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秉承中華文化(超高分)
你可以就我們最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來說,然後加上一點個人的看法就可以了,繼承傳統文化就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要有中國特色,但也不能盲目西化。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儒家的思想世代相傳,現在改革開放,很多外來思想入侵,但是我們還應該發揚自身優勢,然後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和生產力來發展自己。
今天是端午節,昨日記者走訪我市部分商場發現,禮品包裝的粽子出乎意料地成了熱銷商品,6個粽子售價198元。(6-11《重慶時報》)
端午節該怎麼過?多數人恐怕只剩下吃粽子的一種習俗,端午的一些習俗已經遠離我們而去。前不久看見新聞說中國將拿端午節去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不過我實在無法將吃粽子和文化遺
產聯系在一起。
五千年的歷史留給了我們許多東西,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俗除了是一種習慣之外,更代表著文化文明和民族的認同。但遺憾的是,現代國人在越來越熟悉西方節日的同時,也以更驚人的速度遺忘著自己的歷史。
南京某中學葉海露老師向記者講述了一個真實故事:上周,初一年級某班的音樂課上,葉老師問同學:知道屈原的請舉手?全班30個同學中只有三個人舉手。第一位同學回答說,屈原是個歌手,他唱過《離騷》;第二位同學回答說:屈原是個廚師,他發明了粽子;第三位同學說:屈原是個醫生,大家都管他叫大夫。(6月10日《現代快報》)
這種回答是令人遺憾的,中國的中學生不知道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而且可以斷定這種無知並非個別,而是普遍存在的。這就更令人擔憂了,不管這種結果是洋文化入侵的結果,還是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必然,但卻少有人想過,作為中國人我們自己又對保護傳統文化習俗做過什麼?
比如傳統文化意義上的真正的端午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
一說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也是關於端午節流傳最廣的說法,端午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眼見國家處於危難之中,卻無法挽救,日夜憂愁,最終投汨羅江而亡。楚國民眾聞後十分哀傷,駕舟奮力營救,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劃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成粽子,投到江喂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年年歲歲,這個習俗流傳下來,這就是端午節劃龍舟、包粽子的由來。
二說是為了「除瘟去病」。端午節源於古人對「惡日」的禁忌,這是比紀念屈原更古老的的說法。因為端午節正值農歷五月,天氣漸熱,各種蚊蟲開始出沒,容易引發疾病,所以五月又有「惡月」之稱。所以《禮記.月令》上有「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嗜欲」的記載。古人在五月以安息靜養為養生原則。有的地方還用「天中五瑞」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五種植物來祛毒,其中即有蓄蘭沐浴和懸掛菖蒲避邪之意。「除瘟去病」是中國普通百姓過端午的一大主題。
三說是為了「祈雨」。端午時節正是水稻生長的旺盛時節,而此時雨水常稀少,因此人們要藉此機會求雨。粽葉又稱「菰葉」,把它握好後內為中空,而中空的東西在中國都是「陰」的象徵;裝入米後捏起尖尖的角,則是「陽」的象徵。粽子包好後,自然就是陰陽交合了。而中國古文化中,下雨被理解為陰陽之氣在交合,說穿了其實就是冷暖空氣相遇,「雲雨之情」一說也就是這么來的。所以,人們包粽子,正是為了引誘天公下雨。另外端午這天賽龍舟也是為了求雨,人們攪得水面天翻地覆,就是為了不讓龍王躲在水底下,要把「真龍」引出來。
由此看來,一個端午節包含了如此多的中國傳統文化,這種文化不但不會過時,而且它的科學智慧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與時俱進。如我們的祖先講究「天人合一」,要根據自然萬物的變化以及節氣的不同,去相應的適應自然。這充分體現了古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做法,而各式各樣的民間習俗也不但豐富著人們的生活,也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由此看來,把包含著那麼多的傳統文化內容的端午節變成粽子節是對文化的割裂。因為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源,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的精神血脈和延續基因。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猛烈沖擊和強有力挑戰。在這種文化的交鋒和挑戰中,任何盲目崇洋的心態和割裂文化傳統的心態都是不可取的。
面對祖先遺留的歷史文化,作為後人我們至少應該懷者一種敬畏之心,就像我們過端午不會不知紀念屈原一樣。如果對無知的孩子我們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對於那些見利忘義的商家我們除了鄙視,還應從制度上加以約束和規范。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只知金錢,不知文化的悲劇再現。
任何基於傳統意義上的文化活動,其生命力都是頑強的,其精神影響也是巨大的。不能單從經濟觀點來繼承傳統文化,或認為傳統文化是封建落後的迷信加以簡單否定。所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民間文化具有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民族認同的象徵和載體,也是培養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的最好教材。如果我們能夠在端午節讓孩子們知道這些,我們的文化傳統將會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
悠悠文化長河源遠流長
忽忽億年銀河轉眼一瞬
逛逛浩如煙海的古文化
孔孟思想一路慷慨走來
多少空前絕後哲學思想
被多少子乎者攔腰斬斷
本來是寶被割裂成凄草
妄將夢中囈語誤導為寶
我們對古代經他人翻譯成現代文的傳統文化,不能一味的迷戀,要有自己的鑒別能力。尤其對孔孟等優秀思想的作品,我們應找來原著,多研究,多思考,不能僅憑一兩部後來人翻譯成什麼,我們就吸收什麼,這樣達不到發揚國萃的目的。如果,一味的只想走捷徑,我們有時勢必要走入歧途,誤將譯者思想當為先哲;這就好比武師練功,急於求成,將前人的真傳或內功心法通過第二、第三等人誤傳,沒有鑒別地將傳者曲意當大師精髓而勤加練習,定成走火入魔之勢,這樣不僅害已害人。
我們所生活這個時代,是新舊交替的夾縫,各類科學文化知識的豐富變革是巨大的,如果我們不加強學習,勢必我們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盲;學習好比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然,有些讀者古文學得不好,沒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我們只能從有關譯者著作中理解,這並不等於,我們就要象海綿一樣完全的吸收。這時我們要加強這方面的文化(古文)的學習,在學習中,注重邊學習邊提問,多進行橫向縱向比較,並將這些問題及時的消化掉,做到精華接受,糟粕剔除;如果譯者不能把先哲的真金傳承,我們也要堅絕抵制這些偽思想、偽文化,讓他們沒有真正的市場。
說到抵制,並不是抵制真正的傳統文化,連我們先哲的心血也要焚燒掉,這肯定是不行了,歷史的車輪,就會倒步,沒有了思想的理想信仰,人心不穩,社會就會動盪。我們好多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是人民的脊樑,是國家的福源,是走向世界舞台的資本;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底蘊優秀傳承,只能滋長憤怒的暴政,或被其他略性民族或國家所吞並,秦始皇的焚書殘政,絕跡了多少優秀傳統文化呀!也傷了天下讀書人的心,這是導致農民揭竿起義根本之所在;這樣的例子,中外的歷史上上演得太多了,這里就不一一聱述。
❷ 對曾國潘的評價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❸ 高分:求一段文言文的解釋,
文言翻譯:光武帝每天天亮就上朝處理政務,黃昏才下朝。經常同文武大臣講論典籍和事理,到了深夜才就寢。皇太子見皇帝如此勤政絲毫也不怠慢,趁皇帝閑暇時諫言說:「陛下您有禹湯的明德,但是卻沒有享受黃老的養性休生之福。您應當休養生息,生活得悠閑自在。」光武帝答道:「我以勤於政務為樂,不覺得這是令人疲憊的事啊。」
LZ既然要演講,可以不必原文全文翻譯,我設計了一段演講稿,LZ有興趣可以借鑒下:
同學們想必都聽過樂此不疲這個成語,其實它是有典故的。後漢書里就記載了,這個大名鼎鼎的光武帝每天天不亮就上朝,對政務一處理就是一天啊。他還經常把把他的這些臣子們聚在一起,談事論理,探討問題。夜深了才睡覺。同學們您看啊,這光武帝可比現在的高三學生還辛苦還勤奮啊,何況人家還是皇帝。所以啊,他兒子就心疼了。也就是太子,有一次趁他有空的時候就給他提意見了,他說,父皇您的明德堪比三皇五帝,就是堯舜禹唐那些聖君啊。可是您光顧著勤政愛民了,一點也不珍惜自己的身體,不懂得養生休息。你看咱現在的老人家,都旅旅遊、溜溜鳥啊什麼的,活的多愜意啊。可是光武帝怎麼說的呢?他回答啊:我就以此為樂,才不覺得疲憊呢!這,就是樂此不疲的來歷。
講故事的時候語氣可以調侃些,語調抑揚頓挫些。
LZ如果覺得有幫助的話,請給最佳。呵呵,愛學習的孩子最可愛啦,祝你演講順利啦!
❹ 清朝中出現的不同官位,朝珠與珠質的不同,具體什麼等級,什麼佩帶呢
中國古玉器豐富的文化內涵
中國古玉器不僅有著8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有著豐富多彩的品種,而且還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也是玉器之所以成為歷代官吏顯示身份地位的隨葬品、古玉器之所以成為重要的文物、之所以構成中國玉文化體系的原因。
中國古玉器的文化內涵不僅包括設計藝術、碾琢工藝、文字記載等,而且還包括古玉器的豐富的價值、禮儀功能。宗教功能、經濟價值和裝飾功能。
古玉器的政治價值表現在古玉器是社會等級制的物化,是古代人們道德和文化觀念的載體。出土的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秋戰國就有「六瑞」的使用規定,6種不同地位的官員使用6種不同的玉器,即所謂「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壁、男執蒲壁」;從秦朝開始,皇帝採用以玉為璽的制度,一直沿襲到清朝;唐代明確規定了官員用玉的制度,如玉帶制度。
在古代,玉象徵著倫理道德觀念中高尚的品德,儒家有「君子比德於玉」的用玉觀;東漢關於「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的說法,就是將玉石的五種物理性質比喻為人的五種品德:「仁、義、智、勇、潔」。古玉器的禮儀功能一直占據中國古玉器的主流,「六器」是封建社會禮儀用玉的主幹,即用六種不同形制的玉器作為祭祀、朝拜、交聘、軍旅的禮儀活動的玉器,這就是《周禮大宗伯》所記載的「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壁禮天,以黃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磺禮北方」。
古玉器的宗教功能體現古人在圖騰崇拜中的用玉,在佛教和道教中的用玉。玉器的經濟價值從古到今不減。大中型墓葬中出土較多的古玉器,除了表徵墓主的身份和地位外,也是財富的象徵;商代至春秋戰國時期,有以玉作幣、以玉作交換和貢品的做法;清朝有「古銅舊玉無身價」的說法。
玉器的裝飾功能始終是玉器的主要功能。包括玉珠串、手鐲、玉佩等人體裝飾用玉;玉劍飾、玉帶鉤、玉帶扣等服飾裝飾用玉;玉山子、玉制瓶、玉制爐熏等陳列裝飾用玉等。
在中國玉器上述五種功能中,經濟價值和裝飾功能是玉器的自然屬性,現代玉器仍然具有這兩種功能。其他三種價值和功能則是人為賦予的,是古玉器不同於現代玉器的特有的功能。
玉 意 詳 解
中國人自古就有佩玉的習慣,有的是出自愛好,有的是出自心中美好的祝願。近年來佩帶玉牌更成為消費者追求的時尚。面對市場上各種體裁的玉佩,消費者感到無從選擇。其實在和田玉的題材當中,大多都有明確的主題,這些主題可能出自一個點故,一個傳說並寄託著人們豐富的思想和情感。
掛件上豐富的紋飾,多取長壽、祝福、快樂之寓意,一般的紋飾有人物、動物、花草、文字和其他一些圖案。常見的有:
佛、觀音:掛件中的佛,常取大肚彌勒佛的造型。它實際上是由一個叫契比和尚的形象塑造出來的。據史書記載,契比是五代時期明州(今浙江寧波人)人,經常手持錫杖,上掛一布袋,出入於市鎮鄉村游化行乞,故人們稱他為「布袋和尚」。相傳他身形肥大,衣著隨便,言行不拘小節能預測吉凶,知晴雨,神秘莫測。後來梁禎明三年,契比坐化,後人認為他是彌勒轉世,造塔供奉。因此其成為解脫一切煩惱的化身。而觀音則被視為救苦救難之神,被視為慈悲的化身。觀音菩薩在中國民間受到最普遍、最廣泛的敬仰。人們佩戴此類的紋飾掛件是為了借佛、神的力量來保佑自身,祈求平安快樂。
壽星:以南極仙翁托桃為紋飾,寓意幸福長壽。壽星是我國長壽的化身,現代玉雕常以其為素材,用來寄託人們對健康長壽的嚮往。
童子:以古代兒童為紋飾,祝願多子多福之意。
龍、鳳:龍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吉祥神獸,鳳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吉祥神鳥。寓意吉祥。傳說鳳在中國民間代表女性,龍代表男性。他們搭配在一起寓意婚配吉祥。
魚:「魚」與「余」諧音,表示富裕。比如:年年有餘(魚)、吉慶有餘(魚)等。
蝠:「蝠」與「福」諧音,寓意幸福。例如:福在眼前(蝙蝠帶一串銅錢)等。
蟾:自古以來代表財富。常見的劉海戲金蟾,寓意財源興旺,幸福美好。
猴:「猴」與「侯」諧音。馬和猴在一起,寓意馬上封侯,封官進爵的意思。還有兩只猴在一起,指「輩輩封侯」。
十二生肖:生肖也稱屬象掛件,視為護身符可保佑平安、快樂。
植物紋飾:植物紋飾常與動物紋飾相結合,產生豐富的圖案和寓意,比如:連年有餘,松鶴延年等。也有單獨的植物紋飾,如:竹子,代表節節高;花,代表花開富貴;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代表人的氣節性格。
文字和圖案紋飾:常用的文字和圖案紋飾有壽、福、祿、喜、長命百歲等字樣,及陰陽八卦卜吉紋飾等。寓意吉祥,平安。
玉器與玉文化
建國以來,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不同歷史時期的玉質製品證明:我國製造、生產和使用玉器的歷史源遠流長。
關於玉器的概念,自古以來即歧見紛呈。不同學科的人有不同的詮解,同一學科的人也往往有不同的見解。作為文博部門的從業人員,首先強調的必須是它的歷史文物價值。就是說在確定一件玉器的基本質料之後(古代玉的范圍廣雜,今人則較為嚴格),其時代屬性至關重要。屬於古代或近代的,我們視之為歷史文物范疇,是我們研究的對象。我們可以針對一件件具體物品,詳加評述其價值、意義、文化內涵;而對於現今生產的玉器,是工藝品或具有某種專門用途的物品,則不應該是我們研究的對象或重點。因為涉及到工藝創新領域,不是文博部門的職責。其次,什麼是玉的問題,也是我們要關注的。現代礦物學把玉分成硬玉和軟玉兩大類,硬玉即翡翠,而軟玉卻有許多種。翡翠在中國是一個比較晚才出現的類型,大概明朝末年才開始在中國流行,中國古代的玉器史主要是使用軟玉和各種彩石的歷史。再次是古今中國人對什麼是玉的認識各不相同,或指其色澤、結構物質、濕潤程度等等。現代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專業人員談玉,如文博人員、玉雕工人、收藏家等,通常定玉的性質比較窄,往往以和田玉為主。而古人用玉,就像當今大多數「愛玉一族」一樣,因時而異往往把水晶、石英、瑪瑙、滑石、琥珀、珊瑚、松石、岫玉蛇紋石等當作裝飾材料,有的還在自然礦產缺乏時,人工製造琉璃、料器以代替(類似今日和田玉材稀少,用激光沁色或其它材質冒充)。據故宮博物院楊伯達等一批專家研究,「玉石不分」在古代中國曾持續了很長時間。所以像《山海經》上記載產玉之山有250多個,《說文解字》中有玉、類玉、美石的文字多達幾百個。最後還有要重視之點是從玉製品的形態及其功能上區分。古人製造使用玉器,離不開生產、生活、宗教、祀儀四個方面。
玉器的生產製造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僅在認識玉料方面有一個從不自覺的發現、使用到有意識地尋找、選擇的過程;而且在製造技術、形態選擇上也都有覺悟、提高、進步的痕跡,涉及到人類知識不斷豐富、完善的許多方面。比如在選料上,與礦物學、礦藏學、采礦學發生聯系;在琢磨技術上,玉器受打制石器、磨製石器早期琢玉工具的影響;在形態及造型上,玉器受同時代的易於製造的諸如陶器、石器、骨角、牙蚌、木器以及「肖生」形狀的制約。所以一件玉器製品的產生,不是孤立的現象,在它的身上可以折射出古代社會物質生產與意識形態的許多信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玉料的稀少和制器材料的硬度一般較高(摩氏硬底6度以上),再由於工藝技術的失傳等原因,我們今天除對那些精美絕倫、巧奪天工的玉器表示嘆服以外,並不能搞清楚它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事實上,玉器製作的不易,也體現在科技含量要比一般的陶器、石器多的多。因此我們可以說,材料的稀少、品質的優秀、工藝難度大這三個方面,是它在中國古代社會深受貴族統治階級喜愛、歡迎的主要原因,也是古人把這種具有材質堅硬、品質穩定、色澤溫潤的自然物質視為天地之「精」、之「英」,並進而根據穩定社會、穩定禮制、推行禮制的需要,產生了「比德於玉」的社會觀念。
玉器的製作,由於受材料和加工方式的制約,所以史前及各歷史時期的玉器生產不可能像模製化的產品(仿玉料器除外)那麼多。顯然,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同一件玉器。因為每一件玉器,即使是相同的類型、同一質地、同一個工匠琢磨,也不會完全相同。它們在尺寸大小、重量多少、玉質干潤、色澤深淺、加工技藝等方面總會顯現出某些差別來。這種差別的存在,既是形成玉器史上區域和時代風格爭奇斗艷、繁花似錦的格局,也是今天的研究人員可以進行斷代鑒定、綜合分析的基本線索。只有真正把握了時代、區域玉作業的工藝特點,玉器鑒定和玉器功能的揭示工作才會有一個可靠的基礎。但玉器的時代風格與特點,不是不穩定的,多變的。恰恰相反,由於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低下,使得玉器製作尤為不易,只有制玉的加工方式發生大的變革時候,玉器上的時代特徵才會發生大的變化。玉器的時代風格一旦形成之後,在通常「改朝換代」的時候,如果制玉技術沒有變化,新王朝的玉器一般不會發生大的質變,這就是中國歷代王朝雖更迭交替,卻沒影響到玉文化變化的原因。在田野考古發掘的漢墓中固然可以有戰國玉器的流傳,但是更多的是屬於戰國風格的玉器。現在往往把這種影響歸結為戰國時代,也不一定妥當。像新石器至夏商,西周至春秋,漢迄南北朝的玉器,往往難以分辨,這種大時代的更迭證明玉器時代風格有一定的滯後性。
關於玉器的收藏,在我國也有悠久的歷史。像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湖北石家河新石器文化的玉器,就可以視為商代王室對古玉的收藏。像歷代王權更替,將前朝舊物收藏於國庫等等,都是一種自發性的行為,可能僅僅因為其價值或紀念性質,與今天有意識地收藏應有一定的距離。收藏古玉,在宋代時形成一個高潮,是當時古物收藏金石學的重要品類。素有「宋畫第一」的李公麟曾在朝廷上辨別鑒定過秦朝古玉,他也收藏了十多件秦漢古玉。宋元以後,收藏古玉蔚然成風。這說明,玉器不僅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化遺物之一,同時在收藏界、學術界對它的關注也是由來已久,至今也是文博界可以移動的六大門類之一。我們如果從玉器的起源、發展到自成體系的收藏活動考察,結合當今的愛玉、藏玉的形勢,明確地提出建立一門有關玉文化學科的設想,應該不是夢想吧?
那麼,我們應該把玉器這門學問如何定位才是最適當的呢?首先,古玉器是一種歷史遺物,它應是考古學的范疇。考古學現在已是國家的一級學科,在其下面有不少分支學科,像陶瓷學、錢幣學、青銅器、金石學等等,都是考古學的重要分支學科。與這些分支學科相比,它們的歷史淵源、發展過程以及被收藏、研究的歷史,均不可與玉器相比。既然它們都可以獨立成為一門學科,玉器為什麼就不能呢?顯然,玉器學或玉文化如果作為考古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在目前已經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地步了,可以呼之欲出。
而且玉器成為一門學科的重要性還不止於此。從銅器上升到銅器學或青銅文化、青銅文明,從陶瓷上升到陶瓷學、陶瓷文化、陶瓷文明,人們看到的還只是物質文化史的上升,圍繞著物質文化打圈圈。比如像商周青銅器,其雄渾厚重和花紋裝飾的神秘氣氛,使人覺得它的禮器功能、祭祀功能突出。可是人們不要忘記,銅禮器在宗教祭祀時不過是一種合乎制度的用具(器具)而已,它的宗教性質要比玉祀器差的遠。玉器上升到玉器學或玉文化,雖然也有玉料的物質成分,但更多的卻是精神的內涵。因為玉器所具有的「通神」的功能,是其它物質的器物所不具備的。銅器在祭祀時是用具,陶瓷器多為生活之用,只有玉器是「通神」的崇拜物,是偶像。玉器在宗教、禮儀功能上比銅器要有更直接的作用,更深邃的內涵。甚至一直到現代,玉器身上所擁有的種種社會觀念,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富有魅力的文化現象。
再就文獻記載上看,我們對先秦兩漢的諸子百家、史書進行了較全面的檢索,發現除了記述政治、思想、軍事、邦交方面的內容外,對物質文化的發明與作用評述是極其稀少的,可以說大都語焉不詳。只有獨獨在玉器文獻上,不惜筆墨,是個特例。在古籍《論語》、《管子》、《說文解字》、《說苑》、《荀子》等秦漢文中闡明玉有「十一德」、「九德」、「六德」、「五德」多種,提倡「比德於玉」《詩經》、《春秋左傳》等先秦文獻中用玉形容品格高尚的人(君子),把玉作為立朝為官、處世為人的標准,用作祭祀、禮儀、財貨、信盟,這種對玉的高度評價和用途之廣泛,我們至今還沒有發現其它哪一種自然物質可與之相比,這種充滿著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的玉文化,是商周社會對史前玉神觀念的繼承,又是世俗社會對高尚人格的要求。如果我們把它稱之為儒教社會所樹立的道德、人格「標准」,那麼與歷史的真實會相甚遠嗎?
玉 意 詳 解
如今社會上有一種風氣,就是不論什麼都可以冠之以「文化」二字,諸如「吃文化(食)」、「喝文化(酒、茶)」、「睡文化(枕、床)」……「文化」如此多地涌現固然不是壞事,但在這一片「文化」聲中,到底有幾許人無浮躁之心,能說出個子丑寅卯呢?
前些時候,與幾位上了年紀的琢玉工匠聊起了玉文化,談及當前玉文化中的種種「化」,感覺其中頗有些新意,現整理出來,供關心玉文化者參考。
一曰「神秘化」。玉的神秘是古已有之的。遠古人類即有石崇拜,認為石是神靈之物,尤其是作為石之美者的「玉」,其「硬、美、潤」一直為人稱頌。利用玉本身固有的許多特點,人為地為它罩上種種光環,把玉奉為萬物主宰、天地之精……從古至今有關玉的說法日益神奇,充滿了濃郁的神奇、隱秘色彩。正是由於其神秘,才更加誘人探尋,引人遐思,成為博大精深的文化現象。凡此種種,都為玉文化增添了無限樂趣,眾多的人把玉與文化相勾兌,寄託其精神情感,這也許正是玉文化的神奇之所在。玉文化就在這神秘中存在發展。
二曰「庸俗化」。在埋頭於玉文化的研究中,不乏極為有益的成果,遺憾的是,近幾年喧鬧聲中摻進了一些不那麼和諧的音符,玉堂里混入了一些市井之徒。比如用玉片連綴成枕,標榜能醫治各種疾病;把水晶握在手中,立即能渾身舒暢通絡導氣等等,不一而足。如果說古人由於科技不發達,對於玉的種種解釋和運用,還有著些許社會進化的積極意義的話,那麼對於在如今的信息科技時代,還生出這種種誤說,無疑是招搖過市,庸俗矇事。研究玉文化是嚴肅的科學,千萬不要將其導入庸俗化的誤區。
三曰「虛無化」。玉文化是中國的本土文化,有著與中華民族文明共起始的優良傳統,在世界文化寶庫中載有重要的篇章。在中國工藝美術發展史的玉文化研究中,有人貶低她的價值,以至全盤否認「石器時代」的存在。事實上,關注玉文化,決不應僅僅從經濟價值出發,而應該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去研究探討。
四曰「追潮化」。在玉文化研究中,有附庸風雅者,有追隨大流者,更有鑽營圖利者。在玉器市場上,充斥著越來越多的「假」東西,這種假,不是以次充好、以今充古,而是用樹脂混合粉調顏色模壓出翡翠樣的玉墜、手鐲,用料石充玉戒面,把瑪瑙打眼掏膛後注進水當水膽等。在玉器火燥的當今,不出現假冒偽劣品是不可能的,但是假沒什麼可怕,從來是真金不怕火煉,市場上假貨越多,就越能襯托出真物的珍貴,更何況人們可以在辨別真假中增長知識,學會去偽存真。
「試玉要燒三日滿,識人須待十年期」。最值得注意的往往是一些腰中別塊假翡翠、假充玉專家的所謂「寶玉石鑒定大師」,利用某些特殊的條件,到處為人蓋章收費,其意欲何?我們還是小心慎重為妙。
免禍保平安
玉可以免禍保平安,這也是由來已久,至今仍有許多人篤信的一種觀念。 《玉紀》作者陳原心講:某年游晴川閣,從三層樓掉下來,幸虧因佩帶了太公璜,得以不死。
又劉大同在《古玉辨》中專門有一小節講「古玉防險之見聞」,記述了他的好幾則見聞:
一是有位姓胡的瓦匠,在河中淘到一隻玉鏟,即用作煙荷包墜石。後他為姓趙的人家蓋房,正在上樑時,忽然失足落地,但人毫無損傷,而腰中玉墜崩裂了好幾處。這是他親眼所見者。
再一是他在上海澡塘洗澡,役工見他左臂佩玉,就告訴他日前有一八十老翁在此洗澡,出浴時暈倒在地,在場的人大驚,急忙扶起老人,但老人卻安然無恙,只是左臂上的玉鐲跌得粉碎。老人痛惜地說:這是三代的玉鐲,沒有它就危險了。當場把粉碎的玉撿起來,藏好才去。這是他親耳聽到的。
其他還有他年輕時聽說的族兄鶴峰墜馬於石崖、老僕楊桂醉落於橋下,都因為身上佩有古玉,所以未受危險雲雲。
諸如此類的故事,我們可以聽到或講出很多,因而玉保平安得到了相當一部分人的認可。
也許,今天的研究者認為這是迷信,不可相信。其實,剔除掉其中的迷信成分,也還是有一定的道理。這就是趙汝珍在《古玉辨》里所分析的:「豈知此乃精神貫注之結果,並非無理性之言也。蓋古人視玉極重,佩之宛同載祖播遷。其一舉一動,必特別小心。必視而後動,慮而後行。若是,則必少生是非,少遭意外。即偶遭意外,因心志有可靠之保護,必有意外之幸運。因之遂造謠生非,謂舊玉可以護身。是在古時確然,而在今日則不可能矣。」這就是說,因為視玉極重,所以精神極其貫注,即使偶遭意外,可能會因為心志集中,而有意外之幸運。
總之,因佩玉而免遭意外之禍,這可能純粹出於偶然,也可能確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不管怎麼樣,玉保平安作為一種信念,起碼反映了人類共同的願望。
富貴的宣示
玉器在古代就作為貴族身分、等級和財富的標志,不同的等級,佩帶不同色質和形制的玉佩。
據《禮記 .玉藻》記載:「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瓀紋而縵組綬。」這里,什麼樣的身份等級佩什麼樣色質的玉,以及配什麼樣顏色的綬帶,都有明確的規定:天子佩帶白玉而用赤黑色的絲綬帶,公侯佩帶有山玄紋的玉而用紅色絲綬帶,大夫佩帶有水蒼紋的玉而用黑色絲綬帶(純為緇,黑色),世子佩帶美玉而用雜色絲綬帶,士則佩帶一種叫瓀玟的次等玉石而用赤黃色絲綬帶,其等級標志不可謂不森嚴。
這種等級制度延續下來,對後世影響很大。《晉書 .服志》亦記載著:「皇太子金璽龜紐......佩於瑜玉」、「貴人、夫人、貴嬪是為三夫人......佩於窴玉(即於闐玉)」、「皇太子妃......佩山玄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玉佩成了人們等級身分的一種標志,這種標志雖然隨時代而異,但每個時代都有明確嚴格的規定,以避免等級的混亂。
此外,不同形制和大小的玉也是一種身分和等級的標志。《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和《續文獻通考》中就分別有古代天子至伯,明代皇帝至郡王以上所用玉圭的不同尺寸的嚴格規定。從一定意義上說,用料的大小比色質更容易區分等級的高低,因而當我們今天收藏到一塊大尺寸的玉佩時,就須格外注意,因為尺寸越大,就越可能出自當年的達官貴人之手。
玉不僅是身分高貴的標志,而且還是財富的一種炫示。通常我們用「金玉滿堂」來形容一個富貴家庭,像《紅樓夢》里寫到的賈家,第四回「護官符」上對它的形容就是「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以白玉為堂,黃金作馬,其富有可以想見。還有歷史上有名的石崇、王愷鬥富,晉武帝是王愷外甥,賞賜給王愷一株高二尺許的珊瑚樹,幫助他鬥富。王愷向石崇炫耀,誰知石崇看後用鐵如意擊個粉碎。王愷以為對方是嫉恨自己的寶貝,「聲色甚歷」,但石崇輕巧地說了一句:「不足恨,今還卿。」當場命令左右拿出了六七株高三尺四尺的珊瑚樹,像王愷那樣大小的更多,王愷當即「惘然自失」。珊瑚歷來屬於傳統玉材,以珊瑚樹鬥富,可見珊瑚的寶貴稀有。
今天,起碼在一部分佩玉者眼裡,玉也是一種富貴的標志,它表明佩帶者身分和富有。雖然今天已完全取消了以佩玉區別官位大小的制度,但佩玉作為一種大戶人家出身的標志,作為一個「大款」的氣派,仍具有相當的魅力。
德 行 操 守
在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於玉比德」的傳統,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禮記玉藻》)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徵。
君子又如何「比德於玉」呢?(《禮記聘義》)中記載了孔子的一段話,大概是有關這個問題最全面的回答。
「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這段話從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一共11個方面對玉的道德內涵作了分析,雖未免玄了些,但它代表了古人對於玉的認識和看法,強調了玉的可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內涵與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並息息相關。
此外又有「五德」之說,也許是對上述認識的更為簡要的概括。許慎(《說文解字》)中有:「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也。鯉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也。其聲舒揚遠聞,智也,不撓而折,勇也。廉而不技,潔也。」大意與《禮記》所載大同小異。
玉不全被賦予如此豐富的道德內涵,因則君子必須佩帶它,而且佩帶以後,行走時玉佩發出聲音,君子走路時就勢必溫文爾雅,沒有絲毫的邪念。由於玉佩只有在不快不慢、富有節奏的步伐下,才會發出韻律、悅耳動聽的聲音,這聲音不僅集中了君子的注意力,同時也告訴周圍的人們:君子來去光明正大,從不偷看偷聽別人的言談舉動,這便又成為君子行動光明磊落的標志。所以「古人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禮記玉藻》)意思是君子出入進退俯仰之間,玉佩都會發出聲音,因此「非辟之心,無自入也」。
今天,雖然德操以玉的風氣大大淡化,佩玉者多數已說不出玉有那麼多的道德內涵,但佩玉作為一種有道德修養和文化品位的象徵,依然為一部分人所認同。特別是「君子於玉比德」的傳統,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依然隨處可見。
佩帶玉石可養生
我國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古人視玉如寶。據傳,朝朝代代,帝王嬪妃養生不離玉;嗜玉成癖如宋徽宗;含玉鎮暑如楊貴妃;持玉拂面如慈禧太後……祖國古籍稱: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無毒。各流派的氣功大師一致認為,人身有「精、氣、神」三寶,「氣」的使用尤為突出,而玉石是蓄「氣」最充沛的物質。
有些人在研究玉石養生的機理後認為,玉石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鋅、鎂、鐵、銅、鉻、錳、鈷等,佩帶玉石可所含微量元素被人體皮膚吸收,產生特殊的「光電效應」聚焦蓄能,形成相當於電子計算機中諧振器似的電磁場,與人體發生諧振,從而使各項生理機能更加協調地運轉。
某些玉石尚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奇妙的物理特性。有人認為,當光點對准人體的某個穴位時,能刺激經絡、疏通臟腑,有明顯的治療保健作用。位於人手腕背側有「養老穴」,常佩戴玉鐲,可以得到長期的良性按摩,不僅能祛除老人視力模糊之疾,且可蓄元氣,養精神。
嘴含玉石,藉助唾液所含營養成分與溶菌酶的協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熱,平煩懣之氣,滋心肺,潤聲喉,養毛發,不失為玉石養生的又一途徑。玉在山而草木潤,玉在河則河水清,由此可見玉石養生有益無損。
吉祥終身伴隨
玉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禮器,原本就有著祈求吉祥的寓義。古人對自然界的不測風雲、人世間的旦夕禍福無法理解和抵禦,便只能求助於神靈的保佑,而玉便是溝通與神靈的聯系、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種瑞物。
我國古代很早就視玉為祥瑞之物,《周禮》中所謂「以玉作六瑞」,便是指六種禮玉。後世幾乎每個朝代都把玉的出現和貢獻看作是一種祥瑞的徵兆,史書上有大量這方面的記載。如《漢書 .文帝本紀》上記載著:「十六年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壽』。令天下大酺,明年改元。」又《魏書 .靈徵志》記載:北魏高宗和平三年四月,河內人張超於壞樓所城北故佛圖處獲玉印以獻。印方二寸,其文曰:'富樂日昌,永保無疆;福祿日臻,長享萬年。'玉色光潤,模製精巧,百僚咸曰:'神明所,非人為也'。詔天下大酺三日。」又據《開元天寶遺事》載:「開元元年,內中因雨過,地潤徵裂,至夜有光。宿衛者記其處所,曉乃奏之。上今鑿其地,得寶玉一片,如拍板樣,上有古篆『天下太平 '字。百僚稱賀,收之內庫。」諸如此類的記載,雖其事實未必可信,但它反映了古人對於玉作為一種吉祥之物的迷信。
後世以玉祈求吉祥,往往通過刻於玉上的吉祥語或吉祥圖案體現出來,比如著名的流雙龍「長樂」谷紋璧,就是以吉祥語「長樂」和吉祥圖案雙龍一起來加以表現的。明代以後,各種吉祥圖案的玉佩和玉飾尤其普遍,諸如「龍鳳呈祥」、「吉祥如意」、「喜報三元」、「三羊開泰」、「喜上眉梢」、「馬上封侯」、「官上加官」、「長命百歲」、「松鶴延年」、「玉堂富貴」、「魚躍龍門」、「福壽雙全」等等,或形象,或抽象,或直接表現或象徵暗喻,都反映了人們祈求吉祥的共同願望。
與人類祈吉願望聯系在一起的,是驅邪避凶。吉凶禍福都是相對的,能避免凶險災禍,本身
❺ 介紹一下淮南王。百度百科就行。
淮南王
網路名片
淮南王「淮南王」封號始於西漢,有異姓諸侯得之,更有宗室之人受封。今查《二十五史》、《資政通鑒》 、《辭海》及有關野史對歷代淮南王進行考證,並就有關歷史予以整理,以窺其發展軌跡。歷史上史實可信的淮南王至少有20位,自封及不願就封、史實不夠充分的「淮南王」7位,合計至少達27位。
、最知名的淮南王——劉安
淮南王墓
人物簡介
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劉長被廢王位,在旅途中絕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來的淮南國(在今壽縣)一分為三封給劉安兄弟三人,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十六歲。 劉安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潛心治國安邦,著書立說。劉安愛賢若渴,禮賢下士,淮南國都壽春成了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劉安和眾門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淮南子》有《內篇》21篇、《外篇》33篇、《道訓》2篇,20餘萬字。又著詩歌《淮南王賦》82篇、《群臣賦》44篇、《淮南歌詩》4篇、《淮南雜星子》19卷、《淮南萬畢術》。內容涉及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領域,包羅萬象。這些著作中集中體現了道家思想。 劉安好黃白之術,召集道士、儒士、郎中以及江湖方術之士煉丹制葯,最著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晉昌、毛被、左吳,號稱「八公」,在壽春北山築爐煉丹,偶成豆腐。劉安因之被尊為豆腐鼻祖,八公山也因此而得名。 劉安的制國思想是「無為而治」,對道家思想加以改進,不循先法,不守舊章,遵循自然規律制定了一系列輕刑薄賦、鼓勵生產的政策,善用人才,體恤百姓,使淮南國出現了國泰民安的景象。 盡管劉安的治國政策得到百姓的擁護,可是在那獨尊儒術的時代,他所奉行的道家思想,屢遭讒言。漢武帝元狩年(公元前122年),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劉安被迫自殺。
人物生平
武帝非常欣賞劉安的才情,但他強力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思想,卻和劉安推崇的「無為而治」的道家學說南轅北轍,而父親劉長之死更成了劉安心中的一個「死結」。因此,劉安在廣置門客進行「學術研討」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積蓄力量,為有朝一日的謀反做著准備。 不過,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劉安的謀反還沒有來得及實施,便由於門客雷被的告狀,以及門客伍被、孫子劉建的告密而劃上了句號。 劉安
在劉安招募的數千門客中,有8個人最具才華,他們分別是蘇非、李尚、左吳、陳由、伍被、毛周、雷被和晉昌,這8個人號稱是淮南王府上的「八公」。其中雷被是一位劍藝精湛的劍客,他在與淮南王太子劉遷的一次比試中,失手擊中了劉遷,從此惹怒太子,後來更是被逼得在淮南國里待不下去了。雷被於是向劉安請求:跟隨大將軍衛青去打匈奴。沒想到劉安聽後,反倒認為雷被起了叛心,並將其免了職。心懷怨恨的雷被索性逃出淮南王府,跑到長安城狀告起劉安來。根據漢律,凡阻撓執行天子詔令者,應被判棄市死罪。此時正忙著「削藩」的漢武帝,早已對劉安的所作所為有所耳聞,因此雷被這一狀正好告對了時候,漢武帝順水推舟,剝奪了劉安的封地。 「八公」中的另外一位門客伍被,在得知劉安准備謀反時,曾經多次進行勸阻,但劉安不僅不聽,還總是拿出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成功的例子來反唇相譏。伍被見自己的諫言得不到採納,也決定反戈一擊,將劉安謀反一事密報給了朝廷。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劉安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的孫子劉建又跳了出來,朝自己爺爺的心窩上狠狠地「捅了一刀」。劉建的父親劉不害因為是庶出,很少得到劉安的寵愛,長期心存怨言。此時,他那個「沒長腦袋」的兒子劉建,竟然也跑到了長安城告起狀來。劉建的目的原本是想陷害太子劉遷,讓自己的父親當上淮南王的繼承人。只是他沒有想到,這一狀恰恰將自己的爺爺送上了黃泉路。 如此一來,雷被告狀在前,伍被、劉建告發在後,漢武帝遂派有名的酷吏張湯前來辦案,結果認定劉安謀反屬實。公元前122年(漢元狩元年),漢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進入淮南,從劉安家中搜出了准備用於謀反的攻戰器械,和用來行詐而偽造的玉璽金印,自知罪無可赦的劉安被迫自殺,而與他串通一氣的衡山王劉賜聞訊後,也自殺而亡。
淮南謀反
漢王朝的創立者高祖劉邦共生有8個兒子,劉安的父親劉長是他最小的一個兒子。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敗亡後,劉邦在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和燕王臧茶等諸侯王的「勸進」下,由「漢王」搖身一變而成了漢王朝的「皇帝」,完成了由秦到漢的歷史性過渡。漢王朝建立後,西漢中央政權與各諸侯王的矛盾很快便浮出水面,各諸侯王紛紛舉兵叛亂。公元前196年7月,淮南王英布率兵反漢,年老體弱的劉邦抱病親率大軍迎戰,並最終將英布擊敗。此後,在大大小小一系列針對諸侯王的平叛戰爭中,劉邦得出了一條「經驗教訓」———各諸侯王之 淮南王陵-前殿中央
所以會與中央政權離心背德,關鍵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都不姓「劉」。於是,劉邦開始將諸侯王分封給劉氏的宗室子弟,到他於公元前195年去世時,總共有9位劉氏子弟被封為諸侯王,其中劉長「接」了英布的「班」,被父親立為淮南王。淮南國共領有九江、衡山、廬江和豫章4郡,都城在壽春,也就是今天的壽縣。 不過後來歷史的發展卻表明,劉邦總結出的這條「經驗教訓」實在是荒唐透頂得很,被他親自冊封為諸侯王的劉氏子弟,隨著羽翼的豐滿和勢力的膨脹,又很快走上了英布等異姓諸侯王的老路,他們不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甚至公然與朝廷分庭抗禮、「叫起板」來。漢文帝即位沒多久,濟北王劉興居便舉兵反叛;公元前174年,被漢文帝劉恆「待以兄弟之禮」的淮南王劉長也起了叛心。 劉長的生母趙姬原是趙王張敖的姬妾,當年劉邦伐秦經過趙國時,趙王將趙姬獻給了劉邦,趙姬在和劉邦一番巫山雲雨之後竟有了身孕。後來張敖叛亂,趙姬受牽連被捕,她在生下劉長後憤而自殺。由於有了這樣的出身,劉長從小便養成了不太正常的心理,在被立為淮南王後,他更是將這種變態的心理發展到了極致,平素為人傲慢,驕橫無比。到漢文帝時,劉邦的兒子們大多已不在人世了,剩下的只有漢文帝和劉長,因此,劉長做起事來更是驕縱妄法,無視朝廷的各種典章制度。比如他因為怨恨大臣辟陽侯當初沒有替生母趙姬辯白,甚至用袖中藏著的一把鐵錐,親手將辟陽侯殺死。劉長不僅在淮南國內不用漢法,而且還自己任命起各級官員來,小小的淮南國,儼然成了不在漢王朝統治下的「世外桃源」。 公元前174年,劉長暗地裡派人與太子奇等勾結,並打算聯合閩越人和匈奴人聯手叛亂。很顯然,像劉長這樣的「公子哥兒」,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並非輕而易舉的事,他的密謀很快便被朝廷發覺,他本人也被捉拿到了京城。漢文帝因念及兄弟之情,並未依法處劉長極刑,而是將他廢爵流放蜀郡。劉長在發配途中絕食而死,年僅25歲,死後被謚為淮南厲王。劉長死後,淮南國被取消,收歸中央管理。 兩年後,漢文帝又想起了劉長這個自殺了的弟弟,越想心裡越不是滋味,便下詔將劉長4個年僅七八歲的兒子都封了侯;到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再次下詔,將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淮南、衡山和廬江),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其中長子劉安承襲了父親的爵位,出任淮南王 「死結」帶來的禍端 寄望於幼年便慘遭喪父之痛的劉安能對漢王朝忠心耿耿,這顯然是痴人說夢。事實上,劉安的一生,始終就是在對朝廷的不滿、怨恨和異心頻起之中度過的。 劉安不同於自己驕橫無比的父親,他喜歡交遊賓客,在做淮南王時,他招募的賓客和術士最多時竟達到了幾千人。這些賓客在淮南王府不僅從事講學、煉丹之事,而且還經常與他進行為政、治學以及做人的討論。劉安也不同於一般的皇室子弟,他從小就不太喜歡騎馬、打獵,而是愛好讀書、學藝、彈琴,尤其熱衷於道家黃老之術。由於天資聰明,加上勤奮好學,到漢武帝時,劉安已「流譽天下」,成了國內頗有名氣的學者,在各諸侯王中也享有很高的聲譽。漢武帝對他這位才華出眾的皇叔很是欣賞,曾專門召他來長安撰寫《離騷傳》。據說漢武帝清晨下達了詔令,劉安中午就把《離騷傳》給寫好了,漢武帝看過後連聲稱贊。 淮南王與豆腐
然而,盡管漢武帝非常欣賞劉安的才情,但他強力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思想,卻和劉安推崇的「無為而治」的道家學說南轅北轍,而父親劉長之死更成了劉安心中的一個「死結」。因此,劉安在廣置門客進行「學術研討」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積蓄力量,為有朝一日的謀反做著准備。 不過,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劉安的謀反還沒有來得及實施,便由於門客雷被的告狀,以及門客伍被、孫子劉建的告密而劃上了句號。 在劉安招募的數千門客中,有8個人最具才華,他們分別是蘇非、李尚、左吳、陳由、伍被、毛周、雷被和晉昌,這8個人號稱是淮南王府上的「八公」。其中雷被是一位劍藝精湛的劍客,他在與淮南王太子劉遷的一次比試中,失手擊中了劉遷,從此惹怒太子,後來更是被逼得在淮南國里待不下去了。雷被於是向劉安請求:跟隨大將軍衛青去打匈奴。沒想到劉安聽後,反倒認為雷被起了叛心,並將其免了職。心懷怨恨的雷被索性逃出淮南王府,跑到長安城狀告起劉安來。根據漢律,凡阻撓執行天子詔令者,應被判棄市死罪。此時正忙著「削藩」的漢武帝,早已對劉安的所作所為有所耳聞,因此雷被這一狀正好告對了時候,漢武帝順水推舟,剝奪了劉安的封地。 「八公」中的另外一位門客伍被,在得知劉安准備謀反時,曾經多次進行勸阻,但劉安不僅不聽,還總是拿出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成功的例子來反唇相譏。伍被見自己的諫言得不到採納,也決定反戈一擊,將劉安謀反一事密報給了朝廷。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劉安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的孫子劉建又跳了出來,朝自己爺爺的心窩上狠狠地「捅了一刀」。劉建的父親劉不害因為是庶出,很少得到劉安的寵愛,長期心存怨言。此時,他那個「沒長腦袋」的兒子劉建,竟然也跑到了長安城告起狀來。劉建的目的原本是想陷害太子劉遷,讓自己的父親當上淮南王的繼承人。只是他沒有想到,這一狀恰恰將自己的爺爺送上了黃泉路。 如此一來,雷被告狀在前,伍被、劉建告發在後,漢武帝遂派有名的酷吏張湯前來辦案,結果認定劉安謀反屬實。公元前122年(漢元狩元年),漢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進入淮南,從劉安家中搜出了准備用於謀反的攻戰器械,和用來行詐而偽造的玉璽金印,自知罪無可赦的劉安被迫自殺,而與他串通一氣的衡山王劉賜聞訊後,也自殺而亡。 劉安死後,朝廷嚴厲追究此事,因此而受牽連被殺者多達數千人。此後,漢武帝下詔廢除了淮南國,將淮南故地改為九江郡,收歸中央,淮南王宗族至此覆亡。
「無為」的經典之作
淮南王劉安帶著滿腹的怨恨和遺憾,匆匆走上了不歸之路,但這位博學之士卻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被近代學人梁啟超稱譽為「漢人著述中第一流」的劃時代巨著《淮南子》。 《淮南子》又被稱為《淮南鴻烈》或《鴻烈》,是劉安在做淮南王時,「招致賓客方士數千人」撰寫而成的。此書雖為多人合作完成,但「為人好書」、「善為文辭」的劉安,則被公認為是名副其實的「主編」,《淮南子》中必定有他親自撰寫的文章,這本書也大體上反映出了他本人的思想。 《淮南子》原為鴻篇巨制,共有「內書」21篇、「外書」33篇和「中書」8卷,全書以道家思想為主軸,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多個領域,是漢代道家學說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流傳至今的《淮南子》僅僅只剩下「內書」21篇了。 《淮南子》吸取了《老子》、《莊子》,特別是《黃老帛書》的思想資料,成為集黃老學說之大成的理論著作,它不僅對「道」、「天人」、「形神」等問題提出了獨特見解,同時又在繼承春秋時的「氣」說與戰國中期稷下黃老之學的「精氣」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元氣論」的概念和系統的宇宙生成論。作為西漢時期一部影響巨大的社會網路全書,《淮南子》所蘊含的史學研究價值和豐富的精神智慧,仍有待我們後人去進一步挖掘。 另外很有趣的是,明朝羅頎在《物原》中提到前漢書劉安做豆腐的記載。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
編輯本段淮王魚
簡介
「淮王魚」是我國珍貴食用魚類,入饌鮮美勝過遠近馳名的淮河鯉魚,素有「淮上筵席之珍」的美譽。「淮王魚」又叫鰉魚,學名「長吻」,肉質細膩,富有營養價值。只因西漢時期的淮南王劉安最愛食此魚,人們便送它一個「淮王魚」的別稱。 劉安在壽春(今壽縣)為政清廉,頗有聲望。有一天他巡遊黑龍潭,正碰上當地一家佟姓財主娶小老婆。佟財主趁機把劉安請到家裡以盛宴款待王爺。滿桌盡是雞鴨肉蛋,可是劉安偏偏想吃當時很有名氣的鮮嫩清香的「八公山豆腐」。這還真難住了佟財主。哪想到菜上五味,酒過三巡時,忽聽門子來報有人獻豆腐來了。
典故由來
淮南王大喜,忙喚進來。只見一個白發如霜,挽褲赤腳的老漁民端上一碗香氣撲鼻的白湯,並不像豆腐。劉安一嘗,覺得又像豆腐,只是味道更鮮美。他一邊連說「好吃,好吃」,一邊吩咐重賞銀子。參加盛宴的人,無不驚奇呢。可是漁翁不要銀子,而要申訴冤情。原來,老人世代在淮河上打魚。他身邊只有一個小女玉春,長得花一樣可愛,就快要與捕魚的小伙耿成成婚了。不料這個佟財主起了歹心,硬是搶走了玉春。耿成去佟府要人,也被打得死去活來。這時,坐在一旁的佟財主不等漁翁說完,就喊:「王爺,這個老刁民端來的是魚,卻冒充豆腐欺騙王爺!該治他不敬之罪呀。」因為這魚實在太鮮美,劉安只是不住地吃,也不理佟財主。過一會兒才問:「這魚是你捕的?在哪兒捕的?」老頭兒說:「懇求王爺放了我的孩子,我請王爺到黑龍潭邊,親眼看我捕魚。」 劉安立時吩咐放出玉春和耿成,狠狠懲罰了佟老財,又跟著老漁翁來到黑龍潭邊。老漁翁從潭中起出一張木床,在木床的草窩里藏著成群肥嫩嫩的魚。他說:「此魚棲於水底,喜歡鑽洞,故用此法來捕。」淮南王劉安聽了,吩咐把殘害漁民的佟惡霸,推下黑龍潭喂魚,並讓耿成和玉春成了家。此後,兩夫妻每月都捕魚送給王爺。劉安常在宴客中稱道此魚味美無比。此後,人們就把此魚稱為「淮王魚」了。「淮王魚」有「鮮、嫩、滑、爽」四大特點。清蒸、白煮、紅燒、片炒無不美妙。清蒸更佳,肉質有如豆腐般細膩,汁水如雞湯般鮮美,真是別具風味。
製作方法
❻ 朱元璋的駙馬納妾上百,竟然活了九十多歲,為何說長壽方法令人惡心
朱元璋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冷血皇帝,只要是他不喜歡的人,不論是妻子還是孩子,是大臣還是百姓,他都能統統一殺了之。可是他卻也有例外對待的人,那就是他最小的女兒,寶慶公主。寶慶公主不僅被朱元璋疼愛,也被他的兒子朱棣疼愛,還在她十九歲時給她找了個帥氣的駙馬。最讓人感嘆的是,寶慶公主只活到四十歲就去世了,而她的駙馬趙輝卻活到了九十多歲。據說,趙輝的長壽秘訣是喜歡吃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比如喝女人的月露之水。
但是民間有許多傳聞,稱他之所以能如此高壽,是因為趙輝擁有著非常特殊的癖好,或者說是他有自己的一套長壽秘訣。其一就是他特別喜歡飲用女子的月露之水,這也可能是他為什麼要娶那麼妾室的原因,方便就地取材吧。其二呢他喜歡吃新鮮的紫河車,這應該也跟他要娶這么多妾室有關,孩子多了自然紫河車也多。其三是他還喜歡吃一些奇蟲怪獸,例如地龍這樣的東西。
光是聽著這些名字,就已經夠讓人惡心的了,趙輝卻是經常食用的,其實懂點醫學的人都清楚,這第一種和第三種物體裡面根本沒有什麼營養物質,更是細菌的滋生地。只有第二種物品有些微的蛋白質等微量元素,但是靠吃肉類食品完全可以代替。所以也不知道是趙輝的身體實在是太好,還是他運氣太好,竟然能靠吃這幾樣東西活到九十多歲。
❼ 深圳粵菜有特色的、好吃的在哪,誰家
深圳前十名的粵菜,你看看吧
陶源酒家 陶源酒家陶源素有「鮑魚世家」之稱,是一流的商務宴請場所。性情保守點的人,在這里與女孩子約會是很不錯的選擇。雖然說一點都不「後現代」,也一點都不「小資」,但是那種大氣會打動不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女子。退一萬步說,地址:深圳市羅湖區人民路金光華廣場L7 道 008 號商家主頁>>82611822
其他商家
凱逸酒家凱逸酒家 深圳的高檔粵菜酒樓。環境「好」,服務「熱情周到」。東西「做得很好」,價錢「稍貴」,「適合商務應酬」。一般的日子可以「去喝茶」,茶點「有創新」,做工也「較精細」。「坐在落地窗邊」,聊天,吃點心,很愜意。地址:福田區紅荔西路7002號第一世界廣場4樓商家主頁>>0755-82969898
迎海漁港迎海漁港 稻香集團出品的迎海漁港,只要知道稻香的江湖背井的人就知道兩點:第一出品不會差,第二價格一定劃算。劃算不一定貴,縱然是貴,也一定讓你心服口服。地址:羅湖區嘉賓路4051號金威大廈2-3樓商家主頁>>25586300
假日私房菜假日私房菜 假日私房菜會館,以全新視角解讀私房菜的神秘元素,關注現代人的飲食健康,打造成以養生湯為特色,新派粵菜為主打的中高檔會館,營造一種集養生、美味、舒適為一體的餐飲享受。此刻,如果您坐在我們裝潢雅緻的會館內地址:南山區龍珠五路城市假日花園一樓(北環入龍珠大道第三個路商家主頁>>26784679
勝記勝記 勝記餐飲集團成立於1989年3月9日,又最初的面積不足30平方米員工7人,發展到現在旗下發展到三大餐飲品牌,六家酒樓,餐位3300多個,員工1200人,經營面積一萬四千平方米。地址:深圳市福田區八卦一路鵬盛村1棟商家主頁>>82491222
新梅園總裁飯店新梅園總裁飯店 新梅園總裁店於2004年12月正式開業,是深圳市新梅園飲食策劃管理有限公司在深圳全資投資經營的第五家分店,新梅園總裁店地處深圳政治文化中心新金融區福田區車公廟,是新梅園集團展現在您面前的又一個新的品牌形象,地址:福田區車公廟泰然工業區泰然六路商家主頁>>0755-83573338 82977118
濠景海鮮酒樓濠景海鮮酒樓 「比較高檔次」的酒樓,「有散位、卡座、包房」,環境「自然不用說」。出品「典型的粵菜」,海鮮「新鮮」,味道「很不錯」,價格「比較高」,適合「講排場和面子」的宴請。不過也有「便宜的吃法」,和自家人去的話,地址:南山區太子路1號新時代廣場2樓商家主頁>>0755-26889288 26889299
和興客家王和興客家王 和興客家王以純正的鄉土客家菜而名震客家菜派,菜式以正宗客家菜、萬綠湖河鮮為主,又結合創新的粵菜、生猛海鮮、粵式燉湯,為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提供了一個品嘗美味佳餚的飲食好去處。地址:南山區紅花路8號南山豪庭1樓商家主頁>>0755-86211808
美廬軒酒樓美廬軒酒樓 美廬軒酒樓座落於深圳市福田區商報東路振業景洲大廈一、二樓裙樓,全店營業面積約3千平方米。一樓是典雅、時尚的大堂;二樓是氣派、華麗的廳房。廳房有近30間,最大的可同時筵開十圍酒宴,是您婚禮慶典、公司聯歡、地址:福田區商報東路北端振業景洲大廈1-2樓商家主頁>>0755-83523411
深圳福青龍大酒樓深圳福青龍大酒樓 深圳福青龍大酒樓有限公司經深圳市政府招商局批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的一家大型中外合作酒樓。是深圳目前最具規模的以湘菜為主,潮粵菜為輔的多元化經營的大酒樓。酒樓地處深圳彩田南路中深花園大廈,毗鄰皇崗口地址:深圳彩田南路2018號中深花園大廈5樓商家主頁>>
❽ 古文翻譯
這是一篇游記,裡面許多詞語用字翻譯了就韻味大減。
試譯如下:
馬架山,在光福鎮西面,和銅井(後那個井可能是並)並排而列。山中的人以種梅、茶、桑為生。(後面三句不好理解,可能是對三種生計的評價,確定沒有錯別字?)名字叫光福,幽靜絢麗奇絕的地方。
我進了山,和各位同行者治著鄧尉所說的樹陰前行了幾十步遠,才有了平原。彎彎曲曲的澗水迂迴地游趟,清澈見底倒影著我們的影子,心裡稍稍有喜歡(高興)。這時,遊客架車的,騎馬的,徒步的絡繹不絕。等到了山底,看到的景色就更奇特了。一個個短畦為界,種著一叢叢的竹子,竹影斑駁。勉強能通過小驢,坐車的就不能走了,他們都放下車步行上山。前前後後的梅花多過上百株,香氣迷漫,落下的花瓣隨風飄揚,(人其中者,應為入其中中)在裡面的人,迷戀著不肯出去。稍舟向北往山上走,看到半山幾十個大石,有的仰立,有的平躺。小的可以做幾,大的可以席,這大概就是爾雅里所說的署吧。於是我們過去,站於石間,左顧右盼,只見漫山遍野,白的像雪,沒有一處不是梅花的。再加上有幾朵輕雲相印襯,青煙繚繞,(左澄湖以為鏡,左應該是有,與下句對仗)又有清澈的湖水做鏡子,有清翠的高山做屏風。水天交接,蒼翠交錯。就算鄧尉、玄墓他們,也未必真正欣賞到此山的奇妙(這句憑感覺了)。
可惜,這里大山又深又遠,沒有人在山裡修房子,所以不能在隨心在這里住宿,以覽盡此山的幽靜與變化,這是我的遺憾,馬架山沒有記載於縣志中,也許是因為它又叫朱華山。
一起游覽的人有,劉天敘、潘爽,我的門人句容王介石和他的兒子王筠。
❾ 媽媽反對素食十齋日怎麼辦
施主應該是信佛之人吧,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疑惑,後來專門問了凈空法師才明白!
能夠完全不吃葷,固然很好。如果實在為難,可以暫時吃三凈肉,和花齋。花齋有好幾種吃法,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及月底的三天吃齋,叫作十齋。而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的兩天吃齋,叫作六齋。這是最普通的兩種吃齋日期,你可以隨意選擇一樣。
有很多的所謂「酒肉和尚」,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那是高人參透佛的境界,我們一般的人還是要靠持素來磨練自己的意志和品質以求成佛!
養生之道,飲食固然是很重要,可是比飲食更重要的是清凈心。
經上常講:「心清凈,則身清凈。」身心清凈,境界就清凈,所謂是「心凈則佛土凈」,這才是第一個因素。飲食也選擇清凈,那是非常好的助緣。人能夠持六齋、十齋都好,偶爾跟親戚朋友這些聚會,隨緣。隨緣裡面要觀機,最好在隨緣裡面都能夠勸化大眾,你就功德無量
這是一種精神上的信仰,信則有,不信則無啊!你的母親反對可能是以科學的營養觀點去看待佛門的持素,隨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只要心無雜念,得罪人是不可能的,心怕則人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說了這么多,希望對您有幫助,滿意請+++分
❿ 瑞染是個誰
莊子
①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戰國時代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史記》用寥寥幾行字介紹了莊子,說他著書十餘萬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漁父》、《盜跖》、《胠篋》等篇,都是用來攻擊孔子的學說,從而辨明老子的主張的。
《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莊子看起來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約比孟軻的年齡略小,曾做過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在道德上其實是一位非常廉潔、質直,有相當稜角和鋒芒的人。
雖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則充滿著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哲學有著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為世道污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後的經歷,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性。莊子是以率性而凸顯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為愛得熱烈,所以他才恨得徹底,他認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貧賤生活中自得其樂,其實就是對現實情形過於黑暗污濁的一種強烈的覺醒與反彈。
莊子是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的,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著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為是道給了我們的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他的哲學是一種生命的哲學,他的思考也具有終極的意義。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志,「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中,老莊,尤其是莊子的哲學是最為適應創造力的需要,最貼合他們內心深處隱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規矩嚴整與佛家的禁慾嚴峻之間,給中國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塊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它是率性的,是順應自然的,而反對人為的束縛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過程中,竭盡了最大的心力。
莊子在中國哲學史上既是一位有著鮮明特色的偉大哲學家,又富於詩人的氣質,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動形象而幽默詭異的寓言故事來闡述自己的思想,這種寓言的方式使莊子的思想和想像具有著水一般的整體性。
莊子的文章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盪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辭匯豐富,描寫細致,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
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像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志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後人在思想、文學風格、文章體制、寫作技巧上受《莊子》影響的,可以開出很長的名單,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論,就有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
後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說成為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莊子其人並被神化,奉為神靈。唐玄宗天寶元年(724)二月封「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詔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微妙元通真君」。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志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視權貴如腐鼠
《莊子·秋水》載:惠施在梁國作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報告惠子,道:「莊子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莊子,派人在國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道:「南方有隻鳥,其名為鳳凰,您可聽說過?這鳳凰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時,有隻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隻腐爛的老鼠,恰好鳳凰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仰頭視之道:『嚇!』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
寧做自由之龜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是貧窮,不是潦倒
《莊子·山木》載:一次,莊子身穿粗布補丁衣服,腳著草繩系住的破鞋,去拜訪魏王。魏王見了他,說:「先生怎如此潦倒啊?」莊子糾正道:「是貧窮,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體現,才是潦倒;衣破鞋爛,是貧窮,不是潦倒,此所謂生不逢時也!大王您難道沒見過那騰躍的猿猴嗎?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樹上,它們則攀緣其枝而往來其上,逍遙自在,即使善射的後羿、蓬蒙再世,也無可奈何。可要是在荊棘叢中,它們則只能危行側視,怵懼而過了,這並非其筋骨變得僵硬不柔靈了,乃是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現在我處在昏君亂相之間而欲不潦倒,怎麼可能呢?」
巧論三劍,一言興邦
戰國時代,趙國的趙文王特別喜歡劍術。投其所好的劍士們紛紛前來獻技,以至宮門左右的劍士達三千人之多。他們日夜在趙文王面前相互拚殺。每年為此而死傷的人數以百計,但趙文王仍興趣不減、好之不厭。於是,民間尚劍之風大盛,俠客蜂起,游手好閑之徒日眾,耕田之人日益減少,田園荒蕪,國力漸衰。其他諸侯國意欲乘此機會攻打趙國。
太子趙悝為此憂慮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將國破家亡,為別國所制。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悅大王之意,又能止劍士相鬥者?吾將賞賜千金。」左右異口同聲說:」莊子可擔此任。」太子問:「莊子是什麼人?」一大臣答:「莊子是個隱士。其才足可經邦,其能足可緯國,其辯可以起死回生,其說可以驚天動地。如能請他前來,定能順大王之意,又能救民於水火。」於是,太子便派使者帶上千金去請莊子。
莊子見了使者,聽明來意,說道:「此事何難,竟值千金之賞?」堅辭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見太子,問太子道:「太子賜我莊周千金大禮,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聞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為您的學生們一路上來的開銷。先生不收下,我趙悝還敢說什麼呢?」莊子說:「聽說太子想要用我莊子的地方,是欲絕棄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勸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則下有負太子,我也會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討大王之歡心,下又使太子稱心,我在趙國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後,莊子身穿儒服來見太子。太子便帶他去見趙文王。文王長劍出鞘,白刃相待。莊子氣宇軒昂,神色蕭然。入殿門不趨,見大王不拜。大王道:「太子介紹您來,欲以什麼教給寡人?」莊子道:「臣聞大王好劍,故特以劍術拜見大王。」王說:「您的劍術有何特長?」莊子說:「臣之利劍鋒利無比,臣之劍技天下無雙,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文王聽了,大為欣賞,贊道:「天下無敵矣!」道:「夫善舞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願大王給機會,讓我得以一試。」文王道:「先生且休息幾天,在館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後,再請先生獻技比劍。」於是,趙文王以比劍選擇高手,連賽七天,死傷者六十餘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讓他們持劍恭候於殿下,請莊子來一決雌雄。莊子欣然前來,趙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顯身手,一試鋒芒。」莊子答道:「盼望好久了!」
趙文王問:「不知先生要持什麼樣的劍?長短何如?」莊子答:「臣持什麼劍都可以。不過臣有三劍,專為大王所用。請允許我先言後試。」大王點頭,道:「願聞三劍究竟何樣?」莊子道:「此三劍分別是: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大王好奇相問:「天子之劍何樣?」莊子道:「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國、泰山為愕,以晉、衛兩國為背,以周、宋兩國為首,以韓、魏兩國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勃海,系以恆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按之無下,揮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維。此刻一出,匡正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謂天子劍也。」
文王聽後,茫然若失。又問:「諸侯之劍何如?」莊子道:「諸侯之劍,以智勇之士為鋒,以清廉之士為愕,以賢良之士為背,以忠聖之士為首,以豪傑之士為把。此劍直之亦不見前,舉之亦不見上,按之亦不見下,揮之亦不見旁。上效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動,四海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此乃諸侯劍也。」文王聽了,頻頻點頭。
文王接著問:「庶人之劍又如何?」莊子道:「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濃眉長須者所持也。他們衣服前長後短,雙目怒光閃閃,出語粗俗不堪,相擊於大王之前,上斬脖頸,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劍,無異於斗雞,—旦不慎,命喪黃泉,於國事無補。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卻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深感遺憾!」趙文王聽了,馬上起身牽莊子雙手上殿。命廚師殺雞宰羊,好酒好菜款待莊子。趙文王繞桌三圈。莊子見了,道:「大王且請安坐定氣,臣劍事已奏完畢了。」文王坐下,沉思良久。
趙文王自聽莊子暢論三劍後,三月未出宮門。自此戒絕好劍之痛,一心治理國家。那些劍土自覺再無出頭之日,個個心懷憂懼,不久都紛紛逃散或自殺了。
人生本如是迷茫嗎
一天,莊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嘆,沮喪得如失魂落魄一樣。弟子侍立在旁,說:「先生為何噓嘆?人之形體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嗎?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嗎?」莊子道:「問得好。而今我喪失了自我,你可明白?」弟子道:「自我是什麼?弟子愚鈍,實不明白。」莊子道:「天下萬物,都是彼此相對。故沒有彼就沒有此,沒有你就沒有我,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誰使成這樣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嗎?道又是什麼樣子?骨骼、五腑六臟,遍存於一身,自我究是什麼?我與誰親近些呢?都喜歡它們,還是有所偏愛?如此,則百骨九竅、五腑六臟彼此有臣妾關系嗎?如果皆是臣妾,這些臣妾之間到底是相互制約呢?或是輪流為君臣呢?難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嗎?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氣,成就形體,不知不覺中精力就耗盡了。天天與外物爭斗摩擦,精神耗盡象馬飛奔一樣,而自己卻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終身忙碌而不見成功,頹然疲役而不知歸宿,可不哀邪!雖說身體不死,有何益處?心神也隨身體消亡,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時,本來就這樣茫然嗎?亦或只我獨覺迷茫而別人都不迷茫嗎?」
齊一萬物,莫強分別
弟子問:「人與天地相比,誰大誰小,誰貴誰賤?」莊子道:「人成形於天地,受氣於陰陽,立於天地之間,猶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一般,實在太渺小了,又憑什麼自尊自大?計四海之位於天地之間,不似蟻穴之在大漠中乎?計中國之在海里,不似小米粒之在大倉庫中嗎?天地萬物無數,人不過是其中之一;人與萬物相比,不似毫毛之在馬體乎?」
弟子似有所悟,道:「先生的意思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吧?」莊子說:「有這方面的意思。」弟子問:「那麼我以天地為大、以毫末為小,可以嗎?」
莊子道:「不可!任何物體,從度量上講無法窮盡,從存在的時間上講又無休無止;可以無限地分割下去,來無始,去無終。因此,大智大慧的人對待遠近的看法是:小而不以為少,大而不以為多,知量上各無窮也。他博通古今:遠古雖遙不可及,但不感困惑;近雖伸手可及,亦不踮腳去取,知時間上各無起止也。他知天道有盈虛消長、得失存亡,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他明白天道坦盪,故生而不悅,死而無憾,知終始之變化也。計人之所知的東西,遠不如其所不知的東西多;其生之時,不如其未生之時長久。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如此則迷亂而無所獲世。由此觀之,又怎能知道毫末就足以定為至小至細的界限呢?又怎能知道天地就足以窮盡至大之域呢?」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您是說:大中有小,不要以大為大;小中有大,不要以小為小。」莊子道:「似不確切。不如說:大上有大,小下有小。大無窮,小亦無窮。」
弟子問:「那物里物外,怎樣來分別貴賤,怎樣去區別小大?」莊子道:「站在道的立場去看,萬物無責無賤;站在物的立場來看,自貴而相賤;以世俗的觀點來看,貴賤不在自己本身,都以外在的榮辱毀譽作標准。以外在的差別去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如果懂得天地如同株米,毫末如同丘山,則無所謂大小之別也。古時候診堯、舜相禪讓而稱帝,但子之與燕王哈相禪讓而亡國;商湯王、周武王相爭而稱帝,但白公爭奪王位卻自取滅亡。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梁之行,貴賤有時,不一定常貴常賤。大柱可以撞破城門卻不能塞住洞口,用途不同也;騏驥一日賓士千里,捕鼠不如狸貓,技能有別也;貓頭鷹夜能抓蚤,明察毫末,但白天即使雙目圓睜卻不見丘山,性能有限也。帝王禪接有不同的方式,或同姓相傳,或傳給他姓;三代間繼承的方式也不同,或父子相繼,或興兵討伐。但如不合時宜,有背世俗。則稱之為篡夫。如合其時,順其俗,則稱之為義士。可見貴賤有時,不由自主也。我說弟子,你怎能了解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真人行世,入火不熱,沉水不溺
弟子問:「怎樣才算了解大道的人呢?」莊子道:「了解道的人必定通達於理,通達於理的人必定明白權變,『明白權變的人才不會因外物而害累自己。有至德的人,入火不覺熱,沉水不能溺,寒暑不能害,禽獸不能傷。這是因為他能明察安危,安於禍福,謹於去就,故沒有什麼東西能損害他。」
弟子問:「世士真有至德之人嗎?」莊子說:「孔子即是。」弟子問:「何以見得?」莊子道:「孔子周遊列國,推行仁義,雖到處碰壁,仍堅持不懈。其憂國憂民之心,可敬可佩、可歌可泣也。一次,孔子游說到匡地,被衛國人層層包圍時,仍彈琴高歌,滿不在乎。路人見孔子,問道:『老師您有什麼可樂的呢?』孔子說:『過來!我告訴你吧:我早就忌諱貧窮。仍難免潦倒,命運所制也;我也早就嚮往騰達,仍未得富貴,時運所限也。當堯舜之時而天下無窮人,非智得也;當繼紂之時而天下無通達者,亦非智失也。時勢使然也。行於水中不避蚊龍,此是漁夫之勇;行於陸上不避獅虎,此乃獵人之勇;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此乃烈士之勇;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仲由,你且坐下。我的命運自有老天安排!』不一會兒,有身披銷甲的人走過來,向孔子道歉:『很對不起先生!我們以為是陽虎,故包圍起來。現在才明白誤認先生了,我們馬上撤退!』孔子可謂通達權變的至德之人啊!」
利害唯己,誰貴誰賤
弟子又問:「先生說,以道觀之。無貴無賤,無大無小。那麼有沒有一定的是非標准呢?也就是說,先生您知道萬物有一個共同認可的真理嗎?」莊子說:「我怎麼知道?」「那您知道您所不知道的原因嗎?」莊子說:「我怎麼知道?」「那麼萬物就不可知了嗎?」莊子說;「我怎麼知道?即使如此,我不妨嘗試著說說。怎麼知道我所謂知不是不知呢?又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不知不是知呢?我且試著問你幾個問題:人睡在濕地上則會腰痛,泥鰍會這樣嗎?人在樹上則心驚膽戰,猿猴會這樣嗎?這三者誰知真處?人喜歡吃蔬菜肉食,廖鹿吃草,蜈蚣愛吃蛇,貓頭鷹嗜鼠,人、獸、蟲、鳥這四者誰知真味?狙愛雌猿,糜愛與鹿交,鰍愛同魚游。毛嬙、麗姬,人認為美;可魚見之則深入於水,鳥見之則高飛於天,糜鹿見之則遠逃於野,這四者誰知真正的美色?在我看來,仁義之端,是非之途,或對我有利,或對彼有害,利害各有其標准,我怎能搞清其中的區別?」
弟子問:「您不知利害,那至人也不知利害嗎?」莊子說:「至人可神了!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象這樣的人,乘雲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對待生死尚且無動於衷,何況利害之端呢?」
逞能辯論,終於徒勞
弟子問:「辯論可否確定是非?」莊子答道:「假使我與你辯論,你勝了我,你就果真是,我就一定非嗎?我勝了你,我就一定是,你就一定非嗎?我倆有一個是,有一個非嗎?亦或都是,亦或都非嗎?我與你無法判斷,則人各執己見,有所不明也。那我們請誰來訂正呢?請意見與你相同的人來裁判,既與你相同了,怎能判定呢?請意見與我相同的人來裁決,既與我相同了,怎能判決呢?請意見與我你都不同的人來裁決,既與你我都不同,又怎能斷定你我究竟誰是誰非呢?請意見與你我都相同的人來裁決,既與你我都相同了,又怎能裁定?那麼我與你與人都不能確定誰是誰非,再又靠誰來判定呢?」
弟子深感困惑苦惱,問:「那怎麼對待是非問題呢?」莊子道:「事物皆有兩面。從彼方面看,無不是彼,從此方面看,無不是此。自彼方看問題看不清楚,自此方看問題則很明白。故彼出於此,因彼而有此,彼此並生也。既然這樣,那麼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此聖人不拘泥於是非之途,而明照於天道。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彼亦有一是非,此亦有一是非,果真有彼此嗎?果真無彼此嗎?如彼此俱空,是非兩幻,彼此不對立而互為偶,則道存於其中了。這就叫道樞。執道樞而立於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以道言之,是無定是,非無定非。照之以自然之明,而不固執我見,則無是非之說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路,物稱之而有名。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因此,粗與細,丑與美,正與斜,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有曠達者知通為一!」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一天,莊子偕弟子穿行在崇山峻嶺之中。時值秋冬之際,萬木凋零,枯草遍野,黃葉漫卷,烏鴉哀號。莊子破帽遮頭,舊衣裹身,腳穿爛麻草鞋,踩著崎嶇的山路,迎著蕭瑟的秋風,望著慘淡的夕陽,不禁仰天長嘯、放聲高歌道: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
天下無道;聖人生焉!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福輕干羽,莫之知載;
禍重於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臨人以德。
殆乎,殆乎!畫地而趨。
迷陽迷陽,無傷吾行。
吾行卻曲、無傷吾足。
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弟子不解,問道:「先生一向樂觀大度,今日為何悲歌哀嘆?」莊子道:「天下有至樂的國土嗎?有可以養生全身的訣竅沒有?身處當今亂世,干什麼正當,不幹什麼無凶?住在哪兒為安,逃向哪兒無險?依就什麼可靠,舍棄什麼無憂?喜歡什麼合理,厭惡什麼無禍?」。弟子道:「天下人所尊崇的,是富貴、長壽、美麗;所喜好的,是身安、厚味、美色、美服、音樂;所鄙棄的,是貧賤、病夭、醜陋;所苦惱的,是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昧、身不得美服、眼不得好色,耳不得好音樂。以上不就是常人的好惡避就、養生全身的道理嗎?先生還有何高見?」
莊子道:「倘若不能如願,則大憂而懼,其對待生命的態度,豈不是很愚蠢?想那貪富者,辛苦勞作,積財很多而木能用盡,其養身之法是知外而不知內;想那求責者,夜以繼日,思慮好壞,其養身之法是知疏而不知密。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昏昏,久憂不死,何苦呢?其養生之法是知遠而不知近。」弟子道:「先生之意,是說富貴、長壽等都是外在的東西,都不足以真正地養生。對吧?」
莊子點點頭,又道:「烈士是為天下所稱贊的人,未足以保全己身。你說烈士是該稱善還是不該稱善?若以為善,不能保全自己;若不以為善,卻能保全他人。古人道:忠諫不聽,則閉口莫爭。伍子胥忠諫強爭,結果被吳王害了性命;如不爭,伍子胥又難成忠臣之名。你說怎樣作才算善行?」
弟子似有所悟:「先生是說:名可害生,追求美名並非養生之道?」
莊子未置可否,繼續說:「今世俗之所作與所樂者,我也不知其樂果真是樂,果真不樂?我看世俗之所樂,不過是舉世群起追趕時髦,蜂湧向前如被鞭之羊,洋洋自得而不知何求,都自以為樂,我也不知是否真樂。不過,我視無為恬淡方是真樂,而世俗卻不以為然,以為是大苦。」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認為: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莊子道:「對,對!無樂方為至樂,無為方可保命。天下是非果未定也,不過,無為可以定是非。至樂活身,唯有無為可以保命。為何這么說呢?你想:天無為而自清,地無為而自運。此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恍恍炮炮,不知所由;恍恍惚惚,不知所出;萬物紛紜,皆從無為而生。因此,天地無為而無不為,人誰能體會到無為的益處呢?」
無用之用,方是大用
莊子與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見一株大樹,枝繁葉茂,聳立在大溪旁,特別顯眼。但見這樹:其粗百尺,其高數千丈,直指雲霄;其樹冠寬如巨傘,能遮蔽十幾畝地。莊子忍不住問伐木者:「請問師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無人砍伐?以至獨獨長了幾千年?」伐木者似對此樹不屑一顧,道:「這何足為奇?此樹是一種不中用的木材。用來作舟船,則沉於水;用來作棺材,則很快腐爛;用來作器具,則容易毀壞;用來作門窗,則脂液不幹;用來作柱子,則易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
聽了此話,莊子對弟子說:「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不是無用之用,無為而於己有為?」弟子恍然大悟,點頭不已。莊子又說:「樹無用,不求有為而免遭斤斧;白額之牛,亢曼之豬,痔瘡之人,巫師認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會把它們投進河裡;殘廢之人,徵兵不會徵到他,故能終其天年。形體殘廢,尚且可以養身保命,何況德才殘廢者呢?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莊子愈說愈興奮,總結性地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一龍一蛇,與時俱化
師徒二人出了山,留宿於莊子故友之家。主人很高興,命兒子殺贗款待。兒子問:「一贗能鳴,一贗不能鳴,請問殺哪只?」主人道:「當然殺不能鳴的。」第二天,出了朋友之家,沒走多遠,弟子便忍不住問道:「昨日山中之木,因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贗,因不材被殺。弟子糊塗,請問:先生將何處?」莊子笑道:「我莊子將處於材與木材之間。材與木材之間,似是而非,仍難免於累……」莊子欲言又止,弟子急待下文:「那又怎處世呢?有材不行,無材也不行,材與木材間也不行,究竟如何是好?」
莊子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