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家規定的絕症有哪些
一、絕症
juézhèng
[incurable disease;fatal illness]當時醫學還無法治好的有生命危險的疾病。有些有傳染性。
世界五大絕症:運動神經元症(漸凍人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類風濕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世界五大疑難雜症,目前無法治癒。
另外,肝硬化也直接威脅人類生命,狂犬病也是死亡率100%的疾病。
這些都直接威脅人們的生命。死亡率極高!
還有一些類似絕症的不能治療痊癒,但一般情況卻不威脅人類的生命:
1、心臟病
是北美、歐洲、大洋洲主要的疾病,特別是老年人所受的此病威脅最大,僅美國每年就有75萬人死於此病。
2、腦血管病變(亦叫中風或腦溢血)
對老年人危害嚴重。
3、糖尿病
多見於發達國家,無根治的辦法。
中國和海外無數實例證明,Cancer is NOT fatal disease, it is curable. 癌症不是絕症. 癌症患者通過綜合治療,即主流醫學(現代最新醫學或西醫)和傳統醫學(TCM或中醫中葯)自然醫學(食療 郭林氣功)相結合,特別是長期堅持『以人為本自助自救』的富氧運動氣功鍛煉,自助互助群體抗癌,健身強體,能提高患者自身機體功能和自我修復潛力,提升免疫力和自愈力,戰勝癌症。氣功抗癌完全符合「身心整體醫學」的理論和實踐。
絕症是醫學意義上無法醫治的致命疾病。有些疾病在以前是絕症,之後出現治療方法後就不再是絕症,所以絕症這個詞有時效性。
某些疾病在醫理上可處理,但依然是絕症:有治療方法,但成功率過低、後遺症或葯物副作用嚴重;某些絕症雖然有方法控制,但無法根治。前者如癌症,後者有愛滋病。絕症病原體出於某些原因滅絕者,絕症也不復存在。
過去的絕症:有一些疾病如瘟疫的天花是以免疫療法防止感染,並無直接消滅病原體的方法,所以這些疾病只是在公共衛生領域得到控制,嚴格來說疾病作為絕症的本質並未消除(有人曾提出天花可作為生化武器,現有少部份毒病樣本在實驗室培養)。[1]
陰陽學中的絕症:閻王要你三更死,誰敢留你到五更!生死有命,人不能和命斗。當一個人身患絕症,如秋天風雨之中的一片樹葉。這時所能做的就是為親人祈福,為自己來生祈福。古人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說的就是種樹可以福澤後人,絕症的人應該請陰陽師在封印函上添加「出羽常陸,但馬土佐,浮世仏紫」結押,之後為自己的親人種樹木石將封印函擺放埋在樹下,這樣樹根可以隨著生長吸收地氣靈力,會讓親人幸福。如經濟條件很好,可以請「八尺神照鏡」,並按照自己生日添加「伯耆若狹,隱岐元簡,染付春秋」結押,將自己沒有用盡的福氣和好運轉給親人。
2. 病毒性心肌炎這種病嚴重嗎需要住院治療嗎,需要住多長時間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所引起的心肌急或慢性炎症。一般是在病毒感染(如感冒、咽痛、腹瀉等)後的1-3周內發生。導致心肌炎的病毒有多種,主要經呼吸道或腸道感染,少數肝炎患者可發生心肌炎。病毒可直接損傷心肌,也可通過免疫機制導致心肌炎症。
常因胸痛或心悸引起注意。心電圖檢查可發現心律失常或心肌損傷。抽血進行病原學、心肌酶譜檢查或作心肌活檢有助於進一步診療。
病情輕重相差懸殊,輕者,患者無任何不適,或心臟偶有早搏;重者,有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重度心肌炎容易診斷,而輕度心肌炎則很難確診,僅有早搏而診斷心肌炎者,多為臆測性診斷。
【治療】
1.急性期應卧床體息(1-6個月),應用心肌營養葯和免疫增強葯。恢復期(6-12個月)可逐漸增加活動量,但不可過於勞累。慢性心肌炎(病程一年以上,病情反復發作,伴有心臟擴大)要長期注意休息,葯物治療。
2.多進食含維生素C類水果(如桔子、蕃茄等)及富於氨基酸的食物(如瘦肉、雞蛋、魚、大豆等)。
3.注意氣候變化,防止受涼、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
4.服葯要遵醫囑,尤其是伴心律失常(如頻發早搏等)的患者,不可自行增加或減少葯量。
【心肌炎後遺症】
輕型心肌炎一般沒有後遺症,或僅有偶發早搏,痊癒後患者可完全恢復健康,很少復發。
重型心肌炎可能有後遺症,主表現在心臟擴大(超聲心動圖、胸片、胸部透視可發現)和嚴重心律失常(心電圖和小時心電圖檢查可發現),長期持續早搏患者應避免劇烈活動,注意生活規律。
有心臟早搏而沒有心臟擴大者預後較好,早搏較多者可短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葯,甚至可以不必服葯(除非醫生認為需要用葯),因為長期用葯,葯物的副作用可能會大於早搏對心臟的損害。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不必因有早搏而過於緊張。
有心臟擴大者應長期葯物治療,避免心力衰竭的發生。
關於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診斷參考標准和
採納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心臟病學會聯合會工作組關於心肌病定義和分類的意見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心肌炎心肌病對策專題組
1999年8月6~8日在鎮江召開的由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醫科大學中山醫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主辦的全國心肌炎心肌病學術研討會上,就1987年在張家港及1995年在武漢舉行的全國心肌炎心肌病研討會上制訂的成人急性心肌炎診斷參考標准〔1,2〕進行了廣泛、認真的討論及修訂。由於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困難,國際上至今尚無統一標准,因此本次會議所修訂的診斷標准仍為參考方案。
1995年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心臟病學會聯合會(WHO/ISFC)工作組關於心肌病的定義和分類的報告是經國際上多數從事心肌病研究的專家共同慎重討論制訂的,我國可採納應用,但本次會議專家組對某些特異性心肌病的提法有不同看法,現分別列出供同道們參考。
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參考標准
心肌炎是指心肌局限性或彌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變,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前者由細菌、病毒、螺旋體、立克次體、黴菌、原蟲、蠕蟲等感染所致,後者包括過敏或變態反應性心肌炎如風濕病以及理化因素或葯物所致的心肌炎等。由病毒感染所致心肌炎,病程在3個月以內者稱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炎的症狀輕重不一,病情嚴重程度不等。輕者可無自覺症狀;嚴重者可表現為猝死、嚴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和)心力衰竭,導致急性期死亡;也可表現為各種心律失常、心包炎或急性心肌梗塞等。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表現大多較新生兒和兒童病毒性心肌炎為輕,急性期死亡率低,大部分病例預後良好。但暴發型與重型患者少數可出現急性期後持續心腔擴大和(或)心功能不全,臨床表現與擴張型心肌病類同,又被稱為「亞急性或慢性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綜合征」等。這些患者的自然病程不盡相同。部分患者病情進行性發展,心腔擴大和心力衰竭致死;也有少數心腔擴大,而無心力衰竭的臨床表現,持續數月至數年後,未經治療,心功能改善並保持穩定;其中一部分患者可能再度病情惡化,預後不佳。
病毒性心肌炎的確診相當困難。原因是病毒性心肌炎臨床表現及多數輔助檢查均缺乏特異性。如何結合臨床表現與實驗室檢查結果確診病毒性心肌炎,國際上尚無統一標准。僅有病毒感染或心肌炎本身的症狀都不足以確診病毒感染心肌。目前我國臨床上對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多偏寬,有過病毒感染史及心電圖發現早搏或僅有胸悶、心悸等非特異性症狀加上某些外周血病毒病原學依據就診斷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給患者造成一定的精神和經濟負擔。為了進一步加強臨床醫師們對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認識,本次研討會在上兩次診斷標准草案的基礎上又做了修訂,以作為現階段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時的參考。
一、病史與體征
在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病毒感染後3周內出現心臟表現,如出現不能用一般原因解釋的感染後重度乏力、胸悶、頭昏(心排血量降低所致)、心尖第一心音明顯減弱、舒張期奔馬律、心包摩擦音、心臟擴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綜合征等。
二、上述感染後3周內新出現下列心律失常或心電圖改變
1.竇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竇房阻滯或束支阻滯。
2.多源、成對室性早搏,自主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動過速,陣發或非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心房或心室撲動或顫動。
3.二個以上導聯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1 mV或ST段異常抬高或出現異常Q波。
三、心肌損傷的參考指標
病程中血清心肌肌鈣蛋白I或肌鈣蛋白T(強調定量測定)、CK-MB明顯增高。超聲心動圖示心腔擴大或室壁活動異常和(或)核素心功能檢查證實左室收縮或舒張功能減弱。
四、病原學依據
1.在急性期從心內膜、心肌、心包或心包穿刺液中檢測出病毒、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蛋白抗原。
2.病毒抗體:第二份血清中同型病毒抗體(如柯薩奇B組病毒中和抗體或流行性感冒病毒血凝抑制抗體等)滴度較第一份血清升高4倍(2份血清應相隔2周以上)或一次抗體效價≥640者為陽性,320者為可疑陽性(如以1∶32為基礎者則宜以≥256為陽性,128為可疑陽性,根據不同實驗室標准作決定)。
3.病毒特異性IgM:以≥1∶320者為陽性(按各實驗室診斷標准,需在嚴格質控條件下)。如同時有血中腸道病毒核酸陽性者更支持有近期病毒感染。
對同時具有上述一、二(1.2.3.中任何一項)、三中任何二項,在排除其他原因心肌疾病後,臨床上可診斷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如同時具有四中1.項者,可從病原學上確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如僅具有四中2.3.項者,在病原學上只能擬診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如患者有阿斯綜合征發作、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或不伴心肌梗塞樣心電圖改變、心源性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伴低血壓或心肌心包炎等一項或多項表現,可診斷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如僅在病毒感染後3周內出現少數早搏或輕度T波改變,不宜輕易診斷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對難以明確診斷者,可進行長期隨訪,有條件時可做心內膜心肌活檢進行病毒基因檢測及病理學檢查。
在考慮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時,應除外β受體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亢進症、二尖瓣脫垂綜合征及影響心肌的其他疾患,如風濕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冠心病、結締組織病、代謝性疾病以及克山病(克山病地區)等。
對採納WHO/ISFC工作組關於心肌病定義和分類的意見
WHO/ISFC工作組關於心肌病定義和分類的報告發表在1996年循環雜志(Circulation)第93卷841~842頁。為便於我國心血管病臨床工作者採納應用,特作譯文轉載如下。
疾病分類是未知和已知病因之間的橋梁。以前心肌病定義為「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以與已知原因的特異性心肌疾病相鑒別。隨著對病因學和發病機制認識程度的增加,心肌病與特異性心肌疾病的差別已變得不十分明確。由於原來心肌病的三個類型已被臨床廣泛接受並應用,該命名仍予以保留。現在,心肌病是以主要的病理生理學或如果可能的話以病因學發病機制為基礎進行分類的。
定義和分類
心肌病是指伴有心功能障礙的心肌疾病。可分為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擴張型心肌病 以左心室或雙心室擴張並伴收縮功能受損為特徵。可以是特發性、家族性/遺傳性、病毒性和(或)免疫性、酒精性/中毒性、或雖伴有已知的心血管疾病但其心肌功能失調程度不能用異常負荷狀況或心肌缺血損傷程度來解釋(見下述)。組織學檢查無特異性。常表現為進行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猝死,且可發生於任何階段。
肥厚型心肌病 以左心室和(或)右心室肥厚為特徵,常為不對稱肥厚並累及室間隔。典型者左室容量正常或下降,常有收縮期壓力階差。有家族史者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細肌絲收縮蛋白基因突變可致病。典型的形態學變化包括心肌細胞肥大和排列紊亂,周圍區域疏鬆結締組織增多。常發生心律失常和早發猝死。
限制型心肌病 以單側或雙側心室充盈受限和舒張容量下降為特徵,但收縮功能和室壁厚度正常或接近正常。可有間質纖維化增加。可為特發性,也可伴有其他疾病(澱粉樣變、伴或不伴有嗜伊紅細胞增多的心內膜心肌疾病等)。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指右心室正常心肌逐漸進行性被纖維脂肪組織所取代。早期呈典型的區域性,晚期可累及整個右心室甚至部分左心室,累及室間隔相對較少。家族性發病常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不完全外顯,隱性型也有報道。心律失常、猝死常見,尤其在青年患者。
不定型的心肌病 包括一些不完全符合上述任何一組的心肌病(如纖維彈性組織增生症、非緻密性心肌病、收縮功能不全但心室僅略擴張者、線粒體疾病等)。一些患者可能表現出不止一種心肌病的臨床表現(如澱粉樣變、系統性高血壓)。現已認識到心律失常和傳導系統疾病可能是原發的心肌異常,然而現尚未將之列入心肌病的范疇。
特異性心肌病
指伴有特異性心臟病或特異性系統性疾病的心肌疾病。過去被定義為特異性心肌疾病。
缺血性心肌病 表現類似擴張型心肌病,出現不能被冠狀動脈病變或缺血損傷的程度來解釋的收縮功能受損。
瓣膜性心肌病 表現為與異常負荷狀態不符的心室功能障礙。
高血壓性心肌病 表現為左室肥厚,伴有擴張型或限制型心肌病的表現,並有心力衰竭。
炎症性心肌病 伴有心臟功能不全的心肌炎。心肌炎是心肌的一種炎症性病變,已有組織學、免疫學、免疫組化的診斷標准。可為特發性、自身免疫性、感染性引起。炎症性心肌疾病也與擴張型心肌病及其它心肌病如南美洲錐蟲病(Chagas病)、愛滋病病毒、腸道病毒、腺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性心肌病的發病機理有關。
代謝性心肌病 包括內分泌性:毒性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減弱、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嗜鉻細胞瘤、肢端肥大症、糖尿病;家族性累積性或浸潤性疾病:如血色病、糖原累積症、Hurler綜合征、Refsum綜合征、Niemann-Pick病、Hand-Schuller-Christian病、Fabry-Anderson病、Morquio-Ullrich病;營養物質缺乏:如鉀代謝異常、鎂缺乏、營養異常(如Kwashiorkor病、 貧血、腳氣病、硒缺乏);澱粉樣變:原發性、繼發性、家族性、遺傳性心臟澱粉樣變;家族性地中海熱、老年澱粉樣變性等。
全身系統疾病 包括結締組織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風濕樣關節炎、硬皮病、皮肌炎。浸潤性和肉芽腫性疾病包括結節病和白血病。
肌萎縮 包括Duchenne、Becker型和肌強直性肌萎縮。
神經肌肉性疾病 包括Friedreich共濟失調、Noonan綜合征和著色斑病。
過敏性和中毒性反應 包括對酒精、兒茶酚胺、蒽環類、輻射和其它損害的反應。酒精性心肌病可有大量的飲酒史,目前對酒精的作用是致病的或僅是條件致病的尚不能明確。
圍生期心肌病 指首次發病在圍生期的心肌病,可能是一組混雜的疾病。
本次研討會專家組認為,總體上,我國可採納WHO/ISFC關於心肌病的定義及分類,但結合我國目前情況,在特異性心肌病中高血壓性心肌病和炎症性心肌病的命名暫不予採用。
近年來,快速心律失常引發的心肌病即「心動過速性心肌病」已引起重視,但未包括在該分類之中,臨床上亦應予以注意。
楊英珍 整理
專題組成員(按姓氏筆畫排序):馬文珠 於金德 劉治全 吳寧 李隆貴 陳灝珠 陳曙霞 楊英珍 張寄南 榮燁之 高潤霖 顧復生 浦壽月 郭林妮 蔣文平 龔蘭生 戴玉華 戴閨柱
通信作者:楊英珍,上海醫科大學中山醫院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200032
3. 世界五大絕症是哪五大
世界五大絕症:運動神經元症(漸凍人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類風濕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世界五大疑難雜症。目前只有白血病可能通過骨髓移植受到治癒。
1.運動神經元症(漸凍人症)
「漸凍人症」是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簡稱M.N.D.)的一種,醫學上稱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簡稱A.L.S.)。因為特徵性表現是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身體如同被逐漸凍住一樣,故俗稱「漸凍人」,也稱「漸凍症」。
2.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組織的惡性疾病,又稱「血癌」。其特點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有大量白血病細胞無限制地增生,並進入外周血液,而正常血細胞的製造被明顯抑制,該病居年輕人惡性疾病中的首位,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病毒可能是主要的致病因子,但還有許多因素如放射、化學毒物(苯等)或葯物、遺傳素質等可能是致病的輔因子。根據白血病細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3.癌症
癌症,也叫惡性腫瘤,相對的有良性腫瘤。腫瘤是指機體在各種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細胞異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腫塊。良性腫瘤容易清除干凈,一般不轉移、不復發,對器官、組織只有擠壓和阻塞作用;但惡性腫瘤還可以破壞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引起壞死出血合並感染,患者最終可能由於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4.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類風濕(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公認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與內分泌、代謝、營養、地理、職業、心理和社會環境的差異、細菌和病毒感染及遺傳因索等方面有關系,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
5.艾滋病
艾滋病,1981年在美國首次發現和確認。全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英語縮寫AIDS的音譯,曾譯為"艾滋病"、"愛死病"。分為兩型:HIV-1型和HIV-2型,它們又有各自的亞型。不同地區流行的亞型不同,同一亞型在不同地區也存在一定差異。是人體感染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稱艾滋病病毒)所導致的傳染病。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回顧調查,各地區白血病的發病率在各種腫瘤中占第六位。白血病是骨髓、脾、肝等造血器官中白血病細胞的惡性增生,可進入血循環、並浸潤到全身各組織臟器中,臨床可見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出血、感染發熱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骨骼疼痛。白血病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
白血病的特徵為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呈惡性、無限制地增生,浸潤全身各組織和臟器,產生不同症狀;周圍血液血細胞有量和質的變化。每天骨髓能產生上百億個新的血細胞,大多數為紅細胞。而患有白血病的人體內產出的白細胞比實際需要的多,且多數的白細胞是不成熟的,為幼稚細胞,其存活期比正常情況下長。
白血病可以通過骨髓移植受到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