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伽藍的伽藍七殿
從北魏開始,寺院建築在中國興盛起來,但是,印度神廟和佛寺建築的模式並沒有被接受。寺,在中國原來就是漢代官署的名稱。相傳中國第一座古寺,東漢永平十年所建的白馬寺,就是用接待外國賓客的官署棗鴻臚寺改建的。中國人從一開始就把佛寺與官府、宅邱、祠堂混同起來。這是因為在建築格局上,支配中國人的是根深蒂固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在這種文化一心理的指導下,必然會產生一個建築模式,而模式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不僅宮殿官邸如是,詞堂民居如是,寺院道觀也如是。所以中國佛寺一開始就融合了固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柯廟,依然是平面方形,對稱穩
重,南北中軸線布局,構成整飭嚴謹,氣勢磅礴的建築群體。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當時的寺院習稱「浮屠祠」,禮拜塔中舍利是當時信徒巡禮的主要內容。廟前有廊廡圍繞,正中院庭的前後有殿堂,房院為僧房。隋唐以後,造巨像成風,佛殿普遍代替佛塔,佛塔漸漸被擠出寺院,或另闢塔院,或置於寺前後或兩側。 禪宗興起後,提倡「伽藍七殿」制。七堂為佛殿、法堂、僧堂、庫房、山門、西凈、浴室。較大的寺院還有講堂、經堂、禪堂、塔、鍾樓、鼓樓等建築。明代以後,伽藍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塑像也大抵一致。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為中軸線,自南往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再後是藏經樓。東西配殿則有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葯師殿等。寺院的東側為僧人生活區,包括僧房、香積廚、齋堂、茶堂、職事堂(庫房)等。西側主要是雲會堂(禪堂),以容四海雲游僧人而名。
山門一般有三個,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山門常蓋成殿堂式,殿內左右分塑二金剛力士,守護佛法。
山門而後的天王殿,中供大肚彌勒,彌勒是釋迦的繼承人,稱為「未來佛」。彌勒像的左右分列四大天王像,掌管東西南北四大部洲的山河大地,又稱為「四大金剛」。彌勒像的背後是護法神韋馱天尊。大雄殿供奉主尊釋迦牟尼像。供一尊佛,或釋迦佛或毗盧佛或接引佛,有的供三尊佛,或三世佛(中釋迦佛、左東方葯師琉璃光佛、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或三身佛(法身、報身、化身)。主尊兩側,常有左右脅侍,即老「伽葉」、少「阿儺」,或塑文殊、普賢兩菩薩。殿內東西兩側面,多塑十八羅漢像或二十諸天。佛殿背後多塑一堂「海島觀音」。
法堂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之處,是寺中僅次於大殿的主要建築。最後是藏經樓,珍藏佛經的地方。
大雄寶殿兩旁的東西配殿,西為伽藍殿,供像三尊,中波斯匿王,左陀太子,右給孤獨長者。兩側常供十八位伽藍神。東為祖師殿,多供奉達摩或當寺開山祖師。
其它尚有庫房、客房、廚房、浴室等等,分布四周。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也較普遍。以寺為主,或包以園林,或附綴園林,或穿插園林。與寺廟均衡、對稱、封閉相反,園林的配置則追摹自然,靈活多變,園林中水澗溪流,似源頭無盡;曲徑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無窮。這兩種相反的藝術格局構成了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有自然情趣、意境層深的欣賞。如蘇州的靈岩寺、杭州的靈隱寺、天台山國清寺、廣東曲江南華寺、湖南衡山祝聖寺、湖北當陽玉泉寺、成都文殊院等等,都屬於此類格局。
傳說故事
伽藍菩薩,俗稱關公,於三國時期,為一名聞天下之大將。其威武正氣,忠勇義德,誠信質朴之風范流傳千古。尤以桃園結義,千里尋兄等智勇雙全之事跡,最為後世津津樂道。乃具備了以忠事主、以勇立功、以義待人、以德服眾的高尚品格。關羽雖於人道之品格高風亮節,卻因生前殺業太重,死於瞋恨。其英魂游盪至玉泉山,受普慶大師指點迷津。幾百年後,天台宗開山祖師智者大師雲游至此,為其開示解脫之理,並為其授皈依戒,遂成為佛教護法。(節自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所造關公供奉儀軌
《神州鍾鳴》)關公在格魯巴被章嘉國師認定為智慧護法,並有其廣的儀軌修持方法,收集在土觀洛桑曲吉尼瑪著作中,名為《三界伏魔大帝關雲長之歷史和祈供法·激勵事業雨流之雷聲》。在其歷史中講,關公曾是密宗本尊馬頭明王之眷屬紅面獄主,又稱紅司命主;也曾做過藏地護法「尚論多傑東都」等很多護法形象。 一九九九年亞青寺法王阿秋仁波切為寧瑪派及漢族弟子開示:此護法與漢地眾生具備極大因緣與願力,此處之關公,大家不可單純理解為三國之關聖帝君,因為此菩薩於釋佛在世時即已是一位成就極大的大士了。他曾對釋迦佛前發願護持一切守擴及振興佛法、實修實證的佛陀弟子,並為其驅除一切魔障遠離身心,護佑一切眾生滿足願望,速成佛道(此大士於世間眾生示現忠義之相,並以此忠義教化眾生時,曾以關公的形象與漢地眾生建立了極大的因緣,故為導化方便,此處仍稱此護法菩薩為「關聖帝君」)。故關公為守護漢地之殊勝護法,在遣除違緣增上福報對漢族弟子有不共的加持,應經常修持之!並講關公為古佛之再來,將來會以護法形象度化眾生,並示現過多種護法的形象其中之一為關公。
南無伽藍聖眾菩薩(三稱三拜)
伽藍主者,合寺威靈,親承佛敕共輸誠,擁護法王城,為翰為屏,梵剎永安寧。南無護法藏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相關記載
伽藍是護衛寺院的護法神,民間稱之伽藍尊王、伽藍千歲,在《佛祖統紀》有關於伽藍菩薩皈依佛教的記載:「智顗大師到荊州,欲創精舍。一日,見關羽神靈告之,願建寺護持佛法。七日後,師出定,見棟宇煥麗,師領眾入室,晝夜演法。一日,神白師:『弟子獲聞出世間法,念求受戒,永為菩提之本。』師即授以五戒,成為佛教的伽藍護法神。」民間以關雲長的「忠孝節義」供奉祭祀,為其建寺,稱為武廟、關廟。在伽藍菩薩的聖誕,普請念頌《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中,諸道場神所說偈:
復次凈庄嚴幢道場神。得出現供養佛廣大庄嚴具誓願力解脫門。須彌寶光道場神。得現一切眾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解脫門。雷音幢相道場神。得隨一切眾生心所樂令見佛於夢中為說法解脫門。雨
華妙眼道場神。得能雨一切難舍眾寶庄嚴具解脫門。清凈焰形道場神。得能現妙庄嚴道場廣化眾生令成熟解脫門。華纓垂髻道場神。得隨根說法令生正念解脫門。雨寶庄嚴道場神。得能以辯才普雨無邊歡喜法解脫門。勇猛香眼道場神。得廣稱贊諸佛功德解脫門。金剛彩雲道場神。得示現無邊色相樹庄嚴道場解脫門。蓮華光明道場神。得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解脫門。妙光照耀道場神。得顯示如來種種力解脫門。爾時凈庄嚴幢道場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神眾。而說頌言:
我念如來往昔時,於無量劫所修行,
諸佛出興咸供養,故獲如空大功德;
佛昔修行無盡施,無量剎土微塵等,
須彌光照菩提神,憶念善逝心欣慶;
如來色相無有窮,變化周流一切剎,
乃至夢中常示現,雷幢見此生歡喜;
昔行舍行無量劫,能舍難舍眼如海,
如是舍行為眾生,此妙眼神能悟悅;
無邊色相寶焰雲,現菩提場遍世間,
焰形清凈道場神,見佛自在生歡喜;
眾生行海無有邊,佛普彌綸雨法雨,
隨其根解除疑惑,華纓悟此心歡喜;
無量法門差別義,辯才大海皆能入,
雨寶嚴具道場神,於心念念恆如是;
於不可說一切土,盡世言辭稱贊佛,
故獲名譽大功德,此勇眼神能憶念;
種種色相無邊樹,普現菩提樹王下,
金剛彩雲悟此門,恆觀道樹生歡喜;
十方邊際不可得,佛坐道場智亦然,
蓮華步光凈信心,入此解脫深生喜;
道場一切出妙音,贊佛難思清凈力,
及以成就諸因行,此妙光神能聽受。
伽藍菩薩
在中國的佛教中,常以關公為伽藍神。相傳隋代天台宗的創始者智者大師,有一次曾在荊州的玉泉山入定,於定中聽見空中傳來:「還我頭來!還我頭來!」的慘叫聲,原來是關羽的頭被敵人砍下來,其憤恨不平,到處尋找自己的頭。智者大師反問:「你過五關斬六將,殺了那麼多人,他們的頭誰來還呢?」並為其講說佛法。關羽當下心生慚愧,而向智者大師求授三皈五戒,成為正式的佛弟子,並且誓願作為佛教的護法。從此以後,這位千餘年來極受國人敬重的英雄人物,伽藍菩薩與韋馱菩薩是佛教大護法,就與韋馱菩薩並稱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神 ,伽藍菩薩為右護法,韋馱菩薩為左護法。
關帝的五官及表情刻劃均以豪氣奔放為准則,眼眉都表現出雄赳赳的英氣,濃烈的黑色系和深紅的臉部底色造成強烈的對比,也反映關公寧死不屈的強硬。面部的立體性,嘴部的黑色長須於後代加上,風格寫實,而關帝頭飾為黑帽上加以系結之垂帶。
我們見到的伽藍菩薩像穿圓領寬大之深綠袍,胸前加掛一盔甲,展現出華麗富麗之氣。除了腹前和膝部有飛龍紋外,還有散布袍身的雲紋,及袖邊、衣擺的花瓣紋,以紅和橙色裝飾。加有一層外袍。關帝腳穿用簡單線條點綴的黑鞋,腳尖略向上點。手持青龍偃月刀這種特定形式的穿著於十二世紀定型。