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黑色素瘤早期症狀
黑色素瘤發生於中老年人較多,男比女多發。好發下肢足部,其次是軀干、頭頸部和上肢。症狀主要為迅速長大的黑色素結節。初起可於正常皮膚發生黑色素沉著,或者色素痣發生色素增多,黑色加深,繼之病變損害不斷擴大,硬度增加,伴有癢痛感覺。黑色素瘤的病損有的呈隆起、斑塊及結節狀,有的呈蕈狀或菜花狀。向皮下組織生長時則呈皮下結節或腫塊型,向四周擴散者則出現星狀黑斑或小結節。常見表現是黑色素瘤的區域淋巴結轉移,甚者以區域淋巴結腫大而就診。到晚期由血流轉移至肺、肝、骨、腦諸器官。
1.臨床分型
(1)表淺蔓延型 最多見,約佔70%。好發於50歲左右,女性多發於肢體,男性好發於軀干。其惡性程度介於雀斑型和結節型之間。早期表現為棕黃色、棕色、藍色或黑色,大多數可呈玫瑰紅或桃紅色,其邊緣呈鋸齒狀,並使皮膚紋理消失。輻射生長期持續1~12年,此期內發生淋巴結轉移者不到5%。
(2)雀斑型 佔10%~15%,為四型中惡性程度最低的一種。好發於頭、頸、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見於60~70歲,女性多見。臨床上表現為較大的、平的或略高出皮面的棕黃色或棕色病灶。當輻射生長伴有垂直生長時,局部呈灶性隆起,顏色仍為棕黃色,淋巴結轉移率為25%左右。
(3)結節型 為四型中惡性度最高的一型,佔12%左右,好發於50歲左右,男女之比為2∶1,好發於背部。臨床為灰色帶有桃紅色彩的結節,當病灶繼續生長時其顏色變成藍黑色,呈紫黑果醬樣圓頂形或息肉樣塊物,垂直生長為其唯一生長方式,病程進展迅速,一般持續數月至1 年,並較早發生潰瘍和淋巴結轉移。本型預後較差。
(4)肢端色斑樣黑素瘤 主要發於手掌、腳底及甲下,輻射生長期皮損為棕黃、棕褐或黑色,不高出皮面,若在甲下可見不規則的棕黃或棕褐色條紋由甲床向近端擴展,輻射生長期持續1年左右,不及時處理則進入垂直生長期,病灶呈結節狀隆起,淋巴結轉移率亦隨之增加,預後亦差。
❷ 黑色素瘤的症狀有哪些
臨床表現
黑色素瘤發生於中老年人較多,男比女多發,好發下肢足部,其次是軀干,頭頸部和上肢,症狀主要為迅速長大的黑色素結節,初起可於正常皮膚發生黑色素沉著,或者色素痣發生色素增多,黑色加深,繼之病變損害不斷擴大,硬度增加,伴有癢痛感覺,黑色素瘤的病損有的呈隆起,斑塊及結節狀,有的呈蕈狀或菜花狀,向皮下組織生長時則呈皮下結節或腫塊型,向四周擴散者則出現星狀黑斑或小結節,常見表現是黑色素瘤的區域淋巴結轉移,甚者以區域淋巴結腫大而就診,到晚期由血流轉移至肺,肝,骨,腦諸器官。
1.臨床分型
(1)表淺蔓延型最多見,約佔70%,好發於50歲左右,女性多發於肢體,男性好發於軀干,其惡性程度介於雀斑型和結節型之間,早期表現為棕黃色,棕色,藍色或黑色,大多數可呈玫瑰紅或桃紅色,其邊緣呈鋸齒狀,並使皮膚紋理消失,輻射生長期持續1~12年,此期內發生淋巴結轉移者不到5%。
(2)雀斑型佔10%~15%,為四型中惡性程度最低的一種,好發於頭,頸,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見於60~70歲,女性多見,臨床上表現為較大的,平的或略高出皮面的棕黃色或棕色病灶,當輻射生長伴有垂直生長時,局部呈灶性隆起,顏色仍為棕黃色,淋巴結轉移率為25%左右。
(3)結節型為四型中惡性度最高的一型,佔12%左右,好發於50歲左右,男女之比為2∶1,好發於背部,臨床為灰色帶有桃紅色彩的結節,當病灶繼續生長時其顏色變成藍黑色,呈紫黑果醬樣圓頂形或息肉樣塊物,垂直生長為其唯一生長方式,病程進展迅速,一般持續數月至1年,並較早發生潰瘍和淋巴結轉移,本型預後較差。
(4)肢端色斑樣黑素瘤主要發於手掌,腳底及甲下,輻射生長期皮損為棕黃,棕褐或黑色,不高出皮面,若在甲下可見不規則的棕黃或棕褐色條紋由甲床向近端擴展,輻射生長期持續1年左右,不及時處理則進入垂直生長期,病灶呈結節狀隆起,淋巴結轉移率亦隨之增加,預後亦差。
2.臨床分期根據原發灶的范圍,淋巴結轉移的情況和影像學檢查有否遠隔轉移等結果來估測病期。
(1)Ⅰ期:無區域淋巴結轉移。
(2)Ⅱ期:伴有區域淋巴結轉移。
(3)Ⅲ期:伴有遠處轉移。
總體上,若色素性皮損有下列改變者常提示有早期惡黑的可能:
(1)顏色雜色為惡性病變的信號,雀斑型和表淺蔓延型常在棕色或黑色中參雜紅色,白色或藍色,其中尤以藍色更為不好。
(2)邊緣常參差不齊呈鋸齒狀改變,為腫瘤向四周蔓延擴展或自行性退變所致。
(3)表面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鱗形片狀脫屑,時有滲血,滲液,可高出皮面。
(4)病灶周圍皮膚可出現水腫或喪失原有皮膚光澤或變成白色,灰色。
(5)感覺異常局部發癢,灼痛或壓痛。
診斷
黑色素瘤診斷一般不難,少數不典型者,要靠病理檢查證實,間接免疫熒游標記黑色素組織,雙PAP免疫酶標記法標記測定及色素原檢查有助於診斷,對「無色素」或少色素黑色素瘤的診斷以及鑒別良性痣細胞瘤及其是否惡變均有幫助。
❸ 舅舅最近身上莫名其妙多出了好鬥黑色的斑點,檢查之後發現是黑色素瘤,想知道這玩意一般怎麼治療啊
治療黑素瘤的方法是外科手術切除。盡管對腫瘤邊緣切除的范圍還存在著爭論,但大多數專家認為當腫瘤厚度<1mm,應切除距腫瘤邊緣約1.0cm的正常皮膚。較深的病損則需要根治性的外科手術和前哨淋巴結的活檢。
惡性雀斑痣黑素瘤和惡性雀斑痣通常通過局部廣泛切除來治療,如果需要可以進行植皮。大劑量X線治療的效果遠較外科手術差。應在皮損增大前,盡早切除惡性雀斑痣。除監控的冷凍外科治療外,其他大多數治療達不到足夠的深度以去除受累的毛囊。
播散性或結節性黑素瘤需要廣泛切除包括深筋膜在內的組織。如果有淋巴結累及,應治療性切除淋巴結並進行組織學檢查。
侵犯較深的惡性黑素瘤和局部或遠處發生轉移的惡性黑素瘤可以進行化療(達卡巴嗪,亞硝基脲,卡莫司丁,羅莫司丁)。預後較差。順鉑及其他化療法還在研究中。應用卡介苗以改善患者免疫應答反應的結果並不理想,但是新的免疫療法(如白介素-2,淋巴因子和活化殺傷細胞)是有一定前途的。用黑素瘤抗原作為疫苗可能也會成為一種治療方法。
疫苗治療
美國AVAX技術公司宣布在澳大利亞推出該公司科研人員研製的一種有效治療黑素瘤的AC疫苗。
黑素瘤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皮膚癌,往往在醫生作出診斷之前,癌細胞已擴散到病人全身。澳大利亞是黑素瘤發病率最高的國家,每年大約有上萬人患病,1000人因此喪生。
AC疫苗適用於黑素瘤三期病人。進入這一階段後,患者的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系統。研究人員通過向表面蛋白質植入疫苗分子,達到加強免疫系統,形成抗體的效果。
外科治療
1.活檢手術:對疑為惡性黑色素瘤者,應將病灶連同周圍0.5cm~lcm的正常皮膚及皮下脂肪整塊切除後作病理檢查,如證實為惡性黑色素瘤,則根據其浸潤深度,再決定是否需行補充廣泛切除。一般不作切取或鉗取活檢,除非病灶已有潰瘍形成者,或因病灶過大,一次切除要引起毀容或致殘而必須先經病理證實者,但切取活檢必須與根治性手術銜接得越近越好。世界衛生組織惡性黑色素瘤診療評價協作中心在一組前瞻性分析中認為切除活檢非但對預後沒有不良影響,而且通過活檢可了解病灶的浸潤深度及范圍,有利於制訂更合理、更恰當的手術方案。
2.原發病灶切除范圍:老觀點主張切除病變時一定包括5厘米的正常皮膚已被摒棄。大多數腫瘤外科學家對薄病變,厚度為≤1mm,僅切除瘤緣外正常皮膚1cm,對病灶厚度超過1mm者應距腫瘤邊緣3cm~5cm處作廣泛切除術。位於肢端的惡性黑色素瘤,常需行截指(趾)術。
3.區域淋巴結清除術
(1)適應症:在美國大多數腫瘤外科醫生持如下治療態度:①病變厚度≤1mm者,轉移率甚低,預防性淋巴結清掃術不能指望其能改變遠期預後;②病變厚度> 3.5cm~4mm者隱匿性遠處轉移的可能性高,遠期存活率也相對的低(20%~30%),即使做了預防性淋巴結清除術亦難望在存活率上會出現有意義的提高。盡管如此,主張只要尚無遠處轉移灶可查,便應做預防性淋巴結清除術者大有人在;③厚度介於上述二類之間的病變,隱匿性淋巴結轉移率相當高,是做預防性淋巴結清除術可望提高生存期最佳對象。
(2)區域淋巴結清除的范圍:頭頸部惡性黑色素瘤作頸淋巴結清除時,原發灶位於面部者應著重清除腮腺區,頦下及頜下三角的淋巴結;如病灶位於枕部,重點清除頸後三角的淋巴結。發生於上肢的惡性黑色素瘤需行腋窩淋巴結清除,發生在下肢者應做腹股溝或髂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發生於胸腹部的惡性黑色素瘤則分別作同側腋窩或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
4.姑息性切除術:對病灶范圍大而伴有遠處轉移等不適於根治性手術者,為了解除潰瘍出血或疼痛,只要解剖條件許可,可考慮行減積術或姑息性切除。
放射治療
除了某些極早期的雀斑型惡性黑色素瘤對放射治療有效外,對其他的原發灶一般療效不佳。因此對原發灶一般不採用放射治療,而對轉移性病灶用放射治療。目前常用放射劑量為:對淺表淋巴結、軟組織及胸腔、腹腔、盆腔內的轉移灶,每次照射量≥500cCy,每周2次,總量2000~4000cCy,對骨轉移灶每次 200~400cCy,總量3000cCy以上。
化學治療
1.單一用葯
(1)亞硝脲類葯物:對黑色素瘤有一定療效。綜合文獻報道、BCNU治療122例黑色素瘤,有效率為18%,MeCCNU治療108例,有效率17%,CCNU治療133例,有效率13%。
(2)氮烯咪胺(DTIC):由於DTIC的出現,使黑色素瘤的治療向前推進了一步,成為應用最廣泛的葯物。GaiIanl報道DTIC的療效最好,治療28例黑色素瘤,每次劑量為350mg/m2,連用6天,28天為一療程,有效率為35%。
2.聯合用葯:惡性黑色素瘤對化療不甚敏感,但聯合用葯可提高有效率,減低毒性反應,常用的聯合化療方案如下:
(1)DAV方案(DTIc、ACNu、VCR)為黑色素瘤的首選化療方案。用葯方法:DTIcloo~200mg,iv d1~5ACNUl00mgiv d1VCR 2mg iv d1,每21天重復1次。
(2)DDBT方案(DTIC、DDP、BCNU、TAM)用法:DTIC220mg/m2,靜注d1~3/3w、DDP 25mg/m2,靜滴d1~3w、BCNUl50mg/m2,靜注d1/6w、TAM10mgPO,2/d。有效率52.5%。
(3)CBD方案(CCNU、BLM、DDP)用法:CCNU 80mg/m2,口服,d1/6w,BLMl5u/m2,靜注d3~7/6w、DDP 40mg/m2,靜注d8/6w。有效率48%。
免疫治療
惡性黑色素瘤的自行消退,說明與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關。卡介苗(BCG)能使黑色素瘤患者體內的淋巴細胞集中於腫瘤結節,刺激病人產生強力的免疫反應,以達治療腫瘤的作用。BCG可用皮膚劃痕法、瘤內注射和口服。對局部小病灶用BCG作腫瘤內注射,有效率可達75%~90%。近幾年試用干擾素、白細胞介素- 2(ILA-2)和淋巴因子激活殺傷細胞(LAK細胞)等生物反應調節劑,取得一定效果。
編輯本段
食療
黑色素瘤患者在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
(1)飲食要定時、定量、少食、多餐。要有計劃地攝入足夠的熱量和營養。少食多餐對消化道癌症病人更合適。
(2)多吃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的飲食,多吃綠色蔬菜和水果。
(3)常吃含有抑制致癌作用的食物,如苤藍、捲心菜、薺菜等。
(4)不吃鹽腌及煙熏的食物,特別是烤糊焦化了的食物。
(5)堅持低脂肪飲食,常吃些瘦肉、雞蛋及酸奶。
(6)食物應盡量保持新鮮,不吃發霉變質的飲食。
(7)不暴飲暴食,不過多攝服冷飲、冷食。
(8)保持大便通暢,便秘病人應吃富含纖維素的食品及每天喝一些蜂蜜。
(9)多吃精米、全麥片、王谷雜糖、玉米面、黃米飯、豆類(黃豆、扁豆、架豆、豌豆)等。
(10)常吃富有營養的乾果種子類食物,如葵花子、芝麻、南瓜子、花生、葡萄乾、等。這些食物含多種維生素、礦物制裁及纖維素、蛋白質和非飽合脂肪酸等。
❹ 黑色素瘤發病率
你好!首先祝你身體健康!沖著你我的緣分,以下我來給你談談關於「黑色素瘤」的問題。
惡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簡稱惡黑)是一種產生黑色素的高度惡性腫瘤,僅少數為無色素惡性黑色素瘤。
為起源於黑素細胞的惡性腫瘤,多發生於皮膚,其發病占皮膚惡性腫瘤的第三位,為全部惡性腫瘤的1--3%,但呈明顯上升趨勢。盡管惡黑發病率很高,且呈上升趨勢。
據《深圳商報》近日報道:黑色素瘤發病率快速上升,據稱與過度日光照射有關,深圳市×醫院已開展腫瘤生物治療。
你是否害怕「黑痣」某天突然搖身一變,成了致命的「黑色素瘤」?昨日,記者從市×醫院獲悉,黑色素瘤在深圳等大都市的發病率高於邊遠地區,我國黑色素瘤人數日漸增多,目前醫學界並沒找到確切致病原因,可能與近年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
■ 黑痣病變成黑色素瘤
今年46歲的王君(化名)是深圳人,從小肚皮上就長有一顆黑痣。隨著年齡的增大,身上的黑痣也跟著緩慢擴大。但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幾十年長在身上的黑痣會突然一天發生病變,成了黑色素瘤。
今年3月份,原有的黑痣突然增大,顏色明顯加深、變色,黑痣的旁邊還出現了兩顆小痣,隨後兩顆小痣與原來的黑痣合成了一個更大的痣,甚至逐漸突出到皮膚表面。不過,所有的變化並沒有引起王君的注意。 到7月份,他的黑痣出現破潰、流血,王軍這才去醫院就診。經手術切除確診為黑色素瘤,因病情已不是早期,又加做了擴大切除和淋巴結清掃手術。 術後在市×醫醫院進行了大劑量的干擾素治療,這是目前黑色素瘤術後的國際標准化輔助治療。
■ 早發現早預防最關鍵
「如果早點重視,不至於做擴大切除和淋巴結清掃手術。」王君的主治醫生,市×醫醫院腫瘤生物治療科的主任醫師強調,早發現是預防黑色素瘤的重中之重。
據悉,惡性黑色素瘤就是由異常黑色素細胞異常增生引發的常見皮膚腫瘤,其惡性程度高,易復發和轉移,預後較差。 黑色素瘤原發病變90%發生於皮膚,多見於足底、小腿、指(趾)間、手掌、指甲下、甲溝、頭皮、頸部和外陰部等,也可發生在軀干皮膚。 另外也可發生在直腸、肛門、食管和眼內,國內內臟的黑色素瘤多發生於眼。
近年來,我國黑色素瘤發病率提高了5倍。醫師介紹,黑色素瘤原本在歐美、澳大利亞都是多發區,在整個亞洲地區是很少的。 黑色素瘤在我國發病率雖然不高,2000年統計結果發病率0.2/10萬,但近年來此病呈快速上升趨勢,2005年統計結果已上升至1/10萬。
「目前並未找到確切的發病原因。」醫師透露,根據國外研究,過度的日光照射會顯著增加黑色素瘤發病率。黃種人的黑色素瘤屬肢端雀斑形黑色素瘤,形成原因不明,主要認為與基因突變有關。
■ 4例病患3人長住深圳
據介紹,市×醫院就診的4例黑素素瘤患者,有3人都長住深圳,另外1人是梅州人。
那麼,是不是所有得了黑色素瘤的人,都像電影《非誠勿擾2》中的李香山一樣,無法治癒呢?
可喜的是,在國際頂級腫瘤醫學會議--2010年美國癌症協會年會上的大會發言中,五篇大會報告中有兩篇都是介紹黑色素瘤,黑色素瘤的研究取得較大進展。
據悉,我市醫院也開始嘗試應用符合國際標準的方法治療。
今年6月,市×醫院成立了全市首家腫瘤生物治療科,4例黑色素瘤患者均接受了國際標准化的治療。
愛心提示:如有不適,建議及時去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以便對症下葯。
以上回答如果滿意,請不要辜負我的一片好意,及時採納為答案。
❺ 回復:我的症狀有沒有可能是黑色素瘤
首先樓主不必多慮,黑素瘤白種人發病率高,與紫外照射關系密切。而在我們亞洲人群中也是肢端雀斑樣黑素瘤多見。
要真是黑素瘤單憑外表也不能明確,需去醫院做病理檢查才行。
❻ 黑色素瘤晚期能活多久 黑色素瘤多久可以治癒
臨床上將惡性黑色素瘤按其症狀表現主要分為四型,其中以淺表擴展性黑素瘤和結節性黑素瘤最常見,分別占所有皮膚惡性黑素瘤的70%及15%;肢端雀斑痣樣黑素瘤佔8%;惡性雀斑痣樣黑素瘤佔5%;未分類黑素瘤佔20%。而這些惡性黑色素瘤分期卻不大相同,隨著光子嫩膚技術的成熟,黑色素瘤雖得以遏制,但仍然是人類的第一號殺手,具體這些惡性黑色素瘤分期如何,還請大家耐心品讀下文。 有幾種分類方法用於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分期。浸潤深度是預後的最好預告因素。一種分類法把原發的惡性黑色素瘤分成病理學者在顯微鏡下能夠容易辨別的5個侵犯級別(clark標准)。 一期惡性黑色素瘤位於處,在真皮的基底層,表皮真皮的交匯處,在此處皮膚的外層和下面的一層相匯。 二期擴展到真皮層的上1/3,即真皮乳突。 三期惡性黑色素瘤擴展到真皮乳突和網狀層邊界。 四期侵及網狀層。 五期侵及皮下組織,如脂肪。 一期惡性黑色素瘤幾乎可通過病變切除而治癒。4級和5級復發炳例在85%以上。3級惡性黑色素瘤的復發約佔60%。 另外一種分類法(Breslow標准)使用顯微鏡下准確的腫瘤組織厚度測量,最近被介紹並與其他分類法一起使用。 小於0.75mm的惡性黑色素瘤通常認為僅僅通過外科切除就可高度治癒,盡管一些如此薄的病變過去已經復發。0.76-1.5mm的腫瘤認為存在一定深度的浸潤,預後比薄的病變差。超過1.6mm厚的惡性黑色素瘤浸潤非常深,特別是那些超過4mm者。 雖然兩個分類方案之間不存在確切的聯系,但級別與厚度之間有近似的相互關系。 認為任何深於O.75mm,特別是1.5mm的病變存在潛在復發危險慎重。在隨訪幾年裡,有必要與外科醫生或醫學腫瘤學家密切接觸進行隨訪和掃描。 原發腫瘤引流區域局部淋巴結存在如引流前臂惡性黑色素瘤的腋窩淋巴結是預後較差的另一個徵象。淋巴結通常是一種對抗腫瘤的免疫屏障。當其被腫瘤細胞充滿時,它們就明顯的失去戰鬥力,癌細胞通常超越它們而進入血循環並擴散到遠處器官。80%以上有淋巴結侵犯的患者在其他地方有復發。 以上就是黑色素瘤晚期能活多久的基本介紹,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本文對該病症有個基本的了解。盡量避免發生該疾病。
❼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症狀有哪些
1.原位性惡性黑瘤又稱表皮內惡黑,指惡黑病變僅局限於表皮內,處於原位階段。
(1)惡性雀斑樣痣:又名Hutchinson雀斑,常發生於年齡較大者。幾乎均見於暴露部位,尤以面部最常見,極少數也可發生於非暴露部位。本病開始為一色素不均勻的斑點,一般不隆起,邊緣不規則,逐漸向周圍擴大,直徑可達數厘米,往往一邊擴大,而另一邊自行消退。損害呈淡褐色、褐色,其中可伴有暗褐色至黑色小斑點。據統計,一般惡性雀斑存在10~15年,而面積達4~6cm。以後才發生侵襲性生長,因此在很多病例,尤其是面部的損害發生侵襲性生長者往往很慢,常常在發生侵襲性生長前,患者即因其他原因而死亡。
(2)淺表擴散性原位惡黑:又稱Paget樣原位惡黑。以中老年患者為多,可發生於任何部位,但多見於非暴露部位。損害較惡性雀斑樣痣為小,直徑很少超過2.5cm,常誤診為痣細胞痣。通常皮損稍隆起,外形不規則或邊緣呈鋸齒狀。有的部分呈弧形。其特點是色調多變而不一致,黃褐色、褐色、黑色,同時混有灰白。如發生侵襲性生長時,其速度較惡性雀斑樣痣迅速得多,往往在1~2年即出現浸潤、結節、潰瘍或出血。
(3)肢端雀斑樣原位黑素瘤:發病可能與外傷有關。其特點是發病於掌、跖、甲床和甲床周圍無毛部位,特別好發於足跖。此瘤在原位生長時間較短,很快發生侵襲性生長。早期表現為深淺不一的色素沉著斑,邊緣不規則,邊界不清楚。如病變位於爪甲和甲床,則表現為縱行色素帶。
2.侵襲性皮膚惡性黑瘤
(1)雀斑型黑瘤(freckle-likemelanoma):由惡性雀斑樣痣發生侵襲性生長而來,故常見於老年人,多發生於身體暴露部位,尤其是面部,約占頭頸部黑瘤的50%。病變大體上呈圓形,直徑通常在3~6cm或更大,輪廓不規則,扁平狀。顏色可由淺棕色至黑色,或黑色病變中夾雜有灰白色或淡藍色區域。隨著病程進展,病變中出現單個或多個黑色結節如圖1所示。該型黑瘤,初期呈輻射性生長,最終才進入垂直生長期,有些根本不進入垂直生長期。故較晚發生轉移,轉移多傾向於局部淋巴結。其5年存活率可達80%~90%。
(2)表淺擴散型惡性黑瘤()由Paget樣原位惡黑發展而來。此時在原有稍隆起的斑片基礎上。出現局部浸潤、結節、潰瘍、出血如圖2所示。該型黑瘤較雀斑型發展快,經過一段輻射生長期後即轉入垂直生長期。其5年存活率約70%。
(3)結節型惡性黑瘤(nolarmalignantmelanoma):身體任何部位均可發生,但最常見於足底。開始為隆起的斑色,呈暗黑、藍黑或灰色結節,有時呈粉紅色,周圍可見散在的棕色黑瘤蹤跡。以後很快增大,可發生潰瘍,或隆起如草狀或菜花樣如圖3所示。該型黑瘤進展快,常無輻射生長期,直接進入垂直生長期。5年存活率為50%~60%。
(4)特殊類型的黑瘤:
①肢端雀斑樣痣型黑瘤(acromelicfreckle-likenevoidmelonoma):發病可能與外傷有關。其特點是發病於掌、跖、甲床和甲床周圍無毛部位,特別好發於足跖。臨床上類似於雀斑樣痣型黑瘤,但侵襲性更強。以黑人和東方人較為常見。早期表現為深淺不一的色素沉著斑,邊緣不規則,邊界不清楚。如病變位於爪甲和甲床,則表現為縱行色素帶(圖4)。
②無色素性黑瘤(non-pigmentedmelanoma):較為少見,在Giuliano等(1982)報道的2881例黑瘤中約佔1.8%。病變通常呈結節狀,缺乏色素,常被延誤診斷,預後較差。
③惡性藍痣(malignantbluenevus):更為罕見。由藍痣細胞惡變而成。常見於女性臀部。其明顯的特徵是,即使已發生淋巴結轉移,患者仍可生存多年。
④巨毛痣中的惡性黑瘤():30%~40%的兒童黑瘤源於巨毛痣。表現為巨毛痣中出現結節和潰瘍,並有顏色改變。因此,對先天性巨毛痣應密切觀察或做預防性切除。
⑤纖維增生性黑瘤(fibrousproliferatedmelanoma):好發於頭頸部,呈結節狀生長,約2/3病例無色素沉著。其特徵是,少數黑瘤細胞位於大量的纖維組織之中,預後較差。
⑥原發病灶不明的黑瘤():該型黑瘤找不到原發病灶,黑瘤僅在區域淋巴結或其他器官被發現。其預後與原發灶明確並有區域淋巴結轉移者無顯著差別。
1.病史與症狀詳細的病史與體檢對診斷十分重要。體表任何色素性皮損,若突然增長加速,周圍出現色素暈或色素脫失、表面出現鱗屑、滲出、破潰、出血、脫毛、附近出現衛星結節、局部癢痛等情況,均應考慮黑瘤的發生。
2.實驗室檢查
(1)尿液檢查:通常實驗室檢查對診斷無大幫助,但當黑瘤已發生廣泛轉移時,尿中可出現大量黑素原及其代謝物而呈黑尿。
(2)組織病理檢查:應對黑瘤的定性、腫瘤的類型、侵襲深度、最大垂直厚度、細胞分裂相、表面有否潰瘍、基底血管和淋巴管的侵犯情況及有無細胞性炎症反應等作出診斷描述。
對已確診為黑瘤的病人,尚應詳細檢查有無區域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這些對制定治療方案和估計預後有重要意義。有研究表明,臨床上通過觸診發現有區域淋巴結轉移者較行選擇性淋巴結清掃時鏡下發現有淋巴結微轉移(micrometastasis)或稱亞臨床轉移(subclinialmetastasis)者長期生存的幾率減少20%~50%。因此,早期確定是否有淋巴結微轉移,對提高5年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
❽ 黑色素瘤是什麼病
什麼是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的含義是什麼?
源於皮膚,粘膜,眼和中樞神經系統色素沉著區域的黑素細胞的惡性腫瘤。 每年美國有25000個惡性黑素瘤新增病例,死亡約6000人。發病率在急速上升。日光照射是危險因素,同樣危險因素還包括家族史,發生惡性斑痣,較大的先天性黑素細胞痣和發育不良性痣綜合征。黑人少見。
編輯本段分類
構成所有的惡性黑色素瘤只有一種惡性細胞類型,即被稱作黑色素細胞的惡性色素產生細胞,但它們通過其形態,如梭形、圓柱形,而存在一些很少的區別。雖然眼部惡性黑色素瘤的形態是決定其行為的一個有意義的指標,但在皮膚惡性黑色素瘤中,每一種類型的形態基本類似。 即使它們的細胞不是黑色或暗褐色時,所有的黑色素細胞都含有色素小顆粒。在所有的病例中,都有產生黑色素——黑的色素所必需的酶。當惡性黑色素瘤擴散時,它們通常並不產生黑色素,因此被稱為無色素沉著型,但是無色素沉著和有色素沉著型惡性黑色素瘤的惡性程度幾乎是一樣的。 惡性黑色素瘤最常見於皮膚,但有10%出現在眼部。在皮膚的最常見種類被稱為表淺擴散型惡性黑色素瘤和小結節型惡性黑色素瘤,術語名稱即代表所描述的放大的疾病模型。 惡性黑色素瘤能夠出現在一些很少見的部位,如指或趾的指甲下,或在口腔、陰道或肛門內部的黏膜上。原發的惡性黑色素瘤還發現於覆蓋大腦的色素組織(腦膜)上。不要把位於指甲下的惡性黑色素瘤與真菌感染相混淆,這點很重要,盡管有時在疾病初期易犯這種錯誤。 眼部惡性黑色素瘤發生於前部的有色區域(虹膜)、在虹膜後面控制晶狀體形態的結構(睫狀體)和覆蓋在眼球後面視網膜的色素層上。
編輯本段發病原因
黑色素細胞瘤可由表皮黑色素細胞,痣細胞或真皮成黑色素細胞組成。腫瘤起源於外胚葉的神經嵴,黑色素細胞位於表皮層與基底細胞間排列,細胞產生色素後,通過樹狀突將黑色素顆粒輸送到基底細胞和毛發內。大多數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生,是由於黑色素痣受到反復的摩擦、抓起和損傷而引起惡變,不適當的挖除和葯物腐蝕等,可使良性黑色素痣轉化成惡性黑色素瘤。孕期或生育年齡的婦女會使惡性黑色素瘤發展迅速,提示疾病與內分泌有關。從年齡上看,多發生在中老年人,很少數發生在青春期前。據報道:84%惡性黑色素瘤來自良性痣。據Wieeio報告,由於痣太小的緣故,許多病人患病初期都沒有注意到。有人認為良性痣是惡性黑色素瘤的最大根源。 中醫認為:惡性黑色素瘤發生由於風邪搏於血氣,變化所生;或脈絡之血,滯於衛分,陽氣束結而成;腎中濁氣混於陽,陽氣收束所致,和血凝氣滯等因素有關。 正常黑色素細胞瘤變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與下列因素可能有關: (1)大氣污染 氟里昂等有害物質的大量排放破壞了臭氧層,造成紫外線濾過不充分,有害的紫外線與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攜手共同作用於人體皮膚,造成黑素細胞異常表達,引發黑素瘤。 (2)愛美之心作怪 許多人為了追求皮膚的潔嫩而大量使用化學類化妝品,造成化學性皮膚污染,甚至有人用化學腐蝕劑去除掉皮膚上的黑痣,結果適得其反,刺激了黑素細胞的過度增殖。 (3)衛生知識缺乏 對長在足部、會陰部等易受摩擦部位的黑痣未引起足夠重視,憑其長期受到擠壓與摩擦,終致其發生惡性轉變。 (4)濫用雌激素類葯物 研究發現惡性黑色素瘤的細胞內有雌激素受體,因此,人們懷疑雌激素過量會刺激黑色素瘤的發生。 (5)免疫缺陷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壽命明顯延長。伴隨年齡的增長,人體免疫功能逐漸衰退。研究發現,免疫功能低下是黑色素瘤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臨床上老年人黑色素瘤的發病率很高。 (6).良性黑色素斑塊 即黑痣,其中交界痣最易惡變,混合痣較少,而內皮痣則極少惡變。但頭皮黑色素瘤多數並非黑痣轉變而來,故有人認為本病不完全與黑痣有關。 (7).種族 白人比有色人種發病率高,如美國白種人的年發病率高達42/10萬,而黑人僅為0.8/10萬。
編輯本段發病機制
病變多發生於真皮和表皮交界處,瘤細胞類似痣細胞,但明顯異型,細胞間質和細胞內充滿黑色素,根據細胞形態和黑色素量的不一,可分5型: 1.大上皮樣細胞 多見,細胞呈多邊形。 2.小上皮樣細胞 核大而不典型。 3.梭形細胞 胞質呈原纖維樣,核大染色深。 4.畸形細胞 為單核或多核。 5.樹枝突細胞 比正常黑色素細胞大,胞核異型,瘤細胞對酪酶呈強陽性反應,含黑色素少時,在HE切片內難以證實,故有「無黑色素性黑色素瘤」之稱,但若用銀染色,在少數細胞內仍可檢出黑色素。
編輯本段黑素細胞
多數惡性黑素瘤均起源於正常皮膚的黑素細胞,約40%~50%發生於色素痣(參見第125節痣和發育不良性痣)。惡性黑素瘤在兒童中很少見,但可源於出生即有的非常巨大的色素痣。暈痣通常會自行消失但在極少數病例會成為黑素瘤。雖然懷孕期易罹患黑素瘤,但妊娠並不增加色素痣惡變為黑素瘤的可能性。在懷孕期間,痣的形狀和大小常有變化。以下危險信號提示色素痣惡變:大小改變,顏色改變,變紅,變白,變藍,特別是色素沉著區向周圍正常皮膚擴散;表面特徵改變,質地形狀的改變;尤其是痣周圍皮膚出現炎症反應,可能有出血,潰瘍,瘙癢或疼痛等表現。 惡性黑素瘤在大小,形狀和顏色(通常色素沉著)及局部侵襲和遠處轉移的傾向方面均有不同。該腫瘤擴散迅速,可在診斷數月後死亡。早期,非常表淺的病損5年治癒率可為100%。所以治癒率取決於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編輯本段症狀
黑色素瘤發生於中老年人較多,男比女多發。好發下肢足部,其次是軀干、頭頸部和上肢。症狀主要為迅速長大的黑色素結節。初起可於正常皮膚發生黑色素沉著,或者色素痣發生色素增多,黑色加深,繼之病變損害不斷擴大,硬度增加,伴有癢痛感覺。黑色素瘤的病損有的呈隆起、斑塊及結節狀,有的呈蕈狀或菜花狀。向皮下組織生長時則呈皮下結節或腫塊型,向四周擴散者則出現星狀黑斑或小結節。常見表現是黑色素瘤的區域淋巴結轉移,甚者以區域淋巴結腫大而就診。到晚期由血流轉移至肺、肝、骨、腦諸器官。
編輯本段臨床分型
1)表淺蔓延型 最多見,約佔70%。好發於50歲左右,女性多發於肢體,男性好發於軀干。其惡性程度介於雀斑型和結節型之間。早期表現為棕黃色、棕色、藍色或黑色,大多數可呈玫瑰紅或桃紅色,其邊緣呈鋸齒狀,並使皮膚紋理消失。輻射生長期持續1~12年,此期內發生淋巴結轉移者不到5%。 (2)雀斑型 佔10%~15%,為四型中惡性程度最低的一種。好發於頭、頸、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見於60~70歲,女性多見。臨床上表現為較大的、平的或略高出皮面的棕黃色或棕色病灶。當輻射生長伴有垂直生長時,局部呈灶性隆起,顏色仍為棕黃色,淋巴結轉移率為25%左右。 (3)結節型 為四型中惡性度最高的一型,佔12%左右,好發於50歲左右,男女之比為2∶1,好發於背部。臨床為灰色帶有桃紅色彩的結節,當病灶繼續生長時其顏色變成藍黑色,呈紫黑果醬樣圓頂形或息肉樣塊物,垂直生長為其唯一生長方式,病程進展迅速,一般持續數月至1 年,並較早發生潰瘍和淋巴結轉移。本型預後較差。 (4)肢端色斑樣黑素瘤 主要發於手掌、腳底及甲下,輻射生長期皮損為棕黃、棕褐或黑色,不高出皮面,若在甲下可見不規則的棕黃或棕褐色條紋由甲床向近端擴展,輻射生長期持續1年左右,不及時處理則進入垂直生長期,病灶呈結節狀隆起,淋巴結轉移率亦隨之增加,預後亦差。
編輯本段臨床分期
根據原發灶的范圍、淋巴結轉移的情況和影像學檢查有否遠隔轉移等結果來估測病期。 (1)Ⅰ期:無區域淋巴結轉移。 (2)Ⅱ期:伴有區域淋巴結轉移。 (3)Ⅲ期:伴有遠處轉移。 總體上,若色素性皮損有下列改變者常提示有早期惡黑的可能: (1)顏色 雜色為惡性病變的信號。雀斑型和表淺蔓延型常在棕色或黑色中參雜紅色、白色或藍色,其中尤以藍色更為不好。 (2)邊緣 常參差不齊呈鋸齒狀改變,為腫瘤向四周蔓延擴展或自行性退變所致。 (3)表面 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鱗形片狀脫屑,時有滲血、滲液,可高出皮面。 (4)病灶周圍皮膚 可出現水腫或喪失原有皮膚光澤或變成白色、灰色。 (5)感覺異常 局部發癢、灼痛或壓痛。
編輯本段診斷
有兩種分類系統可用於Ⅰ期黑素瘤的評估:(1)根據Breslow的描述,從表皮顆粒層至腫瘤侵犯的最深處作為測量黑素瘤的深度。(2)根據Clark的分類,腫瘤侵犯的解剖學的深度。在Clark的分類中,Ⅰ級表示黑素瘤僅局限於表皮;Ⅱ級黑素瘤已侵犯真皮的乳頭層;Ⅲ級黑素瘤已經廣泛累及乳頭層;Ⅳ級黑素瘤侵犯真皮網狀層;Ⅴ級表示黑素瘤侵犯了皮下脂肪。Breslow厚度及黑素瘤累及的深度的(Clark等級)的增加與較差的預後有關。
編輯本段鑒別
鑒別診斷包括基底細胞癌,脂溢性角化症,發育不良痣,藍痣,皮膚纖維瘤,各種型別的痣,血管瘤(特別是手和足),靜脈湖,化膿性肉芽腫和疣。如果有疑問,必須進行稍超出病損的全層皮膚活檢。對小病損行切除活檢,對較大病損行切開活檢。連續切片活檢能確定黑素瘤的浸潤深度,徹底的根治性手術必須在有明確的組織學診斷以後才可進行。 色素性損害需要切除或活檢的標准有:病損近期增大,變黑,出血或潰瘍變。但是,以上症狀常表示黑素瘤已侵入皮膚深層。當皮損出現顏色改變(如褐色或黑色混有紅,白或藍色背景),可見到或能觸及的不規則隆起,邊緣呈角形鋸齒或有切跡,則應對皮損立即進行活檢,能作出早期診斷。對於色素性損害用皮膚鏡(一種改良的浸油的眼鏡)檢查有助於區別黑素瘤和良性病損。 組織學判斷治療和預後主要通過顯微鏡觀測黑素瘤組織學上的浸潤深度而決定。組織學分級需要進行充分的活檢。中樞神經系統和甲床下黑素瘤一般不用這些系統進行分類。 淋巴細胞的浸潤深度反映了患者的免疫應答系統,與浸潤的程度及預後有關。如果淋巴細胞僅在大多數表淺病損中浸潤,則治癒的機會較大,反之,隨著浸潤的深度的增加,治癒的機會明顯下降。
編輯本段檢查
1.抗人黑色素瘤血清做間接免疫熒游標記黑色素組織,當抗血清稀釋為1∶2時,最高陽性率可達89%。 2.用Vacca雙PAP免疫酶標記法標記測定,當抗血清稀釋度為1∶400時,82.14%呈陽性反應。 3.色素原檢查 黑色素原經腎排出後氧化,使尿液呈暗褐色,稱黑色尿。若在尿液中加入氯化鐵、重鉻酸鉀、硫酸,可促進其氧化,再加硝酸鈉,尿液呈紫色;先加醋酸,再加氫氧化鈉,尿液呈藍色
編輯本段預後和治療
與腫瘤浸潤的深度相比,診斷時腫瘤的分型對生存率的評估重要性不大(表126-1)。 惡性黑素瘤的轉移通過淋巴管和血管。局部轉移會形成色素或非色素性的衛星丘疹或結節。也可出現皮膚或內部器官的直接轉移,亦可在原發損害發現前出現轉移性結節。粘膜的黑素瘤似乎病損較局限,但預後較差。 治療黑素瘤的方法是外科手術切除。盡管對腫瘤邊緣切除的范圍還存在著爭論,但大多數專家認為當腫瘤厚度<1mm,應切除距腫瘤邊緣約1.0cm的正常皮膚。較深的病損則需要根治性的外科手術和前哨淋巴結的活檢。 黑色素瘤 - 治療 治療黑素瘤的方法是外科手術切除。盡管對腫瘤邊緣切除的范圍還存在著爭論,但大多數專家認為當腫瘤厚度<1mm,應切除距腫瘤邊緣約1.0cm的正常皮膚。較深的病損則需要根治性的外科手術和前哨淋巴結的活檢。 惡性雀斑痣黑素瘤和惡性雀斑痣通常通過局部廣泛切除來治療,如果需要可以進行植皮。大劑量X線治療的效果遠較外科手術差。應在皮損增大前,盡早切除惡性雀斑痣。除監控的冷凍外科治療外,其他大多數治療達不到足夠的深度以去除受累的毛囊。 播散性或結節性黑素瘤需要廣泛切除包括深筋膜在內的組織。如果有淋巴結累及,應治療性切除淋巴結並進行組織學檢查。 侵犯較深的惡性黑素瘤和局部或遠處發生轉移的惡性黑素瘤可以進行化療(達卡巴嗪,亞硝基脲,卡莫司丁,羅莫司丁)。預後較差。順鉑及其他化療法還在研究中。應用卡介苗以改善患者免疫應答反應的結果並不理想,但是新的免疫療法(如白介素-2,淋巴因子和活化殺傷細胞)是有一定前途的。用黑素瘤抗原作為疫苗可能也會成為一種治療方法。
疫苗治療
美國AVAX技術公司宣布在澳大利亞推出該公司科研人員研製的一種有效治療黑素瘤的AC疫苗。 黑素瘤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皮膚癌,往往在醫生作出診斷之前,癌細胞已擴散到病人全身。澳大利亞是黑素瘤發病率最高的國家,每年大約有上萬人患病,1000人因此喪生。 AC疫苗適用於黑素瘤三期病人。進入這一階段後,患者的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系統。研究人員通過向表面蛋白質植入疫苗分子,達到加強免疫系統,形成抗體的效果。
外科治療
1.活檢手術:對疑為惡性黑色素瘤者,應將病灶連同周圍0.5cm~lcm的正常皮膚及皮下脂肪整塊切除後作病理檢查,如證實為惡性黑色素瘤,則根據其浸潤深度,再決定是否需行補充廣泛切除。一般不作切取或鉗取活檢,除非病灶已有潰瘍形成者,或因病灶過大,一次切除要引起毀容或致殘而必須先經病理證實者,但切取活檢必須與根治性手術銜接得越近越好。世界衛生組織惡性黑色素瘤診療評價協作中心在一組前瞻性分析中認為切除活檢非但對預後沒有不良影響,而且通過活檢可了解病灶的浸潤深度及范圍,有利於制訂更合理、更恰當的手術方案。 2.原發病灶切除范圍:老觀點主張切除病變時一定包括5厘米的正常皮膚已被摒棄。大多數腫瘤外科學家對薄病變,厚度為≤1mm,僅切除瘤緣外正常皮膚1cm,對病灶厚度超過1mm者應距腫瘤邊緣3cm~5cm處作廣泛切除術。位於肢端的惡性黑色素瘤,常需行截指(趾)術。 3.區域淋巴結清除術 (1)適應症:在美國大多數腫瘤外科醫生持如下治療態度:①病變厚度≤1mm者,轉移率甚低,預防性淋巴結清掃術不能指望其能改變遠期預後;②病變厚度> 3.5cm~4mm者隱匿性遠處轉移的可能性高,遠期存活率也相對的低(20%~30%),即使做了預防性淋巴結清除術亦難望在存活率上會出現有意義的提高。盡管如此,主張只要尚無遠處轉移灶可查,便應做預防性淋巴結清除術者大有人在;③厚度介於上述二類之間的病變,隱匿性淋巴結轉移率相當高,是做預防性淋巴結清除術可望提高生存期最佳對象。 (2)區域淋巴結清除的范圍:頭頸部惡性黑色素瘤作頸淋巴結清除時,原發灶位於面部者應著重清除腮腺區,頦下及頜下三角的淋巴結;如病灶位於枕部,重點清除頸後三角的淋巴結。發生於上肢的惡性黑色素瘤需行腋窩淋巴結清除,發生在下肢者應做腹股溝或髂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發生於胸腹部的惡性黑色素瘤則分別作同側腋窩或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 4.姑息性切除術:對病灶范圍大而伴有遠處轉移等不適於根治性手術者,為了解除潰瘍出血或疼痛,只要解剖條件許可,可考慮行減積術或姑息性切除。
放射治療
除了某些極早期的雀斑型惡性黑色素瘤對放射治療有效外,對其他的原發灶一般療效不佳。因此對原發灶一般不採用放射治療,而對轉移性病灶用放射治療。目前常用放射劑量為:對淺表淋巴結、軟組織及胸腔、腹腔、盆腔內的轉移灶,每次照射量≥500cCy,每周2次,總量2000~4000cCy,對骨轉移灶每次 200~400cCy,總量3000cCy以上。
化學治療
1.單一用葯 (1)亞硝脲類葯物:對黑色素瘤有一定療效。綜合文獻報道、BCNU治療122例黑色素瘤,有效率為18%,MeCCNU治療108例,有效率17%,CCNU治療133例,有效率13%。 (2)氮烯咪胺(DTIC):由於DTIC的出現,使黑色素瘤的治療向前推進了一步,成為應用最廣泛的葯物。GaiIanl報道DTIC的療效最好,治療28例黑色素瘤,每次劑量為350mg/m2,連用6天,28天為一療程,有效率為35%。 2.聯合用葯:惡性黑色素瘤對化療不甚敏感,但聯合用葯可提高有效率,減低毒性反應,常用的聯合化療方案如下: (1)DAV方案(DTIc、ACNu、VCR)為黑色素瘤的首選化療方案。用葯方法:DTIcloo~200mg,iv d1~5ACNUl00mgiv d1VCR 2mg iv d1,每21天重復1次。 (2)DDBT方案(DTIC、DDP、BCNU、TAM)用法:DTIC220mg/m2,靜注d1~3/3w、DDP 25mg/m2,靜滴d1~3w、BCNUl50mg/m2,靜注d1/6w、TAM10mgPO,2/d。有效率52.5%。 (3)CBD方案(CCNU、BLM、DDP)用法:CCNU 80mg/m2,口服,d1/6w,BLMl5u/m2,靜注d3~7/6w、DDP 40mg/m2,靜注d8/6w。有效率48%。
免疫治療
惡性黑色素瘤的自行消退,說明與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關。卡介苗(BCG)能使黑色素瘤患者體內的淋巴細胞集中於腫瘤結節,刺激病人產生強力的免疫反應,以達治療腫瘤的作用。BCG可用皮膚劃痕法、瘤內注射和口服。對局部小病灶用BCG作腫瘤內注射,有效率可達75%~90%。近幾年試用干擾素、白細胞介素- 2(ILA-2)和淋巴因子激活殺傷細胞(LAK細胞)等生物反應調節劑,取得一定效果。
編輯本段惡性雀斑痣黑素瘤
惡性雀斑痣黑素瘤和惡性雀斑痣通常通過局部廣泛切除來治療,如果需要可以進行植皮。大劑量X線治療的效果遠較外科手術差。應在皮損增大前,盡早切除惡性雀斑痣。除監控的冷凍外科治療外,其他大多數治療達不到足夠的深度以去除受累的毛囊。 播散性或結節性黑素瘤需要廣泛切除包括深筋膜在內的組織。如果有淋巴結累及,應治療性切除淋巴結並進行組織學檢查。 侵犯較深的惡性黑素瘤和局部或遠處發生轉移的惡性黑素瘤可以進行化療(達卡巴嗪,亞硝基脲,卡莫司丁,羅莫司丁)。預後較差。順鉑及其他化療法還在研究中。應用卡介苗以改善患者免疫應答反應的結果並不理想,但是新的免疫療法(如白介素-2,淋巴因子和活化殺傷細胞)是有一定前途的。用黑素瘤抗原作為疫苗可能也會成為一種治療方法。
編輯本段皮膚癌剋星黑素瘤疫苗問世
美國AVAX技術公司宣布在澳大利亞推出該公司科研人員研製的一種有效治療黑素瘤的AC疫苗。
編輯本段黑素瘤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皮膚癌
往往在醫生作出診斷之前,癌細胞已擴散到病人全身。澳大利亞是黑素瘤發病率最高的國家,每年大約有上萬人患病,1000人因此喪生。 AC疫苗適用於黑素瘤三期病人。進入這一階段後,患者的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系統。研究人員通過向表面蛋白質植入疫苗分子,達到加強免疫系統,形成抗體的效果。
編輯本段惡性黑色素瘤
此癌一部分由黑色素痣惡變而成,另一部分則在正常皮膚或雀斑基礎上演變而來。其演變的真正原因尚未明了,但外傷或各種外在刺激則被視為誘因。各種年齡均可罹患,但以老年人較多見。 本病初起在瞼緣或眼瞼皮膚有色素結節,逐漸變為蕈狀腫大,內中所含色素多寡不一,但發展迅速,易造成廣泛而高度的轉移,其轉移途徑由淋巴結或血路轉至內臟。但亦有多年靜止,或僅緩緩增大者。若迅速潰破者,多在短期內轉移。病程短者1~2個月,長者可達10~20年不等。患者每因腫瘤的反復出血,或合並感染而來就醫。 以上幾種惡性腫瘤,在治療上一般分為手術與非手術治療二類。分述如下: (1)手術治療:一般瘤腫體積小於10毫米者,無須先做活檢,只作一次完全的切除後即送活檢,切除線須離開瘤體稍遠稍深,惡性低者少切,反之惡性高者多者,一般根據Ring氏提出的在距瘤體4~8毫米之間。但亦有人提出可達15毫米以上者。如送檢組織仍有腫瘤組織發現,可再行切除及合並其他方法治療。瘤腫切除後,整復問題須按具體情況處理。 (2)非手術療法:指放射治療及化學葯物治療。因基底細胞癌對放射治療敏感,如癌體離瞼緣較遠和累及范圍較小者,可以單獨應用放射治療,其治癒率可達90%以上(上海眼耳鼻喉科醫院報導)。但放射治療亦會帶來一些並發症,如放射性皮炎、角膜炎及白內障等,亦間有繼發青光眼者。如手術切除及放射治療均告失效,而癌腫又已轉移到顱內等處,則只能給予其他療法。
編輯本段病理改變
(一)病理分型 1.淺表擴展型。約佔70%,可見於體表任何地方。先沿體表淺層向外擴展,稍久方向縱深擴向皮膚深層,即所謂病之「垂直發展期」。 2.結節型。約佔15%,也見於體表任何一處。以垂直發展為主,侵向皮下組織,易於發生淋巴轉移,更較致命性。 3.肢端黑痣型。約佔10%,多發生於手掌、足底、甲床及粘膜等處。 4.雀斑痣型。約佔5%,發生自老年人面部已長期存的黑色雀斑。此型做水平方向生長,可向四周擴出2cm~3cm或更多。 5.輻射生長的未分型惡性黑色素瘤。 6.巨大毛痣惡變的惡性黑色素瘤。 7.口腔、陰道、肛門粘膜來源的惡性黑色素瘤。 8.原發部位不明的惡性黑色素瘤。 9.起源於藍痣的惡性黑色素瘤。 10.內臟惡性黑色素瘤。 11.起源於皮內痣的兒童期惡性黑色素瘤。 (二)生長方式 根據瘤細胞生長擴散的方式,可分為輻射生長期和垂直生長期。瘤細胞沿表皮基底層和真皮乳頭層之間離心性地向四周蔓延生長稱為輻射生長,常見於雀斑型、表淺蔓延型和肢端惡性黑色素瘤的早期階段,可持續數年,由於在此期內原發灶不向或極少向淋巴道轉移,作比較簡單的手術切除即能獲得較好療效。當腫瘤向真皮層、皮下組織深部浸潤時稱為垂直生長,結節型黑色素瘤可不經輻射生長期直接進入垂直生長期,此期易發生淋巴結轉移。 (三)浸潤深度 在惡性黑色素瘤研究上一個真正里程碑性的發展是認識到轉移的危險性和預後與病變厚度及侵犯皮膚的層次密切相關。以毫米測量惡性黑色素瘤病變的厚度是較為准確而且在各病理學家之間成為可對比的標准,現已成為估量淋巴結轉移危險度和判斷預後的准繩。目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診療中心都十分推祟Breslow於1970年提出的目鏡測微器直接測量腫瘤的厚度來估計預後,他們將腫瘤厚度分為≤0.75mm、0.75~1.5mm和>1.5mm3檔,有的作者將>1.5mm者再分成幾檔,以進一步觀察腫瘤厚度與預後的關系.
編輯本段臨床表現
為了仔細詳查皮膚的病變,良好的光照和手持放大鏡必不可少,色素性皮損有下列改變者常提示有早期惡性黑色素瘤的可能:①顏色:大多數惡性黑色素瘤有棕、黑、紅、白或藍混雜不勻,遇皮痣出現顏色改變,應特別提高警惕。②邊緣:常參差不齊呈鋸齒狀改變,為腫瘤向四周蔓延擴展或自行性退變所致。③表面: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鱗形或片狀脫屑。有時有滲液或滲血,病灶可高出皮面。④病灶周圍皮膚可出現水腫或喪失原有皮膚光澤或變白色、灰色。⑤感覺異常:局部常有發癢、灼痛或壓痛。當發生上述變化時,強烈提示有惡性黑色素瘤之嫌,可以說皮膚痣一旦出現任何變化均應行切除活檢術,以除去惡性黑色素瘤,毫不為過。
編輯本段運動是防治癌症的最佳方法
1、運動能使人吸收比平常多幾倍至幾十倍的氧。美國的醫學研究發現,人體吸氧量增多,呼吸頻率加快,通過體力氣體交換,可將一些致癌物質排出體外,降低癌症的發病率,即使得了癌症,身體康復較快,也能延長生命。 2、運動可大大減少體內多餘的脂肪,運動後出汗可使體內的鉛、鍶、鎳和鈹等致癌物質隨汗水排出體外,從而起到防癌的作用。 3、運動可使人血液循環加快許多,癌細胞就好似湍流中的小砂子一樣,不易站住腳跟,也不容易轉移,且易被免疫系統清除。實驗證明,機體處在運動狀態時,每小時從血液中分泌出的干擾素較之平時要增加一倍以上,而干擾素的抗癌能力,早已在觀察中得到證實。 4、運動可使人體某些生殖激素大大減少,甚至停止生產。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生殖激素也癌症密切相關,人們從年輕時就開始運動可明顯減低癌症發病率。 5、運動有改善人的情緒,消除憂眠和煩惱,在心理上減輕人體免疫系統的壓力。臨床資料表明,患癌症的病人,大多是有情緒憂郁或受到精神創傷的。對他們來說,經常進行深呼吸運動,散步或跑步,作柔軟體操,作伸展運動,游泳、騎車或參加集體運動,可給他們帶來身心愉快和歡暢,可幫助消除緊張情緒,減少憂眠,改善自我形象。國外醫生把運動比作「溫和的抗憂郁素」,把它稱之為「西方式的氣功」。 6、運動能鍛煉意志,增強戰勝癌症的信心和毅力。信心和毅力對戰勝許多疾病都是至關重要的,一位詩人曾說過:「信心是半個生命」。當人患病尤其是患了癌症之後,要有堅強的意志,必勝的信念,巨大的毅力,樂觀的情緒,超大的勇氣,頑強的斗爭精神以及壓倒病魔的氣概。詞條圖冊更多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