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機制
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多系統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機制十分復雜,涉及遺傳、各種自身抗體、雌激素受體、Th細胞和B細胞功能亢進、Ts細胞功能降低、單核吞噬細胞、補體及其受體清除功能障礙和多種細胞因子等因素,病因是多方面的。至今,雖然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涉及上述因素卻作了大量而有意義的研究工作,現僅就已掌握的資料作一簡要綜述。
一、雌性激素受體引起SLE的免疫失調
50多年來,人們注意到發病有明顯的性別差異,並與女性年齡有關。育齡婦女的發病率是男性的10倍,非育齡婦女發病率為男性的3倍。在小鼠亦見到上述趨勢,雌鼠發病早於、重於雄鼠。口服雌激素避孕葯的SLE婦女,會出現SLE臨床的初期症狀或使病情惡化(1)。Junlger研究證實,男性SLE患者血中睾酮(TG)正常,雌二醇(E2)則升高;女性SLE患者Te降低、E2正常。但不論男女患者血中Te、E2水平高低,陰性SLE血中E2代謝產物16-羥雌酮一定升高,16-羥雌酮具有雌激素樣活性,能與雌激素受體(ER)結合發揮作用,提示雌激素與SLE發生發展有關。
F2必與特異性ER結合才能產生生物效應,ER不僅存在於性腺器官,山存在於腳腺、淋巴結、脾臟、網狀組織、CNS和骨髓中,近年在OKT8+細胞亦發現ER。雌激素與ER結合產生如下作用,可能與SLE免疫失調有關:①雌激素與胸腺上皮中ER結合,便胸腺萎縮(2),降低胸腺素的產生,從而降低淋巴細胞活性;②在人或SLE模型(BZN/WF1),給E2治療後均見到Ts活性與IL-2含量降低;在克氏綜合征(Klinefelter's syndrome)患者,用雄激素前0KT3+、OKT8+百分率降低,OKT4+/OK8+升高。以雄激素治療後OTK3+、OKT8+及OKT4+/OKT8+均恢復正常,並與患者症狀緩解一致(3-5);③E2 可促進B細胞的分化和成熟,SLE患者B細胞功能亢進可能是由於雌激素抑制Ts活性的結果(6);④E2能減少NK細胞數;⑤E2與單核巨噬細胞的ER結合後,延緩巨噬細胞對免疫復合物(IC)的清除,相反Te可增加此種清除作用(7)。已經肯定,雌激素通過與ER結合,引起Ts減少,T12與B細胞功能亢進,單核巨噬細胞清除IC能力降低,是SLE發病原因之一。
二、SLE與自身抗體的關系
SLE病人產生多種自身抗體,是其作為自身免疫病的重要依據之一。如:抗核抗體(ANA)、抗細胞漿抗體及各種抗細胞抗體等,其中州ANA在SLE致病與診斷上具有重要意義,但近來亦有不同看法。現將與SLE發病有關的自身抗體總結如下(8)。
1.抗該抗體(ANA):90%SLE患者循環中有ANA,對探討SLE的發病機理與診斷具有較廣泛的意義。但ANA對SLE並非完全特異(9),對診斷SLE又有一定局限性。目前已發現一些單一核成分抗體。有許多證據說明,ANA參與SLE的免疫復合物的形成,在SLE上發病中起作用(10)。ANA多數為IgG(87.5%)型,部分為IgM型(33%)。
2.抗雙鏈DNA抗體(抗ds-DNA抗體);為SLE患者抗ANA抗體的一種,又稱抗天然DNA抗體(anti-nDNA),對SLE診斷具有高度特異性。活動期而未經治療的SLE病人,75%以上可檢出此種抗體,其滴度與疾病活動程度平行。應用免疫抑制劑後,其滴度迅速下降。病情能自然緩解者,這種抗體滴度則很低(11)。由ds-DNA與抗ds-DNA抗體形成的IC,在SLE發病和SLE性腎炎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有人認為此IC的檢測對SLE具有特異性。
3.抗單鏈DNA抗體(抗ss-DNA抗體):為SLE病人抗DNA抗體的另一種,又稱抗變性DNA抗體(anti-dDNA)。抗ss-DNA抗體在SLE患者血清中檢出率很高,尤其是葯源性SLE。可與抗ds-DNA抗體同時出現,亦可不同時出現或僅出現一種。Meddison等指出(12),ANA陰性的病人57%有抗ss-DNA抗體。由於此抗體在其它結締組織疾病和慢性活動性肝炎多以低效價出現,故對SLE沒有抗ds-DNA抗體那樣高的特異性。但在ANA陰性而臨床表現符合SLE的病人中確有一定價值。
上述兩種抗DNA抗體,抗原為DNA。研究證明SLE血中的DNA分子為內源性,可能是由於淋巴細胞中DNA降解產生,且未能及時被清除的那部分DNA。SLE患者血清中有高G+C% 基特異結構的DNA為抗DNA抗體的抗原。SLE病人的抗DNA抗體頗多,除產生IC後造成組織器官的狼瘡性損傷外,經抗體單克隆化研究還發現,抗DNA抗體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質——交叉反應活動性,即單克隆的抗DNA抗體,可以同包括ss-DNA、z-DNA合成的多核苷酸、磷脂多糖、血小板、Raji細胞、組蛋白及帶大量負電荷的結構在內的好多成分起反應,形成抗DNA抗體的多反應性,是形成SLE多器官損害的實質原因(13)。
4.抗核糠蛋臼抗體(抗Sm抗體):為一種非核酸件的大分子結構,具體的抗原結構尚不清楚。在25%SLE病人中可以檢出。一般認為此抗體對SLE亦具有高度特異性。抗Sm抗體的單獨出現與SLE的CNS損傷有關,且易累及腎臟,亦易出現雷諾氏現象。然而具抗Sm抗體的意義尚難以評價,因為此種抗體常與ds-DNA抗體、抗nRNP抗體同時出現(8.14)。
5.抗核糖核酸蛋白抗體(抗nRNP抗體):又稱Mo抗體,Sm核nRNA是組成可溶性核抗原(ENA)的主要成分。nRNP與Sm抗原之間有密且聯系,盡管它們具有各自的抗原決定簇,但其免疫反應多相伴隨。約40%SLE病人可檢出抗nRNP抗體。單獨出現時,腎損害發生率低,但與其它抗體尤其ds- DNA抗體同時出現時,則可出現腎損害。具抗nRNP抗體者,雷諾氏現象、疤痕盤狀損害發生率增加。抗nRNP抗體對SLE無特異性,因為混合性結締組織疾病、葯物性SLE都具有此種抗體。
6.抗多聚二磷酸核糖腺苷抗體[抗Poly(ADP-ribose)抗體]:SLE患者血循環中存有Poly(ADP-ribose)與抗Poly(ADP-ribose)抗體結合的IC。Poly(ADP-ribose)結合活性限於IgFab片斷,結合活性限值為20%,超過20%僅見於SLE和部分SLE樣病人。而抗DNA抗體結合活性>30%,不僅見於SLE和SLE樣病,也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因此提出對抗Poly(ADP-ribose)抗體的檢測,可能比抗DNA抗體更具特異性(15)。
7.抗胞漿抗原的沉澱性抗體(抗R0抗體):以KB細胞和人外周血白細胞作底物,提純抗R0抗體作免疫熒光染色,發現抗R0抗體標記的熒光素著色於細胞漿,證明抗R0抗體為細胞漿中抗體。死於抗R0抗體陽性的SLE病人,腎洗脫含豐富的抗R0活性。提示由抗R0抗體與相應抗原組成的IC在SLE腎炎發病中起作用。新生兒SLE與抗R0抗體有密且關系,抗R0抗體被認為是這種疾病的標記,新生兒的抗R0抗體可能來自無任何症狀的團體,但此母體血中確有抗R0抗體。
8.抗神經組織成分抗體:SLE病人循環中有許多抗神經成分的IgC、IgM類自身抗體,且在腦脊液中存在腦反應性細胞毒抗體,這些抗體與小樞神經損害有關。其一為抗糖脂抗體,在有神經系統損害的SLE病人中,抗神經糖脂Asialo-GM1抗體(屬IgG型)檢出率很高。SLE產生抗Asialo-GM1抗體的機理尚不清楚,可能是帶GM1的神經細胞與抗體結合,激活補體,導致腦組織的細胞毒性,此抗體對識別腦性狠瘡有重要意義。另—種為抗神經原-2a抗體(抗Neuro-2a抗體),其相應抗原在鼠Neuro-2a細胞表面上,抗Neuro-2a抗體在腦性狙瘡病人效價比無腦損害病人高2~6倍。
9.抗心磷脂抗體(ACL):ACL抗體足結合磷脂抗原中的一種IgG、IgM或IgG-IgM復合型抗體,見於SLE及其它自身免疫疾病。SLE患者ACL抗仲水平與陽性率不僅明顯異常增高,且ACL抗體(主要為IgG)水平與SLE患者疾病活動指數呈正相關。如10例伴腎損害SLE患者,ACL抗體陽性率高達85%,隨著腎損害的改善,ACL抗體亦恢復或近於正常水平。目前認為ACL抗體與SLE多種臨床症狀有關,如:復發性血栓形成,習慣性流產,神經系統症狀,網狀青斑,小腿潰瘍等。因此將與ACL抗體相關的徵候群稱為抗心磷脂抗體綜合症(Articardiolipin Syttdrome),血栓形成是該綜合症的主要特徵(16)。
三、SLE的免疫失調與T、B淋巴細胞功能的關系。
SLE患者B細胞產生大量的IgG/IgM類抗體,以IgG占絕對優勢。提示,SLE患者有免疫活性細胞免疫調節失調。
1.免疫活性細胞的調節紊亂:B淋巴細胞反應性異常增高,為SLE患者免疫活性細胞異常突出的特點。B細胞過渡活化的原因有:①自發性活化,即在活動期的SLE患者,B細胞能自發地分泌高水平的抗DNA抗體。SLE患者存在兩種產生抗DNA抗體的B細胞亞群,即CDs+B細胞,主要產生IgM類抗DNA抗體,CDs-B細胞產生IgG和IgA類抗體(17)。②Ts細胞數量減少和功能缺陷,Th細胞對輔助信號的高反應性及對抑制性信號的低反應性。甚至在SLE患者有異常的Th細胞,表型為CD4—/CDg—,表達α/β型TCR,這種細胞在正常人極少見,但在SLE體內異常增多,它能輔助B細胞產生IgG類抗DNA抗體和其他病理性自身抗體。③單核細胞參與調控抗DNA抗體合成。
2.分裂源、抗原和介質的作用;美洲商陸(PWM)能誘導DNA病人產生IgM類抗DNA抗體:DNA能特異地激發活動期和緩解期SLE患者的PBMC分泌IgG類抗dsDNA抗體,而對正常細胞無明顯影響推測SLE病人外周血中有分泌該抗體的記憶細胞(18)。近報道,IFN-γ,IL-2,PGE2,IL-6等,均能誘導SLE患者PBMC或B細胞分泌抗DNA抗體(19-21)。
3.抗DNA獨特型抗體的調節:利用單克隆抗體技術,從人雜交瘤細跑獲得抗DNA的獨特型抗體約230種。大多數正常人血中含抗ds-DNA獨特型抗體,表現為Ab2α活性,與T、B細胞抗原結合後,具有抑制抗DNA抗體合成的作用。在SLE病人中,這些抗體普遍存在,它們表現為Ab2β和/或Ab2γ活性。促進抗DNA抗體的產生(18)。
4.SLE病人T細胞集落形成能力與T細胞亞型的變化:T淋巴細胞集落形成單位(Colony forming unit of T lymphocyte,TL—CFU),可反映細胞免疫系統中具有T細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祖細胞或前體細胞的活性水平。這種集落形成細胞具有於細胞的特徵,是外周血中唯一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細胞。蘇亞平等發現(22、23),SLE病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有集落形成能力,但數目上明顯低於正常對照組,且有腎損吉病人的集落數辦顯著低於無腎損害組。同時,SLE患者T3+,T4+,T8+細胞低於對照組,T4+/T8+則高於對照組;活動期病人T細胞亞群低於非活動組,以T8+降低最明顯,而T4+/T8+則明顯升高。相關分折表明,T3+,T4+,T8+與TL-CFU呈正相關,與T4+/T8+則呈負相關。並測定ANA滴度與T細腦亞型的相關性,結果ANA滴度越高,T8+細胞數越低,兩者呈負相關,而與T4+/T8+呈正相關。再次提示,SLE患者Tg,細胞缺損與B細胞過渡活化(產生過多的自身抗體)是其發病的重要機制(24)。
四、SLE患者組織器官損傷與單核吞噬細胞FC受體、C3b受體功能的關系
於盂學等報道,SLE患者血中補體CT抑制因子(CTINH)明顯高於正常人,TCINH為補體第一階段活化的特異性抑制物,提示SLE患者補體活化有障礙。且經單向免疫擴散法檢測,SLE病人C4含量明顯低於正常人(25)。SLE不但補體數量低,而且補體受體功能缺陷,是SLE發生IC沉積的重要原因。C3b受體,即為I型補體受體(CR1),此受體主要分布於紅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等處,其生物學功能是:①紅細胞將與CR1結合的IC快速轉運到肝臟處理與釋放;②依靠單核吞噬細胞(MP)或中性多形核白細胞(PMN)吞噬C3b調理的顆拉或攝取C3b包被的IC;③調節B細胞分化和產生抗體(26、27)。採用同位素標記法測定,SLE患者紅細胞上CR1數(2800±241)明顯低於健康人(5014±155),患者的腎小球足突細胞、PMN和B細胞上CR1數均低於正常人。CR1低下多為後天獲得性,但亦有一定遺傳學因素,因紅細胞上CR1高或低有家族聚集性。CR1缺陷是SLE患者循環中IC(CIC)清除障礙的最重要因素。
正常情況下,CIC激活補體,並與紅細胞的CR1結合,運送到肝、脾為MPS所吞噬;而且補體和CR1具有阻止IC在MPS以外「捕獲」的作用,而SLE患者CR1數目減少,使紅細胞對CIC粘附能力(RIA)缺失,導致IC的MPS之外「捕獲」加速,造成IC在組織沉積。
MPS是正常機體清除體內IC的重要場所,在動物試驗中,若阻斷MPS的吞噬功能,使IC在循環中增多,IC在組織中大量沉積(28)。李曉東等研究發現,SLE病人單核吞噬細胞FC受體(FC-R)介導的清除IC功能明顯低於對照組 (SLEt1/2 233.44±172.69分,正常74.58±32.55分),且FC-R消除功能障礙與患者CIC及抗ds-DNA抗體水平有顯著相關性。但SLE對非特異清除功能基本正常,提示非特異清除功能和受體介導的消除功能不同(29)。
五、SLE發病與IL-2、IL-6的關系
謝紅付等利用PHA誘導、[3H]TdR摻入法研究發現,SLE患者及非活動期患者PBMC產生IL-2水平明顯低於正常人(SLE37.15±14.7,正常62.31±25.97)(30)。鄭敏等利用EliSA雙抗體夾心法測定SLE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體(sIL-2R),血清此種抗體為反映體內T淋巴細胞激活狀態的指標(31、32)。結果發現①SLE患者sIL-2R水平明顯異常增高;②SLE患者sIL-2R水平與疾病活動性、器官損害呈正相關(32、34);利用WuTac單克隆抗體的間接熒光法,動態觀察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在PHA誘導下細膜上IL-2R表達,發現SLE淋巴細胞上sIL-2R表達明顯低於對照組(35)。Damle等證實(36),正常活化的Ts細胞不僅抑制細胞Th的增殖,還可抑制Th細跑釋放sIL-2R。已如前述,SLE患者Ts數量與功能低下,Th/Ts比值升高,從而促進Th的增殖和功能亢進,進一步合成更多的IL-2R釋放入血,造成sIL-2R顯著增加,而留在細胞膜上或表達的IL-2R則減少(35)。
近年來用IL-6依賴地細胞株B9的[3H]TdR摻入法,檢測SLE患者PBMC產生IL-6的活性水平,結果活動期和非活動期SLE患者IL-6活性水平明顯高於正常對照組(37、38)。IL-6由單核細胞、T細胞、B細胞分泌。Tanaka指出(39),SLE患者的B細胞可自發地產生IL-1、IL-4和IL-6。而IL-6重要的生物學功能之一是促進B細胞的分化並產生免疫球蛋白(40)。這樣B細胞產生IL-6,IL-6又促進B細胞的分化,使B細胞功能連續處於高水平狀態。
六、SLE患者發生雷諾氏現象(RP)的機理
SLE病人RP發生率為18-45%,甚至SLE病人的心、肺、腎也會發生RP(41)。探討其發生原因,對SLE的防治有重要意義。用ELISA法對SLE病人血清中IbG和IgM、ACL抗體進行檢測,發現有RP組病人IgG型ACL抗體陽性人數比無RP組顯著增高,而IgG型ACL陽性者皮膚血管炎樣損傷亦增加(42),因為ACL抗體可與血管內皮細胞膜上磷脂結合,是引發血管炎的原因。另有報道,具有RP現象的SLE病人,血清中TXA2代謝產物TXB2明顯高於無RP者(43),說明SLE患者血管痙攣原因可能是TXA2合成釋放增多而致。TXA2的合成與釋放可由血管炎誘發,TXA2增多又使血管痙攣和形成血栓,加重血管炎症狀,形成惡性循環。
小結
SLE是產生多種自身抗體的自身免疫病,IC產生增多及其清除障礙,使之在組織中沉積是SLE病理損害的直接原因。相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雌激素與ER結合引起Ts減少,使Th與B細胞功能亢進、MPs清除IC能力降低;②產生多種自身抗體,尤其抗DNA抗體與多種組織成分進行交叉反應,形成多系統、臟器損害。抗ds-DNA抗體與腎損害有關,抗Sm抗體單獨出現與神經系統損害有關,抗R0抗體及其IC亦與腎損害有關,抗糖脂抗體、抗Neuro-2a抗體與腦神經損傷有關,抗ACL抗體與血栓形成和神經症狀有關;③B與Th細胞功能亢進,而Ts細胞數目與功能偏低;④MPs FC—R與C3b—R(CR1)介導的IC清除能力障礙,造成CIC沉於組織;⑤SLE的PBMC產生IL-2明顯減少,而血清中sIL-2R明顯增南,細胞膜上IL-2R表達則降低,可能其原始誘因仍是Th、B細胞功能偏亢。SLE病人IL-6活性亦高,IL-6可使B細胞功能增強;⑥SLE發生RP是由ACL抗體介導血管炎性損傷,進而使TXA2合成增多,造成血管痙攣與血栓形成。
㈡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因素有哪些
系統性紅斑狼瘡病因不明。目前公認本病系自身免疫病,據臨床及實驗研究,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5%的患者有家族發病史。患者親屬中如同卵孿生DR2、DR3姐妹、母女等患本病的機會更多。晚近免疫遺傳學研究證明,大多數患者與DR2或DR3相關。當C4a缺乏時SLE患病率增高。T細胞受體同SLE的易感性亦有關聯。
TNF-α低水平可能是狼瘡性腎炎的遺傳基礎。
(2)環境因素:本病常在下列因素作用下發病或者使病情惡化。
①病毒感染:許多事實提示本病可能與慢病毒(C型RNA病毒)感染有關。
NZB/NEWF1小鼠組織中分離出C型RNA病毒,並在腎小球沉積物中查到抗C型病毒抗體。在人類發病中尚未證實與任何病原體有直接關系。病原體可能只是一種多克隆B細胞刺激因素而促發了本病。
②日光及紫外線:25%~35%的SLE患者對日光過敏。大多學者認為本病與日光中的紫外線有關。紫外線的照射使皮膚的DNA轉化為胸腺嘧啶二聚體提高了免疫原性,並使角質細胞產生白介素1,增強了免疫反應。
③性激素:本病發病女性遠較男性為高,但在兒童和老年人此種差別並不明顯,提示生育期體內雌性激素水平對SLE的發病起重要作用。妊娠時SLE病情的變化亦與性激素水平有關。妊娠初3個月病情加重,與孕婦血中雌激素水平增高有關。此後由於孕酮水平迅速增高,孕酮與雌二醇的比值相應增高,從而使病情相對穩定,產後孕激素水平降低,病情可能再度加重。晚近發現,SLE患者血清中泌乳素值升高,導致性激素的繼發性變化,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④葯物:有些葯物是半抗原,一旦進入已處於超敏狀態的SLE體內則誘發免疫應答而誘發SLE症狀。此類葯常見者有:青黴素、鏈黴素、頭孢菌素、磺胺類、保泰松、金制劑等,通常停葯不能阻止病情發展。另一類是引起狼瘡樣綜合征的葯物,如肼屈嗪、普魯卡因胺、氯丙嗪、苯妥英鈉、異煙肼等。此類葯物長期和較大量應用時患者可出現SLE的臨床症狀和免疫學改變。這類葯物性狼瘡樣綜合征在停葯後症狀能自行消退或殘留少數症狀不退。葯物引起狼瘡樣綜合征與特發性紅斑狼瘡的區別為:臨床表現輕,累及腎、皮膚、神經系統少;發病年齡較大;病程較短和輕;血中補體不減少;血清單鏈DNA抗體陽性。
⑤生物製品及血製品: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生物製品如丙種球蛋白、疫苗、轉移因子、干擾素、免疫核糖核酸等對亞臨床型SLE患者來說是急性發作的敏感激發因子,一旦激發病情急性發作,即使停葯也不能終止其發展。臨床對SLE患者輸血(包括血漿、血有形成分、白蛋白等)可造成不可逆轉的病情惡化,甚至死亡。
由此說明生物製品及輸血皆為SLE的誘發因素或惡化因素。
⑥食品:國內外的臨床資料均證實,日常飲食成分對SLE的發作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我國誘發SLE發作的食品中,最常見者為無鱗魚(海魚有巴魚、台巴魚及刀魚,淡水魚為黑魚、鯰魚)、干鹹海產品(各種魚干、海米等)。另外含補骨脂素的食物,如芹菜、無花果等;含聯胺基因的食物,如蘑菇,煙熏食物等;含L-刀豆素類的食物,如苜蓿類種子、其他豆菜類,也與本綜合征有關。這些常被臨床工作者及患者所忽視,嚴重地干擾了或影響了病程的轉歸。
⑦情緒及心理狀態:長期處於緊張情緒狀態及過度受壓抑狀態者,或已處於靜止狀態的SLE者,一旦受到嚴重精神刺激或者情緒過度受抑制,則容易誘發病情急性發作,此種情緒效應是通過神經-免疫-內分泌網路起致病作用。這種情況在SLE的女性多見,因為女性的神經免疫內分泌調節作用較男性弱,起關鍵作用的還是雌性激素對該網路的調控作用較雄性激素弱。
(3)免疫反應異常:一個具有LE遺傳素質的人,在上述各種誘因的作用下,使抗體的免疫穩定機能紊亂,表現為B淋巴細胞高度活化而產生多種針對自身組織,包括細胞核及各種核成分、細胞膜、細胞質、各種組織成分的自身抗體,其中尤以抗核抗體為重要。引起B細胞功能亢進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①抑制性T細胞喪失,不僅在數量上,且其功能亦降低,使其不能有效地調節B細胞,從而使大量自身抗體形成而致病。②有人認為是由於輔助性T細胞功能過強,引起免疫調節障礙,產生大量自身抗體。③亦有人提出可能是單核細胞或巨噬細胞的活力過度,通過產生某種因子,刺激輔助性T細胞,或直接刺激B細胞,引起自身免疫。④有人在狼瘡鼠中發現早期有B細胞的過度活躍,但沒發現調節T細胞的缺陷,提出產生自身抗體的B淋巴細胞株逃脫了T細胞的控制調節,即在T淋巴細胞調節功能正常時,亦能產生自身抗體。
SLE患者有細胞因子分泌異常。IL-1由單核-巨噬細胞合成,它可使SLE的B細胞增殖,介導B細胞產生IgG,形成免疫復合物,引起組織損傷。IL-1可誘導IL-6、IL-8、TNF-α等炎性因子產生,與狼瘡腎炎發生有關。約50%患者血清中IL-2水平升高,幾乎所有患者有高水平的IL-2R,且活動期較緩解期高。IL-2主要由CD4+T細胞所產生。SLE患者IL-6水平升高,與中樞神經系統受累有關。
在SLE活動期,IL-10水平升高,IL-10在B細胞異常活化中起重要作用。
SLE患者血液中出現的自身抗體大體分以下幾類:一類為針對DNA、核蛋白等細胞核成分的抗體,統稱為抗核抗體,它是所檢查的自身抗體中種類最多者,現已知有30多種。在這些抗體中,有的對某種疾病特異性高,如抗ds-DNA和抗Sm抗體是SLE的特徵性抗體。所謂LE因子即抗DNA抗體,它在血中與DNA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在全身各處的小血管。在補體參與下引起小血管炎,並因此引起腎炎、關節炎、心內膜炎,肺、肝、皮膚及神經病變。抗核抗體作用於白細胞的細胞核,二者可被吞噬細胞所吞噬,此種吞噬細胞即LE細胞。
另一類為針對血細胞的自身抗體,如抗紅細胞抗體、抗粒細胞抗體、抗血小板抗體和抗淋巴細胞抗體,可引起溶血性貧血、中性粒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淋巴細胞減少等。此外,尚有類風濕因子、抗線粒體抗體、抗微粒體抗體、抗凝血因子抗體及抗心磷脂抗體等。
㈢ 什麼是狼瘡細胞
Miecher(1954)證明紅斑狼瘡細胞因子為一種抗核因子,是一種γ球蛋白。現已明確形成狼瘡版細胞權需要4個因素:①狼瘡細胞因子,是一種抗核蛋白抗體,存在於外周血、骨髓、心包、胸腔和腹腔積液、皰液和腦脊液中;②受損傷或死亡的細胞核,各種器官的細胞核均可與狼瘡細胞因子起作用;③活躍的吞噬細胞,一般為中性粒細胞;④補體;在吞噬時需要補體的參與。狼瘡細胞形成的過程,首先為狼瘡細胞因子與受損傷或死亡的細胞核起作用,使細胞核脹大,失去其染色質結構,核膜溶解,變成均勻無結構物質,形成所謂"勻圓體",細胞膜破裂,勻圓體墮入血液,許多吞噬細胞聚合來吞噬此變性的核,形成花瓣形細胞簇,隨後此變性核被一個吞噬細胞所吞噬,就形成"狼瘡細胞",補體參與起促進吞噬作用。 約40-70%活動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狼瘡細胞檢查陽性。其他疾病如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約10%病例可查見該細胞。此外,慢性活動性肝炎,葯疹(如普魯卡因醯胺及肼酞嗪)等引起的葯物性狼瘡也可陽性。
㈣ 詳細介紹系統性紅斑狼瘡如何檢查
血常規 如上述血沉 增快血清蛋白 白蛋白降低α和γ球蛋白增高纖維蛋白原增高冷球蛋白和冷凝集素可增高 免疫球蛋白 活動期血IgGIgA和IgM均增高尤以IgG為著非活動期病例增多不明顯或不增高有大量蛋白尿且期長的患者血Ig可降低尿中可陽性 類風濕因子 約%~%病例陽性 梅毒生物學假陽性反應 %~%陽性 抗心磷脂抗體 IgG型的陽性率為%IgM型為%與患者血栓形成皮膚血管炎血小板減少心肌梗塞中樞神經病變和習慣性流產或宮內死胎關系密切 LE細胞 Hargraves()首先在骨髓中發現Haserick()從外周血中找到LE細胞miecher()證明紅斑狼瘡細胞因子為種抗核因子是種γ球蛋白現已明確形成LE細胞需要個因素:①LE細胞因子是種抗核蛋白抗體存在於外周血骨髓心包胸腔和腹腔積液皰液和腦脊液中其相應抗原為脫氧核糖核酸組蛋白復合物此抗原存在於細胞核內;②受損傷或死亡的細胞核無種屬和+器官特異性即人或動物的各種器官的細胞核均可與LE細胞因子起作用;③活躍的吞噬細胞般為中性粒細胞;④補體:在吞噬時需要補體的參與LE細胞形成的過程首先為LE細胞因子與受損傷或死亡的細胞核起作用使細胞核脹大失去其染色質結構核膜溶解變成均勻無結構物質所謂「勻圓體」細胞膜破裂勻圓體墮入血液許多吞噬細胞聚合來吞噬此變性的核形態花瓣形細胞簇隨後此變性核被個吞噬細胞所吞噬就形成所謂LE細胞補體參與起促進吞噬作用 約%~%活動性SLE患者LE細胞檢查陽性其他疾病如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中約%病例可查見該細胞此外慢性活動性肝炎葯疹如普魯卡因醯胺及肼酞嗪(肼苯噠嗪)等引起也可陽性 抗核抗體試驗(ANA) 本試驗敏感性高特異性較差現象作為篩選性試驗般採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血清ANA以鼠肝印片作底物亦有採用Will-細胞Hep-細胞等作底物約%~%病便ANA試驗陽性尤以活動期為高反復測定累積陽性率更高血清ANA效價≥:意義較大效價變化基本上與臨床病情活動度相致熒光核型可見周邊型均質型和斑點型偶見核仁型另有%~%病例臨床症狀符合SLE但ANA持續陰性有其它免疫學特徵可能是個亞型 抗核抗體是自身對各種細胞核成分產生相應抗體的總稱在SLE中所見的有: .抗脫氧核糖核酸(DNA)抗體 可分為抗天然或雙鏈脫氧核糖核酸(n-DNA或ds-DNA)抗體和抗變性或單鏈脫氧核糖核酸(d-DNA或ss-DNA)抗體 以綠蠅短膜蟲(Crithidia luciliae)或馬疫錐蟲(Trypanosoma equiperm)或伊氏椎蟲(Trypanossma evansi)作底物採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抗ds-DNA抗體在SLE活動期其陽性率可高達%~%然而放射免疫法檢測其陽性率為%~%抗ds-DNA抗體熒光核型顯示周邊型最具特異性提示患者常有腎損害預後差在緩解期其陽性率下降以至陰轉終末期患者亦可陰性抗ss-DNA抗體特異性差除SLE外在其他彌漫性結締組織疾病中亦可見到 .抗核蛋白(DNP)及組蛋白抗體 不溶性抗DNP抗體亦即形成LE細胞的種抗核因子—抗DNA和組蛋白復合物的抗體熒光核型呈勻質型往往在SLE活動期出現在普魯卡因醯胺異煙肼等引起狼瘡樣綜合征中約%以上的病例 可發現抗組蛋白抗體 .抗鹽水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體 抗原從小牛胸腺或兔胸腺中撮採用瓊脂擴散法或對流免疫電泳檢測近年亦有用免疫印跡法檢測的抗NNA抗體中主要包括抗Sm和nRNP等種抗體mRNP或URNP抗原為種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質(-KD)與URNA(U為尿嘧啶核苷酸)結合的復合物;而Sm為同樣種蛋白質與UUUUURNA所形成的復合物;抗Sm抗體在SLE的陽性率為%~%為SLE的標記性抗體常和抗ds-DNA抗體伴隨出現與疾病活動性無關可作為回溯性診斷的參考指標;抗URNP抗體可在多種結締組織病中出現其高效價除發生在SLE外常是診斷混合結締組織病的重要血清學依據 .抗Ro/SS-A和抗La/SS-B抗體 通常採用對流免疫電泳法檢測近亦可用免疫印跡法測定用前法檢測抗Ro/SS-A抗體陽性率為%~%抗La/SS-B為%;兩種抗體對原發性乾燥綜合征和SLE合並乾燥綜合征以及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呈高陽性率和重要參考價值抗Ro/SS-A抗體是新生兒紅斑狼瘡的重要血清學標記 與光敏感相關 .抗核糖體ρ蛋白抗體 以免疫印跡漢檢測陽性率約為%為SLE的標記性抗體 .其他 文獻中報導SLE患者中尚可測出抗Ku抗體抗內皮細胞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抗神經元抗體抗層素和抗纖維結合蛋白抗體抗Ⅶ型膠原抗體和抗神經節苷脂抗體等這些抗體檢測的陽性率特異性與臨床症狀的關聯有待進步深入研究 狼瘡帶試驗(LBT) 應用直接免疫熒光抗體技術檢測皮膚免疫熒光帶或狼瘡帶即在真皮表皮連接處可見局限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積帶皮損處陽性率SLE為%DLE為%正常皮膚暴光處SLE為%非暴光處為%但不見於DLE正常皮膚在慢性萎縮性或過度角化的皮損熒光帶成團塊狀新起的皮疹沉積如顆粒狀或細線狀而在SLE正常皮膚呈點彩狀此免疫熒光帶為Ig(主要為IgG亦有IgMIgA)與補體在真皮表皮連接處沉積造成 曾凡飲等採用M.Nacl分離人皮膚DIF法對SLE患者進行狼瘡帶的研究發現本法的陽性率達.%以Ig沉積於真皮側最為常見其次為沉積於真表皮兩側而未見單純於表皮側的病例熒光形態以線狀多見少數為顆粒太近來張學軍等採用熱分離表皮真皮法在例大皰性SLE中有例血管結合在真皮側另例與真皮側表示出抗體異質性 細胞免疫功能測定 淋巴細胞轉化試驗(PHA-LTT)舊結核菌素(OT)鏈球菌脫氧核糖核酸酶和鏈激酶(SD-SK)皮試往往陰性 T細胞亞群檢測 採用單克隆抗體熒光技術示活動性病例中總T細胞(CD)和抑制性T淋巴細胞(CD)明顯降低輔助性T細胞(CD)/抑制性T細胞(CD)(CD)比值增高隨著治療病情穩定T抑制細胞恢復正常T輔助細胞降低兩者比值恢復或低於正常 自然殺傷細胞(NK)採用酶(LDH)釋放法檢測NK活性結果示活性顯著降低在活動期更為顯著 血清補體測定 約%~%SLE患者血清補體減少尤其在活動期以CC為著但在其他結締組織病如皮肌炎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中不減少 循環免疫復合物(CIC) 血清CIC在活動期增高 皮膚試驗 採用自身或同種的白細胞進行皮試%SLE病例陽性採用小牛胸中核蛋白作皮試%(/)陽性採用小牛胸腺中脫氧核糖核酸作皮試%(/)陽性採用小牛胸腺中組蛋白作皮試%(/)陽性 毛細血管鏡檢查 於SLE患者手指甲皺和舌尖微循環中可見多樣形成的障礙表現為:①微血管袢增多微血管張力較差微血管擴張尤以靜脈管擴張較突出甚至有巨血管出現;②微血流障礙如血色暗紅微血管袢頂瘀血袢內血細胞聚集流速減慢或瘀滯;③微血管周圍有滲出和出血 這些微循環障礙導致血流瘀滯和血細胞聚集異形微血管巨形微血管和擴張膨大微血管皆可形成微血管周圍的滲出和出血同時又可進步發展形成血流的泥化甚至有微血栓產生造成惡性循環 血液流變學測定 呈顯著異常如全血比粘度全血還原粘度血漿粘度增加這些提示血粘度的增加血液流動性的下降;紅細胞電泳時間延長血沉快K值增大致表明紅細胞聚集性的增加但血細胞壓積普通稍低(貧血);血中纖維蛋白原增高血液粘聚性增加導致血流緩慢為活血化瘀中醫治療提供理論基礎系統性紅斑狼瘡是紅斑狼瘡中發病率較高的一種。 希望上述關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檢查方面問題的詳細介紹能夠給廣大患者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對於紅斑狼瘡有些基本的了解與認識。
㈤ 紅斑狼瘡腎病的腎炎分型
狼瘡性腎炎是指系統性紅斑狼瘡合並雙腎不同病理類型的免疫性損害,同時伴有回明顯腎臟損答害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其發病與免疫復合物形成、免疫細胞和細胞因子等免疫異常有關。除SLE全身表現外,臨床主要表現為血尿、蛋白尿、腎功能不全等。狼瘡性腎炎的病理學分型對於判斷病情活動度及預後、制定治療方案具有重要價值。
㈥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如何發病的
SLE是以全身免疫異常而致多器官受累為特徵的疾病。病理表現為自身抗體產生和免疫復合物沉積。抗體產生和免疫復合物清除調節的缺陷導致組織的損傷。
1.要解釋SLE的發病機制都必須先回答下列臨床現象:①SLE在任何種族中均有發病,某些種族較其他種族更易患病,這提示本病有遺傳基礎。如SLE在非洲裔美洲人和亞洲人中更為常見,而在白人則較少見。另外,本病的臨床表現和病程在不同種族的患者也有所不同。非洲裔美洲人和東方人的SLE患者病情較白人重。然而,有趣的是,非洲裔非洲人罕有發生重病的。這提示環境的改變可使SLE的發病和臨床表現發生變化。②某些環境因素,最明顯的是紫外線照射,可誘發或加重SLE。另外,發現某些葯物如肼屈嗪和異煙肼等,也可誘導產生SLE樣症狀。③SLE主要見於生育年齡婦女。
在男性和老年人少見。另外,病情的活動性會隨生理性性激素水平的周期變化而波動,例如妊娠和哺乳。口服避孕葯也可誘發或加重SLE。
2.SLE的發病機制很復雜,為多種基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據認為這種相互作用激活T細胞,活化的T細胞反過來再激活B細胞,導致過多的自身抗體產生。被自身抗體損傷的組織和異常凋亡的細胞所產生的自身抗原進一步驅使T細胞活化。
(1)SLE的動物模型:與人類SLE一樣,所有這些小鼠均產生針對包括抗ds-DNA抗體在內的抗核抗原的高水平IgG型自身抗體。
這些自身抗體可能通過在腎小球的原位免疫復合物沉積而介導腎炎。
狼瘡易感小鼠也產生抗內源性xenotropic病毒糖蛋白gp70等其他自身抗原的抗體。這些自身抗體也與小鼠狼瘡的發病機制相關。除腎炎之外,這些小鼠模型還有其他的腎外病症。這些病症包括如既有淋巴結腫大又有脾臟腫大的淋巴增殖性病變、溶血性貧血、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血管炎、血栓形成和關節炎。
(2)SLE的遺傳學:基因易感性是SLE重要的危險因素。有關的證據如下:①SLE患者的所有親屬中約27%、一級親屬中約15%,患一種自身免疫病;②SLE患者的一級親屬中1.7%~3%發生SLE,而健康者的一級親屬中僅有0.25%~0.3%患SLE;③同卵雙生比異卵雙生的患病一致率高10倍;④同卵雙生之間及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臨床表現相似。
(3)目前的研究提示,SLE是一多基因的疾病,雖然約<5%患者的發病也許是單基因在起作用,後者是補體級聯反應中初始成分純合子缺陷的患者。其他與SLE相關的候選基因座位有:MHC-Ⅱ類抗原等位基因,包括甘露糖結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lectin,MBL)在內的其他補體相關蛋白基因、Ro/SSA、CR1、免疫球蛋白Gm和Km同種型、T細胞受體、一些細胞因子、Fc受體、熱休克蛋白(HSP)-70和尚未定位的與疾病相關的基因候選區。
一般說來,根據功能可把能增加SLE易感性的各種MHC和非MHC基因分為三類:①控制對特定自身抗原產生自身免疫應答的基因。這些基因也許能夠編碼促進結合或清除自身抗原的蛋白。最典型的例子是介導特異性賴T淋巴細胞免疫反應的MHC-Ⅱ類基因。
T細胞受體基因也是此類中強有力的候選者。然而,與以往研究結果的矛盾之處在於,迄今為止尚無證據表明這些基因在胚系狀態下與SLE的易感性相關。
②調節淋巴細胞或其他細胞凋亡發生的基因。
③影響免疫復合物處理以及炎症性疾病在特殊器官中表達的基因。例如各種補體和受體基因、IgG受體基因和細胞因子基因等。
㈦ 有全身性紅斑狼瘡想用深圳金時代生物技術的幹細胞治療,不知道能不能治好
系統性來紅斑狼瘡就是常見的自身免疫源性疾病終的一種,而幹細胞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其一是通過分泌可溶性細胞因子介導,其二是通過調節T細胞發揮抑製作用,從這兩方面達到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的。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手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是SLE的主要治療手段,不僅副作用大,而且對部分病人無效。近年來興起的幹細胞技術在SLE(尤其是難治型)的治療中顯示良好的效果。
㈧ 系統性紅斑狼瘡跟免疫系統疾病有什麼關系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由於自體抗體免疫復合物沉澱導致多器官衰竭的系統性疾病。簡單來說,機體由於某種原因將自身組成識別為「危險物質」,啟動免疫反應企圖清除這些「危險物質」。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多發於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臟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結締組織病。談到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們不得不提到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是一把"雙刃劍",當機體免疫功能正常時,免疫反應會得到非常精確的調控,免疫反應的結果是消滅和清除對人體有害的異物,而保護我們自身的正常組織和細胞;但在某些情況下,免疫系統會反應過度或出現反應偏差,攻擊自身正常細胞,造成自身免疫病。
針對自身免疫性病的治療做常見的策略就是免疫抑制治療,把患者的免疫力調低來減輕對自身細胞的免疫破壞,但是,大多數免疫抑制治療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令患者痛苦不堪。
那免疫系統出問題了,能不能用自身的免疫細胞來治療呢,答案是否定的。本身的免疫細胞都是正常的,只是接受了錯誤的指令,導致攻擊自身正常的細胞。
在近年來對間充質幹細胞的深入研究中發現,間充質幹細胞有多種免疫調節作用,可用於紅斑狼瘡的治療。在不同炎症情況下,間充質幹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是不同的。它好像就是炎症環境的一個調和劑:當炎症反應強時,它就會抑制免疫反應;當炎症反應弱時,它反而可能促進免疫反應。
治療原理:
MSC對各種免疫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MSC對多種活性淋巴細胞有免疫調節作用,比如T細胞、B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和樹突狀細胞,通過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及產生細胞因子抑制各種淋巴細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應,從而發揮免疫重建的功能。MSC對各種免疫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MSC對多種活性淋巴細胞有免疫調節作用,比如T細胞、B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和樹突狀細胞,通過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及產生細胞因子抑制各種淋巴細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應,從而發揮免疫重建的功能。
㈨ 幹細胞治療紅斑狼瘡有用嗎
我這么跟你說吧,紅斑狼瘡基本很難徹底治癒,可它雖然不能根治,但一些方法可以減緩該病的進程,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如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葯、抗瘧葯、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以上是一些傳統治療手段,在這里,中瑞恩次方醫生為患者介紹兩種新的治療手段。
第一種:青蒿素
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葯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經研究,青蒿素不但能對付瘧疾,還可能治療紅斑狼瘡。
根據屠呦呦團隊前期臨床觀察,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有效率分別超90%、80%。世衛組織全球瘧疾項目主任佩德羅·阿隆索肯定了這種可能,同時他也認為,必須進一步根據國際標准,經周密設計和嚴格實施的臨床試驗才能得出最終結論。
屠呦呦說:「青蒿素對治療紅斑狼瘡存在有效性趨勢,我們對試驗成功持謹慎的樂觀。」
據了解,臨床試驗一般共三期,二、三期試驗樣本量更大,至少還需7到8年。若試驗順利,預計新雙氫青蒿素片劑或最快於2026年前後獲批上市。
第二種:幹細胞治療紅斑狼瘡
國際頂級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了一篇文章,作者是南京鼓樓醫院的孫凌雲教授,文章題為《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引起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FLT3L和CD1ct樹突狀細胞的表達》(翻譯成中文後)。
文章的」摘要「提到:異體間充質幹細胞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具有免疫調節功能。
文章的「結論」中提到:11名紅斑狼瘡患者在經過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後,在6個月的隨訪中,sledai評分顯著下降;其中兩名患者的病症得到完全緩解(sledai評分<3),7名患者部分緩解(sledai評分<8)。
間充質幹細胞是一種多能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能力。來源於骨髓、脂肪、新生兒臍帶、胎盤等,在臨床的上的應用十分廣泛。
幹細胞治療紅斑狼瘡的機制如下:
1、提升樹突細胞(DC)的數量,而DC細胞作為免疫細胞中的通訊兵,就會將「不要攻擊自己人」的信號傳遞給T、B細胞,這樣,就使疾病得到緩解。
2、調控巨噬細胞、T細胞等功能,促進T細胞向調節性T細胞轉化,誘導免疫耐受。——《間充質幹細胞對系統性紅斑狼瘡T淋巴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
3、經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外周血中炎症性Th17細胞下調,病狀好轉。——《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Th17細胞的調節》
幹細胞治療紅斑狼瘡,是目前比較前沿的治療技術,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幹細胞提取和培養之後,再回輸進患者體內,通過幹細胞強勁的修復能力,去修復被病毒損傷的組織。與此同時,也調節自身免疫系統,促進免疫力的提升和對抗病毒的能力。中瑞恩次方有比較豐富的幹細胞治療紅斑狼瘡的案例和經驗,歡迎大家咨詢詳細了解。
㈩ 紅斑狼瘡是什麼樣子
意見建議: 紅斑狼瘡(LE)是結締組織病的典型代表,發病率較其他結締組織病為高,本病是一個譜性疾病,病譜的一端為盤狀紅斑狼瘡,病變主要限於皮膚;另一端為系統性紅斑狼瘡,除皮膚損害外尚伴有系統受累,中間有許多亞型。臨床上根據皮疹特點、全身症狀、實驗室檢查及預後,將本病分為三型:盤狀紅斑狼瘡(DLE)、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SCLE)和系統性紅斑狼瘡(S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