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皮膚病症 > 醫宗金鑒外科治皮膚病

醫宗金鑒外科治皮膚病

發布時間:2021-03-12 05:16:43

❶ 關於皮膚病的醫書

簡明中醫抄皮膚病學》趙炳南
《趙炳南學術經驗集》
《朱仁康學術經驗集》
《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張志禮
《徐宜厚學術經驗集》
《張作舟學術經驗集》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
《皮膚病中醫治療學》徐宜厚
《臨診一得集》
《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皮膚病》天津長征醫院
《瘍科心得集》
《張志禮臨床經驗集》
《中醫皮科臨床經驗集》歐陽恆
《中醫外科心得》夏少農
《中西醫結合瘡瘍證治》
《龍振華經驗集》

❷ 這手皮膚病,一年多,擦了好多葯也不見好,去醫院看了好多次,都不見好轉,求誰見過類似這種皮膚病

手上長這個看著來是皮膚源病。好像是手癬 這個病很頑固 你是去醫院好多次了都沒見過好轉吧 你可以找個專門治療皮膚科的醫生。他們會有祖傳的葯膏。其實皮膚病不是花高價就能治療好的。有時候便宜的葯膏和葯片都能治療好

❸ 皮膚一大片紅色很癢

可能是過來敏引起的皮炎源也可能是你接觸到某種物質或者是吃到了某種食物引起機體的過敏反應,但是建議不要用手去抓,以免發生感染。也可以去醫院做個過敏源測定,確定病因,好針對治療。不要吃發物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有的時候也會因為過敏體質,對酒精,以及生活中的一些食物或者其他花粉等過敏,建議你可以服用一些抗過敏的葯物進行治療。

皮膚瘙癢怎麼辦

皮膚瘙癢很多時候是由於乾燥惹的「禍」表現為皮膚乾燥,而乾燥更易導致皮膚的瘙癢。內調:解決皮膚瘙癢從養肺入手,還是分很多種。不同體質的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1、風熱型,由感冒發熱引起,病毒破壞組織,導致皮膚瘙癢。

2、濕熱型,如喜歡吃冰涼食物,導致濕熱下行,引發腿部瘙癢。可根據自己的體質適當用一些清熱祛濕的東西。可達到緩解皮膚瘙癢的目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少吃涼性食物。等等

有的人皮膚好,有的人皮膚,我們都知道多吃點水果,多點做運動,身陳代謝就自然好,身陳代謝好了皮膚就自然好。如果遇到皮膚問題實在處理不了的,還是建議去看醫生,及早處理,不要拖到最後,並且平時也要多多預防,預防勝於治療。

❹ 御纂醫宗金鑒外科乾隆版

《醫宗金鑒》這部書是乾隆皇帝欽定書名的一部醫書,被《四庫全書》收錄。自成書以來,這部御制欽定的太醫院教科書就被一再的翻刻重印,廣為流傳。據我所知道光,同治,光緒年間均有再版重印。《醫宗金鑒》逐步成為當時全國醫學教與學的必讀書。由於廣泛之需求,政府與商家刻本印刷十分頻繁,至今其版本流傳已有50餘版,平均4-5年即有一次新版本問世,因此存世量極大,故市場價值不高。

這類東西有價無市。您這類藏品我建議您到各地老葯堂去看看或者到專門的拍賣公司尋求幫助。請您知曉。

❺ 古代醫書有治皮膚病的嗎,是什麼書

醫宗金鑒,外科正宗,外科全生集。

❻ 急!!!!!御纂醫宗金鑒外科(廣益書局)版的價值

12000左右

❼ 光緒九年御纂醫宗金鑒外科一套12本,16卷,完整無缺損,價值多少,請行家評價

看成色,10K左右

❽ 皮膚病的問題,求求您進來看看吧

膽鹼能性蕁麻疹不能根治,因為你自身在分泌膽鹼類物質,給你開的都是一些抗過敏和抗膽鹼的葯,只能緩解症狀,需要調理。

我支持一樓的說法,還是去醫院吧,你在這里問,我們只能根據你描述的症狀去猜測,沒辦法確診。

我們給你的只是理論上的答案。

別拖了,抽個時間去醫院檢驗下,對症下葯,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你會康復的,你這樣問只會加重自己的恐懼和緊張,得不償失。

祝你早日恢復健康。

如果你已經確診了,確實是膽鹼能性蕁麻疹,給你一些資料。

膽鹼能性蕁麻疹的治療
【一般治療】

目前西醫對蕁麻疹尚無特效療法,多採用以內服抗組胺葯物 , 皮質激素類葯物臨時抑制為多,如口服西葯 , 口服激素 , 外用溶液洗劑、乳劑、泥膏、油劑、軟膏、乳劑、塗膜劑、酊劑及硬膏等。長時間或大劑量外用使用皮質激素類葯物,會成癮導致葯物依賴性 , 最常見的是用葯後病情好轉,一旦停葯後,用葯部位原發病變加重。當重新用激素後,上述病情好轉或消失;如再停葯,反跳性再發,而且比以前更嚴重。

患者為了避免停葯後的痛苦,完全依賴於激素。會皮膚明顯變薄,毛細血管擴張,有時出現紫癜等,特別是在面部可出現更深的持續性紅斑。用激素時間越長、產生反跳性過敏也就越重。可使皮膚變薄、脆弱、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紫癜、真菌感染、痤瘡樣皮炎等。變得易受損傷;還可出現輕度多毛、多汗、皮下出血和傷口癒合困難等。 尤其是一些皮膚病更不適宜使用激素類制劑。

如果長期或短時間大劑量注射或內服地塞米松、康寧克通、強的松等皮質類激素葯物治療,還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瘡、血糖升高、高血壓、水腫、血鉀降低、月經紊亂、骨質疏鬆、無菌性骨質壞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並發症。對腎臟也可造成一定損害,如加重腎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腎小球硬化、易致腎鈣化或結石,誘發或加重腎臟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鉀性腎病等。還會引起機體糖、蛋白質、脂肪及水電解質等一系列物質代謝紊亂,破壞機體的防衛系統和抑制免疫反應能力。

如果有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因使用皮質激素類葯物,並對激素產生了的依賴性,停葯後原發病變反跳加重與繼發的副作用,可使患者產生很大的痛苦,患者家屬應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對激素的作用及副作用要有充分的認識,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並在正確選擇治療葯物和逐漸減量直至撤除停用皮質激素的情況下,選用對抗以上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的方法與中葯。達到安全徹底治癒疾病的目的。

因為這個病一般發於青春期以及青年期,所以以前沒有得並不奇怪,很多人都是中學或者大學之後才得,一般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減輕症狀直到痊癒,根據個人情況不同會有所區別。
治療方法:目前沒有特效葯
控制以下3個問題 病情可有教大緩解
一:控制自己情緒不要出現大的波動,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遇事不要急噪。
二:勤換衣服勤洗澡,保持身體衛生,以及毛孔清潔。
三:不要吃過多油膩的食物,忌辣忌酒。

❾ 瘙癢症有什麼金方

瘙癢症是指僅有瘙癢症狀,而無原發皮損的一種皮膚病。中醫稱之為風瘙癢。可發於任何季節、任何年齡,但更好發於老年人,更多見於冬季。臨床表現以皮膚瘙癢而無原發皮損為特徵,或瘙癢局限,如肛門、陰囊、女陰和小腿等,或逐漸擴展至身體大部或全身。瘙癢時發時止,夜間尤甚,影響睡眠,多伴抓痕、血痂或繼發感染。常反復發作。
(一)內治方【方一】四物湯【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當歸(酒浸炒)、川芎、白芍葯、熟乾地黃(酒灑蒸)各等份。
【功效】養血潤膚。
【製法】為粗末。
【用法】每服9克,水煎去渣,空腹食前熱服。
【方二】養血定風湯【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15克,當歸9克,赤芍、天門冬、麥門冬、生僵蠶各6克,鮮首烏15~21克,牡丹皮4.5~6克,川芎1.5克。
【功效】養血潤膚,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溫服,或為丸服。
【方三】養血潤膚飲【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當歸、黃芪、天花粉、黃芩各9克,天門冬、麥門冬、桃仁各6克,升麻3克。
【功效】養血潤膚,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黃芪化毒湯【來源】《外科大成》【組成】生黃芪15克,連翹6克,防風、當歸、何首烏、白蒺藜各3克。
【功效】益氣養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地黃飲子【來源】《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當歸、玄參、牡丹皮、紅花、白蒺藜、首烏各9克,僵蠶、生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滋陰,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扶脾堅表湯【來源】《瘡瘍經驗錄》【組成】金銀花、黃芪、防風、桔梗、蒼術、白術、甘草、懷山葯、車前子各12克。
【功效】疏風清熱利濕。
【用法】水煎,每日1劑。
【方七】除濕飲【來源】《揣摩有得集》【組成】蒼術、白術、地骨皮、白鮮皮、白附子、五加皮、僵蠶、秦艽、連翹、白芷、羌活、防風、生甘草各3克,蟬蛻9克。
【功效】燥濕清熱,祛風止癢。
【用法】加生薑3片,水煎服每日1劑。
【方八】救割全生湯【來源】《石室秘錄》【組成】人參15克,當歸45克,荊芥5克。
【功效】益氣和血祛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九】荊防生地湯【來源】《不知醫必要》【組成】荊芥、防風各30克,赤芍、生地黃、金銀花各24克,甘草9克。
【功效】涼血疏風,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止癢永安湯一【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薄荷、獨活、赤芍、桃仁、甘草、當歸尾各6克,白芷、蟬蛻、天麻、荊芥穗、僵蠶各9克,藏紅花(另沖服)4克。
【功效】祛風活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一】止癢永安湯二【來源】《常見皮膚病中醫療法》【組成】麻黃、防風、荊芥、僵蠶、薄荷、蒼術、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甘草。
【功效】疏風活血,調和營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二】新消風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全蠍、僵蠶、牛蒡子各9克,薄荷、苦參、荊芥、防風各6克,生地黃15克,蟬衣4克,甘草3克。
【功效】祛風清熱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大棗、生薑、甘草、僵蠶、蟬蛻各6克,連翹、杏仁、鉤藤各9克,赤小豆、桑白皮各15克。
【功效】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四】蒼柏飲【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蒼術、黃柏各6克,蒲公英、茵陳各15克,山梔子9克,苦參片、茯苓皮、地膚子各12克,生甘草3克。
【功效】清熱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五】止癢熄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牡丹皮、赤芍、丹參、玄參、白鮮皮、刺蒺藜各9克,煅龍牡各10克,生甘草9克。
【功效】涼血滋陰,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六】養血熄風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黃芪15克,當歸、白芍、紅花、玄參、荊芥、白蒺藜各9克,川芎、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滋陰,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七】首烏七花湯【來源】《名醫奇方秘術》【組成】何首烏、生地黃、熟地黃、鉤藤、杭菊各10克,防風、凌霄花、槐花、紅花、玫瑰花、白扁豆花、雞冠花各6克。
【功效】養陰疏表,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八】麻桂各半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桂枝、杏仁各6克,麻黃3克,赤芍9克,生薑3克,大棗6克。
【功效】疏風散寒,調和營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九】二地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熟地黃、生地黃、赤芍葯、女貞子、枸杞子、玉竹、麥門冬、菟絲子、浮萍、防風、防己、枳殼各10克,當歸10~12克,川芎6~9克,生黃芪、何首烏、刺蒺藜、白鮮皮各15~30克。
【功效】滋陰養血潤膚,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當熟養血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熟地黃、雞血藤、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荊芥、防風各9克,川芎、何首烏、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安神,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一】當黃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12~15克,熟地黃、黃芪、白蒺藜、川芎、荊芥、白芍葯各10~12克,何首烏30克,防風、甘草各6克。
【功效】益腎補肝,養血疏風,潤膚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濕熱重者加黃柏、黃芩、薏苡仁;風盛者加蟬蛻、白鮮皮。
【方二十二】首烏養血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12克,熟地黃、制何首烏、山葯各15克,生地黃、黃精、天門冬、麥門冬、防風各10克,蟬蛻、炙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祛風,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冬季瘙癢加重者加桂枝;夏季瘙癢加重者加玄參;瘙癢頑固者加全蠍。
【方二十三】皮膚瘙癢症專效方【來源】《中醫專病專效方》【組成】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白鮮皮、荊芥、生地黃、紫草、赤芍葯各9克,蟬蛻6克,甘草5克。
【功效】疏風清熱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血熱盛者加牡丹皮;病久血虛者加當歸、熟地黃。
【方二十四】消風散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生石膏各15克,苦參、蒼術、胡麻仁、牛蒡子、知母各9克,荊芥、防風各12克,蟬蛻、甘草各6克。
【功效】清熱涼血,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五】潤膚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玄參、麥門冬、鉤藤、赤芍葯、牡丹皮、白鮮皮各10克,當歸、蟬蛻各6克,白蒺藜12克。
【功效】養陰潤燥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六】涼血消風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生石膏、白茅根各30克,玄參、知母、牛蒡子、荊芥、防風各9克,白芍葯12克,金銀花15克,甘草6克,升麻3克。
【功效】涼血清熱,解毒祛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龍膽草、黃芩、炒山梔子、車前子、六一散、柴胡各9克,甘草、升麻各3克,防風、蟬蛻各6克。
【功效】清肝泄熱,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八】人參健脾湯【來源】中醫雜志,1983:(5)
【組成】黨參、黃芪各12克,土炒白術、陳皮、防風各10克,茯苓皮12~15克,荊芥、砂仁(後下)、炒枳殼、玫瑰花、甘草各6克,炒黃連1~5克,廣木香9克。
【功效】益氣健脾,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九】潤膚湯【來源】湖北中醫雜志,1991:(4)
【組成】紅棗20枚,綠豆100克,豬脂1匙,冰糖適量。
【功效】益氣健脾,祛風止癢。
【製法】水煮至綠豆開花。
【用法】分2次服,日1劑。
【方三十】全蠍止癢湯【來源】安徽臨床中醫雜志,1998:(5)
【組成】全蠍、皂刺各9克,蛇床子15克,生地黃、熟地黃、防風各30克,當歸、丹參、白鮮皮、白蒺藜、首烏各20克。
【功效】養血滋陰,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一】養血潤膚飲二【來源】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6)
【組成】黨參、黃芪、生地黃、熟地黃、麥門冬、當歸、赤芍、白芍、防風、浮萍各10克,丹參、雞血藤、苦參、地膚子各15克,夜交藤、刺蒺藜各30克。
【功效】養血潤膚,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二】天麻丸【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天麻、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牛蒡子(微炒)、麥門冬(去心,焙)、羌活、秦艽各9克,防風、人參、羚羊角屑、犀角屑、黃芩各15克,烏蛇肉(酒浸,炙)、麻黃各30克,苦參3克。
【功效】祛風燥濕,涼血止癢。
【製法】搗篩為末,煉蜜和搗,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不計時服,溫漿下20丸。
【方三十三】枳殼羌活丸【來源】《聖濟總錄》【組成】羌活、枳實、人參各45克,防風、枳殼、芍葯、白茯苓、白芷各60克,細辛、當歸、生甘草各30克,牡丹皮75克,川芎90克。
【功效】益氣養血,活血祛風。
【製法】上葯搗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大彈子大。
【用法】每日服1丸。
(二)外治方【方一】防風浴湯【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防風、羊桃根、苦參各90克,蒴藋1升,石楠、秦艽、川升麻、茵芋、白蒺藜、蛇床子、白礬、枳殼各30克。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細銼,以水7斗,煎至5斗,去滓。
【用法】於暖室中洗浴。
【方二】蛇床子湯【來源】《老中醫經驗學術選編》【組成】蛇床子18克,艾葉9克,蒼術、黃柏、苦參各15克。
【功效】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薰洗局部,日3次。
【方三】止癢浴劑【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枯礬、川椒各12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功效】燥濕止癢。
【製法】加水15~20斤,煎煮3沸。
【用法】濾過乘熱洗浴,至微出汗為度,日1次。
【方四】粉身方【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川芎、藿香各60克,麻黃根、白芷各90克,藜蘆45克,雷丸150克。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搗羅為散,入英粉150克,相和勻。
【用法】粉身。
【方五】三黃洗劑【來源】《外傷科學》(廣州中醫學院)
【組成】大黃、黃柏、黃芩、苦參各等份。
【功效】燥濕止癢。
【製法】共為細末,上葯10~15克,入蒸餾水100毫升,醫用碳酸1毫升。
【用法】用時搖勻,棉簽蘸葯液搽患處,日4~5次。
【方六】香木水洗劑【來源】《中醫皮膚科診療學》【組成】木賊草、香附、地膚子各30克,細辛9克。
【功效】燥濕殺蟲,止癢。
【製法】研細末加水混勻。
【用法】用毛刷外塗患處。
【方七】蛇床子洗劑【來源】《張志禮皮膚病醫案選萃》【組成】威靈仙、蛇床子、當歸尾、土大黃、苦參各15克,縮砂殼9個、老蔥頭7個。
【功效】祛風止癢。
【製法】水煎2次,混合倒入浴盆。
【用法】坐浴,每次20分鍾,日1次。

❿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是怎麼闡述洗滌類方的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在各類方中有洗滌類方,認為「洗滌之法,乃瘍科潰腐,而無壅滯也。凡腫在四肢者,溻漬之;在腰腹脊背者,淋之;在下部者,浴之。」

在兒科雜病心法要訣中對初生嬰兒用五枝湯浴之,免於日後生瘡。

閱讀全文

與醫宗金鑒外科治皮膚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整形醫師嚴新 瀏覽:466
水泡茶花 瀏覽:53
下巴整形手術後 瀏覽:171
激素皮炎的紅血絲 瀏覽:564
舒淇皮膚過敏照片 瀏覽:13
專科整形整容醫院 瀏覽:352
治療蕁麻疹的葯物圖片 瀏覽:193
大連皮膚病醫院招聘信息 瀏覽:661
美容院解壓 瀏覽:26
武漢整形醫院藝星 瀏覽:208
男性生殖皰疹吃什麼葯 瀏覽:355
神經性皮炎偏方不復發 瀏覽:362
水泡不挑破多久好 瀏覽:674
肛門邊皰疹 瀏覽:177
美容院怎麼弄蘆薈鮮汁 瀏覽:497
大都會美容美發民生大街店 瀏覽:894
生完寶寶皮膚特別黑 瀏覽:252
1祛黃褐斑的方法 瀏覽:977
閉口粉刺和蟎蟲的區別 瀏覽:661
水泡邊框 瀏覽: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