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先秦道家與黃老道家的聯系與區別(要求比較全面的,論述清晰)謝謝···
先秦雜家在理論方法、學術宗旨上與黃老道家有相似之處,但也有明顯的區別。雜家的思想在形成的過程中受到了黃老道家「精氣說」、「刑名法術」之學和「天、地、人」一體哲學思想的影響,因而帶上黃老道家的色彩和特徵。但是,先秦雜家以「王治」為宗旨,不主任何一家地「兼攝諸子、融合百家」,又是對黃老道家的超越和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競爭加劇。為了因應這種局勢,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學術擺脫了理想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在此基礎上,黃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張,不但解決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還為道家治世開辟了道路。另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學的精華。除此之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天下為公和用法律來約束君權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專制政治的反思和批判。
養生之道:黃老道家主張治身治國,試圖將治身和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它以自己的哲學觀點為依託,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⑵ 求美容養生方面的書籍
1、《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2、《從頭到腳說健康》:
《從頭到腳說健康》由中醫文化專家曲黎敏教授主講,該節目是曲黎敏教授養生健康領域最系統、最完整、最深刻的力作。
在節目中,曲黎敏教授--點出了生活中常見但不為人重視的生活陋習、養生誤區以及大道至簡的養生之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不生氣,多做運動。
3、《不生病的智慧》:
本書主要介紹了有病了,不要胡亂求醫,要求助於食物和人體自有的經絡大葯及天然修復系統。
(2)黃老道養生館擴展閱讀:
早餐與美容:
早餐有兩類食物不宜多吃:一類是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品。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氫和氧三種元素組成,由於它所含的氫氧的比例為二比一,和水一樣,故稱為碳水化合物,如大米。
因含有大量澱粉和糖分,進入體內可合成更多的有鎮靜作用的血清素,致使腦細活力受限,無法最大限度地動員腦力,使工作和學習效率下降。
另一類是蛋黃、煎炸類高脂肪食物,因攝入脂肪I和膽固醇過多,消化時間長,會使血液過久地積於腹部,造成腦部血流量減少,因而導致腦細胞缺氧,整個上午頭腦昏昏沉沉,思維遲鈍。
中國人習慣早餐喝豆漿吃油條,油條是高脂肪高熱量食品,早餐吃油條對身體有影響的:
1、長期吃油炸食品容易致癌。
2、油膩食品對腸胃不好,脂肪含量高,能量轉化慢。
3、夜晚時間長,早上起來腸胃空,油膩物質不易吸收,最好吃麵食和清單一點的食物為好。
人們常說「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這一養生經驗是有道理的。早餐不但要注意數量,而且還要講究質量。
主食一般吃含澱粉的食 物,如饅頭、豆包、玉米面窩 頭等,還要適當地增加一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漿、雞蛋等,使體內的血糖迅速升高到正常或超過正常標准,從而使人精神振奮,能精力充沛地工作學習。
⑶ 這個黃老道家,老子為什麼和黃帝扯上關系了是如何扯上的
黃老之學只是道家的一個學派,並不能代表整個道家。黃老之學是由齊威王把黃帝與老子的學說結合起來形成的,實際上歷史上最早叫做稷下學宮。齊威王姓田,他將黃帝作為自己田氏的祖先,實際上是為了取得「甜氏代齊」的合法性。黃老之學結合了道家和法家的特點,成為了齊威王的統治工具
⑷ 黃老之學指的是什麼
黃老之學,指的是黃石公學派和老子學派的合稱,是除老莊之學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中國戰國時期興起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
1、黃指黃帝,老指老子。黃老之學始於戰國而盛行於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里屢以黃老並稱。黃老學派的典籍為黃帝書。
2、黃老學派思想尚陽重剛,戰國中期到秦漢之際,黃老道家思想極為流行,其既有豐富的理論性,又有強烈的現實感。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
3、黃老之學發揚了老子的唯物主義。雖然他們基本上站在道家的立場,卻成為了道家的左翼。稷下黃老之學一開始就受到齊國封建統治者的支持和利用,它在稷下學宮中居於主導地位。
4、黃老學派思想發展主要分為兩大主題:技術發明和政治思想,以形而上本體的道作為依據,結合形而下的養生、方技、數術、兵法、謀略等等,具有極強目的性、操作性。
(4)黃老道養生館擴展閱讀:
1、推崇黃帝是黃老之學的特點,因此黃帝傳說在戰國大行其道,黃帝發明了車、弩、釜、甑和冠冕,作灶穿井,作宮室築城邑,並作棺槨。此外,黃帝還畫洛書河圖,鑄鼎制鏡,合符封禪,別12相與28宿,創原始共和制國體。
2、黃老之學兼容並包,認為"貴清靜而民自定"。主張君主治國"無為而治",掌握政治要領即可,因勢義導不要作過多的干涉。還主張"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這些主張受到漢初統治者的贊賞。
3、漢初主要大臣蕭何、曹參、陳平等"好黃老之學",施"無為之政",當時恢復了經濟,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
4、東漢時期,黃老之學蛻變為 "自然長生之道", 一些方士把黃老之學與神仙長生、鬼神祭禱、讖緯符籙等方術雜糅一起,視黃帝、老子為神仙,形成了原始道教,給黃老之學帶來了消極影響。
⑸ 黃老道家的基本主張
1、哲學主張
與古代西方的原子論不同,古代中國流行的是元氣論。根據這種學說,萬物都是由元氣或者精氣組成的,元氣或者精氣聚在一起,就是有形的東西;散開來就成為了無形的東西。而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元氣和精氣這兩個概念,並對其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另外,黃老道家繼承了老子觀點,認為萬物的主宰是虛靜的道,而且正因為道是虛靜的,所以才能因順萬物,成為萬物的主宰。
2、社會政治主張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競爭加劇。為了因應這種局勢,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學術擺脫了理想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在此基礎上,黃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張,不但解決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還為道家治世開辟了道路。另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學的精華。除此之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天下為公和用法律來約束君權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專制政治的反思和批判。
3、養生之道:黃老道家主張治身治國,試圖將治身和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它以自己的哲學觀點為依託,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⑹ 黃老道家的代表作
1、《道德經》: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有多個版本,最常見的是《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本)。另外郭店出土的楚簡《老子》殘篇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展示了早期《道德經》的不同文字風貌,備受當今多數學者的重視。
2、《黃老帛書》:1973年末在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發現的四篇古佚書,分別是《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原來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的。和《道德經》一起並稱為黃老道家的兩大經典。
3、《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又名《呂覽》。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但實際上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為現實社會服務。《呂氏春秋》的名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4、《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及門客李尚、蘇飛、伍被等共同編著。《漢書·藝文志》列《淮南子》為雜家,實際上,該書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是漢初黃老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的名言:「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法籍禮儀者,所以禁君,使無擅斷也。」
5、《黃帝內經》: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建立在我國古代黃老道家的哲學觀上。
⑺ 太平經的黃老道學
黃老道學,顧名思義,應是關於黃老道的學問,是黃老道的理論學說(黃老道之學)。然而我們以往研究黃老道時,只考察它的宗教信仰或宗教祭祀活動,而沒有涉及到它的理論學說,視黃老道只是一種社會上流行的宗教信仰活動,只是一種打著黃帝與老子之名的方術(神仙方術)。黃老道學的提出,則不僅把黃老道看作是一種宗教信仰活動,而且認為黃老道還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學說,有自己的思想體系的。那麼它的思想學說是什麼呢? 它的代表著作又是哪些呢? 黃老道學這一提法如要成立,就必須回答這些問題。這是問題的關鍵之所在。
金晟煥博士在撰寫他的博士論文過程中,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即西漢末至東漢朝出現了《太平經》、《老子河上公章句》等這樣的幾部著作,以往的研究者都把這些書當作是我國早期道教的經典著作,當然這樣籠統的提法並沒有錯,但當時的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即早期道教)尚未形成。一般來說,五斗米道於東漢順帝時(126-144),由沛人張陵入蜀,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而傳其教,受其道者出五斗米,故稱為五斗米道。太平道由巨鹿人張角所創,於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其部三十六方,皆著黃巾,同日反叛,這就是有名的漢末黃巾大起義。五斗米道讓其信徒學習《老子》五千言,又相傳為張陵抑或張魯還著有《老子想爾注》,宣揚早期的道教思想。太平道則利用《太平經》,張角頗有其書,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由此可見,早期的五斗米道與太平道,建立教團都較晚,又皆與《老子河上公注》沒有直接的關系,至於《太平經》則為張角所用,但產生年代大大地早於太平道,並不是張角所造。因此《老子河上公注》與《太平經》並不就是早期道教五斗米道與太平道的產物,而應當作進一步的考察。
人所共知,早期道教的前身是黃老道,張角在創立太平道以前,還曾奉事過黃老道,那麼《老子河上公注》與《太平經》是否就是黃老道的理論著述呢? 這兩部著作究竟與黃老道有何關系呢? 這是要我們來加以研究的。在漢代道教教團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產生之前,在社會上曾經流行過兩次有關黃帝與老子學的熱潮:一次為西漢初年的黃老學,一次為發端於西漢活躍於東漢的黃老道。漢初的黃老學主要是用老子的清靜無為思想來治理國家的一種政治學說(所謂黃帝之書,實也是用黃帝之名宣傳老子思想而已)。之後的黃老道則與黃老學有著很大的不同,黃老道是黃老學與神仙學相結合的產物,屬於神仙學范圍,是道教的前身。
眾所周知,最早的神仙家形成於戰國中期,為燕齊方士們所創。他們宣揚渤海中有神山,神山上有仙人仙葯,只要求得仙葯,吃了就能長生不死。由於他們講長生不死成仙人之方術,所以人們又把他們稱之為方仙道。當時,方士們曾引用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來宣揚神仙思想。據《史記?封禪書》說,齊威王、宣王之時,鄒衍論終始五德之運,而燕國方士宋毋忌、正伯喬,充尚、羨門、高誓等,皆為方仙道,講形體銷化而成仙,講鬼神之事,並皆傳鄒衍的陰陽五行說和主運說,但傳其術而不能通,可見,鄒衍的學說並不能講通神仙之事。之後,到了稷下黃老學盛行,方士們開始用黃老學來解釋神仙學,試圖把兩者結合在一起。最初方士們先把黃帝神仙化。黃帝本是傳說中的英雄人物,相傳他戰勝了炎帝,擒殺了蚩尤,是位了不起的華夏民族的祖先,因此西漢的方士們首先把黃帝神仙化,認為黃帝是登天成仙的。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方士齊人公孫卿就提出黃帝得寶鼎而仙登於天的事,又宣揚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龍,與群臣後宮七十餘人俱登天。(《資治通鑒》卷二十《漢紀十二》)可見,西漢武帝時方士已把黃帝神仙化,把黃帝與神仙學結合了起來。在《漢書?藝文志》中,以黃帝之名,列入神仙家的著作就有《黃帝雜子步引》、《黃帝岐伯按摩》、《黃帝雜子芝菌》、《黃帝雜子十九家方》等多種。至於神仙家把老子神化則較晚,大概在東漢朝,正如著名道教學者陳攖寧先生所說:《前漢書?藝文志》列舉各家書目,在道家有黃帝又有老子,在神仙家只有黃帝而無老子,可見西漢時期的老子還是他本來面目,到東漢時,老子身分才起了變化。(《道教與養生》第39頁)據王充(27-約97)《論衡?道虛》說:世或以老子之道,為可以度世,恬淡無欲,養精愛氣。夫人以精神為壽命,精神不傷,則壽命長而不死,成事。老子行之,逾網路世為真人矣。王充生於東漢光武時,卒於漢和帝時,屬於東漢前中期人,當時世上已流行老子逾網路世為真人的說法了。至於在上層社會中較早神化老子的,據史書記載當推楚王劉英。《後漢書》卷四十二《楚王英傳》說:英少時好游俠,交通賓客,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又說: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在這里劉英把黃帝、老子看作與外來的佛(浮屠)一樣的神加以祭祀的。後來的桓帝,更在宮中設華蓋以祠浮屠老子。這就是東漢時神仙家與黃帝老子相結合的情況,這樣西漢的黃老學正式演變成了東漢的黃老道,而漢桓帝就是黃老道的熱烈信徒。《後漢書》卷七十六《王渙傳》稱:延熹中,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同書《志》第八《祭祀志》中說: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陳國苦縣祠老子。九年,親祠老子於濯龍。可見桓帝是十分信仰黃老道的,並尊老子為仙祖。
綜上所述,黃老道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演變的過程。它發端於西漢而成熟於東漢桓帝時期。至於黃老道的主要思想則是宣揚養生、修仙,祭祀黃老君,求長生福而已。正如卿希泰主編的《中國道教史》所說:東漢講黃老,側重在養生,修仙,與西漢前側重在統治術的黃老學,已有所不同。這是黃老學逐步衍變為黃老道的新發展。又說:在尚黃老、修仙道的社會思潮中,到東漢出現了主要以修道長生的觀點解釋《老子》的著作,即《老君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或稱《老子河上公注》。它是神仙方術與黃老思想逐步結合的歷史產物,也是《老子》由道家學說向道教理論過渡的重要標志。(《中國道教史》第一卷第76頁)這就肯定了黃老道的性質不同於漢初的黃老學,並明確肯定了《老子河上公注》為神仙學與黃老學相結合的歷史產物,這也就是說,《老子河上公章句》是黃老道的理論學說。因此我們說這部著作應屬於黃老道學的范圍。至於《太平經》內容雖然十分龐雜,但它的思想中也有著老子道家思想與神仙方術思想相結合的重要內容,也滲透著黃老道學的思想。所以張角信奉黃老道,又頗有其書(即《太平經》)的。為什麼我們強調《老子河上公注》與《太平經》是黃老道之學呢? 具體地說,我們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從時間上說,《老子河上公注》與《太平經》的著作年代,正與黃老道的形成年代大致相一致,是在社會上崇尚黃老道的時代氛圍下產生的。相傳《老子河上公注》為西漢文帝時河上丈人所著,也有的學者認為它是魏晉時的作品。但《漢書?藝文志》沒有著錄,在道家一派中,見錄的只有《老子鄰氏經傳》、《老子傅氏經傳》、《老子徐氏經傳》和劉向的《說老子》。這說明西漢時此書尚未問世。至於魏晉時期的著作一般都帶有玄學的特徵,或受到玄學的影響,而《河上公注》沒有受到玄學的洗禮。它的思想主要講養生長生和清靜治國的,並講元氣說與精氣說,與東漢時代思想相合,所以多數學者把它看作是東漢時代的作品。這是有道理的。它的寫作年代正與黃老道的形成年代相當。至於《太平經》,它並不是一時一人之著作,而是有一個相當長的演變的過程。最早的《太平經》稱為《天官歷包元太平經》12卷,為西漢成帝齊人甘忠可所造,以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漢書》卷七十五《李尋傳》)至東漢順帝時又有《太平清領書》170卷的出現。據《後漢書?襄楷傳》說:初,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闕,上其師干吉(即於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又說:襄楷於桓帝年延熹九年(166年),自家詣闕上書曰:臣前上琅邪宮崇受干吉神書,不合明聽。……書奏不省,十餘日,復上書曰:'前者宮崇所獻神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雲雲。李賢注曰:神書,即今道家《太平經》也。由此可見,今《太平經》可能是經過西漢成帝時的《天官歷包元太平經》至東漢順帝和桓帝時的《太平清領書》這樣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的。而這一過程也正與黃老道的形成過程相吻合。可見《老子河上公章句》與《太平經》與黃老道之間必定有著密切的關系的。
(二)從思想上來說,《老子河上公章句》與《太平經》是反映了黃老道的思想的。關於黃老道的思想,史書上記載得不多,從零星的材料上看主要有這樣一些:(1)養生長生術思想。如最早於《漢書?藝文志》神仙家中所列出的黃帝書中的《黃帝雜子步引》、《黃帝岐伯按摩》、《黃帝雜子芝菌》、《黃帝雜子十九家方》等書,皆是講的養生方術。之後神化了的老子也是位養壽長生而成仙的人,《列仙傳》稱老子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是懂得養生術的一位真人。所以王充在《論衡》中說:世或以老子之道,為可以度世,恬淡無欲,養精愛氣。夫人以精神為壽命,精神不傷,則壽命長而不死,成事。老子行之,逾網路世為真人矣。(2)修仙成仙思想。黃老道宣揚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而成仙的,或稱黃帝封禪而成仙的。宣揚老子則主要是修性而成仙的,養精愛氣而成真人的,所以邊韶《老子銘》說:延熹八年八月甲子,皇上尚德弘道,含閎光大,存神養性,意在凌雲雲雲(《全後漢文》卷六十二),認為只有存神養性才能凌雲飛升成仙。(3)神化黃老、祭祀黃老的思想。如楚王英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桓帝更在宮中祀浮屠、老子等。他們神化老子,向老子膜拜。活躍於明帝、章帝朝的王阜並著《老子聖母碑》稱: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生,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全後漢文》卷三十二)在這里更是把老子當作了宇宙本源道的化身,生於宇宙太初之先,是宇宙的始祖。以上幾點可以說就是黃老道的一些主要的思想。這些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到了《老子河上公章句》和《太平經》中。尤其黃老道宣揚的養生修仙的思想,在這兩部書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現。《河上公章句》承繼了黃老學的思想,把治身與治國的原則統一起來。它在注《老子》第四十三章無為之益時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不勞煩也。又在注五十九章莫若嗇時說:治國者當愛民財,不為奢泰;治身者當愛精氣,不放逸。治國治身當用老子的無為思想,治身無為就是愛養精氣不放逸。這樣治身就可做到壽命延長,無有既盡時也,而得到長生不死。所以說: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受天這精氣,則可以久。(《辯德》第三十三)這就與王充所記載的世或以老子之道,為可以度世,恬淡無欲,養精愛氣。夫人以精神為壽命,精神不傷,則壽命長而不死的黃老道思想基本一致。可見《老子河上公章句》確實反映了當時流行的黃老道的思想的。《太平經》亦與《河上公章句》一樣,一方面講治國,宣揚太平盛世,另一方面就講愛氣養神得長生久視而成仙。《太平經》認為,人的生命,要靠精、氣的結合。《太平經》卷四十二《四行本末訣》:凡事人神者,皆受之於天氣,天氣者受之於元氣。神者乘氣而行,故人有氣則有神,有神則有氣,神去則氣絕,氣亡則神去。故無神亦死,無氣亦死。這即是說,人的氣與神相須而行,缺一不可,因此養生就要做到愛氣養神,使氣、神結合,才能達到長生不死。《太平經》還提出了精、氣、神三者相結合的養生思想,其《令人壽治平法》中說:三氣共一,為神根也。一為精,一為神,一為氣。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氣。神者受之於天,精者受之於地,氣者受之於中和。故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人的生命在於精、氣、神的三結合(三氣共一),這是對《河上公章句》愛氣養神思想的進一步發揮。可見,《太平經》的思想也是在社會上流行的黃老道思想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
以上我們從兩個方面談了《河上公章句》與《太平經》的關系,當然這一探討是十分初步的。我們的初步結論是:《老子河上公章句》與《太平經》是屬於黃老道學的思想,它們是早期道教思想的前身,在中國道教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⑻ 黃帝內經養生作息時間表
子時(23:00-1:00):膽經當令
丑時(1:00-3:00):肝經當令
寅時(3:00-5:00):肺經當令
卯時(5:00-7:00):大腸經當令
辰時(7:00-9:00):胃經當令
巳時(9:00-11:00):脾經當令
午時(11:00-13:00):心經當令
未時(13:00-15:00):小腸經當令
申時(15:00-17:00):膀胱經當令
酉時(17:00-19:00):腎經當令
戌時(19:00-21:00):心包經當令
亥時(21:00-23:00):三焦經當令
以上為黃帝內經的作息時間表。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網路-黃帝內經
⑼ 什麼是黃老之術
意思就是說一些長生不老之術,不過這些東西不是不太靠譜的東西,還是不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