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藍灰蝶的主要種類
靛青琉灰蝶(台灣琉璃小灰蝶、土密樹琉璃灰蝶)Acytolepsispuspamyla(Fruhstorfer,1909)寬邊琉灰蝶Callenyamelaenashonen(Esaki,1932)青珈波灰蝶(淡青長尾波紋小灰蝶)Catochrysopspanormusexiguus(Distant,1886)紫珈波灰蝶(淡紫長尾波灰蝶)Catochrysopsstraboluzonensis(Tite,1959)曲波灰蝶Catopyropsancyraalmora(Druce,1873)(偶產定居種)琉灰蝶(琉璃小灰蝶)Celatoxia(Celastrina)argioluscaphis(Fruhstorfer,1922)細邊琉灰蝶(埔里琉璃小灰蝶、苅藤琉璃灰蝶)Celatoxia(Celastrina)lavenlarishimilcon(Fruhstorfer,1909)大紫琉灰蝶(阿里山琉璃小灰蝶、柃木琉璃灰蝶)Celatoxia(Celastrina)oreasarisana(Matsumura,1910)杉谷琉灰蝶Celatoxia(Celastrina)sugitaniishirozui(Hsu,1987)白紋琉灰蝶Celatoxiamarginata(deNiceville,1884)綺灰蝶(恆春琉璃小灰蝶、棕斑琉璃灰蝶)Chiladeslaiuskoshunensis(Matsumura,1919)蘇鐵綺灰蝶Chiladespandavaperipatria(Hsu,1989)黑列波灰蝶Danisschaeffera(Eschscholtz,1821)(偶產種)奇波灰蝶(白尾灰蝶)Euchrysopscnejus(Fabricius,1798)燕藍灰蝶(霧社燕蝶、藍燕灰蝶)Everesargiadeshellotia(Menetries,1857)南方燕藍灰蝶(台灣燕蝶、帝汶燕灰蝶)Evereslacturnusrileyi(Godfrey,1916)單點藍灰蝶(黑星姬灰蝶)Fameganaalsulustaiwana(Sonan,1938)(滅絕)東方晶灰蝶(台灣姬小灰蝶、三點玄小灰蝶)Freyeriaputliformosanus(Matsumura,1919)淡青雅波灰蝶(白波紋小灰蝶、姜白波灰蝶)Jamidesalectodromicus(Fruhstorfer,1910)雅波灰蝶(琉璃波紋小灰蝶)Jamidesbochusformosanus(Fruhstorfer,1909)白雅波灰蝶(小白波紋小灰蝶、莢白波灰蝶)Jamidesceleno(Cramer,1775)閃雅波灰蝶Jamidescleos(C.Felder&R.Felder,1865)(疑問種)豆波灰蝶(波紋小灰蝶、曲斑灰蝶)Lampidesboeticus(Linnaeus,1767)黑星灰蝶(台灣黑星小灰蝶、血桐黑星灰蝶)Megisbamalayasikkima(Moore,1884)熱帶娜波灰蝶Nacababereniceleei(Hsu,1990)南方娜波灰蝶(蓓波灰蝶)Nacababeroeasakusa(Fruhstorfer,1916)大娜波灰蝶(埔里波紋小灰蝶、紫金牛波灰蝶)Nacabakuravatherasia(Fruhstorfer,1916)暗色娜波灰蝶(黑波紋小灰蝶)Nacabapactolushainani(Bethune-Baker,1914)黑點灰蝶(姬黑星小灰蝶、白斑黑星灰蝶)Neopithecopszalmora(Butler,1869)巒大鋸灰蝶Orthomiella(Una)rantaizana(Wileman,1910)青雀斑灰蝶(淡青雀斑灰蝶)(Matsumura,1926)白雀斑灰蝶Phengarisdaitozana(Wileman,1908)(特有種)黑丸灰蝶(琉球黑星小灰蝶、黑星灰蝶) Pithecopscorvuscornix(Cowan,1965)藍丸灰蝶(烏來黑星小灰蝶、紫黑星灰蝶) Pithecopsfulgensurai(Bethune-Baker,1913)波灰蝶(姬波紋小灰蝶、安汶波灰蝶) Prosotasnoraformosana(Fruhstorfer,1916)森灰蝶(台灣棋石小灰蝶)Shijimiamoorei(Leech,1889)細灰蝶(角紋灰蝶)Syntarucusplinius(Fabricius,1793)密點玄灰蝶(霧社黑燕蝶、點玄灰蝶)Tongeiafilicaudismushanus(Tanikawa,1940)台灣玄灰蝶(台灣黑燕蝶、景天點玄灰蝶)Tongeiahainani(Bethune-Baker,1914)(特有種)白斑嫵琉灰蝶(白斑琉璃小灰蝶、白青琉璃灰蝶)Udara(Celastrina)albocaerulea(Moore,1879)嫵琉灰蝶(達邦琉璃小灰蝶、錐栗琉璃灰蝶)Udaradilecta(Moore,1879)莧藍灰蝶(台灣小灰蝶)Zizeeriakarsandra(Moore,1865)藍灰蝶(沖繩小灰蝶、酢醬灰蝶)Zizeeriamahaokinawana(Matsumura,1929)Zizinanisa(Wallace,1866)(疑問種)折列藍灰蝶(小小灰蝶、山馬蝗灰蝶)Zizinaotisriukuensis(Matsumura,1929)迷你藍灰蝶(迷你小灰蝶、爵牀灰蝶)Zizulahylax(Fabricius,1775)世界上最小的蝴蝶是小藍灰蝶,翅展僅7毫米,產於阿富汗。中國目前已知最小的灰蝶的翅展為13毫米,采自雲南西雙版納。
② 蝴蝶為什麼吸花蜜
由於蝴蝶是「寡食性」昆蟲,只要有合適的飼料食物,它就會眷戀不走。 但是蝴蝶不版僅僅食權花蜜,也有食腐質的,比如二尾蛺蝶。 食性: 1.專一性或寡食性: 一般來說,幼蟲為植食性且食性常為專一性或寡食性,意指某種蝶類幼蟲通常只吃一種或少數幾種植物的葉子,例如大白斑蝶只吃爬森藤的葉片,大紅紋鳳蝶則攝食多種馬兜鈴科植物葉片,而這些幼蟲喜歡吃的植物就稱為幼蟲之寄主植物或食草。 2.半肉食性或肉食性: 台灣有些種類的蝴蝶食性已轉變為半肉食性或肉食性,例如淡青雀斑小灰蝶及白雀斑小灰蝶等的幼蟲在三齡以後會由寄主植物上移居至螞蟻巢中與螞蟻共生,幼蟲則取食螞蟻幼蟲,為半肉食性蝴蝶。而棋石小灰蝶或白紋黑小灰蝶等蝶類,則從一孵化後便以蚜蟲為食物。
③ 蝴蝶的七大優點是什麼
七個優點:胸懷,愛,自信,堅持忍耐,感恩,夢想,三種人格。
④ 為什麼枯葉蝶不採花蜜
由於蝴蝶是「寡食來性」昆源蟲,只要有合適的飼料食物,它就會眷戀不走。
但是蝴蝶不僅僅食花蜜,也有食腐質的,比如二尾蛺蝶。
食性:
1.專一性或寡食性:
一般來說,幼蟲為植食性且食性常為專一性或寡食性,意指某種蝶類幼蟲通常只吃一種或少數幾種植物的葉子,例如大白斑蝶只吃爬森藤的葉片,大紅紋鳳蝶則攝食多種馬兜鈴科植物葉片,而這些幼蟲喜歡吃的植物就稱為幼蟲之寄主植物或食草。
2.半肉食性或肉食性:
台灣有些種類的蝴蝶食性已轉變為半肉食性或肉食性,例如淡青雀斑小灰蝶及白雀斑小灰蝶等的幼蟲在三齡以後會由寄主植物上移居至螞蟻巢中與螞蟻共生,幼蟲則取食螞蟻幼蟲,為半肉食性蝴蝶。而棋石小灰蝶或白紋黑小灰蝶等蝶類,則從一孵化後便以蚜蟲為食物。
蝴蝶采蜜間接的起到了傳播花粉的作用,所以就這一點來說對人類是有益的,利於農作物的授粉。但是蝴蝶的幼蟲啃食大量的樹葉,有很大的危害性,從這點看是有害的。
⑤ 我是個小學生,有個作業是關於蝴蝶的手抄報,誰知道關於蝴蝶的資料或文章啊,請告訴我,謝謝!
蝴蝶屬於鱗翅目昆蟲,具有兩隊寬大的翅膀與輕巧的體態。蝴蝶的型態可分為卵,幼蟲,蛹,成蝶四個階段。由於光線的反射作用,蝴蝶的翅膀可呈現各種不同燦爛的色彩,不少人因此而迷上了蝴蝶。
台灣位於熱帶與溫帶區域的交接地帶,因此昆蟲具有兩者的特徵,分布在台灣山脈的蝶類多屬於喜馬拉雅山系,如升天鳳蝶,寶島小灰蝶等等,分布在全島平地與低山地區的蝶類多屬於印度支那亞區系統,如紅基鳳蝶,白帶斑蝶與黃鳳蝶等。總括來說台灣蝶類和喜馬拉雅山系的關系最為密切。
您知道蝶與蛾的分別嗎?
蝴蝶:白天活動的,停憩時合翅的,觸角是棍棒狀的
蛾類:夜間活動的,停憩時翅成屋頂型,觸角是絲狀,櫛狀或羽毛狀的
美麗的蛻變蝴蝶成長的過程
蝴蝶在蛻變為美麗的成蝶之前必須經歷一段艱辛的成長過程,其中包括了卵,幼蟲,蛹及最讓人所欣賞的成蝶階段,而這些不同的成長時期也具有不同的型態與生活方式,因此蝴蝶的成長過程是十分有趣及戲劇性的。
卵:在卵的時期,卵的外殼對於這個時期蝴蝶的幼蟲具有保護的作用,使幼蟲能安心的在卵的保護之下發育與成長。
幼蟲:幼蟲期的蝴蝶是主要的取食階段,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將會經過好幾次的脫皮並逐漸會形成蛹的形狀。
蛹:蝴蝶在羽化之前的最後階段。蝴蝶在蛹的時期並不能活動,因此在面對天敵時就顯得格外的脆弱,幸好蛹有其堅硬的外殼保護著但仍免不了會受到鳥類,鼠類或其他動物的侵害,所以在蛹的時期也會充分的利用保護色來防衛。
蛹在其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她們會努力的從蛹中掙脫出來,當完全脫離時蝴蝶會從腹部的末端排出稱作蛹便的流體,而這流體是蝴蝶在蛹的時期中所積存的廢物。
成蟲:
最終美麗的成蝶時期。在此時期除了蛻變為美麗的蝴蝶之外並得開始產卵為繁衍後代進行准備。
蝴蝶是"完全變態" ?經過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的則稱為完全變態,缺一則為不完全變態。
可怕的天敵
由於蝴蝶是許多動物的佳餚,所以她會想盡一切的辦法來躲避天敵的侵擾,偽裝是其方法之一,保護色讓她們與生活的背景相融合,綠色的淡黃蝶外表就像是樹,山黃蝶更像人造花的葉片,此外根據統計有大部分的攻擊者以翅為攻擊目標,因此另一種防禦方法是利用翅膀上的假觸須,假復眼等來讓捕食者以為碰到奇怪的兩頭怪物而放棄。
一般蝴蝶用來防衛天敵的方法有幾種,分述如下:
偽裝
這是蝴蝶用來保護自己最普通的方法,透過不同的方式成功的混入環境的背景顏色當中使敵人不易察覺。
蝴蝶的種類繁多,根據有關文獻顯示,全世界現已記錄的蝴蝶達一萬四千多種。為了方便人們的分類記憶,昆蟲學家依據它們的形態結構、進化發展及血緣關系等條件,把種類繁多的蝴蝶分為十六科,每一科下又分為若干個屬。
在這十六科當中,有四科僅分布於南美洲,因此在我國只有十二科。廣東省地處亞熱帶,而且本省的山地海拔並不高,全省最高的山峰「石坑硿」其海拔高度也僅有1902米。因而,那些適應高海拔及低溫生活的絹蝶科蝴蝶本省也不產,所以本省只有十一科蝴蝶。
這里分別列出這十一科蝴蝶的主要分類特徵,供各位蝴蝶愛好者參考。
注:各科翅脈圖均摘自周堯的《中國蝴蝶分類與鑒定》
鳳蝶科
Papilionidae
本科蝴蝶屬中型至大型的美麗蝶種。常以黑、黃、白色為基調,飾有紅、藍、綠、黃等色彩的斑紋,部分種類更具有燦爛耀目的藍、綠、黃等色的金屬光澤。
多數鳳蝶成蟲下唇須退化(喙鳳蝶屬例外);觸角端部逐漸加粗。前足脛節內側具有大形中刺,端部具有對稱的爪1對。
前後翅近似三角形;兩翅中室均為閉式。前翅R脈5分支,R4與R5共柄;M1與R脈不共柄;大多數種類具有基橫脈(cu-a),A脈有2條(2A及3A)。後翅肩區具鉤狀肩橫脈(h);外緣呈波紋狀;內緣收縮,靜止時側面明顯露出腹部,A脈只有1條(2A);多數種類M3脈延伸為尾突,部分種類有2條以上尾突或者無尾突。
粉蝶科
Pieridae
本科蝴蝶屬小型至中型的蝶種。常以白、黃色為基調,飾有黑、紅、黃等色彩的斑紋,多數種類的翅膀表面如被粉狀。
粉蝶科成蟲的前足端部兩爪間具有一個中墊(吸盤),因此它們能夠停留在豎立的玻璃等光滑的垂直物體表面。
前後翅近似隋圓形;兩翅中室均為閉式。前翅R脈3至5分支,多數種類前翅的R2與R3常合並,部分種類的R4與R5也有合並;M1與R脈共柄;A脈只有1條(2A)。後翅具有肩橫脈(h);兩翅外緣較鈍圓;靜止時側面看不見腹部,後翅內緣較發達,A脈有2條(2A及3A)。
斑蝶科
Danaidae
本科蝴蝶屬中型至大型的美麗蝶種。常以黑、白色為基調,飾有紅、白、黑、青藍等色彩的斑紋,部分種類更具有燦爛耀目的紫藍色金屬光澤。
斑蝶成蟲觸角端部逐漸加粗,但不明顯;前足退化,收縮不用,雄性前足為一跗節,雌性4至5跗節,爪全退化;胸部側面常具有多數白斑;雄性腹部末端有可伸縮的長毛撮。
前後翅近似三角形;兩翅中室均為閉式。前翅R脈5分支,R3至R5共柄;M1與R脈共短柄;前翅 A脈基部呈分叉狀 (3A並入2A)。 後翅圓三角形,肩區具短小肩橫脈(h);A脈有2條(2A及3A);部分種類的雄蝶有香鱗斑或突出的香鱗囊。
環蝶科
Amathusiidae
本科蝴蝶多屬中型至大型的蝶種。常以灰褐、黃褐色為基調,飾有黑、白色彩的斑紋。
環蝶成蟲觸角較短,末端部分逐漸加粗,但不明顯;前足退化,收縮不用,雄性為一跗節,雌性4至5跗節,爪全退化。
兩翅面積較大,蟲體較小;前翅近似三角形;中室為閉式,後角向外突出;前翅R脈4至5分支,R2至R5共長柄;M1與 R脈不共柄;A脈只有1條(2A)。後翅近圓形;中室為開式;肩區具肩橫脈 (h);內緣臀區很發達,A脈有2條(2A及3A),兩翅反面近亞外緣常具多數環狀斑紋。
眼蝶科
Satyridae
本科蝴蝶多屬小型至中型的蝶種。常以灰褐、黑褐色為基調,飾有黑、白色彩的斑紋。
眼蝶成蟲觸角端部逐漸加粗,但不明顯;前足退化,收縮不用,雄性只有一跗節,雌性4至5跗節,爪全退化。
前翅呈圓三角形;中室為閉式;前翅Sc脈基部常膨大,部分種類的Cu脈及 A脈的基部也有膨大;R脈5分支,R3至R5共柄;M1與R脈不共柄;A脈只有1條(2A)。後翅近圓形;中室為閉式;肩區具較發達的肩橫脈(h);內緣臀區較發達,A脈有2條 (2A及3A),兩翅反面近亞外緣常具多數眼狀的環形斑紋。
蛺蝶科
Nymphalidae
本科蝴蝶種類較多,屬小型至中型的蝶種,少數為大型種。色彩豐富,形態各異。
蛺蝶科成蟲的下唇須特別粗壯;觸角端部明顯加粗;部分種類的中胸特別粗壯發達;前足退化,收縮不用,雄性為一跗節,雌性4至5跗節,爪全退化。
本科蝴蝶的翅形豐富多變,屬間的差別較大。前翅多呈三角形;中室為開式或閉式;R脈5分支,R2至R5共柄;M1與R脈不共柄;A脈只有1條(2A)。後翅近圓形或近三角形;部分種類邊緣呈鋸齒狀;中室開式或閉式;肩區具有較發達的肩橫脈(h); 內緣臀區較發達,A脈有2條(2A及3A)。
珍蝶科
Acraeidae
本科從蛺蝶科分出,成蟲近似斑蝶科種類,因此又稱班蛺蝶科。成蟲屬中小型蝶種。呈褐色或紅色,飾有黑、白色彩的斑紋。
珍蝶成蟲觸角端部逐漸加粗,但不明顯;前足退化,收縮不用,雄性只有一跗節,雌性5跗節,爪全退化,中後足的爪不對稱;雌性交尾後,腹部末端有三角形的臀套。
成蟲前翅呈窄長卵圓形,明顯長於後翅;中室為閉式;R脈5分支,R2至R5共柄;M1與R脈不共柄;A脈只有1條(2A)。後翅近卵圓形;中室為閉式;肩區具肩橫脈(h);M1與Rs共短柄;內緣臀區的A脈有2條(2A及3A)。
喙蝶科
Libytheidae
本科蝴蝶的種類較少,全世界只有十種。屬中小型的蝶種,是至今發現在地球出現最早的蝶種。
喙蝶科成蟲的下唇須特別長,達頭長的兩倍以上;雄性前足退化,收縮不用,端部為一跗節,爪全退化;雌性的前足正常。
前翅呈三角形;中室端部為弱的橫脈封閉;R脈5分支,R3至R5共柄,M1與 R脈不共柄,M2脈明顯突出,超過頂角;A脈基部有分叉 (3A並入2A)。後翅呈多邊形;中室端部為弱橫脈封閉;肩區具肩橫脈(h);內緣臀區較發達,A脈有2條(2A及3A)。
蜆蝶科
Riodinidae
本科蝴蝶屬小型蝶種。以紅、褐、黑色為主,飾有白色斑紋,且兩翅正反面的顏色及斑紋對應相似。
蜆蝶科成蟲的觸角具多數白環;雄性前足退化,收縮不用,端部為一跗節,爪全退化;雌性前足正常。
本科蝴蝶的前翅多呈三角形;中室為閉式;R脈5分支,R3至R5共柄;M1與R脈共柄;A脈基部有分叉 (3A並入2A)。後翅近卵圓形形;中室為閉式;肩區具較發達的肩橫脈(h);內緣臀區較發達,A脈有2條 (2A及3A)。
灰蝶科
Lycaenidae
本科蝴蝶屬小型蝶種。翅正面以灰、褐、黑等色為主,部分種類兩翅表面具有燦爛耀目的紫、藍、綠等色的金屬光澤,且兩翅正反面的顏色及斑紋截然不同,反面的顏色豐富多采,斑紋變化也很多樣。
灰蝶科成蟲的觸角具多數白環;前足退化,但仍能用於步行,雄性前足多為一跗節,一爪,極少分節;雌性前足為2至5跗節。
本科蝴蝶的前翅多呈三角形;中室為閉式或開式;R脈3至4分支,R4至R5共柄;M1與R脈共柄;A脈基部有或無分叉(3A並入2A或無),。後翅近卵圓形形;中室為閉式或開式;肩區無肩橫脈;內緣的臀區較發達,A脈有2條(2A及3A)。
弄蝶科
Hesperiidae
本科蝴蝶種類較多。成蟲屬於小型蝶種,是蝶類中形態及生活習性最特殊的種類。
弄蝶科成蟲的觸角端部呈尖鉤狀;雌雄成蟲的前足均正常。
成蟲前翅呈窄長三角形;中室開式或閉式;R脈5分支,各支均直接自中室平行伸出;A脈有2條(2A及3A)。後翅多呈三角形;中室開式或閉式;M脈2至3條;肩區具肩橫脈(h);內緣臀區發達,A脈有2條 (2A及3A)。
約有600種,台灣產約32種。
此科最具觀賞價值,中大體型,
色彩鮮麗,大部份有尾狀突起。
約有3500種,台灣產約73種。
其外型極具差異。
主食為動物屍液、樹液、動物排泄等很少吸花蜜。
約有1000種,台灣產約33種。
一般為中型,以白、黃或澄色為主,
飛行時一副很纖弱的樣子。
約有5500種,台灣產約100種。
體型非常小,但都很漂亮,
其習性、食性非常復雜。
約有450種,台灣產約18種。
本科全身和翅上有漂亮的斑點,
是一種警戒色,具有遏阻作用。
約有2500種,台灣產約41種。
成蟲翅上有眼狀紋,喜歡昏暗的環境,
吸食腐爛的果實、樹液或屍液。
約有3000種,台灣產約56種。
此類最不像蝴蝶,體型短小肥胖,
飛翔快速,停留時的姿態也與一般蝴蝶不同。
中低海拔常見,台灣產約1種。
幼蟲以竹子為寄主,公母蝶的紋路差異較小
體型碩大,飛行緩慢,不易與其它蝶種搞混。
山區較容易見到,台灣產約1種。
幼蟲以沙楠子樹及朴樹為寄主,
又稱天狗蝶,公母蝶相近,不易分辨。
食性:
1.專一性或寡食性:
一般來說,幼蟲為植食性且食性常為專一性或寡食性,意指某種蝶類幼蟲通常只吃一種或少數幾種植物的葉子,例如大白斑蝶只吃爬森藤的葉片,大紅紋鳳蝶則攝食多種馬兜鈴科植物葉片,而這些幼蟲喜歡吃的植物就稱為幼蟲之寄主植物或食草。
2.半肉食性或肉食性:
台灣有些種類的蝴蝶食性已轉變為半肉食性或肉食性,例如淡青雀斑小灰蝶及白雀斑小灰蝶等的幼蟲在三齡以後會由寄主植物上移居至螞蟻巢中與螞蟻共生,幼蟲則取食螞蟻幼蟲,為半肉食性蝴蝶。而棋石小灰蝶或白紋黑小灰蝶等蝶類,則從一孵化後便以蚜蟲為食物。
-----------------------
蝴蝶
蝴蝶屬於鱗翅目,目前全世界約有一萬六千五百種,台灣已經記錄的種類約四百種.蝴蝶是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
卵. 幼蟲.
蛹. 成蟲.
(大鳳蝶的生長過程有四個時期,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
蝴蝶主要以各種植物的花蜜為食,很多鳳蝶,粉蝶也經常在溪邊濕地,山溝等地方吸水,有些是以樹干破口的蜜汁或水果發酵的果汁為食,或吸食動物的排泄物如糞便,尿液,雌蝶為了產卵需要則會出沒在幼蟲的寄主植物間.
有些蝴蝶喜歡發酵的水果,圖中的白條斑蔭蝶正在吸食鳳梨的汁液.
鳳蝶幼蟲在頭部後方藏有一對「臭角」,平時並不使用,一旦遭到騷擾或攻擊,
立刻把臭角翻出,散發一股特殊異味,藉以驅退敵人;斑蝶幼蟲則因為取食有毒
植物並將毒素累積在體內,以及斑斕的體色警告敵人,讓敵人不敢取食,達到保
護自己的效果.
正把臭角翻出的大鳳蝶幼蟲. 斑蝶的體內有毒,所以利用鮮艷的體色詔告天下.
蝴蝶幼蟲變為成蟲前,會經過蛹期,成熟幼蟲先吐絲在固定物上,利用腹部末端
的抓鉤固定其上,接著在胸前重復吐下一圈粗絲帶,將它套在體軀中央背側,等
脫皮成蛹時,即形成「帶蛹」,例如鳳蝶的幼蟲就是這樣化蛹;另一類的老熟幼
蟲吐絲固定後,將身體倒吊下垂再脫皮化蛹,形成「吊蛹」或「垂蛹」,例如斑
蝶就屬於這一類.
鳳蝶的蛹是「帶蛹」. 石牆蝶的蛹是「垂蛹」.
----------------------------------
蝴蝶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發育階段。幼蟲和成蟲是它一生中唯一的兩個活動時期,它們在生活習性上是完全不同和多種多樣的。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對採集和分類研究都有很大幫助,下面敘述蝶類幼蟲和成蟲的生活習性。
幼蟲的生活習性
取食
蝶類幼蟲咬破卵殼孵化外出以後,有些種類略事休息,就直接啃食寄主植物;有些種類(例如紅眼竹弄蝶)則先行取食卵殼,然後取食植物;更有一些種類還需取食每次蛻皮時所蛻下來的舊表皮,例如菜粉蝶和斑緣豆粉蝶等。
蝶類幼蟲的取食對象,因蟲種而各有不同,大多數幼蟲嗜食葉片;有些種類,例如花粉蝶、橙斑襟粉蝶等嗜食花蕾;還有一些種類蛀食嫩莢或幼果,例如豆莢灰蝶蛀食嫩豆莢,梔子灰蝶蛀食梔子幼果。此外在灰蝶科中,有少數種類的幼蟲是肉食性的,例如,蚧灰蝶嗜食咖啡蚧,竹蚜灰蝶專以竹蚜為食,這種肉食性的種類在蝶類中是並不多見的益蟲。
取食植物葉子的幼蟲,如是第一齡的初期,常在葉背啃食葉肉,殘留上表皮,形成玻璃窗樣的透明斑,以後幼蟲食葉穿孔,或自葉緣向內蠶食;隨著蟲體長大,食量也越來越大。在一株植物上蟲口密度大的時候全株被啃食一空。
活動和棲息
蝶類幼蟲的活動和棲息的習性,也因蟲種而各不相同。從活動時間來看,一般種類都是在早晚日光斜射時出來活動。但是,有些種類(如菜青蟲等)是在白天活動的,也有一些種類(如許多弄蝶幼蟲)是夜出活動的。
從活動的規律性來看,許多群棲性種類的初齡幼蟲,取食和棲息的活動是一致的(Ⅰ、Ⅱ齡比較明顯);集中在一起取食或棲息,中華虎鳳蝶就是一例。更有一些蝶類如蕁麻蛺蝶的幼蟲經常數十成群地在蕁麻枝葉間吐絲作成亂網,猶如蜘蛛那樣匿居其中,藉以防禦外敵,而且同時取食和棲息,頗有規律。
蝶類幼蟲的棲息場所,一般都很隱蔽,因此,在野外不很容易找到個別幼蟲。有些蝶類的幼蟲常有綴葉為巢而隱居其中的習性,綴葉的方法因蟲種各有不同,有綴一葉的,有綴數葉的,各有各的式樣或技巧。香蕉弄蝶幼蟲能將香蕉葉的邊緣褶黏成巢而隱居其中,稻弄蝶則常綴聯數葉而巢居其中。有巢居習性或結網群棲習性的幼蟲,它們都在棲息處的近旁取食,絕不遠出,一有驚動,立即退人巢內躲藏,這與一般蝶類的棲息習性完全不同。
成蟲的生活習性
飲水
水是生物有機體在新陳代謝作用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成分。因此我們常常能看到蝴蝶停在潮濕的地上吸水,尤其是稍含鹹味的水,最能吸引它們來飲。每當烈日臨空的炎夏正午,在窪陷的山路上,在溪邊,就有各式各樣的蝴蝶成群聚集在那裡吸水。
取食
蝴蝶的壽命,長短不一。壽命長的可達11個月,壽命短約的只有2~3星期。在這段時期內,雄蝶忙著尋覓雌蝶交尾,雌蝶找尋寄主產卵,活動頻繁,因此必須向大自然界充分攝取養料。才能順利完成它們傳種接代的神聖使命。
蝶類不是專門探花吸蜜的昆蟲。由於種類不同,它們的攝食對象也大不相同,並且絕大部分是專食性的。例如,有的種類不僅吸食花蜜,而且嗜吸某些特定植物的花蜜;有些蝴蝶則不吸花蜜而嗜食其他爛果或蛀樹滲出的汁液,甚至人畜鳥獸的糞便,這說明蝶類食性是廣泛的。
活動
蝴蝶是一種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高低,是隨著周圍環境溫度而變化的。因此蝴蝶的生命活動,直接受著外界溫度的支配,溫度低了,就停止活動。
每當早春或深秋的清晨,在田野里,常可見到一些蝴蝶張開了翅膀,面向太陽取暖,等到體溫上升到各自需要的活動始點時,它們才會開始活動。這種現象若到3000-4000米的高山上去觀察,可以看得格外清楚。當太陽從雲層里穿出而光熱照射到大地上時,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蝴蝶活躍地四處翩飛。假如太陽忽被雲層遮蔽起來,那末它們就立刻停止了活動,瞬之間,竟然完全看不到一個蝴蝶的影蹤。當太陽重新照射時,它們又活躍如前,象這樣有規律地一次又一次地重演著,非常有趣。知道了蝶類是一種變溫動物,就不難解釋上述現象了。
各種蝴蝶生命活動的特性是不盡相同的,而且同一種類的雌雄個體之間,習性也可能不同,雌蝶通常都徘徊在寄主植物生長地的附近,活動范圍比較狹窄,這種習性在高山地帶顯示得最為突出,這是因為植物的分布與海拔高度是密切相關的。至於雄蝶則四處翩飛,覓尋配偶,即使在山地,它們的活動范圍、也要廣闊得多。
山峰之顫,是多種蝴蝶的聚匯場所,山隘孔道是多種蝴蝶飛行的必經之路;此外深溝峽谷的隘道,也是蝴蝶出沒最多的地方。這里還應該看到,也有許多蝴蝶的活動范圍是非常狹小的,它們好象是不願離開家門一步似的,局限在一個小天地內生活。不到它們的家園人們就不容易看到它們的影蹤,如疏毛藪環蝶。因此當我們到一個新地區去從事蝶類的採集調查時,一定先要考慮上述種種因素,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蝶類的活動,主要依靠飛翔。飛翔的習性,每視種數而有異;從飛翔的姿態來說,有平直前進的,有舞姿前進的,也有曲線前進的種種不同的飛翔方式。從飛翔的速度來說,有快到目不能辨的,也有慢到徒手可捉的。還有些種類能作滑翔飛行,有些種類能作定位飛翔,更有一些種類,力能振翅飛翔,隨風飄舞,而遠涉重洋。
此外還有一些種類能在林中長時間地在空中飛翔,忽東忽西,猶如蜂蠅臨空飛舞一樣,僅能看見一些跡影。再有一種俗名叫「異天蝶」的六斑劍鳳蝶,當其一受驚擾時,即騰空上飛,直上雲霄,迅即飛到人們眼力所不及的高空中去,看來煞是有趣。
棲息
蝴蝶是晝出活動的昆蟲,因此到了薄暮來臨時,它們就各自選擇安靜和隱蔽的場所,進行棲息。棲息環境,依蟲種而有不同,一般的種類都喜歡棲息在植物的枝葉上,有些種類則喜歡棲息在懸岩峭壁上面。
一般的蝶類是單獨棲息的,但是也有些種類例如許多種斑蝶則是喜歡群聚在一起棲息的。其中褐脈棕斑蝶屬著名的大量群棲的種類。
在蝶類晝間活動的過程中,個別種類還有它們獨特的棲息習性。例如喙鳳蝶在林空,象蜻蜓那樣的徘徊飛翔了一段時間後,就棲落到樹梢休息,隔一回兒再飛,除取食以外,從不下地,所以不易捕捉到這類蝴蝶。還有一些蝴蝶(例如翠灰蝶)具有領域性地喜歡棲息在山路隘道的灌木葉片上,看到其他蝴蝶飛過,就飛過去追趕,一回兒,仍歸原處棲息,以後再見其他蝴蝶飛過,又同樣飛過去追趕,這樣一次又一次有規律地飛棲活動,目的是半路攔截同類的雌蝶,以求伺機交尾。所以,有時即使我們揮網兜未捕獲而驚跑了這類蝴蝶也不要緊,等一回兒,它們仍舊會飛回原地,給你重行兜捕的機會,因此捕捉這類蝴蝶很容易成功。
最後,談一下枯葉蛺蝶的生活習性。枯葉蛺蝶通常生活在樹木茂盛的山嶽地帶,常見其出沒於懸崖峭壁下蔥郁的混交林間。雄蝶在活動時,常常飛棲到伸出在溪澗流水上空2米多高的闊葉樹葉上,等候雌蝶飛過而追逐交尾,這時揮網兜捕,極易成功。如若漏網立即飛入叢林,棲止於藤蔓或樹木枝幹上,它飛翔迅速,行動敏捷,更憑借其翅里酷肖枯葉而隱匿起來,一時極難發現其棲息所在。它的棲息姿態是頭端向下,尾部朝天,常靜止在無葉的粗幹上。
蝴蝶的遷移飛行
歷史上記載過不少蝴蝶的遷移飛行。據威廉斯1930年統計已達1273次。在世界上已知有214種蝴蝶有遷移飛行的習性。
蝴蝶遷飛的群體有大有小,數量多時高達千百萬。遷飛的種群組成,有單一的,也有混雜的。遷飛的距離,有短有長,距離短的,僅在地小范圍內遷飛;距離遠的,常常飛越洲或者橫渡重洋,如威氏在1935年報告一則奇聞時說,褐脈棕斑蝶從墨西哥遠距離飛遷到加拿大及阿拉斯加,共飛行了4000千米。
在我國歷史上有關蝶類遷飛的記錄並不很多。根據歷史文獻上的記載,從1603~1933年僅得五次。發生在滇,桂二省境內,最近一次是1933年。據6月16日上海新聞報的記載,「1933年5月2日正午天陰,雲南昆明,距市東方40里之大板橋鎮忽有白蝶數千萬漫空蔽野,由東面飛來遍布於該鎮之田畝林木及屋角牆壁等處,白茫茫毫無空隙。……此蝶群休息二小時後,又行飛起……徑往西方省城飛去……。該鎮人雲,此蝶類純系白質,大小翅上各有黑斑一、二小點。其數約有千百餘萬,並無他種色彩者攙人其中……。」
近年來報上也多次報道有關蝴蝶遷飛的現象,最近一次為1988年8月2日《解放日報》刊登了蝴蝶遷飛的報道:「甘肅榆中縣興隆山風景區7月19日至21日連續3次出現「蝶雪」現象。據當地目擊者說,三次「蝶雪」都出現在上午10時至下午1時間,漫天飛雪般的蝴蝶鋪天蓋地,由興隆山向馬銜山飛去。蝴蝶呈黃白色間有黑色斑點。最大的一群出現在19日上午10時,近百米寬的興隆峽被蝶群充斥,蝶陣前後長約5千米,浩浩盪盪過了近3小時,有人用草帽一下就扣住幾十隻。」
遺憾的是在我國蝶類遷飛史中,從沒有抓到過一隻遷飛中的蝴蝶實物標本,因此難以作出具有科學價值的報道。筆者在此寄望全國的蝶類愛好者,今後如果遇到此種現象,一定要跟蹤攝像,並且捕捉到參與飛遷的蝴蝶標本,才能填補我國蝶類遷飛史上的這一空白。
交尾
一般蝶類的雄蝶比雌蝶要早一點羽化。之後,雄蝶到處飛翔,覓尋羽化不久的雌蝶,捷足先登地追逐交尾。一隻棲息在葉上的雌蝶,如果是已經交尾過的,當雄蝶飛臨時,它就平展四翅而將腹部高高翹起,絕不起飛,這是雌蝶不接受交尾的表示,因此雄蝶繞飛一陣,也就只好舍之他去;反之即行交尾。有時一隻不需要交尾的雌蝶,當其在空中飛翔時,可能遇到好幾只雄蝶追逐求愛,緊逼和繞圈飛舞,難解難分,一起上升到高空,這時雌蝶突然挾翅而下,急速降落,這種逃循使雄蝶如墮迷途,不知雌蝶所在,因而雌蝶得以脫身。雌蝶的這種「逃婚」本能頗為有趣。
還有一些蝶類如絹蝶科的大部分種類,雌蝶在交尾之後,在交尾囊開口處的基部,生長出各種各樣的交配後的衍生物(封瓣)一枚,成為阻止再交尾的障礙物,蟲各一型。是鑒別蟲種的一大特徵。
蝴蝶交尾的方式,是尾部相接而頭部分向兩端,如小褐斑鳳蝶,在交尾過程中,如遇驚擾則雌蝶主動飛翔,而雄蝶則安靜地倒懸在下方,任其拖著飛逃。
產卵
蝶類產卵各有其所,絕不亂產,最為常見的是將卵產在葉片的反面。一般是每產一粒,如柑橘鳳蝶。也有產卵成片的,如絹粉蝶。許多蝴蝶在植物上產的卵各有其特定的部位和特殊的排列方式,如朴喙蝶的卵產在朴樹的嫩芽上;豆莢灰蝶的卵產在扁豆花蕾的基部;黃邊醬蛺蝶產大量的卵在楊樹細枝上,並且排列得很有規律,繞成一環;更有趣的是蒙蛺蝶的卵往往4~5粒、多至十數粒壘積成串。
此外有一些蝶類將卵產在寄主植物附近的其他物體上,無尾銀蜆蝶就是一例。而最有趣的產卵方式,要算是枯葉蛺蝶,有時雌蝶產卵不直接產在寄主植物——馬藍等的葉片上,而將卵間接地產在寄主植物上方半米左右處的樹枝上,當幼蟲從卵中孵化出來以後,不久,就會吐一游絲下降,依靠風力吹動盪漾而達到寄主植物的葉面上,象這種頗有「遠見」的產卵習性,在蝶類中也並不多見。
⑥ 哪種蝴蝶吃葷
半肉食性或肉食性蝴蝶:
台灣有些種類的蝴蝶食性已轉變為半肉食專性或肉食性,例如淡屬青雀斑小灰蝶及白雀斑小灰蝶等的幼蟲在三齡以後會由寄主植物上移居至螞蟻巢中與螞蟻共生,幼蟲則取食螞蟻幼蟲,為半肉食性蝴蝶。而棋石小灰蝶或白紋黑小灰蝶等蝶類,則從一孵化後便以蚜蟲為食物。
⑦ 有什麼方法能驅除蘇鐵綺灰蝶
藍灰蝶族 Polyommatini
靛青琉灰蝶 (台灣琉璃小灰蝶、土密樹琉璃灰蝶) Acytolepsis puspa myla (Fruhstorfer, 1909)
寬邊琉灰蝶 Callenya melaena shonen (Esaki, 1932)
青珈波灰蝶 (淡青長尾波紋小灰蝶) Catochrysops panormus exiguus (Distant, 1886)
紫珈波灰蝶 (淡紫長尾波灰蝶) Catochrysops strabo luzonensis (Tite, 1959)
曲波灰蝶 Catopyrops ancyra almora (Druce, 1873) (偶產定居種)
琉灰蝶 (琉璃小灰蝶) Celatoxia(Celastrina) argiolus caphis (Fruhstorfer, 1922)
細邊琉灰蝶 (埔里琉璃小灰蝶、苅藤琉璃灰蝶) Celatoxia(Celastrina) lavenlaris himilcon (Fruhstorfer, 1909)
大紫琉灰蝶 (阿里山琉璃小灰蝶、柃木琉璃灰蝶) Celatoxia(Celastrina) oreas arisana (Matsumura, 1910)
杉谷琉灰蝶 Celatoxia(Celastrina) sugitanii shirozui (Hsu, 1987)
白紋琉灰蝶 Celatoxia marginata (de Niceville, 1884)
綺灰蝶 (恆春琉璃小灰蝶、棕斑琉璃灰蝶) Chilades laius koshunensis (Matsumura, 1919)
蘇鐵綺灰蝶 Chilades pandava peripatria (Hsu, 1989)
黑列波灰蝶 Danis schaeffera (Eschscholtz, 1821) (偶產種)
奇波灰蝶 (白尾灰蝶) Euchrysops cnejus (Fabricius, 1798)
燕藍灰蝶 (霧社燕蝶、藍燕灰蝶) Everes argiades hellotia (Menetries, 1857)
南方燕藍灰蝶 (台灣燕蝶、帝汶燕灰蝶) Everes lacturnus rileyi (Godfrey, 1916)
單點藍灰蝶 (黑星姬灰蝶) Famegana alsulus taiwana (Sonan, 1938) (滅絕)
東方晶灰蝶 (台灣姬小灰蝶、三點玄小灰蝶) Freyeria putli formosanus (Matsumura, 1919)
淡青雅波灰蝶 (白波紋小灰蝶、姜白波灰蝶) Jamides alecto dromicus (Fruhstorfer, 1910)
雅波灰蝶 (琉璃波紋小灰蝶) Jamides bochus formosanus (Fruhstorfer, 1909)
白雅波灰蝶 (小白波紋小灰蝶、莢白波灰蝶) Jamides celeno (Cramer, 1775)
閃雅波灰蝶 Jamides cleos (C. Felder & R. Felder, 1865) (疑問種)
豆波灰蝶 (波紋小灰蝶、曲斑灰蝶) Lampides boeticus (Linnaeus, 1767)
黑星灰蝶 (台灣黑星小灰蝶、血桐黑星灰蝶) Megisba malaya sikkima (Moore, 1884)
熱帶娜波灰蝶 Nacaba berenice leei (Hsu, 1990)
南方娜波灰蝶 (蓓波灰蝶) Nacaba beroe asakusa (Fruhstorfer, 1916)
大娜波灰蝶 (埔里波紋小灰蝶、紫金牛波灰蝶) Nacaba kurava therasia (Fruhstorfer, 1916)
暗色娜波灰蝶 (黑波紋小灰蝶) Nacaba pactolus hainani (Bethune-Baker, 1914)
黑點灰蝶 (姬黑星小灰蝶、白斑黑星灰蝶) Neopithecops zalmora (Butler, 1869)
巒大鋸灰蝶 Orthomiella(Una) rantaizana (Wileman, 1910)
青雀斑灰蝶 (淡青雀斑灰蝶) Phengaris astroguttata formosana (Matsumura, 1926)
白雀斑灰蝶 Phengaris daitozana (Wileman, 1908) (特有種)
黑丸灰蝶 (琉球黑星小灰蝶、黑星灰蝶) Pithecops corvus cornix (Cowan, 1965)
藍丸灰蝶 (烏來黑星小灰蝶、紫黑星灰蝶) Pithecops fulgens urai (Bethune-Baker, 1913)
波灰蝶 (姬波紋小灰蝶、安汶波灰蝶) Prosotas nora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16)
森灰蝶 (台灣棋石小灰蝶) Shijimia moorei (Leech, 1889)
細灰蝶 (角紋灰蝶) Syntarucus plinius (Fabricius, 1793)
密點玄灰蝶 (霧社黑燕蝶、點玄灰蝶) Tongeia filicaudis mushanus (Tanikawa, 1940)
台灣玄灰蝶 (台灣黑燕蝶、景天點玄灰蝶) Tongeia hainani (Bethune-Baker, 1914) (特有種)
白斑嫵琉灰蝶 (白斑琉璃小灰蝶、白青琉璃灰蝶) Udara(Celastrina) albocaerulea (Moore, 1879)
嫵琉灰蝶 (達邦琉璃小灰蝶、錐栗琉璃灰蝶) Udara dilecta (Moore, 1879)
莧藍灰蝶 (台灣小灰蝶) Zizeeria karsandra (Moore, 1865)
藍灰蝶 (沖繩小灰蝶、酢醬灰蝶) Zizeeria maha okinawana (Matsumura, 1929)
Zizina nisa (Wallace, 1866) (疑問種)
折列藍灰蝶 (小小灰蝶、山馬蝗灰蝶) Zizina otis riukuensis (Matsumura, 1929)
迷你藍灰蝶 (迷你小灰蝶、爵牀灰蝶) Zizula hylax (Fabricius, 1775)
⑧ 小灰蝶的介紹
小灰蝶是相對較小的蝴蝶,展翅是長16毫米。1983年6月,我國昆蟲學家馬恩沛,在雲南西雙版納回小勐養大象自答然保護區的原始森林裡採到一種小灰蝶,翅展長度僅13毫米,創造了最小的紀錄。小灰蝶雄雌體色不同,雌蝶通常呈暗色,雄蝶常具有翠、藍、青、橙、紅、古銅等顏色的金屬光彩。這類蝴蝶翅膀的正面,斑紋比較平淡,而翅膀的反面,卻色彩豐富,遠較正面突出。
⑨ 蝴蝶屬於什麼食性
是白天出來覓食,晚上多在花壇里群居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