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真菌性皮膚病
系統性真菌病來 除侵犯自皮膚和皮下組織外,還累及組織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稱為侵襲性真菌感染。近年來,隨著高效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抗惡性腫瘤葯物的廣泛應用,器官移植、導管技術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療的深入開展,特別是AIDS的出現,條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統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斷出現,病情也日趨嚴重。主要包括念珠菌病、麴黴病、隱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馬內菲青黴病等。 後二者為 深部真菌病,其感染危害最大,也是院內感染類型之一,其臨床症狀體征無特異性,缺乏有效診斷工具,病程進展快,預後差,預防性治療和經驗性治療的應用越來越普遍。
⑵ 真菌皮膚病用什麼葯
濕疹的治療宜根據患者的個體化需求,兼顧患者的年齡、疾病的嚴重版程度、部位、是否存在感權染、對過去治療的反應及經濟狀況等綜合考慮。.尋找和避免各種可疑的致病因素:如發病期避免辛辣食物及酒類,有魚蝦過敏者忌食魚蝦;避免熱水燙洗;消除體內慢性病灶及其它全身性疾患;保持情神愉快,不宜過度勞累,避免緊張。芷源堂濕疹膏對這種情況作用可明顯了,某寶上有售。幾天內就可以看到的。放心唄。
⑶ 什麼是真菌性皮膚病
人類的真來菌感染源均來自外在源環境,通過吸入,攝入或外傷植入而獲得少數真菌可使正常人致病。大部分則只在特殊條件下致病多侵犯衰弱的宿主。真菌一般分為皮膚癬菌酵母菌和黴菌真菌病。在臨床上一般分為淺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兩大類。如果有這方面的疾病應盡早治療,北京華醫中西結合皮膚病醫院對這類疾病很有研究,可以治好這類疾病。
⑷ 真菌性皮膚病是怎麼引起的
病理病因
淺部真菌病是由寄生於角蛋白組織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膚病,其病原菌可分為:
一.皮膚癬菌:寄生在皮膚角蛋白組織致病真菌統稱為皮膚癬菌。該菌憑其侵犯組織不同和培養特點差異把它再劃分以下三屬:
(一)毛癬菌屬:侵犯皮膚、毛發和甲。本菌屬已查明有13種可使人類致病。常見有黃癬菌、紅色毛癬菌、斷發毛癬菌、紫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等;彼等培養特點呈棒形大分子孢子,壁光滑。
(二)孢子菌屬:侵犯毛發及皮膚,在中國以鐵銹色小孢子菌、羊毛樣小孢子菌等為多見;這些培養特徵是梭形大分子孢子,壁有刺。已報道有8種能引起人類發病。
(三)表皮癬菌屬:侵犯皮膚和甲。本菌屬僅絮狀表皮癬菌一種可使人類致病,其培養所見呈杵狀或梨形大分子孢子。上述三屬的皮膚癬菌,感染人體後可引起組織反應而發生紅斑丘疹、水皰、鱗屑、斷發、脫發和甲板改變等。按其侵犯部位差別,臨床可分為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和甲癬。
二.角層癬菌:寄生於皮膚角層或毛干表面的致病真菌可謂之角層癬菌。此類癬菌又分兩型,即角層型和毛發型。前者有花斑癬菌、紅癬微細棒狀桿菌,曼遜氏癬菌及威尼克氏癬菌;後一型有腋毛癬菌。由於角層癬菌是寄生於人體組織的表面,故一般不引起組織的炎症反應,即使有也極輕微。
流行病學
淺部真菌病流行頗廣,遍布在世界各地區,在我國也是常見多發病。發病率,據上海幾家醫院報告,該類皮膚病占皮膚科門診患者總數的第二或第三位,有的甚至居首位;某部隊依據1985年空軍醫院調查滇桂前線官兵發病情況的資料:該院對某集團軍2370名官兵進行查體,結果發現罹患淺部真菌病的人有1414名,占被檢人數的59.66%;在附屬一、二院對1955-1964年門診初診費40731病例統計,本類疾病6108例佔15.98%。淺部真菌病發生與菌種類別、個體抵抗菌力及環境有關,但這一類皮膚病之所以流行這般廣泛,發病率如此之高,究其原因可能與下面因素有關:
一.真菌生活力極強:該菌不含葉綠素、無光合作用能力,只憑寄生或腐生來生存。真菌喜好潮濕溫暖的環境、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5-26℃,在pH值此3.0-10.0條件下皆可生長。雖然對高溫(45℃以上)抵抗力弱,但溫度在4℃以下卻有很強適應力.對紫外線、放射線等也有相當的抵抗力。由此可見,真菌對生活條件要求不苛刻。故此,人們可從大氣中、動植物的體上、人類糞便、地板上和土壤里等可培養檢出致病真菌,總之,真菌生活能力極強,在自然界中幾乎無處不存在,所以真菌感染人類的機會自然也隨之增加。
二.帶菌者是造成淺部真菌病菌流行傳播的主要原因:由於人們對癬的危害性認識還不夠,因而不重視它,有病往往任其發展。以足癬而論,多數患者,病情不很嚴重,僅微癢而已,故從不主動去求醫;某些病人即使有較明顯症狀,亦仍不積極醫治,緣於患病日久,習以為常了;還有部分患者,雖經治療而獲痊癒,但因感染源沒有控制,又無預防措施,所以往往再次復發。以上例舉的三種人都是帶菌者,其最終造成後果:對已則可能引起自身傳染而招引他處發生癬;對社會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向周圍人群傳播。
三.致病真菌傳播場所廣泛以致預防頗困難:引起本病傳播場所相當廣泛,可以通過公共物品,象拖鞋、浴盆、腳盆、毛巾、理發工具等而使病原菌廣為傳播。由此可見,上述公共場所必須有嚴格管理制度和消毒措施,否則欲控制其發病率則不容易實現。
四.機體自身抵抗力強弱對本病流行也有不容忽視的作用:雖然有人認為真菌傳染力低,即便在趾間,如果局部不破傷,還是不易發病。但眾所周知,不講究個人衛生的人;患有全身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惡性腫瘤等;長期因病而使用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抗生素等。以上情況,無疑將對癬病的發生起促進作用。
五.外界環境與癬的流行也有重要關系:真菌喜在潮濕環境中生長繁殖,故本病好發於趾間,並多見在濕熱地區和炎熱夏季發病或加重。
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淺部真菌病是具有一定傳染性,既可自身傳染,也可傳染他人。本病傳染方式:一則直接接觸傳染,如頭癬的發病往往是直接接觸罹患頭癬的兒童或患有癬病的動物後引起;二則間接接角傳染,如經常使用癬病患者用過的東西,象拖鞋、枕巾、擦腳布等就可能發生癬。
⑸ 怎樣判斷病毒、細菌和真菌皮膚病個用什麼葯!
剛才辛苦編輯了自己的回答,竟讓不讓回復,說我已經回復,白讓我說那麼多話
皮膚病是所有疾病中讓醫生最撓頭的一個,除了感染源不好確定之外,還有很多內在的原因造成的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等,因此皮膚病的確診其實比較難。大多數治療也是試著看,治好了病因都不一定能找到,好在皮膚病不會傷及性命,所以也就這么看著。所以醫生都撓頭的事,你就別跟著參合了。
建議多去看醫生,醫生給下葯後,自己可以學習葯品和同類葯品的使用,治好了就找到原因了,沒治好,接著找醫生就行了。
皮膚病的種類其實很多:
1.真菌病:常見的有手腳癬、體股癬及甲癬(灰指甲);
2.細菌性皮膚病:常見的有丹毒及麻風;
3.病毒性皮膚病:常見的有水痘、扁平疣及皰疹;
4.節肢動物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
5.性傳播疾病:如梅毒、淋病及尖銳濕疣;
6.過敏性皮膚病:常見的有接觸性皮炎、濕疹、尋麻疹及多型紅斑;葯物反應,如服用磺胺、肌注青黴素過敏;
7.物理性皮膚病:常見的有曬斑、多型性日光疹及雞眼;
8.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常見的有瘙癢症、神經性皮炎及寄生蟲妄想症;
9.紅斑丘疹鱗屑性皮膚病:常見的有牛皮癬、單純糠疹及玫瑰糠疹;
10.結締組織疾病:常見的有紅斑狼瘡、硬皮病及皮肌炎;
11.疹性皮膚病:常見的有天皰疹、類天皰疹及掌跖膿皰病;
12.素障礙性皮膚病:常見的有黃褐斑、白癜風、文身;
13.化性皮膚病:常見的有毛發紅糠疹;
14.皮脂、汗腺皮膚病:常見的有痤瘡、酒渣鼻及臭汗症。
皮膚病症狀表現:
1.皮疹為風團、潮紅斑,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常突然發生,成批出現,數小時後又迅速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但可反復發作;
2.自覺瘙癢,可伴有腹痛、惡心、嘔吐和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少數有發熱、關節腫脹、低血壓、休克、喉頭水腫窒息症狀等;
3.病程長短不一,急性蕁麻疹病程在1個月以內;超過1個月為慢性;
4.皮膚劃痕試驗部分病例呈陽性反應;
5.臨床的特殊類型:
A.蛋白湅蕁麻疹是蛋白湅直接通過腸粘膜吸收所致的抗原-抗體反應;
B.寒冷性蕁麻疹又可分為家族性寒冷性蕁麻疹和獲得性寒冷性蕁麻疹,是由寒冷所致的物理性蕁麻疹;
C.熱性蕁麻疹又可分為獲得性和遺傳性兩種,接觸熱水後在接觸部位出現風團;
D.膽鹼能性蕁麻疹,在熱、精神緊張和運動後誘發,多見於軀乾和四肢近端,皮損為主1-2mm大小的風團,周圍有紅暈;
E.日光性蕁麻疹,女性發病較多,暴露日光後發病,皮疹局限於暴露部位;
F.壓迫性蕁麻疹,在較重和較久壓迫4-6小時後發病,受壓部位出現彌漫性、水腫性、疼痛性斑塊;
G.水源性蕁麻疹,在接觸水和汗水後於毛孔周圍引起細小劇癢風團;
H.血清病性蕁麻疹,其病因為接觸異體血清、疫苗、葯物等,引起的抗原抗體復合物反應,臨床表現為發熱、皮疹、關節炎和淋巴結病;
I.自身免疫性黃體酮性蕁麻疹,發生於月經前期和中期,是由黃體酮所致。
⑹ 真菌性皮膚病有哪些分類及症狀
真菌性皮膚病是由於真菌滋生而導致的一些皮膚病,這樣的皮膚病非常多,主要是一些癬類等內。足容癬:俗稱」腳氣」,多見於成年人,南方發病率高,冬輕夏重,經常穿膠鞋的人患病率較高。臨床分四型:角化過度型。皮損由於角化過度而致皮膚增厚,粗糙。冬天常發生毆裂和疼痛。水泡型。水皰常位於足底,皰壁厚而不容易破,內容透明,成群分布。水泡周圍皮膚正常,有瘙癢。浸漬糜爛型。皮膚損傷處由於潮濕,浸軟變白,擦去表皮後露出紅色糜爛面,發生於第三、四趾間,常有劇烈瘙癢。丘疹鱗屑型。皮損位於足底、足緣、足根、表現為紅斑、丘疹。
⑺ 請問這是啥皮膚病可能是真菌性的(有圖)
像濕疹,也有點像毛囊炎,也不排除是真菌感染導致的
⑻ 什麼是真菌感染皮膚病
真菌性皮膚病,來亦稱自皮膚真菌病,是指由病原真菌所引起的人類皮膚以及黏膜、毛發和甲等皮膚附屬器的一大類感染性疾病。皮膚癬菌是真菌性皮膚病的主要致病菌,有紅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疣狀毛癬菌、大小孢子菌等。此類疾病的共同特點是:發病率高、具有傳染性、易復發或再感染。特別不合理、不規范的治療會造成反復發作、反復治療,極大的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真菌喜歡溫暖潮濕,淺部真菌最適宜的溫度是22℃~28℃。當人體皮膚上有適合真菌生長繁殖的條件時,就容易發生癬病。如有些人容易出汗,皮膚容易潮濕,如不及時擦凈和保持乾燥,容易感染真菌而發生花斑癬等癬病;所穿褲子過緊過厚不透氣、長時間坐辦公室,容易患股癬等癬病;經常穿膠鞋、皮鞋、運動鞋,如透氣性差,腳部的濕度和溫度增高,若再加上皮膚不幹凈,就極易發生足癬等癬病。而且,身體上如果有了一種癬病,還會通過自身傳播而使其他部位也發生癬病。
⑼ 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都有哪些
真菌,即一般人俗稱的黴菌,普遍存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角落:過期的麵包,雨天沒晾乾的鞋子,或是擺在桌上忘了吃的橘子,幾天後當上面開始出現白白毛毛的東西時,這就是長真菌---發霉了。我們的身體也會受到真菌的感染,如香港腳、頭癬、灰趾甲等,均為此病的范疇。雖然這是一個我們熟知的古老疾病,但真正遇到疑似皮膚病灶時,卻不一定可以做出正確的診斷,要不是「張冠李戴」,錯把其他疾病誤認為是真菌感染,就是「對面不相識」,明明是真菌感染,卻誤認為是其他疾病。不少人認為胯下癢,腳脫皮是件小事而自行購買成葯治療,結果常是,因為擦錯葯使真菌感染更加嚴重,或者原本就不是真菌感染而一直使用抗真菌的葯膏治療,不僅浪費金錢,更浪費時間。以下針對人體真菌感染做一簡單介紹,希望大家可以更進一步了解這類的疾病。 一、 皮癬菌感染 皮癬菌是包括幾種不同屬或不同種的真菌,它們會感染我們皮膚的最表層(角質層)、指甲或頭發。臨床上造成的疾病有足癬(香港腳)、股癬、體癬、頭癬、甲癬(灰指甲)等,分述如下: 1、足癬(香港腳) 足癬是最常見的皮膚真菌感染。台灣地區潮濕溫熱的氣候,及都市化生活長時間穿鞋,都會助長足癬的發生。一定要會癢的才叫足癬嗎? 答案是否定的,足癬不一定會有症狀,尤其剛開始只有輕微脫皮時,並不會有任何不適,因此常被誤認為是濕疹而失去治療的先機。臨床上足癬有幾種不同的型態:(1)脫皮型:腳底、腳縫或腳掌側邊出現有細屑的脫皮,(2)厚皮型:常在腳後跟出現有細屑的厚皮,(3)糜爛型:腳縫皮膚出現白色糜爛的表現,有時會有滲出液,(4)水泡型:在腳底或邊緣出現大小不一的水泡,(5)環形紅斑型:在腳背或腳側出現真菌感染的典型環形紅斑,不治療會漸漸向外擴散。足癬若沒有適當的治療,常會使皮膚的完整性被破壞,增加次發性細菌感染的機會,因而造成蜂窩組織炎的情形亦時有所聞,不可不慎! 足癬的治療以外用抗葯劑為主,一般治療所需的時間約為四周,視感染的類型和嚴重程度而定,要按時耐心塗葯治療。厚皮型足癬對治療的反應較慢,因此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洗衣服時可用先用開水將襪子燙過後再清洗,以消滅附著其上的菌絲或孢子。家中拖鞋應避免混穿,以減少家人間交叉感染的機會。 2、股癬、體癬、手癬 股癬即俗稱的胯下癢,指的是真菌在腹股溝部位的感染。不癢則已,一癢起來會令人坐立難安。長時間坐在桌前的上班族及學生,及在烈日下工作的勞動朋友,是股癬病患的大宗。臨床上可見一圈紅斑以腹股溝為底往外擴張,有細屑在最外圍的紅圈上,中間部份常是暗棕色的痕跡。體癬的臨床表現和股癬相似,均為往外擴大的紅色斑塊,在長期卧床、糖尿病或免疫低下的病人,病灶的數目會較多,面積會較大。手癬則是真菌長到手上去,在掌面會有脫屑或厚皮,常合並足癬發生。一般民眾對股癬較有概念,但體癬和手癬則常被當做濕疹治療,加之類固醇葯膏的使用,往往讓真菌生長更加旺盛,造成大面積的感染。治療以外用抗葯劑為主,股癬對治療的反應不錯,治療的時間約需二周。體癬則需視感染的面積及嚴重程度而定,一旦確定為真菌感染,應暫停原先使用的類固醇制劑,抗組織胺可減少搔癢的不適,防止因過度搔抓引起破皮甚至次發性細菌感染。若合並有免疫低下或糖尿病,應與內科醫師一同處理。手癬的治療原則與足癬相同。清洗衣物前可先以開水燙過後再清洗,盥洗用具如毛巾等,應避免與家人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