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艾薇兒確診患萊姆病 萊姆病是什麼病
萊姆病是一種以蜱為媒介的螺旋體感染性疾病。我國於1985年首次在黑龍江省林區發現本病病例,以神經系統損害為該病最主要的臨床表現。其神經系統損害以腦膜炎、腦炎、顱神經炎、運動和感覺神經炎最為常見。其中一期萊姆病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無濟於事,特別是神經系統損害更乏特效療法。早期以皮膚慢性遊走性紅斑為特點,以後出現神經、心臟或關節病變,通常在夏季和早秋發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性略多於女性。發病以青壯年居多,與職業相關密切。以野外工作者、林業工人感染率較高。據報道疫區室外工作人員勞動一天後有40%被蜱叮咬史,或可從其皮膚、衣服等處找到蜱。室外消遣活動如狩獵、垂釣和旅遊等均可增加感染萊姆病的危險性。
❷ 線粒體呼吸鏈酶的線粒體呼吸鏈酶與疾病
線粒體呼吸鏈酶缺陷會造成線粒體病,線粒體病主要包括:母系遺傳Leigh綜合征,線粒體肌病,多系統疾病、心肌病、進行性眼外肌麻痹,Leer遺傳性視神經病,糖尿病和耳聾、共濟失調舞蹈病、細胞外基質慢性遊走性紅斑、進行性眼外肌麻痹、肌紅蛋白尿電機神經元疾病,鐵粒幼細胞貧血、MERRF-線粒體肌病、肌陣攣(癲癇)、線粒體腦肌病、共濟失調並發色素性視網膜炎、家族性雙側紋狀體壞死、共濟失調並發色素性視網膜炎、家族性雙側紋狀體壞死、骨骼肌溶解症、嬰兒猝死綜合征等等疾病。
線粒體呼吸鏈酶缺陷導致的線粒體病是兒童時期神經變性病,臨床表現為:累計多個臟器,死亡率高,致殘率高。
❸ 如何預防萊姆病,萊姆病的護理措施
萊姆病是一種以蜱為媒介的螺旋體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體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國於1985年首次在黑龍江省林區發現本病病例,以神經系統損害為該病最主要的臨床表現。其神經系統損害以腦膜炎、腦炎、顱神經炎、運動和感覺神經炎最為常見。其中一期萊姆病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無濟於事,特別是神經系統損害更乏特效療法。早期以皮膚慢性遊走性紅斑為特點,以後出現神經、心臟或關節病變,通常在夏季和早秋發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性略多於女性。發病以青壯年居多,與職業相關密切。以野外工作者、林業工人感染率較高。
病因
由蜱傳播的伯氏(Burgdorferi)疏螺旋體為病原體。
治療
1.抗生素
對萊姆病的各種病變均有效。
(1)四環素每日4次,療程10~20天。為早期病例的首選葯物。孕婦、哺乳期婦女和兒童禁用。
(2)阿莫西林每日3次,療程14~21天。
(3)青黴素靜脈滴注每日1~2次,療程14~21天。
(4)其他多西環素、第3代頭孢黴素等可選用。
2.非甾體抗炎葯
用於萊姆病關節炎的治療,如消炎痛、芬必得等。
3.糖皮質激素
適用於萊姆病腦膜炎或心臟炎患者。潑尼松,症狀改善後逐漸減量至停葯。
4.嚴重房室傳導阻滯患者
應積極對症處理。嚴重的關節炎可行滑膜切除。
❹ 系統性紅斑狼瘡有哪些表現
紅斑狼瘡發病可以比較急也可以為隱匿型的,往往緩解和復發交替出現,患者專可以出現發熱、體重下降、屬食慾不加、萎靡不振和嗜睡等多種表現。
多發性關節疼或者關節炎是狼瘡最常見的表現,關節炎具有對稱性、自發性、遊走性的特點,幾乎可以累及所有的關節,有時候與類風濕關節非常相似,但是狼瘡引起的關節炎一般沒有關節的侵蝕破壞或嚴重畸形,可以有缺血性的骨壞死,皮膚改變也比較常見,典型的皮損是面頰部的蝶形紅斑。
❺ 蜱蟲病的並發症有哪些
蜱蟲病」,即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近在我國中部地區發現的由布尼亞病毒引起的新發傳染病,是一種自然疫原性疾病,蜱為其傳播媒介。該病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大多數患者有惡心、嘔吐及食慾不振等消化道症狀和乏力等表現,其中少數重症患者可因多臟器損害,救治無效死亡。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者,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症狀或體征,應當及早就醫,並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應當對疫區的蜱傳疾病保持警惕。
預防:盡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卧。如需進入此類地區,應當注意做好個人防護,穿長袖衣服,扎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里。不要穿涼鞋。裸露的皮膚可塗抹驅避劑,衣服和帳篷等露營裝備用殺蟲劑浸泡或噴灑。
❻ 斑疹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一、微生物 (一)病毒 1.麻疹 麻疹病毒引起,由飛沫經呼吸道及眼結膜傳染。 2.風疹 風疹病毒引起,飛沫經呼吸道傳染發病。 3.幼兒急疹 最近證明為人類皰疹病毒6(HHSV-6)傳染,呼吸道傳染。 4.傳染性紅斑 目前已證實為人類細小病毒B;(HPV-BI9)傳染。呼吸道傳染。 5.埃可病毒皮疹 呼吸道傳染。 6.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由EB病毒傳染引起,飛沫傳染或直接接觸。 7.玫瑰糠疹 近年研究報告為柯薩奇B組病毒所致。接觸傳染。 8.流行性出血熱 為蟲媒病毒傳染。鼠類為傳染媒介。 9.非典型麻疹綜合征 麻疹病毒傳染。接種麻疹疫苗經十餘年後,血中抗體下降,再重新感染引起發病。 (二)細菌感染 1.猩紅熱 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由細菌產生的毒素引起斑疹及中毒症狀。 2.丹毒 為A組B型溶血性鏈球菌經皮膚破傷傳染,由細菌毒素引起發燒及局部紅腫。 3.類丹毒 為豬丹毒桿菌感染,常因接觸豬肉、魚、皮革劃破手指而感染。 4.金黃色葡萄球菌咽峽支 由該菌的外毒素產生的紅斑毒素引起猩紅熱樣皮疹。 5.甲型鏈球菌咽峽炎 由該菌的毒素引起發燒及麻疹型紅斑疹。 6.軟組織外傷感染性猩紅熱 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多見。 7.傷寒 病原菌為革蘭陰性傷寒桿菌。消化道傳染,玫瑰疹為菌血症菌栓形成。 8.未定類麻風及結核樣麻風 為麻風分枝桿菌引起,抗酸染色陽性。此菌自然乾燥可存活7d。瘤型麻鼻或膜分泌物每天排菌達2億條為主要傳染源。 (三)螺旋體感染 1.二期梅毒疹 由梅毒螺旋體傳染。主要由嫖娼不潔性接觸、輸血、胎傳、器官移植傳染。引起菌血症播散全身器官。 2.Lyme病 為伯氏疏螺旋體經蟬咬傷傳染,在叮咬部引起遊走性紅斑。 (四)舊克次體感染 引起流行性斑疹傷寒。通過虱為傳染媒介而感染發病。 (五)衣原體 是由鳥類鸚鵡熱衣原體傳給人,而發生鸚鵡熱。 二、物理性因素 (一)火激紅斑 長期受火烤、熱敷、紅外線照射引起的血管擴張充血所致。 (二)凍瘡紅斑 長期寒冷小動脈收縮,久之血管麻痹而擴張,靜脈淤血,局部血循環不良,發生紫紅色水月性紅斑。 (三)光毒性紅斑 為強烈日光照射。時間較久,引起的皮膚損傷性紅斑。 (四)光變態反應性紅斑 接觸瀝青、煤焦油,或服光敏性葯物,如磺胺類、四環素等。由日光激發產生變態反應性紅斑。 (五)植物日光性紅斑 也屬光變態反應性。 (六)光線性類網織細胞增生症 對可見光及紫外線過敏所致。 (七)尿布皮炎 因尿布濕熱分解尿產生氨,刺激而發生局部紅斑。 三、變態反應性 (一)葯物引起的紅斑性皮疹 多屬變態反應性機制。其中以血型免疫復合物III型遲發型反應多見。如麻疹型葯疹、紅皮病、接觸性皮炎、及濕疹型葯疹多見。葯物分子量較小,為半抗原,須與體內組織蛋白相結合才能形成完全抗原。半抗原葯物使結合物具有特異性,而組織蛋白使結合物具有抗原性。 1.固定型紅斑葯疹 多因磺胺類、解熱鎮痛葯,如索米痛、散痛片,及四環素引起。 2.麻疹樣和猩紅熱樣葯疹 屬遲發型變態反應,氨卡青黴素、磺胺類、解熱鎮痛葯、青黴素多見。 3.紅皮病型葯疹 可由麻疹型加重轉變而來,也可突然發病。 4.面部蝶形紅斑狼瘡樣綜合征 多見於高齡患者。常由濟屈障、青黴胺、苯妥英鈉時輔酮、普魯卡因酚胺引起。 5.多形紅斑型葯疹 常見葯物為磺胺類。 (二)其他皮膚變態反應性疾病 1.變應性亞敗血症性紅斑 可能與鏈球菌、葡萄球菌、破傷風血清、花粉有關。 2.播散性嗜酸性粒細胞膠原病 可能為~型變態反應。常合並異位性皮炎、哮喘病。 3.季節性接觸性面部皮炎 為花粉過敏。 4.接觸性皮炎 為IV型遲發過敏反應。 5.面部再發性皮炎 可能與化妝品及植物神經紊亂有關。 四、動物昆蟲類 (一)絲蟲幼蟲性下腿丹毒樣皮炎蚊咬傳染。 (二)匐行疹樣紅斑 由蠅蛆、頜口線蟲及其幼蟲引起。 (三)蟲毛毒素性紅斑 常見的有松毛蟲、桑毛蟲、隱翅蟲、刺毛蟲等。 (四)海蜇皮炎 海蜇的觸須及刺囊內含海蜇毒素,含有類蛋白、肽類引起嚴重反應。 (五)稻田皮炎 為血吸蟲的毛蝴進人皮膚發生紅斑痛癢。 (六)毒蛇咬傷 毒蛇的毒腺毒牙含有神經毒素及循環毒素引起運動失調、吞咽困難、呼吸麻痹;循環毒素表現為出血、心力衰竭而致死亡。 五、自身免疫性 (一)紅斑狼瘡 目前自身免疫為主要機制。但遺傳因素。日光、雌激素、病毒感染也均有一定關系。 (二)幼年性類風濕性關節炎。 (三)Behcet綜合征 可發生多形紅斑。 六、先天性遺傳性 (一)新生兒中毒性紅斑 (二)先天性魚鱗病紅皮病 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 七、原因不明 (一)單純性環狀紅斑。 (二)匐行性環狀紅斑。 (三)遠心性環狀紅斑。 (四)持久性色素異常性紅斑。 八、代謝及營養障礙性 (一)脫屑性紅皮病 又稱leiner病。多發生於母乳喂養的嬰兒,常在10個月以內。為缺乏維生素B組及維生素H所致。 (二)Bud斑 為維生素A缺乏所致。 (三)糙皮病 為煙酸缺乏加日光照射發病,引起手足背棕紅色粗糙角化斑,邊界清楚。 九、腫瘤 (一)類癌綜合征 因類癌產生多肽類激素5羥色胺,引起陣發性面、頸、胸大片紅斑。 (二)胰高糖素瘤綜合征 可反復發生遊走性壞死松解性紅斑。 十、其他 (一)掌紅斑 發生於手掌大小魚際,為鮮紅充血紅斑,常合並蜘蛛病,為內臟病或皮膚病的合並症。見於妊娠、肝病、類風濕、遺傳性手足多汗症、毛發紅糠疹、銀屑病及濕疹。 (二)網狀紅斑性描蛋自病病因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