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醫怎麼分析紅斑狼瘡
結締組織疾病,屬「發斑」「痹症」「水腫」「心悸」「黃疸」等范疇。熱毒熾盛,肝腎不足,陰虛內熱,耗氣傷精,脾腎陽虛。
❷ 中醫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是怎麼認識的
1、精血虧虛。中醫認為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可能存在先天稟賦不足的現象版,腎陰虧耗權或後天勞傷過度,或女子值經、孕、產期,陰血暗耗;或肝氣郁結,郁久化火,火盛傷陰;或所遇不得,憂郁氣結,暗傷陰血;或房勞過度,陰精耗損於下,相火妄動,火炎於上。以上諸因形成陰虛火旺,陽盛血熱,成為發病的內在根據,這些都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中醫病理。
❸ 系統性紅斑狼瘡中醫
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黃女士 女 30歲 低蛋白血症,該患者於2004年5月始出現四肢浮腫並反復鼻拗,伴有低熱(T:37.6度左右)。於地醫院檢查:血小板4萬/mm3,尿蛋白(+++),IFANA陽性,免疫學實驗檢測狼瘡細胞(+)。腎臟穿刺結果顯示:膜型狼瘡性腎炎。診斷為「系統性紅斑狼瘡」。未住院治療,於家中自行口服「強的松」每日30mg,具體服用時間不詳。口服激素後,血小板稍有回升,臨床症狀稍有改善。至2005年1月復發,當時情況:面部及四肢浮腫合並腰痛,少尿且出現少量胸水及腹水。經當地醫院確診後治療,口服強的松40mg/天,聯合環磷醯胺(CTX)沖擊療法。經治療3個月後,出院。門診靜脈輸液人血白蛋白100ml/次、二次/周,病情無明顯改善,且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
門診查體:面部及雙下肢重度浮腫、蛙狀腹液波震顫(+)、雙腎區叩痛(+)、T:37.9℃,BPl60/95mmHg。門診輔助檢查:超聲心臟掃描顯示:心包積液。B型超檢查顯示:胸腔、腹腔大量積液;雙腎增大明顯。實驗室檢查:集合系統結構紊亂、尿蛋白++++,尿蛋白定量14.47g,BUN為25.5mg%,Cr22mg%,血血清免疫學檢查可見LE細胞,抗DNA定量(放射免疫法)為29.9u/ml,MPT3.8mg%,RF(一),抗Sm(+),IFANA陽性,均質型,ESRl30mm/n,血清蛋白:G38.8g/L,A19.8g/L。
診斷:"系統性紅斑狼瘡"膜型狼瘡性腎炎,低蛋白血症,心包積液,腹水、胸水、氮質血症。
中醫診斷:斑痹、腎損證,積飲、水腫證、脾腎兩虛證。
入院後經口服紫金狼瘡解毒丸"每日3次,每次6g,輔以中醫益氣養陰,活血利水等治療方法,配伍蠲飲消腎湯加減。服葯期間停用CTX及一切西葯治療,強的松每兩周撤減l/2片。配伍卡托普利每次12.5mg,每日3次控制血壓,2周後腰以下浮腫消退,胸水、腹水減少,尿蛋白波動於++—+++,按原方繼續治療,在湯劑中加入補腎葯杜仲、川斷、龜板4個月後強的松只有7.5mg,無復發現象,腰酸痛改善。復查B型超聲:胸腔積液及腹水均完全吸收。超聲心臟掃描顯示:無心包積液。尿蛋白(±)且穩定、24小時蛋白尿定量降至5.3g、BUN為8.5mg%、Cr為0.72mg%、IFANA陽性滴度1:60、ESR84mm/n、抗DNA定量18.7u/ml、各項檢查結果顯示治療效果明顯。患者自覺精神、睡眠好,飲食及二便正常。經住院4個月零9天,後出院。出院時已停用激素及環磷醯胺等激素及免疫抑制劑,只服用少劑量「紫金狼瘡解毒丸」。
目前患者已恢復正常工作生活,停用一切葯物,且未見病情反復。
[中醫分析]
紅斑狼瘡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屬結締組織病范圍。分為皮膚型和系統型兩種類型,前者主要限於皮膚,表現為具有粘著性鱗屑紅色斑片,鱗屑剝離後可見毛囊口擴大和角質栓,晚期出現萎縮性瘢痕;後者除皮損外,尚可同時累及腎、心等內臟器官,常伴有發熱,關節酸痛等。發病前多有某些誘因,如感染(病毒、鏈球菌等)、日曬、葯物(青黴素或磺胺類葯物)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可在體內測出多種自身抗體,如抗細胞核、抗細胞漿,以及抗細胞間質抗體。本節主要論述皮膚型紅斑狼瘡。
中醫將紅斑狼瘡歸人「發斑」、「』痹證」、「水腫」范疇。病因為內有肝腎不足,復因腠理不密,再受日光照曬,以致陰虛內熱、血熱損絡,蘊熱肌膚而成。
[按語]
皮膚型紅斑狼瘡預後較好,但有少數可發展成為系統性紅斑狼瘡,內服葯以非激素類抗炎劑為主,必要時內服糖皮質激素,嚴重者可採用激素沖擊療法,避免服用與治療無關葯物如避孕葯、磺胺、灰黃黴素等,以免誘發或加重病情,本病在活動期不宜生育,已懷孕者宜中止妊娠,以免加重病情。飲食宜請淡,少食肥肉、豬油、動物內臟等高脂飲食,以及巧克力、甜食等高糖食物;忌食蠶豆、豌豆、大豆等含L刀豆氨基酸食物,不飲酒。生活作習有規律,避免日曬,外出帶傘或寬邊帽,避免受冷感冒或感染。
❹ 全身性紅斑狼瘡的中醫病理
中醫認為紅斑狼瘡是日曬病,誘因就是太陽暴曬的結果。中醫講究陰陽調和,就內是致中和,男容性屬陽,女性屬陰,人體只有陰陽調和才不會生病。人的體質稟性有差異。屬陽分大陽,中陽,小陽。屬陰的 也分大陰,中陰,小陰。容易患紅斑狼瘡的 人群就是男性屬小陽,女性屬小陰體質。這樣的體質一旦被惡毒的太陽爆曬了以後,熱毒因子就會侵入五臟六腑,擾亂人體的內環境改變陰陽屬性,熱毒因子隨著血液以及經絡侵入人體全身的 各個器官,造成患者全身乏力和酸痛,削弱了人體的 抵禦能力,破壞了人的免疫系統,繼而損害各臟器。必須確定的是紅斑狼瘡的病因就是太陽曬出來的。致於女性比男性多,那是因為女性屬陰的緣故,至於男性發病,也是偏向於陰性的 小陽體質的人。根治紅斑狼瘡的必須遵循先瀉後補的治療方略。 基本原理就是先將其熱毒消除,然後調理滋補被其擾亂的內環境,達到致中和的目的,只有陰陽調和了,紅斑狼瘡自然就痊癒了。
❺ 系統性紅斑狼瘡中醫是如何診斷的
系統性紅斑狼瘡中醫就沒有法診斷 只有西醫化驗才能知道 如果你的臉上手上起了 斑點皮膚科的老醫生才能看的出 一般的小醫院的醫生見都沒有見過 我妻子就是這種病 就在小醫院誤診了 氣人呀
❻ 中醫對紅斑狼瘡的認識如何
紅斑狼瘡在中國古代醫籍中沒有相對應的病名,但就紅斑狼瘡各種症狀在歷代醫學典籍中都有不少記載,如中醫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就有"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綿紋……;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等症狀的描述。就本病病名而言有的根據本病斑疹紅赤如丹塗之狀,形如蝴蝶,名之為"紅蝴蝶瘡"、"馬纓丹"、"茱萸丹"等。又因紅斑狼瘡常因日光暴曬而誘發或日曬後病情加重,名之為"日曬瘡"。而盤狀紅斑狼瘡常在面部形成周邊盤狀隆起的紅斑性損害,有人稱其為"鬼臉瘡"、"流皮漏"。對系統性紅斑狼瘡表現發熱、發斑者,按衛氣營血進行辨證治療,稱其為"溫毒發斑"、"熱毒發斑"、"陰虛發斑"、"血熱發斑"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損傷心臟、肝臟、腎臟等,出現胸水、腹水、水腫等症狀者,中醫稱為"懸飲"、"水臌"、"水腫"等,如病程較久,人體比較虛弱者,可以歸屬於"虛勞"范疇。總之由於病情的發展階段不同,外在的表現不一,累及臟腑各異,中醫有不同的相對應的名稱。
中醫對紅斑狼瘡的發病機理認識不一,大致認為本病有先天不足,身體虧虛,加上七情內傷,勞累過度,房事不節,外受"六淫"之邪侵襲,引起五臟虧虛,三焦阻滯,陰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而臨床以虛象為主要特點,兼有濕阻、血瘀等標實之症。
治療上普遍認為紅斑狼瘡應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近年來中醫在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方面取得很大進展,常用的治療方劑有數十種,所選葯物達到了上百種。從各個不同角度進行治療的同時不斷的總結,逐步提高,經過錘煉篩選產生了雷公藤多甙片、昆明山海棠、狼瘡飲系列方劑等不同的治療葯物,使紅斑狼瘡的中醫療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❼ 紅斑狼瘡是什麼樣子
意見建議: 紅斑狼瘡(LE)是結締組織病的典型代表,發病率較其他結締組織病為高,本病是一個譜性疾病,病譜的一端為盤狀紅斑狼瘡,病變主要限於皮膚;另一端為系統性紅斑狼瘡,除皮膚損害外尚伴有系統受累,中間有許多亞型。臨床上根據皮疹特點、全身症狀、實驗室檢查及預後,將本病分為三型:盤狀紅斑狼瘡(DLE)、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SCLE)和系統性紅斑狼瘡(SLE)。
❽ 紅斑狼瘡的中醫治療
紅斑狼瘡中醫稱紅蝴蝶瘡,是一種可累及皮膚及全身多臟器、多系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回,中醫認為是由先天答稟賦不足,肝腎虧損,加上陽光曝曬,葯毒內侵,六淫侵襲,導致熱毒入里,陰陽失調,脈絡瘀阻,內傷於臟腑,外傷於肌膚而發病。因此在治療上中醫主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辨證治療,分為外治法和內治法。外治主要避光、護膚、潤膚為原則,內治主要根據患者的症型分為熱毒熾盛證、陰虛火旺證、脾腎陽虛證、脾虛肝旺證以及氣滯血瘀證,具體用葯建議患者選擇正規醫院,由醫生面診指導治療,以免貽誤和耽誤病情。
❾ 對於紅斑狼瘡 中醫有什麼見解
你好!我是一名中醫主治醫師,對於紅斑狼瘡的【病因】中醫認為主要是以下5個方面:1、素體虧虛,2、六淫外襲,3、七情過極,4、飲食勞傷,5、日毒、葯毒。
至於【病機】的話,復雜多變,但萬變不離其宗,通過大量的醫學文獻研究,認為紅斑狼瘡是因素體不足加之外因誘發使機體陰陽失調,臟腑受損,日久通過五臟生克關系,造成五臟俱虛,虛則易受外邪侵襲,易生痰生瘀,有形之邪閉阻三焦,疏泄不利而使全身各組織器官受損(包括五臟六腑、氣血津液、經脈筋骨、皮毛百骸)從而形成五臟虧虛、邪阻三焦的主要病機。在疾病的整個病理過程中,由於痰瘀阻滯三焦對機體造成損害的程度與患者的五臟虛損程度及病史長短呈正相關,在患者個體所表現的病變部位,病情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本病出現復雜多變的症狀是其必然。
1、稟賦不足,五臟虧虛
2、痰瘀內結,三焦阻滯
3、氣血不暢,形成臟痹
綜上所述,紅斑狼瘡的主要病機為稟賦不足,五臟虧虛(本虛),痰瘀內生,阻滯三焦(標實),氣血運行不暢(五痹),全身各組織器官受損,形成復雜多變的症狀。本病虛實挾雜,在整個病變過程中,由於臟腑陰陽虛損程度不一,臨床不同時期病情轉變中可以有邪多虛少,邪少虛多之別,臨床上具體證候常出現痰瘀阻滯,熱毒熾盛;肝腎陰虛,虛熱內生;脾腎陽虛,氣血不足;瘀血內生,脈絡閉阻;五臟俱虛,余邪留連等證型。變化當中可現五臟痹,在治療中可對證施治。但在病的急性期要以祛邪治標為主,緩解期以補虛治本為要,並根據五臟痹特點變換治法,以取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