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黃甲魚的營養價值
黃甲魚其中的營養價值成分非常的高,特別是對於剛剛進行完大手術,專身體元氣缺失,身體屬元氣不足的朋友們,來說有著非常好的補充無效而且,對於很多疾病可以起到預防的作用,接下來的文章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有關於黃甲魚的營養價值。
食材
黃顙魚,屬淡水底層魚類,白天喜歡棲息於水底層,不常活動,夜間游至水體的中、上層覓食。養殖黃顙魚,要求水質清淡,溶氧較高,適宜溫度為0~38℃。黃顙魚為溫和肉食魚類,喜食小魚、小蝦、螺蚌肉和人工配合飼料。
食療作用
性味:性平,味甘。
歸經:歸脾、胃經。
功效:利小便,消水腫,發痘疹,醒酒。
宜: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腳氣水腫以及營養不良性水腫者宜食,小兒痘疹初期宜食。
忌:因黃骨魚為發物食品,故有痼疾宿病者,乳支氣管哮喘、淋巴結核、癌腫、紅斑狼瘡病患者忌食或謹慎食用。
在上面的文章當中,了解到了黃甲魚的營養價值營養,其實所謂是種類繁多,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大家不妨來嘗試,可以多喝一些甲魚湯對於身體的滋補,有著很好的功效。
⑵ 養殖鱔魚需要什麼技術
一、科學放養鱔魚為變溫動物,只要水溫在10—32℃,全年均可進行放養。放養的鱔魚要求體質健康,游泳活潑,無疾病,無傷殘,規格大小均可。因鱔魚有大
欺小、強欺弱和在食物缺乏的情況下相互撕咬殘食的現象,因此,同池飼養的鱔魚應規格基本一致。一般個體重在100—350克以上的,可放到待銷池內隨時出
售;個體重在50克以上的,可放到養成池中,當年可長到商品規格;50克以下的,可放到苗種池中,當年能長到50克以上,可為來年鱔魚養成提供大規格鱔
種。放養密度要根據放養規格及飼養條件等靈活掌握,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放養1—5千克。
二、進池准備鱔魚入池前,可施少量經發酵腐熟的有機肥,以繁殖搖蚊幼蟲、絲蚯蚓、水生昆蟲等水生動物,或在池中投放螺螄或泥鰍等,任其繁殖,為鮮魚提供鮮活餌料。有條件的地方,可在池中架設黑光燈,引誘昆蟲入池。
三、投喂餌料經1—2天短期適應後即可投餌,投餌量一般為魚總體重的2%—10%。投餌量要根據水溫高低、餌料質量、水質狀況等酌情增減。一般日投餌1次。在下午4—5時或傍晚投喂。亦可逐步提早投喂時間,馴化其白天攝食,在上午8時、下午4—5時各投餌1次。
鱔魚以攝食動物性餌料為主,喜食鮮活餌料,如各種昆蟲及其幼蟲、蚯蚓、小魚蝦、蠶蛹、蠅蛆、螺螄、蚌蜆、大型浮游動物、畜禽內臟及蝌蚪等。餌料應保證鮮活
不腐臭,動物性餌料不足的地方,可投喂部分植物性餌料,如豆餅、麩皮或玉米粉等,將上述植物性餌料與絞碎的魚蝦肉糜混合成濕團(在水中能較長時間不散開)
後投喂。較大的餌料要剁碎或吊掛在池中,任其撕食。螺螄、河蚌及蜆等硬殼餌料,投放前須砸碎其外殼。餌料應定點投喂,每個魚池設2—8個投喂點。鱔魚攝食
的適宜水溫為15—30℃,有晝伏夜出索餌的習性。如冬季對魚池覆蓋塑料薄膜大棚或採用其他增溫、保溫措施,保持適宜的水溫,鱔魚可全年攝食生長,從而大
大縮短暫養期,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和效益。投餌前應清除殘餌,以免影響水質。
四、調節水位水質因鱔魚能在空氣中直接呼吸氧氣,需經常把頭部伸出水面。所以,鮮魚池水位宜淺。水位應根據鱔魚規格而定,苗種池水位宜淺,一般為10—
20厘米。養成池可深些,一般為30—40厘米。待售池水位可淺些鱔魚耗氧量較高,喜清新水質。因此,應經常沖注新水。一般冬季每月換水1—2次,春秋季
每星期換水1次,夏季每1—3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在20—50%,有條件的地方可在鱔池中形成微流水。在高溫季節,應增加換水次數,或在池上架植絲
瓜、葡萄,以防烈日暴曬和降溫防暑。較大較深的養鱔池中,可混養少量羅非魚、鯉魚、鯽魚、泥鰍等雜食性魚類,能起到清除殘餌糞便、凈化水質等作用。
五、及時過篩分池鱔魚種內競爭性很強,同規格下池的魚,經一段時間的飼養,規格就會參差不齊,長此以往不利於產量的提高。所以,在鱔魚生長期間,應每隔1
個月左右,將池中的鱔魚全部捕出,經過篩選,將大、中、小規格的鱔魚分池飼養。秋後生長期結束前,也應將魚全部捕出,把已達商品規格的魚放入待銷池中,其
余不同規格的魚,按來年生產需要分池放養。這樣,鱔魚種經一個冬天的適應,明年即可較早進入旺長階段。
六、防治魚病鱔魚池在放種前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外來鱔魚須用濃度為百萬分之一的漂白粉溶液,或3%的食鹽水浸洗消毒10—20分鍾後下池。飼養期間,每月按百萬分之一濃度用漂白粉潑灑全池。在池內拖洗剝開頭皮的蟾蜍,對白斑病和腐皮病有一定療效。
七、搞好防護工作鱔魚池池小水淺,在灌注新水時,要防止水溢魚逃。魚池水面應控制在池沿20厘米以下,隨時檢查進排水門的攔魚網布及池壁的牢固程度。特別
在食物缺乏、雷雨、久雨天氣或水質惡化時,鱔魚最易逃逸,此時更應重視防逃工作。另外,應當防範鴨、鼠、貓等敵害危害鱔魚。
八、越冬管理一般11月份以後,水溫降到15℃以下時,鱔魚開始鑽入土層深處,進入冬眠狀態,直到來年2—3月。越冬期間,待銷池應採取增溫、保溫措施。
當年不夠商品規格的鱔魚,可在原池越冬,越冬期間可保持較高的水位。尤其在冰封水面時,應保持冰下水深0.3米以上,並每月換1次池水。也可採用干法越
冬,即當水溫降到10℃以下時,將池水排干,池底覆蓋部分麥秸或稻草等,保持土壤潮濕和不凍結,鱔魚即可安全越冬。有熱源的地方,使池水終年保持25—
30℃,鱔魚就能免除冬眠,常年生長。
黃鱔的養殖技術
人工養殖黃鱔的技術措施:放養鱔種及鱔魚的選擇和投放,投餌和管理,防逃。
黃鱔養殖的管理:投給適口餌料,經常加註新水,創造適宜環境,注意防治鱔病,黃鱔的越冬。
黃鱔病害技術及防治,黃鱔幾種常見病。
一.概述
黃鱔又稱鱔魚,長魚等。生長速度快,一般一個月可增長10厘米,9 個月體長可達300克,即達商品魚規格.黃鱔尤其適應農村人工養殖, 是農民致富的好門路。
1.養殖鱔魚需注意的環境
應選擇水源充足,四季朝陽的地方,在水質上,是養殖黃鱔的關鍵技術,定要勤換水,保持良好的水質,春秋季3-5天換水一次,夏天1-2天換水一次,其水深不低10厘米,注入水溫不能超過5℃,以免因溫度驟降引起死亡。
2.建造養鱔池
建造鱔池,要選地勢稍高,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池,以小型為主 ,面積5-20平方米,或者30-6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池形應按東西走向,
為了防逃可另做池沿,四周高出地面30-50厘米,在土質較硬的地方建池可不用磚石,若在軟土質處建池則要用磚石鋪底砌壁水泥勾縫。池底墊上經過曝曬松硬
適度的泥土30-60厘米,便於黃鱔打洞潛伏,在接近水源處挖一進水口,在相對一側下端平行水底處留一排水口,排進水口均要有攔魚網布,防止逃鱔.池面
1/3的水面可適度種植茭白,水花生,蒿草等水生植物,供鱔魚蔽,遮蔭改善魚池環境。
二.人工養殖黃鱔的技術措施
1.放養鱔種及鱔魚的選擇和投放
應選擇體質健壯,體表光滑,活動力強,大小一致的黃鱔.
一般要求每尾重量20克為宜,若投放每尾30-50克的大規格鱔魚,則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高.苗種有來源於籠捕的野生幼鱔,也可從市場收購,但受傷破
皮, 斷尾的鱔要除去,還可以是人工繁殖的苗種。放養早春為好. 一周內放齊。放養量一般每平主米1.5-3千克,條件好的可放到5-6千克。總之,
放養規格大,密度就小,反之,則相應增大,且放養前應注意魚體消毒,水溫差不宜過大。
2.投餌和管理
黃鱔以肉食為主,人工投飼可用蚯蚓、小魚蝦、螺蚌肉等,
也可搭配投喂一些米糠、豆餅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飼料,腐敗變質的飼料不可投喂.投飼應在傍晚進行,日投量占鱔魚體總重的3-5%,6-8
月投飼量為總重量的6-7%;投飼量隨鱔體增而加大,在生長適溫時應多投勤投,15℃以下,10℃以下停止投喂,要求將飼料投入食台,便於掌握食量和清除
殘餌。
3.防逃
雷雨悶熱天氣,氣壓低,水體缺氧,可見黃鱔出穴,豎直身體前部,將頭伸出水面,此時要注意灌注新水.雨天還要注意溢水口是否暢通,攔魚網是否牢固,以防黃鱔外逃.池邊不能有草繩、木棒延伸池外,因雨天黃鱔最易順水逃逸。
三.黃鱔養殖的夏天管理
1.投給適口餌料
黃鱔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特別喜歡鮮活餌料,或蛋白質含量高的混合飼料,如各種昆蟲的幼蟲、小魚蝦、螺蜆、蚌肉、蠶蛹、蚯蚓、蠅蛆、禽畜的下腳料等,這些都是黃鱔的理想餌料。
黃鱔喜歡晝伏夜活動,因而投飼時間為下午4-6時為好.黃鱔貪食且耐飢餓,飽飢不易覺察,故投飼要注意定時定量,一般每平方米鱔池每天投飼料400-500克,約占黃鱔體重的5-8%.投飼要有固定的投喂地點,多設食台,防搶食或飢飽不勻。
2.經常加註新水
黃鱔池的水深要適當,一般以15-20厘米為宜,要經常換水, 堅持每天或隔天換一次,保證水質清新。天氣悶熱,雷雨前夕,水中會缺氧, 凡在這種天氣前夕,要及時加註新水。雨天要注意排水暢通,切忌雨水漫池,防外逃。
3.創造適宜環境
黃鱔的適宜生溫是15-30℃,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黃鱔攝食和生長,故在夏秋高溫季節,要注意為黃鱔創造適應環境。可在養殖池內1/3 的面積放養水葫蘆、浮萍或者種養慈菇、菱白等水生植物,也可在池邊種些南瓜、扁豆等,並在池上搭架遮蔭,以利黃鱔生長。
4.注意防治鱔病
鱔種放養前,用4%食鹽水或10ppm漂白粉浸浴10-20分鍾, 可有效地預防鱔病,黃鱔受傷後會生水霉病,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細心操作,以免鱔體受傷。黃鱔生此病時,可用萬分之四的小蘇打和食鹽合劑全池潑灑, 也可用3-5%的食鹽水浸洗鱔體5-8分鍾。
5.黃鱔的越冬
(1).干也越冬:冬季時將池水排干,泥土要保持濕潤,上層覆蓋18厘米稻草,以防土層結冰,注意鼠和貓進入池內損傷鱔體。
(2).帶水越冬:冬季加深水位培肥水質,提高水溫,水面結冰要及時打破,謹防黃鱔缺氧窒息死亡。
四.黃鱔病害及防治技術
生長期間,尤其是剛放鱔苗和黃鱔繁殖季節, 絕對不能夠放鴨子直池捕食。為防止貓、鼠、鳥類等動物入池捕食黃鱔,最好用舊網片蓋住池子,或是採取其它保護措施。
夏天,有時因氣溫太高,黃鱔會出現中暑昏迷現象 ,此時應換清涼水,或遮陰降溫,再喂新鮮的蚪肉。
黃鱔在飼養初期,如果鱔種表皮受傷就易引起水霉病。病鱉體生白毛,食慾不振,最後病弱而死.防治方法是選擇體表無傷、體質強壯的幼鱔,在放養前用石灰消毒鱔池,發現患有水霉病的黃鱔要及時用5%的碘酒抹患部或3-4%的食鹽水浸洗魚體5分鍾,就能獲得較好的療效。
黃鱔梅花斑狀病是在黃鱔的背部出現黃豆粒大的黃色圓形病斑。
防治方法是在鱔池中放養一些蟾蜍,由於它們身上的蟾酥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若已發病,可用剝去皮的蟾蜍頭部,用繩子系好後在池內拖幾次, 1-2天即可除病。
黃鱔毛線蟲病是由於毛線蟲侵入黃鱔腸道引起的疾病,毛線蟲大量寄生引起黃鱔死亡。防治方法是在放養鱔苗之前用生石灰清池,可殺死蟲卵預防此病。發現病鱔後,可按每50公斤黃鱔用5克敵百蟲晶體(90%), 摻入豆餅粉3公斤,做成葯餌投喂治療。
五.黃鱔幾種常見病的防治
在養殖黃鱔過程中應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其常見病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腐皮病:
病鱔行動無力,整天將頭伸出水面,體表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形紅斑,以腹部兩側為多,有的還會腹部出現蠶豆大小紫斑, 嚴重的表皮腐爛成漏斗狀的小洞,若剝去腐皮肉,往往可見腐皮和內臟。
防治方法:
(1) 經常更換池水,保持良好水質,是預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2) 在加換新水的同時,全池潑灑漂白粉1ppm,連續3天,有較好療效。
(3) 每立方米水體,用紅黴素2.5萬單位噻唑拌餌料投喂,每天一次,連續3-6天
2.膚霉病:
此病是由於放養密度過大或餌料不足而引起黃鱔互相咬傷,傷口感染黴菌而致,傷口處長出棉絮狀"白毛",病鱔食慾不振,最後消瘦死亡。
防治辦法:
(1) 用5%食鹽水浸洗鱔種後放養。
(2) 已發病的可用0.04%的食鹽和0.04%的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
(3) 爛尾病:此病在高密度養殖的黃鱔池或運輸途中容易發生, 病鱔尾部發炎充血,繼而肌肉腐爛壞死,以致尾柄或尾部肌肉爛掉,尾椎骨外露,病鱔的頭伸出水面,反映遲鈍,行動無力。
防治方法:(1)注意鱔池水面的環境衛生,可減少此病的發生和危害。(2)用0.2ppm呋嘀唑酮全池潑灑。(3)用每毫升0.25 單位的金黴素液浸洗消毒魚體,效果很好。
3.毛細線蟲病:
此病系毛細線蟲侵入黃鱔腸道所致,造成黃鱔消瘦,而後死亡。
防治方法:(1)放養前黃鱔池用生石灰消毒,可預防此病。(2)每50
公斤黃鱔用9%晶體敵百蟲5-7.5克拌入河蚌肉中投喂,連喂6天。(3)用貫眾、荊、蘇梗、苦楝樹根皮等中草葯合劑,按每50公斤黃鱔用葯總量290克
(比例按順序為16:5:3:5),加入相當於總葯量3倍水,煎至原水量的1/2,
倒出葯汁,再按上述方法加水煎第二次,並兩次葯汁拌入飼料投喂,連喂6天。
4.由棘頭蟲寄生腸道引起,腸道發炎充血,阻塞腸管,嚴重時造成腸穿孔,引起黃鱔死亡。
防治方法:(1)養鱔池放養前用生石灰消毒可預防此病。(2)每50公斤黃鱔用90%晶體敵百蟲40-50克混合於飼料中拌喂,連喂6天
⑶ 嘎牙子魚吃什麼干凈嗎
養殖池塘以每口3-5畝、水深1.5-2.0米為宜,換水條件良好,並配套增氧機。放養前干塘每畝施放150公斤生石灰消毒,3天後注入新水,培肥後才能放苗。 主養每畝投放5-8厘米規格的魚苗1000尾,合理搭配一些鰱、鱅、鯇、鯽。飼料可投喂冰鮮小雜魚,魚苗期把小雜魚絞成魚糜,隨著長大可剁成肉塊投喂,每天2-3餐,日喂量是魚體重的5-10%,投餌的方法在池塘的下風處設投餌點,用20目左右的網片圍出5-10平方米左右的面積,網片高出水面、離塘底50厘米,飼料投放在其中,飼料浮起在網內時不致散開,黃顙魚會從水下上來攝食。高溫季節要注意防止水質變壞,適當更換新水,控制水色透明度20-30厘米;每10-15天施放一次生石灰,每畝15公斤兌水全塘全塘潑灑;同時注意開動增氧機,保持水中溶氧。養殖一周年產量200-300公斤。 黃顙魚也可以搭養,每畝投放200尾左右魚種,不增加投餌量,利用其清除塘中的小魚蝦、水生昆蟲,也獲得一定的產量。 [編輯本段]混養技術 黃顙魚屬底棲雜食性魚類,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經濟價值極高,是極具市場潛力的養殖品種。黃顙魚適應能力強,生長速度慢於鯉科魚類,但對該品種本身而言生長較快,當年繁殖的魚苗當年能達到商品規格,且群體產量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術尚不成熟,大規模人工養殖有一定困難,因此開展混養已勢在必行。魚池中混養黃顙魚具有以下優點:一是可以攝食池中低值小雜魚蝦、魚類殘餌、有機碎屑、浮游動物等,提高魚池凈產量。二是黃顙魚攝食水體中錨頭鰠等寄生蟲,可以減少魚病的發生。三是在不影響主養品種產量的基礎上,每畝增養黃顙魚5公斤~20公斤,畝增效益在100元以上。現將混養技術介紹如下: 一、成魚池混養 成魚池混養黃顙魚,對池塘主養的魚類沒有嚴格的要求。養殖四大家魚的魚池和主養吃食性魚類(如鯉鯽魚、羅非魚、淡水白鯧)等魚池均可混養黃顙魚。魚池面積20畝~30畝,水深2米~2.5米,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注排水方便。一般畝放黃顙魚40尾~50尾,規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畝增收黃顙魚5公斤~8公斤。 二、親魚池混養 親魚池混養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親魚池的水體空間,提高親魚池利用率,而且黃顙魚可以攝食親魚池中的一些與親魚爭食耗氧的小型野魚類。親魚人工繁殖結束後,每畝放養黃顙40尾~60尾,規格2厘米/尾~3厘米/尾,可畝增收黃顙魚6公斤~10公斤。 三、成蟹池混養 蟹池混養黃顙魚,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餌料生物資源。一般蟹池面積30畝~50畝,水草覆蓋率在50%左右,蟹種放養後,畝放養黃顙魚30尾~50尾,規格3厘米/尾~5厘米/尾,可畝增黃顙魚5公斤~10公斤。 四、河溝混養 河溝中低值野雜魚類較多,混養黃顙魚可節省人工餌料。一般畝放黃顙魚40尾~60尾,規格2厘米/尾~4厘米/尾,可畝增黃顙魚6公斤~12公斤。 五、大水面混養 大水面混養黃顙魚,群體產量高,既不影響主養品種的產量,也不需另外投餌。一般畝放黃顙魚40尾~60尾,規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畝增黃顙魚8公斤~15公斤。 無論採用何種混養方式,在養殖管理中須注意如下事項: 一、保持水體有較高的溶氧。黃顙魚對池水溶氧要求較高,故混養時要求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生長季節要適時加註新水,高溫季節要勤換水,如保持微流水則更佳。 二、保持合理的放養密度和放養規格。根據水體餌料生物量,科學合理確定混養比例和放養規格,一般水體以混養30尾~60尾為宜,放養規格為3厘米/尾~4厘米/尾。若密度過大,規格過小,年底達不到上市規格。 三、魚池混養黃顙魚後不再適宜混養其它肉食性魚類,淡水沼蝦、淡水螯蝦的養殖池中不宜混養黃顙魚。 四、養殖過程中,如發現黃顙魚規格過小,說明魚池中天然餌料生物量不足,可適當補放小雜魚蝦、家魚夏花或投喂人工配製的專用黃顙魚餌料。投喂人工餌料時,應先喂主養品種(投入淺水區),後喂黃顙魚(投入深水區)。黃顙魚有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投餌應以夜間為主。 五、蟹池中混養黃顙魚,因河蟹、黃顙魚在生態上處於相同的水層位置,容易引起兩者生態位置競爭。因此,蟹池中必須保持充足的天然餌料生物,否則影響黃顙魚飼養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畝投放螺螄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懷卵的鯽魚、抱卵的青蝦,讓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黃顙魚自由攝食。 【黃顙魚常見疾病控制技術】 黃顙魚是我國淡水水體中分布較廣的底層經濟魚類,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增加放養密度和擴大養殖面積的同時,黃顙魚的病害也逐漸增多,危害加大。為此,提出幾種常見疾病的主要控制技術。 一、機械損傷病因 由於黃顙魚喜集群生活,其胸鰭和背鰭長有硬棘,在生產操作和運輸中易造成魚體皮膚擦傷、裂鰭等機械性損傷,繼發細菌感染和黴菌感染,並以爛鰭和生長水霉為主要症狀。 流行情況 主要為網箱分養操作及大規格魚種長途運輸後受傷。 疾病控制技術 在拉網鍛煉、運輸中要細心操作。出苗時,暫養網箱時間不要過長,並盡可能降低暫養箱的放養密度。運輸用水中可以 適量添加土黴素,魚種入池或入網箱前要用低濃度高錳酸鉀或30%食鹽水溶液浸洗消毒。 二、出血性水腫病 病因 由細菌感染引起。病魚體表泛黃,粘液增多;咽部皮膚破損充血呈圓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外翻;頭部充血,背鰭腫大,胸鰭與腹鰭基部充血,鰭條潰爛,甚至腹部自胸鰭到腹鰭縱裂,膽汁外滲。腹腔淤積大量血水或黃色凍膠狀物,胃腸內無食,胃蒼白,腸內充滿黃色濃液,肝臟土黃色,脾臟壞死,腎臟上有黴黑點。該病在苗種或成魚養殖期間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種培育過程中較為流行,死亡率高達80%。高溫季節,該病易暴發且來勢猛,蔓延快。 疾病控制技術 養殖過程中,應密切注意水質情況,保持良好的環境條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適當降低魚苗的放養密度;疾病發生後,每天進行水體消毒1次,連續3天。在投喂魚肉漿時,每天應到餌料中添加1%食鹽。 三、水霉病 病因 由水黴菌感染引起。水黴菌初寄生時,肉眼看不出異狀,當肉眼能看到時,菌絲已侵入傷口且向內外生長與蔓延擴散,呈似灰白色的棉絮狀附著物,病魚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爛,失去食慾,瘦弱而死;若魚卵上布滿菌絲,則變成白色絨球狀,霉卵成為死的魚卵。嚴重危害孵化中的魚卵和魚體體表帶有傷口的苗種和成魚。此病在水溫低時最易發生,多因在拉網、分箱、運輸過程中操作不當引起。 疾病控制技術 在捕撈、運輸和放養過程中,盡量避免魚體受傷,並掌握合理的放養密度。魚種下塘前,用濃度為2~3%的食鹽水溶液葯浴消毒,全池潑灑亞甲基藍,使池水達到2mg/L濃度,2天後再潑灑1次。受精卵在孵化前要進行嚴格消毒,水溫最好控制在26~28℃,孵化過程中還要對受精卵進行再次消毒。 四、腸炎病 病因 由點狀產氣單孢桿菌感染引起。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輕壓腹部則肛門有黃色粘液流出。剖開魚腹,患病較輕的魚體食道和前腸充血發炎,嚴重者全腸發炎呈淺紅色,血膿充塞腸管。病魚離群獨游,活動遲緩,食慾減退。腸炎病主要危害魚種和成魚。病菌感染可能來源於養殖水域的底層淤泥,魚體攝食的浮游動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飼料中的魚肉漿也有可能攜帶該病菌。流行高峰多發生在水溫為25~30℃時。 疾病控制技術 池塘要徹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變腐敗的飼料,活餌應用2~3%食鹽溶液消毒,並定期在飼料中添加1%食鹽或0.1%鮮大蒜汁進行投喂;全池潑灑每立方0.5g二溴海因。 五、車輪蟲病 病因 由車輪蟲寄生引起。病魚焦躁不安,嚴重感染時病魚沿塘邊狂游,呈「跑馬」現象;鏡檢可見大量車輪蟲寄生於魚體的鰓絲和皮膚粘液上。主要危害黃顙魚魚苗、魚種,多發生於春末秋初。 疾病控制技術 全池潑灑每立方0.7g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或用苦楝樹葉30kg/畝煎煮後用湯汁全池潑灑。 六、小瓜蟲病 病因 由多子小瓜蟲寄生引起。在病魚的體表肉眼可見小白點,嚴重時體表似覆蓋了一層白色薄膜;鏡檢鰓絲和皮膚粘液,可見大量小瓜蟲。多子小瓜蟲的繁殖適溫為15~25℃,流行於春秋季。當過度密養、餌料不足、魚體瘦弱時,魚體易被小瓜蟲感染。 疾病控制技術 用每立方福爾馬林50~60g浸洗魚體10~15分鍾,同時,發病魚池亦用福爾馬林消毒;全池潑灑每立方2g亞甲基藍,連續數次,每天1次。 七、錨頭蚤病 病因 由錨頭蚤寄生引起。發病初期,病魚呈急躁不安、游動遲緩、魚體消瘦等現象。寄生部位充血發炎,腫脹,出現紅斑。肉眼可見錨頭蚤寄生。4月~6月是流行季節。 疾病控制技術 用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每立方0.3~0.4g,療效顯著。 八、營養性疾病 病因 飼料中的營養成分過多或過少,飼料成分變性或能量不足,均會引起黃顙魚的營養性疾病。常見症狀有脂肪肝病、維生素缺乏症等。病魚肝臟腫大,肝臟顏色粉白或發黃,膽囊腫大,膽汁發黑,胰臟色淡。病魚零星死亡。 疾病控制技術 改進飼料配方,提高飼料質量,適當增加飼料中維生素和無機鹽的用量。 在養殖黃顙魚常見疾病的控制中,要堅持「以防為主,防重於治」的方針,切實做好預防措施:①徹底清塘,嚴格消毒。②苗種放養時,要用食鹽等葯物浸浴消毒。③放養體質健壯、無病害的苗種。④投喂新鮮、優質飼料,堅持「四定」、「四看」投喂方法,不施用未經過發酵的糞肥。⑤加強水質管理,定期注換水。⑥定期潑灑葯物消毒水體與口服葯物,堅持對活餌、飼料台、食場進行消毒。⑦發現魚病,及時診治。應注意:黃顙魚為無鱗魚,對硫酸銅、高錳酸鉀、敵百蟲等葯物比較敏感,尤其要慎用。
⑷ 魚得了腸炎`有哪些症狀
腸炎病
病因:投放飼料量變化過大,突然變換餌料品種,水中含氧降低,水質污染,飽食後搬動魚體,吃了不潔餌料,或攝食過飽等,導致消化不良,誘發腸炎。由點狀產氣單孢桿菌引起。肛門紅腫,腸管充血發炎,嚴重時鰭基充血,腹部出現紅斑,剖腹時有腹水流出,整條腸呈紅色或紫色。
症狀:病魚精神呆滯,行動緩慢、離群、厭食、甚至失去食慾。伏卧池底不動,肌體做短時間的抽搐,翻轉魚腹可見肛門附近紅腫充血,嚴重時潰爛。初期排泄白色線狀黏液或便秘。嚴重時,輕壓腹部有血黃色黏液流出。將病魚進行解剖後,可看到腸道發炎充血,甚至腸道發紫,故很快就會死亡。
防治方法:
投喂干凈飼料,多餐少量,保持水質干凈,及時吸取過剩殘餌,增加增氧量,停食1-2天。
選用濃度為3%-5%的硫酸鎂溶液,浸洗病魚20-30分鍾。或選用0.1克呋喃唑酮與麵粉混合,搓成米粒狀顆粒投喂。或者加喂痢特靈。
或者,在5千克水中溶呋喃西林或痢特靈0.1—0.2克,然後將病魚浸浴20一30分鍾,每天1次。平時預防,還可用土黴素0.25克;或四環素0.25克;或氟哌酸0.1克等抗菌素葯物,葯量為每50千克水中放2粒(即0.25×2,或0.1×2)。浸浴2—3天後換水。
用呋喃西林或痢特靈葯液潑灑全池(缸),葯量按每50千克水放0.1克,來作為平時預防,收較顯著。
按每1千克魚體重用0.1克的痢特靈拌在人工飼料中(粒狀或片狀均可)投喂病魚,每天1次,連喂3—4天。
用漂白粉1mg/kg全池遍灑。
每公頃水深1m,用生石灰225~375kg全池遍灑。
每10kg魚用磺胺脒1g,做成葯餌投喂。
每10kg魚用大蒜50g,做成葯餌投喂,每天一次,連續三天。
每10kg魚用乾地錦草50g,做成葯餌投喂,每天一次,連續三天
⑸ 羅非魚塞邊有紅斑是魚病么第一年養魚不懂。
親!我也是養羅非魚的,腮邊有紅斑不一定有魚病,能再詳細敘述下不,可以根據實際的描述來判斷
⑹ 老公釣魚釣得條怪魚,身上有紅斑,求大神指導叫什麼
應該比較常見有紅斑的是羅非魚,也叫非洲鯽魚,是我國引進的一種魚種,目前在兩廣、福建、海南已經泛濫。湖南湖北和江西夏天也會有,但是過不了凍,這種魚低於20度的水溫很快就凍死了。
⑺ 紅斑狼瘡可以吃魚嗎
紅斑狼瘡飲食中注意可以攝入優質蛋白,優質的動物蛋白包括:雞蛋、牛奶、瘦肉等,植物蛋白應適當限量。豆漿等豆製品應該不吃或者盡量少食用。
同時,應予低鹽飲食,而水腫明顯者則應適當限制攝水量。要多食含有維生素的食物,平時除葯物補鈣外,還應多食一些含鈣的食物。
蛋糕還是不吃的好,因為激素的應用,可出現代謝紊亂,導致電解質平衡受影響,並且出現葯物性糖尿病,因此要少食高糖食物。
⑻ 羅非魚是發物嗎
一、羅非魚不是發物。
二、原因:從羅非魚的營養成份和特點可以看出,羅回非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答,所以一般人群都可食用,老少皆宜。
羅非魚的特點:味道鮮美,肉質細嫩,骨刺少,沒有肌間小刺。
羅非魚的營養價值:每100克肉中含蛋白質20.5克,脂肪 6.93克,熱量148千卡,鈣70毫克,鈉50毫克,磷37毫克,鐵1毫克,維生素B10.1毫克,維生素B20.12毫克。
三、延伸:
(1)、羅非魚的種類:莫三比克為模式產地的麗鯛屬一魚類物種,現為麗鯛科內一族魚類的通稱,英文里統稱為Tilapia。
(2)、羅非魚的別稱:非洲鯽魚、非鯽、越南魚、吳郭魚等。
(3)、原分布:溫帶、印度熱帶和熱帶國家等。
四、參考資料:
http://ke.sogou.com/v117102.htm
⑼ 免疫系統紅斑狼瘡可不可以吃羅非魚
您好,紅斑狼瘡是多系統損害的慢性系統性自身免疫病。是不會傳染的,它的病因常常是遺傳、環境因素、雌激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