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系統性紅斑狼瘡可以痊癒嗎
病情分析:您來好!紅斑狼瘡患者經過源有效的治療,病情完全是可以控制穩定的,所以患者和家屬一定要有信心,積極的配合治療!臨床上大多數的患者經過治療,病情可以控制的比較穩定,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以後慢慢的葯物鞏固治療,目前說這個病不好治療,是因為這個病根治是比較難的,所謂的根治,是指症狀消失,化驗所有項目:包括常規化驗,血常規,尿常規,血沉,補體和免疫抗體等全部正常才叫真正的根治,而現在臨床上,經過一般可以達到症狀和基本的化驗轉為正常,但是免疫抗體全部轉陰是比較困難的,但是臨床上也有少數的人是可以的,所以紅斑狼瘡患者大可不必因為得上這個病,就是沒得治了。 意見建議:要積極的治療,一樣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女性可以結婚生育都是可以的!
❷ 為什麼紅斑狼瘡患者要測定血清補體水平
血清補體具有重要功能,當細菌等病原體進入體內後,這些補體可殺滅、溶解侵略者。血清補體還可促進其他一些物質排放到血液中,增加抗病能力。血清補體下降雖然不是診斷的指標之一,但是它的存在說明疾病的活動,是評判病情活動的重要指標,所以這項檢測很重要。 由於紅斑狼瘡患者血清中存在各種自身抗體,它和相應的自身組織成分(抗原)發生反應,形成抗原-抗體免疫復合物。抗體一旦與抗原發生反應,抗體的結構就會發生改變,且可激活和結合血液中一系列活性很強的血漿糖蛋白,而這些活性蛋白就被稱為補體系統。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血液和組織中存在大量免疫復合物,它們激活、結合補體,使補體大量消耗掉,致使血中補體總量和各成分下降,而且其下降的程度和病情波動相平行。因此,測定血液中的補體,是醫生了解患者病情和決定治療方案的一項有價值的檢測手段。 詳情可登錄紅斑狼瘡疾病專題
❸ 系統性紅斑狼瘡 補體低系統性紅斑狼瘡
想知道既往的化驗情況,比如原來的補體檢測結果是多少?目前的尿蛋白結果是多少?
目前的激素用量服用有多長時間?是否使用過免疫抑制劑?既往羥氯喹的脊樑是多少?
目前是否有不是主所訴?
(王振剛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北京同仁醫院王振剛 http://wangzhengang.haodf.com/
❹ 紅斑狼瘡是不是補體C3,C4恢復正常就好了【系統性紅斑狼瘡】
補體復C3、C4的回復只是一方面,制還要看臨床症狀是否緩解或控制,血清ANA、抗ds-DNA、抗Sm抗體是否回復正常。
(張昱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❺ 系統性紅斑狼瘡與皮膚性紅斑狼瘡的區別
紅斑狼瘡是一個累及身體多系統多器官,臨床表現復雜,病程遷延反復的內自身免疫容性疾病。 紅斑狼瘡可分為系統性紅斑狼瘡( SLE )和盤狀紅斑狼瘡( DLE )兩大類。
盤狀紅斑狼瘡,主要侵犯皮膚,是紅斑狼瘡中最輕的類型。少數可有輕度內臟損害,少數病例(約5%)可轉變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膚損害初起時為一片或數片鮮紅色斑,綠豆至黃豆大,表面有粘著性鱗屑,以後逐漸擴大,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色素明顯加深,略高於中心。中央色淡,可萎縮、低窪,整個皮損呈盤狀(故名盤狀紅斑狼瘡)。損害主要分布於日光照射部位,如面部、耳輪及頭皮,少數可累及上胸、手背、前臂、口唇及口腔粘膜也可受累。多數患者皮損無自覺症狀,但很難完全消退。新損害可逐漸增多或多年不變,損害疏散對稱分布,也可互相融合成片,面中部的損害可融合成蝶形。盤狀皮損在日光暴曬或勞累後加重。頭皮上的損害可引起永久性脫發。
❻ 我是系統性紅斑狼瘡嗎
我不是醫生,我爸爸是,我讓他看了,他說不知道你有沒有皮損,兩次檢查結果也不一樣,不可下定論。但白血球低了,不是好事,有可能是早期(只是有可能而已,因為早期就有可能兩次檢查結果不一樣),最好是要觀察半年再下定論,
下面是網上找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啦,新年快樂。
(1)抗DNA抗體陽性(同位素標記DNA放射免疫法測定、馬疫錐體塗片或短膜蟲塗片免疫熒光測定法)。
(2)低補體血症和/或循環免疫復合物測定陽性(如PFC沉澱法、冷球蛋白測定法、抗補體活體測定等物理及其他免疫化學、生物化學方法)。
(3)狼瘡帶試驗陽性。
(4)腎活檢陽性。
(5)Sm抗體陽性。
臨床表現不明顯,但實驗室檢查足以診斷系統性紅斑狼瘡者,可暫稱為亞臨床型系統性紅斑狼瘡。
(參照1982年美國風濕病學會修訂的標准)
A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標准A蝶形紅斑:顴部隆起處扁平或高起的固定性紅斑,鼻唇溝無皮損。
B盤形狼瘡:紅色隆起斑片,表面附有粘著性角化鱗屑及毛囊角拴,陳舊損害可見萎縮性疤痕。
C光敏感:有光敏史或檢查時發現對光異常反應致皮損。
D口腔潰瘍:口腔或鼻咽部潰瘍。
E關節炎:累及兩個或更多的周圍關節,非畸形關節炎,關節觸痛、腫脹或積液。
F漿膜炎:有胸膜炎既往史,體檢時發現胸膜摩擦音,或有胸腔積液。心包炎,可由心電圖證實,或有心包摩擦音,或心包積液。
G腎損害:持續性蛋白尿,每日蛋白>0.5g,或尿蛋白+++以上;或紅細胞管形為紅細胞、血紅蛋白、顆粒管型、透明管型或混合型。
H神經精神症:癲癇發作或精神症狀,排除由葯物或代謝紊亂所致,如尿毒症、酮血症、電解質紊亂等。
I血液學異常:溶血性貧血伴網狀細胞增多;或白細胞減少;白細胞<4×l09/L,兩次或多次;淋巴細胞減少;淋巴細胞<100×l09/L,須排除葯物所致。
J免疫學異常:LE細胞陽性;或抗ds一DNA滴度異常;或有抗Sm抗原抗體;或梅毒血清學反應假ds陽性,至少持續6個月,並由蒼白螺旋體制動試驗(1PI)或熒光螺旋體抗體吸附試驗(I,TA)證實不是梅毒。
K抗核抗體(ANA):病程中有不正常的ANA滴度,用免疫熒光或相應辦法檢查均可。
患者具有上述ll項中的任何4項或更多的表現時,同時出現或相繼出現於病程中,即可認定是系統性紅斑狼瘡。
2.盤型紅斑狼瘡的診斷標准除典型的臨床皮損外,要求做病理組織學檢查,或狼瘡帶試驗(IJ3T)。對播散性盤狀紅斑狼瘡病例,應做ANA、ds-DNA抗體、LE細胞、血沉、非曝光部位皮膚LBT檢測,以別於系統性紅斑狼瘡。
3.紅斑狼瘡病情輕重分級輕型:盤狀紅斑、皮膚黏膜症狀、關節炎、肌痛、雷諾氏現象,漿膜炎及間斷輕度尿沉渣異常。
中型:持續性蛋白尿、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中樞神經症狀(以顱神經病變、腦膜炎、機能性精神病症狀為主)、漿膜炎(多量積液)。
重型:腎病綜合征,腎功能不全,中樞神經症狀(癲癇反復發作,意識喪失,器質性精神病)、間質性肺炎、肺出血、肺動脈高壓、全身性血管炎、血栓症。
❼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機制
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多系統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機制十分復雜,涉及遺傳、各種自身抗體、雌激素受體、Th細胞和B細胞功能亢進、Ts細胞功能降低、單核吞噬細胞、補體及其受體清除功能障礙和多種細胞因子等因素,病因是多方面的。至今,雖然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涉及上述因素卻作了大量而有意義的研究工作,現僅就已掌握的資料作一簡要綜述。
一、雌性激素受體引起SLE的免疫失調
50多年來,人們注意到發病有明顯的性別差異,並與女性年齡有關。育齡婦女的發病率是男性的10倍,非育齡婦女發病率為男性的3倍。在小鼠亦見到上述趨勢,雌鼠發病早於、重於雄鼠。口服雌激素避孕葯的SLE婦女,會出現SLE臨床的初期症狀或使病情惡化(1)。Junlger研究證實,男性SLE患者血中睾酮(TG)正常,雌二醇(E2)則升高;女性SLE患者Te降低、E2正常。但不論男女患者血中Te、E2水平高低,陰性SLE血中E2代謝產物16-羥雌酮一定升高,16-羥雌酮具有雌激素樣活性,能與雌激素受體(ER)結合發揮作用,提示雌激素與SLE發生發展有關。
F2必與特異性ER結合才能產生生物效應,ER不僅存在於性腺器官,山存在於腳腺、淋巴結、脾臟、網狀組織、CNS和骨髓中,近年在OKT8+細胞亦發現ER。雌激素與ER結合產生如下作用,可能與SLE免疫失調有關:①雌激素與胸腺上皮中ER結合,便胸腺萎縮(2),降低胸腺素的產生,從而降低淋巴細胞活性;②在人或SLE模型(BZN/WF1),給E2治療後均見到Ts活性與IL-2含量降低;在克氏綜合征(Klinefelter's syndrome)患者,用雄激素前0KT3+、OKT8+百分率降低,OKT4+/OK8+升高。以雄激素治療後OTK3+、OKT8+及OKT4+/OKT8+均恢復正常,並與患者症狀緩解一致(3-5);③E2 可促進B細胞的分化和成熟,SLE患者B細胞功能亢進可能是由於雌激素抑制Ts活性的結果(6);④E2能減少NK細胞數;⑤E2與單核巨噬細胞的ER結合後,延緩巨噬細胞對免疫復合物(IC)的清除,相反Te可增加此種清除作用(7)。已經肯定,雌激素通過與ER結合,引起Ts減少,T12與B細胞功能亢進,單核巨噬細胞清除IC能力降低,是SLE發病原因之一。
二、SLE與自身抗體的關系
SLE病人產生多種自身抗體,是其作為自身免疫病的重要依據之一。如:抗核抗體(ANA)、抗細胞漿抗體及各種抗細胞抗體等,其中州ANA在SLE致病與診斷上具有重要意義,但近來亦有不同看法。現將與SLE發病有關的自身抗體總結如下(8)。
1.抗該抗體(ANA):90%SLE患者循環中有ANA,對探討SLE的發病機理與診斷具有較廣泛的意義。但ANA對SLE並非完全特異(9),對診斷SLE又有一定局限性。目前已發現一些單一核成分抗體。有許多證據說明,ANA參與SLE的免疫復合物的形成,在SLE上發病中起作用(10)。ANA多數為IgG(87.5%)型,部分為IgM型(33%)。
2.抗雙鏈DNA抗體(抗ds-DNA抗體);為SLE患者抗ANA抗體的一種,又稱抗天然DNA抗體(anti-nDNA),對SLE診斷具有高度特異性。活動期而未經治療的SLE病人,75%以上可檢出此種抗體,其滴度與疾病活動程度平行。應用免疫抑制劑後,其滴度迅速下降。病情能自然緩解者,這種抗體滴度則很低(11)。由ds-DNA與抗ds-DNA抗體形成的IC,在SLE發病和SLE性腎炎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有人認為此IC的檢測對SLE具有特異性。
3.抗單鏈DNA抗體(抗ss-DNA抗體):為SLE病人抗DNA抗體的另一種,又稱抗變性DNA抗體(anti-dDNA)。抗ss-DNA抗體在SLE患者血清中檢出率很高,尤其是葯源性SLE。可與抗ds-DNA抗體同時出現,亦可不同時出現或僅出現一種。Meddison等指出(12),ANA陰性的病人57%有抗ss-DNA抗體。由於此抗體在其它結締組織疾病和慢性活動性肝炎多以低效價出現,故對SLE沒有抗ds-DNA抗體那樣高的特異性。但在ANA陰性而臨床表現符合SLE的病人中確有一定價值。
上述兩種抗DNA抗體,抗原為DNA。研究證明SLE血中的DNA分子為內源性,可能是由於淋巴細胞中DNA降解產生,且未能及時被清除的那部分DNA。SLE患者血清中有高G+C% 基特異結構的DNA為抗DNA抗體的抗原。SLE病人的抗DNA抗體頗多,除產生IC後造成組織器官的狼瘡性損傷外,經抗體單克隆化研究還發現,抗DNA抗體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質——交叉反應活動性,即單克隆的抗DNA抗體,可以同包括ss-DNA、z-DNA合成的多核苷酸、磷脂多糖、血小板、Raji細胞、組蛋白及帶大量負電荷的結構在內的好多成分起反應,形成抗DNA抗體的多反應性,是形成SLE多器官損害的實質原因(13)。
4.抗核糠蛋臼抗體(抗Sm抗體):為一種非核酸件的大分子結構,具體的抗原結構尚不清楚。在25%SLE病人中可以檢出。一般認為此抗體對SLE亦具有高度特異性。抗Sm抗體的單獨出現與SLE的CNS損傷有關,且易累及腎臟,亦易出現雷諾氏現象。然而具抗Sm抗體的意義尚難以評價,因為此種抗體常與ds-DNA抗體、抗nRNP抗體同時出現(8.14)。
5.抗核糖核酸蛋白抗體(抗nRNP抗體):又稱Mo抗體,Sm核nRNA是組成可溶性核抗原(ENA)的主要成分。nRNP與Sm抗原之間有密且聯系,盡管它們具有各自的抗原決定簇,但其免疫反應多相伴隨。約40%SLE病人可檢出抗nRNP抗體。單獨出現時,腎損害發生率低,但與其它抗體尤其ds- DNA抗體同時出現時,則可出現腎損害。具抗nRNP抗體者,雷諾氏現象、疤痕盤狀損害發生率增加。抗nRNP抗體對SLE無特異性,因為混合性結締組織疾病、葯物性SLE都具有此種抗體。
6.抗多聚二磷酸核糖腺苷抗體[抗Poly(ADP-ribose)抗體]:SLE患者血循環中存有Poly(ADP-ribose)與抗Poly(ADP-ribose)抗體結合的IC。Poly(ADP-ribose)結合活性限於IgFab片斷,結合活性限值為20%,超過20%僅見於SLE和部分SLE樣病人。而抗DNA抗體結合活性>30%,不僅見於SLE和SLE樣病,也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因此提出對抗Poly(ADP-ribose)抗體的檢測,可能比抗DNA抗體更具特異性(15)。
7.抗胞漿抗原的沉澱性抗體(抗R0抗體):以KB細胞和人外周血白細胞作底物,提純抗R0抗體作免疫熒光染色,發現抗R0抗體標記的熒光素著色於細胞漿,證明抗R0抗體為細胞漿中抗體。死於抗R0抗體陽性的SLE病人,腎洗脫含豐富的抗R0活性。提示由抗R0抗體與相應抗原組成的IC在SLE腎炎發病中起作用。新生兒SLE與抗R0抗體有密且關系,抗R0抗體被認為是這種疾病的標記,新生兒的抗R0抗體可能來自無任何症狀的團體,但此母體血中確有抗R0抗體。
8.抗神經組織成分抗體:SLE病人循環中有許多抗神經成分的IgC、IgM類自身抗體,且在腦脊液中存在腦反應性細胞毒抗體,這些抗體與小樞神經損害有關。其一為抗糖脂抗體,在有神經系統損害的SLE病人中,抗神經糖脂Asialo-GM1抗體(屬IgG型)檢出率很高。SLE產生抗Asialo-GM1抗體的機理尚不清楚,可能是帶GM1的神經細胞與抗體結合,激活補體,導致腦組織的細胞毒性,此抗體對識別腦性狠瘡有重要意義。另—種為抗神經原-2a抗體(抗Neuro-2a抗體),其相應抗原在鼠Neuro-2a細胞表面上,抗Neuro-2a抗體在腦性狙瘡病人效價比無腦損害病人高2~6倍。
9.抗心磷脂抗體(ACL):ACL抗體足結合磷脂抗原中的一種IgG、IgM或IgG-IgM復合型抗體,見於SLE及其它自身免疫疾病。SLE患者ACL抗仲水平與陽性率不僅明顯異常增高,且ACL抗體(主要為IgG)水平與SLE患者疾病活動指數呈正相關。如10例伴腎損害SLE患者,ACL抗體陽性率高達85%,隨著腎損害的改善,ACL抗體亦恢復或近於正常水平。目前認為ACL抗體與SLE多種臨床症狀有關,如:復發性血栓形成,習慣性流產,神經系統症狀,網狀青斑,小腿潰瘍等。因此將與ACL抗體相關的徵候群稱為抗心磷脂抗體綜合症(Articardiolipin Syttdrome),血栓形成是該綜合症的主要特徵(16)。
三、SLE的免疫失調與T、B淋巴細胞功能的關系。
SLE患者B細胞產生大量的IgG/IgM類抗體,以IgG占絕對優勢。提示,SLE患者有免疫活性細胞免疫調節失調。
1.免疫活性細胞的調節紊亂:B淋巴細胞反應性異常增高,為SLE患者免疫活性細胞異常突出的特點。B細胞過渡活化的原因有:①自發性活化,即在活動期的SLE患者,B細胞能自發地分泌高水平的抗DNA抗體。SLE患者存在兩種產生抗DNA抗體的B細胞亞群,即CDs+B細胞,主要產生IgM類抗DNA抗體,CDs-B細胞產生IgG和IgA類抗體(17)。②Ts細胞數量減少和功能缺陷,Th細胞對輔助信號的高反應性及對抑制性信號的低反應性。甚至在SLE患者有異常的Th細胞,表型為CD4—/CDg—,表達α/β型TCR,這種細胞在正常人極少見,但在SLE體內異常增多,它能輔助B細胞產生IgG類抗DNA抗體和其他病理性自身抗體。③單核細胞參與調控抗DNA抗體合成。
2.分裂源、抗原和介質的作用;美洲商陸(PWM)能誘導DNA病人產生IgM類抗DNA抗體:DNA能特異地激發活動期和緩解期SLE患者的PBMC分泌IgG類抗dsDNA抗體,而對正常細胞無明顯影響推測SLE病人外周血中有分泌該抗體的記憶細胞(18)。近報道,IFN-γ,IL-2,PGE2,IL-6等,均能誘導SLE患者PBMC或B細胞分泌抗DNA抗體(19-21)。
3.抗DNA獨特型抗體的調節:利用單克隆抗體技術,從人雜交瘤細跑獲得抗DNA的獨特型抗體約230種。大多數正常人血中含抗ds-DNA獨特型抗體,表現為Ab2α活性,與T、B細胞抗原結合後,具有抑制抗DNA抗體合成的作用。在SLE病人中,這些抗體普遍存在,它們表現為Ab2β和/或Ab2γ活性。促進抗DNA抗體的產生(18)。
4.SLE病人T細胞集落形成能力與T細胞亞型的變化:T淋巴細胞集落形成單位(Colony forming unit of T lymphocyte,TL—CFU),可反映細胞免疫系統中具有T細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祖細胞或前體細胞的活性水平。這種集落形成細胞具有於細胞的特徵,是外周血中唯一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細胞。蘇亞平等發現(22、23),SLE病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有集落形成能力,但數目上明顯低於正常對照組,且有腎損吉病人的集落數辦顯著低於無腎損害組。同時,SLE患者T3+,T4+,T8+細胞低於對照組,T4+/T8+則高於對照組;活動期病人T細胞亞群低於非活動組,以T8+降低最明顯,而T4+/T8+則明顯升高。相關分折表明,T3+,T4+,T8+與TL-CFU呈正相關,與T4+/T8+則呈負相關。並測定ANA滴度與T細腦亞型的相關性,結果ANA滴度越高,T8+細胞數越低,兩者呈負相關,而與T4+/T8+呈正相關。再次提示,SLE患者Tg,細胞缺損與B細胞過渡活化(產生過多的自身抗體)是其發病的重要機制(24)。
四、SLE患者組織器官損傷與單核吞噬細胞FC受體、C3b受體功能的關系
於盂學等報道,SLE患者血中補體CT抑制因子(CTINH)明顯高於正常人,TCINH為補體第一階段活化的特異性抑制物,提示SLE患者補體活化有障礙。且經單向免疫擴散法檢測,SLE病人C4含量明顯低於正常人(25)。SLE不但補體數量低,而且補體受體功能缺陷,是SLE發生IC沉積的重要原因。C3b受體,即為I型補體受體(CR1),此受體主要分布於紅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等處,其生物學功能是:①紅細胞將與CR1結合的IC快速轉運到肝臟處理與釋放;②依靠單核吞噬細胞(MP)或中性多形核白細胞(PMN)吞噬C3b調理的顆拉或攝取C3b包被的IC;③調節B細胞分化和產生抗體(26、27)。採用同位素標記法測定,SLE患者紅細胞上CR1數(2800±241)明顯低於健康人(5014±155),患者的腎小球足突細胞、PMN和B細胞上CR1數均低於正常人。CR1低下多為後天獲得性,但亦有一定遺傳學因素,因紅細胞上CR1高或低有家族聚集性。CR1缺陷是SLE患者循環中IC(CIC)清除障礙的最重要因素。
正常情況下,CIC激活補體,並與紅細胞的CR1結合,運送到肝、脾為MPS所吞噬;而且補體和CR1具有阻止IC在MPS以外「捕獲」的作用,而SLE患者CR1數目減少,使紅細胞對CIC粘附能力(RIA)缺失,導致IC的MPS之外「捕獲」加速,造成IC在組織沉積。
MPS是正常機體清除體內IC的重要場所,在動物試驗中,若阻斷MPS的吞噬功能,使IC在循環中增多,IC在組織中大量沉積(28)。李曉東等研究發現,SLE病人單核吞噬細胞FC受體(FC-R)介導的清除IC功能明顯低於對照組 (SLEt1/2 233.44±172.69分,正常74.58±32.55分),且FC-R消除功能障礙與患者CIC及抗ds-DNA抗體水平有顯著相關性。但SLE對非特異清除功能基本正常,提示非特異清除功能和受體介導的消除功能不同(29)。
五、SLE發病與IL-2、IL-6的關系
謝紅付等利用PHA誘導、[3H]TdR摻入法研究發現,SLE患者及非活動期患者PBMC產生IL-2水平明顯低於正常人(SLE37.15±14.7,正常62.31±25.97)(30)。鄭敏等利用EliSA雙抗體夾心法測定SLE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體(sIL-2R),血清此種抗體為反映體內T淋巴細胞激活狀態的指標(31、32)。結果發現①SLE患者sIL-2R水平明顯異常增高;②SLE患者sIL-2R水平與疾病活動性、器官損害呈正相關(32、34);利用WuTac單克隆抗體的間接熒光法,動態觀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在PHA誘導下細膜上IL-2R表達,發現SLE淋巴細胞上sIL-2R表達明顯低於對照組(35)。Damle等證實(36),正常活化的Ts細胞不僅抑制細胞Th的增殖,還可抑制Th細跑釋放sIL-2R。已如前述,SLE患者Ts數量與功能低下,Th/Ts比值升高,從而促進Th的增殖和功能亢進,進一步合成更多的IL-2R釋放入血,造成sIL-2R顯著增加,而留在細胞膜上或表達的IL-2R則減少(35)。
近年來用IL-6依賴地細胞株B9的[3H]TdR摻入法,檢測SLE患者PBMC產生IL-6的活性水平,結果活動期和非活動期SLE患者IL-6活性水平明顯高於正常對照組(37、38)。IL-6由單核細胞、T細胞、B細胞分泌。Tanaka指出(39),SLE患者的B細胞可自發地產生IL-1、IL-4和IL-6。而IL-6重要的生物學功能之一是促進B細胞的分化並產生免疫球蛋白(40)。這樣B細胞產生IL-6,IL-6又促進B細胞的分化,使B細胞功能連續處於高水平狀態。
六、SLE患者發生雷諾氏現象(RP)的機理
SLE病人RP發生率為18-45%,甚至SLE病人的心、肺、腎也會發生RP(41)。探討其發生原因,對SLE的防治有重要意義。用ELISA法對SLE病人血清中IbG和IgM、ACL抗體進行檢測,發現有RP組病人IgG型ACL抗體陽性人數比無RP組顯著增高,而IgG型ACL陽性者皮膚血管炎樣損傷亦增加(42),因為ACL抗體可與血管內皮細胞膜上磷脂結合,是引發血管炎的原因。另有報道,具有RP現象的SLE病人,血清中TXA2代謝產物TXB2明顯高於無RP者(43),說明SLE患者血管痙攣原因可能是TXA2合成釋放增多而致。TXA2的合成與釋放可由血管炎誘發,TXA2增多又使血管痙攣和形成血栓,加重血管炎症狀,形成惡性循環。
小結
SLE是產生多種自身抗體的自身免疫病,IC產生增多及其清除障礙,使之在組織中沉積是SLE病理損害的直接原因。相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雌激素與ER結合引起Ts減少,使Th與B細胞功能亢進、MPs清除IC能力降低;②產生多種自身抗體,尤其抗DNA抗體與多種組織成分進行交叉反應,形成多系統、臟器損害。抗ds-DNA抗體與腎損害有關,抗Sm抗體單獨出現與神經系統損害有關,抗R0抗體及其IC亦與腎損害有關,抗糖脂抗體、抗Neuro-2a抗體與腦神經損傷有關,抗ACL抗體與血栓形成和神經症狀有關;③B與Th細胞功能亢進,而Ts細胞數目與功能偏低;④MPs FC—R與C3b—R(CR1)介導的IC清除能力障礙,造成CIC沉於組織;⑤SLE的PBMC產生IL-2明顯減少,而血清中sIL-2R明顯增南,細胞膜上IL-2R表達則降低,可能其原始誘因仍是Th、B細胞功能偏亢。SLE病人IL-6活性亦高,IL-6可使B細胞功能增強;⑥SLE發生RP是由ACL抗體介導血管炎性損傷,進而使TXA2合成增多,造成血管痙攣與血栓形成。
❽ 為什麼系統性紅斑狼瘡血清補體下降而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清補體是上升的
狼瘡患者在免疫過程中激活補體系統,補體被消耗掉了,類風濕關節炎不激活補體系統。
❾ 關於系統性紅斑狼瘡SLE
回答即可得2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涉及許多系統和臟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於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障礙,產生多種自身抗體。可累及皮膚、漿膜、關節、腎及中樞神經系統等,並以自身免疫為特徵,患者體內存在多種自身抗體,不僅影響體液免疫,亦影響細胞免疫,補體系統亦有變化。發病機理主要是由於免疫復合物形成。確切病因不明。病情呈反復發作與緩解交替過程。本病以青年女性多見。我國患病率高於西方國家,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分經驗值,回答被採納可同步增加經驗值和財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