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從飲食,日常宣教中預防紅斑
春季疾病預防
·春暖花開防過敏
·初春季節謹防鼻出血
·春季謹防過敏性鼻炎
·老人春季提防肺結核
·春季需防「小兒肺炎」
·春遊要防萊姆病
·春季麻疹防治
·春季瘙癢莫忽視
·春季提防帶狀皰疹——「串腰龍」
·冬春季節防感冒
·哮喘的春季預防
·春天當防皮炎復發
·春天與呼吸道疾病
·踏青旅遊當心皮炎
一、春日出遊引發「紅眼睛」
陽光明媚,外出遊玩的孩子越來越多。可是一不小心,就出現紅眼睛、流眼淚,經過檢查,原來是過敏性結膜炎。
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和環境因素有關,近年來過敏兒童增加也和室外過敏物質(比如各種花粉等)有關,這類孩子外出旅遊要減少和花粉的接觸。過敏性眼結膜炎往往隨季節性過敏性鼻炎伴發,經常出現在花粉較多的春秋花季,導致眼紅、眼癢、流淚和異物感。這種疾病容易出現季節性反復發作,對兒童身心、健康和學習造成不良影響。
現已證明,患兒對某種物質形成過敏,除遺傳因素外,還和胎兒時期和出生後1—2年內反復接觸某種低濃度過敏源有關。專家建議,如果能在兒童出生後1—2年裡盡量減少環境中的各種過敏源濃度,就能防止、減少兒童過敏的形成;如果已經形成過敏,就盡量不要再接觸過敏源,這樣可減少、終止過敏性疾病的發作。同時,通過特定的方法,比如脫敏療法、局部糖皮質激素治療等,對預防過敏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療和預防作用。
四種疾病隨春到
二、甲型肝炎:春季是甲型肝炎的好發季節,是由甲肝病毒所致的傳染性肝炎。多見於10歲以下的兒童。在這段時間里,特別是在接觸甲型肝炎病人半個月至一個月後的時間里,凡出現發熱,沒有其它原因,如吃得過飽、吃了油膩食品、夜間睡眠不足等可以解釋的吃不下飯,甚至飯後惡心、嘔吐、乏力,連上一步樓梯都感費力、面黃、小便像濃茶等症狀時,應及時去醫院診治。預防措施是加強糞便管理,及時隔離病人,搞好飲食衛生、飲水衛生。
三、流行性出血熱是一種冬春季急性傳染病。目前對這種病尚無令人滿意的特效葯物,病後不及時診治,病死率相當高。在這個季節,一旦出現突然畏寒、繼之高熱、面紅、頸紅、胸肩部紅、貌似醉酒、伴有頭痛、眼眶痛、腰痛和皮膚粘膜有出血點的病人,應及時求治。
四、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俗稱腦膜炎,是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好發於冬春季,男女老幼都可得病,其中兒童為多。在流腦好發的季節里,要注意積極預防。一旦發現突然高熱、頭痛、噴射狀嘔吐、驚厥和皮膚粘膜有出血點的病人,應加以注意盡早就醫。
早期發熱,隨後頭疼,繼而嘔吐,這三大症狀被醫學界稱為「流腦信號」。如不及時治療,危險性很大。因此,要注意保護易感兒童,早期發現,及時隔離治療。 「流腦」是經呼吸道傳播的一種化膿型腦膜炎。「流腦」一般表現為突然高熱、劇烈頭痛、頻繁嘔吐、精神不振、頸項強直等症狀,重者可出現昏迷、抽搐,如不及時搶救可危及生命。春季由於天氣冷暖不定,發病率佔全年的60%左右,15歲以下的少年兒童為高發人群。
根據病情,「流腦」分為普通型和暴發型,後者尤其值得重視。暴發型流腦起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往往在24個小時甚至6個小時內就可出現嚴重的休克和呼吸衰竭,病死率極高。因此,在「流腦」高發季節,若病人出現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或有突發高熱、身上發現出血點、頭痛、噴射性嘔吐、嗜睡、煩躁不安等情況,要立即到正規醫院搶救治療,不得延誤病情。
通過對傳染源的隔離來預防「流腦」比較困難,最有效的辦法是接種疫苗,我國已對兒童預防接種多年,保護率可達90%以上。專家提醒人們特別是家長們,不要忘記給自己和孩子接種「流腦」疫苗。同時,人口密集的單位如發現多例「流腦」,應對密切接觸者考慮短期用磺胺嘧啶預防。該病患者居室應開窗通風,病人使用的被褥應在太陽光下曝曬消毒。
五、 風疹以幼兒發病為多。懷孕婦女特別是妊娠早期得了風疹容易引起胎兒畸形。此病多有發熱,體溫不太高,1~2天後面部、頸部皮膚出現淡紅色疹子,在24小時內迅速蔓延至全身,但手掌、足底大多無疹子。在風疹好發季節里,孕婦盡可能少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外出時盡可能戴口罩。
|春季小兒感冒絕不能小看
春季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白喉、麻疹、猩紅熱、流行性腦膜炎等多種小兒呼吸道傳染性疾病流行的季節,要防小兒呼吸道感染。
江蘇省人民醫院的兒科專家說,由於個人的免疫力狀況不同,一部分患兒可能什麼葯也不用就會痊癒,但如果連續出現發熱、頭痛、惡心嘔吐、食慾不振等情況就要立即去醫院,因為這些表現與春季常見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紅熱等呼吸道傳染病的初期症狀極其相似,極易混淆,因此春季小兒感冒絕不能小看,不要亂用感冒葯,應由醫生檢查、確診後再進行治療。一般情況下,如果只是單純的病毒感染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只需多喝水、多休息即可,但如果是細菌引起的感染,則需要用抗生素葯物或住院治療。
在春季呼吸道疾病高發的日子,家長應掌握一些操作簡便、切實可行的預防措施:
1. 嚴格按照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程序,按時接種各種疫苗;
2. 室內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暢,定期用各種空氣消毒劑噴灑房間
3. 教育孩子講究飲食衛生、個人衛生和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餐前便後洗手的習慣;
4. 孩子的被褥、衣物、手帕經常拿到陽光下暴曬,食具、玩具和便器要定期消毒,消除病原菌的傳播;
5. 由於孩子新陳代謝率高,運動量大,平時不要讓孩子穿得太多,要讓孩子習慣冷一些的環境,同時要注意讓孩子多做戶外活動,提高機體對病原菌的抵抗力;
6. 如果家中已有呼吸道傳染病的患者,飲食起居用具應該專用,家屬接觸病人時應戴上口罩;
7. 當幼托機構、學校發生呼吸道積聚病例時,應配合幼托機構、學校,及時告訴保健老師,必要時上醫院就診;
8. 飲食上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可以適當給予一些酸甜的食物,如糖醋排骨、魚等,另外還可以選用豆製品、肉、魚類、蛋類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猩紅熱 是春季高發的傳染病,多見與幼兒。主要特徵是發熱、咽痛、遍體細紅色丘疹、面頰紅暈、口周蒼白、舌苔鮮紅似草莓狀。患兒的護理很重要。居室保持干凈,陽光充足。患兒最好不要卧床休息,近食流食,多喝水。還要注意口腔衛生,加強皮膚護理。
流行性腮腺咽 表現為一側或兩側的腮腺發炎腫起,以春季為發病高峰,3-15歲的兒童易發此病。預防重點應保護有接觸史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因該病對男性性生殖氣管會產生損害。在流行季節可進行葯物預防,如板蘭根煎水口服。
春季防治兒童發疹性傳染病
冬春之交是呼吸道傳染病的好發季節,尤其是一些好發於兒童的以皮膚發疹為主要表現的經呼吸道傳播的傳染病,其病變經過大致相同,應根據各自的發病特點,以及特徵性皮膚症狀予以鑒別。
風疹 多見於兒童。皮疹始見於面部,為粉紅色斑疹,輕度癢感。24小時內迅速蔓延到頸部、軀干、四肢,1~2天內漸消退。往往下肢見到皮疹而面頸部皮疹已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在發疹前24小時左右,患兒耳後和枕骨下淋巴結腫大,輕度壓痛,患病初期可在軟齶、頰部出現暗紅斑,為診斷要點之一。
風疹也可在青年或成年人群中流行,在發疹前1~2天有發熱、頭痛、咽痛。妊娠3月內孕婦患風疹可引起流產、死產、早產和胎兒畸形。故當孕婦接觸風疹患者後,應立即注射丙種球蛋白緊急預防。
麻疹 5歲以下兒童發病率最高。表現為高熱、眼結膜充血、怕光、分泌物增多、流涕?粘液膿性?、咳嗽。2~3天後在第二臼齒對面的頰粘膜上出現藍白色或紫色小點,周圍有紅暈,並可蔓延到整個頰粘膜及唇內側。在出現皮疹的第二天開始消退,是具有鑒別意義的麻疹早期特徵。
起病後第3~4天,耳後、發際、顏面部開始發疹,迅速蔓延至頸部、上肢、軀干、下肢,為玫瑰色斑丘疹,約2~5天內出全。繼之體溫開始下降,皮疹按出疹順序逐漸消退,遺留色素沉著斑。病變經過約需2周。
幼兒急疹 多發生於2歲內嬰兒。突然發生高熱,伴食慾不振,少數患兒還可出現嗜睡、惡心、嘔吐、咳嗽,枕後和頸部淋巴結腫大。3~5天後體溫開始下降,約24小時內降至正常。熱退時出現玫瑰色斑丘疹,先於頸部、軀干,漸蔓延至臂及下肢,而頸、肘、膝等部位及掌跖部多無皮疹。皮疹1-2天後消退,不留痕跡。起病初在患兒懸雍垂兩側見有小結節狀隆起,周圍充血,成暈狀粘膜斑,有助於早期診斷。
猩紅熱 突發高熱、頭痛、咽痛、惡心、嘔吐,嬰兒可有驚厥,病初舌乳頭肥大,突出於白色舌苔中,稱為「白色楊梅舌」,3~4天後白色舌苔脫落,呈鮮紅色,成為「紅色楊梅舌」,是診斷要點之一。
起病後1天發疹,於頸、胸、軀干、四肢依次出現,1~2天遍布全身達高峰,呈彌漫性密集紅斑,尤以肘彎、腋窩、腹股溝處皮疹更密集,兩頰及前額部充血潮紅,但無皮疹,口鼻周圍呈特徵性「環口蒼白圈」。皮疹持續2~4天後依次開始消退,7~8天時脫屑,手掌足跖部呈大片狀脫屑,有時像手套、襪套樣脫屑。
這些以皮膚發疹為主要症狀的冬春季呼吸道傳染病,雖會在兒童人群中引起流行,但大多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需特殊治療。只要適當注意卧床休息,多飲水,對症處理和預防並發症。
㈡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神經系統症狀是什麼
約見於50%以上的患者,常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可出現各種形式的神經病和精神病,如神經官能症,癲癇,腦器質性病變,脊髓和周圍神經病變等。精神、神經系統症狀可以是首發症狀,但更常見於病程中或晚期,有人稱此為狼瘡腦病或神經精神型紅斑狼瘡。
(1)癲癇:為常見的中樞神經病變之一,發生率為15%,兒童患者更高。癲癇發作成為SLE最危險的急症之一,其發作絕大多數為大發作,少數可為小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通常對抗癲癇治療反應良好,但很難完全控制症狀,糖皮質激素治療可降低其發作閾值。
(2)頭痛:約佔10%,可表現為波動性頭痛、周期性偏頭痛,多伴有其他全身症狀如發熱、皮損等,與病情活動有關。
(3)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病變:約見於15%的患者,表現為腦血管病變,其中以偏癱失語者略多,其他有輕癱性橫貫性脊髓炎、截癱、假性腦瘤、小腦和錐體外系或丘腦下部功能障礙、舞蹈症、腦神經麻痹、無菌性腦膜炎、吉蘭-巴雷綜合征、周圍神經炎、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視野盲點等。
(4)周圍神經病變:表現為各種感覺和運動障礙,尤以下肢明顯的感覺運動障礙,四肢呈手套、襪套樣感覺減退,麻木疼痛,有時為緊束性疼痛或刺痛。少數病例表現為肢體發作性抽搐,伴有輕度感覺障礙。周圍神經病變多為一過性,經治療後,隨病情緩解可自行消失。這些症狀可能是因為繼發於血管炎,伴隨神經營養不良而發生的變化。
(5)多動症:表現為舞蹈症,可呈全身性或半身性,常為首發症狀,可反復發作。
(6)顱內高壓症或無菌性腦膜炎:前者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後者表現為頭痛、嘔吐、腦膜刺激征。
(7)精神失常:常見於大多數病例,可以是SLE的首發症狀,但多數在病情加劇時才出現。最常見的精神症狀是抑鬱狀態。另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是精神分裂症樣表現,可能與腦血管炎、腦器質性損害有關。反復發作者預後較差,常遺留有痴呆、人格障礙、智力低下。以呆滯抑鬱為主的精神障礙起初表現為表情淡漠、少言、逐漸出現失眠、直視、表情呆滯、動作遲緩、記憶力差、不識親友、生活不能自理等。以興奮為主的精神障礙表現為失眠、多夢、情緒高漲、表情輕松、說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哭笑無常甚至打人罵人。激素治療伴隨的精神障礙表現為失眠、多夢、興奮、多語、焦慮、易激動、繼之可出現幻覺、情感障礙、哭鬧、亂語、打鬧、拒絕治療等。
其他精神障礙一般出現於病情活動期、病危期和晚期,多伴有腦器質性病變。
㈢ 糖尿病最常見的神經病變是什麼
病情分析:
您好!糖尿病發生時間較長時,由於血糖升高引起神經纖維一系列的代謝紊亂,導致神纖維腫脹以至變性,從而發生周圍神經病變.周圍神經病變主要表現為四肢末端麻木,疼痛,象針刺樣,燒灼樣或螞蟻爬等的感覺,通常以下肢較上肢嚴重,兩側肢體可同時或先後發生,典型時呈手套或襪套樣分布;有時表現為痛覺過敏,很輕微的刺激即感覺到明顯疼痛,嚴重穿衣服及蓋被子亦會覺得疼痛.
指導意見:
您所述的症狀可以懷疑神經病變的情況發生,但不能僅憑一側出現這種症狀就以確認,還應到醫院做肌電檢查,進一步確診.
目前治療有效的葯物包括蝮蛇抗栓酶,巴曲酶,神經節苷酯( GA),早期使用維生素B12類制劑特別是甲基維生素B12可收到部分效果,如聯合使用維生素B1及B6則效果可能更好.對於止痛葯物,有效的如卡馬西平,多慮平等.目前據稱還有一種叫「木丹」顆粒的有效中葯,可以一試.
生活護理:
平時,糖尿病神經病變(甚至未發生神經病變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肢體損傷.鞋襪要柔軟舒適,最好不要穿皮鞋.定期修剪指(趾)甲,防止指(趾)甲太長而損傷皮膚,但修剪指(趾)甲時又要注意不要損傷手腳.注意肢體清潔衛生,瘙癢時要小心以免抓破皮膚.冬天用熱水袋取暖時一定要注意水的溫度,不要太熱,以免燙傷.另外還可穿特殊的鞋以改變腳部的受力,從而減少腳部損傷.
病情分析:
疾病介紹: 周圍神經炎在多數情況下並非感染或炎症,又被稱之為周圍神經病.該病系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包括顱神經及脊神經),表現為受損神經支配范圍內的感覺,運動及植物神經功能異常,多發性或單一性,對稱性或非對稱性,是神經系統較常見的疾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
發病機理: 引發周圍神經炎疾病的原因有:
1,感染:細菌,病毒,鉤端螺旋體等;
2,中毒:重金屬鉛,汞,砷中毒及化學品,葯物如呋喃類,磺胺類,異煙肼葯物,有機磷農葯及有機氯殺蟲劑中毒等;
3,營養障礙:糖尿病,腳氣病(vitB1缺乏),糙皮病及慢性酒精中毒等可並發周圍神經炎;
4,某些膠原疾病:如播散性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變態反應,如各種免疫血清注射後,疫苗接種後(如破傷風抗毒素及狂犬疫苗)等亦可引發神經炎.
5,家族遺傳因素:如進行性肥大性多發性神經病,遺傳性感覺性神經病.
6,其他:原因不明的多發性神經病,復發性多發性神經病,慢性進行性多發性神經病等.不論是何種原因所致的病變常造成軸突變性和節段性脫髓鞘,即神經纖維有長短不等的節段性髓鞘破壞變性,雪旺細胞增殖吞噬,也可致神經元變性壞死.
臨床症狀: 主要是對稱性的肢體運動,感覺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1,感覺症狀:病初多為肢端麻木或疼痛,也可有感覺過敏或異常,如蟻走感,以後感覺減退甚至消失,典型者呈手套,襪套型感覺障礙.
2,運動症狀:四肢遠端為主的弛緩型不全癱瘓,肌張力減低,腱反對減少或消失,稍後可有肌肉萎縮.
3,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如手足部血管舒縮,出汗,皮膚蒼白,變冷或發紅發熱,變嫩或角化過度,乾燥易裂等;另外因病因不同,臨床表現有其特點,如呋喃類葯物中毒時運動障礙不明顯,而疼痛和植物神經症狀突出.如系單一顱神經病變,則常見周圍性面神經炎(Bell面癱):半側顏面部肌肉癱瘓,額紋消失,眼閉合不全,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歪向健側.
診 斷: 根據病史,體征,受損神經的分布確定病變部位是單神經病,多數性(單灶性)單神經病還是多發性神經病;單神經病指某一周圍神經干或神經叢的局部病變,如炎症,血管病變等;多數性單神經病指同時或先後2個以上單獨的非鄰近的神經干受損,病變為多灶性,其病因有炎性脫髓鞘及結締組織病的血管炎等,多發性神經病指雙側對稱的四肢遠端為重的周圍神經病,如中毒,營養缺乏,全身代謝病等.
輔助檢驗:
治 療: 1,病因治療:中毒引起者應立即阻止毒物進入人體,脫離中毒環境及毒性物質.由葯物引起者,原則上應盡快停葯.總之應積極採取措施去除病因.
2,一般治療:急性期應卧床休息,各種原因引起的多發性神經炎都可使用大劑量B族維生素,vitB1,B6,B12,重症病例使用ATP,輔酶A.疼痛明顯者使用止痛劑,鎮靜劑,如卡馬西平等.有炎性脫髓鞘病變都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地塞米松或氫化可的松.也可使用血管擴張劑煙酸(50~100mg/次),地巴唑5~10mg/次.
3,加強護理:肢體保持功能位,勤翻身以防止褥瘡及肺內感染.
4,恢復期:功能鍛煉,針灸,按摩,理療.
指導意見:
預 防:
相關葯物: 維生素B1 ,維生素B6 ,三磷酸腺苷 ,輔酶A ,煙酸
病情分析:
不同類型,不同病期的糖尿病有不同的相貌,輕者可以毫無感覺,重者可以影響生活;可以是典型的症狀,也可以是非特異性,似乎很難與糖尿病聯系在一起的症狀.典型的症狀是多尿,多飲,多食與體重減輕,按發生機制講是應按這個順序發生,但也可以僅僅突出某一個症狀.
指導意見:
對於年齡在40歲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者肥胖超重,合並高血壓者,即使沒有糖尿病的症狀,也應每半年到一年去醫院查一次血糖.那些新近發生冠心病,心肌梗塞,腦血管病的患者也都應常規檢查血糖,以免漏診
病情分析: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表現為受損神經支配范圍內的感覺,運動及植物神經功能異常,多發性或單一性,對稱性或非對稱性,是神經系統較常見的疾病.早期症狀以感覺障礙為主,但電生理檢查往往呈對運動神經及感覺神經的累及,臨床呈對稱性疼痛和感覺異常,下肢症狀較上肢多見,感覺異常有麻木,蟻走,蟲爬,發熱,觸電樣感覺,往往從遠端腳趾上行可達膝上,患者有穿襪子與戴手套樣感覺.感覺障礙嚴重的患者可出現下肢關節痛及潰瘍.痛呈刺痛,灼痛,鑽鑿痛,似乎在骨髓深部作痛,有時劇痛,痛呈晝輕夜重.有時有觸覺過敏,
指導意見:
建議到醫院檢查,根據具體的檢查結果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切忌亂用葯.
病情分析:
醛糖還原酶活性增強致多元醇旁路代謝旺盛,細胞內山梨醇和果糖濃度增高及肌醇濃度降低,是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生的主要因素,神經營養小血管動脈硬化可能是單一神經病變的主要原因.常見症狀為肢端感覺異常,有時痛覺過敏,隨後出現肢痛,呈隱痛,刺痛或燒灼癢痛,夜間和寒冷季節加重.
指導意見:
主要還是控制血糖,血糖高是引起神經病變的主要原因.合理的飲食健康的生活習慣都是血糖控制的關鍵.目前沒有特效葯,一般糖尿病患者還是注射胰島素效果好.
㈣ 如何預防春季傳染病(如痢疾,水痘,麻疹,流感)
春季疾病預防
·春暖花開防過敏
·初春季節謹防鼻出血
·春季謹防過敏性鼻炎
·老人春季提防肺結核
·春季需防「小兒肺炎」
·春遊要防萊姆病
·春季麻疹防治
·春季瘙癢莫忽視
·春季提防帶狀皰疹——「串腰龍」
·冬春季節防感冒
·哮喘的春季預防
·春天當防皮炎復發
·春天與呼吸道疾病
·踏青旅遊當心皮炎
一、春日出遊引發「紅眼睛」
陽光明媚,外出遊玩的孩子越來越多。可是一不小心,就出現紅眼睛、流眼淚,經過檢查,原來是過敏性結膜炎。
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和環境因素有關,近年來過敏兒童增加也和室外過敏物質(比如各種花粉等)有關,這類孩子外出旅遊要減少和花粉的接觸。過敏性眼結膜炎往往隨季節性過敏性鼻炎伴發,經常出現在花粉較多的春秋花季,導致眼紅、眼癢、流淚和異物感。這種疾病容易出現季節性反復發作,對兒童身心、健康和學習造成不良影響。
現已證明,患兒對某種物質形成過敏,除遺傳因素外,還和胎兒時期和出生後1—2年內反復接觸某種低濃度過敏源有關。專家建議,如果能在兒童出生後1—2年裡盡量減少環境中的各種過敏源濃度,就能防止、減少兒童過敏的形成;如果已經形成過敏,就盡量不要再接觸過敏源,這樣可減少、終止過敏性疾病的發作。同時,通過特定的方法,比如脫敏療法、局部糖皮質激素治療等,對預防過敏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療和預防作用。
四種疾病隨春到
二、甲型肝炎:春季是甲型肝炎的好發季節,是由甲肝病毒所致的傳染性肝炎。多見於10歲以下的兒童。在這段時間里,特別是在接觸甲型肝炎病人半個月至一個月後的時間里,凡出現發熱,沒有其它原因,如吃得過飽、吃了油膩食品、夜間睡眠不足等可以解釋的吃不下飯,甚至飯後惡心、嘔吐、乏力,連上一步樓梯都感費力、面黃、小便像濃茶等症狀時,應及時去醫院診治。預防措施是加強糞便管理,及時隔離病人,搞好飲食衛生、飲水衛生。
三、流行性出血熱是一種冬春季急性傳染病。目前對這種病尚無令人滿意的特效葯物,病後不及時診治,病死率相當高。在這個季節,一旦出現突然畏寒、繼之高熱、面紅、頸紅、胸肩部紅、貌似醉酒、伴有頭痛、眼眶痛、腰痛和皮膚粘膜有出血點的病人,應及時求治。
四、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俗稱腦膜炎,是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好發於冬春季,男女老幼都可得病,其中兒童為多。在流腦好發的季節里,要注意積極預防。一旦發現突然高熱、頭痛、噴射狀嘔吐、驚厥和皮膚粘膜有出血點的病人,應加以注意盡早就醫。
早期發熱,隨後頭疼,繼而嘔吐,這三大症狀被醫學界稱為「流腦信號」。如不及時治療,危險性很大。因此,要注意保護易感兒童,早期發現,及時隔離治療。 「流腦」是經呼吸道傳播的一種化膿型腦膜炎。「流腦」一般表現為突然高熱、劇烈頭痛、頻繁嘔吐、精神不振、頸項強直等症狀,重者可出現昏迷、抽搐,如不及時搶救可危及生命。春季由於天氣冷暖不定,發病率佔全年的60%左右,15歲以下的少年兒童為高發人群。
根據病情,「流腦」分為普通型和暴發型,後者尤其值得重視。暴發型流腦起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往往在24個小時甚至6個小時內就可出現嚴重的休克和呼吸衰竭,病死率極高。因此,在「流腦」高發季節,若病人出現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或有突發高熱、身上發現出血點、頭痛、噴射性嘔吐、嗜睡、煩躁不安等情況,要立即到正規醫院搶救治療,不得延誤病情。
通過對傳染源的隔離來預防「流腦」比較困難,最有效的辦法是接種疫苗,我國已對兒童預防接種多年,保護率可達90%以上。專家提醒人們特別是家長們,不要忘記給自己和孩子接種「流腦」疫苗。同時,人口密集的單位如發現多例「流腦」,應對密切接觸者考慮短期用磺胺嘧啶預防。該病患者居室應開窗通風,病人使用的被褥應在太陽光下曝曬消毒。
五、 風疹以幼兒發病為多。懷孕婦女特別是妊娠早期得了風疹容易引起胎兒畸形。此病多有發熱,體溫不太高,1~2天後面部、頸部皮膚出現淡紅色疹子,在24小時內迅速蔓延至全身,但手掌、足底大多無疹子。在風疹好發季節里,孕婦盡可能少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外出時盡可能戴口罩。
|春季小兒感冒絕不能小看
春季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白喉、麻疹、猩紅熱、流行性腦膜炎等多種小兒呼吸道傳染性疾病流行的季節,要防小兒呼吸道感染。
江蘇省人民醫院的兒科專家說,由於個人的免疫力狀況不同,一部分患兒可能什麼葯也不用就會痊癒,但如果連續出現發熱、頭痛、惡心嘔吐、食慾不振等情況就要立即去醫院,因為這些表現與春季常見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紅熱等呼吸道傳染病的初期症狀極其相似,極易混淆,因此春季小兒感冒絕不能小看,不要亂用感冒葯,應由醫生檢查、確診後再進行治療。一般情況下,如果只是單純的病毒感染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只需多喝水、多休息即可,但如果是細菌引起的感染,則需要用抗生素葯物或住院治療。
在春季呼吸道疾病高發的日子,家長應掌握一些操作簡便、切實可行的預防措施:
1. 嚴格按照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程序,按時接種各種疫苗;
2. 室內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暢,定期用各種空氣消毒劑噴灑房間
3. 教育孩子講究飲食衛生、個人衛生和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餐前便後洗手的習慣;
4. 孩子的被褥、衣物、手帕經常拿到陽光下暴曬,食具、玩具和便器要定期消毒,消除病原菌的傳播;
5. 由於孩子新陳代謝率高,運動量大,平時不要讓孩子穿得太多,要讓孩子習慣冷一些的環境,同時要注意讓孩子多做戶外活動,提高機體對病原菌的抵抗力;
6. 如果家中已有呼吸道傳染病的患者,飲食起居用具應該專用,家屬接觸病人時應戴上口罩;
7. 當幼托機構、學校發生呼吸道積聚病例時,應配合幼托機構、學校,及時告訴保健老師,必要時上醫院就診;
8. 飲食上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可以適當給予一些酸甜的食物,如糖醋排骨、魚等,另外還可以選用豆製品、肉、魚類、蛋類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猩紅熱 是春季高發的傳染病,多見與幼兒。主要特徵是發熱、咽痛、遍體細紅色丘疹、面頰紅暈、口周蒼白、舌苔鮮紅似草莓狀。患兒的護理很重要。居室保持干凈,陽光充足。患兒最好不要卧床休息,近食流食,多喝水。還要注意口腔衛生,加強皮膚護理。
流行性腮腺咽 表現為一側或兩側的腮腺發炎腫起,以春季為發病高峰,3-15歲的兒童易發此病。預防重點應保護有接觸史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因該病對男性性生殖氣管會產生損害。在流行季節可進行葯物預防,如板蘭根煎水口服。
春季防治兒童發疹性傳染病
冬春之交是呼吸道傳染病的好發季節,尤其是一些好發於兒童的以皮膚發疹為主要表現的經呼吸道傳播的傳染病,其病變經過大致相同,應根據各自的發病特點,以及特徵性皮膚症狀予以鑒別。
風疹 多見於兒童。皮疹始見於面部,為粉紅色斑疹,輕度癢感。24小時內迅速蔓延到頸部、軀干、四肢,1~2天內漸消退。往往下肢見到皮疹而面頸部皮疹已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在發疹前24小時左右,患兒耳後和枕骨下淋巴結腫大,輕度壓痛,患病初期可在軟齶、頰部出現暗紅斑,為診斷要點之一。
風疹也可在青年或成年人群中流行,在發疹前1~2天有發熱、頭痛、咽痛。妊娠3月內孕婦患風疹可引起流產、死產、早產和胎兒畸形。故當孕婦接觸風疹患者後,應立即注射丙種球蛋白緊急預防。
麻疹 5歲以下兒童發病率最高。表現為高熱、眼結膜充血、怕光、分泌物增多、流涕
㈤ 銀屑病患者的飲食注意事項有哪些
牛皮癬患者要常吃水果和蔬菜,這類食物中一般無機鹽和纖維素的含量也比較多,每天都應食入足夠的數量,尤其是益多吃禽及肉類,瘦肉和內臟提供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動物肝臟含鐵豐富,還含有葉酸、維生素B12,是很好的補血保肝食品,但肉類要選用得當,對於一些「發物」,如牛羊肉和海鮮食品要盡量避免食用,以免加重病情,影響牛皮癬的治療。
牛皮癬具有很多並發症,所以得了牛皮癬要及時治療。當牛皮癬患者發生其它疾病如乙型肝炎、心臟病、高血壓病時,由於這些病本身的影響,或是由於治療這些病所用葯物的影響,可以使牛皮癬復發、加重或對治療措施產生抵抗。而牛皮癬的加重,反過來對內臟造成不利影響,從而可促發內臟損害,或者使原來已有的內臟疾病加重。牛皮癬患者要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各種預防措施。
牛皮癬患者的飲食中禁忌的主要原則是:忌酒、忌海鮮、忌辛辣。
1、肉禽類:牛皮癬患者忌吃牛肉、驢肉、羊肉、狗肉、鳥肉及其肉湯等溫熱肉類;
2、海鮮魚肉:牛皮癬患者忌吃各類海鮮和鱉、螃蟹、蝦等腥熱海產品;
3、蔬菜水果類:牛皮癬患者忌吃大頭菜、香椿、尖椒等辛辣蔬菜;
3、調料類:牛皮癬患者忌用生薑、大料、花椒、胡椒、孜然、茴香、桂皮、芥末、芥末油、辣椒醬、火鍋調料、方便麵調料等。
4、牛皮癬患者忌喝各種酒類,如白酒、啤酒、葡萄酒;
5、牛皮癬患者忌經常在飯店吃飯,因為調料及油重;
6、牛皮癬患者忌抽煙。
㈥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症狀有哪些
1.早期表現兩性均發病,男女之比為1∶7~10,發病年齡為2~80歲,以20~40歲多見。多數病人最後都有多臟器損害,但在早期可僅有1個臟器受累的表現,同時伴有自身抗體(尤其是抗核抗體,簡稱ANA)陽性的實驗室發現,這可對本病的診斷提供可靠的線索。因本病的臨床表現變化無常,起病方式多變,可幾個臟器同時起病,也可相繼出現幾個臟器受損的表現。多數都有一定的起病誘因(感染、日曬、情緒受刺激)。最常見的早期症狀為發熱、疲勞、體重減輕、關節炎(痛)。較常見的早期表現為皮損、多發性漿膜炎、腎臟病變、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血液異常及消化道症狀等。
2.系統性表現
(1)發熱:85%以上的病人於病程中可有不同程度發熱,有的可長期持續發熱而無其他症狀及明顯的實驗室發現,但多伴有ANA陽性。發熱多見於急性起病者,部分病人高熱與繼發感染有關,尤其多見於長期接受大劑量激素治療的病人,但多數病人發熱為本病的固有特徵。
(2)關節肌肉症狀:有關節痛者佔90%以上,常為先發症狀,且常與皮損、發熱和其他內臟損害同時發生。典型的特徵為發作性對稱性關節痛、腫脹,常累及手指的遠端小關節、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和膝關節,也可累及其他關節。與類風濕關節炎相比,本病關節炎發作僅持續數天,可自行消退,間隔數天到數月後又可再度復發。發作消退後,不伴有骨質侵蝕、軟骨破壞及關節畸形。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的病人,5%~10%發生股骨頭或肱骨頭壞死。
約半數病人於病情惡化期可出現肌痛和肌無力,尤其上、下肢近端明顯。在梳頭和爬樓梯時可出現肌無力,其發生與長期應用大劑量激素有關。約10%病例可發生多發性肌炎。
(3)皮膚損害:80%的病例可出現皮膚損害,以皮疹為最常見,亦是本病的特徵性表現。皮疹表現多種多樣,有紅斑、丘疹、毛囊丘疹、水皰、血皰、大皰、結節、毛細血管擴張、紫癜、瘀血斑、滲液、糜爛、結痂、壞疽、潰瘍、萎縮等,可為其中之一種或幾種同時或先後發生,全身任何部位均可發生。典型皮損為發生在面部的蝶形紅斑,對稱性分布於雙側面頰和鼻樑,邊緣清楚,為略微隆起的浸潤性紅斑(圖3)。初起為丹毒樣或曬斑樣,以後逐漸變為暗紅色,有時紅斑可出現水皰和痂皮,繼之出現粘著性鱗屑、毛囊角質栓和毛細血管擴張。(圖4,5,6)。
皮疹在光照後加重,可在1~2周之後自行消退。皮疹消退後多形成瘢痕和發生色素沉著或色素脫失和萎縮。有時皮疹可累及下頦、雙耳、頭皮和頸部。皮疹復發常發生於病情惡化期。20%~30%的病人對日光過敏,表現為暴曬日光後,皮膚暴露部位(面部和前臂伸側)可發生皮疹,偶爾出現全身性蕁麻疹或大皰樣皮損,可伴有瘙癢感或灼痛感。光過敏嚴重時可誘發皮外型系統性紅斑狼瘡。
四肢皮疹也有很大的特異性,常在指(趾)尖出現特徵性紅斑性腫脹和毛細血管擴張。大小魚際、指(趾)甲溝、肘、膝及其他部位(多受壓)可出現持久性紅斑。甲床及甲周也可發生紅斑和毛細血管擴張。皮疹波及頭皮時,可引起皮膚附屬器持久性喪失,而成為不可逆性脫發。炎症消退後,多留下不定形的低色素性瘢痕。脫發為本病常見的皮損,多發生於病情活動期,可表現為彌漫性脫發,也可表現為斑點性脫發。除典型的皮疹和脫發外,尚可在病程不同時期出現某些非特異性持久性或一過性皮損,包括瘀斑和紫癜,系由血管炎和血小板減少所致。此外,尚可出現大皰性皮疹,肢體遠端潰瘍和壞疽,也可發生面部水腫、反復發作性蕁麻疹及全身彌漫性色素沉著等。(四肢皮損變化如圖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有的病人在病情活動期可出現黏膜損害,表現為黏膜潰瘍,尤多見於上齶和鼻中隔,也可發生於陰道和喉黏膜。也可表現為齒齦炎、黏膜出血、糜爛和出血斑片。少數病例可發生黑棘皮症或皮膚鈣質沉著。個別病人也可發生皮膚深部及皮下脂膜炎,表現為反復發作性疼痛性皮下結節,皮膚腫脹或有紅斑,癒合後留有凹陷性瘢痕形成。10%~15%的病例早期可有雷諾現象。但較硬皮病出現者為輕。偶爾可出現紅斑性肢痛症,表現為陣發性肢端皮膚溫度升高和灼燒性疼痛。
其他非特異性皮損為風團、網狀青斑、多形性紅斑樣改變、眶周和面部水腫等(圖23)。
(4)血液學:幾乎所有病人在病程中都可出現血液學改變,其中以貧血為最常見,這與微血管病變、鐵的利用障礙、慢性腎臟病變等因素有關。約10%病人可出現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常伴有脾大,以致被誤診為脾功能亢進。雖然本病溶血性貧血的發生率較低,但顯示這種特徵的直接Coomb試驗陽性率高達65%以上。該試驗陽性而又無溶血表現者,其紅細胞表面常覆有C3或C3裂解產物。有溶血表現者,其紅細胞膜既覆有C3又覆有IgG,有時也可僅覆以IgG,這種抗體屬溫性抗體。此外,本病的冷凝集素也可引起溶血性貧血。
本病的另一個血液學異常為輸血反應的發生率高,且反應程度也較嚴重,往往對本病可造成不可逆轉性病情惡化,甚至造成死亡,臨床工作者必須對此高度警惕。另外,形成次要血型抗原的抗體也明顯升高。個別病人可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但對激素治療反應良好。白細胞減少也是本病常見的血液學表現,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都減少,後者中的T細胞和B細胞均可減少。淋巴細胞減少與病情活動有關。本病對感染的反應性不良,即使繼發嚴重感染,白細胞也無明顯升高。本病白細胞減少是由於體內存在抗白細胞抗體而導致白細胞溶解破壞所致。白細胞減少的另外原因是骨髓生成障礙,系血清中存在抑制骨髓細胞形成因子所致。白細胞除在量的方面有減少外,尚有質的異常,表現為吞噬功能降低及產生白細胞趨化因子減少。
淋巴細胞減少與體內存在抗淋巴細胞抗體有關。抗淋巴細胞抗體分為兩類:一類為細胞毒性補體依賴性IgM抗體,在4℃具有活性;後一類抗體可使淋巴細胞在體內破壞。
約15%病例有血小板減少,可為早期表現,引起嚴重的皮膚黏膜、消化道、泌尿道及生殖道出血,偶爾發生顱內出血。這種改變是由於體內存在抗血小板抗體,使血小板破壞。循環的免疫復合物使血小板半衰期縮短,也是造成血小板減少的原因。血小板不僅有量的減少,而且還有質的異常,表現為血小板凝聚異常。這種缺損常引起皮膚紫癜。
約10%病例體內存在循環的抗凝物質,此類患者很像伴有血小板減少症,它可加重血小板減少所致的出血傾向,並可使部分凝血致活酶時間延長和凝血酶原時間延長。
(5)腎臟病變:最為常見。對本病進行常規腎活檢顯示,幾乎都有腎損害,僅半數病例有臨床症狀。狼瘡腎臟病變主要為腎炎和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病人的尿中可出現紅細胞、白細胞、蛋白和管型。腎功能早期正常,隨著病程延長,腎功能亦逐漸惡化。晚期可出現尿毒症。尿液鏡檢時,在高倍鏡下每視野紅細胞和白細胞數大於5個,提示有腎小球腎炎;如果中段尿中紅細胞和白細胞數持續大於5,則提示為活動性損害,若尿中經常有少量蛋白則更是如此。尿中其他成分也可相繼出現,開始可有透明管型、細顆粒管型,繼而出現粗顆粒管型、白細胞管型、紅細胞管型。狼瘡腎炎可發展為腎病綜合征,出現漸進性水腫,從下肢開始,並可累及疏鬆組織如眼瞼等。重者可發生胸腔積液、腹水,血漿總蛋白低於35g/L,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尿蛋白排出量每天在3g以上,血膽固醇高於7.8mmol/L,蛋白電泳示α2β球蛋白升高,而γ球蛋白在蛋白尿顯著時降低。狼瘡腎病綜合征常見於膜型腎小球腎炎、彌漫性增殖型腎小球腎炎,偶見於局灶性增殖型腎小球腎炎。高血壓是狼瘡腎炎的特徵表現,由各種類型的腎臟病變所引起。一旦出現高血壓,則意味著腎臟的病變在惡化,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壓對於控制SLE的病程起重要作用。
本病也可發生腎小管損害,中度以上的腎小球病變伴有間質性腎炎,可引起腎小管酸中毒,但通常較輕。個別病例以腎小管酸中毒為主要臨床特徵。腎小管受損主要由於免疫復合物沉澱於腎小球間質所致。腎盂腎炎也是本病常見的並發症,它可加重腎實質的病變,加重病情。腎臟病變最終引起功能不全,是本病的死亡原因之一。
(6)心血管系統症狀:系疾病本身及長期接受激素治療所致。心臟損害見於2/3以上的病人,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和心內膜炎等,其中以心包炎為最常見。慢性心包病變有心包纖維增厚,可無臨床症狀或症狀很輕,僅表現為反復發作性胸痛。少數病人心臟聽診時可聞及一過性心包摩擦音。急性心包炎常有心包積液,並可引起心包填塞症狀。
2%~8%病人有冠狀動脈病變,系免疫復合物沉積於冠狀動脈引起局部血管炎,長期接受激素治療所引起的高脂血症、腎性高血壓長期加重心臟負荷等因素引起。常表現為心絞痛、心肌損害及心力衰竭等。
心肌炎較心包炎少見,但也為本病的主要表現,可為全心炎的一部分,並容易波及心臟傳導系統。本病心肌炎的臨床表現為心臟擴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傳導障礙。心衰時用洋地黃治療無反應,且容易中毒,應用激素則反應良好。
狼瘡性心內膜炎常累及二尖瓣葉、腱索及主動脈瓣造成相應的心瓣膜病變,以瓣膜反流為主。臨床上極易誤診為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病變或主動脈瓣病變,或者聯合瓣膜病變)。心臟外科對瓣膜病變矯正後,心衰症狀可暫時緩解,但數月或數年後心衰症狀更加惡化,甚至導致死亡。對此心血管外科工作者必須提前仔細鑒別心臟瓣膜病變的病因,並權衡手術利弊。
部分病人早期可有肢端痙攣、血栓性靜脈炎和閉塞性脈管炎。個別病例尚可發生急進性冠狀動脈瘤,既可為血管壁內型,也可為血管壁外型。此外與血管炎、激素誘發高血脂、腎性高血壓有關,因而本病心肌梗死發病率較高,也是本病的另一死亡原因。
(7)呼吸系統:見於50%~70%的病人,胸膜、肺實質和肺血管均可受累,其中以胸膜炎為最常見,表現為發作性胸痛,持續數小時至數天不等,有時伴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積液,可為單側也可為雙側,還可累及縱隔胸膜。肺實質病變有幾種非特異性改變,即毛細支氣管擴張、肺泡隔斑點性缺損、全肺局灶性小泡性肺氣腫、慢性肺間質纖維化。最常見的肺功能障礙為氣體彌散功能下降,肺活量下降。狼瘡性肺炎多累及肺的1葉或數葉,呈一過性肺小片狀浸潤,常於數天後消失,並具有多部位、遊走性復發的特徵。本病肺炎最嚴重的症狀為持續性肺泡型浸潤,通常可累及雙下肺野,起病急驟,臨床表現為重度呼吸困難、呼吸過速、缺氧、發紺,此種肺部病變的病死率極高。少數病例發生肺間質纖維化,表現為
緩進性呼吸困難,呼吸過速和缺氧,病程長者可引起肺動脈高壓。
由於毛細血管漏出和彌漫性肺血管炎,故偶爾可引起嚴重的肺泡出血和肺水腫,其症狀類似肺出血-腎炎綜合征。此種病人多在短期內死亡。
(8)消化系統:可發生於半數以上的病例,表現為腹痛,尤以狼瘡危象為明顯,常誤診為急腹症。可伴有腹水,且常反復發作。胃腸道血管炎是本病非特異症狀,多為一過性。少數病人可發生潰瘍性結腸炎、胰腺炎和食管運動障礙。肝大是本病的一種常見體征。常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改變,這種改變與疾病本身的性質、葯物中毒有關。狼瘡性肝炎經治療後肝功能可很快恢復正常,葯物所致者停葯後肝功能即恢復正常。肝大者常伴有脾大。少數病人可出現腮腺腫大,易誤診為腮腺炎。還可發生舍格倫綜合征。
(9)神經系統症狀約見於50%以上的病人,常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可出現各種形式的神經病和精神病,如神經官能症,癲癇,腦器質性病變,脊髓和周圍神經病變等。精神、神經系統症狀可以是首發症狀,但更常見於病程中或晚期,有人稱此為狼瘡腦病或神經精神型紅斑狼瘡。
①癲癇:為常見的中樞神經病變之一,發生率為15%,兒童患者更高。癲癇發作成為SLE最危險的急症之一,其發作絕大多數為大發作,少數可為小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通常對抗癲癇治療反應良好,但很難完全控制症狀,糖皮質激素治療可降低其發作閾值。
②頭痛:約佔10%,可表現為波動性頭痛、周期性偏頭痛,多伴有其他全身症狀如發熱、皮損等,與病情活動有關。
③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病變:約見於15%的病人,表現為腦血管病變,其中以偏癱失語者略多,其他有輕癱性橫貫性脊髓炎、截癱、假性腦瘤、小腦和錐體外系或丘腦下部功能障礙、舞蹈症、腦神經麻痹、無菌性腦膜炎、吉蘭-巴雷綜合征、周圍神經炎、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視野盲點等。
④周圍神經病變:表現為各種感覺和運動障礙,尤以下肢明顯的感覺運動障礙,四肢呈手套、襪套樣感覺減退,麻木疼痛,有時為緊束性疼痛或刺痛。少數病例表現為肢體發作性抽搐,伴有輕度感覺障礙。周圍神經病變多為一過性,經治療後,隨病情緩解可自行消失。這些症狀可能是因為繼發於血管炎,伴隨神經營養不良而發生的變化。
⑤多動症:表現為舞蹈症,可呈全身性或半身性,常為首發症狀,可反復發作。
⑥顱內高壓症或無菌性腦膜炎:前者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後者表現為頭痛、嘔吐、腦膜刺激征。
⑦精神失常:常見於大多數病例,可以是SLE的首發症狀,但多數在病情加劇時才出現。最常見的精神症狀是抑鬱狀態。另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是精神分裂症樣表現,可能與腦血管炎、腦器質性損害有關。反復發作者預後較差,常遺留有痴呆、人格障礙、智力低下。以呆滯抑鬱為主的精神障礙起初表現為表情淡漠、少言、逐漸出現失眠、直視、表情呆滯、動作遲緩、記憶力差、不識親友、生活不能自理等。以興奮為主的精神障礙表現為失眠、多夢、情緒高漲、表情輕松、說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哭笑無常、甚至打人罵人。激素治療伴隨的精神障礙表現為失眠、多夢、興奮、多語、焦慮、易激動、繼之可出現幻覺、情感障礙、哭鬧、亂語、打鬧、拒絕治療等。其他精神障礙一般出現於病情活動期、病危期和晚期,多伴有腦器質性病變。
(10)五官症狀:多表現有眼部症狀,以眼底改變為主,其特徵為視網膜有白色滲出,出血,水腫,視盤水腫,小動脈變細,邊界有清楚的棉花狀滲出物,內含細胞樣體。還可發生結膜炎、淺表性鞏膜炎。個別病例表現為頑固性牙痛、牙周膿腫。
(11)淋巴結:本病常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結腫大,以腋窩處淋巴結腫大為明顯,其次為頸部,偶爾可發生全身淋巴結腫大。內臟淋巴結腫大多見於肺門、縱隔和支氣管分叉處,後者可引起肺中葉綜合征。
(12)狼瘡危象:系本病的一種惡化表現。其表現為高熱,全身極度衰竭和疲乏,嚴重頭痛和腹痛,常有胸痛。還可有各系統的嚴重損害如心肌炎、心力衰竭和中樞神經系統症狀,表現為癲癇發作、精神病和昏迷,伴發局部感染或敗血症等。如腎臟受累,腎功衰竭可導致死亡。
3.重疊綜合征本病除與其他風濕病重疊外(參見重疊綜合征),尚可與其他非結締組織病性自身免疫病重疊,這類疾病包括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腎上腺炎、惡性貧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胃炎等。
臨床表現典型,尤其出現典型的皮損,並有多系統損害的特徵者,結合實驗室檢查及有關免疫學檢查,一般容易作出診斷。在無皮損或早期僅有某個器官系統受累時,極易誤診。由於本病的臨床表現變化無常,多數病例缺乏絕對性臨床和組織學特徵,並無可證實的病因,因此造成診斷上的困難,其中最困難的是有些病人在緩解期或病程某個階段可無任何臨床和實驗室特異發現,抗核抗體測定也為陰性。
1.美國風濕病協會(1982)修訂的SLE診斷標准
(1)顴部紅斑:遍及顴部的扁平或高出皮膚的固定性紅斑,常不累及鼻唇溝部位。
(2)盤狀紅斑:隆起紅斑上覆有角質性鱗屑和毛囊栓塞,舊病灶可有皮膚萎縮性瘢痕。
(3)光敏感:日光照射引起皮膚過敏。
(4)口腔潰瘍:口腔或鼻咽部無痛性潰瘍。
(5)關節炎:非侵蝕性關節炎,侵犯2個或2個以上的周圍關節,特徵為關節的腫、痛或有滲液。
(6)漿膜炎:
①胸膜炎:胸痛、胸膜摩擦音或胸膜滲液。
②心包炎:心電圖異常,心包摩擦音或心包滲液。
(7)腎臟病變:蛋白尿>0.5g/d或>;細胞管型可為紅細胞、血紅蛋白、顆粒管型或混合性管型。
(8)神經系統異常:
①抽搐:非葯物性或代謝紊亂,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臨時性電解質紊亂所致。
②精神病:非上述情況所致。
(9)血液學異常:溶血性貧血伴網織紅細胞增多,白細胞減少(
㈦ 猩紅熱有什麼症狀 什麼發病機理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好發於10歲以下的兒童,一年四季皆可發生,但以春季為多。 猩紅熱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發熱、咽峽炎、全身彌漫性猩紅熱樣皮疹及脫屑為特徵。後期少數病例可發生心腎並發症。 猩紅熱多見於2~8歲的兒童,病情多較急重,有較強的傳染性,而且如果治療不及時還可出現一些嚴重的並發症。所以,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一旦孩子出現類似的症狀應及早診斷和治療。 根據起病急驟、典型皮疹、楊梅舌、帕氏線、環口蒼白圈及疹退後脫皮屑,結合全身症狀發熱、咽痛、扁桃體炎和接觸史診斷較易。但應與風疹、麻疹相鑒別(前面章節已介紹)。此外應注意有無服葯史,以除外猩紅熱樣葯疹。 治療可分一般治療及全身葯物治療: (1)一般治療 卧床休息,供給充分營養和水分。咽痛時可給流質或半流質易消化的飲食,保持口腔清潔。高熱時應及時退熱。患兒應隔離3~4周,以防傳染其他兒童。 (2)全身治療 盡管目前抗生素品種越來越多,效力越來越強,但青黴素仍是治療猩紅熱的首選葯物。因為青黴素對鏈球菌感染有特效,故不僅治療效果好,尚可預防急性腎小球腎炎與風濕熱等並發症。一般用青黴素G。 本病屬中醫「溫病」范疇,名為「爛喉丹痧」或「疫痧」。中醫認為本病發生乃溫毒內侵,上蒸咽喉,外達全身所致。辨證治療大體可分為三型: (1)邪在肺衛證 症見突然發熱,咽痛,少量皮疹,舌苔薄膩,脈數。治宜清熱透疹法,方選銀翹散化裁。 (2)熱入氣營證 症見高熱煩躁,咽喉腫痛,全身皮疹,口唇蒼白,楊梅舌,脈數。治宜清熱涼血法,方選清瘟敗毒飲化裁。 (3)疹後陰傷證,症見皮疹已消,留有餘熱,神疲食少,舌紅脈細。治宜養陰清熱法,方選沙參麥冬湯化裁。 除治療用葯外,應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保持一定的溫度及濕度,有條件者應採取隔離治療;治療期間應多吃鮮嫩多汁的水果、蔬菜;避免肥甘厚味,辛辣之品;飲食以清淡為宜;患者的衣被要洗燙或曝曬。 主要致病菌為B型溶血性鏈球菌A組菌株,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咽部引起化膿性病變,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使皮膚產生病變,嚴重時肝、脾、腎、心肌、淋巴結也可出現炎症性病變。個別病人於病期2~3周後可在全身多器官組織產生變態反應性病變。 病菌一般存在於猩紅熱病人或帶菌者的鼻咽部,通過空氣飛沫(說話、咳嗽、打噴嚏)直接傳染,也可由帶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間接傳播,偶爾也可通過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傳播。 本病全年可發病,但以冬春為高峰,主要多見於5~15歲兒童。傳染源主要是猩紅熱病人及帶菌者,B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視為傳染源。猩紅熱病人自發病前一日至出疹期傳染性最強。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由於本病毒不耐熱、對乾燥抵抗力弱,故間接接觸傳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紅疹毒素有5種血清型,無交叉免疫,故猩紅熱可再感染。 本病潛伏期為1~7天,一般為2~3天,其臨床表現是細菌、毒素和變態反應綜合的結果,臨床上分輕型、普通型、中型、膿毒型、外科型和產科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熱咽痛、頭痛,周身不適。發病12~48小時可出現典型皮疹,即在全身彌漫性潮紅的基礎上,散布粟粒大小點狀丘疹,壓之褪色,疹面無正常皮膚,皮膚瘙癢,皮疹常先由耳後、頸部開始至全身。皮疹在48小時達最高峰,以後按出疹順序先後消退,2一3日消失。個別可持續1月。咽部及扁挑體充血、紅腫,表面及腺窩有黃白色滲出物,易拭去。軟齶粘膜充血水腫,可見小米粒狀丘疹和出血點,稱腥紅熱粘膜內疹,病初時舌被覆白苔,乳頭紅腫突出白苔外,稱「草莓舌」,2~3天後舌苔脫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肉紅色)。舌乳頭仍凸起,稱「楊梅舌」。面無點狀丘疹而呈均勻紅色。口鼻周圍相對蒼白稱「口周蒼白圈」。近些年來,猩紅熱已趨於輕型,發疹不呈全身性,持續時間短,大片脫屑也少見。但後期仍可並發變態反應病變,如風心病、急性腎炎。 猩紅熱的早期症狀是發熱、嗓子痛、頭痛等,檢查可見扁桃體紅腫,有灰白色或黃白色點片狀物附著,容易誤診為急性扁桃體炎。除上述症狀外,還有怕冷、嘔吐症狀,12~36小時以面部開始全身彌漫性充血基礎上頸、胸、腋下及全身出現排列密集、分布均勻象針尖大小鮮紅的雞皮樣米粒疹,壓之退色,有的融合成片,癢感明顯,在肘彎部及大腿根部等皮膚皺折處還可見鮮紅色的帕氏線;3~5天出現楊梅舌,臉部發紅,口周蒼白成為一個蒼白圈。經治療後的3~4天皮疹逐漸消退可見脫屑。 猩紅熱的病情比較嚴重,並發症較多,容易並發中耳炎、乳突炎、鼻竇炎、頸及頜下淋巴結炎、中毒性肺炎、急性腎炎、中毒性心肌炎、風濕熱等,重症患者可出現休克、敗血症,治療不及時能導致死亡。 猩紅熱是由A組B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潛伏期2-3天,有發熱,咽痛,全身不適等中毒症狀,24小時內出現特徵性猩紅色皮疹。其特徵為:1)持續發熱,體溫災39度左右。伴咽部和扁桃體紅腫。2)在彌漫性充血發紅的皮膚上散布針尖大小的隆起的紅色點狀皮疹,嚴重時呈出血疹。3)皮膚褶皺處可見紫色條紋-pastia線。4)除口鼻周圍,面部其他處充血潮紅,稱口周蒼白圈。5)齶部粘膜可見粘膜疹;舌被白苔,紅色的舌乳頭突出於白苔之外,稱「草莓舌」,2-3日後苔落,舌面光滑象牛肉,稱「楊梅舌」。6)病程的一周,皮疹按出疹順序消退,隨之開始脫皮。輕者呈糠屑狀,重者成片或手套,襪套樣。 猩紅熱是由溶血性鏈球菌(A族乙型)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患者多為兒童。主要經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污染的食品、食具等而傳染。臨床表現以高熱及全身細小密集紅斑為特徵。同時在本病的發病過程中還可見到四種特異性表現,即楊梅舌、帕氏線、環口蒼白圈和手套、襪套樣脫屑。那麼這些體征具體如何,又是何時出現的呢? 本病潛伏期2~5天,起病急劇,突然高熱、頭痛、咽痛、惡心、嘔吐等。若細菌是從咽部侵入的,則扁桃體紅腫,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滲出性膜,軟齶粘膜充血,有點狀紅斑及散至性瘀點。發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見舌乳頭紅腫肥大,突出於白色舌苔之中,稱為「白色楊梅舌」。3~4天後,白色舌苔脫落,舌色鮮紅,舌乳頭紅腫突出,狀似楊梅,稱「紅色楊梅舌」,同時伴有頜下淋巴結腫大。 病後1天發疹,依次於頸、胸、軀干、四肢出現細小密集的紅斑、壓之褪色,約36小時內遍及全身。肘彎、腋窩、腹股溝等皺褶處,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紅色或紫紅色瘀點狀線條稱「帕氏線」。由於兩頰及前額充血潮紅,但無皮疹,口鼻周圍呈現特徵性口周蒼白,稱「 環口蒼白圈」。 皮疹出現48小時內,疹達高峰,皮疹呈彌漫性猩紅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續2~4天後,皮疹按出現順序消退。起病第7~8天開始脫屑,全身性,尤其後掌、足跖為大片脫皮,像手套、襪套狀。重者有脫發。 本病的並發症主要有三種: (1)化膿性並發症 有扁桃體周圍膿腫、頸淋巴結炎、鼻竇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並發症 心肌炎、心內膜炎等。 (3)變態反應性並發症,在病後2~3周出現,如急性腎小球腎炎、風濕熱等。 診斷主要依據: ①臨床表現為發熱、咽峽炎、典型皮疹、莓樣舌及脫屑。 ②B型溶血性鏈球菌培養陽性,還可參考接觸史及白細胞升高的變化來判斷。本病需與其他發疹性疾病進行鑒別。 ①一般治療:病人進行呼吸道隔離,強調卧床體息。以免勞累發生變態反應性並發症。 ②病原治療:青黴素G為首選葯物,兒童為2~4萬U/千克/日,成人為120~240萬U/日,分2~3次肌肉注射。青黴素過敏者可改用紅黴素,兒童20~40mg/kg/日,成人1~2g/日
㈧ 紅斑狼瘡有哪些症狀,可以治癒嗎
1.早期表現 最常見的早期症狀為發熱、疲勞、體重減輕、關節炎(痛)。較常見的早期表現為皮損、多發性漿膜炎、腎臟病變、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血液異常及消化道症狀等。
2.系統性表現
(1)發熱:85%以上的病人於病程中可有不同程度發熱,有的可長期持續發熱而無其他症狀及明顯的實驗室發現,但多伴有ANA陽性。發熱多見於急性起病者,部分病人高熱與繼發感染有關,尤其多見於長期接受大劑量激素治療的病人,但多數病人發熱為本病的固有特徵。
(2)關節肌肉症狀:有關節痛者佔90%以上,常為先發症狀,且常與皮損、發熱和其他內臟損害同時發生。典型的特徵為發作性對稱性關節痛、腫脹,常累及手指的遠端小關節、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和膝關節,也可累及其他關節。與類風濕關節炎相比,本病關節炎發作僅持續數天,可自行消退,間隔數天到數月後又可再度復發。發作消退後,不伴有骨質侵蝕、軟骨破壞及關節畸形。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的病人,5%~10%發生股骨頭或肱骨頭壞死。
約半數病人於病情惡化期可出現肌痛和肌無力,尤其上、下肢近端明顯。在梳頭和爬樓梯時可出現肌無力,其發生與長期應用大劑量激素有關。約10%病例可發生多發性肌炎。
(3)皮膚損害:80%的病例可出現皮膚損害,以皮疹為最常見,亦是本病的特徵性表現。皮疹表現多種多樣,有紅斑、丘疹、毛囊丘疹、水皰、血皰、大皰、結節、毛細血管擴張、紫癜、瘀血斑、滲液、糜爛、結痂、壞疽、潰瘍、萎縮等,可為其中之一種或幾種同時或先後發生,全身任何部位均可發生。典型皮損為發生在面部的蝶形紅斑,對稱性分布於雙側面頰和鼻樑,邊緣清楚,為略微隆起的浸潤性紅斑。初起為丹毒樣或曬斑樣,以後逐漸變為暗紅色,有時紅斑可出現水皰和痂皮,繼之出現粘著性鱗屑、毛囊角質栓和毛細血管擴張。皮疹在光照後加重,可在1~2周之後自行消退。皮疹消退後多形成瘢痕和發生色素沉著或色素脫失和萎縮。有時皮疹可累及下頦、雙耳、頭皮和頸部。皮疹復發常發生於病情惡化期。20%~30%的病人對日光過敏,表現為暴曬日光後,皮膚暴露部位(面部和前臂伸側)可發生皮疹,偶爾出現全身性蕁麻疹或大皰樣皮損,可伴有瘙癢感或灼痛感。光過敏嚴重時可誘發皮外型系統性紅斑狼瘡。
(4)血液學:幾乎所有病人在病程中都可出現血液學改變,其中以貧血為最常見,這與微血管病變、鐵的利用障礙、慢性腎臟病變等因素有關。約10%病人可出現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常伴有脾大,以致被誤診為脾功能亢進。雖然本病溶血性貧血的發生率較低,但顯示這種特徵的直接Coomb試驗陽性率高達65% 以上。該試驗陽性而又無溶血表現者,其紅細胞表面常覆有C3或C3裂解產物。有溶血表現者,其紅細胞膜既覆有C3又覆有IgG,有時也可僅覆以IgG,這種抗體屬溫性抗體。此外,本病的冷凝集素也可引起溶血性貧血。本病的另一個血液學異常為輸血反應的發生率高,且反應程度也較嚴重,往往對本病可造成不可逆轉性病情惡化,甚至造成死亡,臨床工作者必須對此高度警惕。另外,形成次要血型抗原的抗體也明顯升高。個別病人可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但對激素治療反應良好。白細胞減少也是本病常見的血液學表現,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都減少,後者中的T細胞和B細胞均可減少。淋巴細胞減少與病情活動有關。本病對感染的反應性不良,即使繼發嚴重感染,白細胞也無明顯升高。本病白細胞減少是由於體內存在抗白細胞抗體而導致白細胞溶解破壞所致。白細胞減少的另外原因是骨髓生成障礙,系血清中存在抑制骨髓細胞形成因子所致。白細胞除在量的方面有減少外,尚有質的異常,表現為吞噬功能降低及產生白細胞趨化因子減少。
(5)腎臟病變:最為常見。對本病進行常規腎活檢顯示,幾乎都有腎損害,僅半數病例有臨床症狀。狼瘡腎臟病變主要為腎炎和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病人的尿中可出現紅細胞、白細胞、蛋白和管型。腎功能早期正常,隨著病程延長,腎功能亦逐漸惡化。晚期可出現尿毒症。尿液鏡檢時,在高倍鏡下每視野紅細胞和白細胞數大於5個,提示有腎小球腎炎;如果中段尿中紅細胞和白細胞數持續大於5,則提示為活動性損害,若尿中經常有少量蛋白則更是如此。尿中其他成分也可相繼出現,開始可有透明管型、細顆粒管型,繼而出現粗顆粒管型、白細胞管型、紅細胞管型。狼瘡腎炎可發展為腎病綜合征,出現漸進性水腫,從下肢開始,並可累及疏鬆組織如眼瞼等。重者可發生胸腔積液、腹水,血漿總蛋白低於35g/L,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尿蛋白排出量每天在3g以上,血膽固醇高於 7.8mmol/L,蛋白電泳示α2β球蛋白升高,而γ球蛋白在蛋白尿顯著時降低。狼瘡腎病綜合征常見於膜型腎小球腎炎、彌漫性增殖型腎小球腎炎,偶見於局灶性增殖型腎小球腎炎。高血壓是狼瘡腎炎的特徵表現,由各種類型的腎臟病變所引起。一旦出現高血壓,則意味著腎臟的病變在惡化,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壓對於控制SLE的病程起重要作用。
本病也可發生腎小管損害,中度以上的腎小球病變伴有間質性腎炎,可引起腎小管酸中毒,但通常較輕。個別病例以腎小管酸中毒為主要臨床特徵。腎小管受損主要由於免疫復合物沉澱於腎小球間質所致。腎盂腎炎也是本病常見的並發症,它可加重腎實質的病變,加重病情。腎臟病變最終引起功能不全,是本病的死亡原因之一。
(6)心血管系統症狀:系疾病本身及長期接受激素治療所致。心臟損害見於2/3以上的病人,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和心內膜炎等,其中以心包炎為最常見。慢性心包病變有心包纖維增厚,可無臨床症狀或症狀很輕,僅表現為反復發作性胸痛。少數病人心臟聽診時可聞及一過性心包摩擦音。急性心包炎常有心包積液,並可引起心包填塞症狀。
2%~8%病人有冠狀動脈病變,系免疫復合物沉積於冠狀動脈引起局部血管炎,長期接受激素治療所引起的高脂血症、腎性高血壓長期加重心臟負荷等因素引起。常表現為心絞痛、心肌損害及心力衰竭等。
心肌炎較心包炎少見,但也為本病的主要表現,可為全心炎的一部分,並容易波及心臟傳導系統。本病心肌炎的臨床表現為心臟擴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傳導障礙。心衰時用洋地黃治療無反應,且容易中毒,應用激素則反應良好。
狼瘡性心內膜炎常累及二尖瓣葉、腱索及主動脈瓣造成相應的心瓣膜病變,以瓣膜反流為主。臨床上極易誤診為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病變或主動脈瓣病變,或者聯合瓣膜病變)。心臟外科對瓣膜病變矯正後,心衰症狀可暫時緩解,但數月或數年後心衰症狀更加惡化,甚至導致死亡。對此心血管外科工作者必須提前仔細鑒別心臟瓣膜病變的病因,並權衡手術利弊。
部分病人早期可有肢端痙攣、血栓性靜脈炎和閉塞性脈管炎。個別病例尚可發生急進性冠狀動脈瘤,既可為血管壁內型,也可為血管壁外型。此外與血管炎、激素誘發高血脂、腎性高血壓有關,因而本病心肌梗死發病率較高,也是本病的另一死亡原因。
(7)呼吸系統:見於50%~70%的病人,胸膜、肺實質和肺血管均可受累,其中以胸膜炎為最常見,表現為發作性胸痛,持續數小時至數天不等,有時伴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積液,可為單側也可為雙側,還可累及縱隔胸膜。肺實質病變有幾種非特異性改變,即毛細支氣管擴張、肺泡隔斑點性缺損、全肺局灶性小泡性肺氣腫、慢性肺間質纖維化。最常見的肺功能障礙為氣體彌散功能下降,肺活量下降。狼瘡性肺炎多累及肺的1葉或數葉,呈一過性肺小片狀浸潤,常於數天後消失,並具有多部位、遊走性復發的特徵。本病肺炎最嚴重的症狀為持續性肺泡型浸潤,通常可累及雙下肺野,起病急驟,臨床表現為重度呼吸困難、呼吸過速、缺氧、發紺,此種肺部病變的病死率極高。少數病例發生肺間質纖維化,表現為
緩進性呼吸困難,呼吸過速和缺氧,病程長者可引起肺動脈高壓。
由於毛細血管漏出和彌漫性肺血管炎,故偶爾可引起嚴重的肺泡出血和肺水腫,其症狀類似肺出血-腎炎綜合征。此種病人多在短期內死亡。
(8)消化系統:可發生於半數以上的病例,表現為腹痛,尤以狼瘡危象為明顯,常誤診為急腹症。可伴有腹水,且常反復發作。胃腸道血管炎是本病非特異症狀,多為一過性。少數病人可發生潰瘍性結腸炎、胰腺炎和食管運動障礙。肝大是本病的一種常見體征。常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改變,這種改變與疾病本身的性質、葯物中毒有關。狼瘡性肝炎經治療後肝功能可很快恢復正常,葯物所致者停葯後肝功能即恢復正常。肝大者常伴有脾大。少數病人可出現腮腺腫大,易誤診為腮腺炎。還可發生舍格倫綜合征。
(9)神經系統症狀:約見於50%以上的病人,常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可出現各種形式的神經病和精神病,如神經官能症,癲癇,腦器質性病變,脊髓和周圍神經病變等。精神、神經系統症狀可以是首發症狀,但更常見於病程中或晚期,有人稱此為狼瘡腦病或神經精神型紅斑狼瘡。
①癲癇:為常見的中樞神經病變之一,發生率為15%,兒童患者更高。癲癇發作成為SLE最危險的急症之一,其發作絕大多數為大發作,少數可為小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通常對抗癲癇治療反應良好,但很難完全控制症狀,糖皮質激素治療可降低其發作閾值。
②頭痛:約佔10%,可表現為波動性頭痛、周期性偏頭痛,多伴有其他全身症狀如發熱、皮損等,與病情活動有關。
③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病變:約見於15%的病人,表現為腦血管病變,其中以偏癱失語者略多,其他有輕癱性橫貫性脊髓炎、截癱、假性腦瘤、小腦和錐體外系或丘腦下部功能障礙、舞蹈症、腦神經麻痹、無菌性腦膜炎、吉蘭-巴雷綜合征、周圍神經炎、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視野盲點等。
④周圍神經病變:表現為各種感覺和運動障礙,尤以下肢明顯的感覺運動障礙,四肢呈手套、襪套樣感覺減退,麻木疼痛,有時為緊束性疼痛或刺痛。少數病例表現為肢體發作性抽搐,伴有輕度感覺障礙。周圍神經病變多為一過性,經治療後,隨病情緩解可自行消失。這些症狀可能是因為繼發於血管炎,伴隨神經營養不良而發生的變化。
⑤多動症:表現為舞蹈症,可呈全身性或半身性,常為首發症狀,可反復發作。
⑥顱內高壓症或無菌性腦膜炎:前者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後者表現為頭痛、嘔吐、腦膜刺激征。
⑦精神失常:常見於大多數病例,可以是SLE的首發症狀,但多數在病情加劇時才出現。最常見的精神症狀是抑鬱狀態。另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是精神分裂症樣表現,可能與腦血管炎、腦器質性損害有關。反復發作者預後較差,常遺留有痴呆、人格障礙、智力低下。以呆滯抑鬱為主的精神障礙起初表現為表情淡漠、少言、逐漸出現失眠、直視、表情呆滯、動作遲緩、記憶力差、不識親友、生活不能自理等。以興奮為主的精神障礙表現為失眠、多夢、情緒高漲、表情輕松、說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哭笑無常、甚至打人罵人。激素治療伴隨的精神障礙表現為失眠、多夢、興奮、多語、焦慮、易激動、繼之可出現幻覺、情感障礙、哭鬧、亂語、打鬧、拒絕治療等。其他精神障礙一般出現於病情活動期、病危期和晚期,多伴有腦器質性病變。
(10)五官症狀:多表現有眼部症狀,以眼底改變為主,其特徵為視網膜有白色滲出,出血,水腫,視盤水腫,小動脈變細,邊界有清楚的棉花狀滲出物,內含細胞樣體。還可發生結膜炎、淺表性鞏膜炎。個別病例表現為頑固性牙痛、牙周膿腫。
(11)淋巴結:本病常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結腫大,以腋窩處淋巴結腫大為明顯,其次為頸部,偶爾可發生全身淋巴結腫大。內臟淋巴結腫大多見於肺門、縱隔和支氣管分叉處,後者可引起肺中葉綜合征。
(12)狼瘡危象:系本病的一種惡化表現。其表現為高熱,全身極度衰竭和疲乏,嚴重頭痛和腹痛,常有胸痛。還可有各系統的嚴重損害如心肌炎、心力衰竭和中樞神經系統症狀,表現為癲癇發作、精神病和昏迷,伴發局部感染或敗血症等。如腎臟受累,腎功衰竭可導致死亡。
症狀復雜,但個人有差異,目前的治療手段是可以控制病情發展,但還達不到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