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寧波華仁醫院口碑怎麼樣
在寧波當地是很受大眾好評的,一般有白癜風疾病都去這兒看病,因為是專科醫院啊。
2. 馬鈴薯環腐病是什麼
potato ring rot
何禮遠
由密執安棒形桿菌環腐亞種引起,為害馬鈴薯維管束的一種系統性侵染細菌病害。
分布和為害
環腐病最早於本世紀初發現於德國,目前在歐洲、北美、南美及亞洲的部分國家均有發生。在中國,此病於20世紀50年代在黑龍江省最先發現,60年代在青海、北京等地發生,目前已遍及全國各馬鈴薯栽培區,其中以70年代前期為害最為猖獗。例如,1972年內蒙古自治區22個縣旗的普查,病株率一般在20%,重病地塊減產達60%以上。本病在貯藏期可繼續為害塊莖,嚴重時引起爛窖。
馬鈴薯環腐病是一種維管束病害,多在開花期後發病,初期症狀為葉脈間褪綠,呈斑駁狀,以後葉片邊緣或全葉黃枯,並向上捲曲。受害後先從植株下部葉片開始,而後逐漸向上發展至全株。症狀因環境條件和品種抗性的不同而異,常見的是植株矮縮,葉小發黃,分枝少,萎蔫症狀不明顯;另一種是植株急性萎蔫,葉片青綠時就枯死,病株莖部和莖基部變為淡黃色或黃褐色。病塊莖切面維管束變黃或褐色呈環狀腐爛,甚至形成空腔,用手擠壓有污白色菌膿溢出。
病因
病原物為密執安棒形桿菌環腐亞種[Clavibacter michiganens subsp.sepedonicum(Spieckermann et Kotthoff)Divis,Gillaspie,Vidaver and Harris.]。菌體桿狀,有的近圓形,有的棒狀,平均長度為0.8~1.2微米,直徑為0.4~0.6微米。此菌繁殖較快,若以新鮮培養物製片,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相連的呈V形、L形和Y形菌體,不產生芽胞,無莢膜,無鞭毛,革蘭氏染色為陽性。在馬鈴薯葡萄糖洋菜和牛肉汁蛋白腖洋菜培養基上生長慢,5~7天才形成針頭大小的菌落,菌落白色,圓形,表面光滑,邊緣整齊,呈半透明狀。在酵母膏蛋白腖葡萄糖洋菜培養基上生長稍快。
病菌在自然條件下只侵染馬鈴薯,人工接種可侵染30餘種茄科植物。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0~23℃。田間土壤溫度在18~22℃時病情發展快,而在高溫(31℃以上)和乾燥氣候條件下則發展停滯,症狀推遲出現。
侵染過程和病害循環
帶病種薯是主要的侵染源。病薯播種後,病菌在塊莖組織內繁殖到一定數量後,沿維管束進入植株莖部,引起地上部發病,馬鈴薯生長後期病菌可沿莖部維管束經由匍匐莖入侵新生的塊莖,受病塊莖作種薯時又成為下一季或次年的傳染源。環腐菌在土壤中存活時間很短,但在土壤中殘留的病薯或病殘體內可存活很長時間。收獲期是此病的重要擴大傳染期,病塊莖和健塊莖可接觸傳染,在分級、運輸和入窖過程中都可造成傳染機會,如種薯切塊播種,切刀帶菌等常可擴大侵染傳播。
病害控制
應採取檢疫、杜絕菌源和應用無病種薯為中心的綜合防治措施。①實行檢疫。環腐病的分布已遍及全國,但因其傳病來源主要是帶病種薯,只要不用病薯作種,病區可逐漸縮小,為害逐漸減輕。②建立無病留種基地。繁育無病種薯,可與脫毒薯生產體系相結合,從無病試管苗和原種繁殖到各級種薯的生產,每一環節嚴格控制環腐病的侵染,以確保種薯無病。③確保種薯質量。播種前晾曬種薯,淘汰病薯;清洗和消毒種薯盛放容器;不用切塊播種,提倡小整薯作種,如用切塊播種,應進行切刀消毒。④選用抗病品種。目前中國已培育出一批高抗環腐病的優良品種,如東農303、雙豐收、寧薯1號、高原4號、躍進、虎頭、克新1號、烏盟601等,可以在病區推廣種植。
馬鈴薯青枯病
potato bacterial wilt
何禮遠
由青枯病假單胞菌引起為害馬鈴薯基部維管束的一種系統性侵染的重要細菌病害。
分布和為害
亞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和歐洲都有分布,但以溫暖、潮濕、雨水豐沛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為嚴重。中國在20世紀60年代已有報道,目前主要發生於長江流域的四川、湖南、湖北以及西南和華南的貴州、雲南、廣東、福建和台灣等省、自治區。江西、江蘇、上海、山東、河南、安徽、北京、天津和遼寧南部也有發生。發病後引起嚴重損失,例如1978年湖南省新晃縣發病面積占總面積的33.9%,發病率達30%~40%,枯死的地塊佔2.2%~2.3%。此病對馬鈴薯有潛伏侵染,貯存期可繼續為害,引起塊莖大量腐爛。
該病是維管束病害,幼苗和成株期都可發生,典型症狀為葉片、分枝或植株呈急性萎蔫,有時,只一個分枝枯萎或一叢植株莖基部維管束變為黃色或黃褐色,受病塊莖的芽眼變淺褐色,溢出菌膿,切開病塊莖,維管束呈黃色或褐色,重者呈環狀腐爛。
病因
病原物為青枯病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Smith],菌體桿狀,長1.5~2.5微米,直徑0.5~0.7微米,無芽胞,無莢膜,有端生鞭毛1~4根或無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好氣,不能使葡萄糖產酸,與其它假單胞菌的重要鑒別特性是能積累聚β-羥基丁酸鹽,不利用DL-精氨酸,41℃時不能生長,不產生熒光色素,有些菌株在含酪氨酸的培養基中能產生褐色素。青枯病菌有明顯的變異或分化。按菌落特徵可分為野生型和變異型,前者菌落質地稀,乳液狀,不規則形或近圓形,較大(一般2~5毫米以上),具致病力,在含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的普通培養基上菌落大,邊緣白色,中央粉紅色帶有環狀螺紋;後者菌落質地粘稠,乳脂狀,圓形,很小(1毫米左右),致病力弱或無致病力,在含TZC的普通培養基上菌落很小,邊緣淺藍色或白色,中央暗紅色。根據此菌在合成培養基中對3種二碳糖(即乳糖、麥芽糖和纖維二糖)和3種乙醇(即甜醇、甘露醇和山梨醇)的氧化作用,在種下可區分為4個生化變種(Biovar.),中國已發現3個生化變種,即生化變種2號、3號和4號。青枯病菌的寄主范圍很廣,不同地區和不同寄主來源的細菌分離物(或菌株)對不同的植物的侵染力有明顯差異,按其差異,國際上將青枯病菌區分為5個生理小種,在自然情況下侵染馬鈴薯的為小種1號和3號。小種1號除侵染茄科的許多植物外,還可侵染其它一些農作物和林木、牧草及中草葯等植物。小種3號的寄主范圍較窄,主要侵染馬鈴薯,也可侵染番茄、茄和少數幾種茄科雜草。
侵染過程和病害循環
田間一般是在植株上端個別小葉或復葉最先出現萎蔫,以後逐漸加多,高溫高濕條件下幾天內全株萎蔫、枯死。帶病種薯是主要侵染菌源以及引起遠距離傳播,其次為土壤、其它感病植物和肥料等。病薯種植到田間,隨土溫的上升,幼苗萌發、出土,病菌亦隨之增殖擴展引起發病,造成塊莖腐爛,幼芽枯死以及植株萎蔫。病菌隨雨水、灌溉水、農具、昆蟲等傳播到健康株上,擴大傳染。病株根系和健株根系相互接觸引起傳染。新生塊莖染病後成為下一季或次年的傳染源。病菌在土壤及土壤中病殘體內長期存活,進行越冬和越夏。
高溫、高濕和多雨是引起青枯病發生和為害的主要環境條件,其它如土壤質地、酸鹼度、土壤線蟲以及其它感病寄主或橋梁寄主等的存在也是重要因素。青枯病菌不耐乾燥,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7~37℃,但不同小種或菌系之間有明顯差異。如小種3號為「低溫型」,其適宜生長溫度為27℃左右,多發生於高緯度地區,丘陵地區,以及熱帶、亞熱帶的高地。
病害控制
由於青枯病侵染來源和傳播途徑多,影響為害的環境因素亦較復雜,因此在防治策略上應採取綜合措施。①採用無病種薯,建立無病種薯繁育生產體系。帶病種薯是最主要的傳染源,切斷這一關鍵性傳染環節,就可基本控制其為害。特別是小種3號流行區,效果尤為明顯。②實行輪作。採用馬鈴薯與非寄主植物如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甘蔗、大豆、棉花等輪作。③合理間套作。④採用小整薯播種,不用切塊播種。⑤調整播種期。適當提早春薯播種期和推遲秋薯播種期,以避過高溫多雨季節,減輕為害。⑥選用抗病或耐病品種。20世紀60年代後期一些國家已從馬鈴薯二倍體近緣栽培種富利亞(Solanum phure-ja)後代選系中鑒定出高抗青枯病的材料,70年代以來又陸續從S.sparsipilum、S.multidessectum等幾個野生種中鑒定出抗青枯病種質,並用作親本,培育出一些新的抗病無性系。中國自1984年起從國際馬鈴薯中心(CIP)引進抗青枯病種質材料,經系統鑒定,證明有二個無性系,即MS-42.3和MS-10.2,高抗青枯病菌小種3號,另一個無性系AVRDC—1287.19高抗小種1號是優良的抗病親本材料。⑦栽培防治措施。如不用帶病肥料、防止灌溉水污染和避免農具傳染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為害。
馬鈴薯軟腐病
potato soft rot
張學君
由幾種歐文氏菌單獨或混合侵染,為害貯藏期馬鈴薯塊莖的一種細菌病害。
分布和為害
遍布全世界馬鈴薯產區,每年不同程度的發生,是歐、美國家馬鈴薯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減產3%~5%,常與干腐病復合感染,引起較大損失。
薯塊受侵後,初期皮孔略凸起,組織呈水漬狀,病斑圓形或近圓形,直徑1~3毫米,表皮下組織軟腐,以後擴展成大病斑直至整個薯塊腐爛,並伴有惡臭氣味,在30℃以上時往往溢出多泡狀粘稠液,腐爛中若溫、濕度不適宜則病斑乾燥,擴展緩慢或停止,在有的品種上病斑外圍常有一變褐環帶。
病因
病原物為胡蘿卜軟腐歐文氏菌胡蘿卜軟腐亞種[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Jones)Borgey et al.]、胡蘿卜軟腐歐文氏菌馬鈴薯黑脛亞種[E.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Van Hall)Dye]和菊歐氏菌(E.chrysanthemi Burkholder,McFad-den et Dimock]3種。菌體直桿狀,0.5~1.0×1.0~3.0(微米),單生,有時對生,革蘭氏染色反應陰性,藉周生鞭毛而運動,兼厭氣性。氧化酶陰性,接觸酶陽性。3種細菌具有不同的地理分布。多數以E cc.為主。中國除E cc.為優勢種外,在南方溫暖地區還有較高б例的E ch.,北方冷涼地區及高寒山區有少量的E ca。3個種的鑒別性狀(見表)。
3種馬鈴薯軟腐病病原細菌的鑒別性狀
a.+陽性;-陰性。b.513培養液或ys培養液。c.培養基(每升):蛋白腖10克,蔗糖10克,培養48小時後用本迪克特試劑檢查。d.e.Dye的方法(1967)。f.g.h.i.Kelman的方法(1980)
侵染過程和病害循環
病原細菌潛伏在薯塊的皮孔內及表皮上,遇高溫、高濕、缺氧,尤其是薯塊表面有薄膜水,薯塊傷口癒合受阻,病原細菌即大量繁殖,在薯塊薄壁細胞間隙中擴展,同時分泌果膠酶降解細胞中膠層,引起軟腐。腐爛組織在冷凝水傳播下侵染其它薯塊,導致成堆腐爛。在土壤、病殘體及其它寄主上越冬的軟腐細菌在種薯發芽及植株生長過程中可經傷口、幼根等處侵入薯塊或植株。Eca引起植株黑脛病,病菌可從蔓內侵入新薯塊。帶菌種薯是該菌遠距離和季節間傳播的重要來源,在田間還藉風雨、灌溉水及昆蟲等傳播。
病害控制
可從大田、入庫和貯藏三個環節上抓好病害防治。①加強田間管理,減少薯塊帶菌量,增施鈣肥可提高細胞壁鈣含量,增施磷肥可提高組織酚含量,均有利於增強薯塊的抗病力;②收獲時避免造成機械傷口,入庫前剔除傷、病薯,用0.05%硫酸酮液劑或0.2%漂白粉液洗滌或浸泡薯塊可以殺滅潛伏在皮孔及表皮的病菌;③貯藏中早期溫度控制在13~15℃,經2周促進傷口癒合,以後在5~10℃通風條件下貯藏;④選用抗病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