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剛買了海參斑,聽說石斑魚有毒,海參斑有毒嗎
海參斑沒有毒。
海參斑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N-6和N-3,防癌抗衰老之功效,海參斑魚肉鮮香嫩滑、魚骨軟脆、魚皮膠元蛋白含量豐富、適於紅燜、煮湯、清蒸。
海參斑全身上下的皮膚,因為長年生長在極寒地帶,所以皮膚占身體總重量的三分之一。對於人類來說是不可多得的膠元蛋白。
由此可見,因為海參斑的肉汁當中富含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N-6和N-3,並且有人體需要的膠原蛋白,所以海參斑沒有毒。
(1)紅斑魚重量擴展閱讀:
天然無污染的環境,造就了海參斑天然的質感生活,真正的天然不飽和脂肪酸。被人類稱之為血管的清道夫。
特別在給中老年人食用,可預防中風以及老年痴呆症和心臟疾病的發生。營養價格可是可以和銀鱈魚和智利海鱸魚相比。
⑵ 石斑魚價格一斤多少錢
石斑魚價錢大復概為二十制幾塊一斤到四十幾一斤不等。
石斑魚是石斑魚亞科(Epinephelinae)魚類的總稱,隸屬於硬骨魚綱(Osteichthyes)、輻鰭亞綱(Neopterygii)、棘鰭總目(Acanthopterygii)、鱸形目(Perciformes)。
鱸亞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產魚類,廣泛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台灣海峽以及南海海域。
首先要看是野生的還是人工養殖的,野生的價格當然貴,上百元一斤都毫不誇張。而人工養殖的主要看地區、品質、品種、重量等因素來,一般市場均價在二十幾塊一斤到四十幾一斤不等。
(2)紅斑魚重量擴展閱讀:
現在常見的石斑魚種類有:東星斑、花龍斑、杉虎斑、老虎斑、青斑、海紅斑、珍珠龍膽斑、麻斑等。石斑魚高營養、低脂肪的特性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它的經濟價值很高,尤其在東南亞、日本和港澳市場,價格高昂,是一種高檔的海味品。隨著人們對鮮活海產品需求量的與日俱增,市場供不應求。
⑶ 泰國漁夫釣上重達多少公斤的石斑魚
5月14日報道,泰國一名具有多年打魚經驗的漁夫,早前到泰國與馬來西亞交界的海域捕魚,期間撈起了一條重達198公斤的深海野生巨石斑魚。由於該石斑體型龐大,不少人爭相一睹巨魚的真面目。
巴隆過往亦曾釣起過大魚,包括一條重達138公斤的石斑魚,看來他與大魚特別有緣分。
⑷ 石斑魚多少錢一斤
石斑魚價錢大概為二十幾塊一斤到四十幾一斤不等。
石斑魚是石斑魚亞科(Epinephelinae)魚類的總稱,隸屬於硬骨魚綱(Osteichthyes)、輻鰭亞綱(Neopterygii)、棘鰭總目(Acanthopterygii)、鱸形目(Perciformes)。
鱸亞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產魚類,廣泛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台灣海峽以及南海海域。
首先要看是野生的還是人工養殖的,野生的價格當然貴,上百元一斤都毫不誇張。而人工養殖的主要看地區、品質、品種、重量等因素來,一般市場均價在二十幾塊一斤到四十幾一斤不等。
(4)紅斑魚重量擴展閱讀:
現在常見的石斑魚種類有:東星斑、花龍斑、杉虎斑、老虎斑、青斑、海紅斑、珍珠龍膽斑、麻斑等。石斑魚高營養、低脂肪的特性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它的經濟價值很高,尤其在東南亞、日本和港澳市場,價格高昂,是一種高檔的海味品。隨著人們對鮮活海產品需求量的與日俱增,市場供不應求。
⑸ 石斑魚里的桂花斑學名叫什麼
石斑魚,屬鱸形目,體長橢圓形稍側扁。口大,具輔上頜骨,牙細尖,有的擴大成犬牙。體被小櫛鱗,有時常埋於皮下。背鰭和臀鰭棘發達,尾鰭圓形或凹形,體色變異甚多,常呈褐色或紅色,並具條紋和斑點,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產魚類。
石斑魚營養豐富,肉質細嫩潔白,類似雞肉,素有「海雞肉」之稱。石斑魚又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被港澳地區推為中國四大名魚之一。
中文學名:石斑魚
拉丁學名:Epinephelussp
別稱:石斑、鱠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外形特徵
石斑魚體形特徵,大同小異,一般體中長,側扁,色彩艷麗,變異甚多,常呈褐色或紅色,並具有條紋和斑點,口大,牙細尖,有的擴大成犬牙,背鰭和臀鰭硬棘,很是發達,赤點石斑魚和雲紋石斑魚,青石斑魚因體色為青褐色,故又稱青斑,是福建產量較多的一種。石斑魚體橢圓形,側扁,頭大,吻短而鈍圓,口大,有發達的鋪上骨,體披細小櫛鱗,背鰭強大,體色可隨環境變化而改變。成魚體長通常在20~30厘米。
棲息環境
石斑魚多棲息於熱帶及溫帶海洋,喜棲息在沿岸島嶼附近的岩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一般不成群。棲息水層隨水溫變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於水深10~30米處,盛夏季節也會在水深2~3米處出現;秋冬季當水溫下降時,則游向40~80米較深水域。適溫范圍為15~34℃,最適水溫為22~28℃。適鹽范圍廣,可在鹽度10‰以上海域生存。
生活習性
石斑魚為肉食性兇猛魚類,以突襲方式捕食底棲甲殼類、各種小型魚類和頭足類。石斑魚喜靜怕浪,喜暖怕冷,喜清怕濁。在10~15米深的海底,尤其在多岩礁洞穴和珊瑚地帶,經常多見。個體小的,活躍在淺水域,好動,易釣。個體大的,喜靜卧,深居簡出,經常呆在洞穴里或深水域。
繁殖方式
石斑魚
石斑魚為雌雄同體,具有性別轉換特徵。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次年再轉換成雄性,因此,雄性明顯少於雌性。
鮭點石斑魚是屬於分批產卵類型。在同一個卵巢中具有不同時相的卵母細胞。即使在已成熟、產卵Ⅴ期的卵巢中也存在較多第3~4時相的卵母細胞,且未呈現退化跡象,說明卵母細胞的發育是非同步性的。當環境條件適宜時,卵母細胞仍能發育至成熟,在一個繁殖周期內,卵子能分批成熟產出。赤點石斑魚是屬於一次產卵類型,但在生殖季節,個體的性成熟和生殖則有先後之分,先成熟的個體早生殖,後成熟的個體晚生殖。然而,觀察到赤點石斑魚整個產卵周期可持續2~3個月,分為前期、中期和後期三個階段,每期都進行連續多次產卵,中期為產卵盛期,所產之卵占總卵數的一半以上。石斑魚個體總產卵量在7萬~100多萬粒不等,大型種類有1000萬粒。
種群現狀
香港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各種石斑魚類均遭到持續的濫捕,多種石斑魚類面對絕種危機。
單是2009年,全球就有超過27.5萬噸的石斑魚被人吃掉。以平均每條3公斤推算,數量相當於9000萬條。香港大學更指出,實際數量可能更多。因為香港和印尼的數據顯示,大部分被出售的石斑魚,重量只有1公斤。
根據報告,過度的捕撈、缺乏監管和欠佳的保育工作,是石斑魚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據悉,每年全球的石斑魚銷售總金額,高達10億美元。漁民不分大小的捕撈,一方面杜絕了成年的雄魚,另一方面令小魚無法生存至成年,扼殺石斑魚的繁殖機會。
所有石斑魚,包括常見的紅斑、星斑、鼠斑和龍躉,它們出生的時候都是雌性,成年後才會轉為雄性。然而,石斑魚要10年才到成年,許多幼魚未及成長即被人捕獲,令成功繁殖的機會銳減,魚的數量大幅下跌。
由於數量下跌,需求卻不斷上升,漁民不惜使用稀釋的山埃補魚,雖然能捕捉一定數量的大小石斑,卻把魚苗(俗稱魚毛)毒殺。一些品種被趕盡殺絕,再沒有魚苗聚集。另外,即使是人工養殖業,也會補撈魚苗。
在亞洲,包括但不僅限於中國,由於人口眾多,客人又願意付款,即使價格上升,他們仍會點選石斑菜式。另外,亞洲區餐館把活魚養在魚缸的招客手法,成功的吸引大量客人。由於運費及關稅等問題,進一步推高石斑魚在中國的售價,許多中國遊客專誠到香港的餐館用膳。全球的石斑漁獲,有8成在亞洲水域捕獲。
研究海洋和淡水生物的學者薛綺雯(Yvonne Sadovy)指出,香港與中國大陸為鄰,是環球石斑貿易的一個主要中心,在管理海產進口和銷售方面的條例已經過時,因此未能遵守國際公約和協定。從事漁業的香港人士指出,香港紅斑(Hong Kong Grouper)原本常見於福建沿岸,但因中國需求大,在近20年遭到過度捕撈,十之八九已被人捕獲。
有香港食家得知石斑魚面臨絕種,表示會考慮不再吃,又稱還有許多海鮮可以代替石斑,而且同樣好吃。
2015年7月,美國的山姆·格爾森(Sam Gerson)與同伴們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出海時捕獲一隻重達300磅(約136千克)的巨大石斑魚,合照留念後將其放生。
2016年1月1日上午,海南省瓊海博鰲鎮一漁民在博
⑹ 請問這是什麼魚,求大神解答,家裡人說不是石斑魚
海參斑
又名:浪浦斯魚、海參魚、圓鰭魚。魚皮像甲魚的裙邊,膠原蛋白的含量高,魚肉嫩滑,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高,骨頭含鈣量高。
⑺ 石斑魚的組織表達測量那些指標
黑貓魚即石斑魚,沿海當地居民俗稱。生活在海邊石頭縫隙,有海中鯉魚之稱,實際上食用價值和味道高於鯉魚。比常見魚類價格偏貴。
石斑魚,屬鱸形目,體長橢圓形稍側扁。口大,具輔上頜骨,牙細尖,有的擴大成犬牙。體被小櫛鱗,有時常埋於皮下。背鰭和臀鰭棘發達,尾鰭圓形或凹形,體色變異甚多,常呈褐色或紅色,並具條紋和斑點,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產魚類。
石斑魚營養豐富,肉質細嫩潔白,類似雞肉,素有「海雞肉」之稱。石斑魚又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被港澳地區推為中國四大名魚之一。
中文學名
石斑魚
拉丁學名
Epinephelussp
別稱
石斑、鱠魚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外形特徵
石斑魚體形特徵,大同小異,一般體中長,側扁,色彩艷麗,變異甚多,常呈褐色或紅色,並具有條紋和斑點,口大,牙細尖,有的擴大成犬牙,背鰭和臀鰭硬棘,很是發達,赤點石斑魚和雲紋石斑魚,青石斑魚因體色為青褐色,故又稱青斑,是福建產量較多的一種。石斑魚體橢圓形,側扁,頭大,吻短而鈍圓,口大,有發達的鋪上骨,體披細小櫛鱗,背鰭強大,體色可隨環境變化而改變。成魚體長通常在20~30厘米。[1]
共5張
石斑魚
棲息環境
石斑魚多棲息於熱帶及溫帶海洋,喜棲息在沿岸島嶼附近的岩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一般不成群。棲息水層隨水溫變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於水深10~30米處,盛夏季節也會在水深2~3米處出現;秋冬季當水溫下降時,則游向40~80米較深水域。適溫范圍為15~34℃,最適水溫為22~28℃。適鹽范圍廣,可在鹽度10‰以上海域生存。[2]
生活習性
石斑魚為肉食性兇猛魚類,以突襲方式捕食底棲甲殼類、各種小型魚類和頭足類。石斑魚喜靜怕浪,喜暖怕冷,喜清怕濁。在10~15米深的海底,尤其在多岩礁洞穴和珊瑚地帶,經常多見。個體小的,活躍在淺水域,好動,易釣。個體大的,喜靜卧,深居簡出,經常呆在洞穴里或深水域。[2]
繁殖方式
石斑魚為雌雄同體,具有性別轉換特徵。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次年再轉換成雄性,因此,雄性明顯少於雌性。[3]
共2張
石斑魚
鮭點石斑魚是屬於分批產卵類型。在同一個卵巢中具有不同時相的卵母細胞。即使在已成熟、產卵Ⅴ期的卵巢中也存在較多第3~4時相的卵母細胞,且未呈現退化跡象,說明卵母細胞的發育是非同步性的。當環境條件適宜時,卵母細胞仍能發育至成熟,在一個繁殖周期內,卵子能分批成熟產出。赤點石斑魚是屬於一次產卵類型,但在生殖季節,個體的性成熟和生殖則有先後之分,先成熟的個體早生殖,後成熟的個體晚生殖。然而,觀察到赤點石斑魚整個產卵周期可持續2~3個月,分為前期、中期和後期三個階段,每期都進行連續多次產卵,中期為產卵盛期,所產之卵占總卵數的一半以上。石斑魚個體總產卵量在7萬~100多萬粒不等,大型種類有1000萬粒。[3]
種群現狀
香港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各種石斑魚類均遭到持續的濫捕,多種石斑魚類面對絕種危機。
單是2009年,全球就有超過27.5萬噸的石斑魚被人吃掉。以平均每條3公斤推算,數量相當於9000萬條。香港大學更指出,實際數量可能更多。因為香港和印尼的數據顯示,大部分被出售的石斑魚,重量只有1公斤。
根據報告,過度的捕撈、缺乏監管和欠佳的保育工作,是石斑魚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據悉,每年全球的石斑魚銷售總金額,高達10億美元。漁民不分大小的捕撈,一方面杜絕了成年的雄魚,另一方面令小魚無法生存至成年,扼殺石斑魚的繁殖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