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河馬為什麼會出紅汗
河馬排出的汗液含紅色色素,經皮膚反射顯現是紅色的,這就引出河馬出「血汗」的說法。有人認為,河馬的紅汗就像其他動物的汗一樣有解熱功能;也有人認為,紅汗可以防水;還有人認為紅汗可以殺菌。
日本科學家發現,河馬出汗時分泌的紅色黏液具有非常好的防曬效果。這種有雙重功效紅色黏液,不僅幫助河馬抵禦細菌感染,還能抵擋太陽光線對河馬皮膚的侵害。
Ⅱ 俗稱河馬草的植物是什麼,有什麼葯效,能治什麼病
河馬草,又名火麻草或蕁麻草.據說能抗風濕,它的莖上長滿毛刺,接觸人體很快引起皮膚紅種。
【葯材名】蕁麻
【出處】《本草圖經》
【別名】尋麻(《益部方物略記》),蠍子草(《人海記》)。
【來源】為蕁麻科植物麻葉蕁麻、狹葉蕁麻等的全草。夏、秋季采,切段曬干。
同屬植物裂葉蕁麻(分布西南及湖北、浙江)、寬葉蕁麻(分布華北及東北)亦同供葯用。
【源形態】
①麻葉蕁麻,又名:焮麻。
多年生草本。莖高達150厘米,有棱,生螫毛和緊貼的微柔毛。葉對生,葉片輪廓五角形,長
4~12厘米,寬3.5~12厘米,3深裂或3全裂,1回裂片再羽狀深裂,兩面疏生短柔毛,下面疏生螫毛;托葉離生,狹三角形。雌雄同株或異株,同株者雄花序生於下方。花序長達12厘米,雄花序多分枝;雄花直徑約2毫米,花被片4,雄蕊引雌花花被片4深裂,花後增大,包著果實,長達2.5毫米,有短柔毛和少數螫毛,柱頭畫筆頭狀。瘦果卵形,扁,長約2毫米,灰褐色,光滑。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於山野、路邊、草原、坡地。分布東北、華北、西北等地。
②狹葉蕁麻
多年生草本。莖高40~150厘米,四棱形,有螫毛,分枝或不分枝。葉對生,披針形或狹卵形,長4~10厘米,寬1.2~2.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有尖鋸齒,上面疏生短毛,下面沿脈上有疏生短毛;托葉分生,條形。雌雄異株,花序長達4厘米,多分枝;雄花花被片4,雄蕊4;雌花較雄花小,花被片
4,在果期增大,柱頭畫筆頭狀。皮果卵形,扁,長約1毫米,光滑。
生於山坡、林邊或溝邊。分布我國北方及東北地區。
【化學成份】麻葉蕁麻全草含多種維生素、鞣質。莖皮主要含蟻酸、丁酸及有刺激作用的酸性物質等。
【性味】辛苦,寒,有毒。
①《綱目》:"辛苦,寒,有大毒。"
②《四川中葯志》:"甘,微寒,有小毒。"
③《新疆中草葯手冊》:"苦辛,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治風濕疼痛,產後抽風,小兒驚風,蕁麻疹。
①《益部方物略記》:"善治風腫。"
②《本草圖經》:"療蛇毒。"
③《蜀語》:"紅者可治齁症。"
④《綱目》:"風疹初起,以此點之。"
⑤《黔書》:"可已瘋。"
⑥《綱目拾遺》:"浴風,採取煮汁洗。"
⑦《新疆中草葯手冊》:"祛風濕,解痙,和血。"
⑧《黑龍江主要野生葯用植物的鑒別及中草葯新制劑》:"治小兒麻痹,風濕,疝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燉肉。外用:搗汁塗或煎水洗。
【注意】《本草圖經》:"誤服之,吐利不止。"
【附方】
①治風濕性關節炎:麻葉蕁麻適量,煎湯擦洗。
②治產後抽風,小兒驚風:麻葉蕁麻少許,水煎服。
③治蕁麻疹:麻葉蕁麻鮮苗,搗汁塗擦。
④治毒蛇咬傷:麻葉蕁麻適量,搗爛敷患處。(選方出《內蒙古中草葯》)
Ⅲ 河馬的皮可以多厚
河馬
偶蹄目
河馬科
學名:Hoppopotamus amphibius
英文名:Hoppopotamus
原來遍布非洲所有深水的河流與溪流中,現在范圍已縮小,主要居住在非洲熱帶的河流間。它們喜歡棲息在河流附近沼澤地和有蘆葦的地方。生活中的覓食、交配、產仔、哺乳也均在水中進行。
河馬的特點是吻寬嘴大,四肢短粗、軀體象個粗圓桶。胃3室不反芻。鼻孔在吻端上面,與上方的眼睛和耳朵呈一條直線。這樣它全體潛伏水中只須將頭頂露出水面就能嗅、視、聽兼呼吸了。
體長3.75-4.6米,尾長約56厘米,肩高約1.5米,體重3-4.6噸,下犬齒長約60厘米,可重達3公斤。河馬皮膚排出的液體含紅色色素,經皮膚反射顯得象是紅色的,引起了河馬出「血汗」的說法。
河馬極善游泳,在受驚時,一般避入水中。每天大部分時間在水中 ,潛伏水下時一般每3、5分鍾把頭露出水面呼吸一次,但可潛伏約半小時不出水面來換氣。它們的皮膚長時間離水會乾裂。
河馬成對或結成小群活動,老年雄性常單獨活動。夜行性:它們幾乎整個白天都在河水中或是河流附近睡覺或休息,晚上出來吃食,有時會順水游出30多公里覓食。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偶食陸地作物,以草為主,有時到田地去吃莊稼,造成很大損害。河馬無定居:不在一個地方長期停留,每隔數日便遷到新地方去。
河馬繁殖期不固定,全年均繁殖,每產一仔,孕期227-240天,仔獸出生時體重27-45公斤。在人為飼養下約3歲性成熟,在野外5、6歲成熟。壽命40-50年。
河馬的皮下脂肪約5厘米厚。人們常獵殺它取其脂肪、肉和厚皮。脂肪可得90公斤。當地人非常珍視它的肉。牙齒質量也很好
倭河馬
偶蹄目 河馬科
學名:Choeropsis liberiensis
倭河馬只產在西非象牙海岸、賴比瑞亞、獅子山及其鄰近地區。棲息在溪流、潮濕的森林和沼澤地帶。體長1.5-1.75米,尾長16厘米,肩高 0.75-1米,成年體重可達160-240公斤。從外表看倭河馬不過是雛形河馬,但它們結構不盡同,倭河馬的頭圓,不象河馬頭那樣寬扁;眼睛在頭兩則,並且不象河馬那樣突出;僅一對上門齒,而河馬有兩對。
倭河馬通常單獨或成對生活,白天睡覺,晚上在樹林間漫遊,覓食嫩芽、樹葉和落下來的果子。每產一仔,孕期201-210天,初生仔獸體重3-5公斤。壽命17-40年。倭河馬數量稀少,現受到保護。它除肉外沒有其它經濟價值。當地人很珍視其肉,據說味道似野豬肉。
參考資料:動物世界
Ⅳ 河馬喜歡呆在水裡是怕皮膚被曬裂嗎
河馬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哺乳動物,它之所以喜歡在水裡,是因為它的皮膚被太陽曬久了會失去水分而乾裂。河馬喜歡群居,主要生活在熱帶非洲的湖河和沼澤地帶。成年河馬的體重約3000~4000千克。
河馬游泳的技術很高。潛水時把耳朵、鼻子閉合起來,防止水灌進去。平時它總愛把身體沒在水裡,把眼睛、耳朵和鼻子露出水面,這樣既可以防曬,又能觀察到周圍的動靜。
河馬可以靜靜地在水裡呆好長時間而一動不動。河馬這樣大的身軀浮在水面,而不下沉,厚厚的皮下脂肪也幫了它的忙。
河馬族中有一種侏儒河馬,體重比河馬小得多。這種河馬在潮濕的叢林里生活,它的皮膚很厚,不怕失去水分。
[我還想知道]
河馬是一種夜間活動的食草動物,只生長在非洲的潮濕地帶。
河馬有兩大種類:大一點的是普通的河馬,小一點的是生活在森林中的小型河馬。普通的河馬主要生活在水中,是非洲最具危險性的動物之一。
Ⅳ 河馬不能長時間離開水,是因為皮膚沒有汗腺對嗎
有很多個原因:一是河馬生活在非洲熱帶地區,天氣非常炎熱,太陽毒辣辣的,盡管河馬皮膚上能夠分泌一種微紅色潮濕物質,類似於防曬乳,並具有防止昆蟲叮咬的功效,但河馬白天躲在水裡面仍然會比在陸地上涼快,也可以免受去蚊蟲的叮咬之苦;二是河馬生活在水草豐美的非洲熱帶地區,主要食物為水草,每日進食量在100千克以上,因此,白天幾乎都會泡在水中吃水草。三是河馬暴露在空氣中時,它們皮膚上的水分蒸發量比其他哺乳動物要多得多,因此,河馬必須在水裡或潮濕的地方棲息,以防身體脫水。四是河馬的皮膚還非常敏感,如果離開水時間太久,皮膚就會乾裂,因此,河馬白天大部分時間都「泡」在水裡,既能夠靠水調節體溫,又能防止皮膚乾裂;五是河馬身軀龐大而笨重,四肢短小,在陸地上既跑不快,又非常費力氣,盡管它們均長有巨口和大牙,應該能夠自衛,但由於身體笨拙,轉動不太靈活,一旦遭遇鬣狗、獅群等動物的侵襲,防禦起來就實在是太吃力了,因此,相比而言,還是待在水裡面比較安全一些;除安全與涼爽外,水還能幫助河馬支撐起龐大而沉重的身軀,使它在水中能行走方便自如。六是河馬的視力比較差,甚至它們在水面時也看不清東西,在水裡待著就不會影響它們的生活,因為水下也常常是非常渾濁,河馬無法、也無需看到遠處的東西。
Ⅵ 河馬的皮膚有無毛
有啊,河馬是哺乳動物,有毛的,只是長期水中生活退化了,電視裡面看不見。
Ⅶ 河馬的特點是什麼
河馬是世界上嘴巴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原來遍布非洲所有深水的河流與溪流中,現在范圍已縮小,主要居住在非洲熱帶的河流間。它們通常棲息在河流附近的沼澤地和有蘆葦的地方。而且有意思的是它們的生活幾乎都是在水中進行,如覓食、交配、產仔、哺乳等都是在水中。
偶蹄目、河馬科,英文名hoppopotamus。原來遍布非洲所有深水的河流與溪流中,現在范圍已縮小,主要居住在非洲熱帶的河流間。它們喜歡棲息在河流附近沼澤地和有蘆葦的地方。生活中的覓食、交配、產仔、哺乳也均在水中進行。
河馬的特點是吻寬嘴大,四肢短粗、軀體象個粗圓桶。胃3室不反芻。鼻孔在吻端上面,與上方的眼睛和耳朵呈一條直線。這樣它全體潛伏水中只須將頭頂露出水面就能嗅、視、聽兼呼吸了。
體長3.75-4.6米,尾長約56厘米,肩高約1.5米,體重3-4.6噸,下犬齒長約60厘米,可重達3公斤。河馬皮膚排出的液體含紅色色素,經皮膚反射顯得象是紅色的,引起了河馬出「血汗」的說法。
河馬極善游泳,在受驚時,一般避入水中。每天大部分時間在水中,潛伏水下時一般每3、5分鍾把頭露出水面呼吸一次,但可潛伏約半小時不出水面來換氣。它們的皮膚長時間離水會乾裂。
河馬成對或結成小群活動,老年雄性常單獨活動。夜行性:它們幾乎整個白天都在河水中或是河流附近睡覺或休息,晚上出來吃食,有時會順水游出30多公里覓食。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偶食陸地作物,以草為主,有時到田地去吃莊稼,食物短缺時,它們也吃肉,據稱,河馬是路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雜食)。河馬無定居:不在一個地方長期停留,每隔數日便遷到新地方去。
河馬繁殖期不固定,全年均繁殖,每產一仔,孕期227-240天,仔獸出生時體重27-45公斤。在人為飼養下約3歲性成熟,在野外5、6歲成熟。壽命40-50年。
河馬的皮下脂肪約5厘米厚。人們常獵殺它取其脂肪、肉和厚皮。脂肪可得90公斤。當地人非常珍視它的肉。牙齒質量也很好。
Ⅷ 河馬是怎麼洗澡的
用泥洗澡。
因為跟所有厚皮動物一樣,河馬對蚊蟲的叮咬非常敏感。當河馬在泥巴中打滾時,泥巴會在其身上形成厚實的硬皮,如此有助於它們防止蚊蟲叮咬。
河馬的身體由一層厚厚的皮包著,皮呈藍黑色,上面有磚紅色的斑紋,除尾巴上有一些短毛外,身體上幾乎沒有毛。河馬的皮格外厚,皮的裡面是一層脂肪,這使它可以毫不費力地從水中浮起。當河馬暴露於空氣中時,其皮上的水分蒸發量要比其他哺乳動物多得多,河馬的皮上沒有汗腺,但卻有其他腺體,能夠分泌一種類似防曬乳的微紅色潮濕物質,並能防止昆蟲叮咬。河馬不能在水外待太長的時間。出於這個原因,河馬必須待在水裡或潮濕的棲息地,以防脫水。
河馬的身軀龐大,但在水中行走很輕便。在炎熱的太陽下,體表帶著泥水更能使其免受烈日的曝曬。河馬的皮膚的汗腺里能分泌一種紅色的液體作為天然防曬劑,以濕潤皮膚,常被誤認為是排出來的血,稱為「血汗」。因為它的皮膚非常敏感,長時間離開水便會乾裂,所以白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懶散地呆在水裡,靠水的幫助來調節體溫並防止皮膚乾裂,夜間睡覺則在岸上。
Ⅸ 河馬草用什麼泡好可以用嗎它能治濕疹嗎
可以是可以 但你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河馬草,又名火麻草或蕁麻草.據說能抗風濕,它的莖上長滿毛刺,接觸人體很快引起皮膚紅種。
【葯材名】蕁麻
【出處】《本草圖經》
【別名】尋麻(《益部方物略記》),蠍子草(《人海記》)。
【來源】為蕁麻科植物麻葉蕁麻、狹葉蕁麻等的全草。夏、秋季采,切段曬干。
同屬植物裂葉蕁麻(分布西南及湖北、浙江)、寬葉蕁麻(分布華北及東北)亦同供葯用。
【源形態】
①麻葉蕁麻,又名:焮麻。
多年生草本。莖高達150厘米,有棱,生螫毛和緊貼的微柔毛。葉對生,葉片輪廓五角形,長 4~12厘米,寬3.5~12厘米,3深裂或3全裂,1回裂片再羽狀深裂,兩面疏生短柔毛,下面疏生螫毛;托葉離生,狹三角形。雌雄同株或異株,同株者雄花序生於下方。花序長達12厘米,雄花序多分枝;雄花直徑約2毫米,花被片4,雄蕊引雌花花被片4深裂,花後增大,包著果實,長達2.5毫米,有短柔毛和少數螫毛,柱頭畫筆頭狀。瘦果卵形,扁,長約2毫米,灰褐色,光滑。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於山野、路邊、草原、坡地。分布東北、華北、西北等地。
②狹葉蕁麻
多年生草本。莖高40~150厘米,四棱形,有螫毛,分枝或不分枝。葉對生,披針形或狹卵形,長4~10厘米,寬1.2~2.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有尖鋸齒,上面疏生短毛,下面沿脈上有疏生短毛;托葉分生,條形。雌雄異株,花序長達4厘米,多分枝;雄花花被片4,雄蕊4;雌花較雄花小,花被片 4,在果期增大,柱頭畫筆頭狀。皮果卵形,扁,長約1毫米,光滑。
生於山坡、林邊或溝邊。分布我國北方及東北地區。
【化學成份】麻葉蕁麻全草含多種維生素、鞣質。莖皮主要含蟻酸、丁酸及有刺激作用的酸性物質等。
【性味】辛苦,寒,有毒。
①《綱目》:"辛苦,寒,有大毒。"
②《四川中葯志》:"甘,微寒,有小毒。"
③《新疆中草葯手冊》:"苦辛,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治風濕疼痛,產後抽風,小兒驚風,蕁麻疹。
①《益部方物略記》:"善治風腫。"
②《本草圖經》:"療蛇毒。"
③《蜀語》:"紅者可治齁症。"
④《綱目》:"風疹初起,以此點之。"
⑤《黔書》:"可已瘋。"
⑥《綱目拾遺》:"浴風,採取煮汁洗。"
⑦《新疆中草葯手冊》:"祛風濕,解痙,和血。"
⑧《黑龍江主要野生葯用植物的鑒別及中草葯新制劑》:"治小兒麻痹,風濕,疝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燉肉。外用:搗汁塗或煎水洗。
【注意】《本草圖經》:"誤服之,吐利不止。"
附方】
①治風濕性關節炎:麻葉蕁麻適量,煎湯擦洗。
②治產後抽風,小兒驚風:麻葉蕁麻少許,水煎服。
③治蕁麻疹:麻葉蕁麻鮮苗,搗汁塗擦。
④治毒蛇咬傷:麻葉蕁麻適量,搗爛敷患處。
Ⅹ 河馬經常在水裡泡著,皮膚不會泡爛了嗎
河馬沒有汗腺,它無法排汗,在陸地上時間過長它就會皮膚乾裂.河馬泡在水中有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水能幫助它排熱,以免體溫過高而危及生命.河馬的皮膚很厚,皮下又有很厚的脂肪層,它的皮膚在水中不會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