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醫對皮膚病的認識
中醫皮膚科都比較槪括,有的中醫一病可分屬西醫所稱的若干病。如濕毒痬,包括西醫的中毒性紅斑與葯物過敏性皮膚疾患。
❷ 中醫治療皮膚病效果如何
我院治療皮膚病是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疑難皮膚病有不錯的效果。
❸ 如何從中醫角度上解釋皮膚病
中醫多從氣血津液上面辨證治療皮膚病,氣血運行不暢,不能充盈濡養經脈
對應治療就是調理氣血為主
❹ 中醫能治皮膚病嗎
可以的 我痘痘那麼嚴重都是中醫看好的
❺ 中醫治皮膚病好不好
中醫擅長治療的皮膚病 一、濕疹: 所謂濕疹,緣於本病損害處具有滲出潮濕傾向之徵,故名。病往往較易見於頭部,四肢屈側、陰部、手足背等部位 。常呈對稱分布,一般為局限在某些部位,而全身泛發性濕疹甚少見。濕疹對皮膚損害表現為多形性,即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糜爛、滲出、結痂、脫屑等各種皮疹可互見。也就是說,在同一病變處,於同一時期內,可出現上述3~4種以上損害。患處炎 症反應通常較明顯,尤其中央部位更為顯著,往往伴有糜爛、滲出。自覺癢甚,其瘙癢程度與發病部位,個人耐受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癢以夜間尤甚,症情 厲害,可影響睡眼。還有因搔癢而易並發細菌感染,從而引發毛囊炎、癤腫、膿皰瘡、淋巴管 炎、淋巴腺炎等化膿性皮膚病。 二、蕁麻疹: 這種病的皮疹表現與人接觸植物蕁麻所發生的皮損雷同,故稱此皮膚病為蕁麻疹。本病也叫「癮疹」或「風疹」;民間百姓稱呼「風疹塊」。該病特徵是全身泛發風團,皮疹來去迅速,消退不留痕跡,自覺癢甚。蕁麻疹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有時口腔、咽喉及胃腸粘膜也可受累。此種皮疹形狀各異;色澤為 紅色、 淡紅色或常色;驟起驟沒,此起彼伏,皮疹通常不起過 24 小時則可消退。 三、丘疹性蕁麻疹:丘疹性蕁麻疹又稱嬰兒苔蘚,蕁麻疹樣苔蘚。該病是兒童時期常見的一種過敏性皮膚病。此病常在春夏秋暖和季節發病,主要發生於1歲以上的兒童及青少年,尤以學令 期前更為多見。本病往往好發在軀干、四肢伸側,但頭面部較少被波及。兒多有劇癢,以夜間尤甚。常因搔抓而繼發膿皰瘡等化膿性皮膚病,但通常無全身症狀,局部淺淋巴結也不腫 大,本病可隨著 年齡增加或復發次數增多而病情逐漸緩解,直至不再發病。 四、傳染性濕疹樣皮炎: 本病多發生於有傳染性分泌物的病灶周圍,是由細菌毒素或其分解物所引起 的一種自體敏感性皮炎。常發於破潰的膿腫、竇道、潰瘍、瘺管周圍或女陰附近等常受分泌物刺激的部位。有小皰、膿皰或毛 囊炎,表面覆有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和痂皮。皮損可向周圍擴大蔓延,有時周圍 出現一圈即將剝脫的皮屑,其下常有積膿。附近淋巴結往往增大。具有自體接種傳染的特點,搔抓可使皮損呈線狀分布。 自覺瘙癢但較一般濕疹為輕。 五、淤積性皮炎:本病又名靜脈曲張性濕疹,淤積性皮炎的發病與下肢靜脈曲張,血液迴流障礙,阻織缺氧水腫以及搔抓和磨擦有關。 長期從事站立工作或多次妊娠造成下肢靜脈曲張者易患本病。 本病包括中醫筋病,爛腿及臁瘡三症。發病原因多為 濕熱下注,經絡阻滯,瘀血凝集,氣血不通,肌膚失養,日久破潰成瘡 。 中醫治療皮膚病原理 皮炎、濕疹、蕁麻診是皮膚病中常見的疾病, 多以紅斑、丘疹、 水皰、糜爛、滲水、結痂、脫屑、風團,遇熱遇風過敏,劇烈瘙癢反復 發作,如不積極治療,可引發其它並發症,以致遷延不愈,痛苦不堪。中醫學認為主要是由:風、寒、濕、燥、火、蟲毒、外傷、七情內傷、 飲食不節、稟性不耐、營衛不和及臟功能失調,濕熱瘀毒內積等困素所 致,其病變病在表皮,但根在血液。我醫館本著「治其外必治其內,治其內必先治其根」的原則,針對皮炎、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病的病因病機,從改善肌膚微循環,促進病變細胞再生和修復,刺激機體產生抗體,降低抗體對外界物質的敏感性入手,潛心鑽研,攜手攻關,為眾多患者解除痛苦
❻ 尋求治療皮膚病的老中醫,
你好,皮膚病是一種很常見的病,對於中醫來說,一般治療對於蕁麻疹、濕疹、傳染性濕疹樣皮炎等疾病會比較有效果,因此在治療之前,要先讓醫生幫你看下您的皮膚病是不是適合用中醫來進行治療,免得浪費時間和精力。
❼ 關於皮膚病的醫書
簡明中醫抄皮膚病學》趙炳南
《趙炳南學術經驗集》
《朱仁康學術經驗集》
《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張志禮
《徐宜厚學術經驗集》
《張作舟學術經驗集》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
《皮膚病中醫治療學》徐宜厚
《臨診一得集》
《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皮膚病》天津長征醫院
《瘍科心得集》
《張志禮臨床經驗集》
《中醫皮科臨床經驗集》歐陽恆
《中醫外科心得》夏少農
《中西醫結合瘡瘍證治》
《龍振華經驗集》
❽ 中醫請問容易得皮膚病什麼原因
肺陰虛,肺主皮毛,皮毛賴肺的精氣以滋養和溫煦,皮毛的散氣與汗孔的開合也與肺之宣發專功能密切相屬關。肺陰虛(肺熱症)的表現: 大便乾燥、潮熱、盜汗、兩顴潮紅、咽燥、音啞、苔少乾燥。反映在面部則出現粉刺痤瘡、囊腫、結節、酒糟鼻、脾下紅疹、皮膚過敏等症狀。吃點銀耳、百合、花生粥和山葯粥補肺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