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黃飛鴻的功夫屬於哪個派系
黃飛鴻是清末民初有代表性的【洪拳】大師。清順治年間,鄭成功部將蔡德宗等五人潛至福建少林寺,與達宗等在高溪廟創立洪門會(天地會),洪門會流行的拳術稱為洪拳,含有紀念朱洪武,反清復明之意。至清中葉,廣東洪拳與劉、蔡、李、莫並稱為五大名拳。黃飛鴻的洪拳,一方面由陸阿采--黃泰--黃麒英所傳,一方面由鐵橋三--林福成所傳。黃飛鴻對洪拳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整理,並以飛鉈入埕、采高青、五郎八卦棍、無影腳等絕技聞名,現傳下的要拳術套路有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鐵線拳、五形拳;主要器械套路有五郎八卦棍、子母刀、單刀、飛鉈、行者棒、瑤家大耙、形意簫、挑等。
看家功夫如下:
【鐵線拳】
是一套養生拳,以運動肢干,暢通血脈為主,具有壯魄健體,反弱為強的功能。其大綱不外分外膀手與內膀手二式,外膀手屬外功即手、眼、身、腰、馬;內膀手屬內功即心、神、意、氣、力。它以剛、柔、逼、直、分定、串、提、留、運、制、訂十二支橋手為經緯,陰陽並用,以氣透勁,又以二字鉗羊馬勢保固腰腎,練此拳法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亂,徐而不弛,無論男女老少,皆能習之,恆久練習,有卻病延年之效。
這是林世榮宗師流傳下來的一洪拳,在香港推廣出去的,是由陸阿采流傳下來的洪拳,即陸阿采--黃麒英-黃飛鴻-林世榮,洪拳影響最為廣泛,其中:周星馳功夫戲中的洪拳大師:趙志凌則是林世榮的再傳弟子。
【工字伏虎拳】
是洪拳的基本拳法,以步進退成工字形,故名工字伏虎拳。相傳此拳源出少林寺,初少林毀於火,至善禪師避難到廣州海幢寺,至善恐少林絕技失傳,便於寺內授徒傳藝,陸阿采為其首徒,得工字伏虎拳秘傳,後傳於黃泰,泰傳黃麒英,麒英傳子黃飛鴻。又由黃飛鴻將其發揚,傳於梁寬、林世榮、陸正剛、陳殿標等。工字伏虎拳腰馬穩健,橋手剛勁,法門緊密,進退有規。恆久練習,不必站馬而腰馬自堅,不必打椿而橋手自勁,是學習其它拳術、器械的基礎。
因此,凡入黃飛鴻門下者,必先習此拳以穩健腰馬,堅勁橋手,正確步法。
【虎鶴雙形拳】
由黃飛鴻集各家之精華融會貫通而創立。套路中既取虎的「勁」(如虎之猛)和「形」(如虎爪),又取鶴的「象」(如鶴嘴啄食)和「意」(如鶴的靈秀飄逸)。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吒,有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靈捷、動作迅速、有氣靜神閑之妙,故稱虎鶴雙形拳。
虎鶴雙形拳手形有拳、掌、指、爪、鉤,手法有拋、掛、撞、插等,步法有弓步、馬步、虛步、獨立步和麒麟步等,步法講究落地生根,身形注重挺拔端莊。
整套動作既吸取佛家拳的凌厲攻勢,又吸取洪家拳的嚴密守勢,拳勢威武,剛柔並用,長短兼施,為黃飛鴻一門之代表拳法。
【五郎八卦棍】
相傳此棍法由宋代楊家將之一的楊五郎始創。五郎隨父征契丹,後至五台山為僧,以槍化棍,棍法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演變為六十四點棍法,符合內外八卦八八六十四之數,故名五郎八卦棍。
晚清時,此棍法流傳至黃飛鴻手中,黃飛鴻將其融入南派武學功法精華,並由高徒林世榮發揚光大。此棍法長短兼施,雙單並用,法門多而密,以圈、點、槍、割、抽、挑、撥、彈、掣、標、壓、敲、擊十四字為訣。風格朴實無華,結構嚴謹、威猛沉雄、利於實戰,為南派上乘棍法之一。
「五郎八卦棍」完全是楊家槍法演變而來。所謂八卦,以法內有太極、兩儀、陰陽、四象等名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此法有六十四點。先擊四正,後擊四隅,四隅即四方之角,也就是擊八方,每方八點,即八八六十四點。
以上資料與圖片均來自於網路:通過網路搜索
相關來源如下:
網路:【黃飛鴻】
http://ke..com/view/7450.htm
② 歷史上有黃飛鴻這個人嗎
黃飛鴻(1856年7月9日-1925年4月17日),原名黃錫祥,字達雲,號飛鴻,幼名飛熊。生於南海縣佛山鎮。原籍南海縣西樵嶺西祿舟村,
黃飛鴻是清末民初的洪拳大師[1] ,嶺南武術界一代宗師。也是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名醫。
1924年10月 廣州國民鎮壓商團暴亂,西關一帶房屋被毀,仁安街「寶芝林」受累被焚,資財付於一炬,其長子漢林又告失業,因而憂郁成疾。次年農歷三月廿五日(1925年4月17日),病逝於廣州城西方便醫院。[2]
人物生平
從父習武
電影版黃飛鴻 (4張)
黃飛鴻於公元1856年7月9日,生於廣東省南海縣,從不恃強凌弱,堅持以德服人。他歷主摒除門派之閡,能者為師,更是力排重男輕女之見,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組織女子獅隊的武師之一。[3] 跟隨其父黃麒英於南海縣佛山、南海縣縣治地廣州城(即省城)街頭賣藝。其父黃麒英乃晚清「廣東十虎」之一(1886年染疾卒),是故黃飛鴻自3歲開始習武,早得父親傳授,習得虎拳、鶴拳。
黃飛鴻並非廣東十虎之一,廣東十虎分別是:王隱林、黃澄可、蘇黑虎、黃麒英、周泰、譚濟筠、黎仁超、陳鐵志、蘇燦、梁坤。
黃飛鴻3歲從父習武,13歲隨父鬻技街衢,盡得家傳功夫。
後遇鐵橋三(即梁坤,廣東十虎之一)之愛徒林福成授其鐵線拳、飛砣絕技,並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武藝日臻精進,稍後,黃飛鴻隨父於廣州樂善山房設館授徒。黃麒英謝世,黃飛鴻子承父業成為一代宗師,是當時南派武林中最年輕的武術教練。
一生中,曾先後被提督吳全美、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聘為軍中技擊教練。相傳其平生絕技有雙飛砣、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諸勢,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號。
此外,黃飛鴻亦善於舞獅,有廣州獅王之稱。莫桂蘭在林世榮、鄧秀瓊的幫助下,攜黃飛鴻的兩名兒子移居香港設館授徒,傳授黃飛鴻遺技。
賣武生涯
1868年 隨父在南海縣佛山、南海縣廣州城(南海縣和番禺縣共治廣州城)、順德一帶賣武,其間以四象標龍棍勝武師鄭大雄左手釣魚棍法,得「少年英雄」之名。
1869年 在南海縣佛山豆豉巷賣武時遇鐵橋三高徒林福成,在佛山隨林福成學藝近兩年,學成 「鐵線拳」和 「飛鉈」等絕技。
1872年 移居廣州,銅、鐵行工人集資為其設武館於第七甫水腳,結束賣武生涯。
武術教練
1873年 十七歲起留在廣州第七甫為銅、鐵行工人授武。
1874年 廣州三欄行(果欄、菜欄、魚欄)中人聘為行中武術教練。
1875年 在西樵官山墟一當鋪夜宿時遇賊人打劫,一人擊退數十人,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隨後應邀到在石龍鄉授徒。
1882年 受聘廣州水師武術教練,並考取廣州將軍衙門「靖汛大旗手」一職。
1885年 記名提督吳全美聘飛鴻為軍中技擊教練,停辦廻瀾橋所設武館。
1911年8月 應劉永福邀聘,任廣東民團總教練。
設立醫館
1886年 其父麒英染疾卒。月余後,吳全美去世,飛鴻辭去軍中技擊教練職務,在廣州仁安街設跌打醫館「寶芝林」。
約1877年 另設館於廣州西關廻瀾橋附近教徒授藝兼醫刀傷跌打,三欄教席由梁寬代替。
1888年 黑旗軍首領劉永福賞識黃飛鴻武藝高強、醫術精通,聘為軍醫官和福字軍技擊總教練,向其贈「醫藝精通」木匾。
抗擊日寇
1894年 劉永福率領軍隊赴台灣抗擊日本侵略軍,飛鴻隨劉率九營福字軍抵台,駐守台南。
1895年6月 劉永福護台失利,飛鴻離台返粵,自此僅行醫不授武。「寶芝林」前榜:「武藝功夫,難以傳授;千金不傳,求師莫問。」
1918年 在廣州十八甫福安街梁氏蟀獵場任守。
主要功績
武術成就
黃飛鴻是清末民初有代表性的洪拳大師[1] 。清順治年間,鄭成功部將蔡德宗等五人潛至福建少林寺,與達宗等在高溪廟創立洪門會(天地會),洪門會流行的拳術稱為洪拳,含有紀念朱洪武,反清復明之意。至清中葉,廣東洪拳與劉、蔡、李、莫並稱為五大名拳。黃飛鴻的洪拳,一方面由陸阿采--黃泰--黃麒英所傳,一方面由鐵橋三--林福成所傳。黃飛鴻對洪拳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整理,並以飛鉈入埕、采高青、五郎八卦棍、無影腳等絕技聞名,現傳下的要拳術套路有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鐵線拳、五形拳;主要器械套路有五郎八卦棍、子母刀、單刀、飛鉈、行者棒、瑤家大耙、形意簫、挑等。
嶺南武術
黃飛鴻一生以弘揚國粹,振興嶺南武術為己任,經其門人林世榮等整理的鐵線拳、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結構新穎,動作輕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滯狹隘、動作重復之弊病。虎鶴雙形,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吒,有推山倒海,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敏捷,動作迅速,有靜若處子,動如脫兔,氣靜神閑之妙。剛柔並用,長短兼施,偏正配合進退中規,成為飛鴻一脈之代表拳法,為武術界獨樹一幟。一時風行全省,並遠傳至港澳、東南亞甚至北美等地,迄今歷久不衰。在新中國成立後,被列為中國高等體育院校教材內容之一。
鐵線拳
是一套養生拳,以運動肢干,暢通血脈為主,具有壯魄健體,反弱為強的功能。其大綱不外分外膀手與內膀手二式,外膀手屬外功即手、眼、身、腰、馬;內膀手屬內功即心、神、意、氣、力。它以剛、柔、逼、直、分定、串、提、留、運、制、訂十二支橋手為經緯,陰陽並用,以氣透勁,又以二字鉗羊馬勢保固腰腎,練此拳法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亂,徐而不弛,無論男女老少,皆能習之,恆久練習,有卻病延年之效。
這是林世榮宗師流傳下來的一洪拳,在香港推廣出去的,是由陸阿采流傳下來的洪拳,即陸阿采--黃麒英-黃飛鴻-林世榮,洪拳影響最為廣泛,其中:周星馳功夫戲中的洪拳大師:趙志凌則是林世榮的再傳弟子。
工字伏虎拳
是洪拳的基本拳法,以步進退成工字形,故名工字伏虎拳。相傳此拳源出少林寺,
工字伏虎拳
初少林毀於火,至善禪師避難到廣州海幢寺,至善恐少林絕技失傳,便於寺內授徒傳藝,陸阿采為其首徒,得工字伏虎拳秘傳,後傳於黃泰,泰傳黃麒英,麒英傳子黃飛鴻。又由黃飛鴻將其發揚,傳於梁寬、林世榮、陸正剛、陳殿標等。工字伏虎拳腰馬穩健,橋手剛勁,法門緊密,進退有規。恆久練習,不必站馬而腰馬自堅,不必打椿而橋手自勁,是學習其它拳術、器械的基礎。
因此,凡入黃飛鴻門下者,必先習此拳以穩健腰馬,堅勁橋手,正確步法。
虎鶴雙形拳
由黃飛鴻集各家之精華融會貫通而創立。套路中既取虎的「勁」(如虎之猛)和「形」(如虎爪),又取鶴的「象」(如鶴嘴啄食)和「意」(如鶴的靈秀飄逸)。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吒,有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靈捷、動作迅速、有氣靜神閑之妙,故稱虎鶴雙形拳。
虎鶴雙形拳手形有拳、掌、指、爪、鉤,手法有拋、掛、撞、插等,步法有弓步、馬步、虛步、獨立步和麒麟步等,步法講究落地生根,身形注重挺拔端莊。
整套動作既吸取佛家拳的凌厲攻勢,又吸取洪家拳的嚴密守勢,拳勢威武,剛柔並用,長短兼施,為黃飛鴻一門之代表拳法。
五郎八卦棍
相傳此棍法由宋代楊家將之一的楊五郎始創。五郎隨父征契丹,後至五台山為僧,以槍化棍,棍法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演變為六十四點棍法,符合內外八卦八八六十四之數,故名五郎八卦棍。
晚清時,此棍法流傳至黃飛鴻手中,黃飛鴻將其融入南派武學功法精華,並由高徒林世榮發揚光大。此棍法長短兼施,雙單並用,法門多而密,以圈、點、槍、割、抽、挑、撥、彈、掣、標、壓、敲、擊十四字為訣。風格朴實無華,結構嚴謹、威猛沉雄、利於實戰,為南派上乘棍法之一。
「五郎八卦棍」完全是楊家槍法演變而來。所謂八卦,以法內有太極、兩儀、陰陽、四象等名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此法有六十四點。先擊四正,後擊四隅,四隅即四方之角,也就是擊八方,每方八點,即八八六十四點。
醫葯醫術
寶芝林
黃飛鴻不僅武功超群,醫術亦相當精湛。光緒年中,在廣州仁安里設「寶芝林」醫葯館。福軍首領劉永福親為寶芝林題寫「技藝皆精」的匾額,並聘飛鴻為福軍技擊總教練,後隨劉到台灣英勇殺倭。
駁骨療傷
其駁骨療傷之技,時稱一絕。光緒年中,在廣州仁安里設「寶芝林」醫葯館,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上至將軍,下至百姓,功效顯著。黃飛鴻有一個叫伍銓萃的弟子,是文人出身,1892年中了進士,他曾經送給黃飛鴻兩句詩"寶劍騰霄漢,芝花遍上林」而黃飛鴻在創辦跌打醫館時就取了兩個開頭的字和最後一個字作為醫館的名稱。
寶芝林和黃飛鴻在醫治跌打損傷方面有一套,當今流傳的寶芝林傷科跌打酒(牛大力1兩,千斤拔1兩,半風荷 1兩,寬根藤1兩,田七5錢,金耳環5錢,以上諸葯浸酒1斤5兩,15天後可用)。相傳是由陸阿采所傳,而黃飛鴻本人也先後研製出大力丸、通脈丹等跌打葯,1888年,著名的黑旗軍統領劉永福受傷後多方醫治不愈,黃飛鴻治癒了他的傷病,黃飛鴻不但因此得到了兩廣總督張之洞書寫的醫藝精通的牌匾,而且被劉永福聘請為軍醫官和技擊總教練。
電影里的黃飛鴻 (3張)
寶芝林和黃飛鴻的醫術聲名在外和黃飛鴻本人的醫德也有很大關系,他不但不藏私,還向社會公開跌打涵浸泡方法和防暑涼茶驗方,希望有助於勞苦大眾。[4]
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是歷史悠久、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運動,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代代相傳,經久不衰,並由此形成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龍獅文化。
佛山南海是南獅的發祥地。南獅泛指流傳於南方的舞獅,分為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以廣東等地的舞獅最具代表性。南獅動作大而威猛,造型誇張浪漫,講究神韻,兩腳著地,獅頭和獅尾分開,各由一名演員擺弄,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等,鼓樂雄壯,聞之令人振奮。傳統的南獅技藝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采青」難度較高。采青有采高青、地青、水青、蟹青、凳青和橋青等。其中采高青又名「企膊」(站在肩膀上),最為高難。後來發展到在2米多高的梅花樁上跳躍,一邊舞耍動作,直至將掛在樁上的「青」採下來。這些高難動作都需要技藝。
黃飛鴻將民間傳統藝術醒獅進行挖掘、整理、刻苦訓練,在原有的南派醒獅技藝的基礎上,吸收融入武術舞獅的技藝,由高樁醒獅、民間武術梅花樁與南派民間醒獅套路相融合,並匯入當地民間風格特色,技藝高難,編排巧妙,融舞蹈、武術、雜技、力度、美學於一體,形成新一派醒獅。
黃飛鴻獅藝表演項目有傳統鼓點表演(七星鼓或三星鼓)、現代醒獅表演(獅上高椿采蛇青、飛鴻八星陣等)傳統地獅表演或群猜表演(龍門表,竹梯青等)舞龍功夫表演。獅子本來生活在地上,卻非要讓它爬高上低,在幾根飛鴻八星陣的柱子上又跑又跳,玩出驚險的花樣,把人嚇得氣也不敢出。還美其名曰百業興旺,步步登高。
人物評價
以德服人
一代宗師黃飛鴻,是南海著名武術家,在南派武術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影響,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曾追隨
著名愛國將領劉永福在抗日保台戰爭中立下功勛。
黃飛鴻縱橫江湖數十年,憑著過人的勇敢、智慧和絕技,身經百戰,顯赫輝煌。成為中外聞名的武術大師。
他武藝高強且崇尚武德,推尚「習武德為先」,從不恃強凌弱,堅持以德服人。
崇尚禮教
黃飛鴻一生結過四次婚,除原配羅氏外皆為續娶,每次都是在妻子去世後重娶。
黃飛鴻
四個妻子中前三個均有名份,分別是羅氏、馬氏、岑氏,但因陸續死去,因而當時人們迷信黃飛鴻有克妻命,以至於最後在娶莫桂蘭[5] 時不得不以納妾為名成了婚。
1879年 娶妻羅氏,婚後三月羅氏病卒。
約1896年 續娶馬氏為妻,生二女、二子(漢林、漢森),不久馬氏病卒。
約1902年 續納岑氏為妻,生二子(漢樞、漢熙),不久岑氏病卒。
1915年 續莫桂蘭為妾。最後一名妻子莫桂蘭於1982年於香港逝世。
不授兒武
黃飛鴻妻子莫桂蘭
黃飛鴻兒子黃漢熙
黃飛鴻有四子,諸子中酷愛黃漢森(因其幼時生得肥肥白白,人稱肥仔二),最得黃飛鴻真傳。
1919年 精通武術的次子黃漢森遭妒,往廣西梧州渡任「護勇」時被「鬼眼梁」暗算慘死。當時在一個名叫保商衛旅營當護衛。一名叫鬼眼梁的同事,見飛鴻之子年少,要和他較技並說「我怕黃飛鴻,絕不怕他的兒子。」可是動手僅兩招就被打翻在地,因此懷恨在心。在中秋節晚設法使漢森喝得酩酊大醉,乘機開槍擊斃漢森,反說漢森醉後拔槍殺他,他不得已才自衛誤殺至死,以擺脫罪責。經過此事,飛鴻知道兒子是為了較技才喪生的,痛心之餘,發誓不再教子習武。
黃飛鴻第四子黃漢熙,面孔長得很象父親,但全不懂洪拳,其職業也與武術無關。[2]
個人貢獻
黃飛鴻縱橫武壇數十年,對洪拳的普及和振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門下弟子中不乏出類拔萃的武術家。
林世榮隨黃飛鴻學藝二十年,先後在廣州、香港、南海等地設館授徒,並於三十年代起公開出版《工字伏虎拳》等拳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黃飛鴻夫人莫桂蘭在黃飛鴻去世後,在廣州、香港設館,傳授黃飛鴻的武藝。鄧義、鄧芳的廣州帶河基設館多年,門徒眾多。黃飛鴻的拳術和獅藝,特別是虎鶴雙形拳、鐵線拳、工字伏虎拳、五郎八卦棍等,通過其傳人的大力推廣,成為世界著名的功夫流派。而今,廣東、香港、台灣以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歐洲、美洲等地,都有黃飛鴻的拳術和獅藝流傳,影響日益擴大。
黃飛鴻生前為中國武術走向世界進行了不懈努力,他的傳人和再傳弟子在繼續他未竟的事業。據統計,他的傳人已經分布在五洲四海,除了中國的廣東、香港、澳門、台灣以外,美國、加拿大、澳洲、以色列、南非、義大利、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墨西哥、德國、英國、瑞士、波蘭、比利時、捷克等地,都有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
③ 傳統武術的實戰性強嗎
這需要比較高的水平,其實不管什麼武術只要達到一定境界就會化腐朽為神奇,你覺得傳統武術沒有實戰型,只是你的力量,速度、技巧等還沒練好而已。傳統武術裡面有很多千人千錘百煉得出的經驗總結,符合人體學、力學原理!
④ 黃飛鴻燒烤和普通的燒烤有哪些不同
首先,黃飛鴻功夫燒烤是」黃飛鴻「這個ip衍生的正版品牌,自帶名氣流量,然後他們的燒烤醬料是傳承寶芝林的養生秘方,其實就是當下比較熱的國潮風店鋪環境!
⑤ 廣東佛山有哪些武館
佛山陳氏太極拳武館
桂城海三路金穗樓有一家,師傅叫陳紹雷,陳家溝出來的,在佛山有二十幾年了,養生實戰都有的學,非常正宗的一家!
⑥ 黃飛鴻的主要功績
黃飛鴻是清末民初有代表性的洪拳大師 。清順治年間,鄭成功部將蔡德宗等五人潛至福建少林寺,與達宗等在高溪廟創立洪門會(天地會),洪門會流行的拳術稱為洪拳,含有紀念朱洪武,反清復明之意。至清中葉,廣東洪拳與劉、蔡、李、莫並稱為五大名拳。黃飛鴻的洪拳,一方面由陸阿采--黃泰--黃麒英所傳,一方面由鐵橋三--林福成所傳。黃飛鴻對洪拳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整理,並以飛鉈入埕、采高青、五郎八卦棍、無影腳等絕技聞名,現傳下的要拳術套路有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鐵線拳、五形拳;主要器械套路有五郎八卦棍、子母刀、單刀、飛鉈、行者棒、瑤家大耙、形意簫、挑等。
嶺南武術
黃飛鴻一生以弘揚國粹,振興嶺南武術為己任,經其門人林世榮等整理的鐵線拳、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結構新穎,動作輕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滯狹隘、動作重復之弊病。虎鶴雙形,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吒,有推山倒海,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敏捷,動作迅速,有靜若處子,動如脫兔,氣靜神閑之妙。剛柔並用,長短兼施,偏正配合進退中規,成為飛鴻一脈之代表拳法,為武術界獨樹一幟。一時風行全省,並遠傳至港澳、東南亞甚至北美等地,迄今歷久不衰。在新中國成立後,被列為中國高等體育院校教材內容之一。
鐵線拳
是一套養生拳,以運動肢干,暢通血脈為主,具有壯魄健體,反弱為強的功能。其大綱不外分外膀手與內膀手二式,外膀手屬外功即手、眼、身、腰、馬;內膀手屬內功即心、神、意、氣、力。它以剛、柔、逼、直、分定、串、提、留、運、制、訂十二支橋手為經緯,陰陽並用,以氣透勁,又以二字鉗羊馬勢保固腰腎,練此拳法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亂,徐而不弛,無論男女老少,皆能習之,恆久練習,有卻病延年之效。
這是林世榮宗師流傳下來的一洪拳,在香港推廣出去的,是由陸阿采流傳下來的洪拳,即陸阿采--黃麒英-黃飛鴻-林世榮,洪拳影響最為廣泛,其中:周星馳功夫戲中的洪拳大師:趙志凌則是林世榮的再傳弟子。
工字伏虎拳
是洪拳的基本拳法,以步進退成工字形,故名工字伏虎拳。相傳此拳源出少林寺,初少林毀於火,至善禪師避難到廣州海幢寺,至善恐少林絕技失傳,便於寺內授徒傳藝,陸阿采為其首徒,得工字伏虎拳秘傳,後傳於黃泰,泰傳黃麒英,麒英傳子黃飛鴻。又由黃飛鴻將其發揚,傳於梁寬、林世榮、陸正剛、陳殿標等。工字伏虎拳腰馬穩健,橋手剛勁,法門緊密,進退有規。恆久練習,不必站馬而腰馬自堅,不必打椿而橋手自勁,是學習其它拳術、器械的基礎。
因此,凡入黃飛鴻門下者,必先習此拳以穩健腰馬,堅勁橋手,正確步法。
虎鶴雙形拳
由黃飛鴻集各家之精華融會貫通而創立。套路中既取虎的「勁」(如虎之猛)和「形」(如虎爪),又取鶴的「象」(如鶴嘴啄食)和「意」(如鶴的靈秀飄逸)。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吒,有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靈捷、動作迅速、有氣靜神閑之妙,故稱虎鶴雙形拳。
虎鶴雙形拳手形有拳、掌、指、爪、鉤,手法有拋、掛、撞、插等,步法有弓步、馬步、虛步、獨立步和麒麟步等,步法講究落地生根,身形注重挺拔端莊。
整套動作既吸取佛家拳的凌厲攻勢,又吸取洪家拳的嚴密守勢,拳勢威武,剛柔並用,長短兼施,為黃飛鴻一門之代表拳法。
五郎八卦棍
相傳此棍法由宋代楊家將之一的楊五郎始創。五郎隨父征契丹,後至五台山為僧,以槍化棍,棍法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演變為六十四點棍法,符合內外八卦八八六十四之數,故名五郎八卦棍。
晚清時,此棍法流傳至黃飛鴻手中,黃飛鴻將其融入南派武學功法精華,並由高徒林世榮發揚光大。此棍法長短兼施,雙單並用,法門多而密,以圈、點、槍、割、抽、挑、撥、彈、掣、標、壓、敲、擊十四字為訣。風格朴實無華,結構嚴謹、威猛沉雄、利於實戰,為南派上乘棍法之一。
「五郎八卦棍」完全是楊家槍法演變而來。所謂八卦,以法內有太極、兩儀、陰陽、四象等名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此法有六十四點。先擊四正,後擊四隅,四隅即四方之角,也就是擊八方,每方八點,即八八六十四點。 寶芝林
黃飛鴻不僅武功超群,醫術亦相當精湛。光緒年中,在廣州仁安里設「寶芝林」醫葯館。福軍首領劉永福親為寶芝林題寫「技藝皆精」的匾額,並聘飛鴻為福軍技擊總教練,後隨劉到台灣英勇殺倭。
駁骨療傷
其駁骨療傷之技,時稱一絕。光緒年中,在廣州仁安里設「寶芝林」醫葯館,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上至將軍,下至百姓,功效顯著。黃飛鴻有一個叫伍銓萃的弟子,是文人出身,1892年中了進士,他曾經送給黃飛鴻兩句詩寶劍騰霄漢,芝花遍上林」而黃飛鴻在創辦跌打醫館時就取了兩個開頭的字和最後一個字作為醫館的名稱。
寶芝林和黃飛鴻在醫治跌打損傷方面有一套,當今流傳的寶芝林傷科跌打酒(牛大力1兩,千斤拔1兩,半風荷 1兩,寬根藤1兩,田七5錢,金耳環5錢,以上諸葯浸酒1斤5兩,15天後可用)。相傳是由陸阿采所傳,而黃飛鴻本人也先後研製出大力丸、通脈丹等跌打葯,1888年,著名的黑旗軍統領劉永福受傷後多方醫治不愈,黃飛鴻治癒了他的傷病,黃飛鴻不但因此得到了兩廣總督張之洞書寫的醫藝精通的牌匾,而且被劉永福聘請為軍醫官和技擊總教練。
寶芝林和黃飛鴻的醫術聲名在外和黃飛鴻本人的醫德也有很大關系,他不但不藏私,還向社會公開跌打涵浸泡方法和防暑涼茶驗方,希望有助於勞苦大眾。 舞龍舞獅是歷史悠久、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運動,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代代相傳,經久不衰,並由此形成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龍獅文化。
佛山南海是南獅的發祥地。南獅泛指流傳於南方的舞獅,分為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以廣東等地的舞獅最具代表性。南獅動作大而威猛,造型誇張浪漫,講究神韻,兩腳著地,獅頭和獅尾分開,各由一名演員擺弄,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等,鼓樂雄壯,聞之令人振奮。傳統的南獅技藝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采青」難度較高。采青有采高青、地青、水青、蟹青、凳青和橋青等。其中采高青又名「企膊」(站在肩膀上),最為高難。後來發展到在2米多高的梅花樁上跳躍,一邊舞耍動作,直至將掛在樁上的「青」採下來。這些高難動作都需要技藝。
黃飛鴻將民間傳統藝術醒獅進行挖掘、整理、刻苦訓練,在原有的南派醒獅技藝的基礎上,吸收融入武術舞獅的技藝,由高樁醒獅、民間武術梅花樁與南派民間醒獅套路相融合,並匯入當地民間風格特色,技藝高難,編排巧妙,融舞蹈、武術、雜技、力度、美學於一體,形成新一派醒獅。
黃飛鴻獅藝表演項目有傳統鼓點表演(七星鼓或三星鼓)、現代醒獅表演(獅上高椿采蛇青、飛鴻八星陣等)傳統地獅表演或群猜表演(龍門表,竹梯青等)舞龍功夫表演。獅子本來生活在地上,卻非要讓它爬高上低,在幾根飛鴻八星陣的柱子上又跑又跳,玩出驚險的花樣,把人嚇得氣也不敢出。還美其名曰百業興旺,步步登高。
⑦ 請問黃飛鴻是那個 他的武藝很好嗎
黃飛鴻(1847年7月9日—1924年12月),原名黃錫祥,字達雲,原籍南海西 祿舟村
鐵線拳
是一套養生拳,以運動肢干,暢通血脈為主,具有壯魄健體,反弱為強的功能。其大綱不外分外膀手與內膀手二式,外膀手屬外功即手、眼、身、腰、馬;內膀手屬內功即心、神、意、氣、力。它以剛、柔、逼、直、分定、串、提、留、運、制、訂十二支橋手為經緯,陰陽並用,以氣透勁,又以二字鉗羊馬勢保固腰腎,練此拳法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亂,徐而不弛,無論男女老少,皆能習之,恆久練習,有卻病延年之效。
這是林世榮宗師流傳下來的一洪拳,在香港推廣出去的,是由陸阿采流傳下來的洪拳,即陸阿采--黃麒英-黃飛鴻-林世榮,洪拳影響最為廣泛,其中:周星馳功夫戲中的洪拳大師:趙志凌則是林世榮的再傳弟子。
工字伏虎拳
是洪拳的基本拳法,以步進退成"工"字形,故名工字伏虎拳。相傳此拳源出少林寺,初少林毀於火,至善 工字伏虎拳禪師避難到廣州海幢寺,至善恐少林絕技失傳,便於寺內授徒傳藝,陸阿采為其首徒,得工字伏虎拳秘傳,後傳於黃泰,泰傳黃麒英,麒英傳子黃飛鴻。又由黃飛鴻將其發揚,傳於梁寬、林世榮、陸正剛、陳殿標等。工字伏虎拳腰馬穩健,橋手剛勁,法門緊密,進退有規。恆久練習,不必站馬而腰馬自堅,不必打椿而橋手自勁,是學習其它拳術、器械的基礎。
因此,凡入黃飛鴻門下者,必先習此拳以穩健腰馬,堅勁橋手,正確步法。
虎鶴雙形拳
由黃飛鴻集各家之精華融匯貫通而創立。套路中既取的"勁"(如虎之猛)和"形"(如虎爪),又取鶴的"象"(如鶴之靈秀逸)。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吒,有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靈捷、動作迅速、有氣靜神閑之妙,故稱虎鶴雙形拳。
虎鶴雙形拳手形有拳、掌、指、爪、鉤,手法有拋、掛、撞、插等,步法有弓步、馬步、虛步、獨立步和麒麟步等,步法講究落地生根,身形注重挺拔端莊。
整套動作既吸取佛家拳的凌厲攻勢,又吸取洪家拳的嚴密守勢,拳勢威武,剛柔並用,長短兼施,為黃飛鴻一門之代表拳法。
五郎八卦棍
相傳此棍法由宋代楊家將之一的楊五郎始創。五郎隨父征契丹,後至五台山為僧,以槍化棍,棍法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演變為六十四點棍法,符合內外八卦八八六十四之數,故名五郎八卦棍。
晚清時,此棍法流傳至黃飛鴻手中,黃飛鴻將其融入南派武學功法精華,並由高徒林世榮發揚光大。此棍法長短兼施,雙單並用,法門多而密,以圈、點、槍、割、抽、挑、撥、彈、掣、標、壓、敲、擊十四字為訣。風格朴實無華,結構嚴謹、威猛沉雄、利於實戰,為南派上乘棍法之一。
「五郎八卦棍」完全是楊家槍法演變而來。所謂八卦,以法內有太極、兩儀、陰陽、四象等名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此法有六十四點。先擊四正,後擊四隅,四隅即四方之角,也就是擊八方,每方八點,即八八六十四點。[2]
⑧ 李連傑黃飛鴻是什麼拳法
黃飛鴻是清末民初有代表性的洪拳大師。清順治年間,鄭成功部將蔡德宗等五人潛至福建少林寺,與達宗等在高溪廟創立洪門會(天地會),洪門會流行的拳術稱為洪拳,含有紀念朱洪武,反清復明之意。至清中葉,廣東洪拳與劉、蔡、李、莫並稱為五大名拳。黃飛鴻的洪拳,一方面由陸阿采--黃泰--黃麒英所傳,一方面由鐵橋三--林福成所傳。黃飛鴻對洪拳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整理,並以飛鉈入埕、采高青、五郎八卦棍、無影腳等絕技聞名,現傳下的要拳術套路有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鐵線拳、五形拳;主要器械套路有五郎八卦棍、子母刀、單刀、飛鉈、行者棒、瑤家大耙、形意簫、挑等。
1.嶺南武術
黃飛鴻一生以弘揚國粹,振興嶺南武術為己任,經其門人林世榮等整理的鐵線拳、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結構新穎,動作輕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滯狹隘、動作重復之弊病。虎鶴雙形,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吒,有推山倒海,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敏捷,動作迅速,有靜若處子,動如脫兔,氣靜神閑之妙。剛柔並用,長短兼施,偏正配合進退中規,成為飛鴻一脈之代表拳法,為武術界獨樹一幟。一時風行全省,並遠傳至港澳、東南亞甚至北美等地,迄今歷久不衰。在新中國成立後,被列為中國高等體育院校教材內容之一。
2.鐵線拳
是一套養生拳,以運動肢干,暢通血脈為主,具有壯魄健體,反弱為強的功能。其大綱不外分外膀手與內膀手二式,外膀手屬外功即手、眼、身、腰、馬;內膀手屬內功即心、神、意、氣、力。它以剛、柔、逼、直、分定、串、提、留、運、制、訂十二支橋手為經緯,陰陽並用,以氣透勁,又以二字鉗羊馬勢保固腰腎,練此拳法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亂,徐而不弛,無論男女老少,皆能習之,恆久練習,有卻病延年之效。
這是林世榮宗師流傳下來的一洪拳,在香港推廣出去的,是由陸阿采流傳下來的洪拳,即陸阿采--黃麒英-黃飛鴻-林世榮,洪拳影響最為廣泛,其中:周星馳功夫戲中的洪拳大師:趙志凌則是林世榮的再傳弟子。
3.工字伏虎拳
是洪拳的基本拳法,以步進退成工字形,故名工字伏虎拳。相傳此拳源出少林寺,初少林毀於火,至善禪師避難到廣州海幢寺,至善恐少林絕技失傳,便於寺內授徒傳藝,陸阿采為其首徒,得工字伏虎拳秘傳,後傳於黃泰,泰傳黃麒英,麒英傳子黃飛鴻。又由黃飛鴻將其發揚,傳於梁寬、林世榮、陸正剛、陳殿標等。工字伏虎拳腰馬穩健,橋手剛勁,法門緊密,進退有規。恆久練習,不必站馬而腰馬自堅,不必打椿而橋手自勁,是學習其它拳術、器械的基礎。
因此,凡入黃飛鴻門下者,必先習此拳以穩健腰馬,堅勁橋手,正確步法。
4.虎鶴雙形拳
由黃飛鴻集各家之精華融會貫通而創立。套路中既取虎的「勁」(如虎之猛)和「形」(如虎爪),又取鶴的「象」(如鶴嘴啄食)和「意」(如鶴的靈秀飄逸)。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吒,有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靈捷、動作迅速、有氣靜神閑之妙,故稱虎鶴雙形拳。
虎鶴雙形拳手形有拳、掌、指、爪、鉤,手法有拋、掛、撞、插等,步法有弓步、馬步、虛步、獨立步和麒麟步等,步法講究落地生根,身形注重挺拔端莊。
整套動作既吸取佛家拳的凌厲攻勢,又吸取洪家拳的嚴密守勢,拳勢威武,剛柔並用,長短兼施,為黃飛鴻一門之代表拳法。
5.五郎八卦棍
相傳此棍法由宋代楊家將之一的楊五郎始創。五郎隨父征契丹,後至五台山為僧,以槍化棍,棍法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演變為六十四點棍法,符合內外八卦八八六十四之數,故名五郎八卦棍。
晚清時,此棍法流傳至黃飛鴻手中,黃飛鴻將其融入南派武學功法精華,並由高徒林世榮發揚光大。此棍法長短兼施,雙單並用,法門多而密,以圈、點、槍、割、抽、挑、撥、彈、掣、標、壓、敲、擊十四字為訣。風格朴實無華,結構嚴謹、威猛沉雄、利於實戰,為南派上乘棍法之一。
「五郎八卦棍」完全是楊家槍法演變而來。所謂八卦,以法內有太極、兩儀、陰陽、四象等名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此法有六十四點。先擊四正,後擊四隅,四隅即四方之角,也就是擊八方,每方八點,即八八六十四點。
黃飛鴻(1856年7月9日-1925年4月17日),原名黃錫祥,字達雲,號飛鴻,幼名飛熊。生於南海縣佛山鎮。原籍南海縣西樵嶺西祿舟村,
黃飛鴻是清末民初的洪拳大師,嶺南武術界一代宗師。也是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名醫。
1924年10月 廣州國民鎮壓商團暴亂,西關一帶房屋被毀,仁安街「寶芝林」受累被焚,資財付於一炬,其長子漢林又告失業,因而憂郁成疾。次年農歷三月廿五日(1925年4月17日),病逝於廣州城西方便醫院。
⑨ 黃飛鴻生平簡介
黃飛鴻(1847年7月9日—1924年12月),原名黃錫祥,字達雲,原籍南海西樵祿舟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於佛山,他是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1924年8月,廣州商團總長陳廉伯在英帝國主義支持下,乘孫中山北伐,在廣州發動武裝暴亂,縱火劫掠。黃飛鴻與其繼室莫桂蘭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寶芝林連同劉永福寫給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毀於戰火。黃飛鴻經不起沉重打擊,因而憂郁成疾,是年12月不治去世,終年78歲。黃飛鴻身後蕭條,貧無以殮,幸弟子鄧秀瓊為他料理後事,葬於白雲山麓。
其父黃麒英乃晚清「廣東十虎」之一(黃飛鴻並非廣東十虎之一, 廣東十虎分別是:王隱林、黃澄可、蘇黑虎、黃麒英、周泰、譚濟筠、黎仁超、陳鐵志、蘇燦、梁坤),飛鴻6歲從父習武,13歲隨父技街衢,盡得家傳功夫。後遇鐵橋三(即梁坤,廣東十虎之一)之愛徒林福成授其鐵線拳、飛砣絕技,並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武藝日臻精進,稍後,黃飛鴻隨父於廣州樂善山房設館授徒。黃麒英謝世,黃飛鴻子承父業成為一代宗師,是當時南派武林中最年輕的武術教練。一生中,曾先後被提督吳全美、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聘為軍中技擊教練。相傳其平生絕技有雙飛砣、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諸勢,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號。 此外,黃飛鴻亦善於舞獅,有廣州獅王之稱。莫桂蘭在林世榮、鄧秀瓊的幫助下,偕黃飛鴻的兩名兒子移居香港設館授徒,傳授黃飛鴻遺技。1983年在香港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