喉,就會導致喉嚨如有異物一般;在肌膚,則體形肥胖、多汗且黏;停在胸膈,就會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積聚在腹部,就能看到肥滿松軟的肚皮;到了關節,就會出現關節沉重、僵硬、肢體腫脹。「怪病多痰」、「百病皆由痰作祟」,就是這個道理。 預防痰的形成,先要重視調理體質。對痰濕體質的人來說,飲食要清淡,少油少鹽,少冰少糖,進食速度和食量也要節制;適當多吃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如海帶、冬瓜、白蘿卜、扁豆、洋蔥、薏苡仁、紅小豆、紫菜、白果等;平時多參加體育鍛煉,這樣才能調動自身的正氣,把「體內的垃圾」清除掉。 對已經形成的痰,要「給邪以出路」:「痰在上,引而越之;痰在中,分而化之;痰在下,淡滲利之。」以咳出的有形之痰為例,化痰最重要的是分清寒熱。如果是黃色黏痰,量少難咳,屬熱;色白質稀,量多易咯,屬寒。前者要清熱化痰,可用川貝枇杷露,後者應溫肺化痰,用橘紅痰咳液。對於無形之痰,則要健脾化痰利濕,中葯多用黨參、白術、茯苓、蒼術、荷葉、山葯、扁豆、薏苡仁、砂仁、蓮子肉、白芥子、萊菔子、蘇子等。病人還可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應用一些經典的名方,如化痰祛濕方、越鞠丸、參苓白術散、三子養親湯等。(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 王琦 博士 廖岩)

Ⅶ 庳病是一種什麼病會危及生命嗎

痹病指正氣不足,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疼痛、麻木、重著、屆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
痹病的含義有廣義、狹義之分。痹者閉也,廣義的痹病,泛指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人,臟腑經絡氣血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統稱為痹病,包括《內經》所含肺痹、心痹等臟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體經絡痹。狹義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體經絡痹,本節主要討論肢體經絡痹病。
肢體經絡痹病,為常見病,發病率甚高,有些甚為難治,求治於中醫者多,療效亦佳。
痹病在文獻上有許多名稱,或以病因、或以症狀、或病因與症狀結合命名,如風痹、寒痹、風濕、行痹、痛痹、著痹、歷節、白虎歷節、痛風等。《內經》最早提出了痹病名,並專辟「痹論」篇,對其病因、發病、證候分類及演變均有記載,為後世認識痹病奠定了基礎。如論病因說:「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論證候分類說:「其風氣甚者為行痹;寒氣甚者為痛痹;濕氣甚者為著痹也」。仲景在《傷寒論》里對太陽風濕,在《金匱要略》里對濕痹、歷節風進行了辨證論治,所創立的桂枝附子湯、桂枝芍葯知母湯、烏頭湯等至今仍為治痹的常用效方。隋·《諸病源候論》不僅對痹病的多種臨床表現進行了描述,而且在病因學上提出了「由血氣虛,則受風濕,而成此病」。唐·《千金要方》已認識到有些痹病後期可引起骨節變形,收集了許多治痹方劑,而且有葯酒、膏摩等治法。金元時期,《儒門事親》對相似的風、痹、痿、厥、腳氣等病證進行了鑒別。《丹溪心法》提出了「風濕與痰飲流注經絡而痛」的觀點,豐富了痹病的病機理論。明清時期,痹病的理論有較大發展和日臻完善。《醫門法律》對痹病日久,主張治療應「先養血氣」。清代溫病學的形成,對熱痹的病因、症狀和治療有更充分的論述。痹病久病人絡在這一時期受到重視。.《醫宗必讀》對痹病治療原則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張分清主次,採用祛風、除濕、散寒治療,行痹應參以補血,痛痹應參以補火,著痹應參以補脾補氣。《醫學心悟》《類證治裁》等醫籍也贊同這一觀點。
西醫學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疾病以肢體痹病為臨床特徵者,可參照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正氣不足正氣不足是痹病的內在因素和病變的基礎。體虛腠理空疏,營衛不固,為感邪創造了條件,故《諸病源候論,風病·風濕痹候》說:「由血氣虛,則受風濕」。《濟生方·痹》也說:「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正氣不足,無力驅邪外出,病邪稽留而病勢纏綿。
2.外邪入侵外邪有風寒濕邪和風濕熱邪兩大類。外感風寒濕邪,多因居處潮濕,涉水冒雨,或睡卧當風,或冒霧露,氣候變化,冷熱交錯等原因,以致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所致。正如《素問·痹論》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感受風濕熱邪,可因工作於濕熱環境所致,如農田作業,野外施工,處於天暑地蒸之中,或處於較高濕度、溫度的作坊、車間、實驗室里,風濕熱之邪乘虛而人。亦可因陽熱之體、陰虛之軀,素有內熱,復感風寒濕邪,邪從熱化,或因風寒濕郁久化熱,而為風濕熱之邪。
風、寒、濕、熱之邪往往相互為虐,方能成病。風為陽邪開發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藉此力內犯,風又借寒凝之積,使邪附病位,而成傷人致病之基。濕邪借風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而入侵筋骨肌肉,風寒又借濕邪之性,粘著、膠固於肢體而不去。風、熱均為陽邪,風勝則化熱,熱勝則生風,狼狽相因,開泄腠理而讓濕人,又因濕而膠固不解。
風、寒、濕、熱病邪留注肌肉、筋骨、關節,造成經絡壅塞,氣血運行不暢,肢體筋脈拘急、失養為本病的基本病機。但風寒濕熱病邪為患,各有側重,風邪甚者,病邪流竄,病變遊走不定;寒邪甚者,肅殺陽氣,疼痛劇烈;濕邪甚者,粘著凝固,病變沉著不移;熱邪甚者,煎灼陰液,熱痛而紅腫。
痹病日久不愈,氣血津液運行不暢之病變日甚,血脈瘀阻,津液凝聚,痰瘀互結,閉阻經絡,深入骨骱,出現皮膚瘀斑、關節腫脹畸形等症,甚至深入臟腑,出現臟腑痹的證候。
初病屬實,久病必耗傷正氣而虛實夾雜,伴見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的證候。
【臨床表現】
肌肉、筋骨、關節疼痛為本病的主要證候特徵。但疼痛的性質有酸痛、脹痛、隱痛、刺痛、冷痛、熱痛或重著疼痛等各異。疼痛的部位,或以上肢為主或以下肢為甚,可對稱發作亦可非對稱發生,或累及單個關節或多關節同病,可為遊走不定或為固定不移。或局部紅腫灼熱,或單純腫脹疼痛,皮色不變。或喜熱熨,或樂冷敷。多為慢性久病,病勢纏綿,亦可急性起病,病程較短。病重者,關節屆伸不利,甚者關節僵硬、變形,生活困難。
【診斷】
1.發病特點本病不分年齡、性別,但青壯年和體力勞動者、運動員以及體育愛好者易於罹患。同時,發病的輕重與寒冷、潮濕、勞累以及天氣變化、節氣等有關。
2.臨床表現突然或緩慢地自覺肢體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為本病的症狀學特徵。或遊走不定,惡風寒;或痛劇,遇寒則甚,得熱則緩;或重著而痛,手足笨重,活動不靈,肌肉麻木不仁;或肢體關節疼痛,痛處欣紅灼熱,筋脈拘急;或關節劇痛,腫大變形,也有綿綿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3.舌苔脈象舌質紅,苔多白滑,脈象多見沉緊、沉弦、沉緩、澀。
4.輔助檢查實驗室和X線等檢查常有助於痹病診斷。
【鑒別診斷】
痿病肢體痹病久治不愈,肢體關節或因痛劇,或因屆伸不利,或因變形而活動減少,肌肉廢用而漸萎瘦,而與痿病相似。其鑒別的要點是看有無疼痛。痿病以肌肉軟弱無力或萎縮為臨床特徵,並無疼痛,因肌肉軟弱無力而行動艱難,甚至癱軟於床榻;痹病以肢體肌肉關節疼痛、酸楚、麻木為臨床特徵,因疼痛或關節變形而行動艱難,因行動艱難肌肉少用而漸瘦,但不至癱瘓。臨床上也有既有肢體肌肉萎弱無力,又伴有肌肉關節疼痛者,是為痿痹並病,可按其病因病機特點,辨其孰輕孰重進行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病邪偏勝風寒濕熱為病各有偏勝,根據臨床主症特徵,分辨主導病邪。如遊走不定而痛者為風邪勝;疼痛劇烈,遇冷加重,得熱則減者,寒邪為勝;重著固定,麻木不仁者濕邪為勝;病變處掀紅灼熱,疼痛劇烈者熱邪為勝;病變處有結節、腫脹、瘀斑或肢節變形者,為痰瘀阻痹。
2.辨別虛實根據病程長短及全身狀況辨別虛實。一般突然發病,或發病雖緩,但病程短者多為實證。反復發作,經久不愈者多虛實夾雜。疲乏少動者多氣虛;面色觥白,心悸者多血虛;肌肉麻木,肢節屈伸不利者多肝虛筋失所養;骨節變形,腰膝酸軟,多腎虛骨痹不已。
治療原則
本病為邪氣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故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本病的治療原則。
因邪氣雜至,祛風、散寒、除濕、清熱、祛痰、化瘀通絡等治法應相互兼顧,因邪氣有偏勝,祛邪通絡又各有重點。正氣不足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久病耗傷正氣而虛實夾雜者,應扶正祛邪,且扶正有助祛邪。風邪勝者或久病人絡者,應佐養血之品,正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寒邪勝者,應佐助陽之品,使其陽氣旺盛,則寒散絡通;濕邪勝者,佐以健脾益氣之品,使其脾旺能勝濕;熱邪勝者,佐以涼血養陰之晶,以防熱灼營陰而病深難解。益氣養血、滋補肝腎是虛證、頑痹的重要治法。
分證論治
·行痹
症狀:肢體關節、肌肉酸痛,上下左右關節遊走不定,但以上肢為多見,以寒痛為多,亦可輕微熱痛,或見惡風寒,舌苔薄白或薄膩,脈多浮或浮緊。
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宣痹達經湯。
方以蜂房、烏梢蛇、土鱉蟲、螳螂通經活絡以宣痹;威靈仙、羌活、防風、秦艽、稀薟草、青風藤疏風祛邪;當歸養血活血;穿山甲搜剔絡脈瘀滯。
若以肩肘等上肢關節為主者,為風勝於上,可選加羌活、白芷、桑枝、威靈仙、姜黃、川芎祛風通絡止痛。若以下肢關節為主者,為濕勝於下,選加獨活、牛膝、防己、萆蘚、松節等祛濕止痛。以腰背關節為主者,多與腎氣不足有關,酌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續斷等溫補腎氣。若見關節腫大,苔薄黃,邪有化熱之象者,宜寒熱並扇,投桂枝芍葯知母湯加減。
或以防風湯加減,方以防風、麻黃、秦艽、葛根祛風除濕;肉桂、當歸溫經活血;茯苓健脾滲濕,姜、棗、甘草和中調營。
·痛痹
症狀: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甚至關節不可屈伸,遇冷痛甚,得熱則減,痛處多固定,亦可遊走,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法: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葯:烏頭湯。
方中以制川烏、麻黃溫經散寒,宣痹止痛;芍葯、甘草緩急止痛;黃芪益氣固表,並能利血通痹;蜂蜜甘緩,益血養筋,制烏頭燥熱之毒。可選加羌活、獨活、防風、秦艽、威靈仙等祛風除濕。加姜黃、當歸活血通絡。寒甚者可加制附片、桂枝、細辛溫經散寒。
或予驗方溫經通痹湯,方以附子、乾薑、炒川椒溫陽以祛寒;烏梢蛇、蜂房、土鱉蟲活絡通經;當歸、丹參人血和營,活血通絡;稀薟草、羌活祛風除濕,共奏散寒通絡,宜痹止痛之功。
·著痹
症狀:肢體關節疼痛重著、酸楚,或有腫脹,痛有定處,肌膚麻木,手足困重,活動不便,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葯:薏苡仁湯加減。
方以薏苡仁、蒼術健脾滲濕;羌活、獨活、防風祛風勝濕;川烏、麻黃、桂枝溫經散寒;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生薑、甘草健脾和中。關節腫脹者,加秦艽、革蘚、防己、木通、姜黃除濕通絡。肌膚不仁,加海桐皮、稀薟草祛風通絡,或加黃芪、紅花益氣通痹。
若痛甚者,可用《醫學心悟》蠲痹湯治之。
·熱痹
症狀:肢體關節疼痛,痛處掀紅灼熱,腫脹疼痛劇烈,得冷則舒,筋脈拘急,日輕夜重,多兼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葯:白虎加桂枝湯。
方以白虎湯清熱除煩;桂枝疏風通絡。可加銀化藤、連翹、黃柏清熱解毒;海桐皮、姜黃、木防己、威靈仙等活血通絡,祛風除濕。若皮膚有瘀斑者,酌加丹皮、生地、地膚子清熱涼血散瘀。
濕熱勝者亦可選用《溫病條辨·中焦》宣痹湯加減治療。
熱痹化火傷津,症見關節紅腫,疼痛劇烈,入夜尤甚,壯熱煩渴,舌紅少津,脈弦數者,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可用犀角散加減。
·旭痹
症狀:肢體關節疼痛,屈伸不利,關節腫大、僵硬、變形,甚則肌肉萎縮,筋脈拘急,肘膝不得伸,或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而成廢人,舌質暗紅,脈細澀。
治法:補腎祛寒,活血通絡。
方葯:補腎祛寒治王湯。
方以川續斷、補骨脂、骨碎補、淫羊藿補腎壯筋骨;制附片補腎陽除寒邪;熟地填精補血滋養肝腎;桂枝、獨活、威靈仙祛風散寒除濕;白芍養血緩急舒筋。
肢體關節刺痛,屈伸不利,多個關節漫腫,重則關節腫大,頑麻頑痛,久而不除,舌質紅赤,兩側有瘀斑,治以化瘀滌痰,通絡止痛為主,方以宣痹化瘀滌痰湯。方中蜂房、烏梢蛇、廑蟲、羌活、伸筋草、稀薟草活血祛風,通絡宣痹;當歸養血和營;制南星、白芥子豁痰;生薑、片姜黃舒筋散結止痛。瘀血征明顯者加血竭、皂刺、乳香、沒葯活血化瘀。骨節變形嚴重者,可加透骨草、尋骨風、自然銅、骨碎補、補骨脂搜風壯骨。兼有低熱,或自覺關節發熱,去淫羊藿,加黃柏、地骨皮退虛熱。脊柱僵化變形者,可加金毛狗脊、鹿角膠、羌活補腎壯筋骨。
·氣血虧虛證
症狀:四肢乏力,關節酸沉,綿綿而痛,麻木尤甚,汗出畏寒,時見心悸,納呆,顏面微青而白,形體虛弱,舌質淡紅欠潤滑,苔黃或薄白,脈多沉虛而緩。
治法:益氣養血,舒筋活絡。
方葯:氣血並補榮筋湯。
方中以生薏苡仁、茯苓、生白術、首烏、當歸、砂仁、熟地、黃精益氣補血而榮筋;蜂房、烏梢蛇、稀薟草、絡石藤、金毛狗脊、秦艽活絡導滯通經,宣痹止痛;菟絲子補肝腎,強筋骨。
本證亦可選用獨活寄生湯。
【轉歸預後】
痹病因體質差異,病因有別,治療調攝是否得當等因素,有不同的預後轉歸。其轉歸規律一般是風寒濕痹日久化熱轉化為風濕熱痹;風、寒、濕、熱痹日久不愈,轉為虛實夾雜的王痹以及痰瘀相結、氣血虧虛證;久痹不已,內舍其合,轉成五臟痹。一般病程短,全身狀況好者,預後良好;痹病反復不已,全身狀況差者,治療較難;若關節變形,肌肉萎縮,或伴見心悸、浮腫等臟腑痹症狀者,多預後不良。《溫病條辨,中焦》說:「寒痹勢重而治反易,熱痹勢緩而治反難,實者單病軀殼易治,虛者兼病臟腑夾痰飲腹滿等證,則難治矣。」
【預防與調攝】
本病是因正氣不足,感受外在的風寒濕熱之邪而成。因此,平時注意調攝,增強體質和加強病後調攝護理,便顯得格外重要。預防方面,鍛煉身體,增強機體御邪能力;創造條件,改善陰冷潮濕等不良的工作、生活環境,避免外邪入侵;一旦受寒、冒雨等應及時治療,如服用姜湯、午時茶等以祛邪等措施都有助於預防痹病的發生。病後調攝護理方面,更需做好防寒保暖等預防工作;應保護病變肢體,提防跌撲等以免受傷;視病情適當對患處進行熱熨、冷敷等,可配合針灸、推拿等進行治療;鼓勵和幫助患者對病變肢體進行功能鍛煉,有助痹病康復。
【結語】
痹病是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熱外邪,阻滯經絡,痹阻氣血,引起肌肉、筋骨、關節等部位酸痛、麻木、重著、腫脹、屆伸不利或關節腫大、變形為臨床表現的病證,隨著病程的發展,可形成痰瘀痹阻,氣血耗傷,甚至內傳臟腑。辨證應分清虛實及病邪的偏勝。其病機是邪氣阻滯,故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治療大法,但祛風、·散寒、除濕、清熱應互相配合,又有主次,並視病情佐以養血祛風、溫陽散寒、健脾化濕及涼血清熱之法,以增強祛邪活絡之力;病程日久應輔以補益氣血、補養肝腎、祛痰、化瘀等治法,虛實兼顧,標本並治。痹病的預防與調攝,應從加強鍛煉、避免受邪等著手,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和促進痹病的康復。
【文獻摘要】
《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素問·痹論》:「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
《中藏經·論痹》:「痹者,風寒暑濕之氣,中虧臟腑之為也。……而有風痹、寒痹、濕痹、熱痹、氣痹,又有筋、骨、血、肉、氣之五痹也。……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於邪氣,亂於真氣,閉而不仁,故曰痹也。」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痹敘論》:「夫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雖曰合痹,其用各殊。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三氣襲人經絡,人於經脈、皮肉、肌膚,不已則人五臟。……大抵痹之為病,寒多則痛,風多則行,濕多則著。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皮則寒,逢寒則急,逢熱則縱。」
《症因脈治·熱痹》:「熱痹之因,陰血不足,陽氣偏旺,偶因熱極見寒,風寒外束。內經雲:炅氣相薄,;則脈滿而痛。此熱痹之所由生也。」
《醫宗必讀·痹》:「治外者,散邪為急,治臟者,養臟為先。治行痹者,散風為主,禦寒利濕仍不可廢,大抵參以補血之劑,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治痛痹者,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仍不可缺,大抵參以補火之劑,非大辛大溫,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治著痹者,利濕為主,祛風解寒亦不可換,大抵參以補脾補氣之劑,蓋土強可以勝濕,而氣足自無頑麻也。」

Ⅷ 中醫叫痰濕西醫叫什麼名稱

西醫稱為神經官能症,中醫講痰濕

西醫中經常把一些解釋不了的身體狀況都統稱為神經官能症,而中醫上卻把這一類病狀稱之為「痰濕」。中醫認為「痰濕」是引起五臟六腑不適的關鍵所在,它會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累積,漸漸累積成型之後會對人體器官的正常運行造成一定影響。

中醫所講的「痰」又叫「痰飲」,是人體水液代謝不暢而形成的病理產物,例如冠心病患者血管中沉澱的雜質、人呼吸道感染時分泌的炎性粘液,都屬於中醫「痰」的范疇,痰飲使人的各種通道(血管、經絡等)堵塞,影響水液的正常代謝,阻滯氣血運行,就會出現諸如供血不足容易頭暈、時常胸悶呼吸不暢、消化不良胃口減退,甚至意識模糊的症狀。什麼又是「濕」呢?

中醫認為,濕邪是外邪的一種。濕邪的特點是濕性重濁:所以你會感到頭身困重、四肢酸楚,想必這是你感到疲勞、沉重的主要原因。濕邪還有一個特點是濕性黏滯:體現在大便粘滯不暢,皮膚表面發起的疹子纏綿不愈等等。以上所述症狀並非要完全對應,中醫講求辨證施治,還需要結合病人的面色、舌象、脈象、所處環境作出判斷。痰濕患者建議中葯調理,配合針灸治療。飲食上,姑且不提祛濕的食物,但要注意盡量避免辛辣、過冷、油膩、海鮮、甜食等食物。平時注意運動多出汗。另外要補充一點:中西醫雖然有相同之處,但是用西醫理論來解釋中醫現象是不嚴謹的。題主如果排除器質性病變,西醫一般會診斷為神經官能症,籠統地講就是神經系統紊亂了,但至於紊亂的作用機理如何,又為什麼會引起所述症狀,西醫並未給出答案。

Ⅸ 痰停留在五臟六腑會產生什麼病理現象

痰飲的病因學含義:痰飲是機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這種病理產物一經形成,就作為一種致病因素作用於機體,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引起各種復雜的病理變化,故痰飲是繼發性病因之一。痰飲是致病因子和病理結果的統一體。一般說來,痰得陽氣煎熬而成,煉液為痰,濃度較大,其質稠粘;飲得陰氣凝聚而成,聚水為飲,濃度較小,其質清稀。故有「積水為飲,飲凝為痰」,「飲為痰之漸,痰為飲之化」,「痰熱而飲寒」之說。在傳統上,痰飲有有形和無形、狹義和廣義之分。

(1)有形的痰飲:有形的痰飲是指視之可見、觸之可及、聞之有聲的實質性的痰濁和水飲而言。如咳咯而出的痰液,嘔泄而出之水飲痰濁等。

(2)無形的痰飲:無形的痰飲是指由痰飲引起的特殊症狀和體征,只見其症,不見其形,看不到實質性的痰飲,因無形可征,故稱無形之痰飲。其作用於人體,可表現出頭暈目眩、心悸氣短、惡心嘔吐、神昏譫狂等,多以苔膩、脈滑為重要臨床特徵。

(3)狹義的痰飲:狹義的痰飲是指肺部滲出物和呼吸道的分泌物,或咳吐而出,或嘔惡而出,易於被人們察覺和理解,又稱之為外痰。

(4)廣義的痰飲:廣義的痰飲泛指由水液代謝失常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及其病理變化和臨床症狀,不易被人察覺和理解,又稱之為內痰。

總之,痰飲不僅指從呼吸道咳出來的痰液,更重要的是指痰飲作用於機體後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和體征。這兩方面,前者易於領會而後者卻難以理解,但後者比前者更加重要。痰、飲、水、濕同源而異流,都是由於人體津液的運行、輸布、傳化失調而形成的一種病理產物,又是一種致病動因。四者皆為陰邪,具有陰邪的一般性質。濕聚為水,積水成飲,飲凝成痰,其中痰、飲、水三者的區別是: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更清者為水。

2.痰飲的病證學含義:痰飲是指體內水液輸布運化失常,停積於某些部位的一類病證。

其廣義者為痰飲病證的總稱;其狹義者為飲證之一,系飲邪停於胃腸所致者。

(二)痰飲的形成

痰飲多由外感六淫,或飲食及七情所傷等,使肺、脾、腎及三焦等臟腑氣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津停滯而成。因肺、脾、腎及三焦與水液代謝關系密切,肺主宣降,敷布津液,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濕;腎陽主水液蒸化;三焦為水液運行之道路。故肺、脾、腎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濕而生痰飲。痰飲形成後,飲多留積於腸胃、胸脅及肌膚;痰則隨氣升降流行,內而臟腑,外而筋骨皮肉,泛濫橫溢,無處不到。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互為因果,為害甚廣,從而形成各種復雜的病理變化。

(三)痰飲的致病特點

1.阻礙經脈氣血運行:痰飲隨氣流行,機體內外無所不至。若痰飲流注經絡,易使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若結聚於局部,則形成瘰癘、痰核,或形成陰疽、流注等。「瘰癘」是指發生於頸部、下頜部的淋巴結結核。小者為瘰,大者為癘,以其形狀累累如珠故名。「痰核」是指發生在頸項、下頜及四肢等部位的結塊,不紅不腫,不硬不痛,常以單個出現皮下,以其腫硬如核大,故名痰核。「疽」為發於肌肉筋骨間之瘡腫。其漫腫平塌,皮色不變,不熱少痛者為「陰疽」。「流注」指毒邪流走不定而發生於較深部組織的一種化膿性疾病。

2.阻滯氣機升降出入:痰飲為水濕所聚,停滯於中,易於阻遏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例如,肺以清肅下降為順,痰飲停肺,使肺失宣肅,可出現胸悶、咳嗽、喘促等。胃氣宜降則和,痰飲停留於胃,使胃失和降,則出現惡心嘔吐等。

3.影響水液代謝:痰飲本為水液代謝失常的病理產物,其一旦形成之後,便作為一種致病因素反過來作用於機體,進一步影響肺、脾、腎的水液代謝功能。如寒飲阻肺,可致宣降失常,水道不通;痰濕困脾,可致水濕不運;飲停於下,影響腎陽的功能,可致蒸化無力。從而影響人體水液的輸布和排泄,使水液進一步停聚於體內,導致水液代謝障礙更為嚴重。

4.易於蒙蔽神明:痰濁上擾,蒙蔽清陽,則會出現頭昏目眩、精神不振、痰迷心竅,或痰火擾心、心神被蒙,則可導致胸悶心悸、神昏譫妄,或引起癲狂癰等疾病。

5.症狀復雜,變幻多端:從發病部位言,飲多見於胸腹四肢,與脾胃關系較為密切。痰之為病,則全身各處均可出現,無處不到,與五臟之病均有關系,其臨床表現也十分復雜。一般說來,痰之為病,多表現為胸部痞悶、咳嗽、痰多、惡心、嘔吐腹瀉、心悸、眩暈、癲狂、皮膚麻木、關節疼痛或腫脹、皮下腫塊,或潰破流膿,久而不愈。飲之為害,多表現為咳喘、水腫、疼痛、泄瀉等。總之,痰飲在不同的部位表現出不同的症狀,變化多端,其臨床表現,可歸納為咳、喘、悸、眩、嘔、滿、腫、痛八大症。

閱讀全文

與痰飲皮膚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整形醫師嚴新 瀏覽:466
水泡茶花 瀏覽:53
下巴整形手術後 瀏覽:171
激素皮炎的紅血絲 瀏覽:564
舒淇皮膚過敏照片 瀏覽:13
專科整形整容醫院 瀏覽:352
治療蕁麻疹的葯物圖片 瀏覽:193
大連皮膚病醫院招聘信息 瀏覽:661
美容院解壓 瀏覽:26
武漢整形醫院藝星 瀏覽:208
男性生殖皰疹吃什麼葯 瀏覽:355
神經性皮炎偏方不復發 瀏覽:362
水泡不挑破多久好 瀏覽:674
肛門邊皰疹 瀏覽:177
美容院怎麼弄蘆薈鮮汁 瀏覽:497
大都會美容美發民生大街店 瀏覽:894
生完寶寶皮膚特別黑 瀏覽:252
1祛黃褐斑的方法 瀏覽:977
閉口粉刺和蟎蟲的區別 瀏覽:661
水泡邊框 瀏覽: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